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验案举例
作者:孔伯华名家研究室 李志更博士高血压 病又称原发性 高血压 ,是常见病、慢性病、高发病。
我们通常所说的 高血压就是指原发性 高血压 。
高血压 有“三高三低”的特点,所谓三高就是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
据调查,我国目前大概有2亿 高血压患者,而北京地区45岁以上居民约一半以上具有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一半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 有关。
我国是世界上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约有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 高血压 就是其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的危害性就在于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容易造成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所谓三低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许多人自己得了原发性 高血压竞一点不知道,更不用说药物治疗了。
还有些 高血压 病患者,出于害怕西药副作用等原因,不能够坚持治疗,加之该病不容易治愈,故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 高血压 ,研究 高血压 ,预防 高血压 ,控制 高血压 。
高血压病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遗传和基因因素。
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子女患 高血压病的机率是3%,父母一方患高压病者,子女患 高血压的机率是25-28%,而双亲均为 高血压 者,其子女患 高血压的机率是45-55%。
远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但是 高血压 的发病还需要环境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精神情绪。
情绪紧张、激动容易造成血压的波动,所以 高血压 患者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有一些人的职业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如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医生、会计,精神常紧张,交感神经就兴奋,容易得 高血压 。
(3)膳食营养。
高血压 病患者要避免高盐、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我们每天只需要摄取6克食盐就够了。
在食用油的选择上,多吃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等,少食用猪油、牛油之类。
中医医案——高血压(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血滋肝熄风法治愈眩晕病案:严某,男,51岁。
初诊:1974年7月5日。
主诉及病史:头晕眼花,时发时止,已有数年;继之耳鸣,经常失眠。
经某医院检查,血压为186/120mmHg,诊断为高血压。
诊查:诊其脉弦细而有力,重按却微;察其舌质红,苔干而少津。
头晕严重时,常伴恶心欲呕,阵阵心烦,口干苦,小便短,色深黄,大便干结。
性情急躁,容易激动,不能克制,长期失眠,时有心悸。
辨证:此为血不养肝,肝阳亢盛所致。
治法:益血滋肝,实为当务之急,知柏地黄丸加减主之。
处方:盐知母18g 炒黄柏6g 细生地24g 牡丹皮12g 泽泻12g 茯苓12g 草决明18g 杭菊花9g 炒赤芍18g 丹参12g 山茱萸9g 3剂二诊:7月8日。
心烦、性急、恶心、心悸诸症均愈,小便色转清,大便亦通畅,血压略降为170/110mmHg。
阳亢之势已得控制,但头晕、失眠如故,且阵阵恍惚无主,不能自持,身若飘空。
脉虽仍细弦,但已不似3天前有力。
此属血犹未充,肝经虚风内1动之候。
用真珠母丸加味,以益阴血、平虚风。
处方:珍珠母24g 当归9g 干地黄18g 白人参9g 酸枣仁15g 柏子仁12g 水牛角12g 茯神12g 沉香6g 生龙齿18g 豨莶草30g 3剂三诊:7月12日。
头晕痊愈,失眠大有好转,已能入睡5个小时以上,恍惚飘空感亦消失。
血压140/90mmHg。
再用真珠母丸原方以养血滋肝,巩固疗效。
处方:珍珠母22g 当归身45g 干地黄45g 白人参30g 酸枣仁30g 柏子仁30g 水牛角30g 茯神15g 沉香15g 生龙齿15g 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
每服30丸,金银花、薄荷煎汤送下,午后及临卧时各服1次。
按语肝之阳气,全赖阴血涵养。
如阴血虚少,不能涵养肝中阳气,肝阳因而亢盛,不断上逆,上干清阳,则为头晕、眼花、耳鸣;冲逆犯胃,则为恶心欲吐;阴虚不足以济阳,则舌红苔干,心烦而悸;阳亢反以劫阴,则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中老年朋友患高血压者越来越多,其来势凶猛,谈压色变。
以往称高血压为“富贵病”,就是说有钱人吃得好,大酒大肉,甘露肥腻,久之血管硬化,血管压力增高而致病。
现代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对饮食养生大都不懂,自然是得此病者有增无减,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中医辨证后认为,高血压可以分为四型:即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阴阳俱虚型。
中老年朋友一般情况下肝肾阴虚和肝阳上亢者居多,痰湿阻络和阴阳俱虚的少一点;另外还有家族性遗传的,所占比例也不怎么大。
我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研究多年,确有一些心得体会。
斯举病例几则,以嗜读者。
一肝阳上亢型王某,男,49岁,沽源县人,干部,于2009年4月8日来诊。
自述因为近来工作繁忙,再加上和领导有些分歧,心情抑郁,无处发泄。
感觉眩晕头痛,头胀头重,面色比平时红而热,并且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舌红苔黄。
我给他诊脉后得知其脉弦数有力,测量血压105/160mmhg,证属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治疗以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为是。
处方如下:天麻20g、钩藤20g、石决明30g、赤芍15g、龙胆草30g、山栀子12g、黄芩20g、川牛膝20g杜仲10g、益母草10g、桑寄生20g、夜交藤15g、朱茯神15g、白芍20g、甘草6g。
上方加减服药60付后,症状基本消失。
继把上方研磨成细末后装胶囊口服三个月,一切正常,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二痰湿阻络型肖某,男,62岁,农民,2008年12月28日来诊。
患者头痛头晕,头脑混沌不清,胸闷气短,心慌而乏力,饮食减少,形体虚胖,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20/190mmhg,诊断为痰湿阻络型高血压。
治则是祛湿化痰,醒脑开窍。
方用:半夏20g、白术20g、天麻20g、丝瓜络15g、木通10g、泽泻15g、佩兰10g、藿香8g、川牛膝30g、甘草10g。
上方加减服药30付后症状缓解,血压稳定。
把上方做成散剂调理善后。
三肝肾阴虚型毛某,女,51岁,某厂工人,于2010年4月13日来诊。
高血压中医案例
高血压中医案例
患者情况:
性别:男性
年龄:55岁
主诉:长期发现血压高,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已有10年,使用西药控制,但一直不稳
定
中医诊断:
肝阳上亢,肝火上扰,肾阴不足
治疗方案: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主要药物组成:
龙胆草、栀子、柴胡、生山楂、山荷叶、地龙、甘草、黄芩等
治疗原则:
清热泻火,平肝降压,补益肾阴
处方解析:
1. 龙胆草、栀子、柴胡等为清热泻火药物,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清理肝胆火热。
2. 地龙具有补肾阴的功效,可改善肾虚情况,减轻高血压的症状。
3. 甘草具有调和药方各种成分的作用,可加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治疗过程:
患者服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剂后,每天2次,每次服用30毫升。
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后,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改善。
后继续定期复诊,并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变,保持良好的血压控制。
总结: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整体调理,通过清热泻火、平肝降压、补益肾阴等方面对症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稳定,并减轻症状。
但需结合个体情况,因此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有不同。
重要的是坚持按时服药,并配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长期稳定控制血压的效果。
请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医案——高血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眩晕病史:罗某三年前因外感出现头晕,身冷畏寒,心悸,失眠少寐,便溏,脘胀,乏力,时胸闷不适,气短,自汗出。
曾先后在数家医院治疗,效果不显,所服汤药不外解表、散寒、温阳等,包括麻黄附子细辛汤,自述服用上述之药后,全身无力,感觉不适,血压不稳,经常波动在160/95mmHg左右,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初诊:头晕,身冷畏寒,尤其是怕冷,感觉上半身畏寒尤甚,集中在双上肢的外侧,心悸,少寐,便溏,脘胀,乏力,时胸闷不适,气短,口干苦,自汗出,舌质暗,苔薄,脉象弦细。
西医检查:血压165/90mmHg,心电,胸片,心脏彩超,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Ⅱ级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审机:脾虚湿蕴,中焦不振,肝气不舒。
治法:健脾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15克半夏15克党参30克甘草5克干姜10克桂枝15克牡蛎20克天花粉15克枳实15克龙骨20克生姜3片大枣5枚二诊:头晕好转,心悸减轻,仍感觉脘胀,上身怕冷,便溏,乏力,时值冬天,如果屋里温度低于20度,就感觉身冷甚,汗出不多,心悸,失眠,辨证为卫阳不足,心阳不振,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3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党参30克枳壳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茯苓30克三诊:症状好转,继服三十余剂病情完全好转,血压稳定,脘胀不适消失。
按语该患者为公职人员,出差到新疆后外感引起此病,主要是感觉上半身怕冷,汗出不甚,头晕,心悸加重,原有高血压病亦加重,来我处就诊前,已经过数位医生诊治,效果不显,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为脾虚肝郁证兼以外感,乏力、便溏、胸闷气短为脾虚所致,脘胀为肝气郁结,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子盗母气,故见心悸、失眠少寐,中阳不振则见上半身怕冷,湿气重则遇风尤甚,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怕冷,卫气源于下焦,充养于中焦,布散于上焦,现在中焦阳气受损,生化无源故见寒象,方选伤寒论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脘胀减,肝气舒则用桂枝加龙骨牡汤温中阳,兼以安神定志,数剂而解。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中醫治療高血壓醫案
1.桂,女,47歲。
090323
高血壓一個月,血壓160/100mmhg,頭昏,失眠,口干而麻,不多飲,晨起煩熱,偶干嘔,無汗,尿頻,大便干稀不調,時溏時秘。
脈弦,舌淡紅鮮嫩苔薄黃膩。
六綱辨證:太陰陽明病(細辨還會有一些少陽)
處方:酸棗仁湯合五苓散澤瀉湯
酸棗仁80?川芎20?知母20?炙甘草20
茯苓20?豬苓15?澤瀉50?生白術20
桂枝15
水煎服四劑。
二診血壓120/85mmhg,續服16劑,血壓穩定。
2.姚*姚*豐,男,40歲。
090323
GAGGAGAGGAFFFFAFAF
高血壓(低壓高)半年,刻診血壓130/115mmhg,身體素來康健,無明顯異常癥狀,詳細問診,唯有大便日兩行質稀,余無異常。
脈沉滑,舌淡紅嫩苔白厚膩水滑。
處方:生白術20?制附子30?茯苓30?生姜20
白芍30?澤瀉50
水煎服四劑。
二診:血壓125/95mmhg,大便已正常。
原方續進四劑。
三診:血壓120/85mmhg,守方續服12劑,血壓穩定
36035 8CC3 賃26658 6822 栢V26574 67CE 柎39160 98F8 飸33887 845F 葟~w32101 7D65 絥823002 59DA 姚27913 6D09 洉30315 766B 癫
GAGGAGAGGAFFFFAFAF。
中医医案——高血压合并慢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熄风潜阳、利湿清热治愈眩晕(高血压合并慢性肝炎)病案:陈某,男,52岁。
初诊:1975年1月3日。
主诉及病史:血压偏高已十余年。
前年肝炎反复活动至今。
住某医院八个月,入院后,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2级,慢性肝炎。
近期眩晕,头重脚轻,睡眠欠佳,疲乏无力,胸闷气憋,两胁胀痛,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
诊查:舌嫩、质红、颤动,苔黄腻。
右胁下积块,有触痛。
脉弦滑,右偏大,下肢轻度浮肿。
血压持续在120~130/100~110mmHg之间,血脂偏高,肝功能中度损害。
辨证:风阳内动,气滞血瘀,湿热蕴积。
治法:利湿清热,熄风潜阳。
处方:(1)茵陈120g、瘦兔肉120g,同炖服,每周服2剂。
(2)钩藤18g 首乌15g 山楂30g 丹参24g 毛冬青60g 石决明24g 桑椹子15g 葛根15g 大黄6g 郁金6g 鸡朎花30g 三七粉1.5g(另冲)1煎服,每周4剂。
二诊:1月14日。
眩晕、头重脚轻、胸闷胁痛、疲乏无力等症明显减轻,睡眠转好,尚脘腹痞满,二便不畅。
舌嫩质红,苔退薄黄,脉弦。
右胁积块化软,触痛减轻,血压回降(128/88mmHg)。
处方:同上(1)、(2)去毛冬青,加山药20g、淮牛膝15g。
三诊:2月5日。
眩晕未见反复,乏力、胸闷、胁痛基本消失,小便清长,大便通畅。
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缓。
右胁积块稳定不变,触痛不明显。
血压稳定在128~132/84~90mmHg之间,肝功能复查基本正常。
处方:停第(1)方。
第(2)方再去大黄服。
至5月31日,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反复,右胁积块稳定,血压保持于130~142/84~86mmHg之间,停药出院。
按语眩晕血压高,根据中医理论,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常见阳亢或阴虚互为因果,甚则阴伤及阳,而见阳虚。
本例曾经中药治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未见效果。
分析其病情,虽高血压十余年,但合并慢性肝炎,结合舌苔黄腻、脉弦滑和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等症状,考虑系肝气久郁、肝胃不和、运化失职、湿热蕴积未清,故采用重剂量茵陈,佐以性味甘咸、微寒、有滋阴补肝、润肠养胃作用的瘦兔肉兼利湿清热、保肝和胃,配合熄风潜阳方剂,既能清蕴积之湿热,使之邪有出路,又滋阴潜阳以达平肝熄风之目的,其效则显。
高血压医案(宿勤学医案)
高血压医案(宿勤学医案)高血压医案宿勤学医案1.Vera,女,58岁,印尼人。
2011年7月5日初诊,患高血压病10余年。
终日头晕胀痛,心烦失眠,走路如踩在棉花之上,头重脚轻,二便一般。
近日自觉症状加重来诊。
刻诊见颜面潮红,身体较瘦,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劲有力略数,血压180/110mmHg。
诊断为眩晕,肝阳上亢证。
治则以平肝潜阳熄火,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生白芍15克,天冬15克,玄参15克,龟甲15克,生代赭石30克,茵陈10克,生龙骨10克,生牡蛎30克,生麦芽10克,川楝子10克,生栀子10克,怀牛膝15克,川牛膝15克,石决明30克,炒酸枣仁30克,钩藤15克(后下),菊花10克。
病人连服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心烦失眠消失,血压降至150/100mmHg,上方去酸枣仁和栀子,继续服用14剂,诸证基本消失,血压降至130/90mmHg。
开复方罗布麻片和脑立清,嘱长期服用。
(评:血压降至正常,为什么还得长期服用罗布麻?高血压真不能根治?)2.Guri,男,43岁。
印尼人。
2011年10月8日初诊。
自述头晕胀已经1年多了,伴有目眩耳鸣,胸闷纳差,大便干硬。
刻诊见形体肥胖,颜面略红,舌苔黄白腻,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沉弦,血压200/120mmHg。
诊断为眩晕,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治则为祛痰化瘀,清肝通络,用温胆汤合祛痰平肝汤合珍决降压汤加减:处方:陈皮10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天竺黄10克,钩藤15克(后下),泽泻15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珍珠母30克,莱菔子30克,菊花10克,赤芍15克。
病人连服14剂,诸证减轻,血压降至150/100mmHg,病人由于自我感觉良好,要求停药,改服复方罗布麻片和脑立清胶囊常服。
病人此后未再复诊。
宿勤学:高血压病,一般来说主要原因是细小动脉硬化,(真的吗?不是一直不明原因吗?)类似于中医的”眩晕“范畴。
......何绍奇主编的《现代中医内科学》采用辨病辩证的治疗方法,大体上把高血压分为四大类: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证(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阴阳两虚证(二仙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证(黄芪赤风汤加减治疗)。
中医治愈高血压、血栓医案一则(内附完整舌象脉象及症候群)
中医治愈高血压、血栓医案一则(内附完整舌象脉象及症候
群)
男,59,血压高95/130(在吃两种高血压药),血脂高(吃通血管降血脂的血压降了),有时胸闷像压了在堵了在(西医检测心脏堵塞甚,要求手术,医生给病人多次做思想工作,由于病人一个人无人照应加之自身工资微薄经熟人介绍到我处治疗),膝盖疼,只能睡3~4小时,口不苦,头汗多,身上还好,大便成型粘马桶要洗,吹空调了拉肚子,夜晚小便多最少2~3次,小便量大脉:洪大有力,右尺中取微弱沉弱甚,左寸中取微弱沉无左关中取有沉少力,左尺弱甚沉无治用燥痰祛湿理气通络扶阳法,自治特效活络通栓大蜜丸,一个月量
治疗结果:
治后心得:高血压多是痰湿淤血将血管堵塞产生的局部高压,西医终身服用降压药强行压制的方法实属不对。
万病要从源头治起,阳气不弱,阴邪即不生。
中医病案展示▕纯中医治疗高血压案例
中医病案展示▕纯中医治疗高血压案例一、患者一般情况基本情况:男性,青年,已婚,BMI:27.44主诉:“发现血压升高5年”就诊,5年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最高160/100mmHg,运动后血压可降低,未服降压药,长期饮酒,既往未发现其他代谢性疾病。
门诊接诊时血压158/108mmHg,诊断“高血压病2级”收入院治疗入院情况:精神可,腹部稍胖,面色晦暗,咽部有痰不易咳出,颈部僵硬,身凉,怕热,出汗较多,动则汗出,胃口佳,白天饮水约1500ml,小便量与饮水量约持平,小便颜色浅黄,大便日2次,稀溏不成型,睡眠正常,夜间打鼾,舌质暗红,苔白腻,左脉沉,右脉滑。
水果、奶制品几乎不吃,长期饮用冷水或者冰水,日抽烟一包,饮酒100ml。
化验结果:尿常规:白细胞3-4个,红细胞8-10个,尿潜血+1;甘油三酯2.60mmol/L,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素4.64,甲状腺微粒体抗体10.3;心电图:正常;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轻度脂肪肝,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多发结石,脾肿大二、入院治疗经过•首次治疗:主管医生诊断“中满内热”,清热、利湿、化痰治疗口服处方:于“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60g 黄芩15g 黄连10g 炙甘草10g 法半夏15g 白芥子30g 陈皮10g 石菖蒲15g 乌药15g 4剂、水煎服、日三次,每次150ml外治处方:针刺: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丰隆、太冲、中脘、关元等耳穴压豆:眼、颈、肩、心、肾、肝、胆等血压从145/102mmhg降至135/90mmhg•10.22二诊,患者着凉感冒:鼻塞,咽痒,无身痛,精神正常,饮食正常,出汗正常,脉浮紧。
笔者更换诊疗思路:解表散寒,化湿祛痰口服处方:“葛根汤加减”葛根60g 麻黄20g 桂枝15g 白芍15g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30g 苍术10g 羌活10g 白芷10g 川芎10g 桔梗15g 天花粉10g4剂、水煎服、日三次,每次150ml血压从135/90mmhg降至124/86mmhg•10.26三诊,前期治疗有效,患者仍有鼻塞,咽痛,寒湿未解除,效不更方,上方增加川芎至15g,增加黄连3g 荆芥10g 防风6g ,去桔梗、天花粉4剂、水煎服、日三次,每次150ml其中黄连燥湿清热,缓解食欲旺盛,荆芥防风祛风散寒。
黄帝内针治高血压案例
黄帝内针治高血压案例一、患者情况简介患者李先生,56岁,是一名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白领。
李先生近年来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逐渐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持续不断,且呈现进行性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李先生的生活和工作。
二、高血压病程和症状李先生的高血压病程已超过5年,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波动在160/100mmHg左右。
其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悸、胸闷等。
此外,他还出现了一些与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如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三、治疗前的准备在进行黄帝内针治疗之前,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以了解其高血压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其心血管状况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的情况。
医生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其压力和情绪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加以调整。
四、黄帝内针治疗方法黄帝内针是一种基于黄帝内经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李先生的案例中,医生选取了心包经、三焦经、心经等经络上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合适的针具在选定的穴位上施针,刺激量的大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针刺结束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护理和指导,包括针眼护理、饮食调理、运动建议等。
五、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在接受黄帝内针治疗的过程中,李先生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
针刺穴位后,他感到局部酸胀感明显,且这种感觉逐渐向周围扩散。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针刺的深度和刺激量,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经过数次治疗后,李先生逐渐感觉到头痛、头晕等症状有所减轻。
六、治疗效果评估经过一个疗程(约3个月)的黄帝内针治疗,李先生的血压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的血压水平逐渐降至正常范围(<140/90mmHg),头痛、头晕等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
此外,他的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心悸、胸闷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医生还注意到,李先生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也有所提升。
这些结果表明,黄帝内针治疗对李先生的高血压及其相关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案例分析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案例分析一、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中医辨证施治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例高血压病人的病情,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二、病历分析患者:男性,55岁主诉:头痛、头晕、心慌、失眠等症状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长期服用西药降压药物,效果不佳辨证分析:患者属于肝阳上亢、肾阴不足的证候,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慌等上病,失眠等内病。
治疗原则:疏肝降压、滋阴益肾验方:柴胡泻肝汤合六味地黄丸三、中医辨证施治具体措施1. 柴胡泻肝汤合六味地黄丸的应用柴胡泻肝汤能疏散肝气、降压平喘,而六味地黄丸具有益肾阴、缓解虚火的作用。
将两方合用,可以同时调理肝阳和肾阴的失衡病理状态,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2.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体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类食物等。
此外,定期进行中医调理,例如针灸、推拿等,可以加速恢复患者体质。
3. 心理疏导高血压与心理压力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疏导,降低焦虑和紧张情绪,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四、效果评估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该患者的头痛、头晕、心慌等症状明显减轻,失眠情况也有改善。
血压值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不需依赖西药降压药物。
体检结果显示,肝功和肾功能指标均有改善。
五、总结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可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在高血压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此外,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也是高血压综合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差异,因此治疗方案需因人而异,应由专业的中医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总体而言,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血压需要持续时间较长,并且需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郭士魁】治疗高血压医案
【郭士魁】治疗高血压医案展开全文刘某,女,78岁。
血压偏高4~5年,160~180/70~90毫米汞柱,现服用降压药治疗。
初诊(1979年7月17日):血压160/70毫米汞柱。
自觉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口干目涩,视力模糊。
舌诊:舌胖暗红,少苔。
脉诊:脉沉细弦。
【辨证】:肝肾阴虚,兼血瘀。
【立法】:育阴清热,活血补肾。
【方用】:菊花10克、川芎15克、葛根15克、枸杞子12克、白薇15克、女贞子12克、丹参20克、茺蔚子20克、牛膝15克、杜仲15克、泽泻12克、珍珠母30克。
二诊(1979年7月31日):服药后头晕有减轻,口干目涩,腰酸腿软有好转。
舌质暗红,少苔,脉沉细弦,血压150/64毫米汞柱。
上方加沙参15克、五味子10克继服。
三诊(1979年8月14日):进上方自觉诸证有好转,无明显头晕,腰酸腿软明显减轻,精神体力较前好转。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弦,血压140/60毫米汞柱。
继服上方。
医案分析:本例患者年高,肝肾已虚,脑髓不充,虚阳上越,致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
肝肾阴虚,致口干,目涩,腰酸腿软。
肾气不足,腰酸乏力。
郭老给予育阴清热,活血补肾之剂。
菊花清肝明目;白薇清虚热,治头晕;生地养阴清热;川芎、葛根、丹参、茺蔚子活血通脉解肌,清肝降压;枸杞子、女贞子、牛膝、杜仲补肾;泽泻利湿化浊降压;珍珠母镇静安神。
I 声明信息:本文选自:《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中医冶高血压案例
中医冶高血压案例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案例:案例一:张先生,男,45岁,患有高血压十年。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
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肾虚,肝肾不和。
治疗方案为清肝降压、益肾固精。
采用针灸、中药煎煮剂配合治疗,每周2次。
经过3个月的治疗,张先生的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症状明显减轻。
案例二:李女士,女,55岁,患有高血压5年。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口干、口苦、失眠等。
舌苔黄厚,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火上扰,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为清肝泄火、化痰祛湿。
采用中药煎煮剂治疗,每日3次。
经过2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血压明显下降,症状减轻,舌苔清薄,脉象平和。
案例三:王先生,男,60岁,患有高血压10年。
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胸闷、失眠等。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心肾不交,阴阳失调。
治疗方案为养心安神、益肾固精。
采用针灸、中药煎煮剂配合治疗,每周3次。
经过3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改善,舌质红润,苔薄白,脉象和缓。
案例四:陈女士,女,50岁,患有高血压7年。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
舌苔黄厚,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治疗方案为清肝胆热、活血化瘀。
采用中药煎煮剂治疗,每日3次。
经过2个月的治疗,陈女士的血压明显下降,症状减轻,舌苔清薄,脉象平和。
案例五:刘先生,男,55岁,患有高血压8年。
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
舌苔黄厚,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为清肝泄火、化痰祛湿。
采用针灸、中药煎煮剂配合治疗,每周2次。
经过3个月的治疗,刘先生的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症状明显减轻,舌苔清薄,脉象平和。
案例六:张女士,女,60岁,患有高血压6年。
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
舌苔黄厚,脉象偏数。
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为滋阴补肾、益气养血。
采用中药煎煮剂治疗,每日3次。
经过2个月的治疗,张女士的血压明显下降,症状减轻,舌苔清薄,脉象平和。
中医辨证调理高血压恢复案例分享
中医辨证调理高血压恢复案例分享
黄某,男,59岁。
高血压5年余,多在170/135mmHg左右,服西药控制在120/90mmHg。
现胸疼,胸闷,短气,无力,惊悸,四肢冷,他无明显不适。
脉沉而拘紧,按之有力,舌可。
证属:寒痹心脉。
治宜:温阳散寒通脉。
处方:麻黄5克,桂枝8克,细辛4克,炮附子9克(先煎),干姜6克,半夏9克,白芍9克,五味子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以上方药30剂,每日1剂,水煎分三次服。
嘱停西药。
药后胸闷,短气明显好转,即刻血压140/100mmHg,稍事加减,继服50余剂,血压归于正常,停药。
《四言举要》曰:「沉脉主里,主寒主积。
」又云:「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脉经‧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曰:「寸口脉紧,寒之实也。
」脉拘实其为寒饮束缚,正气不得泄越之象。
寒饮内停,外无表证,此时用麻桂,目的不在于解表,而是激发阳气,细辛启肾阳,麻黄发越阳气,桂枝通阳,阳气升腾,则阴霾自散。
守绳墨而废绳墨,于通阳之中得其活法,每用此方挽狂澜于既倒,务使「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在此方中,半夏虽与附子相反,但病情需要,亦起到相反而相成的作用。
国医大师降血脂血压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国医大师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血脂和高血压的案例:
患者男性,56 岁,有高血脂和高血压病史多年。
患者经常感到头晕、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曾服用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国医大师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后,诊断该患者为肝肾阴虚、痰湿内阻型高血脂和高血压。
根据患者的病情,国医大师开出了以下中药方剂:
- 天麻 10 克:平肝息风,祛风通络。
- 钩藤 15 克: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 石决明 30 克: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 栀子 10 克: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 黄芩 10 克: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 牛膝 15 克: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 杜仲 15 克: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以上方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同时,国医大师还建议患者注意饮食调理,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
经过一个月的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患者的头晕、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血脂和血压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高血脂和高血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不能一概而论。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医案——高血压性心病心衰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阳泻肺法治高血压性心病心衰、水气上凌证病案:童某,男,65岁。
初诊:1982年8月9日。
主诉及病史:患原发性高血压十余年,间断服药,血压未能控制。
刻下咳嗽气喘,全身浮肿,心慌乏力,四肢不温,尿少,行动需人扶持。
诊查:面色浮白,语声短促,舌暗红胖,舌苔腻浊,脉弦涩短略伴结代。
血压180/110mmHg,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听诊主动脉第二音亢进,肺底有湿啰音。
辨证:心肾阳衰,水气上凌。
治法:温阳泻肺。
处方:红参10g 制附片10g 黄芪50g 桂枝7g 炒白术6g 葶苈子12g 茯苓、泽泻各15g 五茄皮15g 广皮6g 6剂二诊:咳喘大减,浮肿亦退,精神食欲好转,尿量增多,浊苔趋化,血压降为160/96mmHg。
前法合拍,原方加桑寄生15g再服6剂。
三诊:咳喘平定,浮肿退尽,食欲已振,二便自调,肢体转暖,面有红色,原方去葶苈、加五味子9g再服6剂。
患者前后共1诊12次,服药六十余剂,观察1年,病情稳定,能室外活动,自理生活。
按语高血压患者之早期多见头晕脑涨、面热口干、心烦易怒、舌赤脉弦等阴虚阳亢证候,自当滋阴潜阳,方克有济;若误用温热,犹火上加油,病演愈烈,不过临床阴虚阳亢既久,亦可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证候;此时再用滋阴潜阳已非宜事,用温热之剂却在所不辞,此即中医瓣证论治之精奥。
本证病情久延,喘肿甚剧,心慌胸闷,面色浮白,四肢不温,血压虽高,但却是心肾阳衰,水气上凌之证,选用温阳泻肺自为当务之急。
本方参附二药为君,益心气而助肾阳;以黄芪、桂枝为臣,补肺气而通达腠理,温通十二络脉;再拟以葶苈、苓泻,以泻肺实而引水下行,奏急则治标之功;佐白术、广皮健脾而化中州之湿,助后天生化之力;生姜行水消肿为使药。
全方配伍得当,标本兼顾,故奏效颇神。
本证血压本高,投药之后,血压渐平,说明高血压有阳虚证者,酌情使用参芪、附,桂,反有裨益。
高血压中医案例
高血压中医案例
病例一:
患者:男性,55岁,近期发现血压偏高,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中医诊断:肝火犯疏风,肝阳上亢,化热生风。
治疗方案:清肝热,降阳炎。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味。
处方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生大黄、栀子、丹皮、生石膏、茯苓、枳实、阿胶等。
服用方法:煎服,一日三次,每次服用50ml。
疗程:连续服用两个月。
治疗效果:经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血压逐渐降低,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病例二:
患者:女性,45岁,多年来一直有高血压病史,近期血压升高,伴有心悸、胸闷等不适。
中医诊断:气虚血瘀,肝郁气滞。
治疗方案:补气化瘀,疏肝理气。
方剂:养血当归汤加味。
处方组成:当归、川芎、熟地、黄芪、赤芍、桃仁、香附等。
服用方法:煎服,一日三次,每次服用50ml。
疗程:连续服用三个月。
治疗效果: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血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每个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最好在中医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郭生白医案大全——高血压、冠心病、肿瘤
郭生白医案大全——高血压、冠心病、肿瘤
郭老医案大全——高血压
案例一
高血压(2010/10/15)
前列腺肥大雷*,高血压,前列腺肥大
柴胡30 黄芪40 牡丹皮20白芍30 地龙20 羊藿30甘草15茯苓40 泽泻30
案例二
高血压(1995/03/04 )
头旋头疼张*,脉紧、高血压、180/110、无力、头旋头疼,3付。
黄芪35 双钩30 地龙20白芍30 川牛膝30 枳壳26甘草16 全虫5 羚羊角2
案例三
高血压(2011/06/08)
高血压,女,65岁,现服硝基地平片,2片/天,现头顶部疼,今年2月以来常于凌晨头枕部疼,服中药后,转为头顶部疼,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喜长呼,大便稀(服通便成药,不服则大便干),每天一次。
五剂,停别的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1.桂,女,47岁。
090323
高血压一个月,血压160/100mmhg,头昏,失眠,口干而麻,不多饮,晨起烦热,偶干呕,无汗,尿频,大便干稀不调,时溏时秘。
脉弦,舌淡红鲜嫩苔薄黄腻。
六纲辨证:太阴阳明病(细辨还会有一些少阳)
处方:酸枣仁汤合五苓散泽泻汤
酸枣仁80 川芎20 知母20 炙甘草20
茯苓20 猪苓15 泽泻50 生白术20
桂枝15
水煎服四剂。
二诊血压120/85mmhg,续服16剂,血压稳定。
2.姚*丰,男,40岁。
090323
高血压(低压高)半年,刻诊血压130/115mmhg,身体素来康健,无明显异常症状,详细问诊,唯有大便日两行质稀,余无异常。
脉沉滑,舌淡红嫩苔白厚腻水滑。
处方:生白术20 制附子30 茯苓30 生姜20
白芍30 泽泻50
水煎服四剂。
二诊:血压125/95mmhg,大便已正常。
原方续进四剂。
三诊:血压120/85mmhg,守方续服12剂,血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