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_贾克敬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前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前言 (2)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4.1评价目标 (2)4.2评价原则 (3)5 评价工作流程 (4)5.1制定工作方案 (4)5.2开展评价工作 (4)6 评价技术流程 (5)6.1确定评价精度 (5)6.2数据准备 (5)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6.4.2 结果校验修正 (7)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6.5综合分析 (8)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6.5.4 潜力分析 (9)7 成果表达形式 (10)7.1评价报告 (11)7.2评价图件 (11)7.3评价数据表 (12)8 成果应用 (12)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1)评价方法 (15)(2)评价步骤 (15)(3)评价成果 (17)(1)评价方法 (18)(2)评价步骤 (18)(3)可选指标 (20)(4)评价成果 (23)附录A-3海洋资源评价 (24)(1)评价方法 (24)(2)评价步骤 (24)(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 (26)(4)评价成果 (26)附录A-4环境评价 (27)(1)评价方法 (27)(2)评价步骤 (31)(3)评价成果 (33)附录A-5生态评价 (34)(1)评价方法 (34)(2)评价步骤 (44)(3)评价成果 (45)(4)其他功能指向涉及的生态评价 (45)附录A-6灾害评价 (46)(1)评价方法 (46)(2)评价步骤 (47)2)地质灾害危险性 (48)3)海洋灾害危险 (50)(3)评价成果 (51)附录B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52)1.集成准则 (52)2.集成方法与步骤 (53)(1)生态保护等级 (53)(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3.集成结果 (57)附录C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8)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58)(1)评价准则 (58)(2)评价指标及算法 (59)(3)评价步骤 (59)(4)注意事项 (60)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61)(1)评价准则 (61)(2)评价指标及算法 (62)(3)评价步骤 (63)(4)注意事项 (64)(1)评价准则 (65)(2)评价指标及算法 (66)(3)评价步骤 (74)(4)注意事项 (76)附录D聚合计算步骤 (77)附录E文态评价 (79)1.文态评价 (79)(1)评价方法 (79)(2)评价步骤 (82)2.文态保护等级评价 (83)附录F 基础数据清单 (84)附录G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89)附录H 图件制图规范 (91)附录I 主要数据表体例 (93)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编制省级(区域)、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工作。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能够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它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等。

1.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适宜的产业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俗,都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地质、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生态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是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适应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2.2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以能源和材料消耗为基础,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可以衡量人类消费和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面积,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率定方法率定方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得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利用研究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早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把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 评价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下来。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 话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但是随着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 扩大,政策、规划和计划的实施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问题。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而言,后者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持久,范围也更加广泛。 因此,针对政策、规划和计划等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国外的战 略环境影响评价,起源自1 970年生效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并不断发展,目前已为 包括美国、加拿大及欧盟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并应用于决策领域o]。尤其 是欧盟(EC)和世界银行(WB)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出发,主要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内容及
方面的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我国刚刚起步。对于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需求出发.在综台分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
经验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建
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中围分类号:F301.23;X144
第22卷第6期 2003年11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01.22.No.6 NOV.,2003
文章编号:1 007—6301(2003)06—0567—09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蔡玉梅,郑伟元,张晓玲,贾克敬,杨枫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29)
摘要: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相关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则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制定合理的利用规划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所能提供的各项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土地资源承载力包括生态承载力、农业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城市承载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各项承载力指标的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要评价土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对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和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

该指标主要从自然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可以为制定生态保护和恢复规划提供依据,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农业承载力评价。

农业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能力。

评价农业承载力时要考虑土壤肥力、水资源供给、气候条件等因素。

评价结果可以为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外,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供应水资源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撑能力。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需要考虑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状况及其可持续利用情况。

评价结果可以为水资源利用管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提供参考,确保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城市承载力评价也不容忽视。

城市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和人口居住方面的支撑能力。

城市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强度、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等因素。

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参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结合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决策。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7月版)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7月版)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自然资源部2019年7月前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指导各地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保证评价成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目录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评价目标 (2)5评价原则 (3)6技术流程 (3)7成果形式 (8)8成果应用 (8)附录A数据准备要求 (10)附录B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14)附录C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 (20)附录D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 (25)附录E承载规模评价方法 (33)附录F成果编制要求 (36)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省级(区域)、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开展其他相关工作需进行评价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986农业气候影响评价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DZ/T0286-20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DD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国海预字〔2015〕585号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环办生态〔2017〕48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号“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3术语和定义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于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划方法研究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划方法研究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划方法研究何春阳;贾克敬;徐小黎;李景刚;赵媛媛【摘要】研究目的: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方法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发展了一种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方法.研究方法:在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确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建设用地总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区域环境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自下而上"、直观定量地确定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研究结果:规划的建设用地弹性边界与北京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应用前景.如果能够在该方法定量确定的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边界和交通、绿化隔离带等人工边界,进一步综合修改完善,将有可能明显提高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的科学性.【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0(024)003【总页数】7页(P12-18)【关键词】土地规划;建设用地扩展边界;GIS空间分析;北京【作者】何春阳;贾克敬;徐小黎;李景刚;赵媛媛【作者单位】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北京,100044;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1 前言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51号文件(以下简称“51号文件”),明确了要在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以保证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并提出了建设用地布局与空间管制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要求。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日益减弱,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和管理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土地资源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和对环境造成的容忍度。

简单来说,就是指一块土地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承载的人口和生产力。

而这个承载能力的大小与土地面积、土地肥力、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如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在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 应用模型法。

将所研究的土地区域抽象成模型,并在模型中设定各种因素,例如经济水平、人口数量、环境状况等,从而进行量化分析。

2. SWOT分析法。

对土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权衡。

3. 灰色系统理论法。

将各种不确定、模糊的因素进行模型化,然后由该理论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模型,通过数据处理找出其内部规律,从而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

4. 生态足迹法。

该方法主要是从生态角度出发,考察土地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而评估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工具进行综合评估,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和LCA(生命周期评价)等。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管理了解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不仅有助于经济和人口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的保护。

在具体的土地管理中,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农业绿色发展。

采用有机农业和节约型农业模式,降低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保护农业景观生态系统。

2. 建设城市绿地和生态廊道。

适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以增加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同时建设生态廊道,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合理地结合。

3. 节约用水。

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不乱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积极组织群众节约用水。

4. 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和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必须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推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精品

推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精品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蔡玉梅郑伟元贾克敬杨枫(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29)摘要从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需求出发,在综合分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内容及基本步骤。

关性词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WS) 环境影响评价(FA)作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综合的方面,狭义的环境评价仅指环境方面。

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现阶段,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受日益严峻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制约。

为此,土地利用规划应加深对土地生态功能的认识,以及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性。

把环境问题更为系统的纳人到土地利用规划中去,通过分析、预测和评价战略的环境影响,并将评价结论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来,提高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及与相关评价之间的关系1.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效益评价的深化过去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选择的时候也进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环境效益评价,其中已经具有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含义。

但并没有对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进行深人的分析和定量的评价,仅仅从定性的角度考虑,难以真正反映土地利用规划对于环境的影响效果。

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导致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效益评价的深化。

1.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是中宏观、短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评价的延续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土地利用与土地援盖变化(LUCC)的研究,把土地利用引起的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作为重要的内容。

资源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指南

资源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指南

当我们谈论环境和土地利用的规划时,有两种超酷方法可以发挥作用:资源承载能力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找出一个特定区
域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能处理多少可怕的(或者,你知道的,人类
活动)。

资源承载能力就是检查我们人类的诡计对自然的潜在影响,
也看看大自然是否能够应付我们所投下的疯狂。

但对于土地使用来说,我们审视土壤类型、坡度和水供应等情况,以了解土地的用途。

这就像给土地最终的改造拿出它的最佳特征帮助它闪耀在世界上!这些
方法基本上是环境规划和土地使用的超级英雄,它们都是为了保持地球的威严,确保每个人都能和大自然好好相处。

有很多方法可以找出一个地方能处理多少东西,如果它对某些东西有
好处的话。

一种流行的方法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来查看所有不同的环
境和土地使用信息,并绘制其地图。

这有助于规划者和决策者了解资
源在哪里,以及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各种活动。

另一种方法是利
用数学和模拟来猜测如果土地被不同使用会发生什么事,并找出使用
土地的最佳方法。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环境线索和规则来决定土地的好
用途。

评估资源承载能力和土地适宜性是一个复杂和多方面的进程,需要综
合各种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

这一进程需要包括政府机构、地方团
体和环境组织在内的各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与。

通过采用定量和定性
方法,规划者和决策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某一地区在同时保护环境和
自然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开展人类活动的能力。

这种做法符合
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的土地管理的妥协,也符合我们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政策。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5
第 2 章 评价原则
2.1 科学性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压
力和限制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为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2.2 协调性
土地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要素一道,共同构成 区域国土空间利用系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全面考虑经济社会 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并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相协调。 2.3 差异性
梳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 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林业发展规划、草原发展规划等规划成果, 收集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用地产能核 算、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球物理化学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 成果和资料,水利普查数据等水资源数据,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 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
修正评价应结合基础评价结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测算分要素 的承载指数,对基础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判定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状 态,划分为可载、临界及超载三种类型。(具体评价方法详见附录 C)
3.7 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
汇总分析评价结果,编制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分布图及汇总 表。阐释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空间差异,重点分析超载和临界超载 地区的资源环境本底、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特征,分析区域国土开发的资源环境主导约束性,并揭示其超载成因。 3.8 提出承载力提升对策
基础评价基础评价开发利用单要素限制性评价开发利用综合限制性评价开发利用综合适宜性评价自然生态耕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大气环境水环境分级分析分级分析强限制性较强限制性叠加分析叠加分析适宜性人口经济区位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规模布局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建设用地压力状态指数耕地开发压力状态指数水资源承载指数水土资源匹配指数生态退化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数赋值计算赋值计算基于修正评价的综合评价基于修正评价的综合评价权重理想值阈值指标标准化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生态条件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承载状态成因分析整合评价整合评价提升对策评价结果应用评价结果应用规划目标空间布局管控措施引导方向空间规划及政策制定政策研判政策研判图图1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图11第第44章成果要求44

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

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

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贾克敬;王宏;徐小黎;何春阳【摘要】研究目的:构建-个可全面定量评价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相关环境影响的模型体系.研究方法:系统整合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计算模型、多样性指数模型、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模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等相关模型,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该模型体系比较全面地评价了上海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上海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区域生态压力.研究结论:该模型体系能够客观评价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的相关环境影响,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0(024)007【总页数】6页(P47-52)【关键词】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上海【作者】贾克敬;王宏;徐小黎;何春阳【作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第2章第7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这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位[1-5]。

现有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常常直接使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模型,缺乏对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综合考虑,并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导致的相关环境影响[4-6]。

因此,本文在系统整合现有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旨在全面定量评价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相关环境影响的模型体系,并利用该模型体系,系统评价了上海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智能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郑学武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智能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郑学武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智能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郑学武发布时间:2021-01-06T16:00:48.35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作者:郑学武[导读] 摘要:中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黑龙江恒辉土地规划评估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市 150000摘要:中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为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传统经济、土地和建设三类空间规划的传承,也是满足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转变的新制度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对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智能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智能优化;关键技术;应用引言对大数据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多源异构数据整合难度大、领域空间知识利用不足、多目标协同程度低、海量数据导致的计算密集等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合作项目的持续支持下,通过研究多源异构数据集成融合、国土资源利用智能评价、国土利用分区多目标智能优化决策、领域知识空间优化配置、算法资源共享及并行化等五大关键技术,并开展工程应用,促进了GIS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应用中由空间数据分析服务向空间优化决策支持服务转变。

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及原则1.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一种规划,其规划对象是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是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和场所,包括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就是指由自然资源部门针对我国国土资源极其空间条件进行合理开发和整治,在确保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工作,进而体现出国土空间的综合战略部署,推动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同样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对于自然资源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促使编制单位具备更强战略性思想,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可以在维系社会稳定以及推动地区高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避免因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合理,造成较为严重的国土资源浪费或者是较为严重的地区发展阻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摘要: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和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对保障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独立评价且有各自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 8 个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模型及GIS技术对土地做出适宜性分析,得到该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研判未来变化趋势和重大风险,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应对策略,更好的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1、评价区域概况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变化,西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地、东部平原和东南部泊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5.2%、29.6%、52.8%、2.4%。

土地利用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土地总面积2140.44平方公里,类型多样,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均有分布。

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淇河、卫河、羑河、汤河等,拥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和盘石头水库、夺丰水库等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在保障和调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全市水资源短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853万m3,人均水资源量216m3,仅为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8.4%。

2020年全市总人口156.60万人,城镇化率60.98%,地区生产总值980.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万元。

2评价过程2.1研究思路综合考虑评价数据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项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和尺度差异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的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土地资源是国家和社会最重要且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应用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总结,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征象、特征、规律等进行简单描述,然后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应用场景有限。

2. 统计评价: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依赖数据,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一般用来研究大面积的土地资源。

3. 数学模型评价:采用数学模型来定量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包括统计模型、经验模型和物理仿真模型等。

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标准化和自动化等优点,但需要专业的数学知识和软件工具的支持。

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不同指标的设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指标:包括土地产出、土地增值率、土地利用率等。

2.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社会服务设施、文化设施等。

3. 生态指标:包括土地肥力、土壤墒情、森林覆盖率等。

4. 工程技术指标:包括土地平整度、土地排水率、土地抗震性等。

5. 水资源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率、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等。

三、应用研究1. 统计分析法评价生态承载力:根据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生态系统的主要要素,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分布格局,进而确定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等。

2. 人-地格局匹配评价方法:根据生产生活和人口活动需求之间的关系,将土地资源和人口分布情况等进行匹配,从而评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 统计模型法评价水资源承载力:通过搜集地表水、地下水、径流等方面的水资源及用水情况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数学模型来评价水资源承载力。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祁帆;贾克敬;王葳
【期刊名称】《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年(卷),期】2016(006)006
【摘要】以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利用面临的资源环境限制性约束趋紧、国土空间结构性矛盾突出、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空间功能下降等问题。

提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土开发利用,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以构建国土空间集聚开发格局和分类保护格局的国土空间蓝图为目标,以承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增强国土功能,以节约集约提升国土利用效益,以区域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实现建设集约高效、生态良好、协调发展的国土构想。

【总页数】8页(P621-628)
【作者】祁帆;贾克敬;王葳
【作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7
【相关文献】
1.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国土部门如何给力?——对国土资源部门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J], 胡能灿
2.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J], 于婧;陈艳红;唐业喜;陈雨秋;娄昭君;聂艳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初步思考 [J], 张楠
4.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初步思考 [J], 张楠
5.《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监测指标体系》编制完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Optimiz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Pattern Based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作者: 贾克敬[1];何鸿飞[2];张辉[1];郭杰[2,3]
作者机构: [1]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2]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3]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5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土地科学
页码: 43-5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双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承载规模;国土空间格局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融合“自上而下”的承载能力约束与“自下而上”的适宜性评估,以“数量管控—空间布局—多目标协同”的逻辑主线进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研究结果:(1)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考虑尺度与区域差异;(2)以表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约束作为多目标优化的数量约束,融合开发适宜性的空间转换规则及空间约束,构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模型,能够为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优选方案;(3)基于“双评价”的区域多目标优化,强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等多目标协同,将提供促进区域空间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研究结论: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有效耦合多目标,推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李孝芳
【期刊名称】《地理学报》
【年(卷),期】1989(44)1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措和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空间,是农业生产、工矿业开发、城市及交通建设等生产门类和社会活动的基本资料。

土地对于人类来说,历来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但在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其数量已突破5Q亿大关的今天,由于人类活动日益频繁。

技术手段日趋先进,
【总页数】1页(P128-128)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工矿业;交通建设;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世界人口;城市;社会活动;技术手段;突破
【作者】李孝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F321.1
【相关文献】
1.区域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J], 康书生;韩少卿;席增雷
2.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适… [J], 刘胤汉;刘彦随
3.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及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探析 [J], 于勇;周大迈;王红;张爱军
4."双评价"方法下的省域土地资源评价——以云南省为例 [J], 尹修赣;米鸿燕;汪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贾克敬,张辉,徐小黎,祁帆(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摘要:开展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空间开发利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开发建设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

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开发利用的状态;同时以承载建设开发行为为明确承载对象,有显著的政策指向,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空间格局优化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

本文从面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应用出发提出的承载力评价路径,可为中国制定和完善承载力评价相关技术规范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承载力;土地资源;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技术;京津冀地区1引言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限的国土空间面临着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严重。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促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思路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由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和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的缺失,尤其是面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优化的承载力评估、过程分析和趋势预测等方面的技术不足,以及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撑平台尚未建立等问题制约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亟需加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和监测预警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分析决策平台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现有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从面向建设开发利用格局优化角度出发,提出一条可行的评价路径,为制定和完善承载力评价相关技术规范提供一些新思路。

2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2.1文献综述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内外已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如陈百明(1991)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的互相关系出发,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余万军等(2007)使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并将研究结果与使用农业生态系统所计算出的人口承载力相比较;陈芳淼等(2015)基于Costanza 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建立了供给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参数。

近年来,各类数学模型也相继应用于人口承载力研究,促使人口承载力研究进一步摆脱静态的分析,收稿日期:2017-01;修订日期:2017-03。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 计划)项目(KFJ-STS-ZDTP-021)[Found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Network Initiativ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o.KFJ-STS-ZDTP-021]。

作者简介:贾克敬(196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研究,E-mail:jiakejing@。

335-341页第36卷第3期2017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6,No.3Mar.2017地理科学进展第36卷走向动态的预测。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单一的人口承载力为目标的承载力评价已较为成熟,多目标多角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已成为热点,但在有关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辨识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评价方法研究来看,有关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众多,如生态足迹法(William,1992)、指数评价法(曾维华等, 1998)、主成分分析法(潘东旭等,2003)、系统动力学方法(黄国勇等,2003)、状态空间法(许联芳等, 2009)、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姜秋香等,2011)等,但这些方法均以指标定量为基础开展评价,空间评价缺位,无法衡量土地资源承载力限制因素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基于定量而不定位的评价方法难以解决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均衡导致的承载力不足问题。

2.2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概念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人类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到生态承载力的过程。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和定义,不仅包含了对前一个阶段含义的拓展,而且也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徐琳瑜等,2011)。

由于研究基点与目标诉求不同,各类承载力的定义往往不同。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实质上是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的,它以耕地为基础、食物为中介、人口容量的最终测算为目标。

其对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区域中的粮食自给、粮食安全、挖掘耕地潜力以及产业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些研究最终都归结为“养活多少人”(乔盛等,2011),因而也就难以揭示人类活动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故本文拟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角度出发,构建面向建设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将土地资源的承载对象定义为人类活动影响国土空间格局最直接的开发利用行为,用土地资源承载建设开发行为的能力表征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对人口集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据此,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区域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开发规模和强度。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方法就是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形成,将承载的对象由人口转为开发规模和强度,是对土地承载力相关评估方法的拓展和有益尝试,可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及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3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探索3.1总体思路综合考虑对土地开发建设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分析现有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

以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及政策制度引导为切入点,统筹国土空间合理配置。

3.2算法与步骤3.2.1要素筛选与分级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三个维度出发,筛选农用地、生态用地、地质灾害、地形限制、水资源约束等显著影响土地建设开发的构成要素,根据影响程度对要素进行评价分级。

并根据构成要素对土地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将要素分为强限制因子与较强限制因子两类。

3.2.2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运用专家打分等方法,对区域建设开发适宜性的构成要素进行赋值。

其中,对属于强限制因子的要素,采用0和1赋值;对属于较强限制因子的要素,按限制等级分类进行0~100赋值。

采用限制系数法计算土地建设开发适宜性。

计算公式如下:E=∏j=1m F j×∑k=1n w k f k(1)式中:E为综合适宜性分值;j为强限制性因子编号;k为适宜性因子编号;F j为第j个强限制性因子适宜性分值;f k为第k个适宜性因子适宜性分值;w k为第k 个适宜性因子的权重;m为强限制性因子个数;n为适宜性因子个数。

根据适宜性评价分值结果,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将建设开发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和不适宜四类,其中不受强限制性因子约束、且非强限制性因子分值最高的区域为适宜开发的区域。

3.2.3现状建设开发程度评价将自然地理单元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实际336第3期贾克敬等: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开发建设单元进行以县域单元为归口的统计,分析现状建设用地适宜、基本适宜建设开发土地之间的空间关系,并计算区域现状建设开发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P=S/(S∪E)(2)式中:P为区域现状建设开发程度,S为区域现状建设用地面积,E为土地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适宜、基本适宜区域,S∪E为二者空间的并集。

3.2.4基于主体功能定位及聚集度分析确定开发程度阈值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各评价单元的主体功能定位,采用专家打分法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开发程度基准阈值分别确定为90%、80%、70%和60%。

并根据区域建设开发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对适宜空间进行聚集度分析,得出各评价单元的适宜空间聚集度指数。

其中,聚集度分析采用栅格数据邻域统计的方法,将适宜及基本适宜区域视为适宜空间并记为1,基本不适宜和不适宜区域记为0,计算每个分值为1的栅格相邻栅格值的和,其算术平均数即为适宜空间聚集度指数。

将各评价单元分为离散型(聚集度指数位于0~3)、一般聚集性(聚集度指数位于3~6)与高度聚集型(聚集度指数位于6~ 9)三类。

针对这三类评价单元,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类评价单元开发程度阈值修正值。

3.2.5土地资源压力指数评价对比分析现状建设开发程度与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通过二者的偏离度计算确定土地资源压力指数。

计算公式如下:D=(P-T)/T(3)式中:D为土地资源压力指数,P为现状建设开发程度,T为基于聚集度分析测算的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

3.3土地资源承载状态评价根据土地资源压力指数,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划分为土地资源压力大、压力中等和压力小三种类型。

土地资源压力指数越小,即现状建设开发程度与适宜建设开发程度的偏离度越低,表明目前建设开发格局与土地资源条件趋于协调。

试点经验表明,当D≥0时,土地资源压力大,处于超载状态;当D介于-0.3~0时,土地资源压力中等,处于临界超载;当D<-0.3时,土地资源压力小,处于可载。

土地资源压力指数的划分标准可结合各类主体功能区对国土开发强度的管控要求进行差异化设置。

4京津冀地区案例研究4.1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分析4.1.1建设开发适宜性筛选优质耕地、天然牧草地、采空塌陷、重要湿地、生态红线、地震断裂带、突发地质灾害、坡度限制、水资源约束等因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土地建设开发的构成要素,并根据影响程度对要素进行评价分级。

结合京津冀地区实际情况,强限制因子包括:最优质耕地(5~8等级耕地)、天然牧草地、采空塌陷区、生态红线、重要湿地等因素;较强限制因子包括:地震活动及地震断裂带、农用地、坡度限制、水资源约束、突发地质灾害等因素。

运用专家打分等方法,对区域建设开发适宜性的构成要素进行赋值分值(表1)。

从限制系数法计算结果来看,京津冀地区适宜表1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的要素构成与分类赋值表Tab.1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actorsandclassification337地理科学进展第36卷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

经统计,京津冀中超过71%的空间不适宜建设或基本不适宜建设。

适宜开发空间相对集中分布在唐山、廊坊、天津和沧州,四个城市的适宜开发建设面积接近整个区域适宜开发量的46.73%(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