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课程论文完整版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贾跃华土木21班2120702010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涵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
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
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
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人居环境论文
●现代人居环境设计与规划课程论文●题目:开封市自然资源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专业:物流管理●班级:0805922班●姓名:宋媛媛●学号:*********号开封市自然资源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摘要:旅游开放空间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城市的整体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其包括旅游绿色开放空间、旅游蓝色开放空间、旅游灰色开放空间开封市旅游开放空间的现状及分析,本文结合开封的自然,历史,交通,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旅游开放空间;旅游城市;开封市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利用节假日,回归自然去呼吸原生态的自然气息,因此,一个城市的自然资源,自然景观无疑会给这个城市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一、开封简介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古代称东京),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
是北宋时的国都,简称汴,是我国七大古都和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东京等。
自建城至今已有27 00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
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郑州并称八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教育学院。
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
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依稀可寻的古城风貌,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的秋菊,显示了古都的风韵和魅力。
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形成较早,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集中体现了古城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人居环境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论文摘要:新城作为城市的发展,应该做到城市功能的基本完善和居住工作的基本平衡。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应注意土地、景观、交通等资源的合理利用。
作为宜居的人居环境,应建立在符合人活动的行为尺度上的城市建设基础之上。
否则,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交通拥堵乃至产业衰退对于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是致命的。
引言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已经步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过渡期。
相比过去的城市规模,以数倍城市半径的规模向外扩张。
市级以上的城市无一例外的进行了新城的开发建设,出现了新区开发、振兴城市副中心、都市新镇(城)、交通节点等开发形态。
1新城模式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新城的定义:位于大城市郊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的居住、产业、行政等功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成功的新城:应该提供满足于社区(community)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和公众或私人服务的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与外界交换的行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
新城不应仅提供给人们居住的场所,还应提供就业的机会,新城不只是一个“卧城”。
依据新城发展的内在核心驱动因素和城市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6大新城发展模式:田园新城、产业新城、边缘新城、副中心新城、行政中心新城、TOD新城。
田园新城是指以国家立法为基准,政府主导下由新城开发公司进行规划建设的新城;产业新城——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驱动力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城模式;边缘新城是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而形成的;副中心新城,承担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功能,以解决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中,减轻经济活动对城市造成的副面影响,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与城市中心区域存在很强的依附关系;行政中心新城模式是应政府的需求产生的,政府在新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交通导向开发”(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属于密度偏高的开发,位于主要交通站点周边适宜步行的距离内为步行者也不排除驾车者提供居住、就业和购物的机会。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涵盖了农村地区的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问题,以及农村民居的环境整治和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燃烧等,尤其是农村燃煤的现象比较普遍。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水污染:农村地区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排放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物,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会进入水源地,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3.土壤污染:农村地区的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排放。
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的使用会造成土壤的质量下降和土壤污染。
此外,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垃圾随意倾倒会影响土壤质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4.噪声污染:农村地区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村交通和生活噪声等。
这些噪声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造成影响,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居民的休息和生产生活条件。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问题和挑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和挑战: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导致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比较低。
2.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环境治理成本高昂:农村地区人口分散,环境治理成本较高,包括基础设施和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
4.环境治理规划和实施不够有效: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规划和实施工作不够有效。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人居环境与通风论文
《人居环境与通风》论文XX学号专业年级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室内环境可持续摘要:由于现代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质量就变得至关重要。
但我们不能只关注于自己的舒适度,还要考虑到我们所生活的整个世界,普遍使用并在国际上被接受的可持续理念是:在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不会牺牲未来人类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
在此,我仅借用荷兰的“Alterra”森林与自然研究所建筑来阐述一下室内的通风及采光,室内建材的选用的影响。
关键词:“Alterra”森林与自然研究所绿色建材室内通风采光技术“Alterra”森林与自然研究所的建造基地是先前的一块过度施肥的玉米田,设计小组的设计理念:不通过“再自然化”去体现自然野趣,而是在原有荒废的土地上种植大量农用植物,使得自然能够自我循环发展。
“Alterra”森林与自然研究所的平面造型为“E”字形,在三个“手指”的“脊柱”内布置了唯一利用机械通风的空间---实验室。
南向的三个“指端”空间内为图书馆,会议室和一个小餐厅。
它的建筑材料通风设计及自然采光为它的生态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
1.建筑材料的选择对室内环境极其重要2.3建筑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将呈现持续迅速增长的趋势,加剧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最终导致全社会的能源短缺。
降低建筑能耗,实施建筑节能,对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1.1“Alterra”森林与自然研究所的环保建筑材料项目尽可能多地采用了工业化的建材。
商业运作的工业化流程相比较于手工操作有非常多的环保优势,首先是因为他们是一个连续的产品制造过程;其次是工业化制造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制作条件从而减少工业废料。
木材,尤其是当地树种,在建筑材料使用中占很大比例。
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优先选用狭长的层叠木板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材料,甚至是废弃木材。
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启示论文(论文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启示论文(论文范文)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启示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长期的农村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可持续整治是当前急需解决和重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原则;方法;政策建议引言农村人居环境既是农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隐患。
为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整治,必须清醒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整治的原则和方法,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问题分析(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当前中国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
首先,农村土地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和工业废弃物等的使用和排放使得大量土壤受到污染。
其次,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的饮用水源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
再次,农村的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中的燃煤和烟囱排放导致大量的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排放。
最后,农村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导致垃圾无序堆放和环境污染。
(二)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度开发以及未能有效保护农田、水源和森林资源。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机制。
三是农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对环境的认识和学习不够,没有形成环境友好的行为习惯。
二、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原则和方法(一)可持续整治的原则1.资源节约原则:重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摘要: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基本内涵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
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
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
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完整版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居环境课程论文对“人居”与“环境”关系的思考系别建筑系专业班级建筑设计学生姓名黎烨宾指导教师陈兰娥提交日期2013年12月20日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摘要: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
第八讲里,谢浩教授说过“建筑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占很大一部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说明了绿色生态建筑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其实这八周的人居环境系列讲座想说明的也就是“人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下面有我对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小小思考。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生态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
所以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
第二讲里,方小山教授也提出了“地形不是一块呆板的地,真正契合地形的建筑是不能随便把它移到其他任何一块地上的”。
方小山教授的这句话,恰恰很好的说明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闻名世界的建筑流水别墅,就是出自赖特大师之手。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论文本文对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进行概念的介绍和阐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概念进行介绍和界定;结合当今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历程及当今概况,包括大雁塔广场,书院门街区等实例来阐述其营造方法与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联系;最后,提出在人居环境科学观指导下,我们如何进行建筑学科的设计和研究。
0导言随着人们环境科学意识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众人瞩目。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和休息之余的重要场所,它是城市的客厅,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展现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地方。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于建筑学及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方面有哪些意义?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思想和方法原则去处理这一问题?1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起源希腊建筑师C.A.杜克塞迪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研究人类聚居的理论,又称城市居住规划学、人类环境生态学。
1965年在希腊雅典成立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仅仅各自研究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侧面,而人类聚居学则要吸收上述各学科的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类聚居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
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要解决人类聚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出良好的人类生活环境。
杜克塞迪斯按规模大小把人类聚居分成15级层次单位:个人、居室、住宅、住宅组团、小型邻里、邻里、集镇、城市、大城市、大都会、城市组团、大城市群区、城市地区、城市洲、全球城市。
这15级单位上下互相联系构成人类聚居系统,要想解决各层次中的问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研究。
2当今城市空间的意义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一方面由于社会模式的变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减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因此在建筑学科上,比如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人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近些年,学界已经提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空气和生活垃圾污染,气候异常等再次让人们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不再是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局面,而是要达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环境治理论文-农业论文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环境治理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面临很多困难。
文章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背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实现河南省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措施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背景(一)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其中,生态振兴使乡村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富裕的资源,由于河南优越的地理条件,吸引了大量的人居住于此,导致人口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人们的活动长期进行,并且不加管制,随心所,这使得河南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生态系统遭到了较大破坏,不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
最近几年,河南省在乡村振兴上下了许多功夫,农村人居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对此河南人民都有深切感受。
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垃圾治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系统,与之相关的制度也不够完善;农村旱厕改造还未完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沟塘治理、道路硬化互通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最近几年,随着河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出现了许多纺织业、化工业、餐饮业、建筑业等非农行业,这些行业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例如,部分乡镇企业任意堆放废渣,随意排放废气和工业污水,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并且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也没有做到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差。
(四)根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统计年鉴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居住条件改善。
但是,我们也看到河南省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创新及实践要求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创新及实践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创新及实践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危急需解决的重点工作,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定义、意义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和挑战。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指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创新和实践,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创新和实践,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研讨。
第二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定义和意义2.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定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指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其目的是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其次,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最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有助于提高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第三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和问题3.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
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面临一些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绪论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绪论范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指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污染、垃圾乱堆乱放、污水处理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整治活动来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对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对保障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大量的污水、垃圾、烟尘等对农民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威胁。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提升农民居住环境的质量,增强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其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不仅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下降,还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农产品的品牌形象,进而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
只有通过整治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保障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分析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人环境论文(5篇)
人环境论文(5篇)人环境论文(5篇)人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人居环境是由人与环境共同构成的,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
它不仅包括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包括人们的种种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是一个联系较为紧密的浩大网络结构。
人居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居环境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构成。
而狭义的人居环境更侧重物质层面,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所必需的空间范畴以及物质要素。
人居环境进展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人居环境进展规划,也适用于乡村人居环境进展建设。
本文因乡村为讨论对象,就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进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寻求较为合理的规划方案。
2人居环境的构成就现阶段进展实际来看,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容乐观,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农夫的各项平安需要和生理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意,详细表现在:村庄道路建设不到位,路面不平,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乡村路灯掩盖率较低,亮灯率不高,村民夜间出行存在很大平安隐患;自来水水质不高,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不当,村民生命平安得不到有效保障;村庄选址缺乏合理依据,一些靠山村庄简单患病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难。
由此可见,要想构建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环境的舒适度和满足度,首先就要解决好上述问题,以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平安,同时还要乐观改善居住条件,满意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3讨论概述3.1国外相关讨论概述国外对人居环境的讨论较早。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希腊城市规划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学的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深化的讨论与探究。
依据讨论方法与讨论内容,我们可将国外的人居环境理论进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十九世纪末至二战前。
在此阶段,国外学者尚未明确的提出“人居环境学”这一概念,但已开头从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等方面绽开讨论,为人居环境学的产生与进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国外的人居环境学是在城市环境学的基础上产生和进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霍华德、芒福德、盖迪斯等。
人居环境学概论论文
人居环境学概论标题:诗意人居,天人共谐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时间:年月日诗意人居,天人共谐“蒲短斜侵钓艇,溪迴曲抱人家。
隔村惟闻啼鸟,卷帘时见飞花。
(白居易《溪村》)”从诗中可以看出,人居环境科学虽是近现代的一门学科,但其包含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已经在古代思想中萌芽。
人居环境科学一门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科学,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其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它在聚落的层次上研究人、建筑、周边环境和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其中又是建筑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
建筑学作为建筑领域中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建筑及其构成规律,遵循其规律并对其实施具体规划与设计。
建筑,由远古时期人们用石头树枝搭建的原始巢穴,经历漫长的岁月与多次的变革,发展到今天高楼林立的壮观景象,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首先是建筑物是一个物质实体,表现为实在的物质性。
一个建筑通常由石料、木材、水泥之类的材料以梁、板、柱等形式建造而成,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产品。
而另一方面,建筑具有一定的形态,表现出外显的艺术性,建筑师用分割与围合、设立、抬高与下沉、顶盖等方法处理建筑的空间形态,用重复、渐变、变异、对比、图底、对称、旋转、放射等手法创造建筑的外部形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建筑物作为一件超大尺寸的艺术品,必须遵循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
因此,经典建筑往往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与心理上的享受。
一个建筑作品再怎么华丽优美或者荒诞怪异,都应当基于人的角度去思考,都应当成为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媒介,即所谓的人本思想。
因为建筑的最终意义都是以满足人的客观需要而实现的,即建筑具有实用功能性,这也使其与其他艺术品相互区别之所在。
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论文
论文题纲序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社区的环境卫生、市容管理、环境保护及绿化美化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居委会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立足于为社区单位和居民办实事,精心管理和塑造社区整体优美的居住环境,实施社区环境综合管理,进一步营造“人人动手,家家受益,共建美好新社区”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城市环境的根本改变。
本论一、社区建设要以实现环境长效管理为立足点,真正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
(一)社区的涵义(二)社区建设的内容(三)环境管理对提升社区建设质量水平的重要作用二、当前社区建设的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社区建设过分依赖政府(二)部分居住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三)部分居民爱护小区环境的意识不够强三、加强社区建设的环境管理水平的对策(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努力创建“绿色社区”(二)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功能的发挥(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四)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五)加强管理,积极治理,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不断完善环保文化设施(七)创新教育形式,积极培育居民群众的社会意识,完善社区结论社区建设是一个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社区建设与环境管理,两者相互相承,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建设新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内容摘要:社区建设不仅是当前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之重要一环。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政府的社会性职能、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会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会的基层——社区。
原有的社区,其管理环境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管理出现新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发展内容。
文章就社区建设的环境管理入手,分析当前社区建设与环境管理之间存在突出问题,提出加强社区建设和环境管理的对策。
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论文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论文篇1、《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的实践成果研讨会对人居环境科学在云浮的实验进行了审视,从2010年6月在云浮召开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达成了“云浮共识”以来,云浮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未来云浮将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交通轴线、城镇走廊、生态环境的互相嵌套和连接,形成人工与自然一体、生产与生活融合、内外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宜人的空间发展模式。
规划提出了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通过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通过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云浮实验先是从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绿道起步,随后逐步向城市内部渗透,向农村拓展,改善环境,使民心凝聚。
现在实践活动进入到了县域经济发展,从县城到村庄的规划,到城乡统筹,实践活动内容不断拓展。
现在,云浮城乡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安居乐业,2010年外出人员回乡购房人数增加,购买的户数占当地销售商品房户数的比重由5%上升到15%。
经济发展加速,2011年上半年,该市GDP增长15.1%,增速排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5%,增速排全省第1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9.4%,增速排全省第7位。
毛其智教授认为,云浮实验取得的重要进展,具备普遍性和推广性。
人居环境科学里面的统筹观、区域观和聚落的理论在云浮都有比较好的体现,云浮规划希望城和乡各得其所地发展,包容地发展,和谐地发展,从大处着眼勾画愿景,从小处着手,修路、填沟、改墙等等,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观、理想观结合在一起。
《绿色建材与人居环境》课程论文
学号《绿色建材与人居环境》课程论文高层建筑和城市环境论文作者所在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所在班级E-mail高层建筑和城市环境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工业的兴起使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范围虽快速扩大却仍感局促,为了能在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建筑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层发展----这是高层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高层建筑只有在城市的滋润下才能较快地蓬勃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依赖高层的支持。
高层建筑的建造不仅能为人们创造能满足生理与心理需要的良好形象,也是城市总体环境中的重要角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还能给人们创造出满足精神需要的社会环境和惬意的心理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及艺术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以说,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未来城市的发展必将离不开高层建筑的发展。
一、高层建筑概述定义:高层建筑,是指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
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
我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发展:古代就开始建造高层建筑,埃及于公元前280年建造的亚历山大港灯塔,高100多米,为石结构;中国建于523年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高40米,为砖结构;建于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米多,为木结构,均保存至今。
现代高层建筑从美国兴起,1883年在芝加哥建造了第一幢砖石自承重和钢框架结构的保险公司大楼,高11层。
1913 年在纽约建成的伍尔沃思大楼,高52层。
1931年在纽约建成的帝国州大厦,高381米,102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繁荣时期。
1962~1976年建于纽约的两座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各为110层,高411米。
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为110层,高4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
对“人居”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系别建筑系
专业班级建筑设计
学生姓名黎烨宾
指导教师陈兰娥
提交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摘要: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
第八讲里,谢浩教授说过“建筑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占很大一部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说明了绿色生态建筑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其实这八周的人居环境系列讲座想说明的也就是“人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下面有我对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小小思考。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生态
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
所以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
第二讲里,方小山教授也提出了“地形不是一块呆板的地,真正契合地形的建筑是不能随便把它移到其他任何一块地上的”。
方小山教授的这句话,恰恰很好的说明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闻名世界的建筑流水别墅,就是出自赖特大师之手。
流水别墅即很好地表达了莱特与自然界的韵律相协调的“有机”建筑理念。
建筑之意在于山水之间,建筑之术也就是山水之术,建筑为山水环境增色,山水环境为建筑添彩。
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
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
题。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包括了与当地气候,地域点的有机协调,
下面引用一下第八讲里谢浩教授和我们分析的我国传统民居的气候设计经验:
南方:
1、西关大屋:封闭的外墙减少太阳辐射,能防火和保持私密性。
利用起伏的坡
屋面,小庭院、天井、敞厅、高侧窗、各种通透的门窗来组织自然通风,是居室冬暖
夏凉。
2、骑楼:建筑的通风、采光、给排水级交通依靠天井、厅堂和庭道解决,高墙
窄巷使大部分地方处于阴影之中。
3、竹筒屋:前庭后院,中部设天井采光通风,进深较大,形成窄长的“冷
巷”,非常阴凉。
4、客家土楼:利用环形封闭的生土墙形成内外温度差和防潮防湿,通过庭院土
灶实现空气对流。
5、潮汕民居:开敞式前后厅,采用“井”字格局。
用木雕屏风或“格门”间
隔,敞开厅堂,有利于通风采光。
北方:
6、干阑:有利于隔潮,屋顶坡度大且有较大的出檐和回廊
7、一颗印:空间凹斗式内院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墙身高且厚,很少开
窗,防风避寒。
8、蒙古包:圆形平面的散热面积小,抵御强烈日照,也有利于抵抗风沙。
9、碉房:依山而建,平顶屋、厚墙、窗小、封闭式天井或院落,防风保温和减
少日照。
10、四合院:挑檐夏季遮阳,冬季争取阳光,厚重外墙既保温放热,又防风
沙,防噪声。
11、窑洞:利用地形和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内热环境。
12、吐鲁番民居:土墙厚,开小窗,设地下室,还有屋顶平台
湿热地区
群体布置争取通风良好的朝向布局较密,形成阴影巷道
建筑平面外部开敞,设置凉台、外廊或底层架空外部封闭,内开敞,多设天井
建筑措施坡屋顶,出檐较远,底层架空平屋顶,墙体厚重,开窗小,风塔房屋形式轻盈、通透、明快、淡雅厚重密实、外闭内敞
技术利用遮阳、通风、隔热、绿化、水体、地冷遮阳、被动蒸发冷却、夜间辐射等表1,总结自《建筑节能与生态建筑》讲座
通过对我国民居对气候的设计,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当地的建筑也必然不同。
广州的西关大屋如果放到北京去,到了冬天的时候就会受到风沙严重的困扰;同样,吐鲁番那种厚墙小窗式的民居如果放到南方地区来,不但不利于通风,还会造成浪费。
所以建筑设计必然要与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相结合,这也呼应了方小山教授说的“真正契合地形的建筑是不能随便把它移到其他任何一块地上的”。
2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
第一讲《城市文化复兴》里面,罗思敏大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些他自己对不同地方城市改造的例子。
他说“作为设计师,我们无法复兴文学和饮食等文化,但我们可以倡导城市文化,也有能力恢复和发扬光大一个城市的建筑和生活形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旧建筑物改造和城市环境园林景观美化工作大规模展开。
对于一些就建筑的保留与拆迁,一直是这个当今城市发展讨论的话题之一。
罗思敏大师带领他的团队在这一领域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同时向我们展示了怎样才算是现代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处。
他对广州东涌,上下九路,东莞二环路、东城中路,成都锦裹等地方的改造,都是充分分析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当地旧建筑的设计特色之后才开展的,把旧建筑中好的部分保留,不好的部分重新拆掉改造,最后的成果社会也有目共睹,整个街区都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同样也表现在与当地文化的关系上。
第七讲盛宇宏董事长讲的《文脉与环境》,说的也是建筑与人文环境和谐的话题。
他提出:“文脉—城市的文化肌理,是建筑的灵魂。
环境—建筑要与环境相结合。
纯粹—风格和谐统一”。
盛总也分享了他团队做的一些案例,都是些充满中国元素的现代建筑,比如在“云山诗意”这个设计上,他就很巧妙地把现在建筑与中国元素相结合,这也是一种建筑对文化传承的体现。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
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
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
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
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
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3建筑未来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 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
这种新的发展观
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
的。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
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
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
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
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从分析环境入手,认识环境、尊重环境、利用环境,在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中,满足建筑的功能,塑造建筑的形象,创造建筑的环境,融建筑与环境之中应当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