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新闻二则基础训练题答案

新闻二则基础训练题答案

新闻二则基础训练题答案《新闻二则》阅读基础练习题: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横渡hénɡ 歼灭qiānB.锐不可当dānɡ 要塞sàiC.阻遏jié 鄂èD.绥靖suǐ jīnɡ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7.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A.记叙说明B.记叙议论C.议论抒情D.说明议论二、提高部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

《新闻两则》教案及课后练习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及课后练习答案

《新闻两则》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特点和结构。

2.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战争主题。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4.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荻港(dí) 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g)歼灭(jiān)要塞(sài)2.解释词语溃退:败退。

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

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1.新闻的概念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新闻两则》精选习题2

《新闻两则》精选习题2

1《新闻两则》精选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锐不可当.()歼.()灭星宿.() kuì()退豫wǎn() suí()靖3、品味语言,对加点词作简要分析。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二、课内精读。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0一座,敌仅余十座)。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击溃、歼灭、消灭、打垮)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

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

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

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在我强大的野战报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4、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5、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6、“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中的“消耗”一词的意思本指物质和能量上的减少,这里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7、引用白崇禧的话有什么作用?8、文中加点的“恢复”和“建立”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9、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四、创新探要。

2019-2020年语文八年级上册1 新闻两则人教版课后练习十九

2019-2020年语文八年级上册1 新闻两则人教版课后练习十九

2019-2020年语文八年级上册1 新闻两则人教版课后练习十九第1题【单选题】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寓言是从神话脱胎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如《秋水》《愚公移山》这两则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C、杜甫,字子美,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诗圣’’之称。

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春》和《背影》是他的叙事散文代表作品。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东路各军已大部分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坚强不屈)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指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C、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已经)D、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表“从水路进军,来到”之意)【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选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说明B、记叙议论C、议论抒情D、说明议论【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各项对本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和标题扣合得很紧密,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八年级课文:新闻两则阅读答案免费范文

八年级课文:新闻两则阅读答案免费范文

八年级课文:新闻两则阅读答案?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2019-2020 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1 课新闻两则》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阻遏()鄂豫()逃窜()...2.填空(1)新闻又称 ________,它 ________、 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三个部分。

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 ________。

3、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 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填番号)国民党的( A. 广大 B. 大量 C. 多数 D. 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 反对 B. 抗拒 C. 拒绝 D. 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 日到芜湖(A. 作战 B. 指挥 C. 鼓动 D. 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 牢靠 B. 坚固 C. 巩固 D. 顽固)的,( A. 弱点 B. 松懈 C. 劣势 D. 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 10 月 7 日电今日凌晨 4 时 33 分,在经过 115 小时 32 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 ) (新华社长江前线22 日 22 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新闻二则》课文习题

《新闻二则》课文习题

八年级上册课文习题第一单元1、新闻二那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选择题。

1. 以下解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 败退:散乱,败退。

D. 督战:帮助作战。

2. 为下面的语句加上适宜动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阔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 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 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 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 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20日夜起____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____芜湖线_____渡至繁昌_____铜陵_____青阳_____荻港_____鲁港地区____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_____A.,、,、、、、,。

B.,、。

、、、、,。

C.。

、,、、、、,。

D.,,,,,,,,。

4.与短语“擦破了〞类型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拒绝和平控制要塞纷纷败退渡过南岸B.清楚得很踢一脚说下去爽快极了C.英勇善战冲破敌阵热起来在九江D.横渡长江广阔官兵锐不可当。

甚为微弱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

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巩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6.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标外,还必须有引标和副标。

B.新闻既然要求报道客观事实,那么语言中就不应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C.“西起九江〔不含〕〞。

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1)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1)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
练习(1)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

因此,精品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1),供大家参考。

 1.注意新闻的要素和结构
 2.学习本文简洁、准确的语言
 3.体会新闻的感情色彩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渡(hénɡ)歼灭(qiān) B.锐不可当(dānɡ)要塞(sài)
 C.阻遏(jié) 鄂(è) D.绥靖(suǐjīnɡ)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
 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
 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两则 练习题

新闻两则 练习题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高屋建瓴()瑰宝()阌乡()阻遏()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jiān灭() suí jìng区()()管xiá()杜yù明()弃城逃cuàn()三、阅读(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指出电头部分交代的三项内容,并说说它有什么作用?2.“一千余华里”的战线起点与止点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用曲线画出文中的导语部分,说说它的作用。

4.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与时间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5.西路军遇到怎样的敌情?6.我军所遇之敌,抵抗力甚微的原因是什么?(二)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新闻两则说明文 阅读答案精彩3篇

新闻两则说明文 阅读答案精彩3篇

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答案精彩3篇《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答案篇一课文说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

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

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

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

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

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

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

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课前还通过网络等查阅有关渡江背景,在班上交流。

)二、感知体验课文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战况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教师指导:全文朗读的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像“冲破”、“横渡”等词语重读,读出胜利的喜悦……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向观众介绍渡江战役的战况,那么你将如何介绍?(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要介绍渡江的背景;20日、21、22日战况分析。

(可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要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各小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八年级课文《新闻两则》课后练习题

八年级课文《新闻两则》课后练习题

八年级课文《新闻两则》课后练习题《新闻两则》习题1.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20日夜起____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____芜湖线_____渡至繁昌_____铜陵_____青阳_____荻港_____鲁港地区____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_____A.,、,、、、、,。

B.,、。

、、、、,。

C.。

、,、、、、,。

D.,,,,,,,,。

4.与短语“擦破了”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拒绝和平控制要塞纷纷溃退渡过南岸B.清楚得很踢一脚说下去爽快极了C.英勇善战冲破敌阵热起来在九江D.横渡长江广大官兵锐不可当。

甚为微弱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

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坚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标外,还必须有引标和副标。

B.新闻既然要求报道客观事实,那么语言中就不应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C.“西起九江(不含)”。

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中“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参考答案1.D2.C3.A4.B5.CD6.C。

新闻两则课后题答案

新闻两则课后题答案

1新闻两则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解.•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点拨:本題重在考察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新闻要素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二、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竿举安庆、芜湖线,哥毕繁昌、铜陵、靑阳、获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获港、备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解:②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答案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答案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答案《新闻两则》阅读基础练习题: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A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B馈退(ku馈败)C歼灭(jiān消灭)三、填空。

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至主体是从至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

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

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

当时的用纸要自造。

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

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

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马兰花热烈地开着。

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1文中□□□□应填入下面四句话。

第一课《新闻两则》习题

第一课《新闻两则》习题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练习题(一)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字注音:绥靖区()歼灭()锐不可当()击溃()2.分析第一则文章标题,回答问题:所记的对象:所写军队的数量:所叙的地点:最有气势的两个词:主要特点:“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指,何以见得:3.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新闻的最主要特点是4.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好,为什么?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5.区别下句中加点的词: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6.在下列句子的重读词语下加点。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7.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8.为下面这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溪洛渡和向家坝是金沙江上拟建设的两个梯级电站,其水电资源分别是120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两者之和接近三峡工程,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

金沙江中段和下段一共可以建12个梯给电站,总装机接近6000万千瓦,是三峡工程的3倍多。

三峡总公司已经被确定为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项目开发的主业单位。

他们计划在2001年底完成溪洛渡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并报告国家审查;2003年完成向家坝项目的前期工作,以期在三峡工程结束时,根据电力市场和资金平衡情况,进行有序开发,实现建设三峡工程、开发长江流域的目标。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小编整理了这篇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幺?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幺?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幺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幺?体现语言特点是什幺?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中学语文课件:《新闻两则》参考答案:

中学语文课件:《新闻两则》参考答案:

10、第二、三句。说明南阳 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体现我军强大的攻势。
11、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 神像在法国揭幕。 12、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 界和平终将实现。
13、 草木皆兵 马革裹尸 声东击西
打草惊蛇 攻其不备 赤膊上阵
四面楚歌 出其不意 坚壁清野
3、B 4、好。“不料”一词褒 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 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5、表现胜利的豪情。 6、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 是很巩固的 7、歼灭、击溃、占领、控制、 封锁、切断
8、电头包括时间、地点、消息 来源。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到 及时。 9、导语是第一句,概述了中原 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 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新闻两则》参考答案: 一、
1 dí
dāng
jiā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uì suí jì ng è sà i cuàn
2.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
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② “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 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 “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 “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 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 形象。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一)(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课文《新闻两则》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orG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
一.整体把握
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其中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的六要素,即、、、事件的发生的、、。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军、军、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

(只需填分句)
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

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
(1)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
之一。

(2)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3)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

”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以某一则为例)
(4)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

二.片段阅读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二)(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

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5.用“”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6.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单元生字练习: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芜()湖荻()港锐不可当()殷()切溃()退督()战
歼()灭绥()靖禧()要塞()阌()乡聿()濂()
遏()制鄂豫皖()寒噤()趴在()蹿()仄歪()
飒飒()吆喝()疟()疾疟()子舀()水提防()地窖()
揣()摩揣()在怀里迫击炮()瓦砾()鞠躬()()匍匐()腋()窝闪烁()僵硬()屏障()颤巍巍()肃穆()拂()晓赞誉()誊()写晨曦()鹭()恍若()瞥见()
珐琅()箱箧()绸缎()赃物()谴责()震撼()纳粹()旭()恍惚()()聂华苓()荒谬()()憧憬()缭()绕
蜿蜒()()杀戳()赤裸()悼()念裤兜()屹()立
《新闻两则》:一.1. 及时、真实、简明;真实2.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4.第1、2句;第一句5.中路、西路、东路;二十日起,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6.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去年七月……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7. (1)以第二则为例,4日下午解放南阳,5日已作报道,可见新闻报道的及时性特点。

(2)以叙述中路军渡江内容为例。

时间:20日
夜;地点:长江安庆、芜湖线;人物: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起因:渡江战役;经过和结果: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等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3)第一则新闻毛泽东从军事、政治两方面分析敌军溃退的原因,既鼓舞了我军斗志,又揭示了国民党失败根源,暗示国民党前景的暗淡。

简短的议论体现作者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敏锐深刻的眼光,使这则新闻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第二则新闻介绍南部战线我军已建立了六个军区,守敌苟延残喘的大背景,揭示了南阳守军弃城逃窜是出于被迫无奈。

从而借报道解放南阳一事让广大人民感受到我军势不可挡的胜利趋势,不是就事说事,可谓站得高,看得远。

这样的新闻报道必能更加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4)先介绍西路军,因为它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放在一起介绍,以引出后文关于战争形势的精辟议论;其次,东路军守敌顽强,战斗激烈,战斗胜利的意义更大,放在最后,以便能独立详细地报道;另外,这种安排,使整则新闻由略而详,气势逐步增强,更能显示我军锐不可当的力量。

二.(一)1、占领控制封锁切断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6、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
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二)3.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