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火花用什么点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的火花用什么点燃

---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启示录

■本报记者计琳/文■薛婷彦/摄

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传出捷报,在这场与成年人的较量中,中小学生们的创新之光闪耀全场。其中,居全国金牌数之首的上海代表团有一半以上的金牌作品出自青少年学生之手。而今年9月,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获奖者年龄也再创新低,最年轻的获奖者曹雯婷年仅11岁。

在这辉煌的奖牌背后,是现代社会对中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呼唤。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能否点燃更多学生的创新火花?如何从师资、机制、环境上给予创新人才培养更加有力而持久的支撑?这些问题,在颁奖台上的灯光暗淡后,显得格外刺眼。

一个教师的启示:如何培养更多的“黄曾新”

曾经是技术工人、现在是教育名人的黄曾新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本领使人们对科技创新教育刮目相看。他的“异军突起”让人们更加认识到师资在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中举足轻重。但是,黄曾新这样的“非典型”教师毕竟可遇而不可求,如何培养更多的“黄曾新”,成为科技创新教育的新课题。

黄曾新在上海科技创新教育领域可谓“家喻户晓”。在他担任向明中学科技教师的2000多个日子里,他指导的学生几乎拿遍了所有学生发明大赛的最高

奖项,他开设的创造学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近三年来,他指导的200多名学生获得的专利超过400项,平均每3天就有一项专利诞生。

而这位被誉为“金牌教练”的科技教师,曾经只是一名持有100多项专利而被向明中学聘用的校办企业员工。在当上科技教师之前,他曾经在电子五金街、机械厂、电机厂、技术公司摸爬滚打。如果不是向明中学的校长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黄曾新也不可能在教学领域干得这样如鱼得水。

然而,黄曾新并不能代表上海市科技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的全貌。虽然近年来创新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有“异军突起”之势,但从整体上看,科技创新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来源不稳定、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软肋,这也是目前科技创新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曾新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他带动了一所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发展,更重要的是,他让人们认识到,科技创新教育的优秀师资在这个呼唤创新的时代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同时,他也让人们去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一支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师资队伍。

一个周四的下午,黄曾新在创造学课上为高一学生讲授“电磁学”。没有板书、也没有作业,从磁的起源到磁场的大小,“非专业教师”黄曾新只是拿出他的实验“百宝箱”满教室走。从提问,到实验,再到提问和一个新实验,看得学生们啧啧称奇。一个主题讲完,一些学生便三五成群地围着黄曾新继续讨论着有趣的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忍不住自己做起了实验。

在向明中学的创造学课上,黄曾新自己购买或制作的实验教具就达百余件。这些教具可谓五花八门:一会儿指南针指北了;一会儿一只本没有磁性的铁棒有了强磁性……一个个科学道理便通过这一件件神奇的教具得以揭示。能凭着一张嘴和一只实验“百宝箱”就将学生们的心牢牢吸住,用他的话说,“是因为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不仅如此,黄曾新还自编了六本校本教材,因为在

他看来,有了课程,还要有合适的教材,否则使科技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只能是一句空话。

学生们告诉记者,黄曾新与他们一同论证的各类教材中的错误就有近百处,这令许多学生受到震动。“质疑”让学生们开始尝试着用辩证的视角对待已知的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还鼓励学生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做有心人。“向明中学有两个露天的篮球场,早晨同学们进球场锻炼时是否发现一个球场地面全是水,而另一个球场却干得很,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爱看武侠小说,里面说青铜宝剑削铁如泥,这真的可能吗?”“我们用煤气烧开水时是否用小火烧就省煤气?”课堂上,他的这些问题常常会引来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和欢快的笑声。

令记者更为惊讶的是,在学校社团活动中,黄曾新指导的学生获得的创新成果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气象无所不包,这令业内的专家赞叹不已。

难道他各个领域都精通?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只是因为学生们掌握了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黄曾新所说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科学态度。

一次,学生们看到杂志上对走钢丝的演员如何保持平衡说法不一,便去问黄曾新。黄曾新说:“我也不知道,要想知道正确答案,最好的办法是去问问走钢丝的演员。”当天,黄曾新就拨通了杂技团的电话,带着学生们走访了杂技团走钢丝的演员。学生们一问才知道,杂技团的钢丝有三种类别,对不同类型的钢丝,杂技演员用不同的力学原理来调节平衡。在黄曾新的鼓励下,他的学生们带着疑问走出校门,与铁路局、天文台、杂技团以及众多知名高校的一些专家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这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当然,由于在执教前有过十分特殊的经历,黄曾新在上海的科技创新教育领域只能是一个个例。但许多考察过向明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专家都认为,善

做实验、能动手、懂技术、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黄曾新所具有的这些素质,每一个科技教师都应该具备。

然而,在许多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并非由专人担任,往往是由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兼任。同时,有关部门和学校对这一岗位的扶持也较少,使得许多科技教师只是凭着兴趣坚守岗位。因而,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黄曾新”,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新课题。

上海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秘书长何祖斌提出:“要改变科技创新教育优秀师资匮乏的现状,必须重新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学校应该有更宽广的选才眼光,不拘一格用人才;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教育的特定规律入手,提升科技教师的整体水平,为这支队伍提供更系统的培养体系。”

缺乏良好的培养体系正是目前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发展的首要难题。据了解,在各个学校,英语学科有英语教研室、历史学科有历史教研室,但往往科技教师只有一人,上海市也鲜有专门为科技教师而设的协会、组织,这使得他们在业务上的交流很少,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更少。而如果是从其他行业引进从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人才,则在职称、待遇上无法很好的衔接。

培养体系的缺失所埋下的隐患就是,一所学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很大程度上维系在教师个人的“先天”素质上,这也造成各类竞赛出现了“比学生其实是在比老师”的现象,科技创新的种子也因此无法持久地播撒到更多学生的心里。

一项机制的力量:整合资源才能打通创新人才培养通道

科技创新教育绝不仅仅是几个有志从事科技事业的学生的事,绝不是科技教师一人的事,也绝不是教育一家的事,它需要强有力的机制保障来打通创新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