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基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通过结构式表示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具准备:
1. 黑板、彩色粉笔、擦拭布;
2. 实验室展板;
3. 有机化合物示例结构式卡片。

教学步骤:
1. 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重点讲解碳链命名法和官能团命名法。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给学生几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让他们根据命名方法来确定化合物的名称,并讨论解答。

4. 结语与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做好知识总结。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有机化合物的作业,加深对命名方法的理解;
2. 找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只是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简单介绍,但通过实例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doc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doc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册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依据新课标理念,教育改革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我对本册书作如下说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八大课程标准之一,是在高一必修课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设置的课程模块。

重在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绪言绪言作为全书的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一开头就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简要的介绍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以及催化剂对化学科学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以起到提纲挈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兴趣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2、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教学方法通过列举事例;逐步抽象,揭示本质,概念模型法。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属于热化化学基础知识,其中常涉及的内容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或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比较反应热的大小等。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用盖斯定律等方法求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教学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先思后教——及时训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总课时 6 课时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2 课时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 课时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2 课时复习 1 课时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等化学反应原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的学习,同时,为下一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在中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高中化学选修4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备课教案课题:化学选修4主题:化学反应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掌握表示反应速率的方法;(3)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关系;(4)理解反应速率常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2)树立化学反应动力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关系;(3)反应速率常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速率常数与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关系;(2)掌握速率常数计算方法;(3)运用动力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反应速率的表示(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学习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 探究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关系(20分钟)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关系。

4. 理解反应速率常数的含义和计算(20分钟)讲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概念,并分步教学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5. 应用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化学反应动力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布置相关作业。

四、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 反应速率表示方法3. 反应动力学与反应速率4. 反应速率常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五、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器材及试剂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实验指导书4. 相关课件和练习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学校:授课教师:所用课时:2课时 授课班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2)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3)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难点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核心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复习必修相关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能作图吗?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能作图吗?复习回忆,总结归纳,分析作图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环节二 反应热与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

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H 为“-” 为放热反应∆H 为“+”讨论、思考、提问准确无误地 掌握概念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环节三盖斯定律的应用讲评练习: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

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 -2983.2 kJ/mol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 -738.5 kJ/mol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1.1《热化学方程式》参考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1.1《热化学方程式》参考教案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效应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时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再联系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了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题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2 H2(g)+O2(g)=2H2O(g);△H= —483.6KJ/mol
H2(g)+1/2O2(g)=H2O(g);△H= —241.8KJ/mol
【学生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总结规律】
1、△H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2021年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详

2021年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详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教学难点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用具:投影仪学习过程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思考(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d>0 C、2a=b08)若 g 乙炔(C2H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g)时放热130 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2(g)+5/2O2(g)=2CO2(g)+H2O()ΔH=-1300 J/mo2C2H2(g)+5O2(g)==4CO2g+2H2O ΔH=-2600 J/mo教学反思:第二节燃烧热能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燃烧燃烧的含义③掌握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我国的能源现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教学重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学习过程1、燃烧热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o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课题: 高中化学选修4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熟练运用化学反应平衡及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推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难点: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1. 探究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

2. 示范教学法: 通过示范运算过程,让学生了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巩固法: 通过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前导: 讲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3. 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该实验的结果,并引出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

4. 讲解: 授课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5. 示范: 示范一个平衡常数的计算例题,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

6. 练习: 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平衡常数的计算题目,并检查答案。

7. 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其化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精品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精品

课题: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授课班级课时 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反应热焓变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2、符号:△H3、单位:kJ/mol或kJmol-1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2(g)+I2(g) 2HI(g);△H=-14.9 kJ/mol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目录(人教版)绪言 2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3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3第二节燃烧热能源7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9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0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10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1第三节化学平衡14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5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27第一节电离平衡27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3第三节盐类的水解39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46第四章电化学基础50第一节原电池50第二节化学电源54第三节电解池58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61《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绪言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

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

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及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分析: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

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

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学生分析:(1)已有的知识:①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②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

(2)已具备的能力:①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可能遇到困难:①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②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详案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详案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详案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氧化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程式的构建方法;
4. 熟练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化学选修4》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电子天平等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与同学们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
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概念
2.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数计算方法
3.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方程式的构建方法
三、示范
老师通过做实验或者举例子的方式,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程式的构建过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四、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方程式的练习,巩固他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五、总结
老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指出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加强学习。

六、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七、课堂反思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1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二节醛、酮及习题讲评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酮的练习讲评2、教学目标: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醛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高中选修四教案

化学高中选修四教案

化学高中选修四教案课题: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操作
3. 能够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场景
教学内容:
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种类
3.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及观察现象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性质
2.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作用
3.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1.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2.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引入
1. 引入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种类
第二节:理论学习
1.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种类
3. 引导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节:实验操作
1. 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2. 指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第四节:课堂讨论
1. 分析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第五节:作业布置
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学习体会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写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种类。

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分析和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选修4选修4第四章全套教案-新人教

高中化学选修4选修4第四章全套教案-新人教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4.1 原电池一、探究目标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二、探究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引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

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一、原电池实验探究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问题探究】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如何变化?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学生: Zn+2H +=Zn 2++H 2↑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

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

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板书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板书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板书
第一课: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板书内容: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1. 穿戴实验服和护目镜
2. 熟悉实验室紧急处理方法
3. 注意实验室危险品的存放位置
4. 使用实验室仪器和设备时要小心谨慎
5. 不得随意喝水或吃东西
6. 实验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台和仪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意识
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重要性
2. 授课:详细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
3. 练习:让学生列举出在化学实验室中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
4. 活动:进行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演练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安全规则的重要性
作业:撰写一份关于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的报告,并着重强调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措施。

思考题:你在化学实验中遇到了什么安全问题?你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下节课预习:化学实验室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整章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整章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五章电解质溶液整章精品教案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基础知识精析]复习目标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判断。

4.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6.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研究的条件是稀的水溶液,本质区别是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离子能力的大小(可通过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实验验证)。

注意:不能简单地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来判断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因为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还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包括一些难溶性盐)完全电离(2)弱电解质的电离(弱酸、弱碱、少数盐)不能完全电离二、电解质、非电解质与导电情况的关系页:11、电解质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导电,如食盐晶体、氯化氢气体等不导电。

在水中不导电不一定不是电解质,在水中导电也不一定就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不一定不导电。

2、不能简单地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来判断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因为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和价态、温度等因素有关。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电离度1.概念:表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

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经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

2.计算公式:α=%100子总数溶液中原有电解质的分数已经电离的电解质分子 只适用于处于电离平衡状态的弱电解质。

意义:(1)原有分子总数=已电离分子数+未电离的分子数例如:在醋酸溶液中, α = %100)()()(HAc n H n H n +++若α=1.32%,表示每10000个醋酸分子中有132个发生电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

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

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设计、教案 、学案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设计、教案 、学案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了解放热反应的自发性和某些吸热反应的自发性。

2.通过“有序”和“无序”的对比,理解熵的概念。

3.初步了解焓变和熵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自发过程与自发反应1.自发过程(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用借助于外力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者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2.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发进行的反应。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阐释错因或列举反例。

语句描述正误阐释错因或列举反例(1)自发过程不需任何条件就能发生(2)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属于自发过程(3)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属于非自发过程(4)从高能转变为低能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5)日常生活中,气温升高时冰雪自动融化属于自发过程(2)√(3)×该过程属于自发过程(4)×不一定,如4NO2+O2===2N2O5反应放热,其不是自发过程(5)√2.自发反应一定能发生反应,而非自发反应一定不能发生反应吗?说明理由。

答案:不一定。

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是指该反应过程是否有自发进行的倾向,而这个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则不能确定。

例如,碳的燃烧是一个自发反应,但需要借助外界条件“点燃”反应才能发生。

1.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A.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室温下水结成冰C.气体从高密度处向低密度处扩散D.煤气的燃烧解析:选B。

自然界中水由高处向低处流、煤气的燃烧、气体从高密度处向低密度处扩散、室温下冰的融化都是自发过程,其逆向都是非自发的。

2.下列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的是()A.NaOH与HCl反应B.CO与O2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C.消石灰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D.SO3与H2O反应解析:选C。

题中四个反应都可自发进行,但A、B、D三项中的反应都为放热反应,只有C项是吸热反应。

高中化学 化学式和化合价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化学式和化合价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化学式和化合价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能结合具体物质解释化学式的宏观和微观涵义;2.初步了解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

(二)过程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化学式读写的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物质解释化学式的宏观和微观含义。

三.教学方法:以观察和讨论为主的科学探究方法。

四.课时安排:本课题共3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五.教学媒体:自制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提问:元素用什么表示?设问:元素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有元素组成的物质用什么来表示呢?(二)进行新课课件展示:对,物质用化学式来表示,让我们先来观察几种物质的化学式:氧气O2,氢气H2水H2O二氧化碳CO2提问:通过对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的观察,你认为什么是化学式呢?展示:1、化学式的定义。

设问并展示:水的化学式为H2O,那么它表示哪些意义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它表示的意义。

提问:请以水的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为参考,说说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表示的意义讨论一下化学式表示哪些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学生讨论展示: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思考H.2H.H2.2H2:各表示什么意义〉讲解并设问:化学式是用来表纯净伍的组成的式子而且每种纯净物有且只有一种化学式。

那么纯净物的化学式如何读写呢?追问:纯净物可分为几种?展示(第五张幻灯片):请同学观察表格内容,同组间展开讨论:单质的化学式如何读写?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展示:(第七张幻灯片)请同学观察表格内容,同组间展开讨论:化合物的化学式如何读写?(这里只学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展示:(第八张幻灯片)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

本节小节化学式的定义、表示意义、读写。

巩固练习展示第九张幻灯片学生思考回答,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回答:用化学式表示学生观察学生举手回答: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内容一、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能引起分子之间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某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

分子间的碰撞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二、活化分子和活化能1、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是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

3、有活化能为0的化学反应。

如溶液中的自由离子间的反应,高空大气中自由离子间的反应,高空大气中自由原子之间的反应,因为这些反应的反应物分子在反应前已经成为自由离子或原子,不需要再破坏或减弱化学键。

三、催化剂(1)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前后本身的性质和质量都不再改变的物质(2)催化剂→降低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数→提高有效碰撞频率→反应速率加快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等;吸热反应如大多数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反应,水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距离增大,所以要吸收能量,虽然力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但是本质都一样,就是形成作用力时要放出能量;破坏作用力时要吸收能量。

1、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包含两个过程: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

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出能量,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通常不相等;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通常不相等,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反应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3、我们对反应研究的对象是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我们把它们称为反应体系,而把除它们之外的物质称为环境,我们把反应体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用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作为“焓变”,用符号“△H”表示,单位常采用kJ/mol或kJmol-1一、反应热焓变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2、符号:△H3、单位:kJ/mol或kJmol-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 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 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二、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2(g)+I2(g)2HI(g);△H= -14.9 kJ/mol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中学化学中所用的△H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 kPa和 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通常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且热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3.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点击试题】已知在25℃,101kPa 下,1g 188H C (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g (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48.40kJ/mol B .)1(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5518kJ/mol C .)1(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5518kJ/mol D .)1(O H 18)g (CO 16)g (O 25)1(H C 2222188+=+;△H=-11036kJ/mol 答案 BD 【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一、实验原理中和热的定义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 1 mol 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实验】实验2-3:在50mL 烧杯中加入0.50m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

另用量筒量取50mL 0.55mol/L NaOH 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其中:c =4.18J/(g·℃),m 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t=t 2-t 1,t 1是盐酸温度与NaOH 溶液温度的平均值,n 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二、实验操作1、为了保证0.50mol· L -1的盐酸完全被NaOH 中和,采用0.55mol·L -1NaOH 溶液,使碱稍稍过量,因为过量的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2、实验时亦可选用浓度体积都不相同的酸碱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但在计算时,应取二者中量小的一种,因为过量的酸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三、数据处理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t 2-t 1)=2、计算反应热:△H=Q/n =cm△t/n。

其中:c =4.18J/(g·℃),m =m 1+m 2=100g ,△t=(t 2-t 1) =n =0.50mol· L -1×50mL×10-3=0.025mol 。

△H= 注意:单位换算L=1000 mL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放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发生B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C 、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D 、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有关2、已知(1)H 2( g )+1/2O 2 ( g ) = H 2O ( g ) ΔH1 = a kJ/mol(2)2H 2( g )+O 2 ( g ) =2H 2O ( g ) ΔH2 = b kJ/mol(3) H 2 ( g )+1/2 O 2 ( g ) = H 2O ( l ) ΔH3 = c kJ/mol(4) 2H 2 ( g )+O 2 ( g ) =2H 2O ( l ) ΔH4 = d kJ/mol则a 、b 、c 、d 的关系正确的是 AC 。

A 、a<c<0B 、b>d>0C 、2a=b< 0D 、2c=d>03、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 4。

0.5 mol CH 4 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时,放出445 kJ 的热量。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D)A 、2CH 4( g )+4O 2( g )=2CO 2( g )+4H 2O ( l ) ΔH = +890 kJ/molB 、CH 4+2O 2=CO 2+H 2O ΔH = -890 kJ/molC 、 CH 4 ( g )+2 O 2 ( g ) = CO 2 ( g ) + 2 H 2O ( l ) ΔH = -890 kJ/molD 、 1/2CH 4 ( g )+O 2 ( g ) = 1/2CO 2 ( g ) + H 2O ( l ) ΔH = -890 kJ/mol4、已知○1 1mol H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 的能量;○2 1mol Cl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 ○3由H 原子和Cl 原子形成1 mol HCl 分子时释放431 kJ 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 ) A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H 2 (g) + Cl 2(g) == 2HCl (g)B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C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D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183 kJ/mol解析:反应热=生成物的键能减反应物的键能=436kJ?mol -1+243kJ?mol -1-2×431 kJ?mol -1=-183kJ?mol -1,故1mol 氢气与1mol 氯气反应时放出热量为183KJ ,△H=-183kJ/mol ,故C 正确;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一、燃烧热反应热种类: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等1.定义:在 101 kPa 时,l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注意:(1) 在101 kPa 时,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如C 完全燃烧应生成CO 2(g),而生成CO(g)属于不完全燃烧。

又如H 2燃烧生成液态 H 2O ,而不是气态水蒸气。

S 对应的是SO 2等。

(1) 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 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常以分数表示。

例:H 2(g)十21O 2 (g)=H 2O(l);△H=-285.8kJ/mol 【强调】燃烧热其ΔH <0 2.有关燃烧热的计算【点击试题】例1、10 g 硫磺在 O 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地,放出的热量能使 500 g H 2O 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 ,热化学方程式为 。

【讲解】 10 g 硫磺燃烧共放出热量为: Q = m ·C(t 2-t 2)=500 g ×10-3×4.18 J/(g ·C)(62.4-18) ℃ = 92.8 kJ ,则lmol(32g)硫磺燃烧放热为gmol g kJ 10328.921-⋅⨯=-297 kJ/mol ,硫磺的燃烧热为297 kJ/mol ,热化学方程式为:S(s) + O 2(g) = SO 2(g);△H=-297 kJ/mol二、能源1、定义:能源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

2、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 、1 mol 硫酸与1mol Ba(OH)2 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B 、在25℃、101kPa 下,1 mol 硫和2 mol 硫燃烧热相等C 、CO 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 2,所以CO 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 、101 kPa 时,1 mol 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计算一、盖斯定律1、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