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_中国昆曲博物馆的个案分析
中国昆曲博物馆设计理念
中国昆曲博物馆设计理念中国昆曲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艺术昆曲的专业博物馆,旨在传承和弘扬昆曲文化。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应该突出昆曲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打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展示空间。
首先,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应该突出昆曲的传统性和神秘感。
可以采用古建筑的形式,选用传统建筑材料如木材和瓦片,使整个博物馆的外观更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同时,可以采用传统的院落布局,将展厅围绕庭院布置,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在院落中可以摆放花草盆景和文人墨客喜爱的摆设,营造一种古朴雅致的氛围。
其次,展厅的设计应注重流线性和叙事性。
可以按照昆曲的时间线,将展览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演出类型进行划分。
可以参考舞台布景的设计,将展览空间打造成仿佛置身于昆曲演出现场的感觉。
在展厅中,可以设置各种互动装置和多媒体技术,如VR设备、触摸屏等,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昆曲的演出形式和技巧。
同时,可以安排定时演出和工作坊,让观众有机会亲自体验昆曲艺术的魅力。
此外,博物馆的内部设计也应注重细节和氛围营造。
可以选择传统的红木家具和吊灯,搭配仿古地砖和窗帘,再配以昆曲演员的道具和服饰,使整个展馆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展览的架设上,可以采用散文式和诗词式的文字描述,配以昆曲曲谱和音频展示,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昆曲的情感和内涵。
最后,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注重设计。
可以在博物馆周围种植花草树木,打造一个宜人的景观环境,提供观众休憩的场所。
同时,在博物馆入口可以设置昆曲形象雕塑或者大型沙画作品,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
总之,中国昆曲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展示空间。
通过优雅的建筑风格、流线性的展厅布置、细致的装饰和自然的外部环境,营造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昆曲文化的殿堂。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各级非遗保护体系,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昆曲采取政策扶持,昆曲的地位与处境大为改善。
昆曲成为世界“非遗”这20年间,在昆曲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方面,既有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与相关部署,也有昆曲爱好者及学者的支持与工作。
在既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取得较多的成果。
特别是以昆曲传承与研究为主要工作,以与之相关的各级学校、学术机构为研究对象,可明显看到昆曲在这些领域和组织里的发展、变化、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引言:2021年9月25日,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为爱新声—昆曲室内乐版《牡丹亭》”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上演。
这一版《牡丹亭》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东西方艺术的跨界合作,作曲家张士超、彭荣鑫、徐可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质特点,以西洋多件弦乐乐器模仿中国古琴特色,小提琴、大提琴拨弦音色的有机组合,重新构建《牡丹亭》游园之景的清雅古静。
演出采撷[游园][惊梦][寻梦][离魂]等四个重要片段上演,这场演出在现代化昆曲音乐之路上,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但中西音乐文化上的碰撞与断层,如昆曲曲牌体的程式化旋律与西洋乐器复调的变化,竹笛、檀板、板鼓的固定音色与节奏在现代乐章中的处理与表达,人声表演的主导地位与整个大合奏音量的抗衡等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1“专业化”保护专业化保护是中国戏曲在技艺规范和文化品格方面的规律性的保护方式,既符合中国戏曲整体传承发展的共通经验,也保证了中国戏曲剧种各具特征的个性化经验。
戏曲艺术从其成熟开始,就以职业化的方式进行演出创造,职业化的要求贯穿于一个演员从幼童时期的技术训练到专业素质的养成,当然也贯穿于一个表演团体乃至一个声腔剧种从形制简单到体制完备的过程。
这就让戏曲艺术在专业化的方向上不断提升,最终造就出戏曲这一表演艺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异军突起,独具中华审美风范。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古老艺术昆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族文艺古老艺术昆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吴佳辉(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昆曲是中国古老戏曲声腔,当前也被称为“昆剧”,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对昆曲的关注越来越少,对古老艺术传承与创新十分不利。
基于此,本文以昆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为依据,阐述当今昆曲艺术的现状。
结合当下曲艺行业实际情况,重点对昆曲的传承和创新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老艺术;昆曲;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1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078昆曲具备丰富的文化积累和珍贵的曲艺价值,已经得到世界文化组织的认同,其具备历史悠久、曲调优雅、表演形式细腻等优秀特点,将中国功夫与舞蹈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时代的洪流中,任何艺术的存在形式均应紧跟时代发展。
昆曲也面临着传承和创新,应做好相关工作,保障该艺术形式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古老艺术昆曲的发展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老戏曲剧种。
其产生可追溯到元朝,最早出现在苏州昆山地区。
根据南戏中的四大声腔,发展成如今的昆曲。
明朝中期,由魏良辅等曲艺名人不断改革和创新。
将传统的昆山腔演绎方式进行完善和转变,将其绵柔悠长的特点保留,并加入北区词调中的慷慨大气。
当时的群众很快接受当前的演绎形式,昆曲也成为风靡全国的曲艺艺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昆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
以苏州昆山为中心,将当前戏曲文化不断向外扩散和发展。
此时期,昆曲得到迅速发展,出现繁荣景象,为我国留下了大量高质量的作品。
昆曲的兴盛持续了百余年,之后随着地方戏曲的发展,改变了昆曲一枝独秀的局面。
戏曲已经不再是贵族独享的文化艺术,其更加接近大众生活,昆曲开始走上低谷。
分析昆曲衰败的成因,得到以下几点:第一,明晚期昆曲受众主要针对王公贵族,普通百姓很难欣赏到此艺术形式。
昆曲保护的研究报告
昆曲保护的研究报告
昆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冲击,昆剧受到了许多威胁,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昆剧保护的研究,希望找到解决方法,确保昆剧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我们分析了昆剧保护的现状。
由于昆剧的艺术形式复杂、难以理解,加上年轻观众缺乏对昆剧的兴趣,导致昆剧观众逐渐减少。
同时,由于演员的培养渠道闭塞,年轻人对昆剧的学习热情也不高。
这些问题使昆剧保护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然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来保护昆剧。
首先,我们建议加强昆剧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广告宣传,可以提高昆剧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观众。
其次,应该加强昆剧的教育培训。
可以在学校开设昆剧课程,培养年轻人对昆剧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加强专业的演员培训,确保昆剧表演的质量。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场地支持,为昆剧的传统演出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们还对昆剧保护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和观众反馈,我们发现,随着宣传和培训的加强,观众对昆剧的兴趣和理解度明显提升。
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参与昆剧的学习和演出,昆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综上所述,昆剧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任务。
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和政策支持,我们可以确保昆剧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现
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昆剧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昆曲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昆曲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戏剧昆曲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冲击。
在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物质文明渗透,娱乐方式多元化,人类的生活观念和认知态度产生重大改变,这使得传统戏剧的生存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其中昆曲赖以生存的环境迅速萎缩,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其实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管理制度不健全,保护意识不强,保护经费缺乏,宣传力度缺乏。
第一,非遗的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不仅需要相关工作部门的配合,还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目标及标准等,但目前整个工作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政府缺乏重视,群众缺乏了解;责任主体执着于名利,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经营者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
总之,政府、社会各群体缺乏保护非遗的意识。
第三,昆曲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等书籍,需要先进的器材(如音像器材、数据库等),需要进行调查、考证、申报、管理等工作,在人力、物力方面耗资大、耗时长。
因此非遗的保护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第四,昆曲宣传力度弱,缺乏新闻、互联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尚未建立展示昆曲的广阔平台,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
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昆曲的冷淡与漠然。
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广大民众对昆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缺少认同感。
保护与开发昆曲的对策及机制:1.制订昆曲保护规划。
对昆曲的保护,必须全盘考虑,确立目标和方针,制订远景规划,细化每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便有效地指导保护工作的开展。
2.制定相关政策,健全保护制度。
一方面,随着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名列,各级政府愈加重视对昆曲的保护,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如苏州市颁布《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明确提出要坚持昆曲的原真性特色等。
另一方面,政府将非遗的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建立定期通报、专家咨询、舆论监督机制,推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探寻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探寻【摘要】本文围绕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展开探讨。
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指出博物馆参与保护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博物馆在传承中的作用。
然后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探寻保护和传承策略的建议。
结论部分呼吁加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提升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保护、传承、策略、合作、创新、认知、意识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财富,是各国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和地域特色。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冲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承载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探讨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概念、特点、必要性、作用、存在问题和策略探寻等方面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行综合研究,旨在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和价值,深入剖析当前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探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和路径,从而为加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合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促进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提升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通过本研究,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注,推动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非遗博物馆对文化传承的保障和作用
非遗博物馆对文化传承的保障和作用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体育游戏、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实践和表达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非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临着日益减少、流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非遗博物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浅谈非遗博物馆对于文化传承的保障和作用。
1.可以起到保护和保存非遗的作用。
博物馆作为非遗的守护者,有责任收集、保护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通过收集和展示非遗的相关文物、器具、文献资料等,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防止它们的损坏、流失或被遗忘。
同时,博物馆还可以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保养,使其得以长期保存和传承下去。
2.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非遗的重要场所。
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和解说,人们可以了解非遗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博物馆还可以举办相关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提供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促进非遗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3.可以起到传承和弘扬非遗的作用。
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和传播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讲座、示范表演等活动,向公众传授非遗的知识和技艺,激发人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博物馆还可以与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将非遗文化纳入教育和培训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鼓励他们参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
4.可以起到促进非遗产业发展的作用。
非遗产业是一个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
博物馆可以通过展示推广非遗的相关产品和工艺品,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可非遗的价值和魅力,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博物馆还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机构合作,推动非遗的创新和转化,挖掘非遗的商业潜力,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5.可以起到保护和提升非遗的地位和认可度的作用。
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标志。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摘要]自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以来,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文化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带来的日渐升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
而传播媒介,更是在传播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中因其媒介特性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昆曲媒介力量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当前之所以要急迫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紧密关联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渔猎、游牧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当前整个社会急剧地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口传的音乐文化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无奈地衰微,以至于消亡。
在大众传播当道的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弘扬,传播我们的国粹,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昆曲的现代演绎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二、昆曲的媒介传播策略600年的文化乡愁——昆曲的历史兴衰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探寻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探寻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保存载体,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经验和传统中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性文化资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文化、社会实践、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等各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采取了多种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保存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收藏和保存场所之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中,博物馆需遵循多项规范,比如根据鉴定、收容、保管、展示和传承原则,积极地筛选、鉴定、收编、研究、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保存方面,博物馆需要制定具体的保存计划和措施,根据物资的材质、技术特点和保养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分类、编号、标记、包装等方式进行保护。
同时也需要对物资的安全、环境、防火等多个方面进行维护和管理,以确保物资能够持久保存,为后代留下重要的文化记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继承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文化。
展示方式多种多样,如展览、图画、照片、录像、音频等,更有利用现代科技,如虚拟实境等先进技术进行呈现。
通过这些展示形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和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除此之外,博物馆也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通过举办、组织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研讨会、讲座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传承方面,博物馆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当今社会实践中。
如在传承与发扬北方鼓书文化方面,河北保定京北鼓书馆倡导把北方鼓书文化与时俱进、与生活融合,从而让它在新时代成为一个新的文化IP。
三、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需要拥有一批专业化的人才,他们应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深入的文化认知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可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开设学术课程、开展科研和文献整理、举办专业性讲座等方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高层次专业能力。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探寻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探寻【摘要】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挑战,分析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的重要性。
为加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以及探讨博物馆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通过博物馆的努力,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维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方式、挑战、合作、重视、作用、策略、传承工作、合作、意义1. 引言1.1 博物馆的角色与意义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它们不仅仅是陈列文物的场所,更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博物馆通过展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口头传统等,向公众传达文化的精髓,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己的传统,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于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它们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让公众了解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唤起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博物馆还扮演着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互动,推动文化的融合和共享。
通过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仅是展示过去的场所,更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和技能的体现。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各种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的重要纽带。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解决措施: 昆曲教育应实行中专教育与大学教育 的衔接。 加强昆曲舞台综合艺术人才的培养。 切实解决昆曲师资不足问题。 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资金短缺
作为“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每年得到的经费仅够支付从业人员 的人头费,根本无法支付去研究、继承 和发展的费用。
剧场不足
作为舞台艺术,昆曲的生存和发展离 不开剧场。能够上演的剧场不是破烂不堪 就是不对外开放,剧团又无力租借别的剧 场,严重导致了昆曲剧场不足的状况。
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
引进高校的原因。”
“《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
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
“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
众。”
——根据报刊摘辑
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 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立档、 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 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由上古时期的乐春秋时期的俳优到不以百戏唐参军宋杂戏的漫长道路逐步吸收融会了诗歌舞杂技武术传奇故事说唱小说等各种艺术门类直到元杂剧戏曲才最终以独立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卓立于世界表演艺术的舞台上
《浣纱记》
《浣纱记》演出成功后,许多文人学士争 相用昆腔谱写传奇。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 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就成为 昆曲的致命弱点。即便如此,昆曲已有600年 的历史,有百戏之师的美誉,是我国优秀的 民族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由上古时期 的乐,春秋时期的俳优,到不以百戏、唐 参军、宋杂戏的漫长道路,逐步吸收融会 了诗、歌、舞、杂技、武术、传奇故事、 说唱、小说等各种艺术门类,直到元杂剧, 戏曲才最终以独立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卓 立于世界表演艺术的舞台上。
博物馆 文物保护 非遗 案例
主题:中华文化传承与保护一、博物馆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文物藏品,展示和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2. 博物馆通过展览、教育等活动,向公众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促进文化传承。
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1.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对其保护至关重要。
2. 保护文物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启迪。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 非遗项目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京剧、昆曲、传统手工艺等。
2. 通过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可以让这些传统文化得到延续,不至于因时代变迁被遗忘。
四、博物馆对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分析1. 展览展示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展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
2. 教育推广通过故事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与参与非遗项目,提升其传承的力度。
3. 研究保护博物馆可以开展对非遗项目的研究工作,探索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并推出相应的政策。
五、结语通过博物馆展示、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美好传统。
希望博物馆能够在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与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文物、传承文化的场所,更是承载历史、传达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评台。
在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博物馆对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案例分析。
在非遗项目的保护方面,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博物馆通过组织专家团队对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和鉴定,确保其得到妥善保护。
博物馆还加强与相关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动向,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不至中断。
博物馆也注重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延长非遗项目的寿命,确保其能够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来源、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来源、保护与传承作者:董和谐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摘要】本文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切入,以论述昆曲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探求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方式。
认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紧迫的,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37-01一、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前段时间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感触颇深,文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全面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
文中也特别强调了民族性是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准。
确实,在整个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各具特色的文化,正是这种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引起各种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与消亡,这会影响到文化生态平衡,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是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华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
我国的昆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2001年5月18日,我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有了相对权威的保护措施,相信昆曲艺术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
二、昆曲的来源与发展(一)昆曲的来源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昆曲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从昆曲传承看徐州非遗保护
19神州文化从昆曲传承看徐州非遗保护宋京姝中国矿业大学时间长河滚滚东流,时缓时急,永不停止,文化就像河水中的泥沙,随水流卷起沉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巧是时间长河中渐渐下沉的沙粒,想要继续顺流而下,就需要借着时代的浪尖再次起航。
昆曲,曾是风靡中国社会百年之久的一种极为精致的艺术形态,被誉为“百戏之祖”。
但自从乾隆年间花部盛行,昆曲就逐渐陷入衰微的境地,几度差点失传。
近百年来,昆曲在时间的长河中历经坎坷、起起伏伏。
在2001年,昆曲入选世界首批“非遗”,同时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适应时代,渐渐回暖,并呈现出发展态势。
昆曲的回暖态势,正是因为在时代中找到了继承和创新的平衡点,顺应了时代潮流。
而昆曲传承中的经验和问题,正是徐州非遗发展需要借鉴的。
昆曲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在保留原点、形式创新等几个方面着手,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探索徐州非遗传承道路。
一、本色传承,保留文化根基明清时期,昆曲盛极一时,有三千多个戏,但到1949年前,传到“传”字辈的不到六百个,再到蔡正仁、张继青这一辈,不满三百个;到现在,正当盛年的昆曲演员,只存了二百个戏;再到昆曲的新生代,就只剩一百多了。
当大师渐渐老去,人才不济、市场不足,戏越来越少,昆曲发展就渐渐走向死胡同。
没有经典昆曲的继承就不会有日后的传承和创新可谈。
所以对于非遗发展来讲,重中之重是先留下来,留下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留下非遗中的记载的祖辈记忆,保住日后发展的根基。
在这点上,一方面,昆曲在传承中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条件和先进的传承理念,保存下昆曲文化以及昆曲传承的印证。
通过“昆曲博物馆”保留相关的昆曲资料有,包括昆曲盒带,名家戏服,各种昆曲手抄本等。
又通过“大师说戏”等途保进行抢戏工作,邀请大四说戏,记录下经典昆曲的未传曲目。
另一方面,通过小梅花奖,戏曲梅花奖等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
徐州非遗的发展也要必须先通过徐州剪纸、柳琴戏等的保留和人才鼓励政策等途径保住原汁原味的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略论昆曲艺术的特点、传承与保护
略论昆曲艺术的特点、传承与保护于新洁【摘要】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昆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跌宕起伏、几度兴衰.今天,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和冲击下,昆曲的继承、发展、传播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昆曲的兴衰沉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的传承窘境.在遵循文化艺术发展客观规律、实现昆曲艺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基础上,把现代传承方式与传统传承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加强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昆曲重新绽放艺术魅力的可能路径.【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7)003【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昆曲艺术;特点;现代传承;保护【作者】于新洁【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昆曲也称昆腔或昆剧,是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极具生命力的璀璨明珠。
昆曲的“昆”,指的是现在的江苏昆山一带,这里是昆曲艺术的发源地。
昆腔与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都属于南戏,并称为明代的四大声腔。
明、清两代,昆剧是中国戏曲舞台上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因此,后人称昆曲为“中国戏曲之母”。
在中国戏曲史上,无论创作还是表演,昆剧都具有体系最完整、基础最深厚、积累最丰富的特点,是中国民族艺术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及近代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的发展历史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昆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跌宕起伏、几度兴衰。
2001年,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中放射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类型,昆曲艺术在当代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本文试图在梳理昆曲艺术的特点及其传统传承方式的基础上,探讨昆曲艺术的现代传承与保护,以期让昆曲艺术重新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
已提出的昆曲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昆曲的保护和继承民间的传承1、一些昆曲文化的继承人已经老去,而新一辈却没能“继承”。
将这种即将断裂的文化写入文本,将经典的昆曲音像进行录制,加大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避免昆曲文化的流失。
2、江苏是昆曲的发源地,对昆曲的传承保护更有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江苏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做好传承、以创新意识促进发展”的基本思路,将此工作纳入创建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并积极争取在江苏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固定在江苏举办中国昆曲艺术节。
3、拓展昆曲演出点、扩大宣传平台。
4、建立和完善昆曲研究中心,申办中国昆曲学院,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建立昆曲网站。
5、成立昆曲演出传播及海外交流机构,让昆曲走出去。
6、举办系列昆曲艺术学习班,扩大昆曲继承,确保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
学校的继承1、让昆曲演出进入校园,举办系列昆曲艺术学习班。
2、从学校开始普及中国古典文化常识,着重培养青年人对古老剧种的兴趣。
经典剧目的精粹章节可以进入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课本。
设立昆曲学。
3、将昆曲等地区音乐纳入地方院校考试体系。
国家的继承1、立足于国家,依附于政府,建立非遗项目,打造民族地区昆曲文化品牌。
2、政府对昆曲院团进行资助和扶持,逐步建立起保护古老剧种的有效资金保障机制。
3、在思想上端正对古老剧种的认识,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大力保护昆曲文化。
将其定位于“非商业”文化和“中华文化名片”,不能走商业文化的路子。
昆曲的发展1、把昆曲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把基地演出与海外拓展结合起来。
2、坚持辩证的科学发展观,对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既要做到不失本体,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加大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又要创作出具有当代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3、唤起和强化国人的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培育起对优秀传统文化引以为傲的敬意和温情,构筑起博大宽厚的文化心态和氛围。
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慢慢地从心灵上去贴近和呼应这种艺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赵小鲁《大力保护昆曲、京剧等古老剧种》2012年第四期《北京观察》顾永博《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昆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2012年第六期《音乐时空》汪人元《关于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2005年第五期《艺术百家》文化部艺术司《加大抢救保护扶持力度,促进昆曲艺术科学发展》 2011年第六期《艺术评论》措施的优劣以及可行性分析增加昆曲的保护意识,通过录制将要失传的昆曲曲目,建立昆曲博物馆,设立昆曲艺术节的方式,的确可以增加昆曲影响力,使它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昆曲博物馆的个案分析
发挥重要作用 ,在理论上早 a形成共识 ,但在 实践上弛有待进一步探 索 本文以 中 国昆馥博物馆 为个案,扶传承人的保护、资料的搜集整理和 动态展 示教育等不 同方 面,回顾和 总结 7该博物馆在 昆莹保护和传承I作中基本做 法和经验 。
首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官员是这样认 为的 :首先是 因为 昆曲太美 ,是 人类 的杰
3 7
维普资讯
》 就
黼
徽谶城漉 燃 《 》 ~
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两派似乎 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被称 为古老中国戏曲的 在一点 上达成 了共识 ,那 就是作 为文 化遗 活化石 。这些 都表 明,昆曲是一 种特 殊之 产、特别是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 ,首 物 ,中国昆曲博物馆所陈列之物、所展览之 先的任务就是 “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这 物 ,是作为 “ 人类 口述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 是由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和 的昆曲,是一种动态之物 ,这是 中国昆曲博
昆曲艺术 ,2 0 0 0年苏州毅然 挑起 了东道 主 物馆里 的昆曲表演是古老的、传统 的、原生 态的、 “ 移步不换形”的 ,是中国古 老戏曲 的重任 ,在昆曲的发祥地发起举办 了首届 中 活化石 的展示 :首先 , 这里展演的是昆曲优 国昆曲艺术节 ,不但是规模空前 ,其影响和 秀的传统剧 目。这些传统剧 目从剧本 、音乐 作用也 是前所 未 有。可喜 的 是,20 0 1年 5 ( 括乐 队的编 制 、所用 的乐 器 ) 包 、演 唱 、表 月1 8日,从 巴黎传来 了佳音 :中国昆曲被 演、服饰 、化妆 到舞台演出形式都基本上不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 “ 人类 口述和非 作修改 ,保 留检场、三面突出的舞 台演 出、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 太上板 、出将入相 、一桌二椅、门帘、乐队 抢救古老的昆曲艺术 ,经文化部批准 ,在苏 放在舞台上 ,甚至副末开场、老旦团圆等等 州戏 曲博物馆 的基础上 ,利用全晋会馆古建 都尽可能地保持原样 ,像活文物一样展览演 筑 ,筹建 中国昆曲博物馆 ,20 年 ¨ 月 2 03 2 出。其次,这 里不 但有 昆 曲职业 戏班 ( 剧 日,中国昆曲博物馆一期工程完成,由文化 团)的演 出,还有 昆曲堂名的演 出,以及昆 部授牌正式对外开放 。 曲曲社 曲友们 的 曲会 清 唱。职业 戏班 ( 剧
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
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
顾克仁
【期刊名称】《中国博物馆》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随着非物质遗产的日益被重视,如何保护和抢救非物质遗产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是保护和抢救“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一个有效途径。
但博物馆如何收藏和展示昆曲这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新建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课题,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和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动态陈列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顾克仁
【作者单位】中国昆曲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
【相关文献】
1.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昆曲博物馆的个案分析 [J], 顾克仁
2.新时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启示r——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J], 施慧
3.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的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博物馆建
设思考 [J], 辛儒
4.行业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中国农业博物馆为例[J], 于湛瑶
5.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来源、保护与传承——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感 [J], 董和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卢同民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4()4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播人类和自然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博物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机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角色、策略与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以期能为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3页(P244-246)
【作者】卢同民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9.2
【相关文献】
1.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昆曲博物馆的个案分析
2.综合性博物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
3.古建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
4.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利用的最佳模式选择
——以贵州、广西生态博物馆群落为主要案例5.古建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永靖县博物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