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8c1551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8.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8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8章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f777e8d8762caaedc33d40e.png)
②狭义: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土地评价是为农业生 产服务的,所以,评价的依据是对发展农业生产 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1. 依据 ----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1). 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 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或在正常条件下, 土地的永续利用没有障碍(不受限制),对当地 和临近土地没有不利影响。 它可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不适宜几 种。
永久不适宜类(N2):
土地的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 能利用。 当前不适宜类的而永久不适宜类的上限主要由自然条件 决定的,因而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对这两类土地一般不需要作经济上的定量分析;
3)土地适宜亚类 土地适宜亚类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土 壤侵蚀危害。亚类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 级符号之后。 高度适宜类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类。 在实际工作中设臵亚类有两个原则: 亚类的数目愈少愈好,只要能区分开适宜类的不同 质量的土地就可以; 对于任何亚类而言,在符号中应尽可能少用限制因 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可以。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 宜(S)或者不适宜(N),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 两方面,一方面不符合即不适宜。 适宜纲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 持久利用预期所产生的效益值得进行投资,而对 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不适宜纲是指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 用途进行持久利用。 土地被列入不适宜纲原因很多,如提出的用 途可能在技术上不能实行,例如在裸岩山耕作, 但经济原因往往居多,即预期投资获得的效益小, 得不偿失。
上述适宜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费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d84ab0a16fc700abb68fcc2.png)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eae5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c.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可以指导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指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特定用途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总结,确定适宜性等级和类别。
而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多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适宜性指数或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确定土地利用的优劣势和潜力,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土地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它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9f77fc5770bf78a64295414.png)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b6cc2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a.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土地的适宜用途、适宜开发方式、适宜经营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以某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但是受限于地理条件,部分土地存在坡度过大、土层较薄、土壤质量较差等问题,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作物,需要采取相应的土地治理措施。
其次,我们对土地适宜用途进行了评价。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我们将土地划分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区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的区域,适宜养殖畜禽的区域,适宜发展林业的区域等。
在确定土地适宜用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评价了土地的适宜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最后,我们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土地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建议。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该地区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e0333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7.png)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67bccefb8f67c1cfad6b89d.png)
一.《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
2.土地适宜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般分三级:S1、S2、S3。
•S1级是高度适宜。
•S2级是中等适宜。
•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
S1级无适宜亚级。
4.土地适宜单元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
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二.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2.参评因素•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⑴要求的匹配。
•⑵环境影响•⑶社会经济分析•⑷实地验证三.具体评价步骤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划分方法: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三是土壤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以上几种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和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此,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影响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分级图层进行叠加,选取最小图斑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因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和等级。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339d22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0.png)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评估,来确定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条件评价和人为干扰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是对土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状况、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评估。
人为干扰评价则主要从土地利用历史、土地管理措施等角度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估。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从而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自然条件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壤水分条件、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评估。
土地类型是指土地的基本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地适宜用于不同的用途。
土地质量是指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对于农业和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水分条件是指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对于种植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地形评价是指地势高低和地形起伏的特征,对于建设和农业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评价则是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土地所处气候条件的特点,从而确定土地适宜的用途。
其次,人为干扰评价对土地适宜性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人为干扰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利用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土地利用历史可以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变迁和土地的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耕种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土地的适宜性产生影响,评估这些因素可以帮助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的评价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88c3f3d376baf1ffc4fad43.png)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所谓土地的适宜性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土地用途或作物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不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单宜性评价是根据某种具体目的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对土 地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2.级 2.级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3.亚级 3.亚级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4.单元 4.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 100万土 (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100万土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地资源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1.土地潜力区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2.土地适宜类 3.土地质量等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元 5.土地资源单元
(三)模糊聚类法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118f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3.png)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2.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评价的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判法、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法等。
3.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以快速得出评价结果。
但是该方法受到专家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权重和规则,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该方法可以将不同因素的权重考虑进去,从而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综合评价法的缺点在于评价体系的构建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撑。
5.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土地适宜性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数学模型法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但是该方法需要有较多的数据支撑,并且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6.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数学模型法,对城市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农田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农业生产和农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结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获得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094fee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01.png)
第10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第11页/共31页
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评 实质: 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价
方 法
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分析比较得 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
第12页/共31页
评价方法
最 小 因
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 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
子 法
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第8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③土地适宜亚类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类用英
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类符合之后
第9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④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单元
与单元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 影响土地生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 亚类之后
S1
S2
有机质 (%)
S1
S1
U1:S1 U2:S3s
第17页/共31页
评价方法
加 权
在计算不同评价因子的指数
指 数
值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从
计
而获得土地适宜性等级
算
法
第18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 评价指标的选择
第19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指标定量化
1、加(减)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第24页/共31页
德国的加(减)法系统
第25页/共31页
2、乘(除)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例如: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orie Index Rating, SIR)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2eff80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3.png)
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 评价单元;
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评价程序:
无论什么评价,其评价程序基本一致,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室 内 准 备
野 外 调 查 与 制 图
室 内 成 果 整 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定性方法: 以济土因地素的 ,自 包然 括条 区件 位和 与生 市产 场条潜件力等为背依景据,,凭同借时经考验虑与其知社识会作经
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 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 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 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 1976)”
利用方式的适宜
程度
宜农 宜林 宜牧 宜渔业 宜灌溉
适宜 较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 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概念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 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是对 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在土地自然、 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 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 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76ccbb490c69ec3d4bb7587.png)
一是补充评价法。
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
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
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
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929bf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d.png)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评价,以确定土地的应用潜力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它涉及到对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便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效率,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减少土地利用中的错误决策和损失,推动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分为自然条件评价、经济条件评价和社会条件评价三个方面。
自然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地形、地质、水文、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自然条件的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禁用范围。
比如,山岳地形不适宜农作物种植,而适宜林业的开展;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湿地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条件评价还可以判断土地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脆弱性,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经济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潜力。
通过评估土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和气候条件等,结合农作物、养殖业等生产者的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确定土地的适宜生产方式和产品类型。
经济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的投资回报率、农民收入、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社会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利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促进作用,对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的保障等。
社会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影响,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等。
通过社会条件评价,可以保证土地利用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追求,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价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通过科学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097335ebed5b9f3f90f1cee.png)
【种中文名】:沙打旺 【种拉丁名】: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种别名】 :直立黄芪、斜茎黄芪、
强度< 20cm
水源严重不足
5
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 >1.0%,暂时不能改良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 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在对城镇的 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 用地进行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 适用程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三类(见表5.1):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S2m-2
S3e
…
…
N1m
N1m-1
N1e
N1m-2
…
…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 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宜 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选取因素和确定指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选取因素时应 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必须选取较长时期影响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质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549063f580216fc700afdcb.png)
1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 A land quality is a complex attribute of land which acts in a distinct manner in its influence on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 specific kind of use. Land qualities may be expressed in a positive or negative way. Examples are moisture availability, erosion resistance, flooding hazard, nutritive value of pastures, accessibility.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 描述,仅可供比较的土地特性。一般用土地质 量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
1.根据一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2.用一组土地性质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 的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3.综合多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优点: 1。针对性强 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缺点: 1。难以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2。定性为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④土地限制型
在土地等的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深度划分, 在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 同的主要改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 反映限制因素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
土地适宜性评价 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 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0935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b.png)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以确定其最适宜的利用方式和目标。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 学科评价法:根据农学、林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2. 统计模型法:根据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和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3. 土地生态评价法: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指标,评价土地的生态适宜性。
通过考察土地的植被、动物、微生物等生态成分的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4. 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法:通过研究土壤、岩石、地下水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该方法主要以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为基础,考察土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判断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限制因素。
5. 综合评价法:将多个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土地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2013009
姓名:sk
学号:*********
指导老师:张**
目录
一、摘要: (1)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2)标度及描述 (3)
(3)构建判断矩阵 (4)
(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
(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
(6)确定各指标权重: (7)
(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
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
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
六、总结 (12)
一、摘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
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
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本例共划分分为三层: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具体划分如下图:
(2)标度及描述
人们定性区分事物的能力习惯用5个属性来表示,即同样重要、稍微重要、较强重要、强烈重要、绝对重要,当需要较高精度时,可以取两个相邻属性之间的值,这样就得到9个数值,即9个标度。
为了便于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引入1~9比率标度方法,规定用1、3、5、7、9分别表示根据经验判断,要素i与要素j相比:同样重要、稍微重要、较强重要、强烈重要、绝对重要,而2、4、6、8表示上述两判断级之间的折衷值。
注:a
ij
表示要素i与要素j相对重要度之比,且有下述关系:
a ij =1/a
ji ;
a
ii
=1; i,j=1,2,…,n
显然,比值越大,则要素i的重要度就越高。
(3)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权重计算的重要依据。
根据结构模型,将图中各因素两两进行判断与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准则层判断矩阵P(对于土地的适宜性而言,判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比较)如表1所示;
●土壤条件指标判断矩阵(即在土壤条件下,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如表2所示;
●气候水文条件各指标判断矩阵(即相对于气候水文条件下,各指标相对重要性比较)如表3所示;
●地形条件判断矩阵(相对于地形条件,影响地形因子相对重要性判断)如表4所示。
表(1)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2)土壤条件指标判断矩阵
表(3)气候水文条件指标判断矩阵
表(4)地形条件指标判断矩阵
(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一致性检验指标 ◎首先对表(1)中的准则层判断矩阵进行列向量的归一化,然后按行求和,最后行归一化。
具体流程如下:
⎪⎭
⎪
⎬
⎫
⎪⎩⎪⎨⎧=−−−−→−⎪⎭⎪⎬⎫⎪⎩⎪⎨⎧−−−→−⎪⎭⎪⎬⎫
⎪⎩⎪⎨⎧−−−−→−⎪⎭⎪⎬⎫⎪⎩⎪⎨⎧110.0309.0581.0)1(w 329.0927.0744.1111.0100.0118.0333.0300.0294.0556.0600.0588.013/15/1312/1521行向量归一化对行求和对列向量归一化
⎪⎭
⎪
⎬⎫⎪⎩⎪⎨⎧=⎪⎭⎪⎬⎫⎪⎩⎪⎨⎧⎪⎭⎪⎬⎫⎪⎩⎪⎨⎧=329.0929.0747.1110.0309.0581.013/15/1312/1521
)1(AW
004.3110.0329.0309.0929.0581.0747.131max )1(=⎪⎭
⎫
⎝⎛++=λ
◎同理可得其他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准则层矩阵: 最大特征值: 004.3max )1(=λ 特征向量: ⎪⎭
⎪
⎬⎫⎪⎩⎪⎨⎧=110.0309.0581.0)1(W
土壤条件指标矩阵:最大特征值:037.5max )2(=λ 特征向量: ⎪⎪⎪⎭⎪
⎪⎪⎬⎫⎪⎪⎪⎩⎪⎪⎪⎨⎧=474.0099.0054.0262.0110.0)2(W
气候条件指标矩阵:最大特征值:009.3max )3(=λ 特征向量: ⎪⎭
⎪
⎬⎫⎪⎩⎪⎨⎧=324.0089.0587.0)3(W
地形条件指标矩阵: 最大特征值:067.4max )4(=λ 特征向量: ⎪⎪⎭
⎪
⎪⎬⎫⎪⎪⎩⎪⎪⎨⎧=273.0056.0567.0104.0)4(W
(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max 1
n
CI n λ-=-
1)
对于准则层判断矩阵,为3阶矩阵,所以RI=0.58,根据公
式:CI=0.002,CR=0.003<0.1;
RI
CI
CR =
2)对于土壤条件指标判断矩阵,为5阶矩阵,RI=1.12,CI=0.018,所以CR=0.016<0.1;
3) 对于气候水文条件指标判断矩阵,为3阶矩阵,RI=0.58,CI=0.05,所以CR=0.008<0.1;
4)对于地形条件指标判断矩阵,为4阶矩阵,RI=0.90,CI=0.022,所以CR=0.025<0.1;
注:CR<0.1表示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内,此时可用矩阵的特征向量代替权向量,所以上述矩阵均符合标准。
(6)确定各指标权重:
最后用指标层的权向量W(2)、W(3)、W(4)与准则层的权向量W(1)进行加权得出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如下表:
(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计算最下层对最上层总排序的权向量。
m
m m
m RI a RI a RI a CI a CI a CI a CR ++++++=
22112211
1.0<CR
进行检验。
若通过,则可按照总排序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
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 较大的成对比较矩阵。
所以可得 CR 总=1.0016.0900.0110.0580.0309.0120.1581.0022.0110.0005.0309.0018.0581.0<=⎪⎭
⎫
⎝⎛⨯+⨯+⨯⨯+⨯+⨯
即通过检验。
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根据适宜性评价指标特征值表对照适宜性评价等级表和参评因子赋分表,对各指标评分得到表(5)各评价指标评分结果表。
适宜性评价等级表
对参评因子赋分表
适宜性评价指标特征值
表(5)各评价指标评分结果表
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根据各指标评分及权重表,进行加权求和(公式一)得出最终的各单元评分表(6)
∑
=
P-------------------公式一
X
i*
Wi
ij
(Xij为各指标评分值,Wi为各指标权重)
(2)根据适宜性等级划分表,对照各单元评分表得出各单元适宜性等级表(7)。
适宜性等级划分表
表(7)各单元适宜性等级表
六、总结
本次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基本掌握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就是在构建判断矩阵是对于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不是很了解,有一定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