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美的显现(一)

合集下载

论自然美

论自然美

论自然美自然美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的美,是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自然领域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那自然美到底有哪些特性呢?第一、自然美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

自然事物的产生是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产生并变化发展的。

人类虽然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但都是必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规律。

因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自然美也是具有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特征的。

例如,夏季的荷花有它的美,冬天的梅花也有它独自的风韵,都互相不一样,我们也无法随意去改变。

所以自然美虽然是客观生活中一切的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种种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变化为转移,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对它加以改变和否定,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第二、自然美的形式美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就拿它和社会美来说,一种社会现象美不美,我们总是首先要考虑它的内容,如果是对我们有利,且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事物,就认为是美的。

而自然美的内容或是形式都不确定,往往更看重它的形。

人们往往并不在乎它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它的外形,色彩、线条满足我们的审美观,就会认为它是美的。

第三、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一个自然事物或是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美丑判断。

第四、自然美具有多样性。

自然美是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发现不同的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去欣赏,又会发现不同的美。

例如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诗人眼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了。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自流。

”这里的月亮清冷幽清,“玉界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生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这里的月亮晶莹灿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里的月亮哀伤凄凉。

美学自然美分析范文

美学自然美分析范文

美学自然美分析范文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自然美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美。

自然界中包含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观和自然现象,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美感。

本文将对美学自然美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美是纯粹的和无意识的,没有任何人为的修饰和加工。

自然界中的美像是一种自发的创造,完全是自然的表现。

例如,美丽的日落、绚丽的彩虹和蜿蜒的河流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们以其真实和原始的魅力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美好。

其次,自然美是多变的和独特的。

自然界中的美表现出无限的变化和丰富的多样性。

没有两片雪花、两朵花和两叶树叶是完全相同的。

每一个角落都有各种各样的植被、生物和地理特征,它们都展现出独特的美。

例如,山谷中的风景与海滩上的景色截然不同,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魅力。

再次,自然美是和谐的和完美的。

自然界中的美是一种无声的和谐,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例如,花朵的颜色与形状、鸟儿的歌唱与羽毛的鲜艳相互映衬,呈现出和谐的美。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美感的系统。

此外,自然美是启发人的和令人愉悦的。

自然界中的美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

当我们面对壮丽的山脉、湍急的瀑布或宁静的湖泊时,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敬畏和喜悦。

自然美具有一种让人心旷神怡和忘却尘世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压力,享受宁静和平静的心境。

最后,自然美是永恒的和宽容的。

自然界中的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能感受到和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也不受种族、国籍和文化的影响,它是所有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无论是通过绘画、摄影还是文字,人们都可以将自然美永久地记录下来,并与他人分享。

综上所述,美学自然美是一种自然、多变、和谐、启发人和永恒的美。

它不仅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个角落,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美,保护自然环境,让美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

描写大自然美的句子

描写大自然美的句子

描写大自然美的句子大自然的美是纯天然,就是因为这样,大家都很喜欢与歌颂大自然的美。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描写大自然美的句子,供大家阅读! 描写大自然美的句子【精彩篇】1.朝阳开始像一盏扁圆的宫灯冉冉升到空中,霎时,便形成滚圆的火轮,高高升起,喷射出万道金幅,给万物罩上一层灿烂的霞辉。

2.那样的黄昏的美丽在一片光线中亮起来,远远地看,宛如是一张巨大的画幅展开,波光在其上荡漾,一群鲜活的明亮色彩发着光,3.当秋妈妈忙着为数目披上金装时,秋天到了。

一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落下,似蝴蝶翩翩起舞;那红彤彤苹果,黄橙橙的柿子,亮晶晶的葡萄,沉甸甸的稻穗,挺着大肚子的玉米……以及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的喜悦,构了一幅多么好看的图画,让我们充分感受当了秋的甜秋的香,秋的美。

4.一转身,一棵高大而笔直的大树就映入我的眼帘,它那粗壮的枝干多么强壮有力;它那茂密的树叶还保留着春天的色彩,一黄一绿与先前看到的银杏树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自然那只神奇画笔的魔力真令我佩服埃5.大自然好像一道菜,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每一种味道都夹有大自然的气息,每种色彩都带着大自然洋溢的色泽,每品尝其香,那来自大自然产物的香味,美食家评论此道菜为天下佳肴,美食家称赞这道菜的奇特,继而品尝着大自然的产物如此让人迷恋。

6.天空永远那样深邃,几乎只有极少的时候,连绵不绝的大山之巅才会显现几道银河。

这些银河在秋阳的照映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道银屑铺展成的康庄大道,或在山岭间一抹火红的马缨花的映衬下,可以清晰看见冰山与火焰交融的画面。

7.秋天,小河是优美的。

在这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季节,小河还是一样在流淌,一样在歌唱。

在石头缝中,在浅水滩上,偶尔有螃蟹,匆匆爬过又急急躲藏。

大雁在空中排着“人”字飞去,远处的稻田里,一片金黄,岸上的红枫、银杏,红彤彤、金灿灿,衬着清澈的河水,让小河显得更动人了。

微风一掠,落叶在空中飞旋着落下,风便带着落叶去旅行。

一切是多么让人羡慕。

8.冬天的天空白得耀眼,经常看见大朵大朵洁白的雪花自天上飘落,好像轻盈的少女在空中旋转起舞。

李泽厚:论自然美

李泽厚:论自然美

李泽厚:论自然美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1956年我在自己第一篇美学文章中特地把它提出来,有如《美学三题议》所说,“在自然美问题上,我觉得各派美学观暴露的最为鲜明。

因为在这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似乎很难统一。

……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朱光潜),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蔡仪)。

我当时主要是企图说明这两条路作为哲学都行不通,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任然来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

”即是说,如果认为自然美来自主观的情感意识,那为什么有的自然对象美而另一些则否呢?如果认为美就在自然本身的色彩、形体、姿态等等,那为什么这些色彩、形体、姿态就会引起你的审美愉快既是美呢?这仍然是在本讲开头指出的“棘手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如开垦了的土地、种植的庄家、被饲养的家畜等等。

它们的确可以是美的对象。

那么,在此之外的广大自然,美在何处和美从何来呢?其实,“自然地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我所说的自然的人化,一般都是从广义上说的,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仅仅看做是经过劳动改造了的对象。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的对象,如人所培植的花草等等,也确乎是美,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又称《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A.马克思B.席勒C.康德D.鲍姆加登2.()在《美学》中把美视为“理念”的辩证运动的产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命题。

A.康德B.狄德罗C.柏拉图D.黑格尔3.《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A.王国维B.朱光潜C.宗白华D.蔡仪4.被称作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A.梁启超B.王国维C.蔡元培D.鲁迅5.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A.人文学科B.自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验科学6.美的()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

A.符号性B.无功利性C.形象性D.感染性7.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这体现了自然美的()A.自然性B.形式性C.变易性D.无功利性8.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者、作者、创造和()等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A.付诸实践B.审美体验C.文化心理D.文化语境9.作为美的形态之一种,()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A.自然美B.社会美C.艺术美D.科技美10.()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合乎规范而又不机械刻板、超越俗气而又优雅华美的审美对象。

A.优美B.典雅C.崇高D.自然11.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A.人的启蒙和解放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12.人的感觉器官是动物感觉器官的()。

A.蜕化B.驯化C.进化D.人化13.()是审美体验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作存在的自由共生象的驱动力。

A.审美情感B.审美知觉C.审美理解D.人类的符号实践14.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的肯定。

自然美

自然美

自然美第一节自然美的形成与发展一、自然美的形成1.主观唯心说自然本无美,只是他们能感发心情,契合心情,才显得美例:自然没有美,只能依靠人的心情来决定美或不美。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2.客观唯心说自然所以美,是由于造物主的安排。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例:强调自身的美3.自然的人化例:反映人的本质力量,才有了美学意义自然美的形成自然美是相对人而言的一种价值,自然美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生产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劳动产生以前,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纯粹自在之物,既无价值而言,也没有美丑之分。

人类社会诞生之初,自然美也没有立即生成。

只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不断发展,人类才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发挥与确证着人自身的本质力量。

对于原始人类而言,自然界的形象并不是可亲可爱的,它以巨大的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们不能不对其百依百顺,顶礼膜拜。

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逐渐从原先与人为敌的恐怖对象或与人无关的冷漠对象,变成人的亲和对象、审美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因此,自然美是逐渐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二、自然美的发展第二节自然美的类型及其构成一、风光美的类型1.原始风光美原始风光美存在于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上,如海洋、瀑布、原始森林、雨雪风霜等纯粹自然状态下的事物。

它们虽然未经受到人类实践的直接作用,但又与人类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其感性形式中蕴含和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内容,人的某种观念、人所珍视的品质,因而进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使人在对他们的审视过程中得到愉快,获得审美享受。

2.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风光美存在于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和自然现象上。

这种自然美的存在状态又可分为一般加工和艺术加工两种:前者如开垦后的农田、人工绿化的荒山等,它们直接体现人的劳动创造能力和心灵智慧,因此引起人们的喜爱的愉悦;后者如盆景、插花、园林景观等,它们本身就是一些直接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与审美享受而存在的艺术性创造劳动过程及其结果,因而审美特征和审美效果最为明显、强烈。

自然现象美的一般特征

自然现象美的一般特征

第四章第一节自然现象美的一般特征你到过黄山,曾站在文殊台上陶醉于雨后初晴时那云海之美吧?那云海白浪滚滚,无边无际。

有时浪花高卷,漫上峰顶,给远近的山峦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

有时烟消云散,只有几丝云气在空中飘荡。

它们浴着阳光,呈现出各种色彩,时而白如雪,时而黄如金,时而幻成紫色。

忽地一瞬间又扩展成为愈来愈浓的漫天大雾……而那远远近近的山峦,也便时而拔空挺立,崭露出洗尽云气、秀色葱翠的峰顶;时而又在云蒸雾荡中渐渐隐去……你或许曾赴浙江省海宁盐官,实地观赏过那“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钱江秋涛”。

你面对蓝色的钱塘江、静穆的大海,等候着,等候着……突然,遥见天尽处现出一道白线——钱江大潮终于来了!万里江空,隐隐有声;白线飞疾滚进而来,愈滚愈快,愈快愈猛,愈猛愈粗。

风劲、潮哗,白线变成白虹,变成一道三米来高的喷银溅珠的白色墙垣,激浪相逐,层层叠叠,向江岸飞速逼近。

随着那“轰——”的一长声巨吼,水面霎时长高数米,浪花飞撒向江岸,有如冰山爆炸,直似沧海横流……你一定曾登上高山之巅,欣赏过日出时那壮丽奇幻的景色。

也许是在泰山,也许是在峨眉……当黑沉沉的夜幕还笼罩着大地,东方天际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渐渐泛出柔和的光芒,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飘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

那条红带在慢慢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一转眼,红海上簇拥出堆堆墨蓝色的云霞,而清冷的晨曦已变为磁蓝色的光芒。

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熔液一下抛溅上去。

随后又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它们渐渐密接起来,融合起来,终于成为一个红彤彤的圆球——朝阳飞跃而出了!不容你久看,它就变得晶光刺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天空所有的暗影都消逝在光明之中……这里说的奇幻的黄山云海、壮阔的钱塘江潮、辉煌的泰山日出,无疑是很美的。

它们的美,就是我们本章所论的自然的现象美。

那么,这些自然现象美,它们的美的特点是什么呢?显而易见,譬如黄山云海之美,就在于黄山的云时而汇聚如雪原、时而飞动如飘风,与黄山奇峰出没消长而形成的形状、姿态的美;同时,还在于黄山的云在阳光的照射、青山的映衬下愈幻愈奇的色彩的美。

自然美

自然美

美是一种人人都向往的,大家都追求的东西。

我认为,自然是最会展现自己的美的。

看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一览众山小”的美景,还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亮丽风景等等。

自然真的拥有无穷的美。

但我所说的“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的一种“自然美”。

很多的人都使用化装品装饰自己,特别是一些女的,使用一些保养品和化妆品,不过,她们是使用人工美来掩饰了自己的自然美,她们认为那是很美,其实,那只是一种虚假的美,只是为了自己在其他人面让他们有一个“真漂亮”这个话。

可是,他们损坏的却是自己的自然美。

自然给了我们自然美貌。

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美貌的不满足,靠自己创造了人工美貌,他们把自己认为的“美丽”通过他们的才华创造了出来。

虽然他们的才华值得称赞,但是,他改变了自然的美,使他们带上了一种虚伪的面罩,让别人搞不清楚他们的真面目。

不过,有些人创造的东西是让你更富有自然美,那些才是可用的东西,它们是使你更富有自然特色,使你更加美丽。

其实这不是东西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他们不满足现状,但又无能为力,所以就只有带上一个“面罩”来展现自己华丽的一面,不知道的人就以为是真的面孔。

最后,我提示大家,不要做“披着狼皮的羊”。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自然事物的美。

与社会美合称现实美。

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田地、园林等;另一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星空、大海等。

它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最高表现形态是人体美。

下面是自然美的理论:1.自然美的概念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浅析自然美显现

浅析自然美显现

浓 的冲淡之美 ,其诗作 的境界韵味 ,是一种平和淡泊 ,于世 事无 所争 、无所 求 ,心与 自然泯一 的人生境界 的 自然 流露 , 表现 了宁静平 淡 的境界 ,表现 了 “ 田园美 ” ,表 明了人与 自 然相融 的乐趣 ,也表明了诗人 自然率真 的情怀 。 自然美又显 现为 山水 。“ 知者乐水 ,仁者乐 山” ,说明 了山水相依 以及 山 水与人 的性情 同形 同构。中国古代 哲人认为天地 自然与人格 建设之 间可 以相通 ,就是认 为天人之间异质而 同构 ,可 以互
其田园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均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其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了宁静平淡的境界表现了田园美表明了人与自然相融的乐趣也表明了诗人自然率真的情怀
青年与社会
2 0 1 5 年4 月上
第1 0 期总 第5 9 2 期
浅析自然美显现
宋 沛 坤
( 南京政 治学院,江苏 南京 2 1 0 0 0 3 )
【 摘 要 】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一起构成 了美的领域关的种类。自然美指 自然事物的美,是 自然界呈
现 出来的形 态和神韵 ; 自然 美也 包括人造环境 所呈现 的美,因为 美好 的人 工环 境是 和谐的 ,符合 大 自然 自然 而然 的本 性。显 然 ,自然 美是我们 最能直观、大 范围感 受到的天然世界和属人世界 的 美,并且 “ 就人 类的文明和发展 史来看 ,人类所创造 的 切 美 ,直接或 间接 地以 自然 美为摹本 ”。然而 , 自然 美在 历史上受到的重视 并不够 ,关 于人与 自然的审美 交流一直 为理 论

另有许多人士游放于山水 之中 , 形成 了山水文学创作 的高潮 , 如谢灵运开创 了山水诗 ,山水诗后 经王 维的继承和发扬而达 到 了高峰。在人与 自然友爱 的现时代 , 自然美更显现 为整个 自然界。其 实中国古代就传 承了倾 心欣 赏 自然 的传统 , 如“ 道 法 自然” 、“ 天人合一 ”等思想 。在 中国古代 的艺术 家与美 学 家心 目中, 自然与 山水不是如西方人那样 ,是主客体相对峙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1)自然美: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纯感性物质的、自在的,无美可言,谈不上精神理念。

出现了人,生命才有美可言。

自然美是因人而美,只有在自然形象附合某种概念(精神),体现出精神的灌注与精神相统一时才显出美。

“有生命的自然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了它本身,也不是由于它本身为了要显现美创造出来的。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

”自然美的几种情况都是为人而美的。

如自然物的外在和谐具有愉悦动人的效果,体现一种内在情感或精神意蕴而显得美。

自然景象感发、契合某种心情、与人的情绪相对应、契合。

自然物显出某种精神的特点。

(2)艺术美:艺术美是内在精神心灵的自由体现在外在事物中。

艺术是主体心灵的外观体现。

它主要把生气、精神灌注于生命形象,要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洗”,抛却偶然不符合心灵要求的东西,把本质特征显示出来。

艺术家在“想象”中把意蕴与形式、情感熔于一炉。

因此,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表现更高的理想、更严肃的目的,是有目的的精神劳动。

艺术美是人的实践与创造,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只有在人把他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了一种博大的完整性。

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

艺术正是按照人的心灵需要来人化自然,人化环境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在外在世界留下人心灵的烙印,复现人自身的人性化世界。

美的创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方式。

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上,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美,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就比自然要高多少。

”。

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的特征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 与蝶。—郑燮《竹》
精选可编辑ppt
4
•面对同一自然物,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 也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同是杜甫看竹:
有时生于珍爱之情,如《严郑公 宅同咏竹》云“绿竹半合箨,新 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 樽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最能说明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这一特点的是,有些自然物 虽然对人类有益,但只因为外形难看,而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如蟾蜍。
而有些自然物虽然对人有些害处,但只要不十分严重,能
被人控制、治理,那么,却会由于外形美观,得到人们的
喜爱。如鹤。
精选可编辑ppt
3
•但在古罗马寓言诗人菲德鲁斯的笔下,狼却成为追求自由的勇士的象征而被
②自然物呈现的美会发展变化。时间不同(四季更替、 昼夜交替),气候不同,同一景观也会一时一景,一时 一态,瞬息万变,如万花筒在旋转。
③人对自然物 的欣赏会产生美感差异。
•对同一自然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如,竹。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 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唐·裴说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万木。—宋·文同《咏竹》
有时涌现厌恶之感,如在《将 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 公五首》中他写道:“新松恨 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精选可编辑ppt
5
理解:
自然美的特征
1、自然美具有自然性 2、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 3、自然美具有多面性和不确定性
⑴、自然物所显示的美并不是单一的 ⑵、自然物所呈现的美会发展变化 ⑶、人对自然物的欣赏会产生美感差异
自然美的特征
课题研究者 罗善红 2009年9月
精选可编辑ppt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关于自然美的理论。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美学思想对于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然美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首先将对黑格尔美学体系进行简要概述,然后重点分析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观点,最后对黑格尔自然美论的贡献与影响进行评价。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美被理解为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美的发展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终达到了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美作为艺术美的基础和前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通过象征和寓言的方式,为艺术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本文将按照黑格尔美学体系的逻辑结构,逐步展开对自然美的论述。

我们将从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美的本质和特征。

然后,我们将分析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自然美如何为艺术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具体观点,包括自然美的本质、特点、价值等方面。

我们将对黑格尔自然美论的贡献与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深入理解和研究黑格尔美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黑格尔美学体系概述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美学体系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欣赏美。

在黑格尔看来,美学并非仅仅关乎美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了美的本质和起源。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建立在其辩证法的哲学基础之上。

他认为,美是理念与感性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结合。

这种统一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美的发展是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人类精神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黑格尔将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摘要]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这种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

自然美既历时地展现为田园、山水、整个自然界,也共时地展示为环境、景观和生态。

人类要持守护、维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当然,自然美也包括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因为美好的人工环境是和谐的,符合大自然自然而然的本性。

显然,自然美是我们最能直观、大范围感受到的天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美,并且“就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美,直接或间接地以自然美为摹本”。

二、自然美的独特属性自然美的独特属性是指自然美区别于其他诸如社会美、艺术美、工艺美等美的独特属性。

自然美属于现实美,与集中、典型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虽相对零散和粗糙,但更为生动和丰富。

自然美与社会美虽然都属于现实美,便由于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现实领域,自然美亦有别于社会美,所以自然美主要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独特属性:第一、鲜明的自然性。

具有美的属性的自然物都有其自然的物质属性和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只有当它具备美的客观条件或其运动变化状态符合美的规律时,才能展现出美。

如钱塘怒潮、峨嵋佛光、蓬莱海市、黄山云海等自然美景的出现与存在都有各自的条件或规律性。

即使是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显现的自然美,也要依赖自然物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如春去夏来、花开花谢等,并通过其自然属性来表现出来。

第二、侧重于形式美。

与重在内容的社会美,内容、形式并重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更侧重于形式。

从自然美的角度理解和感悟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800字

从自然美的角度理解和感悟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800字

从自然美的角度理解和感悟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800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重要美学命题。

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是美与美感的统一,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被点亮唤醒,从而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

审美活动可以从各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但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审美活动中包含着审美,而美是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也离不开审美对象。

实际上,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体验,它是人的精神活动,核心为审美意象。

在审美活动的体验中,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超越了自我的局限性,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得到自由解放。

一、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天生自带的,美离不开观赏者,美学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各样的审美形态,包括任何审美对象,如优美、空灵、喜剧、崇高等。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美的现象就是在现实中所呈现的各种美的形态及其各种各样的外观。

审美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活动主体通过审美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精神活动,甚至通过其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

这种在审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感受,称为“美感”。

美的形态有自然美和艺术美,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但都使得美能够更好地显现出来。

二、美感的体验(一)自然美的审美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事物在不同人眼里显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意蕴,体验不同的人生境界。

黑格尔曾说过:“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自然本没有什么美的,但是人通过发现与欣赏,觉得心情愉快,才显得美。

自然之美它本身就存在。

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与世界深刻和密切的关系。

”而有些人认为自然美是相对人而言的价值,在人没利用自然以前,自然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正是人的利用自然之美才得以体现,就好像是在原始人时,自然对于他们一点也不美。

《美学》专题一:自然美

《美学》专题一: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本质、根源 自然美的本质、
(一)美学界对自然美代表观点 1.客观派:认为自然美就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它是自然事物的形式和属性,如线条、色 彩、形体等的符合比例、对称等。毕达哥 拉斯学派 2.主观派:认为自然美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灵 和主观意识。代表:黑格尔“美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
3.主客观统一派: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是人的 主观作用和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相结 合的结果。代表:车尔尼雪夫斯基。
水(古今观)
远古时代,泛滥的洪水曾经危及人类的生 命和生活,导致“江河横流,人或为鱼鳖”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那时的水无 美可言。 如今,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人与 水的关系,使原先对人有害之水,变成了 为人所利用的“为我之水”。在此基础上 就产生了如同钱塘江大潮被人们欣赏这样 的人水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界的事物被当作 人或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事物与人的幸福与 欢乐是相连的。
4.肯定派:20世纪英美学界指出,肯定自 然事物的美,反对对自然事进行评价。他 们认为: (1)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肯定的价值 (2)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 价值是不可比较和不可分级的。
5.实践派:依据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和自然的人 化思想产生。认为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 “自然的人化”:“化”,就是主体利用、改造 客体,在客体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无所谓美丑,只有人类出 现以后,人具有了审美意识,在改造自然界的过 程中,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被“人化”,这就是 自然的人化的过程。美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
大自然的永恒博大,真实本色,为人们提供了 一个游目骋怀的广阔视野,是人们可以高瞻远瞩 去观察、思考生命的价值,进入孔子“登东山而 小鲁,登泰山而笑天下”的人生佳境。

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

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

自然本身不再作为某种道德品质的比拟,而是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进入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

在这时的中国人眼中,自然不是生存资源的提供者,不是改造的对象,更不是与人为敌的不可知的神秘力量,而是人依赖与亲近的生存环境,是人精神和灵魂的归宿,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对象和诗性源泉。

对自然的这种赞美与亲近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成为文学和艺术的灵感之源泉,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农业文明的主旋律。

与对自然的赞美亲近相联系的是,在人的生存理念上,不是以征服自然为最高理想,而是在跟自然平等相处和把自然作为审美欣赏与情感亲近的对象的前提下,提倡审美化生存方式和诗意生存境界。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禅宗,它们都不是把生存的意义寄托于某种彼岸的神灵或某种道德形而上学,而是把生存的意义定位于此世,定位于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不是为某种虚构的神灵献身,也不是对某种现世理想的奋斗,而就是现世的、日常的、审美化的生存方式和诗意境界,才是他们的理想中的生存,才是个体的幸福之所在。

换言之,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幸福问题不是一个伦理学问题,更不是一个宗教信仰的问题,而就是一个美学问题。

是审美而不是道德才能给人提供幸福,才能使个体的生存得到价值和意义。

审美境界的获得,主要从对现实处境的超越和艺术活动而来。

整个庄子学说的宗旨就在于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才能超越现实处境的限制而得到自由和幸福。

对于庄子来说,这种超越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一是通过身心的自我修炼而达到齐物我、泯是非、灭主客体之分,把自己化身于整个自然之中去,与天地精神往来并与之融为一体的境界,从而在精神上超越有限的现实的人生处境,得到精神上和心灵上高度的自由和幸福。

具体说来,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要通过“心斋”来进行。

所谓“心斋”就是:若一志,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论自然美的显现

论自然美的显现

作者: 王俊[1];余虹[2]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不详;[2]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公务员,湖北省美学学会会员,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页码: 10-12页
主题词: 自然;自然美;显现
摘要: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这种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

自然关既历时地展现为田园、山水、整个自然界,也共时地展示为环境、景观和生态。

人类要持守护、维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然美的显现(一)
摘要]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这种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

自然美既历时地展现为田园、山水、整个自然界,也共时地展示为环境、景观和生态。

人类要持守护、维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自然;自然美;显现
一、自然美的研究历史
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一起构成了美的领域美的种类。

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是自然界呈现出来的形态和神韵;自然美也包括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因为美好的人工环境是和谐的,符合大自然自然而然的本性。

显然,自然美是我们最能直观、大范围感受到的天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美,并且“就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美,直接或间接地以自然美为摹本”。

然而,自然美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并不够,关于人与自然的审美交流一直为理论家们所普遍冷落。

在西方,如同阿多诺所说,“从谢林开始,美学几乎只关心艺术作品,中断了对‘自然美’的系统研究”。

当黑格尔将美学的学科性质明确为“艺术哲学”后,自然美就被打入了另册。

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理论直接导致的局面是,“总而言之,美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美的理论,而是关于艺术的理论”。

朱光潜说:“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李泽厚也认为,“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听一听我们脚下这块疏松的土地所发出的意愿,我们就会理解自然与美是何等紧密地融为一体。

自然的伟大和美在我们的身边周而复始地呈现,并在我们的自身体现出来。

神圣的、令人赞美的、瑰丽缤纷的和旖旎多姿的景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无所不在”。

那么,古今中外重视或肯定自然美的观点或论述又有哪一些呢?
中国古代道家倾心于自然的理想化,冯友兰认为:“农民时时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

这种赞美和热爱都被道家的人发挥到极致……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在古希腊,虽然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能够看到这世界的现象不是幻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在当代,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柏林特认为,人类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应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环境美学就是要在这一整体中去考虑问题,我们要与周围环境相互容纳、接受并和谐共处。

卡尔松持“自然全美”说。

陈望衡认为“自然至美”。

彭锋认为,“美是不可定义的,只有我们透过概念理解的硬壳,才能发现事物的美。

这种美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不可能给它一个有确定内涵的概念。

自然就呈现出这种无言大美,这是一种众美,一种多元之美,一种天籁之美”。

这即《庄子·知北游》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之美”,这种美即美在道的自然美。

二、自然美的历时显现
自然有两个概念:一是指由矿物、动植物构成的物理世界,即自然界,因此自然美具有其客观性;二是指自然而然的本性,因此自然美又具有其自然性,即具有美的属性的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生长、发展、运动规律。

从历史上看,人类对于自然有一个从畏惧到遵从,从遵从到征服,再到现在友爱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与自然友爱或至少认识到应该友爱的时代,我们才真正认识了自然美的意义,才真正能够与自然为友,自然也才真正向人彰显它的美。

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中,自然美显现了。

自然美首先显现为田园。

人在遵从自然时,既保留了对于天地的敬畏,也发展了对于自然山水的依恋,产生了对于田园风情的向往。

在中国六朝时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达到了与自然合为_体的境界,在自然之美中摆脱了官场的污浊。

陶渊明眼中的山水田园,不是如魏晋名士
心目中的玄学化的山水自然,而是参与其中的田园山水,田园风光不仅仅是诗人陶渊明生存劳作的对象,而且成了与诗人交融一体的审美对象。

在与这种田园风光的交融中,诗人去掉了世俗的羁绊,而获得了真实淳美的人生感受。

其田园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均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其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了宁静平淡的境界,表现了“田园美”,表明了人与自然相融的乐趣,也表明了诗人自然率真的情怀。

自然美又显现为山水。

“山因水而媚,水因山而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说明了山水相依以及山水与人的性情同形同构。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自然与人格建设之间可以相通,就是认为天人之间异质而同构,可以互相感应,这也是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从人的审美心理过程来说,当人们面对秀丽的山水进行观赏时,主客体就会融为一体,从而也就超越了生活中的许多欲念与功名的束缚,而得到了一种畅心悦神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康德所说的依存美,而是一种无功利的纯粹美。

自然美对人格美的陶冶,在这一点上较诸“比德说”更富于美学与人文含义。

山水对人的美感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情性修养意义,而且在礼法专制社会中,还具有反抗世俗、坚持独立人格的意义。

但在中国,“直到魏晋,自然山水独立的美学价值方才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

尽管如此,西方在这个时候自然风景还处于很低的地位。

普列汉诺夫说:“米开兰基罗和他的同时代人是轻视风景的。

它在意大利的兴盛只是在文艺复兴的末期,即在衰落时期。

同样地,对于17世纪以至18世纪的美术家,风景也没有独立的意义。

在19世纪,情况急剧地改变了。

人们开始为风景而珍视风景……”魏晋时期,政治黑暗,许多文人不满于当时的执政者,他们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道路中获得了独立,追求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有许多人士游放于山水之中,形成了山水文学创作的高潮,如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山水诗后经王维的继承和发扬而达到了高峰。

在人与自然友爱的现时代,自然美更显现为整个自然界。

其实中国古代就传承了倾心欣赏自然的传统,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美学家心目中,自然与山水不是如西方人那样,是主客体相对峙的对象,而是人格与情感气质都可以互相沟通的对象,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人反过来也可以将其拟人化,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人化关系与移情功能。

在这种天人相感的思维基础上,古人将自然之美与人格的养成相贯通,“比德说”就是最早的一种以自然物比方人格道德的范畴学说。

“‘比德’审美观最早集中见之于孔子的学说中。

脍炙人口的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

”自然界作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必要的生活必需品,而且也使人们享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

对自然的回归,也就意味着对人生自由的回归,这种回归使人格从功利社会中解放出来,独立出来,升华为一种人生的大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