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有一次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命站立成树

------《生命只有一次》课后反思

上思想品德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就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灵活的教育技巧。

下面就本人执教的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生命只有一次》,反思如下:

一、现实与教材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深刻和不可避免的话题。人的生命是奇妙、宝贵和美好的,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尽管每个人的历程都不一样,但都会有酸甜苦辣,而人们面对这生命的滋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人们能享受生命中的甘甜,却未必都能接受生命中的苦涩,有人面对生命中遇到的挫折、苦涩时,选择积极和坚强,从海伦.凯勒到张海迪,从“千手观音”到洪战辉,无数与生命中的不公、苦涩抗争的人成就了“大写的人”;有人遇到这些时却自暴自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应该大力推行生命教育。

中学生中遇到挫折便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自杀的现象,我们都早就屡见不鲜了。这是什么原因?初中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很有必要,也很及时,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中的苦与甜,从而形成珍视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美好的,生命的滋味是有苦有甜,苦中有甜,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很重要。这对于仅有十三、四岁的八年级学生来说,生活阅历是有限的,是很难体会到的,这个话题似乎深刻了些。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形成珍视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堂课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参悟生活的典型,结合自己的生活,领略生命的滋味,认识自己的重要,从而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课堂中贯彻思品课生活化及探究性教学理念。

二、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材料的取舍与整合

选中“生命只有一次”这个课题的原因是,它对中学生来说有很必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生命教育的一个课题。但同时也感到了选它给教师带来的严重挑战和困惑。我们每天都活生生的活着,然而这教材中提到的“生命的滋味、我们都很重要”这两个二级标题,想起来似乎简单,但讲起来其实复杂,这牵涉到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心理因素等很多问题,备课过程中我们一度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惑。

如何与这些经历不多、大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九零后初中生来交流?再三考虑下,我们拿出了第一套方案:

(一)第一套方案及反思:

导入:某中学学生踩踏事件和汶川地震中死伤的学生案例。目的:引发学生来感受生命的重要,

活动1:日本某公司裁员时,员工说“我很重要,如果没有我做的这件事,那么……”的故事材料,引导让学生用教材中提供的话题

“我对()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不在了,他们会()”思考并说话。目的:用案例引出话题,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谈生命之重要;

活动二:出示几起学生自杀案例,和教材中“心理医生”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并劝诫。目的:引导学生直面死亡案例,并解惑导行;

活动三:一个非典重症病人被抢救回来后对生命美好的感悟,让学生观看视频材料。目的: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

活动四:学生观看“剖腹产”图片。目的:让学生感受人的生命来之不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增强感受,同时点拨学生:我们怎么能轻生?

结束:倾听心脏跳动的声音,目的: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生命真实的存在,我们应该好好善待、珍视生命,在师生“生命生命”的激情对话中结束全课。

我们的想法是,学生都在拥有着生命,并每天与众多生命打交道,他们有没有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有没有去感悟生命的滋味?拿我们成年人来说,似乎每天也就这样活着,却很少细细的沉下心来思考生命,生命的重要和它的滋味。

要引发这种思考,就需要有一个触发点,于是我们将教材的两大板块调换了顺序,即先谈生命之重要,再来谈生命的滋味:先让学生感受被动失去生命的无奈和悲惨,紧接着话锋一转:“然而我们身边却还有轻生的中学生”,从而体会到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再从“起死回生”之人的感悟中来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材中也提到了“青少年轻生的几种主要心理原因”、“陶行知劝诫碑”、“一市民在南京大桥上劝诫轻生者”等直面死亡的内容,况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发生的学生轻生现象已不再遥远,且有愈演愈烈的迹象,我们教育该教什么?不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吗?于是我们选择了大胆地在课堂上“直面死亡”,设计也颇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

然而通过试教我们发现,这个设计虽然大胆,但我们却忽略了“怎样教”的问题:

1、血淋淋的画面和案例在课堂上呈现,是否合适?学生看到听到后感受会是怎样的?对他们将会产生怎样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试教中,学生的心都被揪得紧紧的,课堂气氛沉重,虽然“生命”这个话题被打开,但变得格外沉重。再者里面出现的几起自杀案例,就发生在我们本县,这会给听课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如果换位思考的话,绝不会好的。

我想这不是教育应该给学生的,更不是我们这堂课应该达到的目的。生命虽然也沉重,但对于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生命应该是美好的,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我们想到了如何来出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却没有想到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副作用。正如有些电影电视剧中的那些犯罪、凶杀手段,虽然其结果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但总难免被人误解或断章取义,变成了犯罪教学片。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绝不能这样!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发觉,很多时候与其直截了当的面对负面,

不如拐个弯来正面引导。

2、材料内容有的不新颖,有的不适合在初中学段的学情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对于赛课而言,上叙方案中的材料并不新颖,有些是其他版本教材中相关主题的材料,比如“非典病人的感悟”就是师大版教材中的一则材料;有些是是已经被使用过多次的,比如“剖腹产”和心跳,在小学课堂中我就曾听到过有老师用到了,对父母养育恩情,和感悟生命;还有上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的,比如汶川地震中的死伤者。

由此我们获得了两个方面的认识和教训:(1)材料不新鲜或不适应初中学段的学情,便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引起学生的较深的主动思考,也就不能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了。(2)正是由于此,课堂中学生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变成了老师填加给学生,而非由学生通过活动、探讨主动感悟而获得。(3)“剖腹产”材料在小学阶段使用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且在这里用稍不小心便会有跑题之嫌,用于对母亲的感恩会更合适。

当然,教无定法。是不是材料陈旧了些就一定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了?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巧妙的使用和引导。基于以上反思,我们设计了第二套方案:

(二)第二套方案及反思:

导入:学生观看“千手观音”的视频,谈对此节目背后故事的了解。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这群残疾生命带给人的震撼和享受;

活动一:提问:你觉得它美吗?美在哪里?目的:引导学生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