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上

合集下载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_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_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

收稿日期 : 2009- 11- 29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项目 ( 70528002) 作者简介 : 杨林岩 ( 1964- ), 女 , 山西襄汾人 , 副教授 、 博士 、 硕士 生导师 , 研 究方向为 企业管 理 ; 赵 包头人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为产业组织理论 。
内生比较优势是相对于外生比较优势来说的, 所谓外生比较优势是指事前生产条件的不同来源于个体之间要素禀赋和生产函数的差别, 而内生 比较优势 是由制度内生出来的, 如先进的制度鼓励了创新, 形成了技术比较优势。
&
# 107#
内在动力。在此 基础上, 企业 通过与外部环 境的互动, 交换能量 ( 例如消化吸收资金、 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 形成 具有自我创新、 自 我提升的发展模式称为企 业的 ! 内生 性成长模式 ∀。内生性成长理论的主要分支包括资源基 础理论 ( W ernerfield, 1984; B arney , 1991 ) 、 能力 基础 论 (De m setz, 1988; Parahalad, H a m e, l 1990 ) 、 企业内生成长 论 ( Pen rose , 1959, 1995 ) 、 企 业成长模型 ( M arris , 1964 ) 、 企业演化理论 ( N elson & w inter , 1982 ) 以及现代组织生 态学 ( H ar m an & Freem an, 1977) 等。 潘罗斯 ( 1959) 被公认为是企 业内生性成长 理论的 开创者, 她以 ! 不折不扣的理论 ∀来研究单个企业的成长 过程, 她认为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 的基础, 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 方式和界限, 而企业能力的最重要载体是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的基本 功能就是发现和利用潜在的成长机会。另外, 由于熊彼 特创新理论的影响, 潘罗斯也强调了创新能力及其他人 力资本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 20 世纪 80年代, 以 R. N e1son和 S. W in ter( 1982) 的 ∃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为标志, 演化经济思想在传统 企业成长理论的危机中被引入企业成长理论体系 & , 并 且引发了学界开始对传统 经济理论的 反思。为 了克服 传统经 济 学 的 局 限, 重 构 企 业 理 论 的 微 观 基 础, R. N e1son和 S. W in ter( 1982) 开创性地从技术变迁的概率 分布中 ! 抽取 ∀出来一个关于企业能力 和行为的动态演 化模型, 将企业视为一种永远处于搜寻 ( 新技术 ) 和发展 之中的 ! 惯例 ∀ ∋ ( rou tines) 的组合。 Nelson和 W inter认 为, 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对 ! 满意利 润 ∀的追求, 反映了 有限理性的思想; 而企业成长的机制则是 ! 搜寻 ∀和 ! 创 新 ∀, 这是一种内生的、 主动的成长机制; 在环 境选择机 制作用下, 企业依 据现有惯例 或知识基 础决定了 其选 [ 12] 择的竞争性行为的结果 , 体现了所谓 ! 潘罗斯 式 ∀演 进与 ! 熊彼特式 ∀演进的融合。 C. C arl Pegels( 2000) 着 眼于族群中企业间的竞争策略, 认为族群内部由于战略 行为的相似, 往往比族群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作者预测 引入内部竞争的企业族群与包含 具备异质性特 点的管 理者的企业族群之间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以传媒 和电信产业为例证明了这个假 设, 即内部竞 争激烈、 管 理者的 异 质性 表 现 明显 的 企 业族 群 成 长 性 较好 。 Francesca Lotti和 En rico San tarelli( 2001) 通过运 用选择 [ 14] 机制对垄断产业内的企业演化进行了分析 。我国较 早地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探讨企业 性质的是蒋一 苇教授 ( 1980 ), 他将企业视为一个 ! 有生命的细胞 ∀而不是 ! 无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国外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萌芽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中。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劳动分上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上,企业内部的能力分上决定企业的成长。

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

这可能是竞争力概念的雏形。

1959年,潘罗斯(Edith Penrose)发表了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论》(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潘罗斯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大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

所以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应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应放在取得竞争对手不可能模仿(或者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上。

她从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入手,对企业拥有的能够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两种主要的内在机制:1、企业所积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方面的知识的机制;2、企业所积累的用于产生“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的新知识的机制。

她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

到了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

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1989年夏爱温和料克尔斯提出核心技巧说,认为组织拥有的核心技巧能使其开发出来带来收益的产品和服务,而组织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核心技巧的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关键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研究综述_基于国家制造转型的视角

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研究综述_基于国家制造转型的视角

学论理★★★★收稿日期:2013-10-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双螺旋发展模式构建与路径研究》(709720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技术跨越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71272175);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黑龙江省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GCO9D102)作者简介:李坤(1963-),男,黑龙江兰西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从事科技创新与管理研究;于渤(196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制造业科技创新研究;李清均(196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处长,研究员,从事空间经济学研究。

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研究综述———基于国家制造转型的视角李坤1,2,于渤2,李清均3(1.中共黑龙江省委,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6;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哈尔滨150001)制造业回归,目前已经成为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家制造战略转型。

但这一制造业回归与以往传统制造业发展有所不同,其重要特征之一,是推动由躯干国家制造(拥有低端装备水平的国际装备制造分工角色)向头脑国家制造(拥有高端装备水平的国际装备制造分工角色)的战略转型。

在国家制造战略转型过程中,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问题。

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的问题研究,归根结底是政府有效干预机制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有效融合,提供其产业成长的持续激励,旨在简约式地刻画出国家制造转型的变迁景象与内在机理的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扮演了共同投资者(co-investor )的角色,使其国家制造中的企业外部性内部化[1];与此同时,国家制造中的装备制造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政府规制产业规模与企业组织资源内部性限制之间,做出组织成长性的非均衡抉择[2]。

企业成长的战略理论综述

企业成长的战略理论综述
素 ” 石 理论 , 出企 业 在 创 造 国家 竞 企 业 拥有 的特 定 资 源 的 重 要性 进 行 了 键 。 钻 指
争 优势 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企业行为 研 究,提 出了特殊的资源 或匹配 的能
资源基础理论 的不断演化引起企
也成为 国家优势理论 的组成部分。
力 是保证企业在非完全垄 断竞争状态 业理论分析范式的重要转变 ,对企 业
经 济 学 家 张 伯 伦 ( h mb r n 源 的独 特 的管 理 能力 。增 强 企 业 知 识“ 四因 1 3) 罗 宾 逊 ( o isn 13) 93 与 R bn o ,9 4 对 管 理 能力成 为企 业成 长与 再 生 的关
从波特的三部著作和系列文章 中 下获取经济 回报的关键要素 。他们认 成 长 的剖析 由此 开始 从企 业资 源水
外生 论 ;二 是建 立 在 企 业 内在 成 长 论 究基础 的,其作用力对 于行业 内所有 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 与外部环境相 比, 基 础 上 的 企 业 资源 基 础 论 ;三 是 建 立 企 业 的影 响 强 度基 本是 一 致 的 ,它 并 公 司 内 部 资 源 具 有 更 重 要 的 意 义 , 并 在 企 业 内在成 长论 基 础 上 的 企 业 能力 未 很 好 地 解 释 同一 行 业 中 ,具 有 超 额 对企业创 造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 理论 ; 四是 企 业 知 识理 论 ; 是 企 业 生 利润率 的企 业 其竞 争优 势之 源 是什 的作用。 的观点对 9 五 他 0年代 以来的企 命 周 期理 论 。
维普资讯
企 成 的 略 论 述 业 长 战 理 综
文 /王 慧
2 0世纪 8 0年代始 ,战略管理理 内在来源 ,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 “ 黑 晰 看 出 资 源 基 础 理 论 资 源 概 念 的 原

企业成长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修改添加

企业成长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修改添加

专科毕业论文题目:企业成长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学院: 管理学院专业: 会计电算化学号: 2学生姓名: 黄永康指导教师: 朱新玲日期: 二○一六年五月企业成长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录1 绪论 (1)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2 文献综述 (1)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1.3.1 研究方法 (2)1.3.2 研究内容 (3)2 企业成长能力的相关理论概述 (3)2.1 企业成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3)2.1.1企业成长能力 (3)2.2.2企业成长能力影响因素 (3)2.2 企业成长能力的衡量指标 (5)3 中小企业成长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8)3.1缺乏构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规划 (8)3.2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8)3.3财务管理模式观念陈旧 (8)3.4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 (9)3.5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9)4 提升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竞争力的途径 (10)4.1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 (10)4.2加强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10)4.3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 (10)4.4加强技术创新 (11)4.5加强企业文化管理 (11)5 结论 (12)参考文献 (13)后记 (14)2 / 17摘要中小企业有着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所以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这些作用变得更加突出,无论是近年来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实施的一系列政策,还是学者对中小企业方面热度的研究都说明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越来越重视。

本文首先系统性地回顾了企业成长理论,在介绍了企业成长的本质和成长的原理后,对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

文章还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企业成长的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成长;影响因素;问题解决3 / 171 绪论1.1 选题目的及意义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文献综述--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财务策略研究—以雅戈尔公司为例

文献综述--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财务策略研究—以雅戈尔公司为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财务策略研究—以雅戈尔公司为例一、前言部分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存在1000年、500年,甚至300年。

企业的发展与生命等有机体发展一样,都有其产生、发展、衰落和消亡的这样一个时期,它就是生命周期。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生命周期,其财务战略都是一直伴随着企业的,企业离不开财务战略,否则就失去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了。

因为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发展战略目标,所以才会有财务策略的不同选择,财务策略的实施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紧密相连。

目前我国企业界在战略管理方面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很多企业领导还停留在经验管理和主观战略阶段,对财务策略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的关系还体会不深。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其所处的生命周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实施与企业生命周期相符合的各种管理策略。

在这些所有策略中,企业的财务策略是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自己最终的目标,没有财务策略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没有财务策略的企业是不能称之为企业的。

在众多的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中,学者们一般都是按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伴随的特征及规律来进行研究的。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着大致相同的模式,即企业生命周期均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财务策略是为适应公司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是公司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策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支持性、互逆性、动态性和全员性。

财务战略总体目标的规划与定位的立足点是企业的战略发展结构规划。

战略发展结构清晰与否,不仅关系着企业财务策略定位的准确性,而且也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与运转的高效率性,对企业的存亡与兴衰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财务策略必须随企业发展周期来决定。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往往差异悬殊,从而财务策略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参考了2002-2007发表的关于《浅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战略分析》、《从生命周期浅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可持续财务战略的实施策略》等学术期刊论文,借鉴了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等大学学报文章及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以及搜索收集了一些中国会计视野论坛的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些文章,并结合雅戈尔公司的案例,对企业的各个生命周期进行财务策略的研究探讨。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特稿3伴随着迅猛的经济步伐,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了,基于这种现状下,人们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时代的要求下,可持续性发展在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符合我国的“绿色发展”政策,为我们的环境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得企业在短周期的效益甚至也推动了企业长远性的发展,此外,对于也为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对于我国而言其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但是学者们注重实地考察研究,就具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好。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世界发出呼吁:“有必要研究自然,社会,生态,经济和自然利用之间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

” 1987年,由于全球化,导致环境问题的趋势变得越来越严重。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诞生。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资源,环境和经济,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这个策略诞生之后,其吸引了众多的国外学者以及经济学家的目光。

很快可持续发展就在国外成了一门学科被学者们研析,且获取到了一定的成果,较为系统化的理论和观点因而被研究整理出来。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定义1981年,Lester R. Brown(1981)研究提出企业发展有三个特性,分别是:公平性、持续性及共同性,其可谓是基于经济意义上的生态概念。

1999年,殷建平在《大企业持续发展》中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周期的动态过程,基于具保障性的、核心性的机制之下,才能够促使企业的良性的规模扩展,与此同时企业的创新及学习能力也应当加强和维系,以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2001年,刘力钢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以企业的基本生存作为基石,且应当将企业的永生发展定位长期的发展趋向,其中囊括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的目标在内,除此之外,对于企业以领先的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和经营模式等方面都需保持促进经济效益增长和能力不断提高的状态。

创业企业成长及其动因研究综述

创业企业成长及其动因研究综述

创业企业成长及其动因研究综述摘要:成为长寿型企业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

然而,当今日益增加的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制约了创业企业的健康成长。

探究创业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制约因素,把握企业的成长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使创业企业顺利由成立转向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业企业;企业成长;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创业企业是创新的原动力,人类已经进入创新、创业、创造的世纪,创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础。

创业企业的健康成长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

然而,在当今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很少一部分创业企业会发展为成熟企业,据统计,全球每年有高达70%的创业公司在成立两年内倒闭。

探究创业企业成长性不足的根源,把握企业的成长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促使创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创业企业的界定“创业”一词早在18世纪中期就出现在经济文献中,但对创业的含义,至今学术界仍未形成共识。

早在19世纪20年代,knight 认为,创业的本质是创业者以一定资本处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经济学家schumpeter(1934)认为,创业是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组合。

由此,可以看出,schumpeter将创新视为创业的本质和手段。

创业教育大师timmons(2002)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dollinger(2006)认为,创业就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为了获利或成长而创建创新型经济组织(或者组织网络)的过程。

综合而言,创业的本质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活动,即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是通过创业者的创业精神体现出来的,是创业者捕捉商机、配置相关资源、承担风险,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过程。

企业成长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企业成长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企业成长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并购动因分析[摘要]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视角分析蒙牛收购雅士利的动因显示:蒙牛收购雅士利是一次双赢的收购案。

并购作为企业重要且普遍的成长方式之一,是其实现成长和战略发展的一种外部途径,可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发挥企业家精神,实现纵向一体化下的协同作用。

目前,蒙牛在发展自身奶粉品牌上存在短板,同时面临着管理和需求上的约束,而雅士利也面临着管理和竞争的瓶颈,遏制了向行业的进军。

蒙牛对雅士利兼并重组后,应加快资源整合与互补,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真正培育起自己的品牌,加快国产奶粉行业整体升级的速度。

[关键词] 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并购;动因分析一、前言近期因整合处在停牌期间的蒙牛牛奶和雅士利于6月18日联合发布公告称,蒙牛牛奶向雅士利所有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并获得控股股东张氏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凯雷亚洲基金全资子公司接受要约的不可撤销承诺,承诺出售合计约75.3%的股权。

涉及现金124.57亿港元,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乳业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

据工信部数据绘制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奶粉产量超过3万吨的只有3家企业,分别是伊利6.42万吨、完达山3.3万吨和飞鹤。

雅士利和蒙牛分别以2.58万吨和4758吨位列第4和第10位,而收购后,蒙牛将以超过3万吨的产量与飞鹤乳业不相上下。

蒙牛虽然很早就投入到国内奶粉市场的竞争当中,但2005-2012年的蒙牛集团年度报表显示:虽然2012年的奶粉及其他乳制品营业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3亿多元,但是从其占蒙牛总体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来看,基本维持在1%-2%,市场表现一直是不温不火。

据蒙牛2012年报显示,蒙牛去年全年营业收入为360亿元,净利润为12.571亿元。

其中,液态奶占营收比例为90.1%,冰淇淋占比为8.7%,其它乳制品占比仅为1.2%(如图2所示)。

蒙牛乳业过于倚重液态奶高份额市场占有率所带来的营业收入,但奶粉及其他乳制品却也不容置疑地成为蒙牛的软肋。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研究文献综述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研究文献综述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研究。

首先介绍了研发投入的概念和作用,然后分析了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

接着探讨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影响。

研究发现,增加研发投入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并扩大市场份额。

总结了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研发投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研发投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研发投入、企业成长性、创新能力、竞争力、市场份额、重要性、未来发展、研究方向、挑战。

1. 引言1.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研究文献综述研发投入是企业指向未来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对企业的成长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发投入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拓展企业的市场份额。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研发投入对企业的重要性。

关于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的研究文献仍较为分散,需要深入系统地进行综述和分析。

本文旨在对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以探讨研发投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通过对研发投入的概念和作用、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市场份额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梳理和总结,旨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研发投入策略,提升企业的成长性和竞争力。

2. 正文2.1 研发投入的概念和作用研发投入是指企业在研究和开发领域投入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设备等。

研发投入不仅仅是为了推动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更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研发投入可以分为内生研发投入和外部合作研发投入。

内生研发投入是指企业自身投入的研发资源,而外部合作研发投入是指与外部机构或企业合作进行研发活动。

研发投入对企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研究文献综述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经济信息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研究文献综述张沁芳 刘婷萱 李 平 刘晓慧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展开了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研究,研发投入主要包括财政科技研发投入与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有学者分别从两者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也有相关学者对两者本身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

本文针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发现,财政科技补助和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均对企业成长性有一定贡献,但财政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挤出或互补效应,且存在一定滞后性。

因此,政府补贴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研究的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财政补助对企业成长挤出挤入效应的实质分界点以及滞后性对研发投入产出效应的影响仍有待研究。

关键词: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企业成长性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2-0026-02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壮大必须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及发展来说举足轻重。

企业的研发投入资金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和企业自主研发投入。

因此,不论是财政科技研发投入,还是企业自主研发投入都对企业成长性有贡献,但是财政研发投入并不能完全对企业成长有积极影响。

同时,这两个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两个因素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仍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着重进行研究:(一)财政补贴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研究;(二)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研究;(三)政府研发投入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四)政府研发投入与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效益的滞后性。

一、财政补贴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研究财政研发投入是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补贴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成本,并对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积极影响,对社会资金的流向起到了导向作用,使得企业会拥有更多流动资金用来投入研究,继而开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扩大企业规模,推动企业成长。

产业集聚与企业成长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与企业成长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与企业成长研究综述作者:王秀莉赵天宇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7期【摘要】产业集聚作为企业可供选择的一种区位优势,其发展状况对企业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在早期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如中间投入品共享、知识溢出及共享劳动力池的正外部性,促进企业成长。

但是当产业集聚规模越过最优阈值点时,则会产生负外部性阻碍企业成长。

本文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产业集聚与企业成长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简要评述。

结论表明:产业集聚是“中性词组”,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呈现出不确定性。

建议相关部门合理控制集聚规模,防止产业出现过度集聚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过度集聚企业成长1 引言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涉及到中间投入品共享、知识溢出以及共享劳动力市场。

已有研究表明,在产业集聚早期,这些正向的外部性能够促进企业成长。

但是随着集聚规模的扩大,集聚区域内出现了诸如生产要素拥挤、环境污染之类的问题,过度集聚的问题初露端倪。

因此,端正对产业集聚与企业成长的认知成为制定合理的产业集聚政策的逻辑起点。

本文基于此,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对这些文献进行简要述评。

2 集聚经济与企业成长产业集聚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方面是集聚经济效应,该效应使得企业由分散向集聚布局。

集聚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共享劳动力市场、范围经济及知识溢出。

国内的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上述效应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或从企业成本的角度研究产业的集聚经济效应;或研究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1]。

这些研究分析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各个方面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后续的学者探究产了产业集聚与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型和循环累积效应。

“核心-边缘”模型表明产业集聚能够给企业带来运输成本的节约[2],当企业趋于集聚分布后,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当地就业机会骤增,同时带来本地市场的扩大以及外来投资的增加,区域经济得以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促使政府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在当地集聚,即产生了循环累积的良性循环。

《全面预算理论概述综述4900字》

《全面预算理论概述综述4900字》

全面预算理论概述综述目录全面预算理论概述综述 (1)1.1全面预算考核 (1)1.1.1全面预算考核概念 (1)1.1.2全面预算考核体系 (1)1.2全面预算考核工具 (3)1.1.1平衡计分卡 (3)1.1.2关键绩效指标法 (5)1.1.3 360度考核评估法 (5)1.3全面预算考核赋权方法 (6)1.3.1德尔菲法 (6)1.3.2 层次分析法 (6)1.1全面预算考核1.1.1全面预算考核概念全面预算考核是指通过对执行全面预算体系的企业预算执行的最终成果进行检查、评价与考核,寻找问题差距并提出解决措施,为企业实施奖惩机制提供有力依据,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不足提供整改建议和意见,是提高企业绩效、有效激励与约束企业员工的重要内容。

全面预算考核,既可以确保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紧密协调,工作落实落细,又可以及时发现全面预算执行在实践中的效果与全面预算标准存在的偏差,找出根源,进一步加快落实和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

1.1.2全面预算考核体系预算考核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预算考核可以约束员工,尽职尽责。

也可以激励预算责任单位和员工,积极努力完成制定预算目标,如果没有考核,制定的预算目标就流于形式,没有责任员工,也没有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考核主要包括:考核主体、考核对象、考核方向、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周期、考核流程等。

考核主体。

预算考核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全面预算考核主体,全面预算考核主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第二个层次是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通过将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战略目标分解,进一步细化到公司层次、各责任中心层次、部门层次。

考核对象。

全面预算考核对象是指具体考核的各个预算执行单位,考核的对象既是对整个全面预算执行单位考核也是对执行单位内部各个成员进行考核。

根据全面预算考核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全面预算考核指标,通过考核指标的分解细化。

企业成长理论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综述

企业成长理论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综述

兼 顾 了企业 发展 的内部 条件 和外 部环 境 ,对 于身 处 持续变 化环 境下 成长起 来 的 民营企 业 成长 问题
更 为全 面和有效 ,能够更 好 的解答 民营社科视野 2 1 0 0年第 7 8期 -
2能 力基 础 论 .
长 问题 。
“ 国之 谜①’而其 中 民营企业 伴 随改革 开放 的步 中 , ,
伐 , 无 到有 、 小 变 大演 绎 了 崛起 的惊 人奇 迹 , 从 从 是“ 中国之谜 ” 的一个 重 要部分 。 而且 , 中国经济 在 改 革逐步 深入 的 同时 .民营企 业也 用 自己的魅力 及影 响力 获得 了 自身 存 在和成 长 的合法 性 以及在 国民经济体 系中的重 要地 位 。而这 些 民营企业 在 缺 乏传 统管 理 理 论所 要 求 的完 善 的 企业 规 划 、 缜 密 的企业组 织结 构 、 规范 的管理 制度 、 素质 的人 高 才 队伍及必 要 的 自主 创新 能力等 条件 下 .避开 了 自身 的先天 性不 足 ,如荆 棘般 在体 制的夹 缝 中获
研 究 综 述
当代社科视野 21 年第 78 00 - 期
企 业成 长理 论与 中国民营企 业成 长 问题研 究综述
李 红伟
( 中共 浙 江省 委 党校 浙 江杭 州 3 1 2 ) 111
内容 提要 : 目前 , 现代 企 业成 长理 论 已经 呈现 出“ 丛林 ” 象。 现 大体 分 为 资源基 础论 、 力基 础 论 、 能 知 识基 础 论 、 长 战略论 、 成 演化 学 派等 , 些理 论基 本上 都是 从 企业 内部 资 源 能力和 企 业对 外部 环 境 的适 这
tr 19 、0 1A sf 1 8) 演 化 学 派 ( esn& e ,9 7 2 0 ; no ,9 4 、 Nl o Wit 。9 2 1 9 ) 对 中国 民营企业 成 长 的研究 ne 1 8 、9 7等 r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
.
&
1如rtL ,
19 86 ) 通 过强 调 资产 所有 权 的重 要 性 , 进一 步
一 83 一
明确 了 企业 纵 向一 体 化 的含 义 , 认 为纵 向一 体化 的水 平取决 于一 方或另 一方 当事人 控制
专用 型 资产 的程 度, 并 且提 出 了 物 质资 产 专
用 性 和人力 资产 专用性 对 于 纵 向一 体化 具有 不 同的意 义 。
一 、 古典经济学的企 业成长论
古典 经济 学用分 工 的 规模经 济利益 来解
释企业成 长 问题 。 斯 密 ( 17 76 )通 过 制针 工厂
的 例子 说 明 了分工提 高 戟动生 产 率 的巨 大效
应 及其 原 因 , 即企业 作为 一 种分 工组织 , 其存
在的理由就是 为 了获 取规模经 济的利 益 , 分 工使更 高的产 量 以 更 低 的成 本 获得 , 因 此单 个企业 的成 长 与分 工 的程度正 相 关 。 同时 随 着分工 的 自我繁殖 , 新企 业会不 断形成 , 因此 一 国经 济 中产业和 企 业 的数量也 与分 工 的程 度正相 关 。 尽管斯 密 没有 区别 社会 分 工 (一
工 扩 大则导 致 企业 数 量 的增 加 。 因此 , 这个
阶段 两个范 围的企业 成长同时出现。
二 、 新古典经济学的 企业 成长论
新古典经 济学 的企业成 长诊就是伞业规 件 模 调整 理论 , 企 业 成 的 动 力 和 原 因就在于
对规模 经济 ( 以及范围经济 ) 的追 求 。 企 业在 新古典 经济 学 中只 是 作为 一 个生产 函 数 , 作 为一般均衡理论的 一个组 件 , 企 业 内部 的复 杂安排 均被 抽 象 掉 ,’, 代表性 企 业” 概 念 排 除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企业成长是指企业在持续挖掘内外资源潜力基础上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扩张态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企业成长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一【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各种经济形势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中国化工网为例,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做一初步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长路径;战略一、问题提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整个市场经济日趋完善。

中小企业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战略管理不到位这一问题,战略管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企业的市场定位。

正是由于战略管理不到位,成长战略方向失误,才出现企业普遍寿命较短,百年老企业屈指可数,企业平均寿命不到10年这一现象。

许多企业在经过创业之初的拼搏、奋度之后,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由于战略管理层失误,日常运行管理不到位,当企业进入上升、发展通道之时,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本文结合中国化工网的具体案例,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做一初步研究。

二、案例分析(一)网站简介中国化工网(CCN)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化工网站,也是目前国内客户量最大、数据最丰富、访问量最高的化工网站。

集网络贸易、行业媒体、专家技术于一体,是行业电子商务门户和专业搜索的完美结合体。

倡导专业化发展方向,致力在专业服务上做深、做精,是专业化工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的领头羊。

中国化工网以强大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体系逐步确立了其行业权威的地位。

(二)网站主要发展历程1.1997年10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孙德良从国内早期网络公司“讯业”辞职,开始创业,于1997年11月,开通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的垂直化工网站China Chemical Network,此即为“中国化工网”最早的版本。

2.1999年10月,开通“中国医药网”。

中国企业家成长与成长环境的关系研究综述

中国企业家成长与成长环境的关系研究综述

起 的主导 力量 ,其成长环境面临 着挑战 。 面. 不 同的是 前者提 到利润 . 而 后 者 则 侧 家 的 主 导 类 型 从 业 主 型 企 业 家 经 发 明 家
在这种背景下 , 研 究 企 业 家 的 成 长 环 境 意 重 于 管 理 活 动 .原 因 是 两 者 对 企 业 家 的 型 企 业 家 、经 理 型 企 业 家 到 专 家 型 企 业
向市场经 济的转 变使得 研究者 f ¨的 目光
回顾 发现 . 对 我 国企 业 家成 长 环 境 的研 究 主要 是 从 制度 与体 制 环 境 、 文 化 环 境 等 几
基础上 . 本 文 提 出 了本 研 究 面 临的 问题 和
国 内 研 究 者 也 对 企 业 家 以 及 企 业 家 转 移 到 企 业 家 的成 长 环 境 上 来 . 力 图 改 善 考 虑 了 中 国 的 实 际 国 情 研 究 者 们 一 致 作 用 , 真 正成 为 中 国 经 济 的 主 导 力 量 。发 认 为 . 中 国 企 业 家 精 神 的 缺 位 是 制 约 中 展 到 今 天 . 企 业家 的地 位 无 疑 是 十 分 重要
企 业 家 概 念 是 根 据 收 入 的 不 确 定 性 将 一 营企 业为企 业创造财富 。 国 中 的 所 有 居 民 分 为 业 主 和 受 雇 者
无 论 研 究 者 们 对 企 业 家 及 企 业 家 精

届 三 中全 会 召开 ( 沉寂 期 ) : 从 党 的 十


届三 中全会 至今 ( 黄 金期 ) 。作 者 对 企
பைடு நூலகம்综 述
的. 研 究 企 业 家 成 长 以及 其 成 长 环 境 十 分

贾生华教授介绍

贾生华教授介绍

贾生华教授介绍个人简历:贾生华,男,1962年1月生于陕西延长县。

1989年6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获博士学位。

1989~1993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任教。

1993~1994年在德国吉森大学进修。

1995年回国后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

1997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97年入选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首批跨世纪人才,199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1999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1年晋级为浙江大学二级教授。

行政职务:1999年—2009年担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期间兼任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1999—2002年)和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1999—2002年)等职务。

2009年至今,担任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至今,担任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企业投资研究所所长。

学术职务2005年至今,担任浙江省房地产业协会房地产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

2006年至今,担任浙江省高级经济师协会建筑与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0年至今,担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7年与全球十几位著名华人不动产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并担任学会常务理事、副主席。

2011年4月作为年会主席,在杭州主办了“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2011年会”。

2008年至今,担任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理事。

2011年入选联谊会主席团成员。

企业职务教学工作:2005年以来,先后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开设了《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不动产投资分析》、《经济理论前沿》、《管理理论专题》等课程,目前主要承担研究生、MBA和EMBA研究生的《管理经济学》教学任务。

截止2010年底,已经累计指导博士生、硕士生、EMBA、MBA、ME、MPA 和论文硕士等各类研究生300余人。

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综述

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综述

/理论探索/-47-DOI:10.16675/14-1065/f.2021.01.021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综述□左海霞「2,郭志强3(1.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801;2.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3.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浙江宁波315300)摘要:企业成长性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现状与未来前景的重要指标。

通过梳理关于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文献资料,从企业成长性内涵、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及成长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企业成长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文章编号:1004-7026(2021)01-0047-02中国图书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1企业成长性的内涵1.1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成长内涵的界定企业成长问题由亚当•斯密最先提岀,之后的相关学者从不同视角界定了企业的成长性内涵。

以Adam-Smith(1776)为代表的古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指分工不断深入和市场逐步扩大促进单个企业规模增长和企业总数量增加的过程。

以Marshall1890)为代表的新古典企业理论者认为,企业成长是通过不断调整产量,从而达到最优经营规模的过程。

以Gibrat(1931)为代表的企业随机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影响企业成长的各种因素非常复杂。

以Coase(1937)为代表的企业边界理论认为,企业成长不仅指企业经营规模增长,还是企业边界逐渐拓宽和功能不断增加的过程。

以Penrose(1959)为代表的企业内生性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通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积累,深入挖掘企业内部未被利用的资源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1.2国内学者关于企业成长内涵的界定国内学者对企业成长性的研究起步较晚。

较早对企业成长进行专门论述的是杨杜,他在《企业成长论》中提岀了企业成长的“三性模型”,包括持续性、增长性与变革性,阐述了现代企业“量”与“质”的两种成长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上)商晨阳2012-11-19 11:06:04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2期摘要:企业成长理论是当今管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对国内外企业成长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

按照这些理论的发展历程和逻辑脉络,对国内外主要企业成长主要理论包括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企业成长、资源基础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等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对国内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成长,企业生命周期,综述一、引言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最基本的组织。

成长是事物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从而实现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成长的追求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就是企业对成长的追求。

特别是在今天,企业面临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企业的持续成长问题更成为理论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由于研究者的时代背景不同,对企业成长研究的关心主题以及研究方法各异。

早在18世纪,以Smith(1776)、Marshall(1890)和Charles Babbage (1860)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把企业的成长解释为社会分工和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

在此基础上,Samuelson从宏观经济视角研究了企业成长问题,他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

随后,Penrose(1959)的《企业成长理论》的出版,标志着企业成长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

而Penrose建立的资源—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成为后世很多研究者所遵循的基本逻辑。

Coase(1937)从交易成本概念出发,认为企业是一种契约机制。

企业用一个长期契约替代市场上的一系列契约,企业家用契约的效力取代纯市场的价格机制的协调。

Schumpeter(1912)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企业家的出现和其创新是企业成长的源泉。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创立了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按照时间顺序把企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的思想,从而开创了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企业成长研究方式。

本文将按照这些理论的发展历程和逻辑脉络,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对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二、企业成长理论的萌芽企业成长理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的古典经济学。

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阐述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效应及其原因,并把企业的成长解释为社会分工和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

分工在提高每个个体的生产能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单位成本,企业的成长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

同时,随着分工存在自我扩张倾向,即分工的参与者相比其他主体更加依赖其他分工者,因此会自动强化分工过程。

John Stuart Mill(1865)作为Adam Smith思想的继承者,他的关注点除了Adam Smith 提出的分工和规模经济外,还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企业资本。

他认为,劳动者的联合需要用足够的资本启动和维持,企业资本量的大小决定着企业规模和成长。

他认为,正是由于资本对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重大作用,使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已成为企业成长的常态。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1890)中引入了外部经济的概念,把企业成长的因素进行了划分,并探讨了因素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外部经济给企业成长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内部良好的管理给企业带来了利润。

同时他指出,在内部经济中,企业家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

三、宏观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成长Samuelson等学者在前述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

企业成长主动性因素影响较少,企业成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外生的。

他们是从价格理论角度考虑企业行为。

在他们的体系中,价格机制是解决现代经济中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的问题。

因此,企业的成长完全是由市场结构等企业外部的因素造成的。

他们通过构建市场均衡模型、资源配置、价格和福利最大化来理解市场。

在这种视角下,传统微观经济学功能大大缩小,宏观经济行为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导致宏观经济理论的诞生,这是对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贡献。

对于宏观经济理论来说,单个企业不过是一个可以被轻易取代的、无足轻重的组织。

显然,这样的企业理论无法指导企业家的经营实践,也不能解释一个直观的现象,即如果企业的成长是由企业的外部市场因素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在面临相同条件的情况下,企业的成长性依然存在差别?同时,尽管上述理论也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组织问题,但仅是概念化、笼统的讨论。

并且他们还是把企业看作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因此,后来的学者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企业是“黑箱”。

四、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企业成长Coase(1937)的《企业的性质》第一次打开这个“黑箱”。

Coase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里,为了简化讨论,设定交易费用为零,信息可以无成本地获得,因此任何交易都可以在市场上达成,根本不需要一个企业来协调各要素之间的交易。

Coase 在此质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是企业?什么是企业的边界?Coase提出企业出现的两个条件:一是交易费用必须大于零;二是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是不一致的。

当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过高时,放到企业内部则有可能下降,因为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所以市场上交易成本高的活动就内化到企业中。

企业的边界在于,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

因此,企业可以被视为一个契约机制,即企业用一个长期契约替代市场上的一系列契约。

企业家用契约的效力取代纯市场的价格机制的协调。

Williams(1975)发展了Coase的研究,从资本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效率三个方面定义了交易费用,还从企业核心技术角度提出了“企业有效边界”的概念。

分工是连续生产的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如果通过市场交易关系相联系,就需要签订一系列合约。

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经济主体会因为担心其交易对手的机会主义行为伤害自身利益,从而使很多交易行为不能发生。

这就会导致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的问题,企业会通过前向或后向的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阶段纳入企业内部,以解决上述问题,创造出价值。

因此,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成长就表现为纵向边界的扩张。

Chandler进一步发展了Coase和Williams的理论。

他认为,组织成长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组织结构的变革,并且论证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必然性。

他认为,凡是进行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分配相结合并在产品流程中可以协调的那些工业,必然会产生现代的企业。

企业管理协调使用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的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企业成长的重要内容就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革——垂直方向管理层的产生和水平方向不同职能部门的产生;企业规模扩大是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规模扩大和企业内部层级关系增多为条件的。

五、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成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流派。

它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自身是否存在某些内在的东西,既能激发企业成长,同时又限制企业成长的速度。

该理论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所产生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

尽管企业资源理论的繁荣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但是其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学家Chamberlin (1933)和Robinson(1933)。

Chamberlin就曾列举了几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如技术、品牌、专利、商标等。

Penrose(1959)明确地将企业看成资源集合并在其影响深远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企业不仅是一个管理单元,它也还是生产资源的集合”。

他的企业成长理论以单一企业为对象,探究了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和企业成长的机制,建立了“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即企业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所产生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

显然,企业的成长并不是市场的均衡的力量等外在因素所决定,而主要是由每个企业自身的独特内部因素。

Penrose认为,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边界。

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同时管理能力也是限制企业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决定。

现在,理论界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约束作用称为“Penrose效应”。

企业内部物质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及其质量,依赖于人力资源知识拥有量。

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会提高企业的资源积累率,资源及其服务的积累又为组织学习创造了一个基础。

Penrose还把企业内部的未利用资源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企业内部总是存在着未利用资源。

六、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思想的最初表述源于斯坦梅茨(L.L.Steinmetz,1969)。

他研究了大量的企业成长过程,发现企业成长过程可被划分为直接控制、指挥管理、间接控制及部门化组织等四个阶段。

显然,在这样的阶段划分中,阶段间没有清晰的、容易直接观察的界限,也过于抽象,不能很好地揭示企业成长的微观过程。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创立了生命周期理论,开创了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企业成长研究方式。

企业是不是像自然界的生物那样具有特定生命特征?企业是否存在某种从产生到死亡的周期性规律?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是肯定的,那么在企业生命演进过程中又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征呢?是什么因素和力量决定着企业形成、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形成的理论体系就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把企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并对不同阶段进行了定义和区分,很好地体现了企业成长这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然,不同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方式不同,如爱迪斯的十阶段模型、葛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丘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等。

(一)爱迪思的十阶段模型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博士(Ichak Adizes)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形象地描述了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形态变化,依次将各个具体阶段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期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