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东史

合集下载

动荡的中东地区

动荡的中东地区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在美操纵下,不顾阿拉伯国家的 反对,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 伯和以色列两个国家。 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 列国”。 而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分治决议,阿拉伯国未能建立。 以色列建国的次日阿拉伯国家便向以宣战,爆发第一次中 东战争。从此,巴勒斯坦问题演变成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 之间的全面冲突。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拟议中的阿拉伯国大部 分土地。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进一步占领了约旦 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由此控制了除约旦以外的整个巴勒斯 坦地区。巴勒斯坦人被迫流落到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和世 界各地,沦为难民。多年来,巴勒斯坦人一直强烈要求恢复 合法民族权利,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
运河
战略位置
控制 主权 国 国家
收回 时间
1956 1999
苏伊士 沟通红海和地中海, 英国 埃及 运河 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巴拿马 巴拿 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美国 运河 马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战火频仍的中东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地理位置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 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 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 “近东”、“中东”和“远东”。 现在一般说的 “中东”是指欧、亚、非三洲连 接的地区。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 约旦、科威特、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万平方 千米,人口一亿多。
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亚洲国家的独 印度 :1947年 英国同意印度独立,实行 立和振兴: 印巴分治 发起:北非埃及:1952年 纳赛尔领导反帝反封建 非洲 的革命,1953独立, 1956年收 民族 回苏伊士运河 独立 高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30多个国家独立 浪潮 非洲独立年:1960年 17个国家独立 深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体系 最终崩溃。 拉丁美 古巴:1959年推翻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 洲捍卫 民族主 巴拿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展开从 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斗争, 权斗争 1999年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中东问题的历史源流(2)

中东问题的历史源流(2)

中东问题的历史源流(2)二、第一次和第二次中东战争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参加完雅尔塔会议的归途中,经过苏伊士运河时,会见了沙特阿拉伯国王伊本。

沙特。

两人谈到了战后的中东问题,罗斯福总统提起战后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的想法,沙特国王坚决反对,他建议说:“我也很同情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也赞成犹太人建立国家的设想。

既然德国残酷迫害犹太人,战后就应该从德国划分出一块领土,让犹太人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样也符合’反坐复仇法’的原则。

阿拉伯人并没有迫害犹太人,为什么要割让阿拉伯的领土,让阿拉伯人为犹太人付出牺牲?”罗斯福并不赞成沙特国王的建议,不过罗斯福答应在犹太人建国问题上,一定要事先和阿拉伯国家商议。

罗斯福死后,美国人对阿拉伯的许诺也付之东流,没有人再想到在以色列建国问题上,还需要和阿拉伯人商议。

当时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还是少数派,美国尚能控制联合国,尽管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诸国等亚非拉国家反对巴勒斯坦分割案,但无法左右联合国的局势。

后来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成为多数派时,美国就控制不了联合国了。

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联大3236号决议时,95票赞成,13票弃权、4票反对。

如果1947年亚非拉国家能在联合国中占据多数,很难想象联合国大会能够通过181号这样不公平的决议。

1948年5月14日16时,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正式结束前8小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从今天开始,国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

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场外的犹太人们也狂热地拥抱、流泪,人们唱起了犹太人的《赞歌》:“以色列永恒的山岩,是我们胜利的源泉,我们的避难所。

让我们在那里再建神殿,为她的永寿献上赞歌……”。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1、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国家发动 突然袭击,以色列仓促应战
叙利亚军队在空军和防空部队的掩护 下,分三路向戈兰高地发动突然袭击, 迅速突破以军防线。至10月9日,叙军 全线推进至叙以边界附近,歼灭以军1 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的大部。 以军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先北后南、 避免两线作战、重点用兵的方针,调
对峙
战前阿以之间兵力对比 国家 总兵 力 11.5 万 31.5 14万 预备 役 坦克 防空导弹 飞机 舰艇 发射架 360 30艘 75部 架 600 109 880部 架 艘 270 24艘 360部 架
以色列
埃及 叙利亚
48万
50-80 万 50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0 辆 2200 辆 1800 辆
除此之外,阿拉伯国家还有大量防空高炮、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火炮等。
邓国雄 20111020165
目 录
• • • • • • 战争背景 战争简要经过 战争结果及特点 战后影响 四次中东战争小结 参考文献
战争背景
(一)战争起因 1、阿以矛盾进一步激化
2、超级大国加强对中东的争夺 3、阿拉伯各国更加团结
以色列空袭埃及机场和导弹阵 地
2、超级大国加强对中东的争夺
1、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国家发动 突然袭击,以色列仓促应战
1973 年 10 月 6 日 14 时,埃及 军队对苏伊士运河东岸发 动突然袭击,一举突破以 军在西奈的巴列维防线。 至 10 月 9 日,埃军在运河东 岸的兵力增至 6 个师,控制 东岸 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 并击毁以军坦克约 300 辆。 以军陷入到极度被动的地位。
三是、对制空权的争夺非常激烈;
四是、海上作战采用了导弹战和电子战。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再次对抗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再次对抗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再次对抗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再次对抗在20世纪20年代初,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抗局势进一步升级,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涉及到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

本文将就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战斗过程以及战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背景:巴勒斯坦分割与以色列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联合国决定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两个部分。

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割决议》,决定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两个国家,其中耶路撒冷地区受国际监管。

但阿拉伯国家不承认这一决议,并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武装抵抗。

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建国,随即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对其宣战。

以色列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且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这使得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更加不满,并且对以色列发动第二次中东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起因: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与阿拉伯国家的团结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之一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由于以色列建国后,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难民,流离失所。

这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极大关注,并且在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感到愤怒,并决定联合起来,对以色列发起进攻。

此外,冷战时期的影响也是导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

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而美国则倾向于支持以色列。

这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也加剧了双方的对立态势。

三、战斗过程:猛烈的军事对抗与战争结果第二次中东战争从1956年开始,以色列与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对抗。

最初的战斗主要发生在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

双方都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使用了现代化的武器和技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双方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和边境冲突。

以色列在战争中多次发起突袭行动,试图打击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实力。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1948年阿以战争,是发生在1948年5月15日至1949年3月10日之间的一场重要冲突。

这场战争主要涉及以色列与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问题、民族主义和领土争端等多个方面。

一、战争背景1.历史问题: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历史上一直是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来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征服和流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立国历史几经波折。

2.联合国决议: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计划的第181号决议,即《关于巴勒斯坦将来处置的分治计划》。

该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阿拉伯国、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市三部分,并规定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分别享有约56.4%和43.6%的领土,耶路撒冷市则由联合国管理。

这一决议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不满,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二、战争过程1.初战阶段:1948年5月15日凌晨,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政府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向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国宣战。

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军)初战取得节节胜利,以色列军队(以下简称以军)全线溃败。

随后,美、英、苏三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为以军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提供了时间。

2.反攻阶段:以色列在停火期间扩充兵员、采购武器并进行军事改组。

1948年7月9日,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行动代号为“十天进攻”。

以军经过一系列战斗,不仅扭转了战场形势,还打通了耶路撒冷的走廊并改变了自身的战略地位。

3.决战阶段:1948年10月15日,以军为了进攻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发动了三次战役。

中东史教学大纲

中东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东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东史属于区域史范畴,是历史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对中东史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这一区域史的基本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另外,理解中东历史对深化对中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的认识大有裨益。

(三)教学内容中东文明的起源及其在世界文明交往中的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扩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扩张及衰落、西方列强入侵中东及中东现代化进程的起步、中东民族民主运动及独立民族国家的出现、中东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当代中东热点等问题。

(四)教学时数:1学期,36学时(五)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作业、答疑,同时展示一些中东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二、本文第一章中东上古文明教学要点:中东文明起源问题;上古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中东其他地区文明及其基本特征;波斯帝国的兴起及波斯体制的特征;希腊化时代中东历史的基本特点;罗马征服时期的中东文明;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帝国概况;这一时期文明之间交往互动情况。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导论(1学时)中东称谓的由来;中东地理位置;中东气候类型;中东动植物种类;中东在文明交往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二节中东上古文明(1学时)文明的曙光;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中东其他后起的文明第三节波斯帝国的兴起及其影响(1学时)波斯帝国的兴起和对外扩张;大流士一世改革及波斯建制;希波战争及其后果第四节希腊和罗马征服时期的中东世界(1学时)希腊化时代的中东;罗马征服时期中东社会的特点;波斯两大帝国的发展概况;中东世界与东西文明之间的交往考核要求:中东称谓的由来、中东上古文明的代表性个案、大流士一世改革、希波战争、希腊化时期对中东的影响第二章中古时期: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教学要点: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倭马亚王朝的制度建设、阿拔斯王朝的成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伊斯兰教的诞生和四大哈里发时期(1学时)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社会;默罕默德建教和传教活动;四大哈里发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社会状况第二节倭马亚王朝对阿拉伯文明的开拓(1学时)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和对外征战;王朝制度建设状况;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政治和宗教斗争第三节阿拔斯王朝的辉煌与衰落(1学时)阿拔斯王朝的政治建制特征;经济与社会变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考核要求: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阿拔斯王朝的前期成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征第三章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分裂与动荡教学要点:阿拔斯王朝的分裂和独立王国的兴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新特点、蒙古入侵、合赞汗改革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阿拔斯王朝后期中东四分五裂的态势(1学时)王朝后期的动荡;独立王朝的兴起;哈里发—素丹二元体制形成;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恩怨纠结第二节伊斯兰社会的成熟(1学时)社会经济的演变;伊斯兰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节蒙古入侵及其后果(1学时)蒙古人西侵与合赞汗改革;帖木儿帝国和黑羊、白羊王朝的更替;埃及和小亚细亚的政治变动考核要求:伊斯兰世界的分裂及其影响、蒙古西侵的后果第四章中东近代史的转折教学要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治建制、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兰文化的特征、萨法维帝国、杜兰尼王朝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社会特征(1学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帝国政治建制与治理结构;奥斯曼—伊斯兰文明优势的丧失第二节波斯王朝的变迁(1学时)萨法维帝国的兴起与政治建制;阿拔斯一世改革;阿富汗人入侵及萨法维王朝的灭亡第三节阿富汗普什图人民族国家的特征(1学时)杜兰尼王朝的建立;王朝政治建制;王朝衰亡及其原因考核要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治建制特点、波斯萨法维王朝的制度特点、杜兰尼王朝在阿富汗的历史地位第五章近代中东与西方的不平等交往教学要点:西方对中东的殖民入侵、波斯巴布教徒起义、瓦哈比运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早期改革、埃及阿里改革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东殖民体系的形成(1学时)波斯的半殖民地化;阿富汗抗英斗争及其失败;列强蚕食奥斯曼帝国;英法对阿拉伯新月地带国家的争夺第二节中东民族独立运动(1学时)波斯巴布教徒起义;埃及奥拉比抗英斗争;阿拉伯新月地带的民族运动;瓦哈比早期运动第三节中东现代化改革尝试(1学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早期改革;波斯和阿富汗的早期改革尝试;埃及阿里改革考核要求:波斯巴布教徒起义、瓦哈比运动、中东早期现代化改革的特点第六章现代中东的觉醒教学要点:青年土耳其革命、伊朗立宪革命、阿拉伯民族运动、阿富汗尼的思想、;萨提·胡斯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东革命浪潮(2学时)青年土耳其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伊朗立宪革命的起因、经过及其影响;阿拉伯民族的觉醒运动第二节现代中东社会政治思潮(1学时)塔尔齐及其政治民族主义思想;阿富汗尼的伊斯兰现代主义;萨提·胡斯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埃及民族主义思想考核要求:青年土耳其革命、伊朗立宪革命、阿富汗尼和萨提·胡斯里的思想第七章现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的群体出现和改革浪潮教学要点:凯末尔革命和改革、伊朗礼萨·汗现代化改革、阿富汗阿玛努拉现代化改革、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化改革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凯末尔革命和改革(1学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凯末尔革命及其胜利;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第二节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建立及改革实践(1学时)巴列维王朝的建立;礼萨·汗现代化改革及其评价第三节阿富汗独立及其现代化改革尝试(1学时)阿富汗独立的主客观条件;阿富汗独立;阿玛努拉现代化改革及其失败原因第四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伯四国的独立和改革(1学时)阿拉伯也门的独立;埃及的独立;沙特阿拉伯建国;伊拉克独立;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化改革考核要求:20世纪上半期中东三次代表性现代化改革的内容及结果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东教学要点:战前中东与大国关系、中东国家在战争中的立场变化、中东在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战争对中东的影响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战前中东的国际政治格局(1学时)一战后中东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伊朗与德国关系;土耳其与德国关系;阿富汗与德国关系第二节中东国家在战争中的立场(1学时)伊朗立场的转变;土耳其在于西方强国及苏联交往中的策略转向;苏德战争爆发前后阿富汗立场的变化第三节中东在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东西两大战场的枢纽;盟国后方物资供应的重要中介和渠道;对欧洲北非主要战场的辅助作用;中东是盟国首脑协商问题的主要场所考核要求:中东在二战中的地位和贡献、二战对中东历史命运的影响第九章当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和现代化浪潮教学要点:中东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东现代化的类型、特点及影响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当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最终形成(2学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及争取石油权益的斗争;埃及“七月革命”;叙利亚民主制度的恢复;伊拉克革命;塞浦路斯共和国的成立;英国撤离海湾和海湾诸国的独立;阿拉伯统一运动第二节当代中东现代化的兴起、发展战略和多元模式(1学时)中东早期现代化的积累;战后现代化浪潮的兴起及其特点;现代化战略的总体属性和局限;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多元模式;现代化进程的调整;中东社会变迁考核要求: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埃及“七月革命”,中东现代化的类型、特征及影响第十章当代中东的战争与和平教学要点:冷战格局下的中东、阿以冲突及中东和平进程、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阿以冲突及和平进程(1学时)阿以问题的历史根源及其实质;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埃以和谈和阿以冲突的转折第二节阿富汗战争及苏联在中东的败退(1学时)苏军入侵阿富汗;苏联侵占阿富汗与卡尔迈勒政权;阿富汗全民抗苏战争与苏军的撤离第三节两伊战争与海湾战争(1学时)两伊战争的起因;战争进程和结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及战后的中东和谈考核要求:阿以问题的由来与演变、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第十一章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教学要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起因、代表性事件,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内涵、阶段和走向,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伊斯兰革命”与中东涌动的伊斯兰潮(1学时)“伊斯兰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中东伊斯兰运动的复兴第二节伊斯兰潮的内涵和发展阶段(1学时)伊斯兰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伊斯兰潮的发展演变;后冷战时代伊斯兰潮的总体走向;伊斯兰潮对中东社会与政治作用第三节伊斯兰潮对中东的影响考核要求: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根源、特征及发展阶段第十二章冷战后时代中东的政治形势教学要点:冷战后时代中东的政治格局、中东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东热点问题的代表性案例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冷战后全球形势的变化与中东战略的调整(1学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挑战;中东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其走向;第二节中东政治民主化进程及前景展望(1学时)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演进;民主化政治的转机和动力;民主化政治的发展趋势第三节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1学时)阿富汗塔利班的崛起,反恐旗号下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颠覆第四节伊朗核问题专题(1学时)考核要求:中东政治民主化问题、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伊朗核问题三、参考书目:1、彭树智主编:《中东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四次中东战争的来龙去脉

四次中东战争的来龙去脉

四次中东战争与两次石油危机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但不久被灭亡。

公元前65年罗马帝国入侵该地后,曾三次镇压犹太人的大规模反抗运动,大批犹太人被屠杀,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

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

19世纪末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英国的支持,英国企图借此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一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托管地,大批犹太人涌向巴勒斯坦地区。

1922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叫外约旦(1946年5月,英国被迫承认外约旦独立),西部仍称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想在这里建国,双方矛盾非常尖锐。

二战后英国的统治难以为继,因而被迫于1947年2月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

同年11月,在美苏控制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该决议因分裂巴勒斯坦、偏袒犹太人而引起阿拉伯人强烈的不满。

l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

次日,埃及、果,阿方失败,以色列乘机占领了巴勒斯坦 4/5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要多4850平方公里。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由约旦和埃及军队控制,上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此后,以色列进一步靠拢美国,并不断侵犯阿拉伯国家,使阿以矛盾更加激化。

埃及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失败,国内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引起人民、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952年埃及爆发了由纳赛尔领导的“七月革命”,次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 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

为了破坏这一行动,英法以三国首脑在伦敦制订了入侵埃及的计划。

1956年10月 29日晚,以色列出动4.5万人的兵力,向人民的谴责,美苏两大国也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表示反对。

1956年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英、法、以军队撤出埃及,埃及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定

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定

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定,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其中仅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

而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则整整打了8年。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更是牵动了整个世界。

可以说,在战后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与冲突。

造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在于:1)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其内陆,为中东地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

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都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场所。

2)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是西方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地,这里的能源运输线是西方的“生命线”。

因此,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进而左右国际关系的进程。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3)错综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也是影响中东稳定和发展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

(如:阿以矛盾,特别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圣城”之争,伊斯兰教内各派别之争,中东国家内部各民族之争也很激烈)4)水源之争也是造成中东动荡不安的因素,中东地区极其缺水(两河流域情况稍好),很多河流是多国共用,为了争夺水源,上游国家和下游国家之间常常有矛盾,甚至发生战争。

5)外部势力的干涉也促成了冷战后中东的动荡。

美国在中东推行民主政策,妄图实现“美国式民主”,偏袒以色列,激化了中东地区的矛盾。

美国繁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造成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主要政治原因。

6)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滋生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的盛行加剧了中东的动荡。

以中东地区来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如何大发展?细思量,“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

中东问题和战后格局

中东问题和战后格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 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 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 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大国资和国 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 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 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 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 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 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 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 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 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 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 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
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 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 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 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 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 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 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 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 问题)
中 东 问 题 和 战 后 世 界 格 局
1、中东战争的爆发:
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 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 。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 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 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 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 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 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

伊拉克战争结束中东地区权力重塑的开始

伊拉克战争结束中东地区权力重塑的开始

伊拉克战争结束中东地区权力重塑的开始伊拉克战争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最引人注目的冲突之一。

自2003年美国领导的多国联军入侵伊拉克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1年美军宣布从伊拉克撤军后,伊拉克战争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中东地区新的权力重塑之始。

1. 战争后的政治重组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为中东地区的政治重组奠定了基础。

战争推翻了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伊拉克迎来了新的政治格局。

由于宗派、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严重分裂,伊拉克政治的稳定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伊拉克政府的建立,各派别开始参与政治进程,中东的权力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2. 宗派冲突与中东格局变化伊拉克战争也导致了中东地区宗派冲突的加剧。

伊拉克的日益分化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势力之间的斗争,进一步激化了中东地区的宗教矛盾。

伊拉克战争后,伊朗与逊尼派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地区格局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权力重塑的开始使中东各国对自身安全和政治利益产生更加紧迫的关注。

3. 美国的地区影响力减弱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减弱。

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初衷是推翻萨达姆政权,重塑中东地区,但战后的问题和混乱却削弱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

此次战争加深了美国与其他中东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了对美国干涉中东事务的批评。

这使得美国开始审视自己的中东政策,并逐渐减少了其对地区事务的干预。

4. 新的权力平衡和地缘政治格局伊拉克战争结束意味着中东权力平衡的重新调整。

伊朗在战争后逐渐壮大,成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势力。

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地区其他国家的相互博弈使得地缘政治格局变得复杂,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对抗错综复杂。

中东权力重新洗牌的开始,使得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不确定。

总结起来,伊拉克战争的结束标志着中东地区权力重塑的起点。

政治重组、宗派冲突、美国影响力减弱和新的权力平衡等因素相互影响,使得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概述1.战争的起因:场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自1948年以来已经造成多场战争。

在稍早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发起战争,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乃至苏伊士运河的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吞并了整个的巴勒斯坦,占领了约旦的大量领土。

在战争前几年里,以色列在西奈和戈兰高地上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

1971年以色列花费了5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堡垒系统,这座堡垒被命名为巴列夫防线,名称来自以色列将军哈伊姆·巴列夫。

埃及和叙利亚都想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却不想归还这些通过这种手段夺来的土地,并且对联合国关于归还土地的决议不予理睬。

埃及总统纳赛尔于1970年9月去世。

继承他的是萨达特,萨达特决定经由战争手段取回在六日战争中的失土。

1971年,萨达特在与联合国调停大使Gunnar Jarring的谈话中声明,除非以色列“撤出在西奈半岛和加沙走廊的所有武装部队”并且履行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中的所有条款,埃及才会“准备与以色列和平共处”,以色列的答复则是绝不会撤回1967年6月5日以前的边界。

萨达特寄望于以小规模的战胜以色列便能改变现状。

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则有不同的看法,他对和以色列的谈判完全不感兴趣,并认为只有用完全的军事手段才能夺回戈兰高地。

从六日战争以来,阿萨德便进行庞大的扩军备战,他希望让叙利亚成为阿拉伯国家中的军事霸主。

在埃及的援助下,阿萨德认为叙利亚军已经有绝对的胜算击败以色列并取回失土。

阿萨德认为只有在以武力夺回戈兰高地后谈判才会展开,到时将能威逼以色列交出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走廊,并且逼以色列做出其它的让步。

萨达特期盼战争的来临,此时的埃及经济一直低迷不振,在萨达特的传记里,作者Raphael Israeli描述萨达特面临到埃及自从六日战争以来士气低迷的问题,认知到在进行任何改革之前都须先克服这种战败的羞耻感。

埃及的经济已经陷入混乱,但萨达特察觉到他将要推行的改革必定会在部分埃及人里不受欢迎。

5次中东战争讲解

5次中东战争讲解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 的以军坦克和步兵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安宁
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巴勒斯坦 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 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 1982年 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 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 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 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 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 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 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 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 “第五次中东战争”。 代表人物 以色列阵营: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 阿拉伯阵营: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叙 利亚总统阿萨德
“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联大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 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 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 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 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
(犹太人占巴勒斯坦56%的土地,居民只占当地人 口31%;相反占人口69%的阿拉伯人,土地只有 44%。)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原因:
① 1956.7 埃及新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的行动与英法产生冲突。 ②以色列一直视埃及为直接威胁。 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战争。 ●概况: 1956.10 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战争爆 发;英法出动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并登陆 塞德港;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并切断 英法的石油供应。
结果和影响:
1、结果:
1949.7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分别签署停战协议; 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4/5的土地。巴勒 斯坦没有建立起阿拉伯国家。
2、影响:
这次战争没有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的矛盾, 反而引起了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 动荡埋下隐患。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

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

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

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

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

一、战争背景在稍早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乃至苏伊士运河的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

埃及和叙利亚都想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却不想归还这些土地。

埃及总统萨达特决定经由战争手段取回在六日战争中的失土。

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Hafez al-Assad)对和以色列的谈判完全不感兴趣,并认为只有用完全的军事手段才能夺回戈兰高地。

从六日战争以来,阿萨德便进行庞大的扩军备战,他希望让叙利亚成为阿拉伯国家中的军事霸主。

在埃及的援助下,阿萨德认为叙利亚军已经有绝对的胜算击败以色列并取回失土。

萨达特同样期盼战争的来临。

“萨达特掌权三年以来……是历史上埃及人民士气最低落的时期……经济一直低迷不振。

发动战争是孤注一掷的选择。

”尤其是那些发起抗议活动的埃及大学学生,强烈主张进行一场战争以夺回西奈半岛,而萨达特掌权三年来还未发动战争让他们相当不满。

萨达特于1972年公开宣称埃及将会和以色列开战,攻击计划代号为Operation Badr,是阿拉伯文里“满月”的意思。

以色列军事情报部藉由间谍得知埃及希望夺回整个西奈半岛,同时埃及想取得苏联支持的轰炸机以瘫痪以色列空军和飞毛腿飞弹以威胁以色列城市。

由于苏联还未提供轰炸机,而飞毛腿飞弹也才刚于8月运达埃及,要花费4个月进行训练,因此军事情报部认定战争将不会在短期内爆发。

由于这些带有偏见的错误假设,导致他们忽略了其它显示战争逼近的情报。

埃及军也刻意制造这种误解,迷惑以色列。

中东问题的历史缘由

中东问题的历史缘由

中东问题的历史缘由作者:林思源一、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中东战争的爆发二战以后,中东问题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焦点之一,中东问题也是导致不久前美国“九一一”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人们不禁要问:中东问题的起因是什么呢?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事。

3000年前,几乎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时,亚细亚大陆的西边,现在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也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希伯来王国,这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前身。

几百年后,欧罗巴大陆上又诞生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侵入耶路撒冷,占领了巴勒斯坦。

尽管犹太人曾举行多次武装起义,但均被罗马人镇压下去,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失去了他们的国土与家园。

犹太人国家虽然被灭,但他们的信仰却没有动摇。

犹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他们仍然固执地坚持着他们的教义,保持着他们的文化,形成一支独特的、没有自己土地、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

如果犹太人不再那么执着,放弃自己的信仰,把自己融化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也就不会有纳粹德国的大屠杀,也不会有今天的中东民族冲突。

犹太人却是异样地执着,他们宁可流血,却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这个执着造就了犹太人的悲剧历史。

星移斗转,500年后,阿拉伯半岛上又诞生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

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居民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此他们从未离开过这块土地,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518年,巴勒斯坦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直到1920年奥斯曼帝国崩溃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

不过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巴勒斯坦人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和阿拉伯人的文化传统。

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成为生息在欧罗巴大陆上的为数不多的异教徒。

尽管基督教提倡宽容,可是异教徒犹太人的命运并没有那么幸运。

欧洲人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十九世纪后叶,歧视迫害的犹太人的“风气”在欧洲大陆形成。

战后中东史

战后中东史

伊斯兰教与中东恐怖主义二战以后,中东问题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焦点之一,也是导致美国“911”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恐怖分子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不惜采用绑架,暗杀,爆炸等极端手段,严重破坏了各国国内和国家间的秩序,是人类社会迈向繁荣与进步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成为"20 世纪的政治瘟疫"。

而中东是欧,亚,非交汇之地,民族,宗教问题与领土争端交织一起,成为恐怖活动的高发区。

于是,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恐怖活动,以实现其政治目的。

冷战后,中东的民族,宗教矛盾更加尖锐,随之而来的就是恐怖活动泛滥。

中东恐怖主义的缘起和发展与该地区的宗教,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那么, 中东地区到底为什么成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地呢?中东地区的各种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加剧了不同宗教,文明间的碰撞,刺激了恐怖活动的发生。

"宗教与政治,经济相比,一方面总是处于次要,隶属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在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 有时这种影响和作用是惊人的,严重的. "[1]故而,我打算从宗教的角度谈一下,提到这儿就不能不提伊斯兰教,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传播地,它是一种涉世性极强的宗教,政教合一、族教混同、两世兼重是其根本特点。

1960年代以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少数派,并没有很多的支持者。

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带来的巨大财富,中东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伊斯兰教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人数也从1965 年的23 万人,猛增到近年的200 多万人以上[2]. 与此同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开始兴起.二战后,中东伊斯兰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但由于政治, 经济的不健全发展, 社会公正缺失, 特别是几次阿以战争的失败引起广大穆斯林对政府不满及对国家世俗化趋势的质疑,导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从60 年代起在中东出现."由于伊斯兰教自身保守" 的封建主义色彩,强烈的排他性,这就决定了中东各国在向现代民主政治迈进时,必然要同伊斯兰保守势力产生矛盾,甚至激烈冲突."[3]原教旨主义思想家把中东国家遇到的问题归咎于当局盲目借鉴西方价值观,推行世俗化,破坏了伊斯兰生活准则,背离了伊斯兰原教义;在政治上,号召推翻那些离经叛道的不义统治者,恢复伊斯兰教倡导的社会公正和简朴生活方式. 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世俗主义思潮的涌入, 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教义中增添了一些政治新内容, 即从宗教立场出发, 反对帝国主义, 共产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而库特卜的思想成了许多敌视当局的原教旨主义者的思想武器和众多伊斯兰极端组织的行动指南.原教旨主义强化了"自我"与"他人"的差异,特别是当与"他人"在经济,政治或宗教领域发生竞争或冲突时,"那么宗教之间的不同就会演变成为魔鬼的工具.唯有自己是上帝所挑选的,别人都是魔鬼的子孙.这种想法很容易使人在'和平'和'狂热'的幌子下对他人进行攻击, 特别是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反对异教徒对自己攻击的时候"[4].另一种颇有影响的极端思想是对"圣战"的绝对化与曲解.按《古兰经》和后世宗教学家们的解释,"圣战"是以捍卫伊斯兰信仰为名义的征战.早期的圣战思想主要包括:遭到攻击的穆斯林有权进行反击;穆斯林有义务用生命和财产来支持对"不信道者"进行战争. 《古兰经》中的"圣战"是基于捍卫伊斯兰信仰,同时要求穆斯林仁厚慈悲,忍耐宽容,善待俘虏."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5]宗教极端主义故意忽略《古兰经》产生的社会,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对《古兰经》做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的引用,"在宗教极端主义者们狂热宣传和歪曲解释下, 如今圣战已成为在弘扬, 捍卫伊斯兰教名义下进行的各种暴力恐怖活动的代名词."[6]个别激进派别主张用暴力和恐怖活动,即"圣战"手段打击西方和亲西方势力, 推翻现行秩序,建立全新的伊斯兰政治,社会制度. 原教旨主义的政治理想, 价值观念对那些不满现状的下层民众和仇视西方的青年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伊斯兰教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参与性传统决定了阿拉伯世界在出现政治与社会危机时, 往往求救于宗教, 期盼通过信仰的复兴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而宗教感情又恰恰是诱发各种危机的直接或间接的根源."[7]在宗教政治化的社会氛围下,极端思想一旦遇到合适的社会氛围就会很快得到认同,民众也易于支持和同情恐怖活动和恐怖组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火频仍的中东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火频仍的中东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火频仍的中东一、战火频仍的中东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1)历史上犹太人(希伯莱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

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3)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4)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

2、中东战争发生的原因:(直接原因)争夺土地或运河主权,争夺水源等;3、中东战争严重后果: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4、四次中东战争: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1、二战结束以后,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安,动荡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

(2)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有当地复杂的民族矛盾、尖锐的宗教斗争等。

(3)阿以之间的领土争端。

(4)当地水资源奇缺,加剧了双方的争夺。

(5)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2、对巴以和平进程做出过贡献的重要人物、业绩和精神:(1)重要人物: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以色列的拉宾和佩雷斯、埃及的萨达特、美国的克林顿等人物都做出了贡献。

(2)业绩和精神:以色列的拉宾总理对巴勒斯坦作了一些让步,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的曙光,却遭到以色列极右势力成员的刺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战后亚洲之一

战后亚洲之一

一、战后中东战争(一)中东及巴勒斯坦地区概况1、概况:中东、近东、远东耶路撒冷:圣殿山、萨赫拉清真寺、哭墙、苦路巴勒斯坦地区,2.7万平方公里2、历史上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阿拉伯人:巴最早的居民,前4000年来到这里,13世纪腓力斯人来到这里,称巴—坦犹太人:公元前2000年来到这里,前11世纪建立国希伯莱王国,后分成两国——犹太国、以色列国犹太教的产生:摩西十诫犹太人的三次大流散:前586、前332、公元1世纪3、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产生13-19世纪的欧洲排犹运动产生的标志:1897年犹太人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组织了第一个较大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二战期间的纳粹德的屠杀犹太人:600万大国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英国:1917《贝尔福宣言》美国(二)战后四次战争1、巴勒斯坦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5/15-1949/2/4)联合国181号决议——巴勒斯坦分治决议: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撤出军队;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万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5万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以色列的建国1948/5/14战争爆发:1948/5/15-1949/2结果:以占巴地区的土地为2、07万平方公里;占领了耶城西区(新城)三个问题的产生:土地问题:难民问题:70万巴勒斯坦的民族自决权问题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0/29-11/6)1)背景:埃及革命,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2)经过(略)3)影响:中东进入了美苏角逐时期:艾森豪威尔主义巴民族运动进入有组织阶段:法塔赫成立(1959年)、1964年巴解成立3、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背景:巴解组织的成立;美国的中东政策苏联在中东的扩张 .67/6/5-6/11过程结果:以占领了约旦西岸、加沙、戈兰高地、西奈半岛、耶东城、共6.5万平方公里土地;阿国伤亡士兵6万人,6500人成俘虏,70%的重型装备,以军仅死亡809人.安理会242号决议影响:阿以力量对比中,以色列开始占优势;美以关系及美阿关系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的出现。

战后中东日本关系(1945~1973)

战后中东日本关系(1945~1973)

战后中东日本关系(1945~1973)钱学文【期刊名称】《阿拉伯世界研究》【年(卷),期】1994(000)003【摘要】自1989年起,前苏联、东欧形势发生剧变,世界格局出现了根本性变化:战后形成的东西方冷战局面基本消失,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方向过渡,世界各国正在摸索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中东地区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突出,在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下降的情况下,作为超极经济大国的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

因此,加强研究中东地区和日本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且富有现实意义。

本文就二战后至石油危机前的中东日本关系,试作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求教方家学者。

一、战后的中东局势二战期间,英、法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向中东地区的人民许诺,战后给予民族自决和独立的权利,但战后食言,不予兑现,继续推行殖民政策或保留各自的势力范围,从而激怒了中东人民。

于是,从尼罗河至海湾的广大地区,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英法势力开始衰落,它们的殖民统治地位摇摇欲坠。

这时候,美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力量,乘虚而入,极力排挤英法势力,逼迫法国的军事力量撤出叙利亚和黎巴嫩,支持巴勒斯坦犹太复国组织反对英国的统治,加强扩大自己对伊拉克、埃及和约旦的影响。

1952年,阿卜杜·纳赛尔在革命成功后,坚持中立,执行不结盟政策,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旗帜,反对西方【总页数】6页(P33-37,27)【作者】钱学文【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815【相关文献】1.建构主义视角下利比亚和埃及关系探析(1945-1973) [J], 张丽荣2.冷战后日本与中东欧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分析 [J], 赵发顺3.中国学者眼中的日本外交——评《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 [J], 陈奉林4.中国学者眼中的日本外交——评《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 [J], 陈奉林5.冷战时期(1945—1975)美国基金会对日本教育援助项目探析——兼论战后日本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美国因素 [J], 白玉平;曲铁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东发展方向初中

中东发展方向初中

中东发展方向初中初中知识点:中东发展趋势与走向【内容摘要】二战后,中东经历了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和社会革命,现代化进程向全面化、纵深化方向发展,地区经济合作和区域化逐渐加强,中东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

巴以冲突持续不断,中东问题呈现出复杂化、长期化趋势。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和扩散在国际意识形态及国际政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所谓“文明冲突”六个趋势与特征。

在二战后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东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进入21世纪,回顾和总结战后50多年中东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战后中东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刻了解和把握未来中东局势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关键词:中东、把握、历史趋势中东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海湾战争后,美国牢牢地控制了中东。

它通过海湾战争实现了在海湾的军事存在,继而控制了西方的经济命脉石油。

通过中东和平进程将中东主要国家牢牢地捆在一起,冲突的各方都需要美国做主,它又获得了整个中东。

是美国迫使以色列同意参加1991年的马德里中东和会,开始同阿拉伯国家实现全面和谈;是美国迫使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签署和平协议,让巴勒斯坦人自治:是美国迫使以色列向巴勒斯坦人退还领土:是美国每年给埃及21亿美元无偿援助,以表示对这个中东关键国家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的酬谢:是美国推动了以色列同约旦1994年签署和平条约,它同时减免了约旦的债务。

美国做这些事虽然对中东各国来说是好事,但是它是出于自己的战略利益才这样做的。

前苏联在中东的影响随着它本身的解体而消失后,美国在中东己经没有对它构成威胁的对立面,它在控制了海湾后,迫切需要将地区的所有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应该说通过它这几年的努力,它做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斯兰教与中东恐怖主义
二战以后,中东问题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焦点之一,也是导致美国“911”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恐怖分子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不惜采用绑架,暗杀,爆炸等极端手段,严重破坏了各国国内和国家间的秩序,是人类社会迈向繁荣与进步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成为"20 世纪的政治瘟疫"。

而中东是欧,亚,非交汇之地,民族,宗教问题与领土争端交织一起,成为恐怖活动的高发区。

于是,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恐怖活动,以实现其政治目的。

冷战后,中东的民族,宗教矛盾更加尖锐,随之而来的就是恐怖活动泛滥。

中东恐怖主义的缘起和发展与该地区的宗教,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那么, 中东地区到底为什么成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地呢?
中东地区的各种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加剧了不同宗教,文明间的碰撞,刺激了恐怖活动的发生。

"宗教与政治,经济相比,一方面总是处于次要,隶属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在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 有时这种影响和作用是惊人的,严重的. "[1]故而,我打算从宗教的角度谈一下,提到这儿就不能不提伊斯兰教,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传播地,它是一种涉世性极强的宗教,政教合一、族教混同、两世兼重是其根本特点。

1960年代以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少数派,并没有很多的支持者。

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带来的巨大财富,中东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伊斯兰教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赴麦加朝觐
的穆斯林人数也从1965 年的23 万人,猛增到近年的200 多万人以上[2]. 与此同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开始兴起.二战后,中东伊斯兰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但由于政治, 经济的不健全发展, 社会公正缺失, 特别是几次阿以战争的失败引起广大穆斯林对政府不满及对国家世俗化趋势的质疑,导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从60 年代起在中东出现."由于伊斯兰教自身保守" 的封建主义色彩,强烈的排他性,这就决定了中东各国在向现代民主政治迈进时,必然要同伊斯兰保守势力产生矛盾,甚至激烈冲突."[3]原教旨主义思想家把中东国家遇到的问题归咎于当局盲目借鉴西方价值观,推行世俗化,破坏了伊斯兰生活准则,背离了伊斯兰原教义;在政治上,号召推翻那些离经叛道的不义统治者,恢复伊斯兰教倡导的社会公正和简朴生活方式. 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世俗主义思潮的涌入, 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教义中增添了一些政治新内容, 即从宗教立场出发, 反对帝国主义, 共产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而库特卜的思想成了许多敌视当局的原教旨主义者的思想武器和众多伊斯兰极端组织的行动指南.原教旨主义强化了"自我"与"他人"的差异,特别是当与"他人"在经济,政治或宗教领域发生竞争或冲突时,"那么宗教之间的不同就会演变成为魔鬼的工具.唯有自己是上帝所挑选的,别人都是魔鬼的子孙.这种想法很容易使人在'和平'和'狂热'的幌子下对他人进行攻击, 特别是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反对异教徒对自己攻击的时候"[4].
另一种颇有影响的极端思想是对"圣战"的绝对化与曲解.按《古兰
经》和后世宗教学家们的解释,"圣战"是以捍卫伊斯兰信仰为名义的征战.早期的圣战思想主要包括:遭到攻击的穆斯林有权进行反击;穆斯林有义务用生命和财产来支持对"不信道者"进行战争. 《古兰经》中的"圣战"是基于捍卫伊斯兰信仰,同时要求穆斯林仁厚慈悲,忍耐宽容,善待俘虏."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5]宗教极端主义故意忽略《古兰经》产生的社会,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对《古兰经》做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的引用,"在宗教极端主义者们狂热宣传和歪曲解释下, 如今圣战已成为在弘扬, 捍卫伊斯兰教名义下进行的各种暴力恐怖活动的代名词."[6]个别激进派别主张用暴力和恐怖活动,即"圣战"手段打击西方和亲西方势力, 推翻现行秩序,建立全新的伊斯兰政治,社会制度. 原教旨主义的政治理想, 价值观念对那些不满现状的下层民众和仇视西方的青年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伊斯兰教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参与性传统决定了阿拉伯世界在出现政治与社会危机时, 往往求救于宗教, 期盼通过信仰的复兴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而宗教感情又恰恰是诱发各种危机的直接或间接的根源."[7]在宗教政治化的社会氛围下,极端思想一旦遇到合适的社会氛围就会很快得到认同,民众也易于支持和同情恐怖活动和恐怖组织。

从70 年代起,形形色色的伊斯兰组织开始出现在中东政治舞台,其中不乏好战的恐怖组织。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的“穆斯林兄弟会”,伊拉克的“号召党”,土耳其的“救国党”,黎巴嫩的“阿迈勒运动”和“真主党”,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革命阵线”等。

随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和共
产主义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崩溃而产生的后冷战地缘政治格局, 被伊斯兰极端主义者视为伊斯兰对抗东方的胜利象征.阿富汗战争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充满伊斯兰狂热思想的具有战争经验的"志愿者", 他们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的骨干力量,采用包括恐怖活动在内的各种手段来传播和扩大伊斯兰极端思想。

2000 年9 月28 日, 前任以总理沙龙强行"参观"阿克萨清真寺, 立即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以的爆炸事件,两周内有100 余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这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一直延续至今. 面对以色列强大的军力, 开始是少数激进分子使用的"人体炸弹"逐渐成为巴勒斯坦人普遍的斗争形式,这种极端行为被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认可为一种新的圣战方式。

冷战后,美在中东实行政治干预加武力干涉政策诱发了针对美的恐怖活动.美国公民和美国利益越来越成为袭击对象,以美为打击目标的恐怖活动持续10年.1993 年的纽约世贸中心的炸弹袭击,1996 年的沙特宰赫兰美空军营房被炸,1998 年东非的美使馆遭袭,2000年针对美军舰科尔号的爆炸,最后是2001 年的911 事件.
中东地区具有产生恐怖主义的土壤,但这绝不是说伊斯兰教就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 社会公正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巴以冲突延续,大国尤其是美国干涉与在世界称霸,才是中东恐怖主义与活动的根源所在.真正威胁和平的并非是伊斯兰教本身,而是美国的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及那些假借伊斯兰教名义,利用伊斯兰教进行动员,组织和宣传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因此,公正合理地解决中东地区的各种矛盾,尊重伊斯兰传统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才是
缓解,消除恐怖活动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九期, 《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作者:金宜久.》
3.《伊斯兰与当代世界》中《中东政治伊斯兰发展走向》,作者:曲红,2001.03
4.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与文化》
5.《论恐怖犯罪行为的根源——文明及文化冲突论解析》,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 年第5 期,,作者: 梅传强
6.《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辨析》文章转自国外社会科学2002 年第1 期,作者:吴云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