哥特式教堂和玻璃画艺术
哥特式风格艺术特点
哥特式风格艺术特点哥特式风格的油画暗色调为主,充斥着鲜血,死亡,绝望,诡异的气息。
绘画人物通常脸色苍白带血,姿势扭曲,诡异,惊悚。
经常作用残缺的翅膀,羽毛,锁链等元素。
而建筑则多为教堂,等具有宗教神秘性的事物。
下面就来了解下哥特式风格的油画都有哪些艺术特点吧!哥特式风格的绘画艺术特点哥特式风格的绘画与哥特式建筑不同,哥特式的绘画以及雕塑都无法严格界定,甚至难以确定某些手法是哥特式的特殊造型语言,但是二者依然有丰富的发展。
在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雕塑出现大约50年后,哥特式绘画风格在13世纪的时候开始展露,从罗马式风格至哥特式风格的过渡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较之于前更加沉闷,黑暗和情绪化。
这种转变在1200年左右始于英国和法国,1220年左右发展至德国,1300年至意大利。
哥特绘画主要以4种形式出现:壁画,板画,插图和花窗玻璃画。
作为早期基督和罗马传统的延续,在南欧壁画一直被教堂作为主要的图像表述方式。
哥特式艺术又译作哥德式艺术,为一种源自欧洲法国的艺术风格,该风格始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成为国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
不过,在北欧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一段相当长时间。
该风格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哥特式复兴”运动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
在19世纪之后仍偶而被应用。
早期的哥特式雕塑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晚期的哥特式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哥特式花窗玻璃
哥特式彩色玻璃窗哥特式教堂内部的彩绘玻璃窗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伴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的兴起以及基督教思想的兴盛而产生的。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作为基督教的主要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承载着传播宗教教义以及感化教徒大众等重要的精神方面的意义。
哥特式教堂的整个建筑风格、色彩配置和内部雕镂,都是为了烘托一个基本思想,这就是空灵幽邃的天国意识,都是为了激发一种感受,这就是深沉痛悔的罪孽感。
教徒们可以通过窗户上的那一幕幕画面,深深地沉浸在对宗教的沉思之中。
因此,作为哥特式教堂重要组成部分的花窗玻璃也自然具有这样的宗教教化作用。
哥特式教堂的中殿开大面积的高侧窗,侧廊的窗子也可以开得很大。
整个教堂的构造就成了框架式的。
墙体因为卸去了荷载而变得十分纤薄,而窗户也不再是罗马式建筑那种在厚重墙壁上凿出来的洞眼,而形成了一种透明的墙壁,为华丽璀璨的彩绘玻璃窗提供了完美的舞台。
十二三世纪时期的欧洲玻璃工艺还无法制造出纯净透明的大块玻璃,而只能制造出面积较小、透明度很低、色彩偏暗的各种杂色玻璃。
这种玻璃如果直接装在窗子上,肯定会显得斑斑驳驳、十分杂乱。
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一幅幅的图画。
到了13世纪末以后,彩色玻璃的烧制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玻璃片的面积增大了,更加透明了,色彩也更加鲜艳起来。
在后来的染色玻璃中,白色便成了极为重要的色彩了。
由此可见,玻璃制作工艺的传承与进步,是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
在13世纪,流行着一种可以被称作摄入理论的视觉观点,这种摄入模式与接受性认知的视觉概念不仅大大改变了当时艺术家们的观看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他们创造形象以及人们看待这些形象的方式。
哥特式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玻璃窗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哥特式教堂内部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诞生及发展的原因,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传播、建筑结构的改进、玻璃制造技术的条件和中世纪视觉美学理论。
了解到了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是中世纪后期宗教理论、科学技术、美学思想及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
重要词语:哥特式的教堂玻璃窗建筑结构视觉理论哥特式(Gothic)教堂的内部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是伴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的兴起和基督教思想的兴盛而产生的,可称之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它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然而,对于彩绘镶嵌玻璃窗这一艺术形式,国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加之多年来来对于中世纪艺术的评价不是很公平,所以关注的也很少。
本文将从基督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建筑结构的改进、玻璃制造技术的条件和中世纪视觉美学理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诞生的原因,希望引起对这一艺术形式更多的关注。
哥特式教堂不再用厚重的墙壁塑造建筑主体,而是大量运用轻巧、纤细的立柱来组成建筑,所以砖石结构已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堂下部由一系列高耸的尖拱连结起来,通常分为三部分,上部是拱廊或称三合拱廊,建筑在细长的立柱上,因为它经过尖拱一直通到中堂的上部,由小立柱支撑着。
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上面装着巨大的彩色玻璃窗。
因而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斓的大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的席位。
窗户通常是有直棂的,它被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小拱,纤细的立柱支撑。
每个窗户的上部通常制成一个嵌入叶形装饰的圈孔。
哥特式教堂的色玻璃绚丽夺目,光线从这些窗户射进来,整个教堂里,都漾起令人目眩的色彩,沐浴着浓郁的彩色光线。
从天上射进的阳光,洒入信徒的心灵,神秘且使人敬畏。
教堂花窗艺术:光与色的灵魂
教堂花窗艺术:光与色的灵魂▲巴黎圣母院花窗(局部)1、教堂里的彩色之光彩色玻璃镶嵌画可以上溯至公元1世纪,当时这一工艺并不局限于宗教场所,根据考古,如今我们得知富有的罗马贵族在豪宅中采用了这种装饰工艺。
而将玻璃花窗作为教堂装饰,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
图尔斯的格雷哥主教(约540年-594年)就曾对教堂彩色玻璃窗失窃的事件做过记载。
跨越两千年,玻璃花窗的使用场合有私人住宅,也有公共场所,有基督教堂,也有清真寺。
我们暂时撇开五花八门、年代各异的花窗,把目光投向中世纪最末几百年的欧洲天主教花窗。
运用彩色玻璃装饰教堂虽然早已有之,但是大量使用大面积的花窗,则是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内部当我们站在哥特式教堂跟前,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宏大、庄严的建筑。
从外部看,所有嵌于墙体的花窗都服从于这磅礴的气势,显得暗淡无光。
但当我们进入教堂中,几乎布满建筑立面的玻璃花窗在阳光的衬托下所缔造的灿烂景致却在庄严中增添了一份柔和之美。
▲巴黎圣母院花窗技术与艺术是一对双生兄弟。
纵观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许多时候艺术的进程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开启的。
法国巴黎的圣丹尼修道院是如今公认的第一座哥特式教堂。
它的尖肋拱顶、飞扶壁、玻璃花窗构成了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征。
▲圣丹尼大教堂花窗12世纪,圣丹尼修道院经历了一场大火。
在火灾过后的修复中,教堂西侧增加了一个立面。
它的增加使得穹顶的重量从墙体转移到了柱子和室外的飞扶壁上,由此正式拉开了新时代教堂的建筑篇章,也就是哥特式风格。
圣丹尼修道院被认为是第一座哥特式教堂,作为这一建筑风格标志之一的彩色玻璃窗也随之开启了一段绚烂的历程。
哥特式建筑的墙面上开出了大片的空隙,挤压了壁画的创作空间,转而给了玻璃花窗提供大量的发挥余地。
巨大的花窗改变了罗马式建筑的采光不足,当阳光透过花窗进入教堂,所形成斑斓的朦胧光束为这个衔接人间与天堂的精神空间增添了不少神圣的氛围。
▲圣丹尼大教堂花窗(局部)2、花窗怎么制作?玻璃花窗的制作,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安装,都需要极为严谨的安排。
外国美术史:第五节哥特式美术
外国美术史:第五节哥特式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哥特人所作,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少关系。
但是,哥特式艺术却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
它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逐渐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纵观整个哥特式艺术,它的发展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的: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1144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
这次改建首次系统地应用了以肋穹结构为基础的新建筑体系,这套体系经历了随后百余年的发展,到13世纪中叶趋于成熟。
圣德尼教堂内部有双层回廊,但这并不使内部显得拥挤,相反,细长的拱门、肋架和支持拱顶的圆柱使其格外通畅、轻巧。
这种轻巧首先表现在彩色的玻璃窗已扩大到整面墙,其次是内部结构在形体上优雅而富有韵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筑师在玻璃窗外面修了一道扶墙,于是拱顶向外的冲力就被分担了。
当时所有土木工程的支持重点都集中在这些扶墙上,由于负重区域被挪到教堂外部,内部也就更为轻巧、空旷了。
在圣德尼教堂中体现出一种不同的于以往的思想和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强调严谨的几何形造型和对于明亮光线的追求。
苏热在修建教堂工程中就一再强调这两点,他认为比例的协调感就是美的根源。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圣德尼教堂的设计者们开始采用尖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它们比半圆形的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在肋拱间填以很轻的石片和纤细的墩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
幼儿大班美术《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窗》教案
幼儿大班美术《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哥特式教堂的特点以及玻璃窗的艺术风格。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能够运用彩绘和剪贴的方式创作出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玻璃窗作品。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运用彩绘和剪贴方式创作出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玻璃窗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哥特式教堂图片、玻璃窗样品、彩笔、剪刀、彩纸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哥特式教堂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教堂的特点,引发幼儿对玻璃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的艺术特点,如图案、色彩等,让幼儿了解并感受其独特魅力。
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运用彩绘和剪贴方式创作哥特式玻璃窗作品,讲解创作步骤和技巧。
4. 创作:引导幼儿动手创作,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出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玻璃窗作品。
5. 展示与评价: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大部分幼儿能够运用彩绘和剪贴方式创作出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玻璃窗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将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让家长了解幼儿在美术课程中的表现。
2. 社区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参观当地具有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让幼儿实地感受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的艺术魅力。
3. 主题展览:挑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主题展览,让更多幼儿和家长欣赏到孩子们的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浅析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彩绘玻璃花窗之美
浅析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彩绘玻璃花窗之美作者:周敏来源:《中国绿色画报》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讲述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彩绘玻璃花窗的形成及艺术之美。
试图从石室圣心大教堂彩绘玻璃花窗的布局特点,装饰艺术特点,宗教神学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哥特式;石室圣心大教堂;彩绘玻璃;花窗[引言]: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而在石室沉重的石质大骨架结构中,彩绘玻璃花窗无疑为教堂增添了一抹灵动、跳跃、神秘的光之色彩,更是表现出色彩美、造型美、装饰美、宗教美等美学意味。
1 、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花窗概述自欧洲进入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欧的社会结构和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教文化也迅速发展,可以说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时代。
承继着罗曼建筑的以法国城市主教堂为主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便应运而生。
“哥特式艺术总的来说是被用于在物质和精神、实体和空无、自然和超自然、吸入和排出、有限和无限等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架起一座桥梁。
”[1]哥特式教堂追求超越感和神启的灵性,总形体上力求升腾的垂直性,装饰上富于细节和色彩,而且造型能力大大增强,其目的是传达神恩,再现天国景象。
[2]絮热主教曾说:“每一种造物,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都是上帝所造就的一束光。
”[3]“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4]在基督教中“光”所代表的是正义,是救赎,是耶稣,是对抗一切黑暗、苦难和罪恶的利刃。
在早期罗马风格时期,教堂的光源主要依靠烛光,使得教堂显得幽暗压抑。
后来在石结构建筑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在墙壁上开出许多高大的窗户,又受到拜占庭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彩绘玻璃花窗在哥特式教堂的发展中得以产生。
丹纳也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写道:“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5]玻璃工艺在发展初期,主要以蓝、紫、红三种色调为主,总体风格显得浓墨重彩。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重要流派,其独特的风格和雄伟的气势使其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以及对欧洲宗教艺术的影响。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曼式建筑的演变。
罗曼式建筑注重厚重稳固的建筑结构,在建筑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创新。
而哥特式建筑则突破了罗曼式建筑的限制,注重建筑的垂直感和空间感,使用了更多的拱形结构,使建筑更加纤细、轻盈。
二、哥特式建筑的特点1. 纤细的拱形结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更多的尖拱形结构,使建筑物看起来更为纤细,营造出一种向上的动感。
这种拱形结构的运用,也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
2. 飞扶壁和飞拱:为了支撑更高的建筑物,哥特式建筑引入了飞扶壁和飞拱这两个特殊的结构。
飞扶壁是沿着外墙面向外凸出的墙体,起到支撑和分担重力的作用。
飞拱则是连接飞扶壁和主体建筑物的拱形结构,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轻盈的视觉效果。
3. 十字架平面布局:哥特式教堂通常采用十字架的平面布局,即由一个长形的中殿和两个交叉的横向走廊组成。
这种布局使教堂的空间分隔得更为清晰,同时也符合基督教教义中对十字架的象征性意义。
三、哥特式建筑对欧洲宗教艺术的影响1. 宗教表达的媒介:哥特式建筑以其庄严的氛围和壮丽的艺术形式成为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表达媒介。
教堂内部的高耸拱顶、彩色玻璃窗以及镶嵌细致的雕塑等艺术元素,使信徒更加沉浸于宗教仪式的氛围中。
2. 彩色玻璃窗的运用:哥特式建筑中的彩色玻璃窗被视为艺术的巅峰之作,其透过色彩的折射和投射,表达了圣经故事和宗教教义。
这些彩色玻璃窗不仅使教堂内部充满神秘感和神性,同时也是当时玻璃工艺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体现。
3. 亲近自然的要素:哥特式建筑着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使用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植物图案的雕塑和壁画,突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透过哥特时期彩色玻璃镶嵌画剖析中世纪审美文化
透过哥特时期彩色玻璃镶嵌画剖析中世纪审美文化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世纪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
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
【关键词】彩色玻璃镶嵌画中世纪一提到哥特时期,首先就会想到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的风格特征,然后就是高耸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画,即彩色玻璃镶嵌画。
其实彩色玻璃镶嵌画在罗马时期已经开始使用。
但由于建筑的窗户面积小,因而并未起到明显的装饰作用。
圣德尼教堂开始兴建时,窗的面积大大增加,由于苏热要求教堂内部照射着连绵的彩光,于是玻璃画就成为哥特式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技术上,玻璃画的技巧最晚成熟于罗马式美术时期。
在哥特美术发展的时期,设计者们吸收了建筑和雕刻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哥特式玻璃画风格。
这时玻璃画的代表是法国布杰大教堂中一系列旧约先知的肖像。
这些彩染玻璃画并不是由一整块玻璃组成的,而是由几百块小彩色玻璃组合,这些小块玻璃是通过在玻璃熔炼炉内添加锰或钴等化学剂而形成的,这样的玻璃保持着半透明的状态,根据添加的材料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中间用铅线连接起来而形成教堂中所展示的彩色玻璃画。
由于中世纪玻璃制造工业的方法较为原始,使小块玻璃的尺寸大受限制。
艺术家并不能直接在玻璃上画画,而是像镶嵌画一样,用不规则的碎片玻璃经过剪裁后嵌在轮廓线中。
在诸如眼睛、头发、衣褶等细部,则用黑色或灰色的颜料画在玻璃表面上。
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如以蓝色为背景,以墨绿﹑金黄为主调,以紫罗兰色为补色,以褐色和桃红表现肉体。
从审美的层面看,哥特式教堂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
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
从彩色玻璃镶嵌画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宗教的不宽容。
《西欧中世纪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的装饰设计语言分析》
《西欧中世纪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的装饰设计语言分析》一、引言西欧中世纪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作为教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宗教精神。
这些玻璃窗的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艺术与宗教信仰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对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的装饰设计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其背后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的装饰特点1. 丰富的色彩与图案: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以其丰富的色彩和复杂的图案为特点,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光影的交错,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这些图案往往以宗教故事、圣经人物、神话传说等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 精细的工艺:花窗玻璃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每一块玻璃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切割,再通过熔化、熔接等工序组合而成。
这种工艺使得玻璃窗的每一部分都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3. 强调透视感: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透视感。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使得玻璃窗呈现出一种三维立体的效果,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三、设计语言分析1. 符号化表达: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中的图案和形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
这些符号往往代表了宗教的象征意义,如圣经人物象征着神的救赎,几何图形象征着天国的秩序等。
这些符号通过玻璃窗的装饰得以表达,传达了宗教信仰和教义。
2.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的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统一。
设计师们通过精细的工艺和复杂的图案,将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等主题内容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形式与内容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3. 空间的营造: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的表达,更注重空间的营造。
通过透视感的强调和光影的交错,使得玻璃窗在空间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四、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作为西欧中世纪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色彩浅析
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色彩浅析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是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杰作之一。
它的特点是用颜色丰富,线条流畅的千层玻璃来呈现教堂内部的故事和主题,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秘的氛围。
本文将从彩绘玻璃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色彩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
一、历史背景哥特式彩绘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当时已有玻璃窗口的存在。
但真正流行于哥特时期,由于大教堂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多的光线,彩绘玻璃窗成为提高教堂宏伟感的重要元素。
同时,随着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商人和贵族的赞助,给予彩绘玻璃制作极高的重视和创造性的突破。
二、制作工艺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是在作者和玻璃匠的联合努力下制作的。
首先,教堂的故事和主题被转化为线条和颜色,随后玻璃匠依据这些线条和颜色,在玻璃板上逐一绘制。
每块玻璃板都是为了符合它所代表的主题而制作的,比如,玛丽亚和耶稣的窗户颜色极为丰富,常以蓝色和金黄色为主,以展现尊严和无尽的荣耀;而拜占庭神圣之母的窗户则用色较为简单,侧重于人物的线条和抽象渲染。
随后,玻璃匠将多个玻璃板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千层结构,这样在阳光的照耀下,就会形成充满色彩和动感的光影。
三、色彩运用哥特式彩绘玻璃是一种非常注重色彩运用的艺术形式。
在哥特式彩绘玻璃中,颜色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它更有着象征意义。
例如,蓝色代表权利和忠诚,金黄色代表神圣和纯洁,红色代表热望和勇气,绿色代表安内和平等。
这些颜色有效地传达了哥特式教堂中的精神理念与教义信仰。
总之,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的工艺品。
它不仅仅是用来修饰教堂内部,更是为了传播宗教思想,通过色彩沟通人与神的关系。
同时,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的历史也反映出了十字军、宗教改革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和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珍惜这种艺术的文化遗产。
哥特式艺术的名词解释
哥特式艺术的名词解释哥特式艺术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艺术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繁复的细节而闻名,被广泛运用于教堂和宫殿等宗教和权力建筑中。
本文将对哥特式艺术的特征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哥特式艺术强调了立体感和垂直线条。
相较于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窗户更加高大纤长,拱形也更加尖锐。
这种趋势使建筑物显得更加轻盈,同时也提升了建筑内部的亮度。
通过高高的尖顶和尖顶的穿插,建筑物展现出了对上方的向往,给人以更加开放、通透的感受。
其次,哥特式艺术在细节上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
哥特式建筑师们注重每一个构件的完美呈现,尤其是花窗玻璃的设计。
这些花窗玻璃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通过各种色彩和图案来讲述圣经故事。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引入了飞扶壁(flying buttress)的概念,通过设置外部支撑结构,分散了建筑物内部的压力,使建筑能够更高大、更宽敞。
哥特式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它还广泛运用于中世纪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中。
雕刻作品以其精致而又逼真的形象而著称。
将圣经故事和神秘的象征元素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人们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神性的庄严。
而绘画作品则以对光与阴影的巧妙运用和对细节的精细描绘而出类拔萃。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给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
哥特式艺术在欧洲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建筑和艺术的风格,更是中世纪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的体现。
哥特式教堂往往成为当地社区的中心,吸引着大量的朝圣者和游客。
这些教堂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城市的地标,象征着宗教权威和城市的繁荣。
因此,哥特式艺术也成为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欧洲的社会变革,哥特式艺术逐渐被其他艺术风格所取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渴望回归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精神,因此逐渐转向了类似于古典主义的建筑和艺术风格。
哥特式艺术也随之逐渐式微,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对立面。
尽管如此,哥特式艺术的独特魅力依然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中世纪艺术特征
历史上的中世纪曾长达近一千年,是欧洲历史上(主要指西欧)的一个时代,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公元1304~1374)将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视中世纪为一个无比混乱的中间期。
他习惯性地将中世纪这一时期成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诚然,中世纪在政治上有其黑暗的一面,表现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但艺术有着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它总是能够在黑暗中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成为借鉴历史的一面明镜。
中世纪的艺术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虽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是前无古人并足以令后世所景仰的,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所占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
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基督教活动主要是教堂,所以其美术和教堂建筑、壁画和雕塑装饰融为一体。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
结合作品分析哥特式美术的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哥特式美术的艺术特色答题要点:(1)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至15世纪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哥特人所作,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少关系。
但是,哥特式艺术却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法国,开始于建筑领域,而后才逐渐波及雕刻和绘画。
(2)哥特式建筑追求平面装饰的效果,其特征是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刻有想象的怪物等,其局部装饰均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这种形式在这一时代的教会建筑中占有统治地位。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把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骨架券以及7世纪阿拉伯人所用的尖顶券加以发展而来,并成熟地应用了飞扶壁。
它把罗马建筑中支承拱顶重量的坚实厚壁极巧妙地依托垂直于屋顶的构柱、飞扶壁、尖券以及肋拱共同承担,从而大大减小了墙垣的厚度,并又赋予极精美的艺术处理。
①例如法国的圣德尼教堂,就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轻盈、纤细的建筑结构。
它采用尖券和肋穹,窗户尺寸大大增加,平面遵循后堂回廊式型制,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和精神,同时它强调了严谨的几何形造型和对明亮光线的追求。
②再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它作为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型等共同创造了一种显著的哥特式风格。
教堂的内部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的直线,有种“向上高升”的感觉。
(3)12至15世纪是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时期,它要求对教义的解释和形象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秩序,表现手法也自觉模仿自然形象、追求感情表现,形成所谓“哥特式现实主义”,而这一时期的雕刻也逐渐脱离建筑而走向独立。
最能反映哥特式艺术雕刻成就的是法国的夏特尔教堂。
①在教堂的入口两侧排列着的柱像是从建筑结构演变出来的雕刻装饰形式,这种柱像日益脱离建筑而成为独立的雕刻作品。
人物形象不但从僵直而紧贴柱子变为高浮雕的形式,而且还表现出身体动态的左顾右盼,突破了建筑结构的限制,同时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立性,它们甚至是可以脱离支柱的。
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窗—美术课件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选
择
在
夏
我们,还在路上……
在二十世纪有一位著名的 艺术家夏加尔创作一系列的彩 色玻璃艺术作品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上:老年的夏加尔;下左:绘画中的夏加尔;下右 :年轻时的夏加尔。)
说说夏加尔的彩窗作品给你的感觉?
兰斯大教堂夏加尔玻璃窗故事说明图
美术教育联盟出品 这是夏加尔为联合国创作的《和平》
法国王室故事为主题的玻璃窗
(一般墙越高,承受的重力就越大,因此强容易出现裂痕或者倒塌,如果建筑墙面有 像翅膀一样的支撑柱,就将教堂重量转移至外部地基,从而摆脱了厚重的墙体,减轻了建筑 的负荷。因此建筑装上翅膀就能“飞很高”。)
让我们走进教堂里面看看吧!教堂里有什么? 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当阳光透过彩窗照进来的时候,教堂里会焕 发各中色彩的神秘的光芒,有没有感觉美得 有种进入天堂的感觉呢?
德国科隆主教堂
从天空俯视看这座教堂,你们看到了什 么形状?
很多哥特式教堂从天空俯视看,可以看 到一个基督教的十字架形状哦!
下面是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之一
你们发现建筑上有翅膀吗,难道这个教堂可以飞上天?
建筑外部两边像翅膀一样的柱子叫飞扶壁,是为了给高处主墙分担压力的,这样的建 法可以让教堂建得更高,当地的人们觉得教堂越高越能接近上帝。
哥特式教堂里的
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简介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是高耸的塔尖和窗户上巨大而多彩的玻璃画。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
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尖拱、大窗户和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
设计中采用尖肋拱顶、飞垛、细长梁柱,营造出轻盈细长的飞行感。
新的框架结构增加了支撑顶部的强度,赋予整个建筑一条直线,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的开阔空间,往往结合镶嵌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特点一:尖肋拱顶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特点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而哥特式建筑则将原来被屋顶覆盖的实心扶壁暴露出来,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高度的进一步要求,扶壁的功能和外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亚眠大教堂的扶壁有两个拱墙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使用小型横向拱廊来增加其抵抗力,而韦伯大教堂使用双拱桥来增加扶壁的承载力。
一些人在扶壁上增加了尖顶以改善平衡。
扶壁上常有复杂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入云。
特点三: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阳台和走廊,增加了侧廊窗户的面积,直到整个教堂都采用了大面积的窗户布置。
这些窗户又高又大,几乎承担了墙壁的功能。
并应用从阿拉伯国家学来的彩绘玻璃技术,谱写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文盲宣传教义的作用,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从彩绘玻璃看哥特式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彩绘玻璃看哥特式艺术的审美特征On the Aesthetic Fature of Gothic Art from Stained Glass周 志 Zhou Zhi内容摘要:彩绘玻璃是窗户装饰的一种工艺,在中世纪时期是哥特式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文试图从彩绘玻璃的材质与光线之美、色彩之美、窗户结构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演变这四方面入手,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地具体分析彩绘玻璃所体现出来的哥特艺术之美。
关键词:彩绘玻璃、哥特式、教堂、窗户彩绘玻璃(Stained Glass),也有的翻译成彩色玻璃、镶嵌玻璃,是窗户装饰的一种工艺。
简单来说,即先用铅条编连成各种抽象的轮廓,然后再用小块的染色玻璃拼接彩绘而成,所以带有单线平涂似的绘画意趣。
[1]彩绘玻璃窗在罗马风式建筑中便已经有所运用,但是早期罗马风式建筑因为内部光线较暗,为了更好的采光,多用淡色玻璃,甚至无色玻璃,纹样也较简明,大多为抽象纹样或植物纹样。
到哥特式建筑诞生之后,为了便于采光,窗户不仅数量增多,而且面积加大,几乎占据了建筑的全部壁面,这就使得教堂内部惯用的装饰手法——壁画和壁面镶嵌再无用武之地。
但大面积的窗户却为中世纪工艺匠师们提供了一个施展绝技的空间,并导致了彩绘玻璃工艺的兴起。
尤其是到了公元13世纪和14世纪,彩绘玻璃窗已成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文试图从彩绘玻璃的材质与光线之美、色彩之美、窗户结构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演变这四方面入手,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地具体分析彩绘玻璃所体现出来的哥特艺术之美。
注释:[1]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9,第395页。
[2]Without the light of the sun, the stained-glass windows of Gothic churches lose all their life. 参见Helen J.Dow, “The Rose-Window”,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V o l .20, N o .3/4. (Jul.- Dec.,1957), pp. 248-297.1.巴黎圣礼拜堂室内及细长的窗户造型,1241—1248年一、材质与光线之美“没有了阳光,哥特教堂中的彩绘玻璃窗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特式教堂和玻璃画艺术
摘要:哥特式教堂和彩色玻璃画气势恢宏,宏伟华丽,是欧洲中世纪最杰出的文化成就,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关键词:拱式结构彩色玻璃宗教文化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艺术形式发展成熟的主导形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主要见于天主教堂。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这些哥特式教堂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不仅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
一、哥特式教堂的起源
和每一种艺术形式一样,哥特式教堂之所以成为中世纪最集中的体现,是因为他自身吸取了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精髓并且以带有叙事性的特征来构建自己,他将中世纪这段历史中的一切吸收并以一种区别于其他时代的艺术手段呈现在世人面前。
(1)在经济方面,中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一次经济复兴,这次经济复兴为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的政治、宗教、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越来越成为城市的标志与荣耀。
(2)在宗教发面,在11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经过了无数次的整合、沉淀,进入了它的最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以宗教为中心围绕宗教而发展。
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哥特式建
筑为解决罗马式教堂遗留问题,
分别在教堂的高度、采光和内部
空间等方面满足了宗教信仰需
要。
而圣丹尼斯教堂(Saint
Denis)作为第一座哥特式教堂
正式拉开了哥特式教堂乃至哥
特式艺术的序幕。
哥特式教堂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平面一般是十字架形;2、高耸入云的
塔楼多为尖笋状;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特殊的外墙结构;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大门为主要通道;5、内部是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窿;6、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7、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用五彩玻璃作镶嵌图案,多是圣经故事。
哥特式教堂新建筑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是带肋拱和飞拱的尖十字拱顶,这种造型比半圆形更为纤巧。
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增加了支撑顶部的力量,形体向上的动式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具有了高耸入云的外观。
这种建筑特点使建筑在体量和高度上都创造了新的记录.德国的乌尔姆大教堂总高达16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楼。
哥特式教堂不再是厚重的墙壁塑造建筑主体,而是大量运用轻巧、纤细的立柱来组成建筑,所以砖石结构已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堂下部有一系列高耸的尖拱连接起来,通常分为三部分,上部是拱廊或称三合拱廊,建筑在细长的立柱上,因为它经过尖拱一直通到中堂的上部,有小立柱支撑着。
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上面装着巨大的彩色玻璃窗。
因而提供额外光源。
二、哥特式教堂的显著特征
哥特式教堂主要是从罗曼式(Le Style Roman)教堂一步步发展来的,但又不同于罗曼式。
哥特式教堂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
钟塔、小尖塔、飞券、瘦高的尖矢形窗子和无数的壁柱、脚线等,在主教堂周身秘密地布满了垂直线,他们造成了向上升腾的动态。
如果说罗曼教堂体现着对地狱的恐怖,那么哥特教堂就体现了对天堂的追求。
下面主要通过其内部空间布局、外部形体两方面来介绍:
(一)、内部空间布局
哥特式教堂在建筑形制上基本沿用了罗马帝国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
不过“一字”形的巴西利卡就变成了“拉丁十字”形(图1),象征着上帝之子耶稣基督受苦、受难的十字架。
于是十字架作为上帝的标记演变为教堂的形制,成为基督教堂有力的象征。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是沿着一条明显的自西而东的轴线分别布置了门廊、中厅和侧廊、唱诗班席、祭坛和圣坛,将空间沿纵深方向造成导向圣坛的动势,又通过束柱及尖券的肋骨拱顶向高空发展而沿垂直方向造成导向天国飞升的强烈动势。
在两种动势的导引下,信徒们会不自觉地经由中厅和侧廊逐渐趋近象征天国的圣坛,从而引起精神上对上帝、对天国的向往和追求。
(二)、外部形体特色
1、尖肋拱顶
哥特式教堂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尖肋拱顶中的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
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
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
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
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
示。
众多直立向上、直指天空的
尖塔有如升上天国一般。
(图二)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
上升腾动势与冲力的造型把人
的目光引向虚无缥缈的苍穹,令
人产生致崇致高、脱俗超凡的精
神升腾。
2、飞扶壁
扶壁(Buttress
),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
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亚眠大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3、彩色玻璃
哥特式教堂增加了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大型花窗往往高达十余米或数十米,对材料、技术的要求很高。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彩绘玻璃(图
三)应用了从阿拉伯国
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
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
六色的宗教故事,通过
人肢体姿态的塑造在平
面上用粗线条表现,建
筑图像则在小立柱的尖
拱中表示出来。
彩色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彩色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展现了光在基督教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理想。
4、雕塑
哥特式雕塑通常是作为哥特式教堂外部及内部的不可缺少的装饰。
主要遍布在教堂的大立面、门柱、立柱、拱门、尖塔顶等地方, 有圆雕和浮雕。
所雕刻的内容也都为宗教题材。
教堂是宗教信仰的现实体现, 教堂中的雕塑就是宗教人物的现实体现。
到中世纪后期, 基督教已经不需要早期因为非法而战斗的姿态和对异教徒的威严与震慑力, 宗教精神升华到美的理想, 并表现出神圣的关爱与仁慈的温暖。
于
是大多哥特式教堂的主要雕刻主题的是温和可亲的圣母玛利亚,富于人性和同情心,体现了普通人心目中天国和上帝的形象。
雕像的形态、动作、神态、面庞都流露出真挚的关爱情感。
体现了基督教的理想美:仁慈、诚挚、圣洁、宁静。
可见,哥特式教堂的外部雕刻不仅被赋予宗教教育与图示宗教教义的目的,而且是中世纪人们对上帝强烈而执著的信仰需要的必然结果。
哥特式建筑和彩色玻璃画以宏伟华丽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它卓越地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现实生活与浪漫激情之间的那种反差和强烈的渴望。
它以外在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人内心深处汹涌激荡着的神秘的宗教感受。
哥特式建筑和彩色玻璃画构成了中世纪基督宗教文化的标志性成就,成为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参考文献:
[1]刘念. 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场所精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余太星. 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J]. 学术探索,2006,02:113-118.
[3]刘燕泉. 哥特式教堂和玻璃画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J]. 大众文艺,201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