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加工痕迹的表现系列和出土古玉的加工工艺及出土后的包浆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器加工痕迹的表现系列和出土古玉的加工工艺及出土后的包浆特征
诗经曰:“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我们了解古代玉器的痕迹加工的时候,我想,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些砣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这是人类进化中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人类聪明才智体现的发展过程,是作为一个古玉爱好者应该了解和体会的必须。八千年的琢玉历史,承载了多少的历史纷攘、风雨沧桑、更迭陈迹。作为现代人哪怕是了解和读懂了其中的一段,也会感到收获颇丰的。在学习和收藏古玉时大家比较重视年代的断代,却很少会去研究那个时代的制度和风情地貌、玉治民俗。我们在看加工痕迹时往往会比较重视“一面坡”、“汉八刀”、“游丝刀”、等等痕迹,很少会去研究其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砣机的使用情况。我曾讲过,加工痕迹的鉴定不是物理数学的定律,它是十分抽象的,含有诸多的未定性。不了解青铜器的发展,铁器的发展,合金的发展。只是肤浅地看看快速、慢速砣机痕迹和特征。请问,如果我现在也仿用水凳来制作,您如何来看。故,我们必须认真地去了解其历史,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当时的背景之中。去仔细体会当时的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解读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收获
以石为错,这是将石头作为了刻磨的工具。玉器的加工有切、磋、琢、磨几项基本步骤,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经典地阐述了玉器加工的整个过程。不过加工的工具发生了变化,由石头、竹木、青铜、铁、合金、金刚石锯片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砣还是那么地圆,解玉砂还在用,速度发生了变化,旋转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所有的加工手段和方式还是百变不离其中。(除了现代超声波等的加工方式)由于缺乏考古资料,至今也没有玉器加工的工具实物出土。因此探寻古玉加工的技巧和工艺许多都是在古玉痕迹的表现结合传统工艺的手法来推测的。依据牟永康先生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加工论述:“可区分出硬性片状物切割和柔性线状切割两种。”片状切割表现为;线条刚劲有力,每条阴线两侧及地缘平齐匀称。线状切割表现为;痕迹为多条近平行的弧线,曲线中部弧度较大,甚至可以接近正圆。两端的弧度较为平直,有的近似平线。这种方式的切割主要用于较大器物的切割。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加工手段基本是以某种物质带动解玉砂
进行磋磨刻划完成的。我为什么要说是某种物质呢?因为这种物质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才造成了痕迹的千变万化。
真正意义上的砣机时代应该是在青铜砣的出现。它在淘汰了石砣的同时使加工有了质的飞跃和辉煌。这种发展最大的进步在于可以利用砣的两侧结合锋利的正面进行多种方式的加工。请看下图:
这张图片可以清楚看到古人利用砣的侧面碾琢使铜砣始终保持锋利,进而保证了阴刻线的锋利划一。
当发展有铁砣时加工痕迹的力度和细腻便表现的淋漓至尽了,这在汉代玉器上可见一斑。下面我就各个时期砣具发展和应用绘制了一个表格
至此已讲到了汉代砣具。但是,那时的砣具应该还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之下。真正发生改革突变的是“水凳”的出现。南北朝出现的改进后的“水凳”除其使用碢的硬度得到了不
断加强外,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古人对玉器的研究和记载,一般都注重器型、玉质和尺寸。也许当时不存在碾琢工艺上的分歧,因为没有电动砣机的使用。而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许多藏友对碾琢痕迹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沁变的关注。我感到对古玉的碾琢痕迹分析要考虑以下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碾琢痕迹的表现具有玉工对加工器物的意境理解和充分展示自我想象的可能。
2、碾琢痕迹的表现只是完成对器型的完美做出特定造型修饰,在不同角度会利用不同加工手段完成。
3、不同时期的特定纹饰其加工方式存在一致性,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4、痕迹加工的爆口和玉质致密以及疏松、解玉砂粗细、砣的稳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那么碾琢痕迹的分析和观察在工艺鉴赏中又起到了哪一方面的辅助作呢?应该要综合沁变、次生变化、形制和加工特征来分析。一般落砣会在中间向两边伸展;一头向另一头伸展;蜻蜓点水的跳刀等几种形式。(在这里我们不谈开片、解玉)它们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些专家把某一件器物上的碾琢痕迹特征赋予了那个时代所有器物的碾琢特征,那是不科学的,是一种误导。
碾琢加工痕迹的表现形式只有石器期、铜器期、铁器期、合金器期的区分,不存在落砣橄榄形,两头尖等等的个别现象来代表时代特征的定义。只有快速与慢速砣机加工痕迹的区别,不存在对接、台阶、直孔、喇叭口的定义。只存在工艺的变化,形制的变化,不存在镂空必有纵向搜工等等的操作一致性、单一性的论断。
碾琢痕迹有工艺的差别。这存在于拥有者的阶层不同,存在于传世与冥器的不同,这存在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不同,这存在于社会的稳定和动荡的不同。但不可能存在每一个时代或某一个时期碾琢工艺每一砣的一致性表现。
因此个人认为一切人为可以改变或制作的表现形式只能作为鉴赏古玉器物的辅助和参考。只有那些自然形成的现象才是真正的可以说明问题的!这包括了玉料的本身解理走向,玉料内部致密疏松的结构,玉料内部杂质的变化,坑口环境变化以及坑口内部的物质对器物所产生的影响变化。
以下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精美:
这件佩饰仅0.17厘米厚薄在箭头方向的0.7厘米距离里完成了五个齿状,这件器物上最小的孔仅0.6毫米。由于打磨十分到位,难寻拉丝工艺。
下面的一组相片的对比可以发现就是王者之器在工艺上也有优劣:
附录部分龙凤纹饰图录:
出土古玉的加工工艺及出土后的
包浆特征
前面说到玉器加工工艺在鉴定中的重要性,搜集了一些馆藏玉器的细部工艺特征图片,我们从这些细部图片中,还可观察到出土后工艺内部和外部包浆的一致性。
讲道“工艺的鉴定”一节,所以这里不想多费笔墨,待整理好后会一起把文字发来
已上是陕西宝鸡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墓春秋晚期各类玉
器
以上是陕西宝鸡凤翔县秦景公墓出土的各
类玉器
以上是陕西宝鸡益门春秋墓出土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