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 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 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 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 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 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 汉末、三国时期,汉 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 捺、且有了"侧”、"掠"、"啄"、"提"等比划,使 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 等。楷书的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 一直沿用至今。
汉古 鼓 其 收 《 的 籀 创 字字 文 中 集 说 史 书 , 字向 最 以 的 文 官 等 故 据 体小 为 周 各 解 。 。 又 传 。篆 著 宣 种 字 大 史 称 为 过名王钟》篆籀籀周 渡。时鼎和散是文朝 的大所彝后见周、史 一篆作器人于宣籀籀 种是石中所 王篆所 , 、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 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 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 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 比较固定。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 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 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 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楷书的名人
“书圣”——王羲之
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 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 有“书圣”之称。
欧阳询——欧体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字 信本,潭州临湘人。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 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
柳公权——柳体
来自百度文库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 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 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 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 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 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 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 于楷法的叫“行草”。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 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 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 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 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 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 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 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 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 没那么草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 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 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 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 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 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 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 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 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 要。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 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 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 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 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 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 称“佐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 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 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 划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 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 的变化。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 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 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 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草 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 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 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 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 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 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 法作品。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 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 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 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 多体,笔划不定。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 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 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 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 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 的呈团块状。
永钢明德小学五年级第六学习小组
世界寿命最长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今天所能见 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 上的文字。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 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 近2600年之久。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 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 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 大的推动作用。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 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 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根据古代 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秦代的《仓颉》、 《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 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 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唐代
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 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 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 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 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 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 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 有47000多字。因此,实际上人们 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 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 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 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 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 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 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 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 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 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 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卒于懿宗咸通六年。 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唐代著名楷书家。
颜真卿——颜体
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其楷书结体方 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人称“颜体”。
赵孟頫——赵体
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 州人。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 “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 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 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笔划多的叫 做繁体字,笔划少的叫做简体字。隶书和楷书走 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 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 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 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一般笔划少 的占多数。这些笔划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 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 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 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 "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 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 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 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 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 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