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舞蹈编导的创作方法(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舞蹈编导的创作方法(2)

第二节:舞蹈编导的编导方法

编导技巧是指编导在艺术处理上的一些方法,它是从属作品的内容的。在一部舞剧作品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题思想、人物、情节等要素。“技巧”只起辅助作用。纯熟的创作技巧有助于主题的深化,使形象完美,促进情节的生动展开,能达到预期的戏剧效果。很多编导技巧大都来自文学和戏剧积累的宝贵经验。由于舞蹈艺术(特别是舞剧艺术)的发展,舞蹈表现生活的范围日益扩大,很多文学和戏剧名著成为舞剧改编的题材,于是要求舞蹈编导去掌握多方面的创作技巧,根据舞蹈艺术的特征,创造性地去运用这些技巧。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趋向,有助于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学习、研究和实践,总结这方面经验,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

一、“夸张”

舞蹈是生活的反映,但并非是照像式的机械反映,舞蹈作品中描写的生活,要进行艺术加工,即所谓“典型化”。观众在观赏舞蹈时,只要求“神似”而不是“形似”,编导者应该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进行大胆而又合理的艺术夸张。

夸张可以使描写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可以把人物的外貌以及内心世界表现得更典型,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人物往往都是夸张的,比如脸谱的运用,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中国的诗歌也讲究夸张如李白诗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用三千丈表现“愁”的深重、浓烈,虽然不符合生活实际,但符合艺术真实,如改为“三寸长”,诗的意味就没有了。夸张也受制约,受生活、感情和艺术形象自身逻辑的制约。

二、“对比”

艺术最讲对比,尤其是音乐和舞蹈总是要求以各种对比手法纵横整个作品,动与静、快与慢、紧与松、强与弱、明与暗、粗与细、高

与低、简与繁,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使形象鲜明、冲突紧凑,达到互相生辉。

例:动与静—一组连续动作后的稳定造型。快与慢—一段慢板双人舞后的一段快速独舞。粗与细—一般的事件过程简单处理,重要人物的感情活动细致表现。

三、“铺垫”

是为加强艺术效果而铺设的艺术“阶梯”,目的是为了突出将要在剧中出现的人和事件。,《天鹅湖》三幕的选新娘舞和几段代表性民间舞都是为了王子和黑天鹅的双人舞做铺垫的。《红色娘子军》六场,团丁纷纷向南霸天报告红军逼近,直到刀枪戒备的舞蹈场面处理,也是为洪常青的上场以及紧接与南霸天的戏剧性的冲突做铺垫的。

四、“渲染”

人物某些活动,如果按生活的真实可能并不需要很长的篇幅,但是为了渲染和强调某种情感活动,艺术上允许将它放慢、加长、夸大,以达到感人的程度。比如我们在设计琼花的舞段时,一场里接到洪常青给她银毫子的戏,二场里看到红旗和喝椰子水的几段戏都采用了渲染手法。在《黛玉之死》的处理上,为了更好地展现/、物的心理活动,也没有拘泥于生活的现实,而编了半个多小时的舞蹈。

五、“重复”

重复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印象,一部交响乐作品至少要一个贯穿主题,反复出现并加以发展变化。舞蹈艺术也有这个特点,编导为了让主要的舞蹈形象给观众以深刻印象,也要善于重复并加以发展变化。比如《欧根·奥涅金》中几段双人舞的编排,有些托举动作连续多次重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久久地不能忘怀。即使是民间舞蹈,也不能总是更换新的动作.那样反而显得杂乱,缺乏典型的基本形象。

六:“虚实”

编舞中要注意虚实结合,通过“虚”的手法充分发挥舞蹈艺术

抒情的特长,通过“实”的处理发挥舞蹈艺术叙事的功能,有利于交待情节,增加生活气息。舞蹈虽不长于叙事,但象“常青就义”这段舞,如果没有实的东西也不行。南霸天对洪常青说:要么你写自首书,要么就烧死你。常青怒斥南霸天和老四,摸头发,整衣领,撕自首书,都是实的处理,既交待情节也说明人物的心境。作为舞剧这是不能避免的。用得好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境地,但比例要掌握,要以抒情为主,虚实结合。再举琼花初到解放区为例,如何表现人物的心悄呢?除了大段的抒发性的舞蹈以外,仍要安排一些生活的细节,将它穿插在舞蹈当中。比如看红旗、喝椰子水、指臂上的伤痕等都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虚实的运用要根据体裁而定,象小型的抒情舞蹈中,实的处理会格格不人,反而破坏了它的完整性。

七、“衬托”

这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甲方可以衬托乙方,反面可以衬托正面,群舞可以衬托独舞,总之,要用舞台手段把应该强调的东西突出地展现出来。《天鹅湖》二幕,王子与白天鹅的双人舞如果没有群鹅的伴舞,它的感情力度和意境气红就会大大减弱。“洪常青就义”如果没有群匪慌乱的场面也表现不出革命英雄的镇定自若。

八、“呼应”

这是舞剧常用的一种手法。舞剧《卓娃桑姆》前一场,穷苦的流浪艺人到宫庭表演,卓娃桑姆踢给女艺人一个“吹乌“(象征吉祥的饰物),流浪艺人们感激涕零。卓娃桑姆被贬后,流浪艺人再次来到宫庭,捧起“吹乌”思念卓娃桑姆这种前后呼应的处理能引起观众的联想,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九、“停顿”

舞蹈的开场经常采用静止造型的手法,编导运用这种处理是为了使人物形象能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舞蹈进行当中的停顿和静场则经常运用在戏剧矛盾比较激烈的关健时刻,这种静态内含着很大的动态,并不是人物行动的中断,而是表演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我在(林黛玉》

第一场将近结束时即采用了这种手法,让围绕着金锁配玉的几十人大场面完全静止不动,只留下黛玉孤伶伶的一个人缓慢地舞蹈着,突出她在“金玉良缘”封建观念的束缚下所感到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十、“意境”

创造意境是舞蹈编导的重要课题,舞蹈作品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意境的深浅。意境越高,诗意越浓,观众获得的美感就越强烈。有人把意境解释为。”情晾交融”,情就是意,景就是境,追求主客观的一致,既可见景生情, 也可以借景抒情,景中寓情。舞蹈编导在编舞时要考虑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动作和技巧的选用要服从这种意境的需要。我在《黛玉之死》这幕戏里,在构思时就确定它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悲剧。我与作曲者、舞美设计和演员一起,为创造这样的意境共同努力。幻觉中出现的婚礼场面也是一种对比性的反衬手法,为使悲剧推向更大的高潮。我并没有过份渲染婚礼的热闹气氛,在舞蹈语汇上也很少编进活泼灵巧的跳跃和开放性的舞姿。我认为不同体裁、不同情调混杂,会破坏意境的统一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