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d1fca6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9.png)
鉴赏思路方法:物的外形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分析物 象的自 然属性 分析物 象的社 会属性 点出诗 人的理 想情操
• 提炼物象描写特征(形态、色泽特征,或其所处环境)的词语, 概括外在特点,即“形似”
• 外在特征(自然属性):外表状态,处境际遇
• 从物人一体角度抓物与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的品 格、精神,即“神似”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 石唯灰有吟牡[丹明·真于国谦]色,花竹开石时[清节.郑动燮京(城xiè)] 千锤万凿出深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粉身碎骨全不怕, 千磨万击还坚劲,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刘桢《赠从弟》)
三、常见物象的表情达意
托物言志 托物抒怀 托物讽世 托物喻理
高考设题的角度
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
①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 ②诗歌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③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④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兰花” 兰花 生 长 在 深 山 野 谷 , 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 含着追求淡泊 , 高 洁 贤 德 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 。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徐渭《兰》)
“竹子”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 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 •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菊花”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bd9dde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e.png)
▪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 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 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CLICK TO ADD TITLE
旅游旅行攻略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汇报人姓名
1
《考试说明》规定, 古诗鉴赏内容包括:
1、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
写什么?
怎么写?
为何写?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 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
人 1、 抒情主人公(抒情诗)
10
▪ 2、本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词的最后两句表达 了什么样的感情? B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路横在溪头荠菜花。
▪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 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答: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 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 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 ③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 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 心的豪情。
物
关于《赏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教学反思
![关于《赏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342659f8e9951e79a89271f.png)
关于《赏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教学反思关于《赏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教学反思“鉴赏诗歌的形象”这一考点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对咏物诗的鉴赏,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掌握高考诗歌中事物形象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成功运用答题技巧来按答题步骤解题。
古诗词魅力无穷,在不断的诵读解题过程中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本节课用到了多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赏析法、归纳法。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运用多媒体,也成功运用到了上述各种教学方法。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考点解读,使学生明了了事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分类;通过高考例题,把握高考的设题情况;通过提问方式明确出题模式;通过方法点拨背诵答题步骤及基本句式;通过两首诗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教师明确,对所学方法进行应用巩固;通过课堂小结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课后作业实现拓展延伸。
在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融洽。
总体而言,这节课能较好地实现了教学设想,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较为积极,思维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答题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我想其中因素有: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接触大量的感性材料之后,对此类诗歌的特点就会有了真切的体悟,解答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其次,不断的进行思维点拨和规律总结,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之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但看到优点同时也要看到不足,本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就是学生动脑动口的时间很多,动手的机会偏少。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再进行一定的练习,之后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讲。
不但如此,我所教授的学生均为特长生,学生语文素养较差,而且是从高三才开始接手,师生之间都有个适应的过程。
班上的学生喜欢做抄抄写写的作业,对于诗歌鉴赏这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他们或多或少是存在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的。
无比欣慰的是,通过一个多月的严抓严管,班上学生已经能够按时交作业,但质量上仍差强人意,需要多读多练多引导。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e70551ac281e53a5802ff2c.png)
诗人笔下的+物+特点+结合 诗句+诗人托物言志+表达 了什么情感(表明了什么哲 理或象征什么样的精神)。
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只有一 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 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 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看,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 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 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 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 想感情。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释: (1)商风:秋风。 (2)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 分) 参考答案:这四句诗体现了凤凰品行高洁、才能出众、 志向远大的特点。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表现了凤 凰鸟的高洁;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 超出常人的才华和心怀天下的志向,这正是诗人理想 的写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 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 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 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伤情怀。
写了什么物—— 有什么特点—— 寄托的情感
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点; 2、分析物象特点(找依据): (1)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 (2)把握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体 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 某种向往或追求。
1、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物象的 特点; 2、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 的特点,从而找到物与志的“契合 点”; 3、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 身世,分析作者塑造形象的象征意 义。
2013届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2013届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ed8f654312b3169a451a41f.png)
分析。“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
把蜡烛拟人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 公的离别而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 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 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
象的?
【答案】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
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 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 “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 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 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 我形象。
(4)可见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象征,春天里的新竹,象征着如诗人一般的有才之士希望 能够不要受到束缚,能顺应自然,使自己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答案]
(1)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嫩竹新出(
半含箨,新梢),竹影阴凉(阴过酒樽凉),雨洗竹净(雨洗娟娟净), 风送竹香(风吹细细香)。 (2)这首诗借咏竹告诉我们:(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10高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 赏 古 代 诗 歌 的 事 物 形 象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 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 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630ea0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7.png)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f15713458fb770bf78a5569.png)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鉴赏诗歌的形象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我们这里分为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两类来解读。
景物形象偏重于写景的诗歌,侧重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自然界中的万物,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景象,写景,往往借景抒情;物象,写物,常常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异同: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异:1、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教学目标1、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一、什么是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事物形象,或者说物象,是作者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这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事物形象,诗人通过它们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或托物言志。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三、事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方法提问方式: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3、某物象象征什么?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913e7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b.png)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认识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事物形象的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二、教学内容1. 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事物形象的提取和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从诗歌中提取事物形象,如何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教授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事物形象定义、作用、提取和分析方法的PPT。
2. 诗歌案例:准备一些具有典型事物形象的诗歌,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首具有鲜明事物形象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事物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教授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事物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分析诗歌事物形象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不同诗歌中的相同事物形象,分析其差异和表达的情感。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运用事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事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ad2a03f3169a4517723a3a7.png)
【规范答题】
1.设问方式: XX指什么?XX在诗中是什么意思?XX的寓意是什么?
2.规范思路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 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 点”;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 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 托物言志)。
如梦令(宋)严蕊①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 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①严蕊,宋代女词人,曾不幸堕为营妓,但心地高洁, 尤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 两首词都吟颂了一种花,试分析所吟的对象和所抒 情感各是什么? 答案:对象:第一首吟颂的是桃花,从典故《桃花源记》 中的武陵人即可看出。第二首吟颂的是梅花,从一二句 中可以看出。情感:第一首作者借赞美桃花独标一格、 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表达了她虽身陷风尘但心地高洁、 凌越世俗的感情。第二首明写梅花不择环境,实暗赞 “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 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 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 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
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的“柳”是怎样一个形象?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来写柳?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85bd84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3.png)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
在诗歌中,形象往往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成为诗歌的灵魂。
其中,事物形象在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一、什么是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山川、草木、鸟兽、风霜雨雪等。
这些形象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经过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提炼、升华的形象,它们往往寄寓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二、事物形象的作用1、营造意境: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可以帮助读者构建起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月光这个形象,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意境。
2、表达情感: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往往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体验。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秋风、落叶、长江等形象,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3、象征寓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有时会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诗人的寓意。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古原草形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寓意着离别的痛苦和希望的力量。
三、如何鉴赏事物形象?1、深入理解形象:在鉴赏诗歌时,要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包括其特点、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沁园春·雪》中的“雪”这个形象,既是自然的雪,又具有高洁、纯净的象征意义。
2、把握情感体验:在鉴赏事物形象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体验,理解其背后的寓意和内涵。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壮观的自然景象,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3、时代背景:在鉴赏事物形象时,要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理解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例如,《春夜喜雨》中的“春雨”这个形象,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滋润万物、造福人类的价值的肯定。
赏析诗歌的形象
![赏析诗歌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0890e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f.png)
赏析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中用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人物、事物或景物。
在赏析诗歌的形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描述其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来表现。
这些形象可以是对现实人物的描写,也可以是诗人虚构的人物。
在赏析人物形象时,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以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通常用来象征或比喻某种意义或情感。
这些形象可以是现实中的事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事物。
在赏析事物形象时,可以分析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以及其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3. 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通常用来渲染气氛或表达情感。
这些景物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景观。
在赏析景物形象时,可以分析其描绘手法、意境以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在赏析诗歌的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把握形象的内涵和意义。
2.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以便更好地理解形象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注意形象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形象的表达效果和艺术特点。
4.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形象体系,注意形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分析
![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dd354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f.png)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类型 • 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 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情感表达 • 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审美价值 • 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01
引言
主题简介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和富有想象力的 文学形式,通过语言艺术来表达情感、 描绘景象和塑造形象。
06
诗歌中事物形象的
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常常承载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地 域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通过 对这些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和 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VS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也常常承载着语言 艺术的精髓,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我 们可以深入理解语言的韵律、意象和 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语言美
精炼简洁
诗歌语言通常精炼简洁,用词精准,能够以最少的语言表 达出最丰富的内涵。
01
音韵和谐
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能够带给读者愉悦 的听觉享受,使读者在朗读或默读过程 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律之美。
02
03
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 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类型
自然事物形象
描绘自然景色
自然事物形象通常用来描绘自然 景色,如山川、河流、树木、花 卉等,以营造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象征意义
自然事物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 如用太阳象征希望、用落叶象征 凋零等,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表达诗人情感。
情感寄托
诗人通过自然事物形象的描绘, 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如表达 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慨等。
意境美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f1d0a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6.png)
一、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
2. 学会从诗歌中寻找事物形象,并能够进行简要的鉴赏和分析。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概述:介绍什么是事物形象,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 事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如何从诗歌中寻找事物形象,并进行简要的鉴赏和分析。
3. 事物形象的实际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鉴赏诗歌时,如何关注和理解事物形象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明显事物形象的诗歌导入,引发学生对事物形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解释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3. 实例分析:分析一首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找出其中的事物形象,并进行简要的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并能够进行简要的鉴赏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主动在诗歌中寻找事物形象,并能够运用事物形象进行诗歌鉴赏。
3.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了解学生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
六、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种类:介绍常见的诗歌事物形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器物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2. 事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讲解事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事物形象表达情感的技巧。
3. 事物形象的创新运用:介绍一些诗歌中独特的事物形象创新运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对事物形象的理解。
2. 分类讲解:分别讲解不同种类的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3. 情感分析:通过具体诗歌案例,讲解事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4. 创新欣赏:分享一些具有创新运用事物形象的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独特之处。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ppt课件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a542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4.png)
(元稹《菊花》)
【知识储备——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意象 常用寓意
作品示例
松柏 杨柳 梧桐 芭蕉
挺拔傲岸,顽强 不屈,忠贞不渝
离别,伤感 春天,青春 年华易逝 世事频更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 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 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 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 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杨花 飘零,惆怅,失落 轻浮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 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 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步骤三: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
情感、理想。 (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诗歌鉴赏冲刺满分】04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冲刺满分】04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26b94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7.png)
➢ 诗歌形象3
二、区分“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都是为抒情言志铺垫或蓄 势,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用以营造氛围、抒发情 感的景物,一首诗词中有多个“景象”,它们共同组 成某种画面,营造意境或氛围,可以称之为“群像”。
“事物形象”是指具有象征意义或特定意义的形 象,一首诗词中一般只有一个“物象”,诗人借用这 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形象,含蓄地表明自己的心志, 寄托自己的情感。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
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魏征性格“犯颜直
谏”让人难以接受,
第二步:读诗歌,理思路 抓住题干中“苦笋”“魏征”键词,明确考点为鉴赏事物形象。
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 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 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 “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 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 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 处?请简要分析。(6分)
➢ 诗歌形象3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 诗歌形象3
三、给下列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连线
竹子
相思爱情
红豆
正直高洁
菊花
高洁隐逸
➢ 诗歌形象3
【题目示例】
1.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 处?请简要分析。(6分)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df78bed5bbfd0a79567392.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问题: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诗歌形象之事物形象-冲刺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诗歌形象之事物形象-冲刺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43bb5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b.png)
三、牛刀小试
(202X·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束缚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 征,这二者有何类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诗歌体现了某物怎样的特点? (2)诗(词)描写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3)某物(对象)所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事物形象与景物形象的不同点 从描写对象上看,事物形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
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事物形象是作者用来寄托 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多个形象组成一幅画 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 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 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审题要点】
颔联
野菊形象
【读懂大意】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
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 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 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考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第
4.事物形象鉴赏方法 (1)读诗歌,确定意象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 (3)掌握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二、考题指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 “正”。 颔联描画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参考答案】
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
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
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
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为两问,“寒菊”的形象分析,“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
诗人借寒菊表达的情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本诗名有咏菊,但菊花实为自已的真实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答题策略:
【提问角度】
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XX形象?有何作用或者意义?
2.XX诗句体现了某物象的怎样的特征?
3.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答题步骤】
首先,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其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最后,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答题模板】
诗歌塑造了XX的形象,它具有XX的特点,诗人借此形象表达了或抒发了XX的情感或追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华下
司空图
故国春归来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注】华下:即华州(今陕西华县),作者曾旅居华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诗人梦中回到故乡,可故乡太远了,实在找不到边际。
B.诗的第二句写一觉醒来,眼前却是小栏高槛,环境虽美,可惜是“别人家”。
C.诗的三、四句写自己五更独眠,苦闷、惆怅,室内残灯一盏,照着窗外落花。
D.作者用“孤枕”“残灯”“落花”等意象,将深秋环境的凄凉写得逼真形象。
2.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请简要作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
陆游
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昼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
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注)胡:中国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
飱:同“飧”。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较长,交代了带猫回家的原因及结果,更流露出作者抑制不住的兴奋、满意之情。
B.“昼眠共藉”“夜坐同闻”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一幅人猫相依、孤苦而又温馨的画面。
C.“策勋何止履胡肠”一句赞扬了猫的功劳,诗人觉得它简直堪比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士兵。
D.最后一联是说猫捕鱼虽少,但整日不辞辛劳,而不去捕蝶嬉戏,也可算是无愧于主人了。
4.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独坐
[明]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5.这首诗意象丰富且颇富象征意味,如第二联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带有季节性特点的意象,展现出诗人终年独坐的情景。
6.标题“独坐”一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一、
1.D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
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深秋”错误,诗中已点明是“春归”。
2.对比。
诗的前两句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形成对比,梦中家乡春光大好与醒来“别人家”
“小栏高槛”的凄凉形成对比,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抒发得十分真切。
虚实结合。
梦中回到故乡是虚写,梦醒眼前却是“别人家”是实写。
(想象亦可)借景抒情。
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环境的凄凉冷落,表达了作者苦闷、惆怅、孤独的思乡之情。
(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亦可)
【解析】
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诗的前两句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形成对比,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抒发得十分真切;梦中回到故乡是虚写,梦醒眼前却是“别人家”是实写,诗歌虚实结合;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环境的凄凉冷落,表达了作者苦闷、惆怅、孤独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
二、
3.D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最后一联是说猫捕鱼虽少”错误,原文是“鱼飱虽薄”意思是:虽然喂给猫的鱼食虽少。
故选D。
4.陪伴作者,给人温暖;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然后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其特点。
本题中,从“狸奴乃肯伴禅房”可见:陪伴作者,给人温暖;从“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能看出猫的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从“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可见: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三、
5.春风(暖风)秋月(凉月)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注意题干中提到的“季节性”的意象,从诗中“暖风”和“凉月”可以看出是“春风”和“秋月”,一个春秋代表一年,正和后面的“终年”吻合。
6.全诗抓住客居他乡时极平常的情景写自己的孤独与坦荡,深刻抒写自己对来客的渴望,对朋友的思慕,对家乡的怀念,对生活的信心。
【解析】
这是一道结合诗歌的标题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结合诗中的重点词句作答。
此题根据诗中的“无人问落花”可以看出“孤独寂寞”,根据“客久”可知孤独寂寞的原因是“长久客居他乡”,根据“朋来不忆家”可以看出“朋友来的喜悦之情”和之前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