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浮锚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或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锚杆长度不够会导致锚杆不合格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3.4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隔离支架间距过大或隔离支架过小,均会导致钢筋间距近,影响锚固体对钢筋的握裹力;对隔离支架直径过大,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产生后果:若孔底有水,浆液不能进入孔底,造成锚杆底端无锚固体,影响锚杆锚固力
防治措施:锚杆制作时,注浆管安放至锚杆底部0.2m;用胶带或铁丝将注浆管固定在锚杆上;注浆时,待浆液返回至孔口再拔管。
3.9
产生原因:套管内加入砾石,造成与钢管摩擦较大,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同时,钢筋和注浆管挂在套管内不平的位置,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
2.5
产生原因:未考虑独立柱及条形基础深度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施工前,统计独立柱及条形基础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至每根锚杆
2.6
产生原因: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
产生后果:锚杆施工时,砂层及砾石沉淀至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
产生后果:钢筋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砾石在注浆过程中再加入,锚杆入孔前,检查钢筋有无可以挂到套管的地方,注浆管位于锚杆中央且不宜过长,以齐平锚杆为宜。
3.10
产生原因:钢筋玩起时,采用单根钢管直接向下压,对弯起点未控制
产生后果:弯起点距抗水板底面过近,锚杆受力后,抗水板开裂
防治措施:钢筋弯起,必须对钢筋的直线段进行固定,防止一起弯起。
3.7
产生原因:锚孔深度与设计不符,或锚杆放入孔内深度不足
产生后果:锚杆标高高于设计时,锚杆锚固段长度不满足要求,锚杆标高低于设计时,锚入混凝土长度不满足,需要对锚杆杆体接长
防治措施:锚杆安放前,检查锚孔深度,锚杆安放后,检查锚杆标高
3.8
产生原因:锚杆制作时,未按设计要求放置注浆管;未对注浆管进行固定,拔管时,注浆管拔出;注浆时拔管过快
产生后果:不便于施工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
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行分区,在每一个区内按横排编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1.3
产生原因:施工时为查看基础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
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
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
产生原因:测量放线误差大;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
产生后果:注浆体不饱满,局部无注浆体
防治措施:锚杆施工后及时注浆当天施工的锚杆必须当天完成注浆。
4.3
产生原因:加入的碎石不合格
产生后果:浆液不能渗入碎石内,造成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
防治措施:进料前对碎石质量作要求,碎石应粒径接近2cm含细料较少,碎石干净。
4.4
产生原因:浆液渗透碎石不均
产生后果: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
3.5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对中支架间距过大或对中支架过小,均会导致钢筋保护层不均,对中支架过大,锚杆放入锚孔内困难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3.6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钢筋间距近,影响锚固体对钢筋的握裹力,同时,抗水板位置不便于防水施工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防治措施:降水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工,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
2.7
产生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成孔过程中,孔壁产生泥皮,终孔时,未对锚孔进行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内泥浆沉淀
产生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锚杆锚固力不足
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内加水,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反复几次,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锚杆放入后应及时注浆。
1.
1.1
产生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工时,基础图标高、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
产生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
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基础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高、抗浮力等;
1.2
产生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编号随意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
2.2
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
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
2.3
产生原因:锚杆施工场地高低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行标高测量;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行测量
防治措施:加入的碎石质量满足要求,碎石在注浆过程中加入注浆过程中对锚杆进行振动,注浆后应反复补浆直至孔口浆液不下降
4.5
产生原因:注浆完成时未对锚杆位置调整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保护层不满足设计要求
防治措施:注浆完成时,对锚杆进行居中固定
4.6
产生原因:注浆过程中,担心注浆管不能拔出,注浆过程中拔出过快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或锚杆锚入筏板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锚杆放孔时,同时测量孔位标高;计算成孔深度,终孔时,测量钻孔深度
2.4
产生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行编录,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合的软弱层,或出现后,
未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
防治措施:成孔时进行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
3.
3.1
产生原因:不熟悉合同文件,钢筋品牌一般指厂家
产生后果:钢筋品牌与合同不符时,存在计量的风险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合同交底,材料采购计划中提出品牌。
3.2
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规格包括强度等级和直径大小
产生后果:钢筋规格与设计不符不合格,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材料进场后,根据图纸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
4
4.1
产生原因:未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拌料
产生后果:锚固体强度不足或注浆后,锚孔内浆液收缩较大
防治措施:严格按设计进行拌料。
4.2
产生原因:施工管理不到位
产生后果:卵石地层,注浆不及时会导致塌孔,同时若有地下水,容易造成注浆管底部堵塞,不能注浆及孔底一定深度无浆液;岩石地层,孔底容易沉淀泥浆,影响锚固力
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或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锚杆长度不够会导致锚杆不合格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3.4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隔离支架间距过大或隔离支架过小,均会导致钢筋间距近,影响锚固体对钢筋的握裹力;对隔离支架直径过大,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产生后果:若孔底有水,浆液不能进入孔底,造成锚杆底端无锚固体,影响锚杆锚固力
防治措施:锚杆制作时,注浆管安放至锚杆底部0.2m;用胶带或铁丝将注浆管固定在锚杆上;注浆时,待浆液返回至孔口再拔管。
3.9
产生原因:套管内加入砾石,造成与钢管摩擦较大,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同时,钢筋和注浆管挂在套管内不平的位置,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
2.5
产生原因:未考虑独立柱及条形基础深度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施工前,统计独立柱及条形基础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至每根锚杆
2.6
产生原因: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
产生后果:锚杆施工时,砂层及砾石沉淀至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
产生后果:钢筋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砾石在注浆过程中再加入,锚杆入孔前,检查钢筋有无可以挂到套管的地方,注浆管位于锚杆中央且不宜过长,以齐平锚杆为宜。
3.10
产生原因:钢筋玩起时,采用单根钢管直接向下压,对弯起点未控制
产生后果:弯起点距抗水板底面过近,锚杆受力后,抗水板开裂
防治措施:钢筋弯起,必须对钢筋的直线段进行固定,防止一起弯起。
3.7
产生原因:锚孔深度与设计不符,或锚杆放入孔内深度不足
产生后果:锚杆标高高于设计时,锚杆锚固段长度不满足要求,锚杆标高低于设计时,锚入混凝土长度不满足,需要对锚杆杆体接长
防治措施:锚杆安放前,检查锚孔深度,锚杆安放后,检查锚杆标高
3.8
产生原因:锚杆制作时,未按设计要求放置注浆管;未对注浆管进行固定,拔管时,注浆管拔出;注浆时拔管过快
产生后果:不便于施工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
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行分区,在每一个区内按横排编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1.3
产生原因:施工时为查看基础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
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
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
产生原因:测量放线误差大;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
产生后果:注浆体不饱满,局部无注浆体
防治措施:锚杆施工后及时注浆当天施工的锚杆必须当天完成注浆。
4.3
产生原因:加入的碎石不合格
产生后果:浆液不能渗入碎石内,造成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
防治措施:进料前对碎石质量作要求,碎石应粒径接近2cm含细料较少,碎石干净。
4.4
产生原因:浆液渗透碎石不均
产生后果: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
3.5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对中支架间距过大或对中支架过小,均会导致钢筋保护层不均,对中支架过大,锚杆放入锚孔内困难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3.6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钢筋间距近,影响锚固体对钢筋的握裹力,同时,抗水板位置不便于防水施工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防治措施:降水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工,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
2.7
产生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成孔过程中,孔壁产生泥皮,终孔时,未对锚孔进行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内泥浆沉淀
产生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锚杆锚固力不足
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内加水,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反复几次,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锚杆放入后应及时注浆。
1.
1.1
产生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工时,基础图标高、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
产生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
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基础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高、抗浮力等;
1.2
产生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编号随意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
2.2
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
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
2.3
产生原因:锚杆施工场地高低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行标高测量;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行测量
防治措施:加入的碎石质量满足要求,碎石在注浆过程中加入注浆过程中对锚杆进行振动,注浆后应反复补浆直至孔口浆液不下降
4.5
产生原因:注浆完成时未对锚杆位置调整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保护层不满足设计要求
防治措施:注浆完成时,对锚杆进行居中固定
4.6
产生原因:注浆过程中,担心注浆管不能拔出,注浆过程中拔出过快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或锚杆锚入筏板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锚杆放孔时,同时测量孔位标高;计算成孔深度,终孔时,测量钻孔深度
2.4
产生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行编录,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合的软弱层,或出现后,
未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
防治措施:成孔时进行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
3.
3.1
产生原因:不熟悉合同文件,钢筋品牌一般指厂家
产生后果:钢筋品牌与合同不符时,存在计量的风险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合同交底,材料采购计划中提出品牌。
3.2
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规格包括强度等级和直径大小
产生后果:钢筋规格与设计不符不合格,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材料进场后,根据图纸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
4
4.1
产生原因:未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拌料
产生后果:锚固体强度不足或注浆后,锚孔内浆液收缩较大
防治措施:严格按设计进行拌料。
4.2
产生原因:施工管理不到位
产生后果:卵石地层,注浆不及时会导致塌孔,同时若有地下水,容易造成注浆管底部堵塞,不能注浆及孔底一定深度无浆液;岩石地层,孔底容易沉淀泥浆,影响锚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