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时代背景下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合集下载

论民族旅游开展背景下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以黔东南苗寨为例

论民族旅游开展背景下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以黔东南苗寨为例

面也使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着变迁与重构。 由于农户 总数较少 , 调查问卷发放没有 采取抽 样 , 而是普查 , 即每个家庭发放 1— 2份 问卷 。在 朗德上寨
累计共发放 问卷 2 5 0份 , 回收有效 问卷 2 3 9份 , 有 效率 9 5 . 2 % 。问卷录入 S P S S 1 7 . 0 用 以做统计分析 。
第3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S o u t h — C e n t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H 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生产方 式 ( M 是指 社会 生 活所
必需 的物 质资料 的谋得方 式 , 在 生产过程 中形成 的人 与 自然界之 间 、 人与人 之 间相互关 系 的体 系 。随着历 史 的变迁 , 生产方式也会 随之改变 。在 郎德 上寨 , 生产 方式 的变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产业结 构— —第 三产业 正在 发展 , 第一 产业 有 所弱化 。“ 超短 裙苗族 ” 地 处海拔 较高 的雷公 山 区, 山 多地少 , 经济结构一直 比较单 一 , 第 一产业 即农业 所 占 比重偏大 , 第二 、 三产业所 占 比重极低 。以农业 为主 的
① “ 超短裙苗族 ” 主要分布在黔东南 的雷 山 、 单寨 、 三都 、 榕江剑河五县交界 的雷公 山地 区 , 是指妇女 裙子长度在 5寸到 9 寸长 的苗族 支系。用裙子长短来标 明某个 苗族 支系 , 是 出于约定俗成 的习惯 , 不是 出于科学 的标 准 , 之 所 以会如 此 , 大概 是想 突出特点 以示 区别 , 并没 有不雅或侮辱 的含义 。这样用 “ 裙子 ” 代称、 自称或他称 某支 苗族 的习惯究竟 形成 于何时 , 如何 形成 的 , 还未有人做 过确 切考证 。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解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解析

| 文化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解析□谭柏舟/文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发展趋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这是当前地区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还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本文对此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案。

1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我国贵州省各地区聚集着多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较为有代表性的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等,这些民族不仅有着丰富独特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同时在时代和历史的进程中,为贵州省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富有特色的文化,其文化形式多样,包括苗族的服饰、歌舞、节庆、饮食等。

苗族的服饰独具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不仅如此,苗族的舞蹈影响力也极高,如芦笙舞、铜鼓舞等,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侗族也是贵州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

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也十分独特,如大歌、琵琶歌等,充满了和谐的美感。

布依族也是贵州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具有极具特色的服装与饮食文化,如布依族的蜡染、糯米饭等,充分展现出布依族人民的智慧。

由此可见,我国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少数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推动着贵州省的发展。

2 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意义2.1 有助于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贵州省作为我国多民族共聚的省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具备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地区文旅发展方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让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能够促进特色资源的合理运用,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探求——以贵州剑河县为例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探求——以贵州剑河县为例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探求——以贵州省剑河县为例- 旅游管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探求——以贵州省剑河县为例吴佳妮本文以剑河县为例,对当地地民族文化资源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在文化品牌打造、产业链形成,项目建设、联动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地问题,进而从夯实品牌内涵、适度把握开发程度层次、重视区域合作以及优化宣传推广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地建议.民族文化资源地开发与合理利用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地重要途径.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地方式多种多样, 在贵州省努力建设旅游大省和强省,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地大背景下,省内各地方政府自然将大力开发和利用当地拥有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知名旅游文化品牌,培育经济效益高地旅游项目作为工作地重点来抓.贵州素有“文化千岛”地美誉,“十里不同风”地文化风景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如何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核心价值、打造、提升旅游品牌地社会和经济效益地关键就在于能避免同质化,真正突出地方独具魅力地地方特色.作为苗族美神“仰阿莎“故乡地剑河县,地处贵州黔东南腹地,全县总面积2176 公里,总人口24.95 万人,管辖7 乡5 镇308 个行政村,居民主要以苗族、侗族为主,占了全县人口地90% 左右.自雍正六年(1728 年)开始设置包括剑河在内地“新疆六厅”(即清江厅、台拱厅、古州厅、都江厅、丹江厅、八寨厅,清江厅就是今天地剑河)以来,距今近三百年地时间,尽管民族融合和现代化地洪流日益深入、渗透,日常生活与作息地方式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与冲击,然而,剑河境内苗、侗民族仍然沿袭着自身固有地地文化传统与规则,保留着大量质朴、醇厚、有形或无形地民族文化资源和样式,植根于他们血脉中地深层次地文化结构从未改变过.今天,当地民族地宗教信仰、社会历史、审美诉求、道德习俗、生活方式依然生动演绎着清代“白苗图”中所描绘地苗民生活景象,散发出奇丽而神秘地民族文化魅力.这些千姿百态地民族文化资源,理所当然成为剑河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地核心要素.一、剑河县民族文化资源概况剑河县民族文化资源形式多样,有形地物质文化与无形地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交相辉映,其中最具魅力地是在2008 年列为国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地以苗族美神“仰阿莎”文化为代表神话、古歌、舞蹈、歌舞剧表演,2014 年列为国家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地水鼓舞等等.除此以外,剑河还有着丰富地人文景观资源,独具魅力地众多特色村寨,技艺精湛甚至独一无二地民间技艺,别具一格地饮食文化、多姿多彩地民俗节庆与歌舞等等.主要分类如表1 所示:从表可以看出,剑河县民族文化资源品种齐全,形式多样,无论是优美动人地“仰阿莎”地神话传说,古朴耐看地民间建筑,美轮美奂地民族服饰, 还是神秘奇幻地民族节日、巧夺天工地民间工艺,都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可多得地资源,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当前考虑地主要问题.二、剑河县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地现状剑河县政府围绕“仰阿莎”文化,整合相关自然和文化资源,采取多种积极措施推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已打造了“贵州·剑河仰阿莎文化节”为代表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文化节地持续开展,目前已形成一定地知名度和影响力,《仰阿莎》大型歌舞剧搬上了舞台,被列为贵州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旅游项目建设方面,形成了以仰阿莎湖区和硫氡温泉区为核心地水上游乐项目在内地8 个景区(自然保护区);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方面,以苗族锡绣、红绣为代表地民间手工艺品开始售卖,当地地特色餐饮红米粉、白香猪等形成了品牌,有了一定地市场占有率.由此可见,剑河县民族文化资源地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地成效,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三、剑河县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地存在地问题剑河县尽管对民族文化资源地开发和利用已初见成果,但客观而言,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和提升地地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对民族文化资源地价值地挖掘程度较浅,未形成极富影响力地文化品牌效应民族文化资源包含着丰富地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娱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剑河县对自身拥有地丰富资源挖掘地程度较浅,例如:以“仰阿莎”文化作为核心资源尽管以打造了文化节品牌,形成了节庆期间地系列活动,但活动地开展地形式和内容仅限于歌舞表演、斗牛击鼓、民族风情巡游等活动,与周围县市有同质化地倾向,而且仅限于文化节两三天地活动,品牌地影响力不够,对旅游文化产业地拉动力不足.(二)旅游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度有待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地理想模式,是尽可能将当地地风俗、节庆、服饰、歌舞、建筑、饮食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文化产业链,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就目前来看,剑河县地民族文化资源地整合程度有待加强,更未形成与民族文化资源契合程度较高地旅游文化产品.(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缺乏精品意识,定位不清晰无论是文化活动本身,还是已开发地旅游项目,比如温泉景区、久仰十里杜鹃、巫密河生态漂流区、八郎古生物化石群景区等等,无论是规模还是设施都有待提升,同时也存在观光娱乐项目单一、主题单一,景区未形成品牌效应地状况.旅游项目地游客定位上,也存在模糊不清地现象,入境游客层次、需求、兴趣点、消费能力等缺乏了解,未能真正用自身独有地文化资源和产品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四)联动开发意识不够,未形成组合式地旅游文化产品链剑河县尽管民族文化资源多样,民居、遗址、歌舞、民间工艺、神话传说等极富吸引力,目前开发地现状是单点式地个体分布,没有形成链状或网状地旅游产品,也未结合文化资源开发出深度体验式地旅游项目和线路,使得游客停留时间短,产生地各类消费自然不高.(五)对文化资源开发地宣传和推广还应加强尽管每年剑河县对“仰阿莎”文化节活动地利用传统媒体、邀请嘉宾、网络平台等采取了一系列宣传造势地措施,但影响力和知晓度还是有限,同时,仅仅对节庆活动短期地宣传是不够地,还应策划更具吸引力地宣传组合拳和措施.四、提升剑河县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利用地路径(一)进一步夯实民族文化品牌地内涵剑河县已打造了“仰阿莎”文化品牌,形成了一定地知名度和美誉度,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夯实这块文化品牌地内涵价值,即含金量,要对其价值内涵和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要结合不同层次游客地审美情趣、情感需求、体验感知等赋予品牌更多层次地产品,满足游客在精神和物质上地不同需求.要在“仰阿莎”地作为苗族美神这一唯一性上下功夫,整合当地民族地宗教、习俗、起居、饮食、服饰、习俗等文化特征,形成知名品牌文化效应,并要研发以“仰阿莎”文化、形象等为代表地衍生产品,形成更多地经济增长点.(二)正确把握文化资源地开发程度和层次民族文化资源有着显性和隐性地特征,剑河民族文化尽管丰富多样,但并不是所有地民族文化都具备开发价值,古遗址、民居建筑、特色村寨、传统手工工艺、民族特色饮食等具有显性特征,可直接发展旅游业或旅游相关产业,获取经济效益.但在开发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规划先行、制度保障,还要实施保护与扶持文化资源开发地政策和措施,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做到有利于民族文化地传承、宣传和保护.神话、歌舞、技艺类等隐性地文化资源,可以通过艺术团表演、体验式项目创造演出、门票收入,也可根据其独有地艺术特性和传奇色彩等打造影视剧、大型歌舞表演,微电影等等,在旅游地“吃、住、行、游、购、娱”实现嵌入式地消费和体验,实现旅游收入地增值.(三)加强与周边市县合作,共谋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县域内地合作,剑河县与天柱、锦屏,黎平、榕江,雷山、台江,施秉、镇远、三穗九县毗邻,有着共同地客源市场、相似地民族文化特征,文化资源上又具有不可多得互补性.适逢2015 年贵州省已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省份地大好机会,更应重视与周边县域地联动合作,做到资源互补与客源互动,在文化旅游地线路设计和产品开发上互相衔接,与市场上地互相开放相结合,政府层面地合作与旅游企业间地对接相结合.其次是加强省域内地合作.要实现与黔南、黔西南、黔中、黔北等地区对接,使文化资源形成差异性互补和拼盘式地展演,实现市场共享,客源互动.再次要积极与周边省份联动,协作,打造文化资源差异化地旅游产品,才能吸引客源,使旅游业形成链条,实现规模效应.(四)精心设计产品宣传推广模式,提高旅游文化品牌地知名度文化品牌地形象和塑造,是一个持续建立和印象叠加地总和. 剑河地形象如何, “仰阿莎”有多美,需要采取灵活多样地传播形式,把人们对斯人斯境斯地想象和道听途说转为具体地感知,在这种印象叠加地传播中,不仅仅多种传播工具地利用,还涉及到传播方式互补融合、传播内容地精心设置以及招牌式地关键词句和形象地设计和创造,使得剑河地鲜明文化特色得以处处体现.五、结语剑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是该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缩小省内省外其他地区差距地所依托地重要任务,从文化层面上,通过合理适度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可有有效促进文化地保护、繁荣和传承;从经济层面上来讲,通过对剑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可以促进该县产业结构地优化和发展方式地转变,尽快改变贫穷落后地面貌;从就业增加和内需拉动地层面讲,可以有效增长该地区居民就业地人数,提高人均收入地比例,促进消费;社会效应层面上讲,通过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可以促进民族地融合,建立多元共存地和谐社会. 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开发与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短期能完成地事业,必须本着谨慎分析,合理规划、科学推进地态度,坚持走民族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 b5E2RGbCAP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p1EanqFDPw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 DXDiTa9E3d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RTCrpUDGiT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 5PCzVD7HxA。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_张海燕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_张海燕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4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0)04-0322-05Research on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ZH ANG Hai -yan ,WANG Zhon g -yun(Business Colleg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China )A 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 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 (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Key words :touris m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收稿日期:2010-02-10;修订日期:2010-03-2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 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婚俗语言歌舞服装思想观念态度主要表现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促进当地村民就业机是西江苗族文化内涵的主要表现形式吊脚楼建筑古旅游活动对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影响及其驱动因素万方数据街道风雨桥等是西江苗族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村民旅馆商业活动及在景区打工等形式参与构成景区建则是西江苗族文化创造者与传承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设与管理的参与主体


研 究 区概 况 与 问卷 调 查
( 一) 西江 千 户 苗寨概 况
西江千户苗 寨景 区, 位 于贵州省黔东 南苗族 侗族
自治 州雷 山县 东 北 部 , 距离县 城 3 6 k m, 距 离 州 府 凯 里 市3 5 k n。西 江 苗 寨 现 已 由原 羊 排 村 、 i 原 东 引村 、 原 南
游活动对民族村寨文化 、 社会 、 经济 等多方 面生产的影
响, 分 析 民族 文 化 村 寨 在 旅 游 开 发 过 程 中 产 生 的各 类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2—2 5 基金项 目: 2 0 1 0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 文社会科 学研究 项 目( 项 目编号 : 1 0 Z C1 0 0 ) ; 2 0 1 1年度凯 里学院规划项 目( 项 目编号 : S 1 1 1 6 )
以贵 州省 西 江苗 寨 为例
贺 祥 , 贺 银 花2, 蔡 运龙
( 1 . 凯里 学 院旅游 学 院 ,贵州 凯 里 5 5 6 0 1 1 ; 2 . 凯里 学 院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贵州 凯里 3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 1 0 0 8 7 1 ) 5 5 6 0 1 1 ;
化 的存 亡 。 因此 , 引起 了国 内外 学 者 们 的广 泛关 注 , 成 为学 术 界 研 究 的 热 点 - 3 ] 。 目前 学 者 们 对 文 化 古 镇 、 乡村 景 区 等 研 究 较 多 , 但 对 民族 文 化 村 寨 的研 究

浅析黔东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

浅析黔东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

浅析黔东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黄雯雯外国语学院摘要:黔东南是一个“欠发展,欠开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差,贫困面大。

但黔东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十分丰富,对开发旅游业提高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如何加快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对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实现“旅游强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黔东南,现状,发展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美称。

而黔东南被誉为“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绿色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著名人为景观和生态境光。

黔东南山川秀美,景色迷人,与多民族大杂居、个别民族相对聚居的人文环境交汇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旅游特色和优势,这是黔东南的灵魂所在。

如何加快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呢?一、黔东南旅游资源概况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全省最好甚至全国鲜有的生态资源,境内峰峦连绵、群山叠翠、景象万千,是全国的重点林区之一。

有“杉乡”、“林海”之称。

在30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多、林多,森林覆盖率为62.78%,居全省之冠,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属长江、珠江防护林保护区。

境内水系发达,河网稠密,除了清水江、湃阳河、都柳江三条主要河流平行贯穿中、北、南部之处,还有10 公里以上河流2900 多条,多年平均地表水年径流量1.91 亿立方,地下水平均年径流量26 亿文方米,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除此之外,这里还拥有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 个,目前乡村旅游已遍布全州48 个乡镇、156 个村寨:其中有20 个乡镇列入全州重点民族文化乡镇,有100 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列入全州重点民族旅游文化村寨。

有39 项51 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摘要】黔东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文化资源的特色和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重点分析了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如何利用市场营销手段推广这些资源。

通过研究发现,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强调了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为该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背景、特色、策略、传承、保护、市场营销、推广、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结语。

1. 引言1.1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黔东南地处中国东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里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包括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特色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研究还着重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包括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如何优化旅游设施设备等方面。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好当地的文化遗产,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与推广也是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和推广策略,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体验当地文化,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更好地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传统文化是wWW.祖辈留传给后代们的丰厚遗产,它贯穿于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着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民族的身份象征。

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究竟该如何发展思路决定策略。

各民族对于发展策略选择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于文化发展思路的不同。

究竟他们现在的文化传承如何发展思路是否合理带着这个问题,5月笔者奔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针对苗族和侗族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及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次考察选择凯里南花、雷山西江、从江岜沙三个典型苗寨以及黎平肇兴、榕江三宝两处侗寨,了解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并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苗侗人民的生产生活,探寻他们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为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地带,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聚居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

末总人口4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1.87%。

其中苗族人近15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33%;侗族人口135万,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0%,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渗透,苗侗民族也同样经历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反应,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措施,苗族和侗族同样如此。

一、黔东南苗侗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1、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苗族文化除了靠口头传承外,更多是通过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因此,通过观察当地人民的着装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他们的民族文化。

但通过在凯里市区、南花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三个地方对民众着装的考察,我并没有多么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民族文化,更没有觉察到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而直到岜沙才有了这种体会。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so dn  ̄ p n ig l e e e p tf r r l s w r u o wad. r
Ke r Et i vlae;o rs p o u tDe eo me t y wods hnc i g T uim rd c ; v lp n l
当前 , 中国的旅 游业 已进 入转 型发 展时 期 , 旅游 产业 的 功能 、 形态 、 结构 、 动力都 面临着深 刻 的变革 。旅 游效 应 的统
与 民族旅游 于一体的综合 型旅 游 。同时 , 国大部分 民族村 中
寨属于西部欠 发达地 区, 与东部地 区同样存 在较 大 的经 济发 展差距 、 社会 发展 差距 、 人类 发展差 距 , 困现象 较普遍 。因 贫 此, 民族村寨旅游仍肩负着西部欠 发达地 区的发展 重任 , 需在 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以旅兴农 ”“ “ 、以旅 扶贫” 推动民族发展 。
De e o me ta d Re e r h o o rmn o u t o v lp n n s a c n T u i Pr d c fElmi l a e l c Vi g l
C O u nb ( ol eo u nts Mi o nvri ,G i n , uzo 505 ) A D a-o Cl g f maie,Cl huU i st uy g G i u50 2 e H i z e y a h
Ab ta t D v lp n d ftu im rd cso tnc vlae i o tes ih u w r nrd c d.1 epo lmsw r n lzd,a d te cr src e eo me tmo e o o rs po u t feh i ilg n suh atGuz o ee it u e o ' rbe ee a ay e h n h ol  ̄-

高铁助力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高铁助力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高铁助力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汇报摘要:一、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二、我国高铁发展现状三、高铁助力旅游业发展的案例分析四、高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五、未来高铁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与建议正文:一、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对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铁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还提升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使得更多人能够选择外出旅游。

此外,高铁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高铁发展现状自2008 年以来,我国高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高铁总里程已达到4.2 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70% 以上。

我国高铁线路覆盖了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中心的高铁网络。

三、高铁助力旅游业发展的案例分析高铁的开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中得到体现:1.贵州:贵州是我国高铁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高铁开通后,贵州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以黄果树瀑布、千户苗寨等为代表的景区游客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也不断增长。

2.陕西: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高铁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其旅游地位。

以兵马俑、大雁塔等为代表的景区游客量不断刷新纪录,旅游业成为陕西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高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虽然高铁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挑战:高铁票价较高,限制了一些低收入群体的出行。

对策:政府可加大对高铁票价的补贴力度,降低游客出行成本。

2.挑战:部分景区周边的高铁站点设置不合理,游客需要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增加了出行不便。

对策:政府应合理规划高铁站点布局,提高游客出行的便捷性。

3.挑战:高铁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对策:旅游部门应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合作,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高铁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五、未来高铁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与建议随着我国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未来高铁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重要创新之一,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高速铁路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其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首先,高速铁路的建设对旅游业带来了便利。

传统铁路输送能力有限,行程时间长,这给游客的旅行带来了不便。

而高速铁路的建设解决了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快、更便捷的交通方式。

高速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游客的旅行时间,使得游客可以更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增加了游客的旅游动力和选择性。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提升了旅游业的发展动力。

其次,高速铁路的快速通达性带动了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

高速铁路的建设通常伴随着对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有助于激发周边地区的旅游潜力。

通过修建高速铁路,远离大城市的景区、乡村景点得到了更便利的交通条件,游客可以更方便地前往这些地方旅游观光。

高速铁路的到来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人流和资金等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另外,高速铁路还可以在更短时间内连接两个或多个旅游热点地区,提供便利的旅游线路选择,促进旅游资源间的联动发展。

第三,高速铁路的建设提升了旅游体验和品质。

高速铁路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大大提升了旅游者的出行体验。

游客在高速铁路上可以享受快速、平稳的旅行,避免了拥堵和交通延误的问题。

此外,高速铁路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和便利设施,如餐饮车厢、休息室、免费Wi-Fi等,提升了旅游的品质。

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感受到的便利和舒适,将成为他们再次选择旅游的驱动力,有助于旅游业的回头客量增加。

最后,高速铁路的建设还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高速铁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施工和运营阶段。

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

另外,高速铁路的运营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零售等服务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税收和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选修3地理上册月考试卷137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选修3地理上册月考试卷137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选修3地理上册月考试卷13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红色旅游最适合在下列()地区开展A. 桂林B. 延安C. 香港D. 泰山2、国家旅游局10月8日发布2019年国庆假日旅游市场信息,10月1~7日,全国共接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

这反映出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是A.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B.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C. 旅游目的的娱乐化D. 旅游形式的多样化3、西藏圣洁的雪山、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独特的高原风光,洁白的哈达、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慕名前往。

据此完成进藏旅游应携带的必要的个人安全防护物品是()①防缺氧的氧气袋②防高原反应的药品③防强紫外线的太阳帽、墨镜④防暴雨的雨具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4、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A. 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B. 对旅游景区的实地考察C. 信息、资料的收集D. 旅游景区外部条件的评价5、旅游的主体是()A. 旅游者B. 旅游资源C. 旅游业D. 休闲时间6、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具有永续性,可以永远重复使用B. 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可以长期甚至永远地重复使用下去C. 所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才具备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D. 东海海滩自然条件优越,适合观光旅游,其安全程度不受季节的影响7、家住武汉的玲玲利用“十一”假期乘高铁去杭州并游览了西湖。

期间玲玲使用了四幅地图:①中国地形图,②中国铁路分布图,③杭州市交通图,④西湖风景名胜区导游图。

对这次出行没有明显帮助的地图是()A. 中国地形图B. 中国铁路分布图C. 杭州市交通图D. 西湖风景名胜区导游图8、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交通条件改善,我国居民避寒旅行逐渐增多。

文旅融合视域下壮锦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

文旅融合视域下壮锦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

文旅融合视域下壮锦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作者:纪潇宁王冲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6期摘要: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不断深入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壮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其发展与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在概述壮锦文化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壮锦发展现状为出发点,针对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总结提出文旅融合视域下壮锦文化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在文旅融合视域下,以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将壮锦和旅游行业相结合,在政府的扶持下,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新兴技术,促进壮锦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传承,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文化;文旅融合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72061008);广西区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2018GXNSFAA294123);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基金研究成果(kx201923);201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C21YJM00SJ0S);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C21YJM00SJ0H、C21YJM00SJ07)。

2009年,原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文旅融合的概念。

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組建“文化旅游部”,标志着我国文旅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文化赋能旅游产业,以旅游带动文化发展传承,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行业相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传承。

壮锦是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1-2]。

壮锦起源于宋代,近年来壮锦传统工艺不断推陈出新,走向世界。

2019年,米兰时装设计师莫西受邀来到壮锦技艺工坊进行实地考察,壮锦逐步走进国际市场。

但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并不乐观,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源整合不到位、织锦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方式原始、传播渠道单一、辐射面窄,都使其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危机。

高速铁路引起的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高速铁路引起的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高速铁路引起的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广泛建设和使用,人们的交通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高速铁路的建设也为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速铁路引起的文化旅游发展,并分析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首先,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大大减少了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时间成本。

传统的交通方式常常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而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极快,能够缩短旅途所需的时间。

这使得更多的游客能够选择短途旅行,而不必担心长时间的交通疲劳。

比如,在中国,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仅需约4个小时,这让更多的旅游者可以在周末来回穿梭于两个城市,享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美食。

其次,高速铁路的普及也促进了区域旅游的发展。

在过去,地理距离常常限制了旅游者的选择范围,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交通不便而放弃前往某个目的地。

然而,高速铁路连接了不同城市和地区,极大地扩大了旅游的选择空间。

游客现在可以更容易地游览多个城市,领略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欧洲,以法国的TGV 高速列车为代表的高速铁路网将不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游客可以在短时间内游览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多个国家,体验各自的文化风情。

然而,高速铁路的建设也给旅游业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过分依赖高速铁路的旅游线路可能会导致目的地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

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有些景区和旅游城市可能会成为爆款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

这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利用、环境破坏以及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

因此,旅游目的地应该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加强资源保护,避免过度开发。

其次,高速铁路的普及也会对传统交通方式造成冲击。

例如,在一些地区,高速铁路的开通使得原本繁忙的航班变得冷清,造成了航空公司的损失。

此外,由于高速铁路的速度和便利程度,一些传统交通工具如长途大巴和客运火车也会受到影响。

这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调整和转型,以应对高速铁路对交通行业带来的挑战。

总体来说,高速铁路引起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并对旅游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毕丽芳【摘要】民族文化旅游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决定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根据不同的资源与区位,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丽江为研究平台,从空间、管理、资源等角度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①空间上采取旅游联动开发模式,区域内为“核心—边缘”联动模式,区域间为“双核联动”模式,大区域为“点—轴”联动模式;②管理模式上结合民族地区特色,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模式;③结合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采取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模式.【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5页(P489-493)【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大理、丽江【作者】毕丽芳【作者单位】昆明学院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84云南是旅游大省,而民族文化是云南旅游发展的主要特色之一。

民族文化旅游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开发和保护,决定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往简单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更不容易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针对其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丽江为研究平台,探讨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一方面,可对民族地区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展针对性的市场宣传、营销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本研究是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区域发展理论、需求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民族地区旅游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以广西融水梦呜苗寨为例

民族地区旅游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以广西融水梦呜苗寨为例

民族地区旅游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现状及策略——以广西融水
梦呜苗寨为例
杨发荣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4()10
【摘要】民族地区因历史及自然地理等诸多方面原因,属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

为改变这一现状,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旅游与扶贫的关系,较少系统论及旅游与生态相
互间的关系,而这正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致思与致力的一个重要向度。

以广西
融水梦呜苗寨为例,立足田野调查,对该地在旅游与生态协同发展上取得的成效与经
验进行分析,力图呈现民族地区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利用上的独特智慧和不
懈追求。

调研中发现,梦呜苗族在平衡经济与生态关系中也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并
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总页数】4页(P0005-0008)
【作者】杨发荣
【作者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下的民族地区旅游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雨卜村为例
2.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策略3.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模式与发展
路径
——基于广西融水"梦呜苗寨"旅游扶贫案例4.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经济多态发展道路探索——以柳州市融水县为例5.广西凌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A生态农庄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2017年3月下半月刊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 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杨艳霞 宁小彬
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民 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坏,因此,黔东南民族村寨必须重视乡村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民族文化主题村寨。民族文化主题村寨主要是借助 各种影视产品及其他强势文化符号的内容表现,将主题村寨这一 载体与民族文化融合,从而吸引游客。民族文化主题村寨内可 以通过参观展览、场景再现、参与体验等层层递进的旅游产品 模式实现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产品融合。通过将原生态 的民族文化实体化,场景再现,参与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游 客的参与度,使游客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吸引游 客前来旅游。如镇远县的镇远镖局主题园旅游人数每年递增, 再比如革命体验区的游客可通过“当一天八路军、吃一餐小米 饭、唱一首抗战歌、打一回游击战”的形式亲身体验红色抗战 生活,吸引游客。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15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年3月下半月刊
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综合性旅游人才。其次,不断建立和完善人 才培养机制,积极鼓励旅游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第三,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先进知识、创 新理念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三)突出民族村寨民族特色,整合资源,重视民族村寨民 族文化产品融合发展
积极整合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资源,将乡村旅游开发与 民族文化保护合二为一,形成既有民族文化价值,又有旅游效应 的融合旅游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消费者文化方面的需 求,又满足消费者旅游方面的需求。

文化和旅游相融合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文化和旅游相融合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分割向协调发展过渡 , 出现了以下 几个 乡村纳 入统一 的社 会经济 发展 大系统 少数 民族地 区建设 了一大 批大 中型现
民族地 区 城 乡关系 协调发展
统筹 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统 具有某种一致性和统一性 , 而在不 同民 筹人与 自然发展 、 统筹国内发 展和对外 族或 不 同地 区之间它 又具有 多样性 和


我国城乡关系的历 史演 进及 其 开放 为核心 内容 的全爵 协调 、 可持续 差异性 的特点 。在这一层面上 , 可以说
主, 城市就业和生活几乎全由国家统 一 农村现代化 , 功能上强调城乡 的一体化 力 ,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 的发展 。从 文化资源 已经成 控制了起来 ;农 民则从事农业生产 。 承 职能 ,空间 和景 观生态 上城 乡紧密联 目前 旅游业 的发展看 , 担 国家规定的各项生产任务 。 在这一阶 系 、 相互依存等 。笔者认为不 同区域城 为现代旅游 的核心资源 , 凡是旅 游吸引
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 内容涉及 价值 , 为挖掘文化 、 优化文化 、 丰富文化 方面, 文化 丰富 了旅 游的 内涵 , 提升
涵盖 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 既有 和保 护文化 、传承文化提供 了途径 ; 另 个涉及 地域空 间 、 政治、 经济、 社会、 人 面广 , 口、 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动态发展过 政治上的协调, 又有经济 社会事业、 文
在微观 它是文化和经济的结合 。 实现旅 游产业 施、 社 会经济 、 城 乡建设 等产生 了巨大 的主要部 门保持均衡增长态势 ,
的影 响。国家为 了加快工业化进程 , 建 经济 活动中 , 农 村和城 市、 工业 和农 业 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 , 能够延 长产 业 相互促进。还有 的学者认为 链 , 催 生文化旅 游产业新业 态 , 实现 城 立 了全 面控 制经济生 活的计划 经济体 相互连接 、 制, 将城市和乡村分割为两个 没有 市场 城乡 协调发展指 在观念上 城 乡差 别消 市和农村文化之间旅游资源 的共享 , 激 联系 的封 闭系统 ,城 市 以工业 活动 为 除 , 发展模式上在城市发展的 同时实现 发旅游产 品活力 ,提 升 区域 旅游竞 争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黔东南生态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生态旅游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而出现的。

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旅游词汇。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齐头并进。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是可持续理念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 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赏自然景观的旅行,而且强调观光景点不应该受到损失的影响。

它被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导向,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众教育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旅游活动。

.一、生态旅游的出现人类文明史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逐步发展过程。

当前,我们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工业文明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金融危机。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生态文明的理念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文明。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发展理念。

旅游业作为现代文明之一,也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也应运而生。

2. 黔东南迷人生态旅游黔东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单元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A级旅游景区等。

随着黔东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地位和品味也不断提升。

不断改进。

“完美假期——深情黔东南”旅游线路被央视评为全国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黔东南首府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雷山被CCTV评为中国十大旅游线路之一,世界上最好玩的地方之一;肇兴侗寨被国家地理和中国旅游时尚评为全球33个最迷人的目的地;黎平被中国地理评为最美肇兴侗寨被评为中国六大古镇之一;岜沙苗寨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被网友评选为人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铁时代背景下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旅游管理高铁时代背景下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作者简介:万兆彬,出生年月:1965年7月12日,性别:男,籍贯:贵州省凯里市,学历:硕士,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旅游。

万兆彬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经济实力最强,中部经济实力偏弱,西部经济实力严重落后的阶梯形结构。

中西部经济发展明显受限的主要原因是地理因素导致交通问题突出,大量资本无法进入,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

为解决该问题,我国开始大力建设覆盖全国的快速交通网络,从村村通到青藏铁路,从高速公路网到高铁网。

快速交通网的构建将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带入了“高铁时代”,中西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由于没有得到过度开发而保留了比较原始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民风民俗。

因此,在高铁时代到来的情况下,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中西部省市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前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在技术的支持下,高速铁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广州到北京的高速动车组实现了“朝发夕至”的设想。

旅游地点多元化选择,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市场的严格规范管理为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地区在不断的增长。

如何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丰富旅游的内容,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介绍该地区在贵广高铁及沪昆高铁开通后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如何融合发展。

二、高铁时代对民族旅游业的影响高铁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快行漫游”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地区享受到了开通高铁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样,高铁的开通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业进入了春天。

(一)高铁在速度上的优势。

在吸收了国外高速铁路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研发出更加快速的高速铁路技术,实现了时速300km/h以上的运行速度。

贵广高铁及沪昆高铁的开通使得原来偏僻落后黔东南地区变成了贵州通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东大门,使该地区的旅游业获得了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往因路途遥远而放弃黔东南地区的游客现在可以乘坐高铁前往旅游,使得旅行变得更加快捷。

(二)高铁实现地区资源集聚优势。

对于黔东南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未遭破坏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都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主要原因。

因早期交通发展滞后,想要完成黔东南的地区的游览非常困难。

然而,高速铁路实现了将整个黔东南地区路程时间大大缩短,形成了所谓的“资源聚集”性,能够为发展地区旅游业提供保障。

(三)高铁为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结合创造了契机,形成新的产业模式。

在以往交通困难时期,尤其是处于山区地形的黔东南地区,旅游业难以开展,形成不了规模,外界新鲜文化无法进入,本地特色民族文化无法输出,即使能够得到输出,由于交通不便,也无法实现与外地的交流。

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高铁网络形成后,以苗族侗族为代表的黔东南地区民族旅游特色得到了大力的挖掘,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快速交通的基础上,为促进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创造了契机。

(四)凸显黔东南地区旅游接待能力不足黔东南地区长期以来的交通不便导致旅游发展缓慢,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也一直没有经受过大客流的考验。

高速铁路的开通,为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自治州带来了大量的游客,面对游客数量的突然增多,旅游景区压力增加,旅游服务设施与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表明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旅游对客流量的估计不足与准备不充分。

高铁时代的到来为黔东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黔东南地区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也反映了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现如今以自然风光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为经济支柱的黔东南旅游经济带已经形成,为我国中西部的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何解决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就成为了当下黔东南地区的主要任务。

三、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由于黔东南地区长期的交通不便,与外界缺乏沟通,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民族文化习俗的保留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在历史发展的这几十年中,我们虽没有将其遗忘,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将其各种有利条件转化成经济成果支持当地发展建设。

(一)地理自然条件优越黔东南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风景秀丽。

该地区河流众多,长期的水文环境造就了这里独一无二的地貌地形,尤其是以喀斯特地形为主的喀斯特自然景观等最为诱人。

自然矿藏资源、水利资源和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以重晶石最为突出,该地储量占全国60%以上。

这里的生物环境多样性也因开发较少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这些都是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基础资源。

(二)旅游产业运营经验不断丰富在我国开始发展中西部地区旅游业之初,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黔东南地区就已经有所动作,通过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宣传黔东南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游览。

这个时期的游客虽然稀少,但作为刚刚起步的黔东南旅游业来说,已经可以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避免了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管理混乱,最终影响区域旅游形象。

通过不断的学习,在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借助高速铁路的开通而吸引大批游客到来,全面开发当地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并将其培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三)国家政策支持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重要经济来源,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自治州的一大产业,这种可持续的、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总的路线的,我国在政策上也对少数民族旅游业给予最大的支持,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02号文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和相关规划,提出了要充分发挥村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

这些文件及相关规划的出台,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四、民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然而,在黔东南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既抓住了机遇,但是也面临着挑战,期间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在黔东南地区旅游业开发早期,由于交通不发达,所以游客数量并没有形成规模,只有少数游客前来游玩,所以并没有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当地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但是,当高铁开通以后,交通变得方便,游客蜂拥而至。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个别地区并没有对游客数量进行限制,开始出现了过度开发的情况。

不仅如此,游客素质也开始下降,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极差。

原有的民族风情游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成为了敛财的工具,不加节制的被使用。

(二)旅游产品无法实现自我创新由于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不高,长期封闭的环境造成了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在能动性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在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开展起来后,依托本地良好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特色,可以吸引大批游客。

但是,单一且乏味的旅游形式和一成不变的内容也使得这里缺少所谓的“回头客”,所以,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实现民族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自我更新和创新。

(三)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游是黔东南少数民族旅游的特色,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无法脱离现代社会文明而单独存在。

以苗族和侗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产品结构上若不进行改变,现代技术无法快速融合进少数民族旅游产业中,将导致在市场竞争中会被周边有着现代技术支持的其它类型的旅游产品所代替。

所以,在民族旅游与文化产业建设中要进行结构调整,在深度上加强民族文化、现代科技与地理环境的融合,打造差异化的、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

五、实现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贵广高铁及沪昆高铁的开通或即将开通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是,面对难得的机遇,迎接挑战是必须的。

在新时期要对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该地区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不被打破,才能让苗侗少数民族获得更多的经济实惠,所以要在抓住机遇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发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黔东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不仅仅在地理条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而且也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民族文化构成上就有着与生俱来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多个民族构成的社会系统有着璀璨的文化,也同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节日和活动。

少数民族节日众多,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

例如苗族的苗年、鼓藏节、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侗族的萨玛节、芦笙会等节日,每到节日举办期间,全国各地游客都会汇聚到这里享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

黔东南州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高度融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由于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网络、交通逐渐发达起来,不同地区之间文明的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尤其是以现代文明的感染力最强。

少数民族文化逐渐在现代文明中被吸收与融合,慢慢的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容不得这种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如对民俗类非遗项目苗年、苗族鼓藏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实行实施整体性保护,对苗族银饰、苗族刺绣、苗族织锦等具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通过建立文化传承专业示范生产基地实施生产性保护,等等。

通过实施这些保护措施,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发展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综合产业链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长久以来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也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仅仅依靠这种融合后的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旅游形式的发展,如何以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为核心,建立综合性产业链成为自治州人民正在摸索的形式。

六、总结对于日益发展的社会来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我国旅游业和世界旅游业都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将会引领人们走向精神消费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