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新闻史题库
中国新闻传播史题库(五遍复习的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倚马可待”2、“进奏院状”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邸报”6、“定本”制度7、“小报” 8、提塘报房9、《万利邸钞》 10、《天变邸钞》11、《急选报》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名解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3、《蜜蜂华报》4、《香港钞报》5、《德臣报》6、《孖剌报》7、《六合丛谈》 8、《万国公报》9、《申报》二、简答1、中国近代报刊诞生的背景?2、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三、论述试述在华外报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名解1、王韬2、《循环日报》3、《万国公报》&《中外纪闻》4、《国闻报》5、“报章文体”&“新民文体”&“时务文体”6、《金山日新录》二、问答1、王韬有哪些新闻思想?2、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创办有何意义?3、《国闻报》的宣传特色?4、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三、论述1、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2、试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试述清末新闻立法活动及其意义。
4、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解1、《中国时报》2、郑贯公3、《开智录》4、《民报》5、《清议报》6、“苏报案”7、《苏报》 8、《大公报》9、“竖三民” 10、于右任11、《时报》二、问答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她早期宣传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2、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3、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异同是什么?4、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哪些?三。
、论述1、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2、评述郑贯公及其报刊活动。
3、试述《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经过、内容、结果及意义。
4、试述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及其内容、特点、意义。
5、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篇一:《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xt>第一章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第二章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①作用:②影响: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合,并使一批中国人爱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
第三章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
木刻雕版印刷。
→《中外纪闻》《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湘学新报》《湘报》在长沙谭嗣同唐才常《国闻报》于1897年在天津创刊,严复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①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②特征: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
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练习答案
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新闻传播史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史论》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新闻传播史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必考科目。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史论基础,以利于进一步深造。
适用对象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学科范围考试范围: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三、评价目标(一)了解中国、外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初步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新闻媒体、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事件与新闻现象的基本情况,并能给以历史的分析与评价。
把握新闻事业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规律;能借鉴历史说明现实。
(二)准确理解新闻学基本原理,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运用有关原理解决新闻工作实际问题。
(三)较全面地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现实传播现象。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新闻史部分:50分新闻理论部分:50分传播理论部分:50分(四)题型与所占分值比例1、新闻史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20分。
2、新闻理论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20分。
3、传播理论部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题10分;论述题20分;综合应用题10分。
(五)参考书目1、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2、张昆:《中外新闻传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版3、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4、申凡、戚海龙主编:《当代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新闻史部分中国新闻史1、绪论[1] 中国环境与中国媒介。
[2] 中国媒介的生长特征。
2、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第一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1、中国新闻史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关于邸报的产生,“周朝说”的代表者是________。
3、宋代统治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制度”来控制邸报的内容。
4、小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___报纸。
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称,“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要务”。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重镇是《__________》。
7、《_______》的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进入到利用新闻媒介的阶段。
8、1918年11月,__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两篇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由同人刊物改组为_____________。
10、1925年6月,________组织出版了《诚言》,专门制造谣言。
11、古田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规定,各军办一种《________》。
12、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13、30年代中后期,鲁迅利用《申报》副刊《_________》发表了大量杂文。
14、_______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15、1947年3月后,新华社分东渡黄河部分,称“_________”。
二、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划✓,错误答案后划✗,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中国古代报刊从唐代到辛亥革命,存在1000多年。
()2、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干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主张。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4、外国传教士报刊一直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
()5、《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行小册子完全是为了“排满”。
()7、“暂行报律”风波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虚伪性。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章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
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
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
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
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
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
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
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26: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26: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这一时期从改造完成,经反右,到文革后期,约1956-1976)2.1发展一、我国新闻事业在社改后,迅即步入大发展时期·1957,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成立。
著名报人邓拓首任会长。
该协会主办《新闻战线》。
·1958新发展有:1.理论性杂志纷纷创刊。
如《红旗》半月刊杂志。
2.电视事业诞生。
1958.5央视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
同年沪、哈、津也开播。
3.新闻教育事业大发展。
二、60s经济困难时期,新闻事业收缩·《新闻战线》和新华社内刊《新闻业务》合为《新闻业务》半月刊。
·《人》缩版、量降。
60s中期经济好转,重新发展。
●《新闻战线》·1957北京,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月刊,以便交流经验、指导工作。
·60s经济困难时期,新闻事业收缩。
《新闻战线》和新华社内刊《新闻业务》合为《新闻业务》半月刊。
2.21966文革对新闻事业的破坏·1966.5以陈伯达为组长的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并指导新华社、中广的对外报道。
·1967《人》《红旗》联合发表毛《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新闻界出现夺权活动。
同时,红卫兵、造反派创办起大批报刊,小报风行。
●文革小报·文革初期小报风行各地,有铅印,有油印,而流传最广的是铅印四开小报。
有些小报是原有的合法报纸改组后出版的,如北大由毛泽东题写报头的《新北大》和复旦校刊改组成的《复旦战报》;有些是新出的但使用原有报刊的机器设备,如上海的《工人造反报》。
·这些小报,派性突出,言辞偏颇,小道消息多。
重要文件、首长讲话、档案材料都是小报热衷刊载的,一时酿成无密可保的局面。
小报的泛滥与形势的混乱可谓互为因果,此外重名的很多。
·高等院校新闻系科受到冲击。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 两级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九章两级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中央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四社”[华中师大2005年研]答:“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
《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
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
《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
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
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
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
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3.史量才之死[人大2011年研]、史量才[人大2009年研;华中科大2007年研] 答:史量才之死是指中国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史量才因为所办的《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敢于直言,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被谋杀的事件。
史量才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习题】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及习题
1、1革命还是改良2建立民国还是实现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2、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得到广泛运用2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3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4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
3、《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内容十分丰富,有社论、要闻专电、消息、前线通讯、战绩、捷报和国内外时事。并设有17个专栏,图文并茂、通俗生动。被称为“战士的良友”。担负着党报和军报的双重任务。
改革,为办好新式副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19、A 20、B 21、D
22、B 23、C 24、B
25、C 26、C 27、D
28、D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C 4、ABC
5、ABCE
三、填空题
1、小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计考》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国民党系统报刊连续报道真相,声讨袁世凯。袁世凯乘机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摧残。到1913年,辛亥革命前后发展起来的500多种报刊,只剩130种。这一年是癸丑年,故称“癸丑报灾”。
3、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作为《申报》特派员,先后撰写了200多篇“北京特别通信”,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个全才。著有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A卷及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A卷及答案【考试试卷答案】《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考试试卷A适用专业:闭卷试卷所需时间 120 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是当时中国的新闻力量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2、反“客里空”运动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党加强了对报纸的领导。
3、军事的失利、宣传上的破产以及经营上的失败是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溃败的最主要原因。
4、从宋朝开始的小报是中国古代最有生命力的媒体,但最终仍未能摆脱消亡的命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小”。
5、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并播出节目,标志电视作为一新的大众传媒在中国正式出现。
6、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真正的记者。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四不方针2、黄远生三、材料分析题(第1小题15分,共15分)1、阅读材料(1)去塞求通,厥道非一, 而报馆其道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功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这,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2)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二曰通中外之故。
如一国自立之国,则以通下情为要义。
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
如各国并立之国,则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昧于外情,则坐井而以为天小,扪籥而以为日圆;若是者,国必危。
(严复《国闻报缘起》)(3)“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章……,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梁启超)(4)毁谤官长,攻讦隐私,不但干国家之律令,亦实非报章之公理,凡有涉于此者,本馆概不登载。
即有冤抑等情,借报章申诉,至本馆登上告白者,亦必须本人具名,并有妥实保家,本馆方许代登。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在抗战时期,()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
A.延安B.西安C.上海D.武汉在抗战时期,重庆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
()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
A.1937B.1938C.1939D.194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1936B.1937C.1939D.1940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西安B.延安C.重庆D.南京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 《共产主义》B. 《共产主义者》C.《八路字军政杂志》D. 《共产党人》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党的教育B.党的建设C.党的批评D.党的建立()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毛泽东为之写了发刊词。
A.1936B.1938C.1939D.1937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为之写了发刊词。
A.周恩来B.毛泽东C.邓小平D.刘少奇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毛泽东为之写了发刊词。
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边区群众报》在()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
A. 1941B.1940C.1939D.1938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在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
A. 《中国文化》B. 《中国青年》C. 《中国妇女》D. 《边区群众报》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化》在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
()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这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一、概念题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英敛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英敛之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出版家。
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
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
《大公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
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敛之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从事宗教、教育与慈善事业。
3.《大清报律》[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0、2005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颁布于1908年3月14日。
《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②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③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④规定了报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⑤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⑥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⑦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⑧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⑨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
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2.《文萃》周刊答:《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
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文汇报》答:《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
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4.《中国学生导报》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
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l947年6月被迫停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露布2.“开元杂报”3.敦煌进奏院状4.张季鸾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二、简答题(15×3=45分)1.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
2.简述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3.简述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新闻政策。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请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史。
2.从《申报》的发展谈现代化报业的特征。
3.1942年毛泽东为什么要求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改版指导思想的两个要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2.“开元杂报”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
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3.敦煌进奏院状答:“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论及第一章 回溯: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绪论突破“中体西用”: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论述题1.简述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
[北大2007年研]答:中国新闻史上的“喉舌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
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
(2)辛亥革命时期,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胡耀邦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
”(4)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5)“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从不讳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党认为新闻媒介不仅仅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政府与人民的耳目喉舌,也就是说,新闻媒介不仅要使上情下达,也要使下情上达,上下互达。
新闻媒介不仅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要坚持人民性、群众性等原则,对党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对领导负责的同时也要对群众负责。
2.新闻事业是否仅仅属于上层建筑?为什么?[深圳大学2013年研]答:新闻事业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人大2013年研]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作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共产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③刘少奇提出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c.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d.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反“客里空”运动[复旦大学2013年研;北师大2013、2010年研;北大2012、2006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3.《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
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4.《文萃》周刊答:《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
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5.《文汇报》答:《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
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6.《中国学生导报》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
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l947年6月被迫停刊。
国统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形成后,《中国学生导报》等作为第二条战线上新闻尖兵的北平、上海等地的进步学生报刊,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坚持进步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
7.《联合日报》答:《联合日报》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一份较有影响力的报刊,1945年9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共中央从重庆派至上海的原重庆中外出版社负责人筹建。
该报名义上是一份民间日报,声称“纯民间资本,无党派立场,发挥民间舆论精神”,实际上是中共的报纸。
该报仅出版了两个月就被国民党当局指令停刊。
后经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于1946年恢复出版,改名《联合晚报》,由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直接领导。
8.《新民报晚刊》答:《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1946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
该报在创刊时便确定了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新闻报道采取“超党派”的立场,不论要闻版、本埠版,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新闻稿,而不采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
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消息,大多根据新华社广播稿改编,以本报南京、北平专电形式发表。
解放后,《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为《新民晚报》。
9.《解放报》答:《解放报》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46年2月22日在北平创刊,初为三日刊,自第27期起改为双日刊,“以致力于和平民主建设为宗旨”。
该报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压迫,报童被殴打,报纸被抢劫,报社工作人员被捕,此类情况经常发生。
1946年5月29日,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国民党当局查封了《解放报》。
10.《中国学生导报》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
《中国学生导报》从创刊起就把宣传的根本任务定为将正在兴起的学校民主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使它成为学运的火种与号角。
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1947年6月被迫停刊。
11.“拒检运动”[兰州大学2004研]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不久,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
这一行动得到重庆各界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声明所属33家杂志社一致拒检。
“拒检”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拒检”运动的冲击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
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12.羊枣答:羊枣原名杨潮,是我国的著名记者、军事评论家和国际问题专家。
1933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积极支持并协助出版《每日译报》、《译报周刊》、《导报》并为这些报刊撰写社论、专论。
1939年流亡香港,任《星岛日报》军事记者,开始用“羊枣”笔名为《世界知识》半月刊撰写国际政论文和军事评论,并任国际新闻社编委,在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附设的新闻学院授课。
香港沦陷后转赴桂林、衡阳、福建永安等地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7月15日,因与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1946年1月11日被秘密处死。
其译、撰著作有《中国抗战与苏联》、《苏联的国防》、《战略论》、《太平洋的暴风雨》、《论太平洋大战》等。
1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答:毛泽东1948年4月2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对《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发表的谈话,刊载于同年5月出版的晋绥边区《新闻战线》创刊号上。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在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在新闻工作中要经常开展反右和反左两条战线斗争。
精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他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同广大群众见面。
办好报纸,在报纸上政权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是党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要全党办报,要由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14.王芸生答:王芸生开始为《益世报》写稿。
1928年,王芸生担任《商报》总编辑。
后被张季鸾发现,请进了《大公报》编辑部,负责编地方版新闻。
1931年9月至1934年4月,王芸生完成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1935年,王芸生被提拔为《大公报》编辑主任。
1936年4月,到上海任《大公报》上海版编辑主任。
1938年l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发刊,王芸生任渝馆总编辑,社评委员会主任。
1941年9月,张季鸾病逝,王芸生就任《大公报》总编辑。
王芸生在《大公报》的工作是辛苦的、勤勉的,在新闻编辑、采访,尤其是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是有贡献的。
二、简答题1.简述1945~46年间《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就和战问题展开的两次交锋。
[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1)1945年,随着国共两党军事冲突加剧,国统区新闻界围绕着和平民主还是内战独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1945年11月20日,重庆《大公报》发表《质中共》社评,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并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
次日,《新华日报》发表《与大公报论国事》的社论予以反驳。
社论列举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破坏和谈协议的事实,说明内战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
在政治尚未民主化的时候,大公报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这正是它“大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