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IL理念的高校公共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CLIL理念的高校公共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校公共外语教师面临着发表
论文难、申报社科项目难、评聘职称难等老大难问题。
外语教师面临的困境有其自身的学科归属感缺乏、职业倦怠和心理迷茫问题,也有学生本身功利性目的过强以及课堂应试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语单单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必须找到出路和职业发展策略,或者与相关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CLIL模式,或者设置多门选修课,或者自立门户。
[关键词]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困境CLIL模式职业发展策略出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外语,尤其是英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普及。
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基本上能阅读中等难度的英文报刊和进行简单的英文会话,所掌握的单词量也在4200以上,公共外语教学在课程设置、配套教材、教学方法、实践环境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成就的取得与公共外语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公共外语教师的职业已经岌岌可危,公共外语教师过剩似乎已是必然。
因此,面对现实问题,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前景,及时找到发展出路是摆在每一个公共外语教师面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外语教师面临的困境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制约整个教育活动的发展。
就高校公共外语教师而言,他们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自身问题,也有外在的制约因素。
要想找到出路,就必须首先找出问题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制定出更好的职业发展策略。
(一)从高校公共外语教师自身来看
1.公共外语教师缺乏学科归属感。
公共外语的性质就是一门公共课,而非专业课。
因此在学校进行学科规划以及学科建设方面,都不会对大学公共外语的课程建设关注太多,也不会对公共外语教师的发展投入太多的精力。
如此一来,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在高校里就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要努力为自身的职业发展谋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处于学术边缘的他们在高校里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
公共外语教师在学校无法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却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以及学科身份不明、不知如何发展的困惑。
2.公共外语教师缺乏职业发展动力。
由于学科身份得不到认同、学术研究成
果得不到肯定、职称提升空间有限等问题,公共外语教师普遍成为“敲钟的和尚”,看不到自己的前景,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每天的教学任务都是低层次、低学术含量的机械重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3.公共外语教师存在心理挫败感。
教师的心理挫败感主要来自于教学对象的变化。
现今大学公共外语教师的学生已经是“90后”的学生群体,与从前的学生相比,这一群体“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学习观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①他们不像从前的学生那样唯老师的讲解是从,而是能够通过网络和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扩大视野。
课堂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唯一而权威的途径。
他们敢于并善于用批判的思维,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对老师的权威提出挑战。
这样一来,老师会感觉自己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动摇,自己的学术权威被削弱,由此造成的情感和心理伤害使得老师不知所措,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挫败感。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学习公共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功利性目的过强,他们主要就是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学英语,结果学到的只是所谓的“应试技巧”,他们可能会考取一个较高的分数,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是实际英语水平却没有多大提高。
事实上,现如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在经过高中三年的迅速提升之后,无论是在词汇量还是阅读、写作能力方面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大学英语四级的要求。
在高中生升入大学之后,公共外语所起到的作用并非拓展和提升,而只是同等水平在时间上的延伸,甚至是下降。
研究生身上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目前在大学里,所有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花一到两年的时间完成公共英语的课程,而公共英语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讲单词,讲句子,依然没有脱离中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就使得刚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对大学生活中学习问题上的全新期待和盼望与老旧的教学模式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觉得英语课无聊、无用,纯粹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为了顺利通过四级考试,拿到学位证书,并为将来找工作打好基础(很多非语言类专业的工作也都要求学生过英语四级),又不得不背单词,做卷子。
这样的英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
(三)从教学层面上来看
1.高校公共外语(尤其是英语)教学普遍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如上所述,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学,老师为了帮助同学们通过考试而教。
为此,老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课文中最细节最基本的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上,学生从课堂上得到的只是微弱的量的提升,而他们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则基本上被完全忽略。
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确定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相违背的,而这些也恰恰是大学生需要获得和提高的。
2.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体系与中小学教学体系不连贯。
当今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
育及三年制高中教育中,已经学习公共外语多达9至12年。
实际上,大学公共外语在重复高中外语,研究生外语在重复大学外语。
现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学生“达到七级目标要求即达到英语学科的毕业要求”,而七级目标(最高为九级)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已基本相同。
由此可见,大学公共外语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高中所学,而并非循序渐进式的提高。
3.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缺乏分类指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要。
为外语而学习外语已经成了幌子,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们在学校里学了这么多年外语之后,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是非常有限,他们还需要到校外参加各种各样的外语培训。
换句话说,我们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实用的外语课程,而学校却没有提供或提供的课程很不充分,这也就说明现在的外语教学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楚、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
二、CLIL理念及其在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盟奉行的多元语言政策的推动下,CLIL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
1994年欧洲白皮书正式提出统一使用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这一术语,强调语言与学科知识的整合②。
所谓CLIL,它是基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而提出的,是“一种专门集中某一专业学科的语言教学途径”。
其基本理念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使用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最终促进作为目标语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语言由学习目标转变为学习媒介,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实现了由孤立单纯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不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CLIL理念认为,只有把语言变成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或媒介,使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语言学习才最有效。
CLIL教学理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它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这种模式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推广是可行的。
首先,目前我国大学专业分科明显,各专业学生都主修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种课程,有很好的学科基础。
并且公共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已有一定程度的英语综合技能,具有阅读专业知识的语言基础。
其次,根据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大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选修课的选择比较自由。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展跨学科的专题教学,打破专业年级的界限。
第三,CLIL模式指导下的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不只是学习目标,更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大学公共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策略
我们可以将CLIL理念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外语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策略选择,现在此方法在欧洲非常盛行。
(一)充分发挥外语的载体功能,结合某一专业学科内容,采用CLIL模式
各高校可联系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CLIL教学模式研究。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外语都仅仅是交流工具,不是学科,不是专业。
外语教学再成熟,外语掌握得再好,如果不跟某个具体的行业或专业相联系,那么外语的作用就很难真正体现出来。
而且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在讨论中国外语规划的文章中指出:三十多年来,我国开启国门,坚持开放,由“本土型国家”正在转变为“国际型国家”。
国际型国家对外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需要外语服务甚至“外语生活”③。
“国际型国家”意味着对外交往对外语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事实上,“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④。
外语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已不仅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它已经成为重要的竞争“武器”。
在英语成为国际通用的商用语言的情况下,只有掌握了英语并将其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
在高校管理层的协助下,加强外语教学的实用性,是解决公共外语教师过剩危机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加大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公共外语选修课课程体系
一些大学已经在这方面大胆地展开了探索性实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改变传统的统一难度和进度的教学方法,设立因材施教的分级授课方式,采用弹性学分制,激励学生早日通过四级,进入选修课程阶段”⑤。
清华大学外语系公共外语教师“每学年为全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多达600多门次的公共英语教学课程”,其中包括科技英语视听说、商贸英语、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高级写作、高级口语、西方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英文谈等英语公共选修课。
由公共必修课到选修课或限选课的转型可以将公共外语课程扩展为一个较大的课程体系,使名为公共课的各种课程不沦为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重复。
一方面,选修课程能给老师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擅长的研究领域申请开设选修课程,从而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即必须把这门课程教好,让学生们从中受益,而不是应付公事;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外语水平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样就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学生既修得了学分,又拓宽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自主转型,自立门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在日益开放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沟通日益增多,彼此间的了解正在逐步加深。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国际社会,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坚定方针。
“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是大学公共外语教师的又一条出路。
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已经具备较高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能够
承担口语或书面的翻译类工作。
在近几年举行的外语导游考试中,高校外语教师通常都能以突出的口语水平直接顺利通过面试环节。
并且不少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已经有自己的涉外兼职。
因此,面对岌岌可危的职业前景,大学公共外语教师不如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自主转型,打开一片新天地,尽早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又能缓解公共外语教师的就业压力。
四、结论
严峻的形势迫使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必须要有紧迫感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要从服务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双重意义上综合评价、认真盘点自身资源,立足自身优势,着眼长远,大胆、科学、明智地为自己定位,或采用CLIL模式,或另辟蹊径,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与此同时,高校管理层和教育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程度,并积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大改革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完善考试与评估机制。
让大学公共外语教师走出没有发展空间和前景的死角,走向新生。
[注释]
①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7.
②盛云岚.欧洲CLIL双语课堂:理论、实践与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4):49.
③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3.
④⑤冯燕.去外语化:重点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10(3):67,71.
[参考文献]
[1]陈俊林.反思性教学与外语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1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李丽.论大学公共外语(英语)改革[J].科技风,2009(7).
[4]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5]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赵宗峰.外语类高校的新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J].北京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