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儿童过敏和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 Vol.33(3):161-170关键词抗组胺H1受体药;组胺;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哮喘抗组胺H1受体药物是抗组胺药物之一,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第一代药物为传统抗组胺药物,主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治疗。
这类药物于20世纪40年代进入临床,代表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羟嗪等。
由于其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镇静作用,与组胺H1受体结合缺乏选择性,不良反应较多。
第二代抗组胺H1受体药又称为非镇静抗组胺药,于20世纪80年代问世,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等。
该类药具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及抗胆碱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抗组胺H1受体药物在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但在临床应用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适应证的选择、治疗方案的制定,尤其是疗程的确定等。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儿童过敏和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组织有关领域专家,综合抗组胺H1受体药物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制定了本共识。
本共识关于抗组胺H1受体药的数据来源截止至2017年5月: (1)Embase数据库; (2)Cochrane数据库; (3)万方数据库; (4)CNKI数据库; (5)专家的个人经验与意见。
本共识在撰写过程中共查阅800余篇文献,采纳81篇。
主要关键词包括:组胺、组胺受体、抗组胺H1受体药、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过敏性胃肠疾病等。
本共识引用的文献等级标准分为4级: A级证据是从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或荟萃分析的终点得出的; B级证据是从干预研究的终点得出的,包括RCTs的事后分析、亚群分析或荟萃分析; C级证据是由非对照或非随机试验的结果,或是由观察性研究得出; D级证据为专家组基于不满足上述3种标准的临床经验和知识。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教育医生了解H1抗组胺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社会关注:加强儿童用药监管和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
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儿童用药监管法律法规,保障儿童用药权益。
加强药品监管
加大对儿童用药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药品质量 和安全。
倡导合理用药
联合媒体、专家和公益组织等力量,倡导社会关注儿童合理用药问 题,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策略
药物研发创新
01
预测未来将有更多针对儿童特点的H1抗组胺药物问世,满足临
床多样化需求。
个性化治疗探索
02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将探索基于儿童基因、年龄、性别等特点
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药物安全性监测强化
03
加强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安全风险,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部分医生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不 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儿童用药剂量把握不当
儿童用药剂量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 因素进行精确计算,但实际操作中可 能存在误差。处方Βιβλιοθήκη 核专家共识制定目的和意义01
02
03
提高处方审核水平
通过制定专家共识,明确 处方审核的标准和流程, 提高医生处方审核水平。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案例二
患儿因皮肤瘙痒就诊,医生开具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发现,医生未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因素 调整药物剂量,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不足。经讨论,审核专家建议医生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 量,确保治疗效果。
实践经验分享与启示
分享一
在处方审核过程中,审核专家需密切 关注患儿药物过敏史、年龄、体重等 因素,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加 强与医生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处 方质量。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目前以进入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主要有:特非那定,阿斯咪唑,阿伐斯
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波斯汀, 曲普利定,咪唑斯汀,非索那定等
特非那定(Terfenadine)
商品名敏迪,是第一个合成的第二代抗 组胺药,有较强H1R阻断作用,基本上 无镇静,抗胆碱和抗5-HT作用,适用于 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 性疾病。80年代后期,陆续发现它对心 脏有一定毒副作用,1997年美国开始禁 用此药。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理
H1受体拮抗剂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 在低浓度时能够竞争性阻滞组胺与其受 体结合,从而显示出抗过敏作用,有些 第二代抗组胺药在高浓度时还显示非竞 争性抑制作用。大多数H1受体拮抗剂与 H1受体结合是可逆的,但有些第二代抗 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后不易分离
抗组胺药可干扰炎性介质从肥大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释放,还可作用于白三烯,
赛庚定(cyproheptadine)
抗组胺作用是扑尔敏的5倍,并有抗5-羟 色胺和抗胆碱作用,中枢镇静作用较弱。 主要治疗急性荨麻疹尤其是寒冷性荨麻 疹。并可用于寒冷性多型红斑,
成人口服剂量2-4mg/次,每日2-4次。常 见的副作用主要有嗜睡,头晕,口干, 食欲减退。
多塞平(doxepine)
脑溢嗪(cinnarizine)
又叫桂利嗪,具有抗组胺和钙通道阻滞 作用,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 改善脑循环,尤其适用于老年人,除了 各种皮肤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尚可 用于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等皮肤病如 寒冷性多型红斑 ,冻疮,雷诺氏病。少 数人有嗜睡,偶有胃肠道反应。成人口 服25-50mg/次,每日3次。
前列腺素。或产生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而 抑制变态反应
体内代谢
第一代抗组胺药在胃肠道吸收后15-30分 钟发生作用,扑尔敏口服给药生物利用 度只有静脉给药的60%,血清峰浓度在13小时之间出现。大多数药物半衰期为36小时,但有些作用时间较长,如安太乐 半衰期约20小时。肝脏是生物转化的主 要部位,此类药物很少以原形从肾脏排 出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观察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应用抗组胺药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接收的8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比,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采取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抗组胺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意义。
两组湿疹患者在本次诊疗后所有症状均都有缓解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使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后能够有效的改善治疗效果,并且减轻临床症状,值得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组胺药;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包括很多种,主要包括脂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手足湿疹,肛周皮炎,唇部湿疹,擦性湿疹,摩擦性湿疹,继发性湿疹,感染性湿疹等等。
患病年龄范围比较广泛。
患病后患者会出现红斑,水泡,丘疹等症状,在急性期很容易出现结痂,脱屑的情况。
目前临床对于湿疹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康酸莫米松乳膏,在进行局部涂抹后,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疾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是治疗后疾病容易反复发作[1]。
有关专家认为,对于患者应用抗组胺药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本文主要就是研究分析抗组胺药治疗对于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80例接受治疗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年龄19-63岁,平均38.36±3.13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
实验组年龄21-64岁,平均38.36±3.13岁,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诊断标准,认可研究中采用的治疗办法。
有关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疗及防治专家共识
有关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疗及防治专家共识发布时间:2021-03-17T02:58:37.825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12期作者:孙丽[导读] 皮肤瘙痒症在临床皮肤科十分常见,秋冬季节发病更为多见。
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老年人发病率普遍高于年轻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15%,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20%。
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疾病,我国目前并没有详细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疗工作仍然不规范。
本研究根据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相关临床表现进行诊疗,初步确定治疗方式及相关防治措施及临床意义。
孙丽(山东省军区济南第十二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山东济南 250002)摘要:皮肤瘙痒症在临床皮肤科十分常见,秋冬季节发病更为多见。
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老年人发病率普遍高于年轻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15%,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20%。
作为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疾病,我国目前并没有详细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疗工作仍然不规范。
本研究根据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相关临床表现进行诊疗,初步确定治疗方式及相关防治措施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皮肤瘙痒症;老年;诊疗与防治老年皮肤瘙痒症是属于患者自觉瘙痒而没有原发性皮肤损伤的一种皮肤病,临床症状多以皮肤瘙痒为主,患者自行挠抓之后会出现明显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继而发生各种皮肤组织变化。
老年皮肤瘙痒症以局部瘙痒为多发,常常发生在小腿部位,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皮肤。
我国老年人患皮肤瘙痒症占到15%以上,此病病程长迁延难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复发[1]。
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以科学有效合理的方法解决老年皮肤瘙痒症的防治和诊疗工作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内容。
1、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界定及生理特点引起老年皮肤瘙痒症的原因常常是因为神经源性、皮肤源性及系统疾病等,此病的发生还和老年患者的年龄、生理情况及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感觉神经发生病变从而引起瘙痒症状,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多见;神经源性瘙痒也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瘙痒症,以生殖器官和肛门处多见。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PPT课件
以下儿童慎用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
慎用
Tid 对血管性水肿、皮肤划痕征有效,对 支气管哮喘有辅助治疗作用
氯环 12 利嗪
吩 异丙嗪 9 噻 嗪 类
美喹 24 他嗪
25mg
Bid
强效抗过敏,作用时间长
12.5mg/25 mg
针剂: 25mg/5 0mg/支
5mg
Qd~ti d
Bid
中枢镇静作用明显,抗胆碱作用强, 注意不与其他中枢镇静药、抗抑郁 药合用
.
13
阿伐斯丁
药物特点
1. 属于烃胺类,是克敏的衍生物。 2. 口服吸收迅速,30分钟起效,1.5小时达血药浓 度高峰,维持药效8小时。主要经肾脏代谢。 3. 对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都有很好疗效
.
14
推荐剂量和用法
每片8mg。 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8mg,bid-tid
药物特点
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无心脏毒性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到达血药浓度峰值为1-3小时,维持药 效14小时。主要经胆汁和尿液排出。95%以原型药的 形式排出。 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药物清除缓慢。
.
18
推荐剂量和用法
每片60mg,120mg。
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60mg bid,肾功能减退者减 半
.
16
推荐剂量和用法
每片60mg。
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60mg bid
6-12岁儿童:30mg qd-bid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心脏毒性。有奎尼丁样作用,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 低钾者禁用。 不可超量应用。 不可同时服用肝药酶抑制剂。肝肾功能不全慎用 妊娠和哺乳其妇女避免使用。
.
17
非索非那定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作者:许志连洪顺福阮菲杨惠卿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19期随着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世界变态反应组织的统计显示,该类疾病患病率达22%,且近30年增长至少3倍[1]。
因此,临床对其一线治疗药物抗组胺药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不合理用药现象也随之增加[2-5]。
笔者对2019年1~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使用抗组胺药物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该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其合理使用。
1资料与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中检索2019年1~12月在皮肤科住院并使用抗组胺药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疗程及联合应用等信息,结合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及《处方管理办法》等资料,对其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及疗程等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以限定日剂量与日均费用为观察指标评价该类药物的经济性。
数据均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2.1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本研究共收集到295例使用抗组胺药物患者的病历数据,男153例,女142例;<18岁的患者最少(9/295,3.05%),18~65岁患者最多(196/295,66.44%),65岁以上者次之(90/295,30.51%),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89岁。
2.2用药目的与抗组胺药物的种类分布根据《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6]和《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7],将第二代和新型抗组胺药统称为“第二代抗组胺药”。
295份病历记录的患者用药涉及该院所有10个品种、品规的抗组胺药,包括第一代的富马酸酮替芬片、盐酸异丙嗪注射液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第二代的依巴斯汀片、咪唑斯汀缓释片、氯雷他定糖浆、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及枸地氯雷他定片,每种药物以单药或联合应用的方式参与治疗,涉及的病种有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毒蛇咬伤等,其中24例(8.14%)诊断为“毒蛇咬伤”,在使用抗蛇毒血清前临时肌注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10mg或异丙嗪注射液25mg进行预防,再口服其他抗组胺药治疗,其余病例均给予抗组胺药抗过敏治疗,其中选用枸地氯雷他定片的病例达272例(92.20%),见表1。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ppt课件
核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所 开药物是否匹配,防止误 开、滥用药物。
审查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 药物,评估可能的药物相 互作用。
针对患者的生理状态,评 估处方的安全性,特别是 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 群。
处方审核中需关注的核心要点
1. 药物适应症
确保药物与诊断相匹配,不超适应症用药。
3. 给药途径与频率
确保给药方式合理,如口服、外用等,并确 定合适的给药频率。
专家共识的目的和意义
01
02
03
规范处方审核流程
制定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 审核专家共识,有助于规 范处方审核流程,提高审 核效率。
指导合理用药
专家共识可为临床医师提 供用药参考,指导合理用 药,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学术交流
通过专家共识的推广和应 用,可促进学术界和临床 界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 动儿科药学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 核有望实现智能化审核,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多学科协作
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 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共同推动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 审核的规范化和发展。
临床研究与实践结合
未来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将更加注重临床研究与实 践的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 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02 H1抗组胺药在儿科的合 理使用
针对不同症状的H1抗组胺药选择
过敏性鼻炎
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患儿,首选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 他定或西替利嗪,这类药物具有长效、非嗜睡的特点,能 有效缓解鼻塞、鼻痒、喷嚏等症状。
荨麻疹
对于荨麻疹患儿,可选用口服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 或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它们能快速缓解皮肤瘙痒、 红肿等症状。
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应用管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全文)
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应用管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全文)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遗传易感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免疫失调等因素参与其发病。
近年来,生物制剂及多种小分子药物陆续获批用于治疗AD,为临床提供了更多选择,也给患者的个体化管理带来更多挑战。
为加强临床医生对AD治疗药物的认识,优化治疗方案。
专家组共同制定和发布了《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应用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供皮肤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AD 外用药物的应用管理01、TCS根据作用强度不同,TCS 可分为超强效、强效、中效和弱效4 级。
(1)临床应用策略TCS 是目前AD 的一线治疗方法,合理使用可迅速控制病情,减轻炎症和瘙痒,需根据患者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TCS。
皮肤薄嫩部位首选弱效或中效,掌跖首选中效或强效,但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一般超强效和强效TCS 连续使用不超过2~3 周,中效TCS 连续使用不超过4~6 周,皮肤薄嫩部位酌情缩短疗程。
(2)不良反应监测及管理若长期连续应用激素,可能造成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萎缩变薄、屏障功能破坏、萎缩纹、玫瑰痤疮、口周皮炎、痤疮、紫癜、多毛症、色素沉着、伤口愈合延迟、皮肤感染加重、接触性皮炎等。
皮肤不良反应大部分可在停药数月后消退,而萎缩纹发生后不可逆转。
02、TCI目前获批用于治疗AD 的TCI 类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
(1)临床应用策略TCI 的经皮吸收率低于TCS,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不会引起皮肤屏障破坏、萎缩等不良反应,可作为面颈、褶皱部位及乳房、肛门、外生殖器等敏感部位AD 的一线治疗,或用于其他皮肤部位,单独或与TCS序贯使用,也可用于长期主动维持治疗。
不建议1% 吡美莫司乳膏用于黏膜部位或封包治疗。
(2)不良反应监测及管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用药部位烧灼感,多为轻至中度,持续治疗后皮肤屏障得到改善,通常烧灼感在1 周内逐渐减弱。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3.2 特应性皮炎(AD)
• 3.2.1 疾病介绍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慢性、复发性、高度 瘙痒性皮肤病;常于婴幼儿发病,发病部位与年龄具有相关性。AD可发生于 任何年龄,但大约60%患者在出生后第1年发病,90%以上的患者5岁以内发病。 瘙痒-搔抓-慢性-复发性湿疹样皮疹是AD的主要表现;婴幼儿期AD常累及面、 头皮和肢体伸面,大龄儿童和成人AD屈侧累及更多;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渗 出和结痂,慢性期还可表现出现苔藓样变和纤维化结节。瘙痒和皮肤干燥是 AD患者的共同表现;感染和慢性瘙痒及睡眠丧失是AD治疗的两大难题。 • AD的诊断一般参照“Hanifin and Rajka”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其他标准, 五大主要临床诊断特点为:(1)瘙痒;(2)慢性、复发性病程;(3)典型 的发病部位;(4)家族性或患者本人其他部位的过敏病史;(5)2岁前发病。 • 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常为过敏性疾病最早期表现。
1 .组胺与组胺受体
• 1.1 组胺的作用 组胺是人体中的一种结构简单的生物胺,是体内重要的化学 递质之一,广泛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组胺能神经元、淋 巴细胞、肠嗜铬细胞内。正常情况下,组胺作为无活性的复合物储存在细胞中。 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的生物学效应须通过与受体 结合后实现。 • 组胺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免疫防御、调节腺体分泌、调节微循环等方面。 • 1.2 组胺H1受体的分布和作用 已知的组胺受体有H1、H2、H3、H4 4种。 H1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气道平滑肌等多种细胞;H2受体则主要分布在 黏膜、上皮和平滑肌等多种细胞上;H3受体主要在神经系统作为突触前自身受 体的方式进行表达;H4受体在细胞上的表达更广泛,包括角质形成细胞、朗格 汉斯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 H1受体与组胺结合后可提高血管通透性、 兴奋气道感觉神经、 收缩支气管和 胃肠道平滑肌、 刺激迷走神经受体产生收缩气道平滑肌的反射作用等。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
烃 胺 类
*扑尔敏 1、抗组胺 (氯屈米通) 作用强 2、中枢抑 制作用轻 *苯茚胺 (抗敏胺)微,适用 于白天 *溴屈米通 3、有些药 物有中枢 *抗感明 兴奋作用 (屈米通) *安静太
类别
药 名 *安它乐 (盐酸羟嗪)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哌 嗪 类
*敏克嗪 (氯苯甲嗪)
*安其敏 (氯苯丁嗪) *克敏嗪 抗敏哌嗪 西替利嗪 桂利嗪 氯桂嗪 去氯羟嗪 奥沙米特
(二)特点 分子量小;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 抑制作用与药物品种、剂量、机体敏感性有关; 副作用、嗜睡、口干、厌食、头晕、尿潴留,可 降低儿童学习能力。 (三)适应症 1、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是第一型) 2、非过敏性搔痒性皮肤病 (四)临床常用种类 依取代基化学结构不同大体上分为六类:
类别
2、中枢镇静 作用显著
3、较强抗胆 碱作用
苯海拉明+氨茶碱。主用于止呕 防晕车、晕船。
类 别
药名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抗胆碱作用轻微。宜于儿童 及白天应用。可预防输血反 应。 抗组胺作用持久,缓和。略 有兴奋作用,有失眠、口干、 纳减、胃肠不适。 作用及副作用同扑尔敏 常有思睡及胃肠道刺激副作 用。 作用强而快。有局麻作用。
二、组织胺及其作用
1910年Dalie等首先证实了组织胺的存在,由 组氨酸脱羧基而成,贮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 的分泌颗粒内,I型变态反应或非免疫因素可引起 释放(阿托品、吗啡、阿司匹林、可待因、蚊毒、 细菌毒素、龙虾、磨菇、热、压力、磨擦及神经 精神因素)。 20年代组胺被认识为某些过敏性疾病(鼻炎、 荨麻疹)的主要致病介质。组胺与效应细胞H1、 H2受体结合,产生以下作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ppt课件
吩 *异丁嗪 持久
忌,青光眼慎用,肝肾功能减退者慎
噻 二甲替嗪 2、镇静作用显 用。可用于人工冬眠。
嗪 阿利马嗪 著 类 美奎他嗪 3、明显抗胆碱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10
类别 药名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苯海拉明 1、抗组胺作用
(可太敏) 强
氨
2、中枢镇静作
烃
用显著
醚 类 ( 乙
*乘晕宁(茶 苯海明)
3、较强抗胆碱 作用
醇 美芬铵
胺 类
卡巴沙明
) 多西那敏
抗过敏;抗震颤麻痹及心 律不齐止呕抗晕动。青光 眼慎用,偶致皮疹及粒细 胞 。用6个月以上可致贫 血。
类 药名 别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去敏灵(朴敏 1、抗组胺作 作用较苯海拉明略强而持久。可有
宁)
用与乙醇胺 口干恶心。偶见粒细胞减少。局部
类大致相同 外用可致皮炎源自*赛更定(安 替根)乙 烯 二 *安他诺林 胺 (安替心) 类 新安替根
2、有中等强 度镇静作用
3、可致胃部 不适
4、有局部麻 作用
有较强抗5-羟色胺作用及相当程度 抗胆碱作用。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 显著。思睡作用比扑尔敏强。青光 眼禁忌。
作用较弱。有抗胆碱作用。
安他唑啉
美沙吡啉
西尼二胺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14
类 药名 别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非那根 1、抗组胺作用 嗜睡明显,伴口干及胃肠刺激,忌与
(异丙嗪) 较乙醇胺类强而 碱性及生物碱类药物配伍。光敏者禁
及对抗中和组胺;尚有抗五羟色胺及抗乙酰胆碱作用。对组 胺H2受体无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30分钟(注射15分钟)发挥作用,1-2 小时达峰值,维持3-6小时。分布全身(含血脑屏障、胎盘、 乳汁)、70-90%在肝内代谢、灭活,24小时内从尿排出,不 影响肾功能。作用与受体部位药浓度成正比。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专家共识对抗组胺H1受体药的选择、用药时机、剂量调整 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高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推动学科发展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儿童过敏性疾病治疗领 域的学科发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 果。
02
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概述
过敏性鼻炎
01
专家共识的制定
为了规范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和安全性,专家组制定了相关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提供规范化治疗建议
专家共识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为抗组胺H1受 体药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规范化治疗建议,有 助于减少治疗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联合用药研究
探索抗组胺H1受体药与其他药 物的联合用药方案,以优化治 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拓展应用领域
研究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其 他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 如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等。
THANKS。
07
总结与展望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有效性
抗组胺H1受体药通过阻断组胺H1 受体,有效缓解过敏症状,如荨 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 炎等,是儿童过敏性疾病治疗的 重要药物。
安全性
多数抗组胺H1受体药在推荐剂量 下对儿童相对安全,副作用较少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间的差异及 潜在风险。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 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03
目录
• 引言 • 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概述 • 抗组胺H1受体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
中的应用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主要内容:
1 组胺与组胺受体 2 抗组胺H1受体药 3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3.1 过敏性鼻炎 3.2 特应性皮炎(AD) 3.3 支气管哮喘 3.4 咳嗽变异性哮喘 3.5 过敏性结膜炎 3.6 过敏性胃肠疾病 3.7 荨麻疹
4 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1 .组胺与组胺受体
3.1.2 治疗原则 AR治疗目的为减轻症状及提高日常生活质 量。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案首要是避免过敏原接触, 其他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等。 3.1.2.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儿童AR的重要治疗手段,主 要有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口服白三烯受 体拮抗剂。此外,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减充血剂、抗胆碱 药物及口服糖皮质激素为AR临床指南推荐的二线用药。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AR最有效的一线推荐药物, 具有明确的非特异性抗炎、抗水肿、抗过敏作用,对过敏 性鼻炎的所有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痒和鼻塞均有效, 还可减轻眼部症状,有利于合并哮喘的控制及改善生活质 量。
1.1 组胺的作用 组胺是人体中的一种结构简单的生物胺, 是体内重要的化学递质之一,广泛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血小板、组胺能神经元、淋巴细胞、肠嗜铬细 胞内。正常情况下,组胺作为无活性的复合物储存在细胞 中。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的 生物学效应须通过与受体结合后实现。 组胺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免疫防御、调节腺体分泌、调节 微循环等方面。 1.2 组胺H1受体的分布和作用 已知的组胺受体有H1、H2 、H3、H4 4种。H1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气道平滑 肌等多种细胞;H2受体则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和平滑肌 等多种细胞上;H3受体主要在神经系统作为突触前自身受 体的方式进行表达;H4受体在细胞上的表达更广泛,包括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FDA(B级)
药厂一般不推荐第二代抗组胺药用于哺乳期妇女。
息斯敏,非索那丁,特非那丁-FDA(C级)
01
02
03
致畸作用与哺乳期应用
常用临床种类 特非那丁、Terfenadine、Seldane(敏敌) 特点:1)无嗜睡;2)无口干(无抗胆碱作用);3)无食欲及体重增加(无抗5-羟色胺作用);4)维持时间短。5)偶见心脏毒性。 适应症: 急、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寒冷性荨麻疹、肝病 阻塞性搔痒 用法:成人:60mg Bid 儿童: 30mg Bid(6-12岁) 副作用:偶见嗜睡(6.77%)、头晕头痛(为扑尔敏之1/2) 轻微胃肠不适、皮疹。超量有心脏毒性
+-++
+++
+-+++
++-+++
+
烃胺类(扑尔敏)
++-+++
++
+-++
0
+
哌嗪类(安它乐)
++-+++
++
+-++
++-+++
+
乙二胺类(赛更定)
+-++
0
+-++
0
+++
吩噻嗪类(非那根)
+-+++
+++
+++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看看最新共识怎么说?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看看最新共识怎么说?展开全文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包括多种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脂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钱币状皮炎、乏脂性湿疹、手足湿疹、淤积性皮炎等等。
其中抗组胺药在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鉴于此,有必要建立我国抗组胺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的应用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皮炎学组、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湿疹学组共同制订了《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共识对抗组胺药物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下面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抗组胺药物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所讨论的抗组胺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
01用药指征与禁忌H1抗组胺药物适合用于经保湿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各类皮炎湿疹,特别是用于瘙痒、红斑及充血明显或合并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的患者。
轻度、限局性(<10%体表面积)的刺激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乏脂性湿疹、角化性湿疹等,如果使用外用治疗能够控制症状,可以不使用抗组胺药。
反之,也需要适当应用。
不建议单纯使用H1抗组胺药物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应该适当配合外用药或其他系统药物如免疫抑制剂、选择性Th2细胞因子抑制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抗炎药物等。
虽然外用抗组胺药有一定的止痒作用,但存在发生接触过敏的风险,不建议外用抗组胺药。
对某类结构的抗组胺药过敏者禁忌使用同类结构的抗组胺药。
多数抗组胺药说明书中没有湿疹或皮炎的适应证,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做必要说明。
02用法用量建议早用药、规律用药。
对于已经发生的临床症状不起作用,因此给药要早,在症状出现前给药。
初始治疗可以采用常规剂量,一种抗组胺药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换另外一种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抗组胺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组胺药是皮肤科常用药,是医师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而且品种繁多,临床常用药物多达20多个。
抗组胺药治疗哪些疾病有效?如何根据临床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以达到最佳疗效,同时又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特殊人群如妊娠、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及有肝肾损害的患者应该如何选择抗组胺药等均是皮肤科医生关注的问题。
有鉴于此,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达成初步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1.概念抗组胺药专指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而拮抗组胺病理作用的药物,即组胺受体拮抗剂。
其他可以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不在此列。
抗组胺药并非与组胺受体简单结合,而是将被组胺激活的受体下调至未激活的状态,故又称为组胺受体反向激动剂。
目前已证明有4种组胺受体,其中H1受体激活引起瘙痒,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呼吸道、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临床表现为典型的Ⅰ型变态反应,出现瘙痒、红斑、风团以及鼻痒、流涕、喷嚏、气喘、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
本文所说的抗组胺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
虽名为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并非仅拮抗组胺,还有某些抗炎作用。
如氯雷他定可以减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分子,通过NF-κB通路抑制细胞黏附分子、IL-5等炎症相关分子的表达[1];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可以抑制嗜酸粒细胞的游走、活化;眯唑斯汀兼有抗白三烯作用,卢帕他定兼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奥洛他定可以拮抗神经源性瘙痒、降低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等。
抗组胺药抗炎作用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2.分类分为第一代及第二代两类。
两代药物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有所不同。
一代多为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羟嗪、去氯羟嗪、曲普利啶、美喹他嗪、新安替根、异丙嗪等。
此类药物半衰期短,需要每日服用2~3次。
不良反应和使用注意事项见安全性部分。
第三代或新型抗组胺药目前尚未得到公认。
二代抗组胺药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发生率低,又称为非镇静性或低镇静性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咪唑斯汀、依巴斯汀、奥洛他定、卢帕他定、苯磺贝他斯汀、比拉斯汀等。
二、适应证适应证:适合治疗组胺参与的炎症和瘙痒。
最佳适应证是Ⅰ型变态反应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速发型接触性反应、严重全身过敏反应(anaphylaxis,既往称为过敏性休克)及药物变态反应等。
Ⅱ、Ⅲ型变态反应由于有C3a、C5a等过敏毒素参与,可以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因此也有一定疗效。
对Ⅳ型变态反应的疗效尚有争议。
对于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可诱导性荨麻疹、肥大细胞增多症以及虫咬反应也有明显疗效。
常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止痒,但对于组胺不是主要介质的瘙痒疗效不佳。
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无效。
严重全身过敏反应及重症药疹单纯使用抗组胺药效果不佳。
三、使用方法1.用药原则抗组胺药通过结合组胺H1受体来拮抗组胺引发的反应,对于已经发生的临床症状不起作用,因此要在症状出现前给药并规律用药。
临床上常见一些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即停药,症状再次出现后再用药,这种“按需”用药的方式效果差,也不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应连续、规律用药,完全控制症状直至痊愈。
由于口服抗组胺药需要经肠道吸收,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才能见效,因此,也应该在症状出现前提前用药。
研究发现,病程越长,患者体内组胺受体表达水平越高,因此要尽快、彻底控制症状。
由于多数皮肤病需要长期用药,应首选中枢抑制作用小的二代抗组胺药。
此外,在症状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小剂量用药,采用间歇给药维持,如逐日减药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直至停用。
2.常见病的治疗(1)荨麻疹:自发性荨麻疹可以单纯使用抗组胺药治疗。
单一常规剂量二代抗组胺药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线用药,适合成人及儿童[2-3]。
一代抗组胺药由于有中枢抑制作用,影响学习和认知功能,不推荐长期使用。
但急性荨麻疹及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时可以短期使用,比如症状重者可以早晨使用1种二代,晚上联合1种一代,使用1~2周或更长。
虽然有临床研究认为,某些药物优于其他药物,但目前总体而言,二代抗组胺药疗效差别不大。
综合73项随机对照研究(9759例)的结果显示,氯雷他定10mg/d、西替利嗪1 0mg/d、地氯雷他定5mg/d及咪唑斯汀10mg/d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相当[4]。
对于一种二代抗组胺药常规治疗1~2周效果不佳的难治性病例,换用其他结构二代药物可能有效[5]。
此种情况,欧洲指南推荐首选增加原药剂量(最高可以加至4倍),不推荐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药物[2]。
但也有不同意见者。
考虑我国国情,换其他结构药物或直接联合使用2~4种抗组胺药可能更合适。
是否联合相同结构的药物(相当于加量)疗效更好值得研究。
酮替芬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及强镇静作用,可以在瘙痒剧烈者联合使用。
合并焦虑的患者,可以睡前加用多塞平25mg。
对于上述治疗依然无效的患者,应该依据指南采用三线治疗[2]。
多数急性荨麻疹患者需要合用其他药物(如抗感染药物),抗组胺药常规剂量使用至少1~2周,直至完全缓解。
慢性荨麻疹的疗程为3~6个月,有时需要多个疗程才能痊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即可以考虑减量,由每日1次改为隔日1次,逐渐增加间隔时间,直至停药。
可诱导性荨麻疹治疗原则同自发性荨麻疹。
经验认为,寒冷性荨麻疹首选赛庚啶、皮肤划痕症首选羟嗪类如西替利嗪。
阿伐斯汀说明书指出其适合治疗可诱导性荨麻疹,且由于每日3次给药,逐渐减量为每日2次、1次时,患者易于接受。
(2)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某些湿疹如特应性皮炎可能有Ⅰ型变态反应参与,因此适合抗组胺药治疗,但单纯应用效果不好,多需要联合其他药物。
治疗原则及方法同荨麻疹。
抗组胺药可以有效控制特应性皮炎的瘙痒[6]。
二代药物如氯雷他定的疗效优于一代药如氯苯那敏[7]。
对于瘙痒明显或伴有睡眠障碍、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的患者,首选二代抗组胺药,症状重者同时在睡前短期(1~2周)加用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8-9]。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国外有些指南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但也有相反意见。
抗组胺药对皮炎湿疹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3)其他皮肤病:抗组胺药物对缓解扁平苔藓、丘疹性荨麻疹、药物性皮炎、玫瑰糠疹、日光相关性皮肤病、皮肌炎、银屑病等的瘙痒有效[10]。
对5806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在服用10mg氯雷他定1h后瘙痒症状得到显著缓解[11]。
咪唑斯汀对光线相关性皮炎有更好疗效。
严重瘙痒的患者,除了选用二代抗组胺药外,也可以联合一代,甚至联合多塞平、酮替芬。
对于非组胺介导的瘙痒,如肝病、肾功能衰竭等引起的瘙痒,尚缺乏抗组胺药有效性研究。
四、安全性及注意事项一代抗组胺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需保持高度警觉的人群如司机慎用。
老年人易摔倒,也应慎用。
乙醇、镇痛药、催眠药等会加重其中枢抑制作用。
其会干扰快动眼睡眠,影响患者的学习和认知行为能力,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此类抗组胺药组胺受体特异性不强,有抗胆碱作用,会升高眼压,导致视物模糊,因此青光眼患者慎用(尤其是苯海拉明、赛庚啶及异丙嗪)。
抗胆碱作用还会导致口干、便秘、勃起功能障碍及排尿困难。
虽然后者发生率低,但老年人及前列腺肥大者容易发生。
此外,具有乙二胺结构的抗组胺药,如赛庚啶,容易引起接触性过敏,应尽量避免外用。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以导致食欲增加而增加体重。
一代抗组胺药还会引起过度兴奋(主要见于儿童)、内脏损害甚至心脏毒性。
是否一代抗组胺药加量也会提高其疗效尚缺乏研究,但超量使用有可能增加眼压升高、尿潴留甚至内脏损害的风险,因此,不建议一代抗组胺药超量服用。
二代抗组胺药组胺受体特异性强,较少有一代药物的不良反应。
但特非那丁及阿司咪唑有心脏毒性,可以引起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现临床已不用。
二代抗组胺药并非绝对无嗜睡,某些药物如西替利嗪在个别患者仍会有不同程度的嗜睡。
也有引发排尿困难、升高眼压和口干、肝酶升高伴发胆红素升高的报道。
组胺和H1受体对于正常的觉醒功能和认知功能特别重要,对于需要工作、学习的人群,应尽量选择具有无镇静作用的药物。
二代抗组胺药长期使用安全,如817例1~2岁婴幼儿服用西替利嗪(0.25mg/kg,每天2次)18个月,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儿童的认知学习、行为能力及生长发育均无影响[12]。
二代抗组胺药的镇静作用略有差别,西替利嗪较氯雷他定和非索非那定稍高[13]。
氯雷他定不影响驾驶功能,对脑电波无显著影响。
加量使用二代抗组胺药可以提高疗效。
目前已证实,用到4倍剂量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药物有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比拉斯汀及卢帕他定[2]。
研究表明,加量使用某些二代抗组胺药是安全的,如50例健康成人服用氯雷他定40mg/d,90d,心电图QT间期无明显改变,未观察到头晕、晕厥和室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14]。
尽管如此,临床工作中还是要注意每种药品的说明书,合理用药。
五、特殊人群用药1.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首选二代抗组胺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阿伐斯汀、苯海拉明及氯苯那敏归于B类,目前没有属于A类的抗组胺药。
在权衡风险后应首选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2]。
非索非那定、氮卓斯汀、奥洛他定和地氯雷他定则为C类,不要在孕期使用。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苯那敏在哺乳期妇女可以酌情用药[2]。
2.老年人一代抗组胺药由于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老年人容易发生摔倒,加之其抗胆碱作用会加重老年人容易出现的青光眼、排尿困难、便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首选二代抗组胺药。
除非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受损,一般不必调整药物剂量。
使用一代药物时要注意中枢抑制、抗胆碱作用等不良反应。
3.儿童首选二代抗组胺药中儿童合适的剂型,如口服液、滴剂、干混悬剂等。
需注意年龄限制。
多数二代抗组胺药药品说明书提示只能用于≥2岁儿童。
西替利嗪滴剂及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可以用于1~2岁幼儿。
有研究显示,1~2岁幼儿应用氯雷他定糖浆,>6个月幼儿使用西替利嗪及氯雷他定是安全的[15-16]。
<6个月婴儿则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0.35mg·kg-1·d-1,分3~4次)或苯海拉明(2~4mg·kg-1·d-1,分3~4次)的说明书中无年龄限定,充分评估风险后可在儿童使用,但应注意不良反应。
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用抗组胺药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