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与工作心理成熟度、责任心和自主性的关系

合集下载

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包括心理倦怠、生理倦怠和行为倦怠。

而工作投入则是指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投入,包括工作努力、工作持久度和工作投入热情。

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当员工感到倦怠时,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自然会减少。

他们可能感到心力交瘁、提不起干劲,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不高,他们可能会感到厌倦和倦怠。

这种双向的关系表明,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是相互影响的。

其次,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工作条件和个人特征的影响。

研究发现,职业倦怠更容易在高压力和低资源的工作环境中产生。

如果员工长时间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他们更容易感到倦怠。

另外,如果员工缺乏支持和资源,比如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或团队的支持,他们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而工作投入则可能受到个人特征的影响。

一些人天生比较积极、有工作热情,他们更容易对工作投入。

然而,职业倦怠也可能是由于个人特征,比如工作压力承受能力不强,个人动机不明确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对组织绩效和员工离职意愿都有重要影响。

职业倦怠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创造力,从而影响组织绩效。

员工如果长时间感到倦怠,他们可能不再努力工作,工作表现可能下降。

另外,在倦怠状态下,员工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这也会限制组织的创造力和发展。

而工作投入则与员工的离职意愿相关。

如果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不高,他们可能会考虑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这给组织带来人才流失的风险。

为了减轻职业倦怠并提高工作投入,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组织可以提供资源和支持,如培训、奖励和晋升机会,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投入。

此外,组织还可以关注工作环境,创造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工作氛围,以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倦怠感。

个人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和寻找工作价值感来减轻倦怠感。

心理咨询中的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研究

心理咨询中的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研究

心理咨询中的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普遍。

职业倦怠是指由于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导致个人对工作产生疲劳、无力感、焦虑等情绪,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症状的一种现象。

而工作满意度则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所表现出的满意程度。

在心理咨询领域中,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了解自己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水平,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职业倦怠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满意度。

当个人感到疲惫、无力、焦虑时,很难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兴趣,从而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工作满意度也会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当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时,会更有动力和热情去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满意度和减少职业倦怠呢?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职场中,长期承受工作压力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其次,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任务。

在工作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量,避免过度劳累和疲惫。

最后,要注意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降低工作中的压力和紧张感,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满意度。

总之,在职场中,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了解自己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水平,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时间和任务、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提高自己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倦怠与职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工作倦怠与职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工作倦怠与职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现代社会,工作倦怠已经成为了许多职场人士面对的普遍问题。

工作倦怠指的是在工作中出现的身心疲惫感、缺乏动力和内心的无能感。

而职业满意度则是指个体对工作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或满足感。

虽然倦怠和满意度看似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工作倦怠往往是由于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的,例如工作过度负荷、压力过大、缺乏工作家庭平衡以及工作内容单调等。

当人们长时间处于这种倦怠状态时,自然会影响到职业满意度的产生。

研究表明,工作倦怠与职业满意度之间存在着负向相关关系,即倦怠感愈强,满意度愈低。

这是因为在倦怠状态下,人们往往无法享受工作的成果,无法感受到来自工作的正面反馈,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厌恶感。

然而,仍然有一些人能够在面对工作倦怠时保持较高的职业满意度。

这些人往往具备一定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们可能会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支持,如与同事进行交流,寻求领导的指导,或者寻求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来缓解倦怠感。

这类人在面对工作挑战时往往能够积极应对,从而减轻倦怠感,提升工作满意度。

另外,从组织角度来看,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和政策也对工作倦怠和职业满意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位支持性的领导者能够在员工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并给予合理的工作安排,从而减轻压力,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而一个有利于员工发展的组织文化也能够提升职业满意度,使员工感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此外,工作倦怠和职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结合个体因素来考量。

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目标、价值观和自我效能感都会对倦怠感和满意度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个体对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使命感和热情,即使工作量大或遇到困难时,也能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并且有动力克服困难。

而一个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面对工作困难时,容易陷入无力感和倦怠感中。

综上所述,工作倦怠与职业满意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倦怠感会降低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使其对工作失去动力和热情。

论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

论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

论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作者:安容宇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2期【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工作态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多元回归发现,工作对职业效能、人格解体和情感耗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效能感和人格解体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情感耗竭对共走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可以准确的预测工作态度。

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会对职业倦怠造成不同的影响,而职业倦怠又会影响工作态度。

【关键词】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工作态度;工作压力目前,职业倦怠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的关注。

最早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医疗领域和服务行业中,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特定行业,而是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同样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1]。

有关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Maslach等人所提出的多维度理论,即职业倦怠定义为人格解体、成就低落和情感耗竭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现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425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收集到的有效问卷数为378份。

其中男性为297名、女性为81名、平均年龄在35.1岁。

参加工作10年以下的人数为129人、11~20年的人数为179人、20年以上的人数为70人。

1.2研究方法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张健新教授的最新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本次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699,Cronbachs Alpha的系数为0.849;②职业倦怠量表:本次研究的量表主要包括16个项目,分为职业效能感、人格解体和情感耗竭三个维度。

通常情况下,高度职业倦怠的个体在职业效能分量表上分数会比较低,但是在人格解体和情感耗竭方面的分数会比较高;③工作态度问卷表:本次研究中笔者自编了工作态度问卷表,一共提出了15个问题。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情绪衰竭、疏远,职业效能感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情绪衰竭、疏远,职业效能感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情绪衰竭、疏远,职业效能感降低的综合症。

对于我来说,职业倦怠的现象虽然是必然的,但也是偶尔的,它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段会产生。

主要原因在于:工作量大,压力大。

工作、生活单调。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还要面对学生的厌学现象、及时处理学生打架、捣乱、逃学等问题,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我看来,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对这种职业倦怠现象不闻不问。

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我们教学的品质,阻碍我们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会潜在地引发家庭冲突和危机,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职业倦怠,为了克服和避免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寻找榜样,榜样是进步的力量,通过榜样的树立,有利渡过倦怠的非常时期。

2、制定新的目标,不断更新目标,不断完成新的目标,对自己能够起到鼓励的作用。

3、自我觉悟,在经验实践在不断加深认识,不断总结,不断克服。

4、加强个性学习修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5、学会沟通,在和谐中发展。

在评价中寻找动力,调动自身的内在动力,因为内驱力是最好的发展潜力。

6、适当放松自己。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轻压力负担。

职 业 倦 怠

职 业 倦 怠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

表现症状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1. 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 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分类: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1. 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来源职业倦怠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1. 职业倦怠症好发的高危险职业群有哪些?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

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2. 找对工作了吗?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心理学对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与干预

心理学对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与干预

心理学对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与干预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是许多人面临的常见问题。

职业倦怠指的是在工作中出现的身心疲惫、对工作失去兴趣以及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的情绪体验。

而工作满意度则涵盖了对工作本身的满意程度以及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内在满足感。

心理学通过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提供了干预措施来改善工作环境和个体心理状况。

第一部分:职业倦怠的研究职业倦怠一般被分为三个维度:情感倦怠、疲劳倦怠和认知倦怠。

情感倦怠指的是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包括情绪耗竭和厌倦感。

疲劳倦怠是身体或心理上的极度疲劳感,常伴随着工作能力的下降。

认知倦怠则表现为对工作任务的难度感到困惑和无法集中注意力。

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与工作环境、个体特征以及工作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缺乏支持的工作环境、重复枯燥的工作任务等均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而个体的工作动机、工作资源和应对能力也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对工作本身的满意程度与工作内容的挑战性、自主性和反馈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工作环境的支持、工作条件的合理性以及与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也会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产生。

此外,内在的工作动机、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设定、以及工作能力的匹配程度也会对工作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那些能够发挥自己专长、实现自我成就感以及获得组织肯定和认可的个体来说,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部分:心理学干预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改善心理学为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提供了一系列的干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干预措施既可应用于组织层面,如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更好的工作支持和培训机会,也可应用于个体层面,如增强个体的情绪管理和应对能力。

在组织层面,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文化至关重要。

组织可以通过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认可个体的成就等方式,来减少职业倦怠的出现,并提高工作满意度。

论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

论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

论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工作态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多元回归发现,工作对职业效能、人格解体和情感耗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效能感和人格解体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情感耗竭对共走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可以准确的预测工作态度。

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会对职业倦怠造成不同的影响,而职业倦怠又会影响工作态度。

【关键词】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工作态度;工作压力
目前,职业倦怠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的关注。

最早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医疗领域和服务行业中,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特定行业,而是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同样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1]。

有关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Maslach等人所提出的多维度理论,即职业倦怠定义为人格解体、成就低落和情感耗竭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现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结果
2.1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2.1.1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我效能的相关。

分析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我效能的相关关系发现:通常情况下情感耗竭与自我效能呈现出负相关(r=-0.089,P。

心理学角度剖析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

心理学角度剖析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

心理学角度剖析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是现代职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个体和组织都具有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与特征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中出现的一种消极、疲惫和缺乏兴趣的情绪状态。

它通常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性倦怠、认知性倦怠和行为性倦怠。

情感性倦怠是指工作中消极情绪的体验,如疲劳和无助感;认知性倦怠是指对工作任务的负面态度和厌烦感;行为性倦怠是指对工作行为的逃避和回避。

二、工作满意度的定义与影响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

它影响着个体在工作中的表现、组织绩效和员工离职率。

工作满意度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薪酬和人际关系等。

三、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职业倦怠水平高的个体工作满意度较低。

职业倦怠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投入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四、导致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原因1. 工作要求过高:过高的工作负荷和长时间的压力可能使个体感到疲惫和倦怠。

2. 缺乏自主权和控制感:缺乏决策权和自主权的工作环境容易让个体感到无助和无力。

3. 缺乏奖励和认可:缺乏薪酬激励和组织对个体工作表现的认可会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

4. 人际关系紧张:与同事或上司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会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

五、应对职业倦怠和提升工作满意度的方法1. 实施工作调整:通过减少工作负荷、优化工作流程和合理分配资源来缓解个体的职业倦怠。

2.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和发展机会来增加个体的工作能力和自信心,从而提升工作满意度。

3. 加强沟通与反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给予个体工作的反馈和认可,增加工作满意度。

4. 建立支持系统:组织可以建立员工支持系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个体应对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

六、结语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是当代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它们对个体和组织都具有重要影响。

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心理调适

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心理调适

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心理调适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职业倦怠已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困扰。

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还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以及当出现职业倦怠时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它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

情绪衰竭是指个体感到自己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去人格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变得冷漠、消极,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成就感降低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评价降低,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对工作失去信心。

那么,职业倦怠是如何产生的呢?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强度的工作任务、长时间的工作时间、严格的工作要求等,都可能让个体感到不堪重负。

缺乏工作自主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个体在工作中没有足够的自主决策权力,总是被上级指挥和控制,容易产生无助感和失落感。

此外,职业发展受限、工作环境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等也都可能引发职业倦怠。

了解了职业倦怠的成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合理规划工作是关键。

要学会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任务,避免过度劳累。

同时,要明确工作的重点和优先级,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提升自身能力也非常重要。

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应对工作挑战的能力。

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加工作的成就感。

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也不可或缺。

要学会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不把它们视为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看作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同时,要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和价值。

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预防职业倦怠。

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协作,与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信任,都能让工作氛围更加和谐,减轻工作压力。

当职业倦怠已经出现时,我们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解读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解读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解读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措施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职业倦怠已成为许多人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组织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倦怠?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有哪些有效的应对措施呢?职业倦怠,简单来说,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表现为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感到极度疲劳,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对工作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

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工作压力过大是一个重要因素。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频繁的加班、过高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都可能让员工感到不堪重负。

例如,在一些销售行业,员工可能面临着每月必须达到的高额销售指标,为了完成这些指标,他们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其次,缺乏工作自主性和控制权也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当员工在工作中没有足够的决策权,只能按照上级的指示机械地完成任务时,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工作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

比如,一些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简单动作,没有机会参与工作的规划和决策,久而久之,就可能对工作感到厌倦。

另外,不良的工作环境也是职业倦怠的诱因之一。

包括嘈杂的工作场所、紧张的人际关系、不合理的工作安排等。

比如,在一个办公室里,如果同事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勾心斗角,那么员工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会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疲惫和消极的情绪。

再者,职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当员工在职业道路上看不到晋升的希望,或者感觉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没有得到提升的空间时,他们会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动力。

比如,一些在基层岗位工作多年的员工,一直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工资待遇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就容易陷入职业倦怠的困境。

那么,面对职业倦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个人要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工作压力。

这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制定清晰的工作计划,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

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

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成为许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倦怠和满意度对个人的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特征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面对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

它包括情感倦怠、认知倦怠和行为倦怠三个方面。

情感倦怠指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负面情感,如厌恶、愤怒和失望。

认知倦怠是指个体对工作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质疑和怀疑,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工作任务。

行为倦怠则表现为对工作任务的回避、推诿和懒散。

二、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1. 工作特征:工作的压力、挑战性以及工作任务的重复性与刺激性密切相关。

如果工作任务重复、无刺激性,容易导致情感倦怠和行为倦怠。

2. 组织环境:包括工作资源的匮乏、领导风格、同事关系等。

如果工作资源不足,领导风格不合理或同事关系紧张,都会增加职业倦怠的风险。

3. 个体因素:个体的人格特质、工作动机和工作价值观等也会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例如,抱有消极情绪的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的整体感受以及对工作相关方面的评价。

工作满意度可以从工作内容、工作报酬、工作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

1. 工作内容:工作的挑战性和变动性会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如果工作内容刺激性和挑战性足够,员工更有可能获得满足感。

2. 工作报酬:包括薪酬、晋升机会和福利待遇等。

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会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

3. 工作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同事关系、领导风格等。

如果组织文化积极、同事关系融洽、领导风格支持性,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四、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职业倦怠会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而工作满意度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加重职业倦怠的程度。

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近年来,职业倦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人在工作中感到疲倦、没有动力,甚至对工作失去了兴趣,这种现象被称为职业倦怠。

而工作满意度,则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的程度。

那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呢?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职业倦怠的成因。

职业倦怠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其中侧重点有工作负荷、缺乏工作支持和缺乏控制感等。

工作负荷过重使得员工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导致疲惫感和倦怠感的产生。

缺乏工作支持意味着员工在工作中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会进一步加重倦怠的程度。

另外,缺乏控制感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员工觉得自己无法对工作环境和任务进行有效的掌控。

然而,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

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

当员工感到职业倦怠时,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会明显下降。

然而,有趣的是,工作满意度的低下又会进一步加剧员工的职业倦怠。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员工陷入了工作困境之中。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有研究者认为,提高工作满意度可以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的程度。

例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发展机会,关注员工的工作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等,都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又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减轻职业倦怠的程度。

因此,建立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和员工支持体系,对于缓解职业倦怠和提高工作满意度非常重要。

另外,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员工往往更容易对工作产生兴趣和投入。

他们更能够适应工作环境中的压力和挑战,降低职业倦怠的程度。

因此,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对于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减轻职业倦怠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

心理学对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心理学对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心理学对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是当代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个体和组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中的关联和影响。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指的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的症状。

它通常表现为情感疲劳、缺乏动力和投入,对工作的冷漠和不满意。

职业倦怠对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工作表现以及组织的运营和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当前工作的满意程度。

它包括个体对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组织支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工作满意度可以影响个体的工作投入、工作绩效以及离职意向等因素。

二、心理学理论和模型1. 动机-满足模型动机-满足模型是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的延伸。

该模型认为,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倦怠程度与其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

当个体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得到满足时,工作满意度较高;反之,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中会与组织进行一种互动交换关系。

组织提供资源和支持,个体则做出相应的工作表现。

当个体感到组织不公平和不满意时,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而当组织给予适当的回报和支持时,个体会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3. 劳动三角理论劳动三角理论将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分别与工作要素、个体特征和组织要素三个方面联系起来。

其中,工作要素包括工作需求、任务重要性和工作条件等;个体特征指的是个体的能力、技能和态度等;组织要素包括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和组织支持等。

当这三个方面得到平衡时,个体容易获得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避免职业倦怠。

三、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联与影响1. 职业倦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职业倦怠会显著降低个体的工作满意度。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职业倦怠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职业倦怠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职业倦怠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和态度,具体表现为工作疲惫感、缺乏工作动力和职业满意度下降等。

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工作特征、个体特征和工作环境等方面。

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工作任务重复乏味、工作时间不合理以及与同事间的冲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其次,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

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个体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自我效能感降低和人际关系冲突等问题。

进一步地,职业倦怠还可能给个体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例如头痛、失眠以及消化系统问题等。

因此,职业倦怠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的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以及维护心理健康呢?首先,个体应该从自身出发,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工作方式。

例如,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设置合理的工作目标并制定方法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质量,通过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来释放工作压力。

另外,组织方面也有责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支持机制,例如提供职业培训和发展机会、设立适量的工作数量和合理的工作时间。

此外,一些研究也指出,积极心理资本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职业倦怠和维护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资本包括乐观、希望、自尊和坚韧等特质。

这些积极心理特质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对工作的积极态度,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的发生。

因此,个体可以通过培养积极心理资本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了解职业倦怠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境,同时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个体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培养积极心理资本以及组织提供的支持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提升自身的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盘点职业倦怠的原因

盘点职业倦怠的原因

盘点职业倦怠的原因盘点职业倦怠的原因职业倦怠的原因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工作量。

工作量越大,人越容易感到疲倦。

2.控制感。

自己的工作较多,但是领导又不放权,导致自己很多时候会力不从心。

3.奖赏。

除了金钱这种外部奖励,还有精神奖励,如自己的努力被忽视、别人不认同等。

4.公平。

在工作中经历了太多不公平的待遇。

五是价值认同。

本身就不认同自己的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或者是和上司及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有冲突,也会加深职业倦怠的感觉。

六是集体感。

与同事的关系比较差,没有集体感和归属感。

职业倦怠的分类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1. 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缓解职业倦怠的中医良方1.调情志疲劳并不一定是繁重的工作引起的,有可能是因为情绪不稳定。

当一个人情绪波动很大的时候,就容易身心憔悴。

过度忧虑、悲伤或者欣喜的心境,对身体其实都是一种伤害。

中医说“情志致病”,意思就是每一种情绪都会伤及相应的脏腑。

所以,平静的心态是中医养生的关键。

2.调饮食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吃得多吃得好的时候,就会犯困,整个人觉得很累,不想思考。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需要精心照顾。

保养脾胃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点,一是保持清淡的'饮食,二是饮食要有节制。

要以蔬果等清淡的菜肴滋养五脏,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给身体一个缓冲期。

3.调神识中医养生讲究身、心共同调整,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中医古代哲学思想上,很多中医用药也是从调整情绪出发。

就业中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动力

就业中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动力

就业中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动力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个体对工作感到疲劳、缺乏动力、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的一种状态。

而工作动力则是个体在工作中感到积极、有动力和热情,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的状态。

就业中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动力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对个体的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1. 情感耗竭:个体对工作中的付出感到无法得到回报,心理疲惫程度加深,感受到的压力无法缓解,在情感上产生空虚、疲惫和无力感。

2. 缺乏干劲: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对工作目标缺乏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工作效率下降,计划和目标难以完成。

3. 自我评价下降:倦怠的个体往往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对工作的质量和成果持悲观态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确定性。

二、职业倦怠的原因1. 工作压力过大:工作中的高强度、高压力,以及长时间的工作负荷会导致个体的职业倦怠。

工作压力过大往往伴随着紧张的工作节奏和高负责任的工作任务。

2. 工作不满意度:工作过程中个体对组织、同事、工作内容等方面的不满意会逐渐加深职业倦怠。

工作任务的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以及无法获得成就感都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3. 职业枯竭感:对工作内容缺乏新鲜感、变化感,个体往往会产生对于工作的厌倦感。

长期重复性的工作任务,缺乏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会使个体感到乏味和沮丧。

三、工作动力的提升1. 建立积极的工作心态:个体应该培养积极的工作心态,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度。

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2. 寻找工作动力来源:个体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找到自己的工作动力来源,如工作成就感、认可和奖励等。

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充分挖掘潜力。

3.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有效分配精力和资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学会放松和调整自己。

四、组织对职业倦怠的管理1. 提供支持与资源:组织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资源,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职业倦怠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职业倦怠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职业倦怠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中出现疲倦、无力感以及对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等现象,严重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

面对工作中的职业倦怠,员工需要积极应对,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分析职业倦怠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供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一、职业倦怠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1.1 工作压力增加职业倦怠使员工对工作产生负面情绪,无法积极应对工作压力,工作负荷逐渐增加。

员工的心理健康受到压力的侵袭,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

1.2 自我评价降低职业倦怠使员工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自我评价降低。

员工渐渐失去对工作的信心,感到自己无法胜任工作,这会对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打击,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1.3 工作满意度下降职业倦怠使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

员工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长期处于消极状态,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员工的心理健康。

1.4 人际关系受损职业倦怠使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同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员工由于情绪低落、性格变化等原因,与同事的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出现冲突,这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二、应对工作中的职业倦怠2.1 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员工应适当调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投入工作导致身心疲惫。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为自己提供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2.2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员工需要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以提高工作的动力和满意度。

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逐步完成计划,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提升工作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感。

2.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应努力与同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互信,增加彼此间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缓解工作中的职业倦怠,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2.4 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员工可以通过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增加工作的兴趣和动力。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将其与工作相结合,寻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和乐趣点,通过提升工作的乐趣来缓解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职业倦怠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职业倦怠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对工作效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职业倦怠究竟是如何与工作效率相互关联的呢?职业倦怠,简单来说,是指在工作重压之下,个体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它通常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三个方面。

当一个人陷入职业倦怠时,其情绪往往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

长时间的工作压力、繁琐的任务以及紧张的工作节奏,使得他们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这种情绪上的衰竭会极大地削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原本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和冷漠。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员工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工作效率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去人性化是职业倦怠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可能会对工作对象失去耐心和关心,以一种冷漠、疏离的态度对待同事、客户或服务对象。

例如,教师可能对学生不再关怀备至,医护人员可能对患者缺乏应有的同情和体贴。

这种人际互动上的消极变化,会破坏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氛围,导致沟通不畅、协作困难,进而影响工作流程的顺畅进行,降低工作效率。

个人成就感的降低也是职业倦怠的典型特征之一。

当员工觉得自己的工作成果得不到认可,或者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产生有价值的结果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对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这种自我否定的心态会使员工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不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

职业倦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个体层面来看,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员工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错误频出的情况。

他们的工作速度可能会减慢,因为缺乏内在的动力去推动自己高效地完成工作。

而且,由于身心疲惫,他们在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智慧去应对,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低下。

从组织层面来说,职业倦怠会导致员工的离职率增加。

当员工感到工作压力过大、无法承受职业倦怠带来的痛苦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3, 3, 61-67doi:10.12677/ap.2013.3201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3 (/journal/ap.htm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urnout and Conscientiousness, Autonomy and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Min Li, Pei Wang, Lei Wa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Email: amy_limin@Received: Feb. 1st, 2013; revised: Feb. 25th, 2013; accepted: Mar. 6th, 2013Abstract: In present research, we have first introduced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 into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urnout, conscientiousness, and autonomy. We conducted paper-pencil measurement on MBI-GS, conscientiousness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utonomy of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psy-chological maturity with 311 software engineers and managers in two Chinese software companies. Using structural model and statistics analysis, we hav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Burnou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utonomy; the higher the autonomy, the lower the burnout; 2)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autonomy, such that for those high in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 burnou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utonomy, however, for those low in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autonomy is not significant; 3) Burnou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nsci-entiousness; the higher the conscientiousness, the lower the burnout; and 4)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conscientiousness, such that for those high in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 burnou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nscientiousness, whereas for those low in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 the relation between burnout and conscientiousness is not significan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Keywords: Burnout; Conscientiousness; Autonomy; 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职业倦怠与工作心理成熟度、责任心和自主性的关系李敏,王佩,王垒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Email: amy_limin@收稿日期:2013年2月1日;修回日期:2013年2月25日;录用日期:2013年3月6日摘要:职业倦怠与大五人格特征,以及职业倦怠与工作负荷及工作资源等工作特性关系,在美国和北欧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我们首次引入工作心理成熟度,考察职业倦怠与工作心理成熟度、责任心、工作自主性间的关系。

被试为中国软件企业311名员工。

用问卷法测量被试的责任心、工作自主性、职业倦怠以及工作心理成熟度,运用分层回归分析其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1)职业倦怠与工作自主性呈显著负相关,工作自主性越高,职业倦怠越小;2) 工作心理成熟度可以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当工作心理成熟度高时,随工作自主性的提高,职业倦怠下降趋势较为显著。

当工作心理成熟度低时,随工作自主性的提高,职业倦怠变化不显著;3) 职业倦怠与责任心呈负相关关系,员工责任心越高,职业倦怠越小;4) 工作心理成熟度可以正向调节责任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当工作心理成熟度高时,随责任心的提高,职业倦怠下降趋势较为显著。

当工作心理成熟度低时,随责任心的提高,职业倦怠变化不显著。

本研究试图揭示职业倦怠产生的新的原因及减小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从而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尤其是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职业倦怠;责任心;工作自主性;工作心理成熟度1. 前言职业倦怠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关乎员工心理健康、工作效率和工作成就,进而影响企业和社会生产率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今天,研究中国高科技企业员工职业倦怠与员工人格特征、工作特征间的关系,对于指导企业改善组织、管理、工作流程、人才选拔、培养和有效使用,从而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在以人才为核心资产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便是招聘、培养、保留什么样的人才,营造怎样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提高效率,降低职业倦怠,从而实现公司发展战略。

本研究选择位于北京和深圳的2家软件企业,用问卷法测量员工的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责任心)、工作特征(自主性)以及工作心理成熟度间的关系。

本研究试图发现职业倦怠产生的新的原因及减小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从而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尤其是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 研究背景–相关研究回顾2.1.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人们对于工作中情感和人际关系长期压力的延期反应,由三个维度定义:情绪耗竭感、玩世不恭感、能力低落感(Maslach, 1982; 1998)。

情绪耗竭感更多地强调心理、感情层面的耗竭,玩世不恭感主要表现为对于职业的冷漠或对他人的负面情绪(Maslach, 1993)。

研究表明,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和职业倦怠关联性不大,职业倦怠更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的而非个体的特征(Maslach, Schaufeli, & Leiter, 2001)。

2.2. 职业倦怠与责任心、自主性的关系过去30年来,对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北欧,大量研究关注职业倦怠与大五人格的关系,职业倦怠与工作特性(工作需求与工作资源)的关系,而鲜有将职业倦怠与大五人格以及工作特性结合在一起,考察职业倦怠与人–工作间相互关系的。

职业倦怠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普遍与神经质特征/情绪稳定性以及责任心相关,而与其它三个特性关联不显著(Maslach, Shaufeli, & Leiter, 2001; Zellars, Perrewe, & Hochwarter, 2000; Barrick, Mount, & Judge, 2001; Bakker, Van de Zee, Lewig, & Dollard, 2006)。

工作特性按其功能可划分为4部分:任务特性,知识特性,社会特性和关联特性(Morgeson & Hum-phrey, 2006)。

自主性是任务特性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Schaufeli & Bakker, 2004)。

自主性指在何种程度上员工可以自由、独立、审慎地进行工作安排,做出决定以及选择工作方法(Wall, Jackson, & Mullarkey, 1995)。

职业倦怠与工作特性的研究主要围绕JD-R(工作要求/工作资源)模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倦怠与工作要求呈正相关,与工作资源呈负相关。

超负荷、时间压力会导致工作倦怠,而增加工作资源如领导关怀、团队支持,增大自主性、正面反馈、奖励、公平和价值观,都会降低职业倦怠(Maslach, Schaufeli, & Leiter, 2001; Bakker, Demerouti, & Euwema, 2005; Broeck, Vansteenkiste, De Witte, & Lens, 2008)。

2.3. 职业倦怠与工作心理成熟度的关系工作心理成熟度(psychological work maturity)指个人在工作中的独立性、责任心和成就感(Hersey & Blanchard, 1969)。

独立性指能够独立开展工作,责任心指愿意承担责任,成就感指渴望取得成就(Hersey & Blanchard, 1982)。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到,工作心理成熟度中责任心和成就感与大五人格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有一定的关联(Tong & Wang, 2010)。

二者的区别在于个人是否与企业和工作建立了心理契约(Rousseau, 1995)。

从人–工作整合理论看,即便一个人责任心特征分数高,如果这个人与工作整合度较低,换言之,个体并未与企业和工作建立心理契约,也没建立工作承诺,或已建立的工作承诺由于工作环境因素遭受了侵蚀,他依然可以保持高效、专注、有责任心、追求成就(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但与该企业和工作关系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