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思想来源
(一)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
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第一个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
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
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
3:“精神自我”,指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二)库利对“自我”的分析
“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
库利对“自我”的分析,有两个重要的突破;
1:修正了自我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作客体的过程。
2:他意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还意识到,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
即“首属群体”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
杜威指出,人类的独特指出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
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
(四)达尔文主义
人类是不断寻求适应其生存小环境的有机体
二:主要观点
(一)心灵
常规姿态:一个姿态指涉同一客观事物,并在互动中对交往各方面而言具有同一意义,这种姿态具有普适性意义。
它们能增强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因为它能促使人们的愿望、需求连同有意识的行动过程在更精确的层面上交流,从而提高个体彼此适应的能力。
在米德看来,人类心灵的独特之处在于:(1)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的能力;(2)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的能力;(3)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合适的公开行动的路线能力。
想象性预演(imaginative rehearsal)悄悄使用符号或语言的过程;米德还指出,社会的存在与延续或组织群体协作,都是简历在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之上的,并借此选择那些有利于协作的行为。
米德认为,当一个有机体能(1)懂得常规姿态的含义,(2)通过这些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3)想象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为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就具有了“心灵”。
反射是心灵在社会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自我
在互动中将自身想像为评价客体的能力是有赖于心灵的过程的。
米德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重要的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在每一个与他人互动的场合中引起的暂时的“自我想像”,最终将明确为或多或少稳定的、可归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概念”。
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
嬉戏(play)阶段:获得自我想像的角色扮演的最初阶段,婴儿只能对有限的几个人进行想像。
团体游戏(game)阶段:成长中的有机体开始体味进而理解处于有组织的生活中他人的角色。
最后阶段:能体味进而理解社会中“泛化的他人”的角色或明确的“共有态度”的阶段。
(三)社会
米德认为,社会或制度代表着个体间组织化、模式化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组织化依赖于心灵。
如果没有扮演角色的和能对可选择性方案进行想像性预演的心灵能力,个体间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
社会依赖于自我的能力,特别是从“泛化的他人”的态度出发评价自身的过程。
四:评价
(一)人具有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
(二)共同意义的产生与表意符号的生成是传播的基础
(三)要理解传播还必须了解传播活动当下的社会语境
(四)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交流
(五)传媒业在社会共同体组织的形成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六)自我传播与其他传播形式在本质结构上是一致的
(七)理性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是社会进步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