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概论》提纲」

「《传统文化概论》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提纲说明本门课的基本教材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由于本门课的内容较多,课时有限,所以,课堂教学只能有选择的讲授主要内容,部分比较浅显的内容留给学生在课外阅读.。

在内容的安排上,为了做到精炼,避免重复,对教材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把第一、第二、第三这三章合为一个问题,称为“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把第四、第五章和第十三、十四章的内容融合,成为两章,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下)绪论一、“文化”界说文化定义的广泛性。

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解。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文化的属性文化有两个基本属性:时代性与民族性。

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代生产方式不同,文化也不同。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由于产生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所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

最能反映一种文化个性的是它的民族性。

三、文化的类型和层次文化的三类型说和四类型说。

文化的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

四、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明的定义。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和区别。

【思考题】1、怎样理解文化的属性?2、文化与文明有何异同?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上)一、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原始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火的使用,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

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龙山文化,华夏文化。

(三)、早期华夏文化的特点早在统一的朝代形成之前,在中原大平原已经形成华夏文化。

早期文化规定了华夷之别是文化之别。

二、周至战国时期的文化(一)、周人的文化维新1、殷商神本文化。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天命论”是其主要代表。

2、西周统治者对天命思想的改造:天命转移的思想。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

“周礼”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绪论本章教学目的:1、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文化。

3、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传统和文化释义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

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一、多样并包性结构。

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

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

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

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

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一、整体精神。

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

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

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

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 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 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 学时。

4. 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 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提纲目录第一部分(张显成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专题之二:古文献的分类专题之三:简帛文献及其价值第二部分(王化平副教授讲授部分):略说中国古代思想一、孔孟之道二、老庄之道三、法家之道四、黄老思想五、谶纬思想六、《周易》的内容及其思想七、略说朱熹、王阳明的思想第三部分(李发副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字※此部分由李发老师在11月28日的课堂上拷贝给学生。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中国的古文献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计有古书10万余种。

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其文献载体形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和多种形式的嬗变。

一、文献载体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迄今所知,这主要是流行于商、周时代的文献载体,甲是龟甲,骨是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

商周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契刻在甲骨之卜兆旁,称“卜辞”;另外,还有少部分是为记事而契刻的,即内容与占卜无关,称“记事刻辞”。

甲骨文除契刻外,还有少部分是书写的。

青铜器:青铜器,多称“金”。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又称钟鼎文。

我国的青铜器分布非常广,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包括礼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印玺等等。

中国青铜器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青铜器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许多青铜器铸刻有文字。

金文的主体是商周金文,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

竹、木、丝帛:简帛是简牍与帛书的合称。

简,指简牍,即竹片木片;帛,指帛书,即丝帛。

这是在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主要运用于殷商至汉魏西晋时期。

石:即石料、石头。

将文字刻于石上(极少部分是用墨写出的),多见于刻于碑上。

将文字刻在石上的文献,称石刻文献。

我国的石刻文献极其丰富。

这些石刻文献大部分是从地下出土的,另有一部分是地面上保存下来的。

石刻文献主要有以下类型:碑。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3281103612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36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言(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涵义2. 文化的分类3. 文化的特征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文化的基本概念2. 文化的基本特征难点:1. 大学生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第一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绪论一、传统的价值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

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

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

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一传统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涵义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

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

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

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 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兼及其转型与创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广博精微的文化体系,在讲授过程中自然不能漫无边际,全面铺开。

虽然“大文化”与“小文化”或文化的表层现象与潜层现象是不可开、相互依存的,但这二者在教学中却不应是并重的关系。

因为我们向学生们介绍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文化现象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具体知识本身,而是要使学生透过这些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

因此,本课程将以潜层文化现象——观念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而辅之以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表层文化现象,渗透其间进行讲授。

[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传统价值。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纲进行汇编,旨在系统性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思想、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2. 特点:包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独特等特点,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等五德,强调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著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三、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强调虚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自我修养,主张无为而治。

2.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代表作,强调“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源。

3. 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倡平和安逸的生活态度,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

四、佛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佛家思想的基本信仰:主张超脱世俗,追求解脱苦难,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

2. 佛教经典:《般若心经》、《金刚经》等,对人们的修身养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佛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倡导慈悲为怀、舍己救人的精神,弘扬宽恕、博爱的道德观念。

五、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与习俗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拜年、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中秋节: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家人团聚共赏月、吃月饼的重要节日。

3. 传统婚礼:娶亲三朝、迎新娘等一系列环节,体现了尊重传统、尊重仪式的价值观。

六、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1. 文化传承: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爱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0231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是普通高校的人文类选修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注意对有关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影响力和富于包容性,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强调人格,主张为国尽忠、自强不息这条主线展开讲述,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品格高尚、勇于进取、为国贡献的人。

3.注意与西方文明进行比较,在相互比较中突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要。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将系统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若干知识块,并与相应的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大致了解,从而喜欢中国文化,并有能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

了解文化差异,可以对社会流行的各种文化现象有起码的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习的文化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 知识点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 知识点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知识点提纲1.大约92%的中国人是汉族。

不同地区说不同的方言,但却由一个共同的书写系统团结在一起。

其余人口包括约55个少数民族,56种文化。

2.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主要源于北京方言。

在中国南方的广州市及其周围,人们会说广东话。

3.中国的美食与人民一样多样。

八大菜系加种类繁多小吃构成了中国菜繁茂体系。

北京名吃,陕晋面点。

川菜和湘菜以辣出名,粤菜闽菜偏甜淡。

广东地区喜欢冒险的食客会品尝蛇,鳗鱼和青蛙等异国情调的食材。

到了10或11世纪,中国独特的烹饪风格开始出现。

它是一种基于平衡原理的美食,包括冷热,谷物和蔬菜以及肉类,在清代(1644-1911 / 12)达到了顶峰。

4.孔子的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年。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尽管在他一生中没有得到多少认可,但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老师。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语》或《论语》,启发了哲学家,学者,及统治阶级。

5.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高度分裂且竞争性的战国时代。

他认为,为了遏制社会衰败的潮流并促进古代繁荣的人文社会,必须恢复古代圣贤之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提倡建立以礼治国的中心思想。

孔子思想对品德教育的强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6.像儒教一样,道教也成为了制止社会衰落和促进良好政府的理想。

道德经是哲学上和精神上的文字,归因于神话般的圣人老子,强调无为或无为。

但是,这意味着人们,尤其是统治者,不应采取与自然相反的行动,而应在宇宙的自然波动下培养和谐感。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7.佛教大概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通过传入中国。

8.瓷器与青铜器对中国古代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9.中国青铜器铸造起源于公元前1700年。

10.在绘画领域中,风景画是一直占主导地位。

从宋朝(960–1279)到明朝(1368–1644)的山水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11.书法是中国的另一项传统艺术。

12.中国的音乐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是所有已知的音乐系统中最古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简述(20%)、论述(20%)一.文化结构的分类(P5)(名词解释)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P6)(名词填空)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学前教育专业《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专业《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全校各专业专科学生(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36学时(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

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以及中医学的辨证思想和养生方法。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表现。

【本课程的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跨学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种类和技术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与现代社会的一致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行为、组织行为和教育行为的启示作用;等等。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一节文化概论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2学时学)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二、历代哲学思想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一、天人协调精神二、入世济世精神三、理想主义精神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4学时)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一、自然崇拜二、祖先崇拜三、生殖崇拜四、上帝崇拜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一、佛教原始教义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一、道教的形成(难点)二、道教的发展演变三、道教信仰四、伊斯兰教五、民间秘密宗教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一、仁、义、礼二、忠孝、诚信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一、传统修身之道二、传统理想人格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4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一、吉礼二、嘉礼三、宾礼四、军礼五、军礼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四、关于离婚问题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一、埋葬习俗二、丧礼习俗三、丧服第六章中国传统衣食住行(4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服饰一、冠、冕、巾二、上衣下裳三、鞋、袜第二节中国传统饮食一、中国古代饮食特征(重点)二、主食、副食三、传统饮品四、古代炊食具第三节中国传统建筑一、民居二、宫殿三、古代建筑特点(重点、难点)第四节中国古代交通工具一、车二、船三、轿第五节中国传统节日一、春节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三、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学一、诗词二、散文三、小说四、戏剧第二节中国传统艺术一、绘画(重点)二、书法(重点)三、音乐四、戏曲五、舞蹈第八章中国传统科学技术(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一、天象观测与认识的不断发展二、历法修订的日臻完善第二节中国传统医药学一、中医学的发展(重点、难点)二、药物学的成就第三节中国传统数学一、十进位制、筹算与珠算二、勾股定理与圆周率三、《九章算术》四、其他成就第四节中国传统科技发明一、四大发明二、丝绸与陶瓷技术(重点、难点)第九章中国传统教育科举(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教育一、形式多样的教育机构二、内容丰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重点、难点)一、科举以前的选官制度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重点)第十章中国传统谋略(4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政治谋略一、姜尚的政治谋略二、老子的政治谋略三、孔子政治谋略四、诸葛亮的政治谋略五、其它政治谋略第二节中国传统军事谋略(重点、难点)一、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特点二、三十六计第三节中国传统人生谋略一、儒家的人生谋略二、道家的人生谋略三、其它人生谋略第十一章中国古代文物鉴赏(2学时)第一节中国古代陶瓷一、陶器二、瓷器(重点)三、陶瓷鉴赏第二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器简介二、玉器欣赏第三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青铜器简介(重点)二、青铜器鉴赏第四节中国古代钱币一、古代钱币简介二、古代货币鉴赏第五节中国古代兵器一、古代兵器简介二、兵器鉴赏第十二章中西文化精神比较(2学时)第一节、中西自然观比较(重点、难点)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式的自然观二、西方“主客二分”式的自然观第二节中西价值取向比较(重点、难点)一、中国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二、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三节中西思维方式比较(重点、难点)一、注重“整体体悟”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二、擅长“个体分析”的西方思维方式四、本课程考查办法:本课程为考核课.平时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80%.五、本课程教材及参考书1.中国传统文化西北大学出版社张岂之2.中国传统文化要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缪德良3.中国传统文化要释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黄鹤4.简明中国传统文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潘万木李孝华上官政洪。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称“大文化”。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4、什么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文体。

基本内容有:一、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商周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

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有何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3、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因为在本文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概况如何?(1)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中游地域。

仰韶文化(河南)和龙山文化(山东)遗址,表明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2)从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湖北京山)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遗址上,人们发现我们的先人的农业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说明了中国的农耕区曾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的转移。

(3)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1)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人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从事家畜养殖和制陶,雕刻玉石、玛瑙、象牙等手工艺制作活动,夏朝,商朝,青铜制造有了相当的规模。

西周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2)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

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铁制品成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

当时还能制作出带花纹的丝织品,漆器制作相当精美。

(3)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后,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和南北经济交流。

另外,隋朝已经能够建造高五层的大船。

著名的赵州桥是当时的工匠李春所建造的。

(4)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在不少地方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5)北宋,南方经济发展较快。

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北宋时期发明和完善的科学技术。

(6)明朝是微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7)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多元化经济成分更加繁茂。

在丝织业,棉布业,造纸业,冶铁业等行业中,手工工场有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这一结论。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国神话故事中“钻木取火”的是燧人氏。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2、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

3、原始宗教崇拜有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4、原始艺术主要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雕刻和岩画5.三皇和五帝通俗说法?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6、上古三大文化集团概况(1)华夏文化集团。

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代表人物是后羿和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代表人物是伏羲和女娲7、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周人的文化维新首先表现在守法制度的建立,其次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的乐,即“制礼作乐”。

周人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前者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周制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严格的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后者主要由“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和“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组成,二者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8、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儒家:孔孟,道家:老庄墨家:墨翟法家:管仲、子产、李悝《法经》、韩非子阴阳家:邹衍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提法。

10、什么是今文经和古文经前者是指西汉时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

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为“今文经”;后者是指西汉的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它们系用古文字写成的,因称“古文经”。

两者不仅在文字上大不相同,而且在篇数上也不一致。

11、什么是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豪华的特色。

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12、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13.元杂剧的文化意义?元杂剧的文化意义在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在内容上,元杂剧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谴责黑暗,倾吐不平,追求美好未来。

追求真善美。

《西厢记》是其代表作,它不仅充满激情地以完满的艺术结构展现出莺莺与张生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理想终成现实,而且高呼出向正统文化观念挑战的宣言:“愿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14、基督教唐代称为“景教”,元时称“也里可温”,分两派:唐时流行的为基督教聂斯托里派,元时初次入华的为罗马天主教。

15、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公转只差26秒,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16、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李贽的“童心说”已有较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更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展开论战。

17、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那些大总结?(1)在图书典籍方面,统治者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钩沉、考证、考辩,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和《四库全书》。

《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2)在古典科技方面,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主编《农政全书》(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应星《天工开物》;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物理小说》。

(3)学术文化方面,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工作。

第七章古代科学技术1、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哈雷慧星和日食记录分别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公元前613年、公元前2137年。

2、魏晋南北朝时的数学家有刘徽和祖冲之。

宋元四大数学家是: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

3、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4、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唐朝的苏敬等编修的《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5、简述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特点:实用性和整体观(2)落后的原因A、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其一是重实用,轻理论;其二,重印象,轻分析。

B、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C、封建制度的扼制:一是知识分子热衷功名仕途,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在政府机构中不仅所占比例极小而且待遇十分低下;二始终为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

三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文化专制及其腐败的官僚政治,使得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渐渐与世界脱节。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1、《诗经》包含的内容有哪些?(1)周部族的历史;(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5)叙述爱情和婚姻。

2、什么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

其中,赋是指直接的叙述和抒写,比是比喻或比拟,兴是从意义、声音等方面的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歌。

它们对后代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

3、诸子散文的发展分期如何?各自的代表作是什么?(1)第一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主要为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2)第二时期是战国中叶,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3)第三时期是战国后期,发展成为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