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行书书法

合集下载

解析褚遂良

解析褚遂良

解析褚遂良褚遂良书法作品数量超过其他初唐书家,但其中有很多伪托之作,如行书《枯树赋》、《唐太宗哀册》以及《倪宽瓒》等。

他的书法风格明显地分为学碑和学王二个时期。

学碑期宗欧虞,受北碑书风影响,代表作有《伊阙佛龛碑》,此碑书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 年),时年46岁。

用笔工整,以方笔为主,结字方正平稳,以端庄取胜,极合法度,点画棱角分明,横画两头偏粗中间细瘦,略带波势,平正中见遒劲,捺笔一波三折,既有外拓之险劲,亦有内敛之含蓄,整体具浓厚的隶书笔意,揖让处理受汉隶《礼器》影响极大。

苏轼《东坡集》中道出“褚河南书,清远潇散,微杂隶体。

”刘熙载认为“兼有欧虞之胜”,集两家之长。

康有为虽讥讽唐楷“状如算子”、“截鹤续凫”,却称赞该碑“清虚高简”。

但相比褚氏后期作品的随意和轻松自然,还有很多刻意之处,笔法方面也缺少灵动的变化。

褚氏这一时期代表作除《伊阙佛龛碑》外,还有《孟法师碑》,书写时间稍晚一年,仍然不能摆脱欧虞的影响,用笔接近欧阳询,结字则有虞世南的影子,但变法已见端倪。

行笔间有了起伏和较强的节奏韵律感,较之《伊阙佛龛碑》更为圆润秀媚,字型左紧右舒,相互间呼应更为明显,结构端庄大方,疏密、巧拙呈现出不同变化,一些呆板的成分消失了。

如果就褚遂良一生书法发展来作总的评价,还是缺少个人面目,因为楷书风格塑造较行草书更难。

大字《阴符经》书写时间和《伊阙佛龛碑》大体相同或略早,在落款中有“起居郎”字样,褚遂良任起居郎在贞观10年,即636年,因而有此一说。

《阴符经》笔势更加强烈,笔画间连绵牵丝呼应比比皆是。

朱和羹《临池心解》说:“褚登善《阴符经》参以《急就》,以楷法行之,遂为千古绝作,其后无闻焉。

”对照《阴符经》和《伊阙佛龛碑》,有很明显的差别,故有论者言《阴符经》的真实性要大打折扣。

但伪作非劣作,米芾生前就极为推崇该帖,引以为范,受益匪浅。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阴符经》可以体现出褚遂良的艺术水平,抑或是同时代学褚高手的模仿之作。

褚遂良《房梁公碑》

褚遂良《房梁公碑》

褚遂良《房梁公碑》此碑开始,褚遂良写出了自己《房梁公碑》,亦称《房玄龄碑》,唐代正书碑刻。

碑额阳文篆书“大唐故左仆射上信国太尉梁文昭公碑”十六字。

诸遂良书。

贞观二十口年七月立,碑在陕西醴泉昭陵。

左仆射房玄龄死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而贞观只有二十三年,所以此碑当立于公元648-649年之间。

《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二尺九寸,宽五尺,文共三十行,满行约八十一字。

此碑书法遒劲秀逸,《石墨镌华》称:“碑已泐,仅存六百余字。

结法与《圣教序》同。

”褚遂良书此碑时五十二三岁。

这时他的书风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不仅与《伊阙佛龛碑》不同,就是与《孟法师碑》也大不一样。

最明显的,横画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竖画的努笔也明显地有向内凹而呈背势;隶书似的捺脚仍然存在,却增加了行书用笔,字势显得极为活泼。

褚遂良书法中特有的婉媚多姿在此时已经定型,并进一步走向成熟,便是以此碑为标志的。

褚遂良《房梁公碑》原碑精拓褚遂良《房梁公碑》原碑精拓释文(未校):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盖闻翊亮天仪,处师臣者参圣;丹青景化,应图纬者邻几。

若乃(阙一字)灵(阙)之表,经纶帝绩,仰代元造之功,论道太阶,独见於文昭公矣。

公讳元龄,字(阙五字)人也。

(阙)河(阙一字)继响承家镇闻韶之雅俗。

曾祖(阙一字)後魏(阙一字)安太守袭(阙二字)武(阙三字)历清(阙)皇朝赠徐州都督临淄定公,政以礼成,教由言满,通德之门早闻(阙)精通未兆同后邰之克嶷,良由自然,体曲之多才,非(阙)年十有八,俯从宾贡,澹乎藏器,世莫能知。

吏部侍郎(阙二字)基(阙二字)之(阙)之(阙十字)成(阙一字)简诏徵硕老,典校缺文,自非学拟更生,方膺妙选。

(阙五字)得(阙二字)公以(阙)外(阙一字)几序缠怀,终身永切,至哉天性,独越人灵,於时道(阙)以(阙四字)之鉴方深,在殷忧而未,隐如之寄斯重,太宗时称元帅,乃命公为记室。

於是临戎习礼,奉(阙一字)司(阙一字)之(阙)敌飞箭下亿丈之城。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赏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赏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一、目录褚遂良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其代表作品《雁塔圣教序》在书法界有着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进行风格浅析:1. 字体风格2. 用笔特点3. 结体韵味4. 章法布局5. 艺术价值与影响二、正文1. 字体风格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以瘦劲著称,其字体风格独特,给人以高瘦的感觉。

这种瘦劲的字体风格并非简单的瘦长,而是在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精妙。

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曲或直,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和动态。

2. 用笔特点褚遂良在用笔上融合了王羲之的行书精髓,并渗以己意,达到了空灵、流畅的境界。

他的用笔多采用藏锋逆入,方圆並施,流畅飞动,给人一种笔致空灵的感觉。

同时,他在笔画的处理上也非常注重细节,每一笔都经过精心的推敲和打磨,使得整个作品在用笔上显得非常精致、生动。

3. 结体韵味褚遂良在结体上注重中宫紧收,疏密有致,字态宽绰,舒展秉气,参差错落,一任天然。

这种结体风格不仅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让整个作品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他在结体上还注重空间的处理,通过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小、高低等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4. 章法布局褚遂良在章法布局上更是独具匠心。

整个作品在章法上疏朗清越,遒劲大方,严整典雅,不疾不徐,胜似闲庭信步。

这种章法布局使得整个作品在视觉上显得非常舒适、和谐,同时也让人们在欣赏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

5. 艺术价值与影响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的风格独特,用笔精致,结体生动,章法布局和谐,是唐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同时,它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书法家在字体风格、用笔特点、结体韵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通过对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风格浅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高超造诣。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赏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赏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赏析作者:许建刚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3年第07期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

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等。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写,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用笔方圆兼施,融隶书的意蕴,又有行书笔意,流丽飞动,光彩照人。

《雁塔圣教序》中行书笔法运用,使孤立的笔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横画:长横有弹性,短横求凝练。

竖画: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撇画:长撇飘逸,短撇有力。

捺画: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点画: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

《雁塔圣教序》的结构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特例,那就是褚遂良。

他的书法结构并不程式僵化,而是端正、灵动,体态多变。

变长为扁,宽绰疏朗。

褚遂良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以行入楷,呼应连贯。

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笔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笔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研习此碑,为进一步学习“二王”行书搭起了一座桥梁。

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灵活多变,使得结构婀娜多姿。

临习中的常见弊病1.瘦硬有余,丰腴不足。

《雁塔圣教序》的线条基调以细为主,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如果在书写时,只注重把线条写细,提多按少,写出的线条就会骨瘦如柴,缺乏弹性。

2.匀称有余,变化不足。

这是用笔的提按运用不当所致,字若没有提按变化、主次之分,将毫无精神,平庸呆板。

3.阴柔有余,刚劲不足。

临习时,若依样画葫芦地写出线形、字形,线条就没有骨力。

软弱无力的弧线太多,缺乏刚性的直线穿插。

圆笔多、方笔少,是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之一。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褚遂良的书法艺术

褚遂良的书法艺术

褚遂良的书法艺术褚遂良(596 —658 年) ,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自幼刻苦好学、博涉文史。

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

他擅长楷书,书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洵,能登堂入室,别开生面。

他的书法,揉隶书《礼器碑》的瘦劲整饬和王羲之行楷书潇洒姿媚的长处,又融欧虞为一,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方正,用笔舒展,节奏感强,欧阳洵很器重他。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感到身边寂寞,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时,魏征就把褚遂良推荐给了太宗。

太宗大喜,把宫中所有购求来的王羲之书法墨迹,都叫他鉴定真伪。

褚遂良详为鉴识,备论所出,无一错误。

可见褚遂良对于书法的研究修养之深,鉴赏之精。

现在,镶嵌于西安大雁塔南门两侧的《圣教序》、《圣教序记》就是唐太宗及其子高宗李治撰文由褚遂良书写的。

由此可见,褚遂良在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这固然出自帝王的喜好,然褚书之美也是天下之公论。

唐张怀《书断》卷中列褚遂良行书、隶书为妙品,曰:“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

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 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

其行、草之间,即居二公之后”。

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上《妙品》评褚遂良书云:“其书多法,或学钟公之体,而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

至章草之间,婉美华丽,皆妙品之尤者也。

”宋董《广川书跋》卷七论云:“褚河南书本学逸少而能自成家法,然疏瘦劲钅柬,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等书。

昔逸少所受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河南岂所谓瘦硬通神者耶!”明赵山函《石墨镌华》卷二称褚遂良“书法遒健,然用笔精细。

”又云:“遒逸婉媚,波拂处虬如铁线。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中》论褚遂良所书《圣教序记》曰:“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

”传世书迹有《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师碑》、《随清娱墓志》,楷书《倪宽赞》、《赐观帖》、《阴符经》、《千字文》,行书《枯树赋》、《帝京篇》、《文皇哀册》及临王羲之《兰亭集序》等。

行书五十种书法

行书五十种书法

行书五十种书法
行书是一种中国书法字体,它的特点是字形工整规整、笔画横平竖直。

下面是50种常见的行书字体:
1. 隶书行书
2. 纤书行书
3. 彩花行书
4. 金风行书
5. 骆驼行书
6. 周辰行书
7. 丁喜行书
8. 贯云楼行书
9. 陆平原行书
10. 十品堂行书
11. 双栢堂行书
12. 黄庭堂行书
13. 正方行书
14. 方晨行书
15. 米芾行书
16. 石英行书
17. 顾炎武行书
18. 黄庭坚行书
19. 王羲之行书
20. 颜真卿行书
21. 褚遂良行书
22. 赵孟頫行书
23. 唐寅行书
24. 文征明行书
25. 张爱玲行书
26. 杨凌沧行书
27. 吴冠中行书
28. 夏炎行书
29. 周世鑫行书
30. 范宽行书
31. 张旭行书
32. 黄春辉行书
33. 飞龙堂行书
34. 椒园行书
35. 尉佗行书
36. 李裕行书
37. 唐寻行书
38. 徐文瑞行书
39. 董培文行书
40. 刘玉堂行书
41. 姜老三行书
42. 阎肅行书
43. 温庭筠行书
44. 乾隆帝行书
45. 邓彦文行书
46. 甘国正行书
47. 嵇康行书
48. 卓文君行书
49. 海阔天空行书
50. 梁启超行书。

褚遂良.ppt

褚遂良.ppt
Nhomakorabea•



回顾总结
① ② ③ ④ 学习的重点知识 学习的难点 学习了褚遂良的生平 具体讲解了《雁塔圣教序》用笔和写法
本节课上到这里
祝同学们天天开心
拜拜
从运笔上来分析
•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 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 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 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瓘评此书云:“美
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清代秦文锦 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 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 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雁塔圣教序的影响
• 《雁塔圣教序》引领大唐楷书新格,书法 史上褚遂良因此被重重地书上一笔。 • 在唐之后学习雁塔圣教序的举不胜数,可 以这么认为唐朝中后期书坛风貌是由褚遂 良启导的 • 后人称他为“广大教化者”
从具体笔画来讲

《雁塔圣教序》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 临摹时要细致考察其笔法之要领。 1、横画。横画分为长、短两种。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 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2、竖画。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褚遂良的生平
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字登善,又 称褚河南,今浙江杭州人。与欧阳询、虞世
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 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 “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 字真伪的 能力。
诸遂良书风的形成
褚遂良出生在书香世家,其父褚亮入隋时为东宫学士、太 常博士,文才颇 好。褚遂良少秉家学,博涉文史,工于书法,幼从史陵学 书,稍长即受到 其父友虞世南、欧阳询二位大家的影响。以褚遂 良贞观 年间所书《伊阙佛龛碑》来看,其古雅峻严处迥异于虞书, 加上平 画宽结的特点,可以说褚遂良少年志学、博涉多 体,以北朝墓志笔法结体 相近。同年所书《孟法师碑》 亦多魏书用笔,酷似欧阳洵。 褚遂良在参与了朝廷收购征集王羲之书作的参校工作,能 经见“右军书大凡二 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 十八卷”,也是褚遂良学书的一大良机 。史书关于褚遂 良的政治生涯的记述中,每一环节均有其书名书事,尤以 与唐太宗的亲近起缘于书法。

褚遂良的书法特点

褚遂良的书法特点

褚遂良的书法特点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把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显然是对笔法的追求,造成了这种转变;如果说,书法中楷书之有笔意的表现,当以褚遂良为最高;如果说,北碑体现了一种骨气之美,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禇遂良却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 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在禇遂良的笔下,已经开始松动;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或者别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而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飞动之美; 这种飞动之美来自于何处显然,褚遂良比起欧阳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艺术天赋,也就是说,在他的艺术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种智慧的流露;袁中道在珂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中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书法中,的确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由“慧黠”而带出的流动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笔时就像舞蹈家灵敏比的脚尖,纵横自如、卷舒自如;在轻灵飞动的连续动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有一种神融笔畅似的适意,悠悠地流动于指腕之间,落实在点画之间,从而体现作者刚正、鲠直的性格和满腹经纶的学识修养;编辑本段后人评论蔡希综法书论对褚遂良的用笔作了如下的比喻:“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崄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这种明净媚好,然而却又沉着飞动,正是褚遂良用笔的最大特色;宋人扬无咎跋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草书的笔势竟能于楷书中毕现无遗,这是何等神奇的手法如果细看,可以发现,他没有一笔是直的,而是曲的;没有一笔是像欧阳询或虞世南那样保持着每一笔画的平直与匀净,而是偃仰起伏,轻重缓急,极尽变化之能事;从笔法上来看,萧散而恬淡,不衫不履中尤见性情的流露,可谓极尽风流; 总之,从笔法与体势上来说,褚遂良是直接承继晋人风度的;或者说,他在同时代人之中,是最深刻地理解晋人韵致的书家,并将这种风韵也表现在自己的书作之中;他既是初唐楷书风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晋人书风的继承者;在他之后,人们便走向了另一种书风,虽然魏晋人的风度仍然是人们所追慕的对象; “广大教化主”将褚遂良与同时代的楷书大师如欧阳询、虞世南相比,是否意味着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或者说,是由张怀瓘所说“妍美功用”而趋向以“风神骨气”为美的纯艺术转变呢张怀瓘评价褚遂良的书法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正表明了一种与以前的书法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 褚遂良书法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不管褚遂良是否刻意地在追求这一点,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注入作品之中的那种情调,又从作品之中飘逸出来,而让我们为之神往;苏东坡评价在题唐六家书后一文中,曾将隋唐时期的六位书法大师逐一作了评价:“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真知书也;知书者,凡书像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唐、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难复措手;”“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清远萧散米芾评论对褚遂良的书法只用了四个字“清远萧散”;这种清远萧散,正是东坡所追求的意境之美; 米芾在评书时,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作了评述:“欧阳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欧阳如新疾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勤;”“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欧怪褚妍不自持,犹能半蹈古人规;公权丑怪恶札祖,从兹古法荡无遗;”这些唐代书法大家没有一个不受到米芾的挑剔,唯独对褚遂良却是这样的赞美:“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对褚遂良兰亭序的摹本更是推崇备至见前,甚至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同样也是如此赞美:“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熊秉明在日记摘抄——关于罗丹中引查德金Zadkine的话说:“……在雕刻里要把握的是‘精神结构’structurespirituelle,这是唯一的原则,其余则任凭你们创造……”;褚遂良提供给后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结构”,让学习他的人;从他那里拿走笔法、拿走笔意、拿走结构、拿走法度,然后从事自己的创造、改革、翻新……;薛稷学他,瘦硬通神,跻身于“唐四家”之列;薛耀学他,风骨棱棱,不仅作为一时的名手,而且开启了宋徽宗的瘦金体;颜真卿也学他,颜体楷书是建立在褚遂良的楷书的基础之上的;刘熙评价载在书概中对褚遂良有这样的评价:“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广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书断评其书:“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褚书以永徽年的房玄龄碑及雁塔圣教序为代表,尤其是雁塔圣教序,是他五十八岁之作,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又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综合历代评论和笔者学习褚体楷书的体会,我认为学习褚遂良楷书必须认识到褚楷的以下三个特点:1、端庄而秀丽;这是褚楷至今深受大家喜爱的第一大特点;端庄是以其超越的结字能力为前提的,褚楷无论何碑何帖都非常自然地表现了严格而和谐的结构,方正庄严,富有庙堂之气;笔划组成毫无牵强附会,端正匀称,饱含出水芙蓉之姿;秀丽是其才情的表达,褚楷瘦硬而灵动的线条辅助在方正严谨的结体上真是大秀美,而平正中时时流露出神出鬼没的犀利,把血肉筋骨与作者内心的儒雅之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似潺潺清泉湍于茂林修竹,若茁茁青松挺于崇山峻岭,象脉脉含情淑女之回眸一笑;2、流畅而凝重;褚楷在解决这对矛盾上可谓彰显了作者横溢的才华,恐怕也是至今书坛依然尊崇的原因;褚楷除早期的孟法师碑以欧法居多,凝重厚实为主要特点外,其余碑帖都带有自然流畅、凝重沉着的褚氏风格,是褚楷成熟的标志之一;不雕不饰、不拘小节、灵巧空明、情采飞扬,出入自由.大气开张、凝笔聚墨、宜长合短、盼顾有度、提按分明;流畅而不失为荒唐,凝重而不失为拖沓;我们在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特别是两个墨迹本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中都能感受到;3、直率而多姿;褚楷的空中用笔动作如果连起来看,基本上都是行或草书的姿态,在两亇墨迹本中直接使用了行书;同时,在结字的开合欹侧、轻重疾缓,以及同一字、同类笔划的处理上己刃有余,极富变化;时而横入直出,时而回锋藏尾;时而斩钉截铁,时而铺毫平出;时而轻掠顺扫,时而曲笔凝钩;在这些极多变化和丰富多姿的笔端运动中,创造了烂漫的天机,呈现了婀娜的丰韵,是无声的音乐和美妙的舞姿;。

古代八大书法家及作品

古代八大书法家及作品

古代八大书法家及作品一、概述古代八大书法家,指的是中国汉族文化圈内具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八位优秀书法家。

他们通过自己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为中国书法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重要范本。

二、王羲之及代表作品王羲之(303年-361年),晋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气韵生动,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一。

1.《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篇作品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兰亭宴会上的情景和心情。

王羲之在书法上追求舒展自如、意境深远的境界,笔触流畅婉转,堪称经典之作。

2.《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王羲之另一部重要作品。

这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滕文公的赞誉之情。

王羲之在书法上以行草为主,字体狂草骨骼横生,富有变化,被誉为行书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三、颜真卿及代表作品颜真卿(709年-785年),唐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在楷书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颜体”。

1.《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篇作品是颜真卿送给侄子的祭文,用毛笔写就,字迹雄浑有力,力度适度,节奏鲜明,展示了颜真卿的丰满和豪迈。

2.《颜勤礼碑》《颜勤礼碑》是颜真卿的另一部著名作品。

这篇碑文是颜真卿为纪念自己父亲写下的,除了展现了颜真卿工整的楷书功底外,还凸显出其气势磅礴和豪迈的艺术风格。

四、柳公权及代表作品柳公权(778年-865年),唐朝时期的重要书法家,他在楷书和行书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1.《张干燮碑》《张干燮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碑文是为了缅怀唐代宰相张干燮而创作的,字迹挺拔工整,章法严谨,被誉为柳体的代表作之一。

2.《柳公权行书帖》《柳公权行书帖》是柳公权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他以行书为主题,字体疏朗潇洒,字形刚劲有力,更进一步发展了行书的艺术造诣。

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一览表-(珍藏版)

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一览表-(珍藏版)

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一览表 (珍藏版)...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一览表 (珍藏版)...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指东汉芝、唐代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董---指元代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吴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二---指明初度、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鲜---指元代书家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愈石鼓歌》、《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

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

颜柳---指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颠醉素---颠即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并称草圣。

虞欧褚薛---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古代初唐四大书法家作品

古代初唐四大书法家作品

古代初唐四大书法家作品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询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是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影响巨大的四大书法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初唐四大书法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初唐四大书法家初唐四大书家指的是唐朝初年的四大文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

这四个人是军事书画名家,书法上称“欧虞褚薛”四大家。

欧阳询经历了隋和初唐两个时期,他的书法用笔劲险峭拔,神气外露,杂有北方书法遗留下来的痕迹;虞世南也是由隋入唐的元老,他的书法用笔比“欧体”平和,在刚健中流露柔润、婀娜的姿态,是内刚而外柔;褚遂良的书法以继承传统为基本特点,学习王羲之和欧、虞二体,用笔以柔婉、流美为主;薛稷吸取欧、虞、褚的长处,形成瘦劲的“薛体”。

总的来说,初唐书法由于唐太宗的倡导,基本上是在王羲之书法的笼罩之下,重视法度,遵守前人书法的种种规矩,涌现出了以“欧、虞、褚、薛”为代表的四大书法大家。

欧阳询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祖父欧阳渊有旧,武德四年(621)降唐,官至给事中、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頠历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

父亲欧阳纥继承爵位,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后据广州起兵叛陈,兵败而死。

欧阳询幸免于难,为著名文学家江总所收养。

隋开皇九年(589),随江总入隋,客居长安,官太常博士。

与唐高祖李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贞观十五年(641)去世,终年85岁。

欧阳询传世作品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行书《卜商读书帖》和《仲尼梦奠帖》。

《卜商读书帖》为纸本墨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点画遒丽而险劲,蕴含一股猛锐之气。

《仲尼梦奠帖》也是纸本墨迹,为欧阳询晚年作品,现藏辽宁博物院。

著名长篇书法作品

著名长篇书法作品

著名长篇书法作品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长篇书法作品:
唐褚遂良摹《褚摹兰亭序》长卷,纸本,行书,纵24cm,横。

唐怀素《草书自叙帖》。

北宋米芾《蜀素帖》。

北宋蔡襄《蔡襄自书诗》。

宋吴琚《急足帖》。

南宋赵佶《秾芳诗帖》。

北宋李建中《土母帖》。

北宋欧阳修《灼艾帖》。

范仲淹《道服赞》。

北宋秦观《摩诘辋川图跋》。

南宋米友仁《动止持福帖》。

北宋林逋《自书诗卷》。

南宋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南宋陆游《怀成都诗卷》。

元赵孟頫《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元杨维桢《城南唱和诗卷》。

元鲜于枢《杜诗魏将军歌》。

元康里夔夔《述张旭笔法卷》(局部)。

明祝枝山《前后赤壁赋》(局部)。

明唐寅《落花诗》。

以上只是部分著名长篇书法作品,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书法类书籍或文献。

六品堂行书字帖

六品堂行书字帖

六品堂行书字帖行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以其流畅的笔势和独特的韵味而备受喜爱。

在行书中,有一部字帖备受推崇,那就是《六品堂行书字帖》。

本文将介绍这部字帖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在书法艺术中的意义。

一、背景《六品堂行书字帖》是明代书法家褚遂良所创作的一部字帖。

褚遂良(1296年-1359年),号六品堂,是元末明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他擅长行书,尤以楷书见长,被誉为“楷书第一”。

褚遂良在创作《六品堂行书字帖》时,以骨瘦如柴的作风和执着的精神,将自己多年来的行书心得融入其中。

这部字帖流传至今,被书法爱好者广为借鉴和学习。

二、特点1. 楷行结合:褚遂良的行书字帖独特之处在于将楷书与行书相结合。

他既保留了楷书的规范和端庄,又融入了行书的流畅和自由。

这种结合使得该字帖的字迹既清晰易读,又带有行书的艺术魅力。

2. 简洁自然:褚遂良的行书字帖追求简洁自然的风格。

他的字帖中,笔画简练而有力,形态饱满且富有变化。

不论是横平竖直的直笔,还是挥洒自如的隶书笔势,都流露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3. 韵律优美:行书字体不仅追求形态的美感,还强调韵律的呈现。

褚遂良在字帖中巧妙地运用了起笔、顿笔、回笔等技巧,使字体的韵律感更加突出。

这种韵律的追求,赋予了行书字帖更加动感和生命力。

三、意义《六品堂行书字帖》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1. 艺术传承:作为一部明代的字帖,它传承了元代书法的精华,并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部字帖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教学:《六品堂行书字帖》不仅在书法实践中有着重要地位,也被广泛运用在书法教学中。

它作为学习行书的经典范本,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优雅的字体示范,帮助他们提高书写水平。

3. 文化艺术:行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

《六品堂行书字帖》代表了行书的高峰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

褚遂良(942-1015),字德裕,汉族,河南郓城(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北宋书法家、宰相。

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晚唐文学大家褚遂良的后裔。

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成人后潜心学问,博览裙书,对唐宋文学和古籍有很深的造诣。

他精通《诗经》、《易经》、《老子》等古籍,兼通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学问,同时也是一位文学才子。

而他的书法造诣更是非常深厚,在北宋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同时也是苏东坡的近朱者赤,他不仅是苏东坡的朋友,而且在书法上也受到了苏东坡的启发。

而他所书写的《雁塔圣教序》更是他书法学问的结晶,无愧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丰碑。

但是关于《雁塔圣教序》的手抄本并没有很多,因此传承在现代也是很难得的。

是次《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为我国书法教育史上的珍贵旧本,为书法及古籍爱好者提供了欣赏、研习德艺双馨的绝佳机会。

这次课稿拍卖成交价是人民币 2200 万元。

这两个数据都足以说明这次纯手写教材课稿的价值非常之高。

纯手写教材课稿内容:1. 课稿内容:收录北宋皇帝赵顼手书的《雁塔圣教序》,行书。

楷书。

2. 描述:《雁塔圣教序》是由北宋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写的佛教题记。

题记全文15行,158字,体例为行草。

是以〈雁塔圣师德配真园〉作开头,〈道光兴运濡严大法〉作结语。

3. 价值:雁塔碑刻的高度艺术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它的书法艺术是颇受喜欢的。

并且不少爱好者都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之情。

这次《雁塔圣教序》的纯手写教材课稿也足以说明其价值非凡。

这次《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的一拍成交价为人民币2200万元。

这一价格已经足以说明这次纯手写教材课稿的价值非常之高,为书法及古籍爱好者提供了欣赏、研习德艺双馨的绝佳机会。

我国书法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有了很多的书法样本,其中的《雁塔圣教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这次《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的出现,也为书法及古籍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一种机会。

通过这次课稿,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雁塔圣教序》,可以更好的领略褚遂良的书法成就,也可以更好地研习古籍。

褚遂良行书写法

褚遂良行书写法

褚遂良行书写法褚遂良啊,他的行书就像是一个灵动的舞者。

你看他的笔画,纤细却又不失力量感。

每一笔就像是舞者的身姿,轻盈地扭动着。

比如说他的横画,可不是那种死板的一横,而是略带弧度,像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柳枝,有着一种自然的弯曲,这种弯曲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把字给写活了。

他的行书在结构上也特别有趣。

字的各个部分就像是一群小伙伴在玩耍,组合得特别巧妙。

有些字看起来是东倒西歪的,但仔细一瞧,嘿,那是一种别样的平衡。

就像小孩子搭积木,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泰山。

而且他很擅长把字的重心进行巧妙的挪移,让整个字充满了动感。

再讲讲他的笔法。

那简直是一场笔尖上的魔术表演。

起笔的时候,有时候轻轻一点,像蜻蜓点水,有时候又重重按下,像是敲响了一个小鼓。

行笔过程中呢,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地方就像骏马奔腾,一溜烟就过去了,慢的地方呢,又像是蜗牛爬行,能让你感受到他每一笔的细腻。

收笔的时候,也是变化多端,有的笔画是轻轻提起,就像一片羽毛飘走了,有的则是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褚遂良的行书里还透着一种文雅的气质。

就好像是一位古代的文人雅士,穿着一袭长衫,手持折扇,慢悠悠地走在园林之中。

他的字里行间都散发着那种文化的气息,让人看了就觉得心里特别宁静。

我觉得学习褚遂良的行书写法啊,就像是和他交朋友。

你得慢慢去了解他的脾气,他的喜好。

不能着急,要一笔一笔地去体会他写字时的心境。

有时候写着写着,仿佛就能看到他在那个古老的书房里,蘸着墨,挥动着毛笔的样子。

他的行书对于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来说,就像是一个宝藏,每次挖掘都会有新的惊喜。

无论是笔画、结构还是笔法,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不断地去模仿、学习,这样才能慢慢走进褚遂良行书的奇妙世界里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褚遂良行书书法
褚遂良行书书法欣赏:
褚遂良行书书法1
褚遂良行书书法2
褚遂良行书书法3
褚遂良行书书法4
褚遂良行书书法5
行书基本笔法: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一、侧笔法
行书的侧点多是有断有续,运笔以方便流畅为原则,强调相互呼应和态势。

二、横笔法
横画除断画以外多是上连竖画,下连第二横画及点撇。

三、竖笔法
行书竖画接近楷书悬针、垂露法,但它按运行去向,出现带钩和曲钩或化成点的姿态,造成顾盼之势。

四、钩笔法
行书钩笔有以竖代钩,即竖画收笔时暗中回锋,引而不发。

另外还有:长钩、曲钩、短钩、背抛钩、戈钩、回钩、龙尾钩等等。

长钩往往和撇笔相连,背抛钩同楷书的背抛钩,但行笔时驻、蹲笔时间短;戈钩如同楷书戈钩,但其运笔快,回钩,用于成横势的短捺钩,龙尾钩如同楷书龙尾钩,但其运笔稍快。

五、撇笔法
有带钩长撇,收笔时回锋时出锋即成带钩。

长斜撇,是将竖笔斜向撇出。

另有短斜撇、平撇等。

六、提笔法
有长提、反提、短提等。

长提多用于才旁(提手旁),收笔时注意和其他笔画呼应。

反提是笔锋落纸后回锋向上斜挑,连接第二笔。

短提多用于土旁或往右反钩,笔势斜而平出。

七、捺笔法
有平捺和斜捺。

平捺多用于走字部首的字,斜捺使用多。

平捺又可分平曲捺、平直捺、半围平直捺、短带回钩平直捺等。

平曲捺是最常见的捺笔笔势,运笔时斜曲而平,收笔多用方笔,如同楷书捺笔的笔法。

平直捺,横直而暗带回锋,半围平捺笔如同平直捺,不回锋而是顺锋往上挑。

带回钩平直捺如同平直捺,回锋时出锋。

斜捺分斜捺化点、斜长捺、斜短捺、斜短捺化点等。

斜捺化点中带有暗回锋。

斜长捺指斜度45度角,如楷书捺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