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城市规模分布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地科二班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5)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产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乡村;第三、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第四、生活环境的差距,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1989年的资抖,浙江的二城市指数为2, 四和十一城市指数接近于1,最接近于理想状态;凡是具有双中 心或准双中心格局的省区,如河北(石家庄和唐山)、山东(济南 和青岛)、广西(南宁和柳州)、四川(重庆和成都)、安徽(合肥和 淮南)、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河南(郑州和洛阳)、吉林(长 春和吉林)等省区3个指数值都很低,二城市指数远不到2,四和 十一城市指数都不到甚至远低于1;而青海、湖北、陕西、广东、 云南、苏沪等省区城市人口集中在首位城市的特征最明显,3种 城市指数都很高;辽宁、黑龙江、江苏、湖南等省二城市指数 都大于2,但因有多个大中城市发育,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 数却比较低。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PPT课件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PPT课件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的解释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变化) 理论内涵:位序一规模分布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首位分布则是社会不均衡发 展造成的: 理论应用: -个国家或区域,经济起飞前(均衡状态) ,是位序一规模分布:经济 大发展过程中( 非均衡状态) ,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 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将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2.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规模分布 理论内涵:传统观点认为, 经济力量是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许多 人越来越支持政治和文化因素是城市体系的决定因素。 理论应用: 1)工业化早期阶段,区位选择受经营欲望的强烈影响,企业倾向于直接接 近政府权力中心,首都(府)人口集中程度高: 2)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首都的政治作用不断增强,首都的首位度增加; 3)社会主义国家多首位分布,非社会主义国家多位序一规模分布: 4)政府控制越强的国家,企业紧靠权力中心布济发达的国家或那些面积 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2)相反,只有少数几个力量 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 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 的国家。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的解释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尽管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共同性的发现,原因就是 这些研究在样本、研究方案设计度量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缺乏可比性。至少在目 前把城市规模分布归为首位分布与位序-规模分布两大类的前提框架下,不能一概 而论地说首位度大一定不合理,首位度小就一定合理。人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城市规 模分布形成的机制。
03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主要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两种方法,由于人口资料容易获得,同时人口集聚又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于是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在城市和区域分析中,如何解释和确定城市的规模分布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对此,各国学者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理论模式有: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即首位城市分布律。

这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城镇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早期的概括。

(一)首位城市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规模最大的领导城市。

早在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他分析了51个国家规模前3位的城市,发现有28个国家的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是第二大城市的2倍以上,有18个国家在3倍以上(伦敦为利物浦的7倍;哥本哈根为奥尔胡斯的10倍;墨西哥城为瓜达拉哈拉的5倍),他总结道:在一个国家发展初期,某个城市由于具有固有的优势得到持续发展,起先成为经济中心,以后又以可以发挥政治中心的职能而成为都城,最终导致该城市拥有最优越的社会服务、最多的就业机会和最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大量人口,使之成为规模上的首位城市。

杰斐逊也认为上述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例外:①由集聚过程中大体同步的几个区域组成的国家,可能存在几个首位城市(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米兰均为首位城市);②由原先几个分裂部分组成的国家,在其统一前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社区中心)】。

7-城市规模分布

7-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公式四:将(3)式P=P1/(R )两端取对数,变 换为
q
lg P = lg P1- q lg R
(4)
(4)式为一条形如 y = a - bx的直线方 程。其中, a为截距,b为斜率。 由斜率q的大小变化,有如下图示:
lg P = lg P1- q lg R
方程图示
• 从城市首位率方面考察,笔者分别计算了这3 个年份的首位度、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表1 珠三角城市规模回归系数、q 值及城市首位度指数
P=P1/R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公式三:以q为指数形式参数,修正(2)式 P=P1/R后
P = P1/(R )
q
(3)
当q=1时,与(2)式相同,是一种理想分布。 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增长。 当q>1时,高位次城市比低位次城市规模大得 多,城市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墨西哥、泰国, 贫富差距显著。 当q<1时,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幅员辽阔的 国家,中国。
q>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q<1,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q=1,捷夫模式,城市规模分布理想状态。
城市首位分布
马克·杰斐逊1939年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比起其它 相邻位次城市的差距大得异乎寻常,这已构成 一种规律。称城市首位律。 城市首位度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反映该国 或该地区城市的规模结构和人口聚集程度。 如:阿根廷的城市首位度是10.2,秘鲁是 10.1,表明两国人口的高度集中趋势。 城市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规模分布称城市首位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案例 1: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模 等级的变动(潘裕娟)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位序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r = P1/Rq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模分 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首位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 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赣、豫、川、滇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不完整的有:桂、琼、蒙、皖、湘、
黔、陕、甘、新 城镇等级系列不完整的有:藏、青、宁
(2)分省区城市首位度地域差异
双核型
城市首位度较低,一般介于1~1.6之间 包括:冀(石家庄-唐山)、鲁(济南-青岛)、桂(南宁-柳
州)、蒙(包头-呼和浩特)、吉(吉林-长春)、皖(合肥淮南)、豫(郑州-洛阳)、川(重庆-成都)、宁夏(银川石嘴山)
1. 小城市重点论:
消灭城乡差别 不能重蹈资本主义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中国国情
2. 大城市重点论:
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规律 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
效益
3、中等城市重点论者 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 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 构。
人口 (lg)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汇报⼈⽬录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1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增长速度的变化3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4PART.1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贝⾥:把中国列⼊对数正态分布类型(1960)严重敏、宁越敏(1980)许学强(1982、1993)王法辉(1989)和陈勇等(1993)研究的⽅法不同,侧重点不⼀样,但取得了⼏点共识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许学强得到的结果如下:结论:q<1由r看出负相关q变⼩,⼈⼝规模变⼤,往均衡⽅向发展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定时段城市规模分布的趋势(⼏点共识):改⾰开放以来我国⾼位序⼤城市⼈⼝增长加快,(Pi变⼤)⾸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42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q<1)1在绝⼤多数情况下,我国⾼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城市的实际规模⽐它们的理论规模偏⼩,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以后,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益均衡,(q变⼩)但各时期的波动很⼤。

3PART.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集中发展阶段1960年以前2.分散阶段1960—1980年3.“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1980—1990年4.基本稳定时期1990年代以来城市⼈⼝统计⼝径是⾮农业⼈⼝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特⼤城市数量增加、⽐重上升,地位加强,⽽中⼩城市⽐重下降;⼤城市、特⼤城市中等城市⼩城市加强削弱削弱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2、20世纪60、70年代⼤城市、尤其是特⼤城市地位下降,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原因:1)搞“三线”建设,⼤城市⼈⼝“下放”农村,⼤城市和特⼤城市的地位受到削弱。

2)“⽂⾰”动乱市镇的建制⼯作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在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城市递补。

城市经济第五讲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经济第五讲 城市规模分布

S11 1.19 0.48 1.30 0.74 0.92 0.93 0.87 2.28 0.88 0.95 0.45 1.10 1.01 0.55 0.60
省区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S2 7.22 2.31 5.26 1.18 2.67 1.33 2.73 5.20 5.00 5.60 4.91 9.56 1.36 3.44
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度S2=P1/P2 =2
(2)四城市指数 S4 = P1/(P2+P2+P3) =1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1
省区 京津冀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沪苏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0.970
城市 数 19 15
13
1.180 0.886 14 0.994 0.973 44
0.948 0.958 23
1.083 0.943 29
1994
K值
a值
113.16 115.46 78.88
0.819 0.765 0.839
负相关 系数 0.989 0.960
S4 2.69 0.84 2.26 0.61 --0.90 1.30 2.14 --2.02 2.07 --0.94 1.55
S11 2.36 0.79 1.81 0.76 --1.08 --2.30 --2.26 1.99 ----1.27
二、城市金字塔
含义: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城市等级越高,城市的数量 越少;而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从而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 字塔。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种城市类型:(1)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4城市指数:S=P1/(P2+P3+P4) 11城市指数:S=P1/(P2+ P3+…+P11)P1,P2……P11指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则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

若把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变化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则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金字塔图)三、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广泛使用的公式:P i=P1﹒R i-q 或:lgP i=lgP1-qlgR iP i:第i位城市人口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 i :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城市位序图)(城市规模的位序图)四、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1、位序—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的城市规模分布。

接近于直线。

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成明显折线,有规模等级的缺失。

3、过渡类型(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图)五、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P171-172第二节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特点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类型(位序—规模分布),没有很高的城市首位度。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升高。

4、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得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60年代以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60s和70s: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中等城市增长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图7—5 贝里的城 市人口规 模分布的 几种类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 —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贝 里和加里森首先把这一原理用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规模律是随机力量形成的稳定态结果。


政治力量:国家结构的差异(国家的集中化程度,政府类型,国 家权利)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英国:100-14-13 丹麦:100-11-9 奥地利:100-8-6 墨西哥:100-18-13
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多数情况下是首都。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1.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 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 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 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25
二、城市分布体系与中心地带理论
城市的各级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 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三原则在一个区域常会交 叉发生作用,但各有侧重。
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 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 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 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 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 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 19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 要中转节点,属于 Gamma级。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络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 与欧美城市差距巨大。《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如沪宁地区城镇体系,在沿长江400多公里长的流 域内,分布着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 州、上海等特大和大中城市。
3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扬州
镇江 南京
常州
南通
无锡 苏州
上海
湖州 杭州
宁波
城市人口50万-20万 城市人口100万-50万 城市人口400万-100万 (市辖区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400万以上
15
一、城市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 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原因: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 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 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城市规模经济:把城市作为一个生产单位。 资本效率、规模收益(规模报酬递增)是城
市规模经济的基本机制。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6)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 q=1 时的特例。对( 6 )式作对数变 换:lgPi=lgP1-qlgRi (7)
三、位序—规模法则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

Pi=P1·Ri-q„ =P1/Riq

(6)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在分析中发现,38个国家中有: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
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 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图7—5)。
图 贝 里 的 城 市 人 口 规 模 分 布 的 几 种 类 型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 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 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
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 等等。
§7.3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11城市指数

S=2P1/(P2+P2+„+P11) P1 , P2 ,„, P11 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 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
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 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城市地理学7—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地理学7—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英国100—14—13,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 (117.8 万人);
丹麦100—11—9,哥本哈根(84.3 万人)9 倍于奥尔胡斯 (91 万人);
奥地利100—8—6,维也纳(187.4 万人)12 倍于格拉茨 (15.3 万人);
墨西哥 100—18—13,墨西哥城(102.9 万人)5 倍于瓜达 拉哈拉(18.4 万人)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
▪ 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一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规模分布 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包括:城市首位律、城 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
一、城市首位律 (Law of the Primate City)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年
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现象:他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
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 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 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 影响。
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2)
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
1936年在辛格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3)
二、城市金字塔
1、现象: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按规模大小 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 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 而变动的关系图。
不同城市规模组之间城市数量的差率可以用 每一规模级城市数与它上一规模级城市数相除的 积(K 值)来表示。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ppt课件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ppt课件
1.89 山西 1.62 吉林 1.50 内蒙古 1.52 河南 1.03 安徽
3.44新缰 2.73贵州
1.36宁夏 1.33四川
PPT课件
欠发达地区不足以 支撑和需要较多数量 的大城市。由于制造 业发展水平低,大部 分城镇规模小,但其 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 高等级,制造业和高 等服务业集中布局于 中心城市,所以城市 首位度高。
次分布。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
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
的分布特征。
PPT课件
5
第一节 城市规模理论
❖ 一、城市首位律 ❖ 二、城市金字塔 ❖ 三、位序—规模法则
PPT课件
6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PPT课件
7
典型例子(20世纪30年代): ❖ 英国100-14-13
1985 324
21
31
94
178
1990 467
31
28
117
291
1995 640
32
43
191
374
2000 663
40
54
217
352
2008 655
122
118
151
264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城市规模有大有小,其原因是什么?
❖ 内因: 1、地形因素;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能源资源因素; 4、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 5、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
。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
社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fi——i极的城市数; fi+n——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模级的城市数。
五、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奥尔巴赫(F. Auerbach)在1913年提出位序-规模法则,即一个城市的 规模和该城市在全国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规律关系。他在研究中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关系式:
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重来衡
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就是城市首位度。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
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S = P1/ P2
二、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
S = 2P1 / (P2+P3+P4……+P11)
近期--到了80年代,小城市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尤其是特
大城市有开始迅速增长。
作业 :
谢 谢!
二、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特点
位序-规模分布--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 变化明显--建国后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位序-规模 高位次城市发展--待加快高位次城市的实际规模要比理论规 预测难--城市规模分布的未来预测难于现状分析。
规模分布类型,这与中国大区级-省区级-地方级的城市体系密不可分;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
过渡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
城市增长模式
迁移模式
城市等级体系模式
机制分析模式--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因素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首位分布
利--知识与资本积累、创新、规模与集聚效益
一般指城市人口规模。
二、城市人口的统计
美国的城市规模统计
城市人口
--美国国情普查规定,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
区(Urbanized Area)的全部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的 居民点(Place)的全部人口组成。
城市化地区--
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和它周围的密集居
住区两个部分组成,合计人口至少在5万以上。
三、城市规模等级划分
联合国标准
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
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
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
世界银行标准
1000万人口以上划为特大城市 500-1000万人口为大城市 100-500万人为较大城市
50-100万人为中等城市
5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
分布的斜率变化较大,人口增幅起伏较大。
模小,这些城市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
三、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早期--60年代以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
口中的比重均上升,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而中小城市的比 重在下降。六七十年代,相反,大城市尤其市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 的地位下降,而中等城市的增长较为明显。
弊--寄生、空间低效
位序-规模分布
利--区域均衡、城乡协调
弊--影响初期发展效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规模等级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第四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现状城市规模等级体系
行政等级
直辖/地级/县级=4/283/373
规模等级
特大/大/中/小=49/78/213/320
1980年美国一共有366个城市化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61%。人 口最少的为50338人,人口最多的达15590274人。 据统计,1990年美国共有284个城市化地区,地区人口在5万至1800 万之间,全国50个州每州至少有一个城市化地区,其人口占全国人口 的77.5%。

中国的城市规模统计
第一节
城市规模等级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首位律和首位度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
大差异,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马克〃杰弗逊(M. Jefferson, 1939 )] 。
容纳了60%的人口,或者至少有100个住宅单元;
居民密集区--由道路相连接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
的没有建制的邻接地域; 包围地和连接地--人口密度不到1000人的其它没有建制的邻接地 域,假如它们:被上述符合标准的地域所包围;或关闭开口端宽度在一 英里以内的城市化地区边界的凹入地;或连接在城市化地区本体以外不 超过1.5-5英里的符合上述密度标准的地区; 城市设施用地--在土地利用中作为铁路站场、飞机场、公园、高 尔夫球场、工厂、工业园、办公区、公墓等邻接的非居住用地。
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

50万-100万为中等城市;


100-300万为大城市;
300-1000万为特大城市; 1000万以上为巨大型城市。
周一星: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分类的建议
城市等级 超级城市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小城镇 等级分类 超级大城市 特大城市1级 特大城市2级 大城市 中等城市1 中等城市2 小城市 小城镇1级 小城镇2级 人口规模(万人) ≥500 200~500 100~200 50~100 20~50 10~20 5~10 2~ 5 ≤2
式中:
P1、P2、……P11——按城市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
后,某位次城市的人口规模。
三、城市人口规模金字塔
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总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镇居民点。把它们按大小 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的规律性存在,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
城市数量越小;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规模
1949 年捷夫(G. K. 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 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Pr=P1/r
式中: Pr——第r位城市的人口; Pl——最大城市的人口; r——Pr城市的位序。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用算术级或对数级表示的示意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 iR i= K
式中:
Pi——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
K——常数。
1925年罗特卡(A. J. Lotaka)发现美国符合PiRi0.93=5000000。这个模 式的最大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因此一般的转换公式为:
P i R i q = K。
等级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常常就是首
位城市)或少数几个特大城市。
四、二倍数规律
城市的数量和它们的规模成反比,当规模级的边界确
是为2倍时,任何两级的边界有下列等式:
式中: ai——i极的下限; ai+n——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模级的下限。
如需预测任何两级的城市数,有下列等式:
20-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100万人口的城市为大城市, 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截至到2004年底,我国设市城市660座,其中特大城市49座,大城市78 座,中等城市213座,小城市320座。
2010年,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 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国中
前苏联标准
100万人以上为1级超大城市;
50-100万人为2级超大城市; 20-50万人为3级大城市;
10-20万人为4级大城市。
5-10万人为5级中等城市; 2-5万人为6级中等城市。 1-2万人为7级小城镇; 1万人以下为8级小城镇。
中国现行标准
20万人以下的城市一般为小城市;
应用城市地理学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2 0 1 4 . 11 . 11Leabharlann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规模等级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的概念
城市规模是个综合的概念,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一般 来说,城市规模包括两部分即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人口 规模的增长自然会引起用地规模的增加,因此,城市规模
式中: Pi——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 q——常数。
对罗特卡模式进行对数变换,得:
lgPi=lgP1-qlgRi
上述两式对概括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具有普遍意义。捷夫 模式只是罗卡特模式的特殊形式。
第一节 第二节
城市规模等级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常住人口--每个人必须在常住地进行登记,一个人只能在一个
地方登记。
城市人口--包括市、镇人口。
市人口--包括设区的市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包括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
居民委员会人口。
根据第六次人口数据: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 居住在城市的人口66558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 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13年末,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 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中心地--是指城市化地区内人口最多的一个或二个设有建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