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连2010版药典

合集下载

2010年药典中草药名称

2010年药典中草药名称

阿胶萹蓄椿皮断血流狗脊红景天焦栀子昆布马鞭草阿魏扁豆花磁石煅石膏枸骨叶红芪绞股蓝辣椒马勃矮地茶扁豆衣刺猬皮莪术枸杞子红曲芥子莱菔子马齿苋艾叶鳖甲刺五加鹅不食草谷精草厚朴金沸草老鹳草马兜铃安息香槟榔大蓟儿茶谷芽厚朴花金果榄雷公藤马钱子八角茴香冰片大豆黄卷法半夏骨碎补胡黄连金礞石雷丸马钱子粉八角莲薄荷大腹皮番泻叶瓜蒌胡椒金钱白花蛇荔枝核麦冬巴豆补骨脂大黄翻白草瓜蒌皮胡芦巴金钱草连钱草麦芽巴豆霜布渣叶大蓟炭防己瓜蒌子胡颓子叶金荞麦连翘满山红巴戟天蚕蛾大青盐防风瓜子金湖北贝母金铁锁莲房蔓荆子菝葜苍耳子大青叶榧子关黄柏葫芦金银花莲须芒硝白及苍术大蒜粉萆薢贯叶金丝桃槲寄生金樱根莲子杧果叶白扁豆藏菖蒲大血藤粉葛广藿香虎耳草金樱子莲子心猫爪草白矾草豆蔻大枣枫香脂广金钱草虎杖锦灯笼两面针毛诃子【藏药】白附子草果丹参蜂房广枣花椒京大戟两头尖没药白果草乌胆矾蜂胶龟甲花蕊石荆芥蓼大青叶玫瑰花白花蛇舌草草乌叶胆南星蜂蜡龟甲胶华山参荆芥穗了哥王梅花白蔹侧柏叶淡豆豉蜂蜜鬼针草滑石荆芥穗炭烈香杜鹃虻虫白茅根柴胡淡竹叶凤尾草桂枝滑石粉荆芥炭灵芝密蒙花白前蝉蜕当归凤仙透骨草哈蟆油化橘红景天三七凌霄花密陀僧白屈菜蟾皮当药佛手海风藤槐花九节菖蒲羚羊角绵萆薢白芍蟾酥党参扶芳藤海金沙槐角九里香零陵香绵马贯众白石英常山刀豆茯苓海金沙藤黄柏九香虫刘寄奴绵马贯众炭白术炒瓜蒌子稻芽茯苓皮海龙黄荆子韭菜子硫黄明党参白头翁车前草灯心草茯神海马黄精救必应六神曲墨旱莲白薇车前子灯盏细辛(灯盏花)浮海石海螵蛸黄连桔梗龙胆母丁香白鲜皮沉香地榆浮萍海藻黄芪菊花龙眼肉牡丹皮白芷陈皮地耳草浮小麦汉桃叶黄芩菊苣蝼蛄牡荆叶百部赤芍地枫皮附子诃子黄藤橘核漏芦牡蛎百合赤石脂地肤子覆盆子合欢花黄药子橘红芦根木鳖子柏子仁赤小豆地骨皮干姜合欢皮火麻仁橘络芦荟木瓜败酱草茺蔚子地黄干漆何首乌火炭母橘叶炉甘石木蝴蝶斑蝥臭梧桐叶地锦草甘草核桃仁鸡骨草苣荬菜鹿角木棉花板蓝根楮实子地龙甘松荷梗鸡冠花瞿麦鹿角胶木通半边莲川贝母丁公藤甘遂荷叶鸡内金卷柏鹿角霜木香半夏川楝子丁香杠板归鹤草芽鸡矢藤决明子鹿茸木贼半枝莲川木通冬虫夏草高良姜鹤虱鸡血藤爵床鹿衔草南板蓝根暴马子皮川木香冬瓜皮藁本黑豆积雪草苦参路路通南瓜子北豆根川牛膝冬瓜子葛根黑芝麻急性子苦地丁绿豆南寒水石北寒水石川射干冬凌草葛花黑种草子蒺藜苦豆草绿豆衣南鹤虱北刘寄奴川乌豆蔻蛤蚧红参姜黄苦豆子葎草南沙参北沙参川芎豆蔻壳蛤壳红大戟姜皮苦楝皮罗布麻叶南五味子荜茇穿山甲独活隔山消红豆蔻僵蚕苦楝子罗汉果闹羊花荜澄茄穿山龙独一味功劳木红粉僵蛹苦木络石藤牛蒡子蓖麻子穿心莲杜仲功劳叶红花降香苦杏仁麻黄牛黄壁虎垂盆草杜仲叶钩藤红花龙胆焦槟榔款冬花麻黄根牛膝女贞子肉苁蓉石吊兰通草小茴香玉竹紫梢花糯稻根肉豆蔻石膏土贝母小通草郁金紫石英藕节肉桂石斛土鳖虫小叶莲郁李仁紫苏梗胖大海乳香石决明土大黄缬草预知子紫苏叶炮姜蕤仁石榴皮土茯苓薤白远志紫苏子佩兰三七石楠叶土荆皮辛夷月季花紫菀硼砂三白草石韦土木香雄黄云芝紫珠叶砒石三叉苦使君子菟丝子徐长卿皂矾自然铜枇杷叶三分三柿蒂瓦松续断皂角刺棕榈片姜黄三颗针首乌藤瓦楞子玄参泽兰祖师麻平贝母三棱熟地黄王不留行玄明粉泽漆蒲黄桑白皮水飞蓟威灵仙旋覆花泽泻蒲公英桑寄生水红花子委陵菜雪上一枝蒿赭石蕲蛇桑螵蛸水牛角文冠果血竭浙贝母荠菜桑椹水蛭乌梅血余炭珍珠千金子桑叶丝瓜络乌梢蛇鸦胆子珍珠母千金子霜桑枝四季青乌药鸭跖草知母千里光沙棘松花粉吴茱萸亚乎奴栀子千年健沙苑子苏合香芜荑亚麻子枳椇子牵牛子砂仁苏木蜈蚣延胡索枳壳铅丹砂仁壳酸枣仁五倍子芫花枳实前胡山慈菇娑罗子五加皮羊耳菊制草乌芡实山豆根锁阳五味子阳起石制川乌茜草山麦冬太子参西瓜霜洋金花制何首乌羌活山柰檀香西河柳野菊花炙甘草秦艽山香圆叶桃仁西红花野马追炙红芪秦皮山羊角桃枝西青果野木瓜炙黄芪青黛山药体外培育牛黄西洋参一枝黄花钟乳石青风藤山银花天冬溪黄草伊贝母肿节风青果山楂天花粉豨莶草益母草重楼青蒿山楂叶天葵子蟋蟀益智朱砂青礞石山茱萸天麻细辛薏苡仁朱砂根青皮商陆天名精夏枯草茵陈珠子参青葙子蛇床子天南星夏天无淫羊藿猪胆粉青叶胆蛇蜕天然冰片仙鹤草银柴胡猪苓轻粉射干天山雪莲仙茅银杏叶猪牙皂苘麻子麝 香天仙藤仙桃草罂粟壳竹节参全蝎伸筋草天仙子香附油松节竹茹拳参升麻天竺黄香加皮余甘子苎麻根人参生姜甜瓜蒂香薷鱼腥草紫贝齿人参叶生铁落甜瓜子香橼禹余粮紫草人工牛黄蓍草甜杏仁硝石禹州漏芦紫河车忍冬藤石菖蒲葶苈子小蓟玉米须紫花地丁。

2010年版药典中药饮片用法用量表

2010年版药典中药饮片用法用量表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木通 木棉花 木蝴蝶 木鳖子 五加皮 五味子 五倍子 太子参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松 瓦楞子 牛黄 牛蒡子 牛膝 毛诃子 升麻 片姜黄 化橘红 月季花 丹参 乌药 乌梢蛇 乌梅 火麻仁 巴豆 巴豆霜 巴戟天 水飞蓟 水牛角 水红花子 水蛭 玉竹 功劳木 甘松 甘草 炙甘草 甘遂 艾片(左旋龙脑) 艾叶 石韦 石吊兰 石决明 石菖蒲 石斛 石榴皮 石膏
老鹳草 地龙 地枫皮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黄 熟地黄 地榆 地锦草 芒硝 亚乎奴(锡生藤) 亚麻子 西瓜霜 西红花 西青果 西河柳 西洋参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虫白蜡 肉苁蓉 肉豆蔻 肉桂 朱砂 朱砂根 竹节参 竹茹 延胡索(元胡) 华山参 自然铜 伊贝母 血余炭 血竭 全蝎 合欢皮 合欢花 决明子 冰片(合成龙脑) 关黄柏 灯心草 灯盏细辛(灯盏花) 安息香 防己 防风 红大戟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椿皮 槐花 槐角 雷丸 路路通 蜈蚣 蜂房 蜂胶 蜂蜡 蜂蜜 锦灯笼 矮地茶 满山红 滇鸡血藤 蔓荆子 蓼大青叶 榧子 榼藤子 槟榔 焦槟榔 酸枣仁 磁石 豨莶草 蜘蛛香 蝉蜕 罂粟壳 辣椒 漏芦 赭石 蕤仁 蕲蛇 槲寄生 暴马子皮 墨旱莲 稻芽 僵蚕 鹤虱 薤白 薏苡仁 薄荷 颠茄草 橘红 橘核 藏菖蒲 藁本 檀香 翼首草

2010年版药典第一增补本修订内容

2010年版药典第一增补本修订内容

2010年版药典第一增补本修订相关内容(表一药材)序号品名修订项目修订前内容修订后内容修订实施情况1 山银花(79页)性状华南忍冬长1. 6〜3. 5cm,直径0.5〜2mm。

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华南忍冬长1. 6〜3. 5cm,直径0. 5〜2mm。

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

质量标准未涉及此药材,不作文件修订功能主治【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热发病。

2 当归(95页)酒当归性状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切面有浅棕色环纹,质柔韧,深黄色,略有焦斑。

味甘、微苦,香气浓厚,有酒香气。

删除此内容质量标准未涉及酒当归,不作文件修订3 红花(97页)含量测定羟基红花黄色素A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羟基红花黄色素A(C27H30O15)不得少于1.0%。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羟基红花黄色素A(C27H32O16)不得少于1.0%。

文件内容已修订2010年版药典第一增补本修订相关内容(表二品种)序号品名修订项目修订前内容修订后内容修订实施情况1 正柴胡饮颗粒(158页)制法中密度的修订【制法】以上六昧,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 .5小时,合并煎液。

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50…C) ,加乙醇使含醇量达50%,搅拌,静置过夜,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3 5〜1.40(50℃)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2 份,糊精1 .5份,混匀,制成颗粒,80‟C以下干燥后整粒,制成颗粒,即得。

或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3 5〜1.40(50℃),减压干燥成干膏,粉碎,取干膏粉1份,糊精1 .5份,以适量乙醇制粒,80°C以下干燥后整粒,制成颗粒(无蔗糖),即得。

【制法】以上六昧,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 .5小时,合并煎液。

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50…C) ,加乙醇使含醇量达50%,搅拌,静置过夜,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2 5〜1.30(50℃)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2 份,糊精1 .5份,混匀,制成颗粒,80‟C以下干燥后整粒,制成颗粒,即得。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

原子 TLC-S 滴定 吸收
38 33 1 2 38 53
2010年版 1265
(三)增订剂型品种
新增 露剂品种:金银花露 涂膜剂品种:疏痛安涂膜剂
增修订内容与特点
(一)收载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
2005版收载中成药564种 2010版收载中成药1063种
(一)收载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


2010版药典标准起草技术要求及编写细则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要求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编写 细则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与复核工 作规范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正文各论编写 细则
药典编排格式

凡例 正文 附录
2010版药典标准正文内容—药材和饮片
(一)增修订品种
中药材及饮片
种类
药材 饮片
2005版 530 746
2010版 592 809
增幅(%) 12 8
收载标准数量
2005版 530 70 2010版 592 809
种类
药材
增幅(%) 12 1056
饮片
中成药增修订品种
2010年版收载总数: 1063
2010年版新增品种数:499
(三)专项研究课题 (1)含朱砂、雄黄中成药中游离砷、 汞检测方法研究; (2)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3)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 (4)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研究; (5)生物活性测定法研究。
2010年版药典一部立项情况
不上的原则: (1)品种增加的越多越好,但不降低要求、不破 规矩,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品种不上; (2)含保护动、植物的不上; (3)含龙骨的不上; (4)含人中白、紫河车、五灵脂的不上; (5)含鲜活动物的不上。 (6)处方药材基源不清楚或基础工作薄弱的品种 原则上不收载。

2010年版药典中药材、饮片简介

2010年版药典中药材、饮片简介

铁皮石斛:
05版: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 修订为: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吴茱萸:
▪ 2005版1:0版Evo药dia典rut-aec中arp药a (J材uss、.) B饮ent片h.
修订为: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例如甘草拉丁名由Radix et Rhizoma Glycyrrhizae修订为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 2。01地0版黄药的典拉-丁中名药由材R、a饮di片x
Rehmanniae改为Rehmanniae Radix。
2010版药典-中药材、饮片
▪ 炮制品 ▪ 附子: ▪ 原标准: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 修订为: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 川乌Aconiti Radix ▪ 制川乌Aconiti Radix Praeparata ▪ 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 ▪ 制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 Praeparata
▪ 显微鉴别的定义:系指利用显微镜对药材(饮片)切片、粉 末、解离组织或表面以及含有药材粉末的制剂进行观察, 并根据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相应药材鉴别的一 种方法。
▪ 历史:生药显微鉴别来源于植物解剖学。我国生药显微鉴 别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显微鉴定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结合, 显微鉴定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显微特征不再微小、难以 掌握;现今显微鉴别已成为我国药典药材和中成药鉴别的 重要方法之一。

黄连在中国药典和日本药典内容上的比较

黄连在中国药典和日本药典内容上的比较

黄连的药典比较中国药典和日本药局方关于黄连的比较
中国药科大学
黄连
Huanglian Coptidis Rhizoma
不同点比较如下:
(1)来源:日本药典中来源植物比中国药典多Coptis japonica Makino。

中国药典对不同黄连的药用部位命名不同,划分比较详细。

(2)性状:中国药典性状主要描述药材的形状、长度、颜色、断面情况、气味、明显特征“过桥”;日本药典主要描述药材的形状、长度、表面颜色、气味、轮节。

(3)鉴别:中国药典用显微鉴别来观察药品的显微结构,日本药典用化学显色的方法鉴别。

两国药典也都用TLC法鉴别,中国药典用黄连对照药材和盐酸小檗碱两者与待测药材作对照,日本药典只用盐酸小檗碱一种作对照。

(4)检查:中国药典检查水分和总灰分的含量。

日本药典检查干燥失重、灰分和酸不溶灰分的含量。

(5)含量测定:两国药典在含量测定上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但中国药典测定时注入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测定待测品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的含量。

而日本药典测定时未注入对照品,只注入待测品,并计算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0845622 张禄。

2010年版《中国药典》药材及饮片简易介绍表

2010年版《中国药典》药材及饮片简易介绍表

孕妇禁用。不宜与芒硝、 玄明粉同用。
孕妇禁用。
孕妇禁用。
-2-
品名 土荆皮 土鳖虫 大 蓟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醋或酒 浸涂擦,或研末调 涂患处。
注意
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杀虫,疗癣,止痒。用于疥癣瘙痒。 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大血藤 大豆黄卷 大枣 大青叶 大青盐
大黄
大腹皮 大蒜 大蓟炭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中国药典》2010版中药及饮片简易表
品名 一枝黄花 丁公藤 丁香 九节菖蒲 九里香 九香虫 了哥王
性味归经 辛、苦,凉。归肺、肝经。 辛、温;有小毒。归肝、脾、 胃经。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 辛,温。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注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喉痹,乳蛾,咽喉 9~15g。 肿痛,疮疖肿毒,风热感冒。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 遂,跌扑肿痛。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 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开窍化痰,醒脾安神。用于热病神昏,癫痫, 失眠健忘,耳鸣耳聋,胸闷腹胀,食欲不振; 外治痈疽疮癣。 3~6g,用于配制酒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 剂,内服或外搽。 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1~3g,内服或研末 不宜与郁金同用。 外敷。 1.5~6g。 无
小叶莲 小茴香 小通草 山羊角 山豆根 山麦冬 山柰 山茱萸
2.5~4.5g。 10~15g。 3~6g。 9~1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 3~9g。 折,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9~15g。外用鲜品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衄血,吐血, 甘、苦,凉。归心、肝经。 适量,捣烂敷患处 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用于肠痈腹痛, 苦,平。归大肠、肝经。 热毒疮疡,经闭,痛经,跌扑肿痛,风湿痹痛 9~15g。 。 解表祛暑,清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 甘,平。归脾、胃、肺经。 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 9~15g。 利。 甘,温。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6~15g。 归脾、胃、心经。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病高热,神昏, 苦,寒。归心、胃经。 9~15g。 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1.2~2.5g,或入丸 清热,凉血,明目。用于吐血,尿血,牙龈肿 散用。外用适量, 咸,寒。归心、肾、膀胱经。 痛出血,目赤肿痛,风眼烂弦。 研末擦牙或水化漱 口、洗目。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 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 3~30g;用于泻下 苦,寒。归脾、胃、大肠、 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 不宜久煎。外用适 肝、心包经。 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 量,研末敷于患处 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 。 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 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 辛,微温。归脾、胃、大肠、 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 4.5~9g。 小肠经。 利。 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用于痈肿疮疡,疥 9~l5g。 辛,温。归脾、胃、肺经。 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 凉血止血。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 5~10g,多入丸散 苦、涩,凉。归心、肝经。 漏,外伤出血。 服。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药材及饮片拟收载品种中医标准修订内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药材及饮片拟收载品种中医标准修订内容.

(未改动)
祛暑,生津。 用于气虚咳 嗽,暑热烦 躁,津伤口
暑,生津。用于
气虚咳嗽.暑热 烦躁,津伤口
(未改动)
渴,头目不清,
3~9g。 3~9g。 (未改动)
渴,头目不 四肢倦乏。
-3-
品名
儿茶
八角茴香 八角莲
刀豆 三七
性味归经原 性味归经修订 性味归经修
标准

订的部分
性味归经修 订的理由
功能主治原标 准
9~15g。 9~15g。
外用适量, 外用适
煎汤洗患处 量,煎汤

洗患处。
(未改动)
”。
苦、辛, 温;有大毒 。
苦、辛,温, 有大毒。归肝 、肾、脾、胃 、大肠经。
苦、辛, 温,有大毒 。归肝、肾 、脾、胃、 大肠经。
据《中华本 草》主治病 症修订
解痉止痛。用 于胃、十二指 肠溃疡,胆绞 痛,肾绞痛, 肠痉挛,震颤 麻痹,风湿痹
祛风除湿,解痉 止痛。用于风湿 痹痛,震颤麻 木,跌打伤痛, 腰痛,胁痛,脘 腹挛痛。
修订完善功能 主治,修订西 医病名
据《中华本草 》修订。规范 术语“镇痛” 改为“止痛” 。
0.6~0.9g 。
0.6~ 0.9g。
暂按原标准
甘、辛,寒 甘、辛,寒。
。归肺、膀 归肺、膀胱经 (未改动)
胱经。

清热解毒,利 尿消肿。用于 小便不利,淋 沥涩痛,白 带,尿路感 染,肾炎水 肿;外治疮疡 肿毒,湿疹。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修订 修订后 的部分
苦,寒。
原标准中归
经阙如。根
苦,寒。归肺 、心、肝经。
增加“归肺 、心、肝经 ”。
据《广东地 标》记载及 功效主治特 点,补充归

中国药典2010版

中国药典2010版

中国药典2010版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word版电子书(共1026页)2010版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word版电子书中国药典沿革1953年版(第一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

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抽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

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

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

1951年4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

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草案于1952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后,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本版药典共收载品种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

1957年出版《中国药典》1953年版增补本。

1963年版(第二版) 1955年卫生部组建第二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49人,通讯委员68人,此届委员会因故未能开展工作。

1957年卫生部组建第三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80人,药学专家汤腾汉教授为这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不设通讯委员),同年7月28日至8月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卫生部李德全部长做了药典工作报告,特别指出第2010版中国药典pdf版(共三部,400多M)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word版电子书(共1026页)一版《中国药典》未收载广大民众习用的中药的缺陷。

2010年版中国药典目录

2010年版中国药典目录

2010年版中国药典目录一枝黄花(p3)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丁公藤(p3)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丁香(p4)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角茴香(p4)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工牛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参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vip专享]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用量(药店已有中药)

[vip专享]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用量(药店已有中药)
5-12g 9-15g 5-10g 9-15g 9-15g 10-15g 9-15g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地榆
9-15g
花椒
3-6g
青风藤 6-12g
芒硝
6-12g
白芥子 3-9g
青葙子 9-15g
地锦草 9-20g
苍术
3-9g
青蒿
6-12g
西红花 1-3g
药典规定用 量 3-9g 3-6g 2-6g 3-6g 9-30g 9-15g 9-30g 9-15g 6-12g 5-12g 3-10g 3-9g 3-6g 10-15g 6-10g 6-12g 6-12g 10-15g 3-10g 15-30g 6-12g 3-6g
2-10g 3-9g 6-12g 6-20g 3-10g 6-12g 3-9g
白果
5-10g
两头尖
马钱子 0. 3-6g 1.5-3g 1.5-3g 3-9g 3-10g 1-3g 2-5g
制天南星 3-9g
生天南星 外用适量
木鳖子 0.9-1.2g
巴豆
外用适量
法半夏 姜半夏 清半夏 朱砂
京大戟 牵牛子 狼毒 猪牙皂 斑蝥 蒺藜
药典规定用 量 1-3g 3-9g 3-9g 3-9g 5-10g 9-15g 3-15g 5-10g 9-15g 6-12g 15-30g 3-9g 3-6g 3-10g 5-10g 3-10g 6-12g 3-6g 5-12g 2-6g 5-10g 5-10g
6-12g 10-15g 3-9g 3-10g 9-15g 6-9g 3-6g
药品名 称 木贼 木通 五味子 五倍子 太子参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牛蒡子 牛膝 升麻 姜黄 化橘红 丹参 乌药 乌梢蛇 乌梅 火麻仁 巴戟天 水牛角 玉竹 甘松

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用量(药店已有中药)

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用量(药店已有中药)
1-3g
芡实
9-15g
青礞石
10-15g
青果
1.5-3g
苏木
3-9g
青黛
1-3g
百合
6-12g
杜仲
6-10g
玫瑰花
3-6g
百部
3-9g
白豆蔻
3-6g
苦参
4.5-9g
当归
6-12g
连翘
6-15g
枇杷叶
6-10g
肉苁蓉
6-10g
丹皮
6-12g
板蓝根
9-15g
肉豆蔻
3-10g
生何首乌
3-6g
刺五加
9-27g
车前草
9-30g
白头翁
9-15g
大腹皮
5-10g
瓦楞子
9-15g
白芍
6-15g
大蓟
9-15g
牛蒡子
6-12g
白芷
3-10g
山茱萸
6-12g
牛膝
5-12g
白前
3-10g
山药
15-30g
升麻
3-10g
白扁豆
9-15g
山慈菇
3-9g
姜黄
3-9g
白蔹
5-10g
川木通
3-6g
化橘红
3-6g
白鲜皮
5-10g
川贝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土荆皮
外用适量
水蛭
1-3g
全蝎
3-6g
土鳖虫
3-10g
甘遂
0.5-1.5g
红大戟
1.5-3g
大皂角

中国药典2010年版word版exe电子书及pdf版

中国药典2010年版word版exe电子书及pdf版

中国药典2010年版(word版+exe版+pdf版)为了方便大家使用2010版中国药典,现在整理出各种格式的2010版中国药典,包括pdf版,word版和exe版。

2010版中国药典pdf版-正版药典扫描而成,效果堪比原书,三部齐全,复印中国药典的绝佳资料;2010版中国药典word版-可以随意复制粘贴,编制文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2010版中国药典exe版-药圈首发,经勘误本校对而成,可以任你复制粘贴,具有搜索功能。

原文首发地址:最完整、最清晰的2010版中国药典-pdf格式:/forum-viewthread-tid-19984-fromuid-5.html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电子书-exe格式:/forum-viewthread-tid-19359-fromuid-5.html2010版中国药典-Word版(中药材):/forum-viewthread-tid-18046-fromuid-5.html以下是2010版中国药典三种版本的截图:中国药典2010年版目录一枝黄花(p3) (17)丁公藤(p3) (18)丁香(p4) (20)八角茴香(p4) (21)人工牛黄 (22)人参 (27)人参叶 (29)儿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里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香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0年版药典中药饮片用法用量表

2010年版药典中药饮片用法用量表

通关藤 预知子 桑叶 桑白皮 桑枝 桑寄生 桑椹 桑螵蛸 黄山药 黄芩 黄芪 炙黄芪 黄连 黄柏 黄蜀葵花 黄精 黄藤 菥蓂 菝葜 菟丝子 菊苣 菊花 梅花 救必应 常山 野马追 野木瓜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蜕 银杏叶 银柴胡 甜瓜子 猪牙皂 猪苓 猪胆粉 猫爪草 麻黄 麻黄根 鹿角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茸 鹿衔草 商陆 旋覆花 羚羊角
煅石膏 布渣叶 龙胆 龙眼肉 龙脷叶 平贝母 北刘寄奴 北豆根 北沙参 四季青 生姜 仙茅 仙鹤草 白及 白术 白头翁 白芍 白芷 白附子 白茅根 白矾 白果 白屈菜 白前 白扁豆 白蔹 白鲜皮 白薇 瓜子金 瓜蒌 瓜蒌子 炒瓜蒌子 瓜蒌皮 冬瓜皮 冬虫夏草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参 半边莲 半枝莲 半夏 法半夏 姜半夏 清半夏 母丁香 丝瓜络
龟甲 龟甲胶 辛夷 羌活 沙苑子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补骨脂 灵芝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骨草 鸡冠花 青风藤 青叶胆 青皮 青果 青葙子 青蒿 青礞石 青黛 枚瑰花 苦木 苦玄参 苦地丁 苦杏仁 苦参 苦楝皮 苘麻子 枇杷叶 板蓝根 松花粉 枫香脂 刺五加 郁李仁 郁金 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478黄芪479炙黄芪480黄连481黄柏482黄蜀葵花483黄精484黄藤485487菟丝子488菊苣489菊花490梅花491救必应492常山493野马追494野木瓜495野菊花496蛇床子497蛇蜕498银杏叶499银柴胡500甜瓜子501猪牙皂502猪苓503504猫爪草505麻黄506麻黄根507鹿角508鹿角胶509鹿角霜510鹿茸511鹿衔草512商陆513514羚羊角515断血流516淫羊藿517淡竹叶518淡豆豉519密蒙花520续断521绵马贯众522绵马贯众炭523绵萆薢524斑蝥525款冬花526葛根527葶苈子528萹蓄529楮实子530棕榈531硫黄532雄黄533紫石英534紫花地丁535紫花前胡536紫苏子537紫苏叶538紫苏梗539紫河车540紫草541紫珠叶542紫萁贯众543紫菀544蛤壳545蛤蚧546黑芝麻547黑豆548黑种草子549锁阳550筋骨草551鹅不食草552番泻叶553湖北贝母554滑石555滑石粉556蓍草557蓝布正558蓖麻子559蒺藜560蒲公英561蒲黄562椿皮563槐花564槐角565雷丸566路路通567蜈蚣568蜂房569蜂胶570蜂蜡外用适量熔化敷患处

2010年版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中国药典
类别 药材和饮 片标准 项目 药材 2010年版 新增 65 2010年版 修订 359 2005年版
饮片
439
16 499 1019 2165
551 (其中单列的饮 片标准13个)
31 564 1146
植物油脂和提取 物标准 中成药标准 小计 总计
22 253 634
2010年版中国药典概况
二部化药增收15.4%,辅料增收86% 2005版收载 1970 其中(辅料) 72 新增品种 330 62 修订品种 2010版收载 1500 52 2271 132
二、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凡例总则
◊ 最大亮点——增设凡例总则——浓缩精华
新版药典凡例进行了重大修订: ◊ 1.首次在凡例中设置总则一节。
增加了“总则”一节,将中国药典中最重要、最原则、最 通用、最基本的内容集中阐明,并且做到一、二、三部之 凡例的体例、结构的一致性,内容在保留特点的基础上也 基本一致。
◊ 2.首次明确药典制定颁布依据。
新版药典凡例总则之一明确《中国药典》“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组织制定和颁布实施。”过去《中 国药典》均无此类表述,《药品管理法》虽然有规定,颁 布件也会明确,但药典中没有文字衔接,因此,新版药典 实现了法律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有机链接,真正成为名副其 实的法定标准。
(二)2010版附录
(对所有药品标准具有法定约束力——同品种同时废止)
• 中药 新增14个附录(如:黄曲霉素测定法、异常毒性、 微量多元素同时分析等),修订47个 • 化药 新增14个附录(如:溶血与凝聚、注射剂安全性检 测指导原则、离子色谱、电导率、NMR、拉曼光谱等); 修订69个(如:渗透压/明确正常血液渗透压285310mOsmol/kg,静脉注射液、滴眼液必检;可见异物/深 于7号比色液宜选用色差计测定,明显异物/2mm以上/不 得检出,细微异物复试;过敏反应/坚毛、发抖、干呕、 连喷3声现象之二、或二便失禁、步态不稳或倒地、抽搐、 休克、死亡之一则不合规定) • 生物制品 新增18个附录(如:残留溶剂、牛血清白蛋 白残留量测定),修订39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连
Huanglian
COPTIDIS RHIZOMA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状】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O.3~O.8cnl。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

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O.5~1cm。

“过桥”较长。

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其外有表皮,常脱落。

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

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

维管束外韧型,环列。

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

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雅连髓部有石细胞。

云连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2)取本品粉末O.25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连对照药材O.2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O.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水三乙胺(3:3.5:1:1.5:O.5:1)为展开剂,置用浓氨试液预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4个以上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4.O%(附录Ⅸ H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5.O%(附录Ⅸ 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O%。

【含量测定】味连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O.05mol/I。

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rn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O.4g,再以磷酸调节pH值为4.O)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5nm。

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一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90.5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O.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100:1)的混合溶液5O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盐酸小檗碱对照品的峰面积为对照,分别计算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的含量,用待测成分色谱峰与盐酸小檗碱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确定。

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的峰位,其相对保留时间应在规定值的±;%范围之内,即得。

相对保留时间见下表:
待测成分(峰) 相对保留时间
表小檗碱 O.71
黄连碱 O.78
巴马汀 0.91
小檗碱 1.OO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以盐酸小檗碱计,含小檗碱(C20H17NO4)不得少于 5.5%,表小檗碱(C20H17NO4)不得少于O.80%,黄连碱(C19H13NO4)不得少于1.6%,巴马汀(C21H21NO4)不得少于1.5%。

饮片
【炮制】黄连片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本品呈不规则的薄片。

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

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

【检查】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2.O%。

总灰分同药材,不得过3.5%。

【含量测定】同药材,以盐酸小檗碱计,含小檗碱(C20H17NO4)不得少于 5.O%,含表小檗碱(C20H17NO4)、黄连碱(C19H13NO4)和巴马汀(C21H21NO4)的总量不得少于3.3%。

【鉴别】(除横切面外) 【浸出物】同药材。

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每100kg黄连,用黄酒12.5kg。

本品形如黄连片,色泽加深。

略有酒香气。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黄连片。

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D)炒干。

每100kg黄连,用生姜12.5kg。

本品形如黄连片,表面棕黄色。

有姜的辛辣味。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黄连片。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

每100kg黄连,用吴茱萸10kg。

本品形如黄连片,表面棕黄色。

有吴茱萸的辛辣香气。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三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渣同法处理两次,合并滤液,减压回收溶剂至干,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吴茱萸对照药材O.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柠檬苦素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 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6“1、对照药材溶液3μl和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一丙酮一甲醇二乙胺(5:2:2:1:O.2)为展开剂,预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黄连片。

【性味与归经】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法与用量】 2~5g。

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