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分析

合集下载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分析

入口呈矩形内凹式,其内凹的体量触碰的是双层 玻璃幕墙的立面,层层退让,体现出包容性。天 花板的分割,也使入口空间更加精致。
3.形式与建构的分析
模型
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 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 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
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 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 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 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 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这种
东西共享轴线 直角三角形与道路平行,与等腰三角形平行呼应 整体直角梯形与基地呼应
新旧馆主入口相对而设,而且在一条轴线上,中间由一鹅卵石铺 就的铺地广场,显得和谐统一。东馆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玻璃顶的 镶嵌,使三角形之间似分又和,整个体量沉重感削弱,整体比例 恰到好处。
2.使用与空间的分析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 法风格各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 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 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 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 建筑风貌。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 “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 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 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
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 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 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 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 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 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 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 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 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4.与大师的对话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PPT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PPT
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 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 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4/11/2020
3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贝聿铭
4/11/2020
20
卢浮宫改扩建工程中玻璃金字塔的光线运 用同样体现出贝聿铭对光的理解
4/11/2020
21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室外广场三角形的 体块构成
穿插的走廊过道形成丰
富的成角空间,地上的
同样饰以三角形面砖
4/11/2020
22
新老馆之间的关系
统一关系
原建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建筑,而 东馆的西立面是完全对称的”H” 。
东馆用现代风格塑造了一种哥特式塔楼的意向,这是一 种对于历史演变的尊重,同时也是东馆作为老馆的一个 扩建,对老馆建筑风格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 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 的巧妙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4/11/2020
23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4/11/2020
19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 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有 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态和 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进行了大胆尝试。”

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案例分析

特殊要求

一、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 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 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求东 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品 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 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 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 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 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 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 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 平台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 态雕塑。
两者之间的广场中央不对称地设了喷泉和人造小瀑布此外还有布局灵活的晶体状玻璃天窗但它们都组织在一个中心位于中轴线上的圆形之内不仅加强了新老两馆的共同轴线而且活跃了广场内的即西馆)的扩建 部分,1978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 的展览馆、视觉艺 术研究中心和行政 管理机构用房。贝 聿铭设计。
钢网架天窗
自然光经过天窗上 一个个小遮阳镜折 射、漫射之后,落 在华丽的大理石墙 面和天桥、平台上, 非常柔和。

二、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 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 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 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 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 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 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 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 静的气氛。
东馆共有七层外加一层地下室。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 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 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平面图(不全):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现代经典建筑分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分,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78 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原西馆落成于1941 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 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对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形式。

建筑与周围环境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体建筑相得益彰。

从西大门进入东馆,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是一个高24.4米的大厅。

大厅中布置乔木、休息长椅和艺术品。

大厅上方悬挂着出自抽象艺术定亚利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之手的红色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的红枫叶。

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使整个大厅显得气韵生动。

各个展品陈列室环绕中央大厅而设,在大有小,游人可以在这里看到毕加索等人的代表作品——绘画或雕塑。

这里的展品经常更换,常有观众感叹不知如何理解这里的陈列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自的知音,同样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

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美国国家美术馆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设计分析
朗方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了首都的建筑中轴 线。这条中轴线从仁金斯山(也就是今天的国会山)向东西 两边延伸,分别抵达西边的波托马克河和东边的安那科斯蒂 阿河。在城市中心区两条主轴线之间预留了大面积开阔的草 地和水池,将城市轴线的焦点置于波托马克河边,同时,将 开阔的自然景色和绿化引入城市中心。
5、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1983年荣获普利策建筑奖
东 馆 的 设 三角母体的加减法
计解析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ast hall
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
1983年荣获普利策建筑奖
东馆的设 计解析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ast hall
哥特式建筑
1983年荣获普利策建筑奖
贝聿铭 的生平 I.M.Pei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ast hall
坎布里奇的中国学生
贝聿铭始于宾夕法尼亚就读,后因满意古典装饰风格的 训练经过探究,在图书馆知道了柯布西耶,并且,在麻省理 工逗留的时候听了两天的讲座,对其有着很深的震撼。贝聿 铭的一生成功 在善于 审时度势,他敏锐的意识到,哈佛建 筑学院已经厌烦古典装饰艺术风格,他们的院长以独特而敏 锐的眼光授予格罗皮乌斯教授的头衔。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ast hall
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
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
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
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
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

美国国家美术馆建筑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建筑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建筑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是全球最著名的美术馆之一。

该建筑被誉
为现代建筑中的杰作,是由建筑师德鲁·莫瑞斯设计的。

以下是我对这个建筑的分析。

建筑外观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建筑外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风格。

该建筑的主立面被设计成曲
面状,如同一道波浪状的壁画。

立面的中央部分突出,与建筑前面的另一座立面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这种曲线和层次的设计为建筑增加了动感和视觉艺术效果。

此外,建筑的外表
面被镶嵌着非常多的玻璃幕墙,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明亮宽敞。

内部空间布局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布局也非常讲究。

该建筑的内部采用了大量的开敞式结构,通过更多的降低隔断以及创新的照明设计,使得空间的开放性和视觉效果达到了最佳化。

此外,建筑内部的动线设计非常合理,既保证了游客的流动性,又避免了过度拥挤和混乱。

特别是建筑中央的大型柱廊和广场成为了游客和参观者的主要聚集地,成为了美术鉴赏和
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材料和工艺的运用
美国国家美术馆在材料和工艺的运用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

建筑最外层的曲面是由3611块不锈钢板组成的,这些板材中间密密麻麻的铆钉,给人一种复古的机器观感。

内部则使用了大量的时尚材料,如不锈钢、大理石、玻璃等。

同时,该建筑还在工艺方面做出
了一系列创新,如采用金属玻璃结构框架等。

总之,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其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及先进的材料和工
艺运用,为这个国际化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中心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建筑材料
▪ 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 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
▪ 玻璃质感,把东馆的时代特征凸显出来
▪ 东馆门口的铜雕塑
平面图与功能流线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特殊角的利用。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设计 师更多的将尴尬的锐角使用为旋转楼梯。
▪ 交通分析
▪ 建筑中有很多斜楼梯出现,但是由于尺度 比较大而且斜角比较小所以不会让人觉得 不舒服。
▪ 四层平面图 ▪ 中庭使空间更富有变化
交通分析
▪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 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 大厅。
四.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 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 在外形上是体积,在内部则是空间。——
贝聿铭
▪ 空间变化
▪ 东馆的内部空间与西馆不同,西馆空间是 新古典式的,而东馆的空间完全不同,是 非轴对称的空间。
入口的处理
▪ 东馆是旧馆的一部分所以大门开向旧馆
▪ 进研究中心的门设在两个三角形的夹缝之 间,这个门可分可合,并与旧馆遥相呼应。
建筑系馆设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解析
目录
▪ 建筑设计概念 ▪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 功能分区及流线 ▪ 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 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 聿铭突出奇想,落笔一挥而就,画了一个 草图: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 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 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 妙发端。
▪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为西馆的对称线的延伸 ▪ 东馆的檐口高度都与西馆相同,高度变化
的韵律都与西馆相同。 ▪ 东馆外立面使用的建筑材料与西馆相同,
又增加使用了桁架等结构,产生了变化

美国美术馆东馆

美国美术馆东馆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浅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给人的最大感觉确实是他的几何形构图,和与老馆的呼应关系,关于一个博物馆建筑咱们也很期待它的内部功能空间是如何的。

因此,以下将从东馆的形式美、外部形体的处置和内部空间的处置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外部形体的处置与形式美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置,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 应处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

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

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那么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增强了二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楚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尽管并非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维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古代一些美学家曾声明原始的形体如三角形、圆形、方形是美的形体,它们能被清楚地识别,因此运用这些形状构图能够达到高度的完整、统一的境界。

众所周知,贝聿铭先生擅长运用三角形元素,在东馆中贝先生是将三角形地块转化为梯形平面然后再划分为几个三角形、最后呈此刻咱们面向的是几个菱形体块的组成,高度的图一与和谐,幸免了更多的繁琐。

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不是和谐的问题,和谐的比例能够引发人的美感。

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尺度去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和不同的建筑形象,比如说:体育馆建筑通常体量都专门大,因此很多都是大尺度的空间,表现一种博大的感觉,教堂建筑内部空间一班都很挺拔,表现一种向上的感觉,别墅建筑的尺度都很小,知足人们的生活舒适、亲切感。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案例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案例分析
• 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轴线的呼应 • 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产生纪念性,
对罗马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 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 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
三角母体的加减法
立面分析
西馆的延续
19度的模矩
东馆预留的扩建基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临的难题
• 位于历史敏感地带,如何融入城市,取得 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群的协调
• 不规整基地的利用(直角梯形) • 如何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 • 业主的特殊要求(亲切的外表,活泼的空
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解决思路
• 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的尊重 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
丰富的南立面
地下一层平面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四层平面
五层平面
三角形角隅处六边形的处理
•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 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 有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 态和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进行了大胆尝 试。”

——贝聿铭
天窗的由来
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 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地理位置
西馆
东馆
了这 材二 建是贝建
充些 料是 筑 聿筑
分特 考空 造 的色 究间 型 体在 和处 与
铭 的 建
介 绍

现「 建理 所 筑建
。东 筑独 处 设筑
馆 内具 环 计界
」 部匠 境 有人
的 设心 自 三士
设 计。 然 个普
计 精三 融 特遍
中 巧是 化 色认
得 。建 。 :为

美国国家美术馆先例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先例分析

基地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 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 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与周边环境联系
•由于位于历史敏感地带,为融入城市,取得与周边纪念 性建筑群的协调,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的 尊重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 •为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使用三角母体,对哥特 式塔楼产生纪念性,对罗马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 的延续。
建筑体验
视线角度
观众通过纵横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步移景随,空 间景象变化万端。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 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
建筑体验
尺度
室内有一个大型的中庭,十分开阔,引得游 客举目仰望。审视整个建筑,毫无局促之感。贝 聿铭想要对室外和三角形设计棱角分明的线条进 行改造,但是他懂得要用温暖和热情的氛围来软 化这些线条才是上策。他设计了大型的圆形花池, 以此来中和这些棱角。每个花池中都种植着热带 树木,有助于游客在大型中庭内感知空间的开阔。
建筑内部
2 层平面图 -1 3 层平面图 1 层平面图Fra bibliotek交通流线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 两边敞开的交通形式:二层的天桥设计扩 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 大了参观者的视觉范围,空间的交错穿插 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使抽象艺术作品与参观者共同分享了室内 空间,诉说艺术与人应有的亲近关系。
建筑形式与建构
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 西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 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 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 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 角线上筑实体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这 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形体上有明显的区别, 但不失为一个整体。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 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 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 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 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西馆设计风格
西馆由约翰·雷塞尔·波普设计的, 外墙使用田纳西州粉红色花岗石, 外形上采取古罗马式结构,中央大 厅以大理石铺地,中央穹顶较低而 两翼较长,中央圆厅略暗一些,然 而两翼展厅天花板是直达天庭的透 明玻璃,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光 线充足,形成对比。南北大门前以 长长的圆立柱,使整个建筑显得气 度恢宏,典雅不凡。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室外广场三角形的 体块构成
穿插的走廊过道形成丰 富的成角空间,地上的 同样饰以三角形面砖
新老馆之间的关系
统一关系
原建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建筑,而东馆的西 立面是完全对称的”H” 。
东馆用现代风格塑造了一种哥特式塔楼的意向,这是一种对于历 史演变的尊重,同时也是东馆作为老馆的一个扩建,对老馆建筑 风格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建筑,两 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的巧妙处理而体现 出和谐的关系。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
解决思路
1.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轴线的呼应 2.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产生纪念性,3.对罗马 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4.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5.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设计理念——矛盾解决的过程
• 构思过程— — 轴线
轴线确定的建筑形态 ——美术馆的西馆是对称的,将轴线延长与北侧边线相交决 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梯形的对 角相连,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

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博物馆案例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提纲: 一.贝聿铭简要介绍 二.设计面临的问题 三.设计理念分析 四.平面功能分析 五.室内外空间分析
贝聿铭
在世界各地设计了众大型建筑,其中位于华 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 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香 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作品成为世界经典。 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 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 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 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 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 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 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3、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设计面临的问题
建设用地: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 段上,皮埃尔·查尔斯·朗方在1971城市规 划中造成最不规则的地块之一。 周边环境: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 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 建筑。 新老建筑间的关系: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 联系。 馆长要求:亲切的外表(是房子而不是宫 殿),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贝聿铭的设计完全符合朗方规划的初衷,并
且刚好补充了原有地块上的空白形成了以国 会大厦为制高点的视觉秩序。

贝聿铭经典案例分析PPT

贝聿铭经典案例分析PPT
卢浮宫入口
卢浮宫入口
由停车场到拿破仑厅, 虽说没有自然光的地下, 但贝聿铭在途中安排了 一让个进倒入建置美筑的术业玻馆应璃的用金行软字进件塔过, 程中又创造了一次高潮 空间,同时又有了自然 光,在空间与造型方面 更呼应了广场处的金字 塔大门意象。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状的玻璃,
因为室内外光线之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
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 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

而纹理质感却不同。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展馆以大厅为中心,较大的等腰三 角形一侧主要布置展览空间,较小 的三角形主要布置研究中心和行政 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 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 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 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正式开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 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 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 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 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 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 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伊斯兰博物馆入口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 顶之下,150英尺高的 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 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设计理念
他一直都是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贝聿铭一向 反对在建筑上的随波逐流、趋于流行。他经历了 70年代风行一时的后现代主义,他依然是兢兢业 业地在现代建筑中反复推敲、反复研究,从而提炼 和发展了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使之达到一个又一 个高度。能够在潮流起伏的建筑和艺术中处之泰然、 行若无事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除了贝聿铭之外,实 在不多。我们把他的这种原则称之为始终如一的、 发展性的现代主义立场原则。在追逐潮流的现代建 筑界中,他体现出一种自信、坚定、明确的设计立 场,同时又不对第一代大师盲目地崇拜。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三角形大厅作用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 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 筑,从而辨别方向,起引导作用。
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 的感觉。 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 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 观赏家藏珍品
建:王保、丛碧璇、顾姚、程相、李宁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师:贝聿铭
贝聿铭是20世纪后期的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他于 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1935 年赴美留学,后来加入了美 国籍。最初,贝聿铭就读于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学院院长威廉·埃默森发现 了贝聿铭的建筑才能,鼓励 他转而学习建筑设计。贝聿 铭遵从师命,学业大时,又 深造于哈佛大学,于1946年 获硕士学位,1948年开始自 己的建筑师生涯 。
与西馆的结合
东馆是被称为西馆的原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 新老两馆在建筑风格与处理手法上差异极大,但又 能够彼此呼应,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归功于建 筑师的独具匠心。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 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新 简洁而又庄重典雅。东馆的建筑用地形状不完整, 是个直角的梯形。贝聿铭经过几个月的测量,大胆 地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 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 展览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面积较小,为研究 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 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 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模型制作过程
谢谢观赏
中庭——让光线来做设计
24米高的中央大厅,大厅四周有25个天窗,是用60平方米的三棱锥 体钢管骨架玻璃组成,每当风和日丽,明媚的阳光就从那里倾泻下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共17页PPT资料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 共17页PPT资料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 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 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 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 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 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 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 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 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 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 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 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 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 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 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 的气氛。
美•
美术馆东馆内部几乎全
是六角形或三角形的空间而
术 不用普通的矩形空间。中央 大厅上为玻璃枯,天光自上
馆 泻下,中间有纵横跨越的栈 桥,挑出或凹进的廊子,共
东 参观者其中走动,步移景异 ,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华 盛 顿 国 家 美 术 馆 东 馆 模 型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 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 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 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 翼。四周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 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 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 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 ,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 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 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 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 行政治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 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 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 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 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内部图
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还认 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 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 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 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 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 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 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 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 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 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 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 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 、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 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 非常柔和。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520014202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收稿日期:2009204215作者简介:蔡芝明(19772),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安徽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蔡芝明摘 要:通过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环境、功能、空间及几何性的分析,来解析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手法,包括如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以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功能,空间,几何性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1978年落成。

原西馆落成于1941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评论家赫克丝苔伯尔提到参观东馆没有一般“博物馆劳累”,而且它供给大量“肾上腺素”,以使客人们保持运动。

它鼓舞而不是削弱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为了物的所在,而且也同时为了人———这正是贝聿铭的愿望。

1 和谐统一东馆位于一块3.64hm 2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老馆和东馆均位于华盛顿中心绿地的北侧。

城市轴线贯穿中心绿地,轴线东端是著名的国会山,西端是庄严的林肯纪念堂。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背景:1937年,美国国会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

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86年开始,由威廉·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很多特殊的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

基地环境: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隅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设计构思: 由于梯形场地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部朝西馆,以这部分作为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交通流线: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

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即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

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景观慨况: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岩地面,与南北两边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

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菱椎体,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

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目光倾泻,水声汪汪。

功能分区: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为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从形态语义学分析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从形态语义学分析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从形态语义学分析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摘要: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是贝聿铭的一个巅峰之作,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等元素,运用了许多语言符号,这些语言传达出建筑的理念。

本文将从形态语义的角度分析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这一作品以及传达的设计理念。

一、贝聿铭简介图1-1贝聿铭贝聿铭现代著名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祖籍是江苏苏州市,与1914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是名门望族之后。

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度过自己一段童年时光,使他对中国古典园林元素有了丰富的知识背景。

1935年,贝聿铭前往美国进行学习深造,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

正是因此,贝聿铭遇见了威廉.埃默森与格罗皮乌斯。

在哈佛的最后一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毕业作品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打造的上海博物馆,也获得了格罗皮乌斯的大力认可,对后来的苏州博物馆也有着很大影响。

1948年,受威廉.齐肯多夫聘请,担任了威奈公司建筑部主任,在此期间更多的是带给他的是广阔的设计经验。

1960年贝聿铭开始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在此期间贝聿铭做了一些的廉价住宅设计,并想开始做一些不一样的作品。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设计也是他第一次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的开始。

正是这个项目,让他迎来了肯尼迪图书馆设计,走上了职业生涯的高峰。

1968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再一次将他推上了巅峰。

接下来的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等优秀作品也为他的顶峰打下深厚的基础。

1983年,法国总统在参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后决定将卢浮宫扩建交给贝聿铭负责。

卢浮宫项目震惊世界,展现了他的才华与能力,让他的设计走到顶峰。

2000年,贝聿铭受路易斯.蒙雷亚尔之邀,接下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设计,也成为了贝聿铭最后一个大规模作品。

博物馆一直是贝聿铭的主题,他认为艺术、历史与建筑是合为一体的、不可分离的。

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简介图2-1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位于流行文化中心的新型现代博物馆,将贝聿铭推向巅峰的一大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形之间的凹缝里。

入口呈矩形内凹式,其内凹的体量触碰的是双层玻璃幕墙的 立面,层层退让,体现出包容性。天花板的分割,也使入口 空间更加精致。
新旧馆主入口相对而设,而且在一条轴线上,中间由一鹅卵石铺就的铺地广场, 显得和谐统一。东馆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玻璃顶的镶嵌,使三角形之间似分又和, 整个体量沉重感削弱,整体比例恰到好处。
the end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设计分析
小组成员:肖君李倩 袁海月邓凌心 海娟
CONTENTS




1. 2. 3. 4. 5.
贝聿(yu)铭个人简介 “东馆”场地环境的分析 美术馆空间分析 平面图展示 模型制作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美籍华人建筑师, 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 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 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 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 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国 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罗浮 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 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 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 馆。
新古典主义风格
东西共享轴线 直角三角形与道路平行,与等腰三角形平行呼应 整体直角梯形与基地呼应
东西馆的结合
2014-3-17
1.为了与西馆协调,贝聿铭特地找到了已废弃的石矿,重新生 产出相同颜色的桃红墙面石,使东西两馆色调一致。 2.又与东馆的建筑风格贴近,使整个美术馆更加名符其实。 3.它的大门面向旧馆 4.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 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 5、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 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 接近,而纹理质感却不同
功能区划分
艺术展览馆(公共空间)
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办公空间)
形式与建构
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 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 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 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 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 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 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在第 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 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 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美秀图书馆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2014-3-17
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 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 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 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 越来越低。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 铭的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 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主要成就:
2.学术 1.荣誉 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与艺术 1940 池奖章 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 与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会奖章」 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 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授与 生院士 1978至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 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1993年,获美国乔治· 布希总 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 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 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入口:天才的创造力

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 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 筑)。

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 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 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 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 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 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 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 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 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
2014-3-17



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 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 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
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作为一名华人建筑师,他从未忽视自己同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联系,而在建筑创作中,他则
室内一角
北面外景
东面外景
2014-3-17
平面图
2014-3-17
模型制作—资料收集
2014-3-17

SKetchUP模型 图书资料收集
2014-3-17
资料-平面图收集
制作—计算数据、切纸
2014-3-17
2014-3-17
粘贴
2014-3-17
最终效果图
2014-3-17
2014-3-17
主张
把中国建筑的内在精华融合在现代建筑之中
建筑风格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受W.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他掌 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几何形体的娴熟技巧,巧妙运 用石、混凝土、钢和玻璃等建筑材料。作为华人建筑师, 他主张寻求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作为 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 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 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 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 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 限于其作品本身
观众通过纵横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 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 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 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 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 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 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

美国美术东馆简介
2014-3-17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位于美国 首都华盛顿市中心,1978年向 公众开放。 东馆是被称为西馆的原美国国 家美术馆的扩建,新老两馆在 建筑风格与处理手法上差异极 大,但又能够彼此呼应,和睦 相处,这不能不说是归功于建 筑师的独具匠心。这座建筑的 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变化出 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 造型既清新简洁而又庄重典雅。 东馆的建筑用地地形是个直角 的梯形。
模 型
采光
24米高的中央大厅,大厅上方有25个天窗,是用60平方米 的三棱锥体钢管骨架玻璃组成,每当风和日丽,明媚的阳 光就从那里倾泻下展览室围绕它布置。 观众通过纵横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步移景随,空间景象 变化万端。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通道
2014-3-17
士 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名誉院士 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海外 院士
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贝聿铭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 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 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 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 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 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 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