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1.原始社会的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本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阶级性)③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大多与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以及宗教有关;(内容)④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方法)2.古代学校的萌芽(1)我国的学校萌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如下:①青铜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才;③文字的产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2)原始学校的形态①五帝时期:成均(大学);庠(养老的地方)“五帝成均之始也”②夏代:序(贵族学校)、校(平民学校)③商代:古人以西为右,殷人尚西尚右,所以将大学设在西郊,又称作右学;相反,小学设在东郊,称作左学;瞽(gu)宗以乐教为主,同时右学和瞽宗都具有大学性质。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其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结构,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只有官府才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
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学习礼、乐、舞、射这些学科,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
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
2. 小学与大学(1)小学:①学校类型: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和乡学的小学;②入学年龄: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早于贫民子弟,最早8岁入学,晚者15岁才能入小学,年限为7年,③教育内容:学习德、行、艺、仪。
(2)大学:①大学的生源: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分子;②年龄:进入大学的年龄也和家庭地位有关,有的15岁,有的20岁;③规模:大学的规模也有差别,即“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④教育内容:学大艺,履大节,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书》。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打印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n 根据《尚书·舜典》载,虞舜时已有了专门的学 官。
n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做司 徒,敬敷五教,在宽’。”
n “帝曰:‘俞,咨伯,汝做秩宗,夙夜惟寅, 直哉,惟清’。”
n “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胄子。直 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 伦,神人以和’。”
• ⑤乐师----教国子以小舞(下大夫)
•①大司徒----乡学总管(卿)
•②乡大夫----掌握乡之政教禁令(卿)
•
③州长----掌州教(中大夫)
•
④乡师----掌乡教(下大夫)
•
⑤党正----掌党教(下大夫)
•
⑥族师----掌族之戒令政事(上士)
•
⑦舞师----教兵舞(下士)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 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节 学校萌芽的传说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节 学校萌芽的传说
(一)教育的起源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 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 动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学校的萌芽
o 1、教育的分化
n 劳动产品的剩余使少数人可从事脑力劳动 n 社会事务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o 2、文字的产生
n 在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前的陶器上, 就已出现很规则的文字。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大学教育更为贵族子弟所享有,极个别平民中的优秀者经 严格的考核选拔方能进入。大学入学年龄通常始于15岁, 9年完成学业。大学设在郊外,天子的大学四周环水叫辟 雍,诸侯的大学半周环水叫泮宫,表现出等级性。大学的 择址和设施是出于射、御教学和演练的需要。 大学的目标在于大艺、履大节,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 的统治者。西周王朝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要 学礼乐、军事需练射御,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 ,射御次之,书数又次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已有明确的 计划性并有专门的场地与专门的官员施教。
礼既然包括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和道德所以被看作是立国传统国家命运之所系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包括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的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反映了维护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的需要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和 “六艺”教育的形成
主讲:谢志斌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主线
中国古代教育,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起,到1862年京师同 文馆建立时为止,先后形成几个发展高潮: 1.以六艺教育为标志,形成有国学与乡学、大学于小学之分 的西周官学制度; 2.以私学发展为载体,形成诸子百家教育思想争鸣,涌现孔 子等教育家和标志性教育专著《学记》的春秋战国教育; 3.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开始读书做官时代的汉代 经学教育; 4.形成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与科举考试制度结合的 隋唐教育制度; 5.以书院为学术活动中心,推动教育理论取得进展的宋明理 学教育; 6.反对理学、批判科举、提倡实学的明清启蒙教育思潮。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由礼、乐、射、御、书、数构成的“六艺”教育,中心是 礼、乐。“六艺”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其形成于西 周时期。因为当时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教育方 面逐渐增加了政治伦理内容,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 教育。
中国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劳动起源说——(俄罗斯的教育研究者对恩格斯马克思想总结所提出)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明产生,仅是不成然的维形二是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
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下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有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或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第四,教育的手段局服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始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正: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授,女的劳动倒重于采集、科植、家务、纺织。
第六,教育还没有支口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长者为师,知识经验的传授,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超了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中国古代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史(1)外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㈠、官学制度的建⽴和“六艺”教育的形成1、教育起源和学校萌芽的传说⼈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类参与社会⽣活的需要以及⼈类⾃⾝⾝⼼发展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中,⼈们通过原始的教育活动向年青⼀代传授社会⽣活和⽣产的知识、经验和规范,使他们成长为⼈类社会⽣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有关教育起源的理论,如⽣物起源说、⼼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请参考教育学原理)学校是⼈类社会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条件可归纳为以下⼏点:其⼀,社会⽣产⽔平的提⾼,为学校的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脑⼒劳动和体⼒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其三,⽂字的创造以及社会⽣产⽣活知识的⼤量积累,为学校的产⽣提供了进⾏教育的⼯具和内容,以及进⾏⽂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其四,国家的产⽣,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
学校萌芽的传说:五帝时代已有⼤学,名为“成均”,最早见于《国礼》、《礼记》。
董仲舒第⼀个指出其为五帝之⼤学。
“成均”是当时举⾏宗教仪式或进⾏公众集会时的演奏歌唱之地,亦是实施乐教的场所。
在“成均”进⾏的教育活动并不以⽣产劳动为教育内容,⽽是独⽴于⽣产过程之外的,具备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此外,古史还有虞⽒之学为“庠”的传说。
“庠”是由⽒族中的⽼者看管的,储存⽒族公共粮⾷的地⽅,亦是⽒族敬⽼养⽼⾏礼之地。
在⽒族公社中,教育青年⼀代的任务,通常由具有丰富⽣活、⽣产经验的⽼⼈承担,所以痒也兼为教育的场所,具有养⽼和教育的双重性质。
“成均”和“庠”虽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有⽬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奠定了基础。
2、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是中国奴⾪制的全盛时期,在经济上,实⾏奴⾪主贵族的⼟地国有制;在政治上,采⽤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周天⼦→诸侯→卿→⼤夫→⼠→庶⼈);在思想意识上,强调遵守礼制。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外教育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中外教育史》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小时
二、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大纲:
1、中国教育史部分: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历史上的科学制度;历史上的书院发展;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杨贤江的教育思想;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梁漱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外国教育史部分: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古代罗马的教育思想;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洛克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论;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斯宾塞的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学说;杜威的教育理论;列宁的教育理论;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马卡连柯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思想;赞科夫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二)参考书目:
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1中国教育史真题:选择题随堂讲义
中国教育史选择题出题分析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2008年,第11题】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A.都学B.乡学C.国学D.官学【2012年,第14题】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2014年,第14题】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分别称为()A.成均泮宫 B.辟雍庠序 C.辟雍泮宫 D.辟雍泽宫【2015年,第14题】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A.诗书B.礼乐C.射御D.书数【2016年,第14题】在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学校中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A.庠B.成均C.序D.泮宫【2019年,第14题】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知识点:孔孟荀儒家学派【2007年,第11题】“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2008年,第12题】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对“愤”的解释是()A.“达其辞”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C.“开其意”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2010年,第14题】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重视道德教育B.重视文史教育C.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2014年,第15题】下列引语最符合孔子关于教育对象主张的是()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C.“仕而优则学”D.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016年,第15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一关乎学习过程的论述出自()A.论语B.墨子C.孟子D.荀子【2019年,第15题】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知识点:墨家、道家、法家【2011年,第14题】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A.政治教育B.科技教育C.艺术教育D.军事训练【2018年,第14题】“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10.被封为“亚圣”的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13.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23.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4.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A.批评B.赞成C.不作回应D.默认25.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A.韩非B.庄子C.老聃D.荀子2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27.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D.韩非孟子28.“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3.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_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_
青铜铭文上关于大学的记载
《麦尊》中说周王在镐京,“才辟雍,王乘于 舟……王射大鸿”。意思说,周王在辟雍,坐 在船上,射大雁。 《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 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 仆学 射”。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 是太子的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 宫率领其他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
家庭教育的内容
《礼记·内则》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 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 。 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 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 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以数 日”。
第发展, 西周学校的基础上,以“六艺”为基本 教育内容,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六艺”有“大艺”、“小艺”之 分。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课 程;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一)礼乐--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是政治伦理课,主要是国家政治生 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 的训练。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 嘉礼。 “乐”是综合艺术课,包括声乐、器乐 和舞蹈。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 之教。
西周大学教育注重礼乐的配合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三王教世 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 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 故其成也怿(yì ),恭敬而温文。” 《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没有从其他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 教育极端原始 教育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原
始礼仪和社会生活常识;主要途径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 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和文字书本;教育手段是身教和言教。
教育权利平等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的教育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的教育●原始夏商周●学校萌芽的传说●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是学校的萌芽,不是正式的学校●成均●部落贵族重视音乐修养,其子弟受乐教,实施乐教之地称为成均●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为古代学校的萌芽提供了条件●庠●是敬老爱老的地方,教育一般有有丰富经验的老人承担,所以在养老的地方进行●教育的人物在德教●夏代的教育●两类学校●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后发展为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并非单独的教育机关,设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校是指用木材围成的围栏,是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成为习武的场所,也在此进行其他的教化活动●乡学,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教育目的与内容●目的●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内容●军事教育习射是重点●宗教教育敬祖尊天●人伦道德教育●商代的教育●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工具●文字是教育工具●典籍是重要的教育材料●学校●瞽宗右学●同一机构的不同名称,大学性质●是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庠序●乡学●庠●养老+道德教育,推行孝悌●序●习射军事训练礼乐教育●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孝是最基本道德准则●军事教育●车战射御●礼乐教育●以乐造士●书数教育●阅读、书写、数学十进位法●西周的教育●学在官府●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奴隶主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历史上称为“学术官守”,由此造成“学在官府”●原因●根本●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客观●惟管有书,而民无书●特点●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国学与乡学●国学●定义●是中央政府办理,设在王都内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司乐主管,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了等级性●分类●大学●对象●贵族子弟、贫民中的优秀分子●内容●学大艺,履大节,礼乐为重,射御次之●特点●计划性,定时定地教学●小学●对象●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内容●强调德行教育和社会生活技能的基本训练●乡学●定义●设置在王都郊外行政区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对象●下层奴隶主和平民●类型●乡校、州序、党庠、家塾●内容●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制度●定期的考核和推荐,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家庭教育●贵族子弟专享,内容是生活技能和习惯●特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明显的计划性●能按儿童不同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六艺●定义●指礼乐射御书数●大艺/大学课程●礼乐射御●小艺/小学课程●书数●内容●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内容极广,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重在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重在陶冶人的内在精神和情操●射御●射●指射箭技术●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数●书●文字读写●数●算法●特征●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又注重实用技能,寄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中国教育史04
周宣王时的《师嫠(lí)(guǐ)》中也有一 段话:“才(在)昔先王小学,女(汝)敏可事, 既命女(汝)(gēng)乃且(祖)考嗣小辅。” 这段铭文不但证明王室设有贵胄小学,而且也证 明了古籍文献中关于少傅和乐官记载的真实性。 据郭沫若考证:“小辅当读少傅”。
再结合《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 妃(配)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 也。……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 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说明这类小学属宫廷的贵胄小学,其学生是王太 子、公卿太子、大夫元士的嫡子等。
《大戴礼记·保傅》说:“昔者周成王幼,在 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 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 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三公 既有分工,又紧密合作。三少协助三公共同辅佐 天子,教喻太子。后来西周官制逐渐分化,师保 便成为太子导师的专称,执政的辅宰之臣则别以 卿士名之。从职官的分化,也可以说明最初的师 保是官师合一的职务。
据《周礼·地官司徒》,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 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礼记·内 则》说:“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学射御。”这 里有礼仪、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等, 教学内容比较全面,这说明西周小学强调的是贵 族道德行为准则的培养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训 练。
除辟雍、泮宫之外,西周还有其它的大学。 《礼记·王制》所说养国老的“东胶”,《礼 记·文王世子》所说的“东序”、“瞽宗”、“上 庠”等,都是大学。“
(三)西周的乡学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之为国学,即 中央官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 校,总称之为乡学,即地方官学。据《礼记·学记》 载,西周的乡学是“家有塾,党有庠,术(遂) 有序。”《周礼》又说:“乡有庠,州有序,党 有校,闾有塾。”《孟子》仅说:“周曰庠。”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为什么说“六艺”是古代教育的一次改革?
为什么说“六艺”是古代教育的一次改革?
西周灭了商朝之后,继承了商朝的教育体制,又结合新的时代环境,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官学教育体系,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六艺”教育。
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以射、御、书、数为辅的六艺教育。
礼教是有关政治、宗教、法律、伦理道德、规范礼仪等知识的教育,在六艺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
乐教主要学习宗教祭祀方面的音乐舞蹈知识,核心是张扬等级观念。
射御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内心志向和技艺的培养。
书数是有关读写算的知识教育。
六艺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春秋战国末期,周王室渐衰,私人学堂逐渐兴起、官学没落,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正在来临。
2021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科目《333教育综合》的考研题库(第1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
第1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庠序[华中师大2004研]答: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庠相传起源于虞舜时代,一称“米廪”,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
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射的地方。
《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开办庠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2.辟雍[北大2003研]答:辟雍,亦作“璧雍”,是西周时期的大学,设于王城。
西周鼎盛时期,形成了“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体系。
与此相应,辟雍的建筑也有变化,发展为整齐对称的四合院式课堂。
按方位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专名,东面称为东序,又叫东胶或东学;西面称瞽宗,又叫西雍或西学;南面称成均,又叫南学;北面称上庠,又叫北学;中间称太学,又叫中学。
总名为辟雍,“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学生按季节轮流到瞽宗学礼,到上庠读书,到成均、东序学习乐舞和射艺。
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以存古制,但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仅为祭祀之所。
3.“六艺”[云南师大2013研;南师大2012研;华中师大2004研]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
礼是政治伦理课,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礼;乐是综合艺术课,是音乐、诗歌、舞蹈结合为一,传说其内容包括六代之乐;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
“六艺”中以礼为中心,文武兼备,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
二、简答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什么理论?答: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的理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1.原始社会的特点:
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本质)
②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阶级性)
③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大多与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以及宗教有关;(内容)
④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方法)
2.古代学校的萌芽
(1)我国的学校萌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如下:
①青铜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才;
③文字的产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2)原始学校的形态
①五帝时期:成均(大学);庠(养老的地方)“五帝成均之始也”
②夏代:序(贵族学校)、校(平民学校)
③商代:古人以西为右,殷人尚西尚右,所以将大学设在西郊,又称作右学;相反,小学设在东郊,称作左学;瞽(gu)宗以乐教为主,同时右学和瞽宗都具有大学性质。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其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结构,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
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只有官府才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
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学习礼、乐、舞、射这些学科,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
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
2. 小学与大学
(1)小学:
①学校类型: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和乡学的小学;
②入学年龄: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早于贫民子弟,最早8岁入学,晚者15岁才能入小学,年限为7年,
③教育内容:学习德、行、艺、仪。
(2)大学:
①大学的生源: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分子;
②年龄:进入大学的年龄也和家庭地位有关,有的15岁,有的20岁;
③规模:大学的规模也有差别,即“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④教育内容:学大艺,履大节,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书》。
3.国学与乡学(西周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学校系统,已经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
(1)国学。
国学是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周天子和诸侯国王都内,专为贵族奴隶主子弟设立,由大司乐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2)乡学。
乡学是由管理民政的司徒总体负责,以“乡三物教万民”作为教育内容,具体如下:
①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②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xu);
③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家庭教育
据《礼记•内则》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三)“六艺”教育
“六艺”教育是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西周教育制度的特征和标志之一,它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礼是指周礼,是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乐是指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
礼和乐被称为“大艺”;
②射是指拉弓射箭的技术;御是指驾驭马车的技能;
③书指读书与写字;数是指计数。
书和数被称为“小艺”。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文化传统,又重视实用技能;既有文事也有武备;既有礼仪规范,也有内心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