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语文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登岳阳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河北定州中学高二语文组B部刘冬伟
【教学理念】
1、教材分析:
单元标题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赏析指导中说: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登岳阳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冬,在公安到达岳阳楼后所作的一首五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宏丽的画面;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信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境界阔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更能激发人的飘零之感。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镜愈空。第七句又一转,这五个字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开阔宏丽气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最后一句,诗人凭栏北望,不禁涕泗横流。这与开头的“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才能和浩瀚广阔的洞庭景色交融在一起。
2、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杜甫的《登高》、《蜀相》,初步理解和体会了杜甫的风格特点,能够透过景物描写和写作背景体会杜甫《登岳阳楼》的情感。而学生基本的读说听写能力的培养还是最为关键之处,所以教学中必须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培养。在诗歌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是前提,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够深入挖掘文本表现的内容才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品味诗人的情感,得到审美享受。
3、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以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挖掘作品意蕴为目标,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讨论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及其写作背景,掌握朗读的技巧,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讨论中培养读说听写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讨论中分析文本写作背景,掌握朗读的技巧,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杜甫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北归无望,吐蕃入侵,不禁涕泗横流,写下了这首“元气浑灏,目无今古”(谭宗《近体秋阳》)的《登岳阳楼》。
(学生活动:自学诗人和写作背景,积累、整理并记忆相关文学常识)
二、导入
情境导入法——优美生动的语言,配以优美的音乐导入。
他从巍巍大唐走来,从小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偏逢安史之乱,一生漂泊坎坷,在动荡和烽火中,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于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就是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8年,春天,身处沦陷区的他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赏花也溅伤心之泪,闻鸟亦感惊心不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公元763年,夏天,初闻官军胜利,他以为“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八年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他涕泪满衣裳,更是欣喜欲狂,有了放歌纵酒飞身回洛阳的狂想。这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然而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危机四伏的大唐让他并未如愿,公元766年的这个秋天,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的杜甫,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时年五十七岁的他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冬天的洞庭湖畔,岳阳楼上,聆听杜甫用他孱弱的身体发出生命的慨叹。
(学生活动:读已学诗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回顾杜甫生命的春夏秋,体会杜甫一生漂泊却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杜甫在《登岳阳楼》这首诗中寄予的情感。)
三、初读——把握朗读技巧
1、自由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点名朗读(学生活动:跟随点名同学的朗读,纠正朗读的技巧);师生合作,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
提示:这首诗歌初步的情感基调是壮阔之中又有着凄凉心境,注意停顿和语速语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