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人物作用空间探析

合集下载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分析PPT文档80页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分析PPT文档80页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分析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漫谈方志的整理与研究

漫谈方志的整理与研究

漫谈方志的整理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李伯齐谈整理地方文献的感受,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漫谈,可以互动。

有问题,可随时提出,大家共同讨论;我谈的意见,仅供诸位参考。

一、关于应该重视方志整理与研究的一些想法地方志的整理、研究,为什么应该重视?史志办领导可能都已谈过,我所要强调的是,这项工作在对后代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意义。

古人的贡献。

齐鲁古人的贡献。

关于地记,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如伏琛的《齐记》、《三齐略记》、《济北先贤传》、北朝、隋唐时期的《三齐记》、《齐州图经》、《青州先贤传》、《太山郡记》、《青州图经》、《淄州图经》等。

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地志?我国有重史传统。

我国设置史官很早,刘勰说“史肇轩黄”,于史无征,而记载夏商周之事的《尚书》,则是今存最早的历史文献。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重视文化传承,因而重视历史。

先秦史籍的编著者大都为齐鲁人,显然与齐鲁文化中重史意识有关。

各个时代重视修史的具体原因或有不同,而总体而言,都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及文化的传承有关。

我们常说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当今世界唯一保持文化连续性的国度。

这是中华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认同的基础。

今天提出方志整理的问题,当然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

我们也应具体考察今天整理方志的意义。

地方志是地方史,是某一地方历史文化的立体展现。

在某种意义上说,地方史是民族文化之根。

近年来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因此一个人的思想、品格、精神、气质就不能不受时代、社会和所处环境的影响。

如生活在海滨、内陆、草原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个体人格、精神气质就有不同。

再譬如泰山。

既然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而特定的自然环境又沉积着特定的历史文化,那么,自然环境主要通过其所包含的人文因素对人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譬如每当提起自己的家乡,你自然联想到自己的亲人,联想到家乡的山山水水,联想到那一方水土的文化习俗。

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功用(5篇模版)

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功用(5篇模版)

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功用(5篇模版)第一篇: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功用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功用司继强地方志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项颇具特色和历史意义的事业。

20世纪80年代起至目前为止,第一轮新编志书已经基本完成,第二轮新志编修正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进行,首轮新编的省、市、县三级志书,以及部门志、专门志、名山大川志、乡镇村志等,成为前所未有的文化工程,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但是,地方志仍然未能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党中央、国务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决策的提出,如何研究发掘志书文化资源的产业属性、服务经济社会,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地方志与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从整体上包容了人类从浅到深的全部进化活动,这种进化活动既是不断推进的、日新月异的,又是具有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它的根来自于传统、民族和时代,这就决定了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

全社会全人类的文化就是由各个地方文化的总和所构成的。

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属于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们不是同等的关系,而是依存、从属、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进步和发展,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必须建设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方志文化。

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内容涉及疆域、沿革、山川、水利、赋役、军事、职官、学校、选举、科第、人物、艺文、金石、建筑、古迹、风俗、灾异等名目,被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称为“博物之书”“一方之全史”,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所说:“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江泽民:《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5期。

第四讲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分析

第四讲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分析

弘治《徽州府志》“拾遗”部分记载: “苏易简《文房四谱》云:黟、歙间多 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 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 后于长船中浸之,数十夫举抄以抄之, 旁一夫以鼓节之,续于大熏笼上周而焙 之,不上于墙壁也,于是自首至尾自出现以后就得到统治 者的重视,历代政府经常下诏,号 令天下修志,地方志的编修活动就 一直持续不断,地方志的编修成为 一项长期而且定期进行的活动。
(明)《新安府志》洪武丁巳郡人礼部侍郎朱同 奉诏纂,时知府张孟善。 《新安府志增编》景泰中知府福山孙遇纂。 《新安府志续编》成化中知府吉水周正纂。 《徽州府志》宏治壬戌郡人都御史汪舜民纂,时 知府长沙彭泽。 《徽州府志》嘉靖丙寅郡人都御史汪尚凝,温州 知府洪垣纂,时知府猗氏何东序。
以《镇江府志》为例: 南北朝宋《京口记》、《南徐州记》、 《京口续志》、《京口耆旧传》、(润 州)《古图经》。 唐《润州图经》、《润州志》、(润州) 《旧经》、祥符(镇江)《图经》、 (镇江)《图经》。 宋乾道《镇江志》、《嘉定镇江志》、 《嘉定镇江续志》、《咸淳镇江志》。
元《至顺镇江志》。 明《永乐镇江府志》、《成化镇江府 志》、《正德镇江府志》、《万历镇江 府志》。 清《康熙镇江府志》、《康熙镇江府续 志》、《雍正镇江府志》、《乾隆镇江 府志》。 从《京口记》至《乾隆镇江府志》1200 余年间,有记可查者达22次之多。南宋 以后便修了13次,平均40年左右便修一 次。
永乐十六年,又纂修天下郡县 志书,颁降《修志凡例》二十一条, 由夏原吉、杨荣、金幼孜任总裁, “仍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采事迹 及旧志书” 。两次《修志凡例》的 规定显示当时已强调方志记载内容 的丰富性。
以徽州府志为例:
(梁)《新安山水记》太守萧几撰。 《新安记》王笃撰。 (唐)《歙州图经》 (宋)《广记》太平兴国中奉诏纂。 《新图经》大中祥符中李宗谔奉 诏纂。 《新安志》淳熙乙未郡人鄂州守 罗愿纂,时太守宗人赵不悔。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地方志发展历史编写地方志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

现在保存在国内的旧志有8700 余种、11000 多卷,是一笔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财富。

关于地方志的源起,则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国史、地理书、地图等逐渐融合,历经成千上百年的发展,慢慢成熟定型,演变成今天记历史沿革、记民生休戚、记百业兴衰的地方志。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产生许多地方性的人物传记和地方性的地望著作,以人物、风俗、山川、物产为主,其中以《越绝书》、《华阳国志》尤为著名。

隋唐时期,方志发展进入图经阶段(是地图与说明文字的合称),留存至今的《诸州图经集》、《区域图记》、《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后世发展影响极大。

到了宋代,方志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定型阶段,总数发展到600 种,成为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其内容和体例趋于完备,“志”逐渐取代了“图经”的形式,著名的《太平寰宇记》、《景定建康志》是方志史上重要的代表性名志。

元代方志的最大成就就是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开创了全国性总志的新形式,明清两代均仿其体。

到清代,方志则步入了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修志书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现存8000 多部志书中,清代所修占5700 部左右,其中康熙、乾隆两朝为最);在辑录旧志和方志理论研究方面,也远远超过前代;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大家,如戴震、章学诚、钱大昕、孙星衍等都参与修志。

总体而言,清代志书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到了民国时期,方志成书不多,但方志学的研究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方志学家和数本专著。

诸如李泰的《方志学》、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议》、黎锦熙的《方志今议》、甘彭云的《方志商》、邬庆时的《方志序例》等,还有朱士嘉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方志史方志的价值和旧志的整理讲解课件

方志史方志的价值和旧志的整理讲解课件

数字化技术对方志史方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数字化扫描和OCR技术可以将纸质版的方志史方 志转化为电子版,方便保存和查询。其次是数字化修复技 术可以对方志史方志进行高精度的修复,延长其保存时间 。最后是数字化地图技术可以对方志史方志中的地理信息 进行可视化展示,提高其阅读体验。
方志史方志的网络化发展前景
分类
根据地域、时间、类型等因素对旧志进行分类,便于管理和 研究。
旧志的编纂与出版
编纂
对旧志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等编纂工作,提高文献质量。
出版
将编纂后的旧志进行印刷出版,便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旧志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将旧志转化为电子文档,便于保存和查阅。
网络化
将数字化后的旧志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传播。
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04 旧志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旧志的局限性
内容过时,缺乏新意
旧志的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无法满足现代 读者的需求。
形式古板,不易阅读
旧志的文字表达方式和排版形式比较古老,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 。
缺乏深入分析
旧志往往只注重事实的记录,缺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 和评价。
方志史方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方志史方志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 载体之一。通过对方志史方志的研究和 整理,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文化传承。
VS
方志史方志的文化价值
方志史方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 化价值。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 物、地理、风俗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 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浅析《天津市志》应重视人物篇撰写

浅析《天津市志》应重视人物篇撰写

浅析《天津市志》应重视人物篇撰写作者:宋铭月来源:《卷宗》2019年第01期摘要:在历代地方志书中,人物志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天津近代历史上名人众多,正确把握志书的重点内容,加强人物内容的记述,这对提高志书质量,增强志书的实用价值,是具有要意义的。

人物篇的撰写应当把握好应注重对典型事件的记述、确定入志人物标准、将资料性和著述性相结合、语言要求朴实,客观。

关键词:人物;方志;语言;撰写1 人物志是历代旧志中重要组成部分方志界素有“古来方志半人物”之说。

在历代地方志书中,人物志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志书不可胜数,总体上大致可分为“述地”和记人”两大部分,只要是方志,都记载人物,没有人物的记载就不能得上是一部完整的志书,宋代的《太平寰宇记》首次将人物记入地方志中,到了后来,人物部分往往占到了总篇幅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华阳国志》共12卷,人物志就占了7卷。

明代的阳府共十志,“人物居其四”,宣统《湖北通志》共173卷,“人物”就占到64卷。

近代学者胡思敏编纂的《盐乘》中,给人物立传、名人的诗文等的部分占全书的五分之二,共收落到2698人,其中人物传记222人,人物简介813人,人物表1663人。

[1]编撰宋代《景定健康志》的周应合精辟地阐述过人物志编纂的意义:“自吴以来,定国江南者,莫不恃江以为固,江又恃人以为固。

人谋善而武事修,则江为我之江,否则与敌共尔。

”他曾极力地主张地方志应以“崇厚风俗,表影人才”为主旨。

方志学大家章学诚也认为“邑志尤重人物”,人物志系地方志的“志中之髓志中之志”一部志书的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篇的接写成功与否。

[2]方志中人物的记载有别与史书,史书中的人物大都是有统治地位的人,而“方志”则记述各个社会阶层、各行各业的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展示了历史的丰富性。

当代人修志应借鉴先人的经验,正确把握志书的重点内容,加强人物内容的记述,这对提高志书质量,增强志书的实用价值,是具有要意义的。

人是方志记述的主体

人是方志记述的主体

人是方志记述的主体
刘柏修
【期刊名称】《江苏地方志》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现行志书的篇目设计多数都是“两分法”的产物,一部分记自然,一部分记社会。

“两分法”的社会部分将人和人的社会活动融为一体,认为记了人的社会活动就等于记了人的全部,因此往往造成人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不突出。

可历史本来是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刘柏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区域法律社会史视角下的地方志研究——以清代福建省地方志“既健讼又寡讼”的矛盾记述为例 [J], 肖丽红;
2.医事活动与医技传承:以民国时期上海方志医学人物记述为中心 [J], 鲍健欣
3.医事活动与医技传承:以民国时期上海方志医学人物记述为中心 [J], 鲍健欣
4.地方志书记述资料中的工作总结内容转换 [J], 金雄波
5.历代方志“八景”的记述及其价值与启示——以德阳地区历代方志为例 [J], 舒启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志馆建设路径探析 ———以沂水县方志馆建设为例

方志馆建设路径探析 ———以沂水县方志馆建设为例

知识文库 第10期185方志馆建设路径探析———以沂水县方志馆建设为例鞠增艳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建设好方志馆,需要不断探索建设路径,找准人民群众方志文化资源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通过打通方志共享平台、打造方志人才智库、多方共同参与,持续推进方志馆建设的科学、均衡、有序发展。

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史志书刊和资料的保存、资政教育功能、史志研究功能、展览展示地情、收集利用地方文献、传承地方文脉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建设好各级方志馆,对于妥善收藏、保护、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顺应形势,突出特色,高标准建设方志馆方志馆在当代应运而生、择时显现,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悠久的修志传统是方志馆产生的前提,纷繁浩瀚的现存志书是方志馆形成的基础。

沂水县方志馆的建立,既立足沂水县的历史文化,通过志书、实物展览生动地展示沂水的历史和故事,注重展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又打造成供市民免费阅读、学习、交流、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又一教育平台,通过不断优化馆藏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方志馆建设新路径。

沂水县方志馆建设从初创时仅有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到与县图书馆共建70平方米、80个阅览座席、3000余种馆藏志书方志馆,再到建设2100平方米,涵盖多功能展览、阅览区,库房功能区,办公功能区,会议、活动功能区四部分的特色专业方志馆,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特色方志馆建设新路径。

沂水县方志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三大特色:一是专业特色鲜明。

方志馆是独特的专业、专科,具有专门性和权威性。

沂水县方志馆馆藏以志书、年鉴、地方文献为主,收藏有《沂水县志》、《沂水年鉴》和其他省、市、县志鉴及地方文献等地情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翔实、权威的地情信息库,开启了一扇了解县情的窗口。

方志工作者论地方志的功能和创新

方志工作者论地方志的功能和创新

方志工作者论地方志的功能和创新地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献形式。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作为方志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探究地方志的功能和创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首先,地方志的功能之一是记录和保护地方的历史文化。

地方志中包含了地方的沿革变迁、重大事件、人物事迹等丰富内容,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依据。

地方志的编纂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整理整个地方的历史资料,将分散的历史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有机的历史编年体系,为后世保存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其次,地方志的功能还体现在传播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方面。

地方志中往往包含了地方的民俗文化、地理风貌、宗教信仰、方言特色等内容。

它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和独有的风貌展示给读者,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

比如,湖南省的《湖南省志·民族志》详细记载了湖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传统农耕文化等,为了解湖南的多元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地方志还有推动地方发展和促进经济繁荣的功能。

地方志中往往包含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现状、发展规划、重点产业等内容,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发展方向。

地方志可以洞察地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为地方经济的振兴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比如,浙江省的《浙江省志·经济志》详细介绍了浙江的经济现状、特色产业等,为浙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地方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地方志的编撰不再仅限于纸质版本,出现了电子版、网络版等多样化的媒体形态,让更多的人更便捷地获取地方志的内容。

另一方面,地方志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加入了多媒体、音频、视频等形式,丰富了地方志的表现形式和感官体验。

这些创新使地方志更加生动、直观,更好地传播地方文化和推动地方发展。

此外,地方志的编写也趋向于多元化和专业化。

编撰地方志不再仅限于某个地方的政府或历史研究机构,而是吸引了更多的学者、研究者、志愿者等参与进来。

论清代地方志的修纂人员-2019年文档资料

论清代地方志的修纂人员-2019年文档资料

论清代地方志的修纂人员、修志人员的素质与志书质量的关系修志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

清代真正属于“地方”的志书主要是府州县志,各省的通志数量远远不及府州县志的数量,所以,府州县志的修撰人员构成了清代地方志修撰人员的主体,研究这一个群体,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清代地方志的修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 1613-1682 )在研究宋元明以来的地方志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游历考察,撰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他不断总结前人修志经验,在《营平二州史事序》中对修志者提出了五项要求:修志者要有一定的学识;要网罗天下志书作参考;要实地调查研究,反复勘对;要有充裕的时间;文字要通俗易懂[1] 。

康熙十一年,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奏朝廷,要求各省各省纂修通志,以备《大清一统志》采用。

对于如何修志,卫氏根据才、学、识史学三长的说法,在《曲沃县志》序言提出修志要有正、虚、公三长。

所谓“正”,即修志者必须刚正不阿,不屈从权贵;所谓“虚”,就是说修志者要虚己受人,广泛集纳众人的意见,不要主观和武断;所谓“公”,就是说修志者要主持公道,不为门户之见所左右。

这“三长”实际上就是对修志者提出的“志德”要求。

雍正时学者方苞在《与一统志公馆诸翰林书》中主张修志务必体例统一,反复校勘,由博返约,以简明为贵,以冗杂为戒[2] 。

清代地方官吏和知识分子不会完全具备这些修志要求,但作为地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者,他们又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修志实践中的角色,所起的作用。

们首先不是分析他们所具有的修志能力,是要分析他们在地方二、清代地方志修纂人员的种类我国从唐代开始,就有修志的传统,地方政府把纂修志书作为了一项施政行为,地方志书也是每一任地方官员了解掌握当地情况最好的文献资料。

纂修地方志书皆由地方政府负责人直接领头,聘请当地有一定名望的学者或是退居二线的官员具体修纂,府级行政单位一般是知府任主修,州县则是知州和知县任主修,清代也不例外,最后志书修成,署名多是地方政府负责人署名在前,为主修或是总裁等,具体负责修纂的人署名在后,为纂修或是编纂等,几成定例。

旧方志中的人物资料及其价值——以清代皖志为例

旧方志中的人物资料及其价值——以清代皖志为例
象, 为人 们 提 供 了丰 富 的 历 史 资料 。 由于人 物 于 人物 归 属及 其 职 能
有关人物 的内容 , 通常出现在方志的 “ 职官” “ 选举” “ 人物 ” “ 列传 ” 等部分 , 再细分 “ 名宦” “ 儒
林 ”“ 文 苑 ”“ 乡 贤 ”“ 忠 义 ”“ 孝 友 ”“ 义行 ”“ 隐逸” “ 流寓” “ 节妇 ” “ 烈女” “ 方技” “ 仙释” 等类 目, 这 些 有 关 人 物 的记载 ,统 归在 方 志 的 “ 志 ”“ 传 ”“ 表” 中, 这 些 多种 多 样 的记载 形 式 , 把 各种 类 型 的人 物 涵 盖在 内 。 由于所 要 记 的人 物 众 多 , 所 以志 、 传、 表 的 内容 占据 了 方 志大 量篇 幅 。现试 举 部 分 志 书
2 0
( 嘉庆 ) 《 东流县志》
三 十
职官 、 选举 、 良吏 、 仕宦 、 乡贤、 忠节、 孝友 、 文学 、 义行 、 隐逸 、 耆寿 、 列女、 寓贤 、 仙释 , 十 二 职官、 选举 、 世袭 、 名宦、 人物、 列女 、 流寓 、 方外 、 方伎 、 耆寿 , 十五 职官、 选举 、 名宦 、 人物、 列女 , 十二 官爵、 人物 , 六 职官、 选举 、 人物 , 十五 职官、 选举 、 人物 、 烈女 , 十 职官 、 选举 、 人物 , 八 秩官、 选举 、 人物 、 艺女 , 六
淮 北师范大学学 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第3 4卷 第 5期 2 0 1 3 年 l 0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b e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方志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方志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畔 迎 四海 嘉 宾 .迷 易 美 景 醉 八 方 游 客 ” 的楹 联 , 此 联 因 仓 促 而 成 。 虽有 对 仗 不工 、平仄 失 当等瑕 疵 。 但 是 这 一 应 景 之 作 . 仍 然 受 到 县 委 、 政 府 领 导 和 游 人 们 的好 评 ,
每 一 位 地 方 志 工 作 者 值 得 深 思 的 课
个 国 家 ,小 到 一 个 地 区 、 一 个
文 化 广场 ”建 筑 中长久 存世 。
在 “ 旅 会 ” 即将 开 幕 前 夕 . 冬
家 庭 都 分 别 具 有 , 只 是 各 不 相 同
而 已。
题 ,又 是 我 们 责 无 旁 贷 、 义 不 容 辞
域 历 史 等 基 本 县 情 , 其 次 搞 清 楚
本 地 的 地 方 特 色 。 地 方 特 色 是 指
作 为 地 浮 雕 镶 嵌 在 广 场 中 央 : 它 与 我 办 一 名 同 志 撰 写 的 、 已 被 选 人 文 化 墙 雕 塑 内容 的诗 词 吟》 一 样 ,将 在 米 易 县 的 《 易 迷 “ 易 迷
20 0 5年 , 在 全 县 上 下 集 中 开
展 迎 接 “四 川 省 冬 季 旅 游 大 会 ”
在 攀枝花市 召开和全市
“ 创 国 争
家 级 优 秀 旅 游 城 市 ” 活 动 中 . 我
办 应 邀 参 加 了 “米 易 标 识 审 定
会 ”, 在 审 定 会 的 征 求 意 见 中 . 我 们 在 否 定 成 都 某 设 计 院 肖 博 士 等
落 脚 点 ,也 是 中 华 民 族 优 良 的 文 化 传 统 。如 何 将 这 一 优 良 传 统 代 代 相 传 、发 扬 光 大 ,并 以此 促 进 地 方 经

关于人物入志的探讨

关于人物入志的探讨

作者: 蓝日基
作者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罗文大道28号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530007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方志
页码: 31-3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人物入志;基本做法;存在问题
摘要:人物是地方志书要认真记述的重要内容。

人物入志是发挥地方志书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需要,是社会各界人士了解人的作用的需要。

人物入志的基本做法有:为去世的重要人物立传入志,为在世的重要人物写简介入志,列各类型的人物表入志,随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机构内容记述历任正职领导姓名。

记述人物要注意解决记述内容见事不见人的问题;解决为在世人物立传的问题;解决人物入志范围过宽的问题;解决写人物简介和人物传略界限不清问题;解决记述人物出现错漏问题;解决人物传、人物简介排序混乱的问题;解决领导人照片入志存在的问题。

方志人物作用空间探析

方志人物作用空间探析

方志人物作用空间探析摘要: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人物传记”这些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奋斗历程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进程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方志人物宣传城市发展1 方志人物的重要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与基础,修志就是要为创造历史的人树碑立传,名垂青史,以资政教化后人。

人物是方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就有“古来方志半人物”的说法。

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人物传记”记述范围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为人民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这些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奋斗历程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进程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志人物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符号,是一个城市名片的核心和灵魂。

2 当前方志人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现状方志人物是发挥方志功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地方志书对在社会发展起到过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进行立传和记录,“玉石朱紫,各显分明”,当前,方志人物作用发挥的空间仍然存在很大缺口,与其应有的作用发挥存在不想匹配的现状。

2.1 地方志书的影响力直接制约着方志人物的影响力方志服务于社会的范围有待拓展,方志反映的是人们(含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记述的内容涵盖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此被称为“百科全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方志需要记述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随着社会需求范围的增加,地方志书的影响范围也有待拓展,也就决定了收录于地方志书中的方志人物发挥作用的范围空间有待提升。

2.2 方志人物的宣传途径比较狭窄,宣传的形式比较单一一篇好的人物传记,就是一面做人的镜子。

试论元代方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地位

试论元代方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地位

试论元代方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地位
赵心愚
【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在中国方志史上,元代方志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地方志在元代继续得到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突出地表现在创立了新的方志种类--"一统志"上.同时,元代在方志理论上也作了进一步探讨,并有新的发展.正是由于方志在元代得到了继续发展,为明清方志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赵心愚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0.147
【相关文献】
1.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J], 余伯流
2.试论地方志在建设文化江苏中的地位和作用 [J], 朱永平
3.试论方志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J], 蓝武
4.简评方志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J], 涂新华
5.苏州现存早期府县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地位 [J], 陈其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俊颖方志思想探析

张俊颖方志思想探析

张俊颖方志思想探析孟凡松【摘要】民国兴仁县人张俊颖在其所纂《兴仁县志》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地方志修纂思想.张氏认为,地方志是时间性(历史性)与空间性(地理性)并重的著作,并非单一性质的历史书或地理书.他发挥章学诚方志修纂思想,提出纂修方志的“矩矱法度”十四条,并在系统总结方志“义例”的基础上指出纂修方志应注意的十四个问题.在承旧开新的民国,张俊颖的方志纂修思想具有一定典型性.【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6【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兴仁县志》;张俊颖;地方志纂修【作者】孟凡松【作者单位】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0民国方志纂修,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体现出新旧杂陈,承敝通变的特点。

对于修志诸家,荦荦大者如傅振伦、余绍宋、黎锦熙等,学界多有研究。

而对于普通的州县方志修纂群体,则关注不够。

张俊颖就是一位来自偏远省区的州县方志纂修者,他的时代观念、知识体系与问题意识,是当时一般性的地方知识精英的代表。

赵霞撰文介绍了张俊颖的“志才”思想及对传统方志的批判与改革方志的看法[1],然其论述仍不够提炼与全面,故此就张俊颖方志思想再加阐述。

民国《兴仁县志》见存者有三,即民国九年王敬彝纂修稿本《兴仁县采访录》(又名《兴仁县志草》)、民国二十三年(1934)张俊颖纂稿本《兴仁县志》与民国三十二年(1943)霍录勤等纂《兴仁县补志》。

[2]张氏《兴仁县志》二二卷首一卷,卷首为序、目录、凡例及舆图,正文分地理、民政、风物、纪官、人物、大事、别录、艺文等八志,各若干卷,各卷再析为若干目,为卷目体地方志。

在卷目设计上,该志秉持“循实立名”原则[3]71。

如民政志二卷,厘为县府、教育、建设、财政、公安、民团、赋税诸目,一般明清县志皆无此卷目,为清末民国出现的新事物。

其别录志二卷,分载祀典、公文二目,祀典之礼虽“各省从同”[3]222,但其为国家统治权力的象征,载之方志,可备急时之需;公文平铺叙实,与“文字而含审美性”之艺文俨然有别,二者不当混为一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志人物作用空间探析
摘要: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人物传记”这些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奋斗历程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进程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志人物宣传城市发展
1 方志人物的重要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与基础,修志就是要为创造历史的人树碑立传,名垂青史,以资政教化后人。

人物是方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就有“古来方志半人物”的说法。

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人物传记”记述范围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为人民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这些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奋斗历程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进程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志人物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符号,是一个城市名片的核心和灵魂。

2 当前方志人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现状
方志人物是发挥方志功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地方志书对在社
会发展起到过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进行立传和记录,“玉石朱紫,各显分明”,当前,方志人物作用发挥的空间仍然存在很大缺口,与其应有的作用发挥存在不想匹配的现状。

2.1 地方志书的影响力直接制约着方志人物的影响力
方志服务于社会的范围有待拓展,方志反映的是人们(含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记述的内容涵盖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此被称为“百科全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方志需要记述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随着社会需求范围的增加,地方志书的影响范围也有待拓展,也就决定了收录于地方志书中的方志人物发挥作用的范围空间有待提升。

2.2 方志人物的宣传途径比较狭窄,宣传的形式比较单一
一篇好的人物传记,就是一面做人的镜子。

先进的典型的方志人物囿于地方志书的简短文字空间同样制约着它应有的功能发挥。

方志人物如果“跳不出”地方志书,那么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就极为有限。

2.3 方志人物的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方志人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俗语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方志人物不只是静止的再现了这些人的奋斗拼搏历程,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期的人的奋斗历程
都再现了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凸显了一个地区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

当前城市经济发展中要借助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来进行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对于地方志书中收录的知名度比较高的历史名人,各个地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修建纪念馆或者祠堂,在纪念先人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宣传力度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以此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然而,也有不少地区并不重视本地的方志人物资源。

提高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离不开宣传窗口的充分利用,而当前,作为宣传窗口的车站、机场、商业街、道路显示屏等在许多地方的城市承载的只是商业功能,作商业广告和商业宣传。

有些地区甚至在方志人物资源的利用上出现生拉硬套、混淆是非的荒唐之举。

近年来存在的名人故里争夺战以及几地区争夺西门庆故乡的做法就是这种对人物资源利用的扭曲。

3 多措并举,拓展方志人物发挥作用的空间
方志人物发挥作用的空间亟待拓展,为此,要多渠道的搭建地方志书和社会公众的近距离沟通平台,让地方志书从官书走向民书,让方志人物走出志书,走进社会公众的心里让典型人物发挥其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让负面人物的劣迹对后人足以警戒。

3.1 要进一步缩短地方志书与公众的距离
地方志书是公众接触方志人物的主要载体,地方志书的公众化程
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方志人物的公众化。

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和史志部门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读志用志工作,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方志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把读志用志作为一项重要的务实而不空虚的工作来抓,层层落实责任,让方志走近公众。

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公众对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当前国家已经作出对国家级省级的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决定,今后各地区也将逐步实现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地方志书走进这些与社会公众零距离的公共场所,就意味着方志人物也同步的走进了社会公众的视野范围。

3.2 要进一步拓宽方志人物的宣传途径,丰富其宣传形式,拉近与本土群众的距离
地方志书收录的人物多是本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行各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佼佼者,他们身上承载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是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的缩影和代表,时间可以前行,物质世界可以改变,斗转星移后,不变的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

因此,要探索多种形式来解读方志中收录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迹,一方面,可以联合当地其他部门将方志人物的主要事迹采用故事、演义、回忆录、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进行再现和加工,增强他们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另一方面,方志收录的人物都是特定地域的人物,方志人物首先影响的范围就是他们所属的特定领域。

宣传方志人物首先就要面向当地
民众。

对不同领域的不同群体有针对有选择的进行方志人物宣传,综合运用当地的各种宣传媒体,制作成纪录片或者成书,让当地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走进当地人们的记忆里。

这个由宣传到渗透到吸收再到创新超越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过程,就是方志人物教化育人的功能的再现过程。

3.3 要客观充分的挖掘方志人物在提升地区知名度和丰富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中的作用
文化对一个地区走向的变化、对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厚影响力,甚至决定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品格和居民的文化素养。

方志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方志收录的一个地区的先贤人物更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方志人物形同一个地区的文化窗口,透过这些典型的代表人物,进而探知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主流思想,感知人们的精神风貌以至了解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

(1)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好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对外宣传窗口。

各地各城市的公共汽车、道路、楼盘显示屏、地铁、机场都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作为政府投资的基础公共事业,在承担城市公共交通运输重任的同时,也肩负着倡导城市文明、传播社会新风、弘扬先进文化的使命。

充分利用好公共汽车上的流动媒体,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步行街,公共广场的显示屏来宣传本地区的方志人物,介绍他们的主要事迹,把带浓郁地方特色的典型的方志人物呈现在极具流动性的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呈现给来往的旅客,这就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对外
宣传窗口。

(2)要通过文艺创作,将与方志人物有关的历史和现实题材再现于小说、电影、电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地区的名人名事,与此同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