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_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_张文礼

合集下载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治理组织、优势、挑战1.引言在全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集中式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公共问题和利益冲突。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将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

2.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源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治理组织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协调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了跨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和公民治理的重要性,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各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在公共管理中采用分散式的权力结构和多种治理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多中心治理理论包括了多种治理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跨国公司、社区组织等,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治理网络,共同协调管理公共事务。

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多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协调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公民参与度。

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了多种实践形式,如公共合作、社会参与、网络治理、政府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等。

这些实践形式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为解决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合作与协调。

浅谈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城市治理的启示

浅谈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城市治理的启示

确、操作透明以及有效约束的同时,也能 有效推进政府部门的深化体制改革进程、 提升政府部门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以及 正确引导城市公民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社 会事务管理自治和增强权益保护意识、民 主意识。本文首先介绍的多中心治理理论 对我国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影响,就是指, 要基于传统城市管理理念及其单一、片面 的运行模式为基础 , 结合当前建设现代化城 市的目标,实现城市治理的多元化创新发 展 , 旨在有效利用城市政府的主导作用,实 现公众、私企、自治、政府等多元主体, 共同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治理工作当中, 进而推动当前建设现代化城市经济、社会、 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城市治理;启示
多中心治理理论当前在国内外众多城 市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 的反响,当前我国现代城市在进行治理模 式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顺应我国深 化改革、落实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发 展方针,结合传统城市治理方式存在的主 要问题,进而明确建设现代化治理模式的 价值标准,确保城市的公共治理模式得到 科学、有效的完善。基于当前我国城镇化 建设脚步的加快,完善城市的社会治理体 制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完 善治理模式,就要明确其价值标准 , 即城市 在进行治理模式的创新时如何明确发展方 向、制定对应的发展规划,进而实现健康、 科学、高效的发展状态。总的来说 , 应该顺 应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范,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智能现代化的发 展进程,进而逐步落实能够有效反映国家 特色、中华民族特性、现代化中国社会的 特征的价值目标。本文基于我国传统城市 治理模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研究分析, 进而结合国家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整体需求 来确认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城市治理模 式创新的作用,以供相关城市治理工作者 参考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治理的背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探索符合国情的城市治理模式,不断改进城市管理体制,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政府角色的转变1. 从“城市管理者”到“城市服务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政府角色的转变。

传统上,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管理和控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逐渐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和协调者,致力于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政府还加大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力度,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调控能力,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三、城市治理体制的创新1. 探索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探索城市治理的新模式,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全面参与城市治理,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各方面的良性互动,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城市治理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2. 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城市治理体制改革还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公平竞争和市场规则的健全,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升级,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城市治理中的社会参与1.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促进政府和市民之间的紧密互动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城市社会环境。

2. 强化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我国城市治理体制创新还突出了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大力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居民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形成。

多中心治理理论_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

多中心治理理论_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

●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陈艳敏摘 要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

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现象、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 自主治理 公共事物治理 自由社会靠的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结构,它符合两项基本规则:一是古老的道德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格言可以发展为一种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此,人们考虑其他人,不因自爱而偏心,努力做到公平。

①另外一个规则就是W.R.阿什比得多样化法则:为了实现特定的效应,有效的策略也要像现有的条件那样具有多样性②。

因而,简单的制度安排对于复杂的世界来说是不够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O str o m)教授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 O str o m)教授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是多元社会中公共事物的治理理论,包含了相应的分析单位、分析框架、经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知识;多中心治理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发现了公共领域的“看不见的手”;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单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一、多中心的概念以及基本假设多中心作为一个概念,包含着一种审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秩序的独特方法。

③“多中心”(Polycent2 rity)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使用的。

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应知应会知识

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应知应会知识

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应知应会知识在当今社会,城市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

了解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

1. 城市治理的概念城市治理是指城市各种力量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过程。

城市治理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公民治理等方面。

在城市治理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其他力量也不可或缺。

了解城市治理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契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其中,社会契约理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民主理论强调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强调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

了解这些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治理的本质和规律。

3. 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成功案例和教训。

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方面都堪称典范;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则在城市规划、环境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城市的失败和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了解这些实践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城市治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之策。

总结回顾在我看来,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城市治理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城市治理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制和机制,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论多中⼼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性2019-10-13摘要:多中⼼治理理论不仅具有极⾼的理论研究价值,⽽且在实证研究领域中也对各国的治道变⾰有指导作⽤,其核⼼理念是在纯粹的市场化与单⼀的政府主导之间存在⼀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的治理模式。

本⽂对多中⼼理论进⾏简单介绍,并结合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存量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多中⼼理论对于我国的适⽤性,同时指出要结合我国,审慎地借鉴多中⼼理论,建⽴有我国特⾊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多中⼼治理理论适⽤性服务型政府社会资本⼀、多中⼼治理理论简介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治理理论,其核⼼观点就是在政府的指令管制与完全市场化之间,存在许多其他有效的治理⽅式。

(⼀)多中⼼要求主体的多元化。

多中⼼通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产与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形成⼀种竞争机制,使得各主体之间相互竞争,降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产成本与提供成本,提⾼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确保公众能够在不同主体之间进⾏选择,使得政府提⾼对公众的回应性,以及公共意愿得以表达。

(⼆)多中⼼要求政府与市场通⼒合作的共治。

多中⼼理论指出,单纯的政府管制与市场化不能够满⾜公共治理的要求。

政府的权⼒扩张会导致垄断与腐败,再加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缺乏动⼒,使得公共产品供给不⾜。

⽽⼀味地市场化只会追求效率,⽽不能满⾜公平的要求。

因此,多中⼼理论提倡⼆者共治,⽽不是政府与市场⾮此即彼。

(三)多中⼼要求政府转变⾓⾊和职能。

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存在“⽣产者、消费者和中介者”三种,政府应该转变⾓⾊,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作为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在公共产品的⽣产与提供过程中制定法律和规则来保证正常的秩序,⽽不是进⾏垄断。

⼆、多中⼼治理在中国的适⽤性(⼀)多中⼼治理理论对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由来已久,取得了许多成绩,如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问责制等。

但随着公民参与度的提⾼,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公众期望的升⾼,政府服务质量有待提⾼、“服务型政府”⼝号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我国公共治理模式需要进⾏进⼀步的改⾰。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第二套真题题库及答案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第二套真题题库及答案2

(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第二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答案】人口的流动【答案】总人口的增长【答案】技术进步【答案】经济增长2.()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答案】第三次3.在我国城市中,城市国家政治权力系统包括()o【答案】市人大【答案】中共市委【答案】市政府4.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答案】市法院【答案】中共市委【答案】市检察院【答案】市政府5.()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答案】市行政管理体制6.()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

【答案】市人民政府7.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答案】生活质量指标【答案】生态环境指标【答案】社会进步指标【答案】经济发展指标8.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组成。

【答案】战略措施【答案】战略反馈【答案】战略愿景【答案】战略依据9.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的协调与统一。

【答案】生态可持续发展【答案】经济可持续发展【答案】社会可持续发展10.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包括()o【答案】规划的主体多元化【答案】规划的空间形态多样化【答案】规划的价值取向人本化11.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o【答案】预算管理【答案】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答案】税收管理【答案】预算外资金管理12.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o【答案】慈善模式【答案】民主模式【答案】巨物模式13.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o【答案】稳定型【答案】衰退型【答案】增长型14.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答案】新加坡15.城市环境的特征是()o【答案】脆弱性【答案】开放性【答案】复合性16.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o【答案】谁污染谁治理制度【答案】排污权交易制度【答案】奖励制度【答案】排污收费赔偿制度17.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是根本保障。

北京的城市社 会治理创新有哪些

北京的城市社 会治理创新有哪些

北京的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有哪些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北京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为城市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智慧社区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北京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了政务服务、物业服务、商业服务等多种功能,居民可以通过手机 APP 或网站轻松办理各种事务,如缴纳物业费、报修、预约社区活动等。

同时,智慧社区还配备了智能安防系统,包括人脸识别门禁、高清监控摄像头等,有效提高了社区的安全性。

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社区服务的精准供给提供了依据。

例如,根据居民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合理布局社区商业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多元主体参与北京注重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如养老服务、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等。

社会组织在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成为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企业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企业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回馈社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同时,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如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共享经济平台,在解决居民出行、住宿等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居民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通过参与社区自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例如,一些社区成立了居民议事会,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了居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三、精细化管理北京在城市社会治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和人性化服务。

在城市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如公园、学校、医院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范围与问题 (5)2. 人口变迁的理论框架 (6)2.1 人口变迁的基本理论 (7)2.2 人口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9)2.3 超大城市人口变迁的特点 (10)3.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状 (12)3.1 基层治理的基本概念 (13)3.2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 (14)3.3 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15)4. 人口变迁对基层治理的挑战 (17)4.1 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影响 (18)4.2 城市空间布局的压力 (19)4.3 公共服务供给的挑战 (20)4.4 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的挑战 (21)5.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 (22)5.1 创新治理体制机制 (23)5.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5)5.3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26)5.4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 (27)6. 案例分析 (29)6.1 国际经验借鉴 (30)6.2 中国城市案例 (31)6.3 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32)1. 内容概括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大城市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包括人口数量增长、流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等,这些变迁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城市资源压力增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环境承载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管理难题: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管理难度加大,社会融入、就业、居住等问题突出。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基层治理需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问题。

优化城市规划与资源配置:根据人口变迁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基层自治与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自治,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发挥社区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完善人口管理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口管理机制,实现精准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地方政府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

地方政府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

地方政府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作者:王雪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5期【摘要】地方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多中心治理作为一条政府改造的路径,可以深入推进改革、建设有效政府,引入市场机制、提升管理成效,培育公民社会、实现多元合作,为新时期创新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多中心治理科学的社会管理职能设计及有效的社会管理执行能力是现代政府职能题中应有之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当前的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时期,历史沉积的诸多矛盾开始显露。

时代“新疾”与历史“沉疴”交织混合淤积在社会领域,加剧了社会层面的脆弱性,提高了社会系统的风险性,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阻力。

而作为整个国家基石的地方政府虽然对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并未完成终极探索,面对复杂局面应对能力不足。

由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视角,建构一种新的模式来强化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内涵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内涵。

地方政府在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与基石的作用,其既是中央政府路线方针与公共政策的落实者,又是民众权益与社会公正的保障者、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地方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地位极其重要。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是指其“运用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过程”。

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形成是社会管理领域内的一次重大突破与进步。

英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迈克尔·博兰尼在描述他所发现社会秩序的特征时最早使用了“多中心”一词,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在组织秩序和市场秩序、权力机制和价格机制之外,发现了人类社会中公共事物治理的第三种秩序和机制——“多中心”,1998年《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文发表,标志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正式形成,并已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

多中心治理_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_张文礼

多中心治理_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_张文礼

【城市经济】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张文礼(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兰州 730070)内容提要:在城市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公民权日益彰显的今天,单纯依靠“单中心”的政府组织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经济与社会公共事务,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有必要将多中心治理模式引入到我国城市治理中。

城市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点,是改变政府对于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城市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多中心;城市治理;民间组织;公众参与;公共精神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47-04 1.我国城市治理的现状“城市治理是政府协调非正式组织、私人利益集团,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是政府与市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的互动过程,它反映了政权与市民社会,传统的约束与被约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1]良好的城市治理不仅要求城市政府的效率、有效性、责任性、透明性和回应性,而且要求非政府部门的充分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本文所指的城市治理就是在摒弃传统城市管理一元价值观及其“单中心”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城市治理的多元价值取向,强调在城市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城市公共事务,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善治,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治理的特点就在于它既要有正式的赋予各主体合法进行城市管理权利的体系和制度、又要有非正式的各主体间自主的网络,通过政府部门、营利组织和公众群体之间的博弈、综合和安排来建立一种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利益。

城市治理与传统的城市管理的区别在于传统的城市管理把城市政府作为唯一的权力中心,包揽一切关于城市发展建设的决策过程,并依赖其严格的城市政府组织的等级结构来执行,忽略了城市社会中各个主体的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

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张文礼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在城市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公民权日益彰显的今天,单纯依靠"单中心"的政府组织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经济与社会公共事务,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将多中心治理模式引入到我国城市治理中.城市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点.是改变政府对于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城市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张文礼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1
【相关文献】
1.全球暖化与我国城市区域治理新模式——以我国“两型社会”城市实验区为契机[J], 尹颖舜
2.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J], 杨坚桢
3.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J], 杨坚桢;
4.全球暖化与我国城市区域治理新模式——以我国“两型社会”城市实验区建设为
契机 [J], 汤建辉
5.无缝隙治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 [J], 胡伟;张润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三改一拆”长效机制建立的研究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三改一拆”长效机制建立的研究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三改一拆”长效机制建立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改一拆"是指推进农村地区存量违建房屋整治、规范建设用地、拆除违法建筑和回归自然,是我国近年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长效机制的建立成为当前的紧迫需求。

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社会治理具有多层次、多中心的特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协作,是实现长期治理目标的关键。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探讨"三改一拆"长效机制建立的路径和策略,对于推动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中心治理理论、"三改一拆"政策解读、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路径分析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1.2 研究意义: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转型的背景下,加强对“三改一拆”长效机制建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的长效机制建立问题,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城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关系到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长远发展,还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深入研究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路径分析,可以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如何建立“三改一拆”长效机制,以实现城市更新工作的持续推进和长期发展。

通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三改一拆”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探讨在当前城市更新工作中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本研究将探讨长效机制建立的实施策略,以便为城市更新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可行性建议。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作者:刘月梅来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5期[摘要]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就是要使社区的各类主体协商共治,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优化社区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社会主体力量的提升,以往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

多中心治理理论则为实现党委领导下各个主体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试图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组织的快速兴起、公民意识的大幅提升,这些都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迫使各级政府部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

近年来,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方式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成为各级党政组织的工作重心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1]这一理念为各级党政组织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面提供了指导方针,指明现阶段的基层社会治理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模式转向党政机关、非营利组织、社会大众等主体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

一、研究现状(一)基层社会治理近些年来,大量学者对基层社会治理做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十分豐富。

目前,针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研究。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有的学者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探索。

李德(2016)分析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碎片化”困境,包括利益诉求碎片化、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为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建设给出了建议。

郁彩虹(2018)以无锡市为例,分析了其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成效和问题,从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社会组织活力、基层社会自治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无锡现行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多中心治理内涵逻辑和结构

多中心治理内涵逻辑和结构

多中心治理内涵逻辑和结构多中心治理是一种现代治理方式,指的是在一个政治体系中,不再只有一个中心掌控着全部权力,而是多个中心共同参与和协作,共同管理和治理国家事务。

多中心治理不仅可以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还可以提高民主参与度和社会的稳定性。

本文将从多中心治理的内涵逻辑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探讨多中心治理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的意义和影响。

多中心治理的内涵逻辑多中心治理的内涵逻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分权与协作多中心治理最基本的内涵逻辑是分权与协作。

在多中心治理的模式下,不同的中心具有不同的职能和权责,各自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也需要在特定的问题上进行协作和合作。

例如,在环保问题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体可以各司其职,在不同的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共同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2. 共识与信任多中心治理的另一个内涵逻辑是共识与信任。

不同的中心之间需要建立共识和信任,才能够有效地协作开展各项工作。

这是因为在多中心治理的模式下,不同的中心存在权责明确、职能分工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起共同的信任和理解,将自己的利益与整体的利益进行平衡和谐。

3. 复杂性管理多中心治理的最后一个内涵逻辑是复杂性管理。

在多中心治理的模式下,政府面对的问题不再是单一的、简单的问题,而是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复杂性管理的手段,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寻求多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多中心治理的结构多中心治理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四个层次:1. 政府中心政府中心是多中心治理的核心,其职能是制定公共政策、大方向和程序等。

政府中心的主导地位是必须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中心,需要与其他中心紧密配合,共同实现治理目标。

2. 职业团体中心职业团体中心通常是由特定领域的专家、行业代表、利益集团等组成,其职能是代表行业利益,参与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

职业团体中心在多中心治理中起到了联系政府和企业、引导政策和政府工作的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第十套真题题库及答案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第十套真题题库及答案2

(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第十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功能为主。

【答案】军事【答案】政治2.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答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答案】市法院【答案】中共市委【答案】市检察院【答案】市政府4.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o【答案】办公信息化【答案】政务公开化【答案】管理一体化【答案】决策科学化5.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

【答案】市人民政府【答案】市人民法院【答案】市人民检察院【答案】市人大6.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组织。

【答案】市妇联【答案】市共青团【答案】市工会7.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答案】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8.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答案】城市的经济资源禀赋情况【答案】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答案】城市的社会资源禀赋情况【答案】城市发展的环境9.城市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来源于下列城市财政收入()0【答案】城市维护建设税【答案】城镇土地使用税【答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答案】其他税收以及若干种收费10.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

【答案】30%1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o【答案】慈善模式【答案】民主模式【答案】巨物模式12.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o【答案】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答案】政府土地出让程序、方法失当【答案】土地开发低效【答案】土地投放效益失准13.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 33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3 Mar. 2012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
刘文婷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作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词语,是理解该理 论的逻辑起点。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对多中心的解释应是最 权威而完整的:大城市地区地方管辖单位的多样化可以理 解为一种“多中心政治体制”,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 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 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 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 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 一致地运作[1]。在他的《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一书中, 始终贯穿了多中心治道的思想理念。他和他的妻子都是多 中心治理的积极推广者。他们的目的就是使得人类更加对 对多中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多中心更加深如我们的 生活,让人类理解多中心的实质的内涵就是多个权力中心 和组织集体对公共事物就行管理,为人类提供服务。多中心 其实是相对于单中心提出的,它强调多主体在公共事务中 的参与。 虽然“多中心”可以简练精确的概括该理论,而“多中 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治理,所以“治理”也是一个很重要 的词语。它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被社会科学家赋予了新 的涵义和内容,并开始广泛应用于政治科学研究领域。“治 理”是人类政治生活变革的产物,这一变革使人类政治生活 的重心正在从强权统治走向积极治理[2]。治理理论从一个新 的高度上强调了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主张用善治 代替强权统治,以治理机制应对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的失败, 认为治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协调和调控 过程中的某些不足[3]。治理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是个人 与组织、国家与公民治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和手段的 总和。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出现之前,主要存在着亚当·私密的 市场理论(强调市场在公共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及托马斯· 霍布斯的国家主权理论(强调政府的绝对主导作用)两种社 会秩序观。但市场出现的失灵及政府出现的失灵让我们看 到这两种秩序观的明显不足。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多中 心”理论正是在这两个著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

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探索

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探索

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探索作者:刘菁华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1期刘菁华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对城市治理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从当前城市治理现状看,存在的问题仍较多,如治理中条块化管理、信息沟通缺失等,导致城市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要求在城市治理活动中,采取创新模式,如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相关的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到治理活动中。

本次研究将对我国城市治理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数字化城市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市治理数字化城市治理新模式创新路径一、前言城市治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问题,其治理水平关乎城市的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现行我国城市治理中,仍有高成本、低效率表现,与城市发展目标背离,更无从谈及推动城市的持续长远发展。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对我国城市治理新模式的研究。

二、数字化城市治理模式基本介绍所谓数字化城市治理,主要强调依托信息技术改造行政流程,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类城市问题,实施城市运行绩效考核,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从数字化城市治理模式实施的要点看,主要表现为:第一,数据分析,该环节是治理模式的关键部分,主要对城市问题做筛选与总结;第二,问题处理,通过筛选其中的问题,由城市相关部门做做针对性的处理,必要时由多个部门共同探讨城市治理中的难解决、冲突问题;第三,强化社会监督,除发挥城市治理数字化平台作用外,也要求配合其他如新闻监督、市民监督等,同时,最后治理与监督的结果,均会以图表形式公布与社会,由社会大众进行监督。

数字化城市治理模式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这种模式资源部署得当、城市发展问题判断及时、后续行动评估等,在实践运作中取得的治理效果显著。

[1]三、我国城市治理现状分析城市治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部分,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城市加快治理步伐,取得的治理效果较为理想,但其中暴露出的弊病也较为明显。

当前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门配合统筹较差。

【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快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

【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快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

【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快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主题是关于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

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运行中心工作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城市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我们需要加快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治理理念,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

首先,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治理模式转变。

传统的城市治理以政府为中心,过于注重管理控制,缺乏对市民需求的关注。

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应该以市民为中心,积极倾听市民意见和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政府要转变角色,从“管”到“服”,主动为市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

其次,我们需要创新治理理念,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

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优化交通流量,通过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提前预警环境污染等,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市级机构的统筹协调和能力提升。

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合作,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各级机构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团队。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市民参与的引导和推动。

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需要市民积极参与,建立起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平台。

政府要注重市民意见收集和反馈,建立起与市民的良好沟通机制。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市民意识的培养,提高市民的法制意识和公民素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

总之,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持之以恒。

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治理理念,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引导市民参与,共同努力,为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作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经济】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张文礼(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兰州 730070)内容提要:在城市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公民权日益彰显的今天,单纯依靠“单中心”的政府组织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经济与社会公共事务,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有必要将多中心治理模式引入到我国城市治理中。

城市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点,是改变政府对于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城市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多中心;城市治理;民间组织;公众参与;公共精神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47-04 1.我国城市治理的现状“城市治理是政府协调非正式组织、私人利益集团,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是政府与市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的互动过程,它反映了政权与市民社会,传统的约束与被约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1]良好的城市治理不仅要求城市政府的效率、有效性、责任性、透明性和回应性,而且要求非政府部门的充分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本文所指的城市治理就是在摒弃传统城市管理一元价值观及其“单中心”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城市治理的多元价值取向,强调在城市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城市公共事务,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善治,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治理的特点就在于它既要有正式的赋予各主体合法进行城市管理权利的体系和制度、又要有非正式的各主体间自主的网络,通过政府部门、营利组织和公众群体之间的博弈、综合和安排来建立一种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利益。

城市治理与传统的城市管理的区别在于传统的城市管理把城市政府作为唯一的权力中心,包揽一切关于城市发展建设的决策过程,并依赖其严格的城市政府组织的等级结构来执行,忽略了城市社会中各个主体的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

而城市治理则除了城市政府的决策,还包含着非政府因素在内的多元化决策,它一方面显示了传统城市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城市功能不断膨胀和城市利益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城市利益相关者来主动参与城市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中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非政府组织的行政化等集中体现了“单中心”的总体特征,它意味着城市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呈现出一元性、一体化、等级制、命令性的特点,只有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来决策,供给什么、供给多少、怎么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只有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来决策、组织和生产,这个单一的决策中心就是政府(只不过在改革开放前的高度集权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个“政府”是中央政府;而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实行地方分权体制后,这个“政府”是城市政府)。

政府作为供给方,拥有权威,采取垄断方式,提供作为消费方的全社会成员或一定区域内的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可以说,我国传统的城市治理是一种“单中心”治理模式,其突出特征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和公共权力运用的单向性。

基层政府以完成上级政府的指令为主,其管理手段主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而不是对话、协商、协调的方式。

在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下,上级领导作决策,技术部门规划,专家进行论证,行政部门行政式地安排发展项目的主要活动,社区居民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许多发展项目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也未能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切实利益,因而他们没有积极性,对政府部门设计的发展项目缺乏责任感和拥有感,其行为缺乏持续性。

因此,“单中心”治理模式极易陷入一系列困境难以自拔:“首先,集中化的行政权力只能使它治理下的公众萎靡不振,因为它在不断消磨公众的公民精神和基本民主权利;其次,行政组织的全面官僚化和层级化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与社会事务管理纳入其控制的体系中,使得市场机制自我调节和公民的自主管理能力发生了同步的蜕化;再次,单中心政府所具有的权力扩张的天然缺陷,不仅意味着其在传统的行政范围内,依行政固有属性增强其管理事项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在于它已超越出行政原有的属性大举侵入到立法和司法领域,取得了通过委任立法而得来的行政立法和裁判纠纷的行政司法权。

这给作为法治主义前提的有限政府思想和权力制约思想构成了冲击,损害了文明社会的法律理性。

”[2]对此,美国学者麦金尼斯就曾忧心忡忡地论述道:“在家长式治理下,政府本身可能变成一种私人财产。

因为如果统治权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那么政治就变成一个决定谁可以运用这种权力以及谁拥有这一职位的简单的问题。

一旦实施法律和规则的能力变成政府官员的一种收入来源,则争夺和保持权力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选举堕落成那些孜孜以求统治权的自私的代理人之间的争斗,那么即使是一个自由民主的秩序也会变成一种暴政。

”[3]随着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城市化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城市竞争力、城市管理的绩效和城市管理的科学性问题都突显出来,单纯依靠“单中心”的政府组织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经济与社会公共事务,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有必要将多中心治理模式引入到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

2.城市治理: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存在许多单纯的政府行为所不能干预的领域,如公司、社区、俱乐部、职业社团等民间组织、国际社会等,这些都不在政府限制的范围之内,政府如何才能把这些团体和资源有效地利用和结合起来,为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以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制度分析学派提出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并论证了在大城市地区实行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他们认为,“多中心”治理结构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意味着公共组织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要素(个人、商业组织、公民组织、政党组织、利益团体、政府组织)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

[4]多中心治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中心治理方式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

与传统的单中心治理相比,多中心治理的优点在于:(1)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多中心治理结构为公民提供机会组建许多治理当局。

”[5]多中心自主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这就是说,管理社会并不只是政府一个公共权力中心,除政府以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所谓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他们共同来负责维持秩序、参与政治、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调节。

(2)治理权力的非垄断性。

无论政府官员、普通公众、企业家,还是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决策上都只享有有限的且相对自主的决策权。

每一个治理主体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拥有平等的决策权力,拥有自己自主作出决定的自由。

(3)治理方式的民主性。

多中心强调决策中心下移,以制度化、协商、适度竞争为治理方式,自主为治理基础,治理范围可大可小,事务多样。

治理主体多元性提供了实现多种不同规模经济、表达不同组织与公众利益偏好的机会。

多中心治理存在着多个选择机会,公民能够“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来享受类似消费者权益一样的更多的权利。

多元主体在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协调过程中共同发挥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使得民主力量得以壮大、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可见,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而是存在着包括中央政府单位、各种地方政府单位、各种非政府组织、各种私人机构及公民个人在内的许多决策中心,他们在一定规则约束下,以多种形式共同行使主体性权力。

事实上,目前有很多国家的城市政府将“多中心理论”引入城市治理,相继采取了许多新的应对策略:政府将公共服务委托给私营部门进行经营管理,让其介入到城市管理中来,这在各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力求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这种城市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点,是改变政府对于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城市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而拉近地方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恢复草根民主和公共精神,尽可能地实行多层次的地方治理,依靠多元治理,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地方性问题。

3.实现我国城市多中心治理的路径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有两层含义:(1)在政府内部,强调多中心的、分级的政府制度。

对于这个论题,奥斯特罗姆作了非常经典的阐述。

在他看来,多中心是指为公民提供机会组建许多个(不是一个)治理当局,每一个政府可能会在特定地理区域的权限范围内行使重要的独立权力去制定和实施规则。

其内涵在于:一是把有局限的但独立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权分配给无数的管辖单位;二是在单个政府单位行使独立权力的地方,每个政府官员的选任独立于其他地区管辖单位的选举过程;三是不同管辖单位中的公务员具有平等法律地位。

多中心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型的制度安排。

其特有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虽不完美但却很重要的手段,来聚集时间和地点信息以用于决策”,[6]因而能够减少投机成本,并遏制搭便车的现象。

(2)在公共组织内部,强调治理空间的多中心。

这种治理结构是多中心的、自主的、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在公共生活中,存在私人经济部门和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第三部门或公民社会的自治、自主管理的秩序和力量,这些力量分别作为独立的决策主体围绕着认同或共同的公共问题,采取弹性的、灵活的、多样性的集体行动组合,以寻求高绩效的公共问题解决途径。

空间的多中心必然要求各空间维度中主体强势分布。

其中,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政府之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其他机构和单位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

多中心城市治理模式认为,传统的单中心的城市治理模式之所以效率低、缺乏可持续性,首当其冲的就是,城市政府治理范围的漫无边界,对城市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缺少必要的区分,导致了长期以来政府在城市管理领域的界限模糊。

因此,多中心治理模式强调城市治理的对象就是具有公益性的城市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事务。

城市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城市政府由“划桨的政府”向“掌舵的政府”的转变,经过适当分权或授权,还权于企,还权于社,实现从生产性向调控性的转变。

城市政府应该对城市管理进行宏观控制,从宏观上把握和分析城市发展的总体态势,就像“掌舵人”那样不断引导城市治理走向“善治”;而对具体的微观领域,政府则应该尽可能地退出,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社会自治,鼓励更多的参与者参与到城市治理过程中来。

一是区分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推行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