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建
中华茶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发展
2020年第1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2.2促进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建立完善的互助养老机制社会文化养老作为我国文化社会功能的扩充,需要充分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融合学习和文娱等,建立完善的社会文化互助养老机制。
在农村地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将社会文化馆贯穿其中,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文化差异,为互助养老提供帮助。
为此,农村地区政府、村委会、企事业应加强合作,利用一定的资源吸引更多文化组织进入到农村社区,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多样文化活动。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设立独立的资金库,利用政策补助、文化互助、改正不足等形式,为老年活动提供经费上的保障。
可将筹集资金作为专项资金,助力茶文化在养老互助中的应用,开展更多文化养老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
其次,农村地区教育机构应发挥其社会价值,可组织学生定期进入到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还可为独具老年人送温暖和帮助。
农村老年社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可定期开展茶艺和茶道等教育课程,对老年人开展二次教育,并利用丰富的课程内容吸引老年人的参与。
通过对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养老互助模式中的合理配置,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哦,为老年生活提供帮助和保障。
2.3鼓励老年人表达需求,加强对养老模式的评估和监督老年人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农村老年群体表达自我需求的监督体制,使茶文化和社会文化真正进入到老年活动中,满足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增强老年生活的满意程度,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全。
在农村地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年轻人,对老年人的需求了解较少,他们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不能获得老年人的认可。
因此,需要建立互助养老反馈评级机制,利用调研的方式定期收集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看法和建议,更加全面的了解互助养老模式实施的实际情况。
例如,开展茶文化课堂讲解茶文化内容,可在课后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老年人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掌握老年人内心需要。
一旦这种活动不符合老年人的喜好,需要转变活动开展方式,举办茶话会和艺术活动,使老年人边品茶边欣赏文艺演出,增加老年人养老活动的参与度、使他们与活动之间有着加强的互动,解决互助养老模式实施中的问题,提升农村养老的质量。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转自丁以寿)来源:婷Via臻的日志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专职、兼职和业余的三支队伍,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
此外,各种茶学类杂志以及一些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类杂志、大学学报也刊发一定数量的茶文化研究论文。
全国数十家出版社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初步统计,近30年来全国刊发的茶文化研究论文约3000篇,共出版的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
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一、茶文化总论(一)“茶文化”概念的确立尽管中国茶文化在中唐时期已经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却是在当代的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吴智和撰著《茶的文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78年)。
20世纪80年代初,陈椽在《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中列“茶与文化”专章。
其后,茶的文化、茶与文化、茶叶文化、茶艺文化、饮茶文化等频见文著,“茶文化”呼之欲出。
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新名词在中国海峡两岸先后出现。
1984年,庄晚芳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中,最早使用“茶文化”一词。
1987年,张宏庸在《茶艺》(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一书中使用“中国茶文化”。
1988年,范增平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茶文化学会”,“研究发展茶文化学术,发扬光大中华茶文化”。
[1]尽管如此,“茶文化”一词在当时还未被普遍接受。
198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型茶文化展示活动仍称“茶与中国文化”。
期刊论文格式模板
基于南昌大学茶文化学科团队建设的研究戴烨(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摘要:高校学科建设是一种围绕学术而展开的社会建制活动,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惟一一所“211”工程院校,更加注重学科建设的发展,在系统整理现有高等院校茶文化学科团队基本状况的前提下,通过比较,进而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指明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研讨的深入展开。
关键词:茶文化;学科建设;学科团队1.学科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学科是承载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是大学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的过程,学科建设涵盖了学校的学科规划、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经费投入、学术交流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是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基础建设。
学科团队就是以推进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学科平台为支撑,以共同愿景为纽带,以学科(方向)带头人为主导,凝聚一定数量的学科骨干(成员),依照相关学科或学科方向组成的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紧密型学术群体"。
2. 学科团队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从学科团队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团队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学科团队是以学科为依托组建起来的,团队成员在该学科领域内围绕共同的目标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因此,学科团队应该具有强大的教学和科研凝聚力,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水平,也就必须成为团队成员个人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从而使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的整体目标实现有机统一。
二是具有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学科团队必须具备“大师”级的学科(方向)带头人,他具备本学科或者某一方向的综合知识结构,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具备组织和领导一个学术队伍进行教学科研攻关的能力。
三是凝聚一批骨干成员,学科团队要具有一个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组成人员应该比较稳定,他们具有相近的研究方向,成员之间知识和技能能够实现互补,从而便于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配置和整合,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积极推进学科团队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推荐下载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正是由于陆羽及其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
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
年龄稍长,他“以《易》自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
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
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
在一次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
崔国辅与李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憎校然。
《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
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然为细素忘年之文。
”校然(720 约8[)())。
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
《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
”陆羽指的名憎高:L。
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人。
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
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2024)
唐代雕塑中也有不少以茶为题材的作品,如陕西法门 寺出土的唐代银质茶具,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反映 了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景象。
21
民间传说和故事传承
“陆羽鉴水”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讲述了陆羽如何通过品尝水质来鉴别茶叶品质的故事 ,展现了陆羽在茶文化方面的卓越才能和深厚造诣。
“赵州吃茶去”是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通过吃茶这一日常行为来阐释禅宗的修行理念和人 生哲学,对后世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1/27
量茶器具
如罗合(筛茶用)、则(量茶用),用于筛选和计 量茶叶。
盛茶器具
包括水方(盛水用)、瓢(舀水用)、鹾簋(盛 盐用)等,用于盛装煮茶所需的水和调料。
饮茶器具
如碗(饮茶用),是唐代最主要的饮茶器具之一。
10
03
《茶经》中体现的茶道精神
2024/1/27
11
精行俭德:品质修养要求
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
6
02
唐代茶文化现象解析
2024/1/27
7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 时期之一,茶叶的种植、加工和 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茶文
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交流推动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茶叶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通 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周边国 家和地区,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和交流。
佛教禅宗影响
唐代佛教禅宗盛行,茶叶作为禅 修的重要辅助品,被赋予了更多 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推动了
饮茶之风的盛行。
2024/1/27
8
唐代茶事活动类型与特点
宫廷茶宴
唐代宫廷中经常举行茶宴,以茶 待客、以茶助兴,展现了唐代茶 文化的最高水平和宫廷礼仪的庄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案(word版)
2021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7.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8.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
它(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9.《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
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10.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
这一演变( )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11.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2.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农政全书》书影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13.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
茶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云南普洱市茶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摘要:我国是茶叶的祖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随着茶叶事业的发展而深入。
茶文化内容丰富,其“茶逾是茶文化的核心。
本文从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及特点简述了茶文化的基本情况;从近期普洱市茶文化发展动态说明茶文化的活动与研究已得到人们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城市旅游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根据普洱市的城市特点,提出弘扬茶文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城市发展;作用Abstract: China is tea of the country, tea cul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ea and in-depth. Tea culture rich in content, its "tea is more than the core of tea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ea cultur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 ic situation of the paper tea culture; from the recent development that dynamic pu-erh tea tea tea culture activities and research already get people love and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i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city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city of pu-erh tea city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carry forwar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cit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tea culture; Urban development; role目录一绪论 (3)(一)国内研究现状 (3)(二)国外研究现状 (3)(三)研究方法 (4)二概述 (5)(一)茶文化的内涵 (5)(二)茶文化的形成 (6)(三)茶文化的特点 (7)三普洱茶文化与普洱市发展的关系 (8)(一)茶文化的研究及发展动态 (8)(二)茶文化在构建普洱市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9)(三)茶文化对普洱市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0)四弘扬普洱茶文化、加快普洱市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1)(一)在产业发展中弘扬和提升普洱茶文化 (11)(二)重视普洱市茶文化的旅游开发,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12)(三)挖掘普洱茶文化的内在价值,促进普洱产业的优化 (12)五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一绪论普洱茶属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滇西南,经历数千年的时间,普洱茶沉积下绝无仅有的文化宝藏,遗留了悠久的历史风情。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饮食文化》课程
一、课程简介及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思路(结合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体描述学习本课程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价值目标,介绍整门课程“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情况和思政元素的挖掘建设情况,1000字左右) 饮食文化课程是一种带有浓厚“生活属性”的知识文化体系,课程主要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形成特点、菜系的形成、茶文化、酒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中医与养生、饮食民俗、餐饮礼仪等内容,通过系统的梳理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当代中西方、南北方、各地域、各民族所形成的饮食差异,运用所学的知识能辨证的分析当代各地域、各民族的饮食特征,以及当前社会热点所引发的饮食文化原因。
通过开展饮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构建生活化、多元化的思政课堂,丰富思政教学的文化内容,增强思政教学的趣味性。
饮食文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正是固本守源,不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多元文化环境下,需要学生形成的正确文化观。
本门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思想精髓,将中华饮食文化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以学科教学目标为依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消化。
饮食文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重点从精神内驱、思维意识和综合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历史典故、当代民营企业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产生自我上进的精神内驱力。
通过健康知识和饮食观念的演变,可以有效补充学生健康知识的匮乏,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使学生在饮食文化中掌握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将健康饮食与健康思想“一体化”实现有机融合。
通过巧妙融入时代热点、名著赏析和地域民族特色,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疑虑,通过深度解读传统饮食文化的礼仪和民俗,将饮食知识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饮食文化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对行茶风格与韵味的看法
对行茶风格与韵味的看法中国茶文化美学是以儒、释、道三家的美学为基础逐步构建了中国茶道美学。
先秦许多思想家都提出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如老子、孔子、庄子、荀子、孟子。
自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中国带来了新颖的美学理念,从此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茶文化美学思想。
其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涤除玄鉴,澄怀味象"、"道法自然,保合太和"等美学理念。
"天人合一,物我玄会""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茶人人生观的反映,也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
"物"是指审美客体,"我"是指审美主体。
"玄会"是指审美主体在确信"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对审美客体真挚的爱,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界限,全身心与客体进行情感交流,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与道会真"的境界。
美本于道,而道是最高层次的美。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则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茶人深信"茶"即人在草木之间,以茶修身养性,便可发掘心中潜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
文中曾提到宋代茶人苏轼所作的《汲江煎茶》,诗里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和律动,荒城的幽玄与恬静,表达出从实景生禅意、从有限中生无限,从缥缈中见韵致,从空灵处见精神。
苏轼在汲、煎、品、听的五感体悟中,与茶融为一体并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玄会"的境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创立了作为中国茶道美学为基础的"比德"审美理论。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
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
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
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
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
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
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
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
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中华茶文化主题教学设计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通识课《中国文化英语说》为例
2019年第0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弥补小众茶文化信息不足的困境。
“文化混合式教学”得到“互联网信息混合式教学”基础理论的启发,将茶文化、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进行课堂混合教学和课下研讨教学。
基于茶文化古文语言的文学性,因此,将汉语言文化作为中职院校英语微课混合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在课堂上,利用传统文化的微视频片段和茶文化的微课件,作为案例分析穿插在课堂英语基础内容的教学中。
通过茶文化思想在普通英语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学生可循序渐进的了解茶文化思想。
其次,在课下的线上网络教学中,教师将汉语言文化的部分基础理论进行讲解。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基础教学,其微课的课件覆盖面较广、课程体系较为完善。
学生从体系化的汉语言微课中,对茶文化的小众词汇、茶文言文语言和中华传统文化语言历史有所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对茶语言的英语语义进行翻译和辨别。
最后,在多重文化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小众视野下的茶文化、茶习俗等茶语言元素与学生共同研习探讨,在实践中开拓中职院校的自有微课体系。
3.2信息混合共享重构生态型课堂在混合学习理论与微课教学共同创新了教学方式的同时,中职院校的教学主题理念也需随着形式的创新而不断发展。
对于教师微课教学掌握能力不足的困境,以及中职院校教学“职业针对性强”的特征,教师可应用信息混合共享模式,重构线上线下的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旨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性格,培养具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学生。
在茶文化英语微课视频资源不足的当下,让学生自己去创建微课视频、微课课件,将学生的微课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中,甚至让学生用英语口语自己进行课堂十分钟的微课视频讲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在制作微课视频的同时,提高对茶文化英语的理解力和英语口语能力。
学生在制作微课课件时可通过与教师的线下交流,保证课件的教学有效性,还能够以此促进师生关系。
3.3双主体混合育人优化师生关系中职院系生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茶文化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探索与思考
茶文化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探索与思考摘要:我国是茶的故乡,除了作为一种饮品,更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茶文化有着丰富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涉及到各个领域,比如语言、音乐、体育等。
本文将从茶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茶文化对其他学科的作用等方面,来探索和思考茶文化融入其他学科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茶文化,多学科,教学思路引言茶是中国的国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的学问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比日本古老。
很早之前,中国就把喝茶看作是一个自我思考或艺术,也是一种更好地欣赏生活的方式。
中国的茶文化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不仅体现了文明精神,而且体现了思想形式的精神。
如基础的品茶文化,要讲究茶叶的颜色、香味和味道、泡茶的水质甚至茶具,此外还要注重环境、氛围、音乐和人际关系,这样品茶者才能彻底的品味到茶的韵味和体味到“清、敬、乐、真”的茶精神。
此外,茶还与中国的道教、佛教和儒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通过饮茶来修身养性,保持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佛教通过喝茶来深入了解禅;而儒家思想认为饮茶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水平,强调客观环境和内心的感受。
茶文化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饮食、贸易、人际交流等,当然也是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素材。
现如今,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创新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茶文化课程的开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文化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理念和内涵,很多教育者已经开始探索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与现代各学科的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思路方式,将为我们现代教学带来重要的转变。
本文就以茶文化与英语、音乐、思政三门学科的结合进行综述。
1.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从当代英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
结合目前中国当代英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要求,将文化教育与英语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尤其是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融合英语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我国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中国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1. 在古汉语中,“文”与“纹”相通,其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答案:对2.2. “文”“化”两字联用,包括两种含义。
()答案:二是用做动词,是一种过程,指以“文”“化”之,是指使用一定的方法将文明礼仪普及教化;一是人类精神、智慧、意识及其创造的成果之总称3.词源上,文化是早于文明的概念。
()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中国的地形地貌自西向东构成了落差显著的阶梯()大阶梯。
答案:2.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包括()。
答案:适宜农业的气候、土壤;广袤多态的地况;半封闭的大陆3.中华民族基本上表现为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的多民族的内向凝聚。
()答案:对4.从()开始出现州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答案:东汉5.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答案:人口;疆域;民族;政区6.西域在()朝代纳入了中国版图。
西汉7.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答案:适宜农业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半封闭、内陆性的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黄河、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便利农耕,人们依赖土地,重视农业,养成了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与荒漠地区,常以迁徒与战斗来对付来自自然界或异族的压力,养成了()的特点。
答案:孔武好战;精于骑射9.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其优点在于定分,即权力由天定而不由人定。
()答案:对10.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庙祭祀制度;分土封侯制;大宗、小宗制度第二章测试1.儒家文化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
答案: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普通大众盛行的儒家文化2.中国先民们的原始宗教崇拜,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答案:生殖——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3.“巫”,从字形结构上来看,上有天,下有地,天地相连,中间有人。
茶文化心得体会5篇
茶文化心得体会篇1“茶禅一味”的真有人说:茶文化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我以为此论大谬。
在我看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但不会消亡,相反,还会发扬光大,为什么?因为茶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刚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所缺乏的。
其一,茶是沟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与最基层的民间文化的一座桥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说法,叫做“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七种修养,属精英文化的至高境界,其中有茶;在中国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开门七件事,其中也有茶。
茶在两种文化层面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唯一的,因此也是不可替代的。
事实上,茶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扮演着沟通高雅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特殊角色,它能使文人们多几分民间情怀,也可使百姓们多几分文人情趣。
这实在是一个很可爱的角色。
其二,茶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
在这种情势之下,以茶会友、客来敬茶等传统民风,便显现出特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往往内心浮躁,充满欲望,当此之际,一杯清茶正可以清心醒脑,涤除烦燥,使心情恢复平静。
可以说,茶是最适宜现代人的“时代饮品”,它可以使许多现代人的“现代病”不治而愈。
其三,茶是世俗生活与宗教境界之间的中介体。
佛教与茶的关系堪称水乳,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
茶禅如何一味?首先是渊源有自。
茶之兴,得益于禅。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可见,茶的驱除困魔的功效,恰好为禅家所利用。
而“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又多产好茶,近水楼台,茶为禅用,也是顺理成章。
但是,光有渊源还不够,茶禅之所以能够一味,还有更深的禅机。
禅宗讲究顿悟,顿悟强调的是“当下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初中研习课程·抽丝剥茧谈谈茶 茶文化 初中生初一研习市级示范课学生讲课
小时。
茶艺欣赏 04
01
茶道是一种艺术。
16
17
实践出真知 05
01
我和茶
18
19
20
茶文化
01
与茶相关的诗词
02
茶与中国文化、民族气质
21
与茶相关的诗词 01
01
红泥小火炉。
22
• 宋代苏轼 《汲江煎茶》
• 煮茶 皮日休
•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有蟹 目溅,乍见鱼鳞起。
3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 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 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 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 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 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 京成立,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 研究会” 在抗州成立, 1991年中国 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 成。
•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 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 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 味无穷。
28
•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 生态平衡学。 •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而道、佛 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 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 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园林工程概预算项目实训课程思政教学
园林工程概预算项目实训课程思政教学———以茶文化口袋公园为例陈怡玎,舒美英*(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诸暨311800)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体现在专业课的思政教学,如何将思政教育无形无影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是广大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提炼了中国茶文化所蕴含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思政元素,设计BOPPPS 教学模型融入园林工程概预算项目实训教学。
教学实践效果表明,学生们普遍树立了工匠精神,“笃定执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创新精神”4个评价维度均得到了显著性提升,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茶文化;口袋公园常嚼吃茶树鲜叶予以解毒,劳动人民因此形成了茶叶可解毒的认知。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进步,劳动人民掌握了籽播种植技术,渐渐开始驯化野生茶树,发展人工种植。
在茶树种植技术不断成熟促进下,茶树逐渐从西南山区向陕西、河南等地发展,茶作为治病药物的标签渐渐模糊,逐渐发展为寻常百姓日常饮用之物。
以茶为媒、以茶会友,茶因此而成为中国的“国饮”[4]。
文化皆具社会属性,茶文化亦然。
茶文化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沉淀,以及现代社会的革新创造,形成了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具体包括茶叶生产活动方式、茶叶消费使用过程中各种有形的载体等显性物质文化形式,以及系列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和敬怡真”价值文化和“天人合一”心态文化等隐性精神文化形式。
茶文化在茶叶生产与消费过程无处不在,呈现于种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活动中。
1.2茶文化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从汉代《汉书·地理志》著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到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皆有考证[5]。
茶文化从唐宋时期发展鼎盛、明朝普及到当代远播海外,茶文化蓬勃发展至今,在种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蕴藏着匠人对技法不懈追求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
以茶文化为例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2020年第03期教育实践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协会高教科研一般课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JX2019D4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郐琳琳(198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汉语国际教育。
收稿日期:2020年2月10日。
1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教育价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一方面,文化与语言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解,则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汉语语言的认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底蕴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视野,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则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当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如茶文化与我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等传统哲学思想具有紧密关系,并且具有茶书、茶诗、茶画、茶歌、茶艺等多元化的存在形态,为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茶文化教学,具有丰富的题材与内容作为支撑。
也正因为如此,学生能够通过茶文化对中国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乃至审美观等作出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从而实现自身文化素养与语言素养的协同提升。
由此可见,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展现出了重要价值,为此,探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设计策略,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设计2.1茶文化教学原则在围绕茶文化开展教学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从而确保茶文化教学的开展更为规范、有效。
具体而言,茶文化教学设计中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茶文化教学设计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饮⾷⽂化课程标准中国饮⾷⽂化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1.1课程的性质和作⽤《中国饮⾷⽂化》课程是酒店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和营养与配餐专业的学⽣开设的⼀门专业考查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在已经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酒⽔服务与管理》《⾷品营养与卫⽣》等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步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使学⽣了解中国饮⾷⽂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饮⾷⽂化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饮⾷⽂化的博⼤精深,掌握社会公众的消费⼼理,并能应⽤于今后的实践⼯作中,为将来成为酒店的初、中级管理⼈才和⾼级服务⼈才打下理论基础。
1.2课程设计思路1.2.1课程的设计理念《中国饮⾷⽂化》这门课程在内容选取上本着理论够⽤、强化能⼒、⼯学结合、活化情境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采取⼯作流程模块化、模块内容任务化、任务驱动项⽬化、项⽬导向具体化、具体考核过程化的⽅式,同时突出实践能⼒,开展情景教学⽅法,尽量模拟实际⼯作环境,加深学⽣对⼯作环境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每⼀位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学⽣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求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注重过程的评价。
1.2.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以餐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为核⼼,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考级标准,以需求“个体”、“群体”为对象设计学习情境,构建学习任务。
同时,以设定的学习性⼯作任务为引领,以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课程主线,以学⽣的职业素质养成为核⼼,根据学⽣的认知特点,采⽤递进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学⽣通过完成不同的需求性任务,学会必备知识与技能。
最终能够引导学⽣利⽤各种资源,强化学⽣⾃主学习能⼒。
同时,本课程设计坚持以职业能⼒培养为主的教育观。
以职业能⼒的培养为重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肴馔⽂化、茶⽂化、酒⽂化,饮⾷习俗和礼仪等,在授课过程中,除教师单纯讲授外,还要求学⽣收集资料,分组讲解。
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中, 能帮助 学生更 好地认 识 中英茶文 化的 差异 , 还 能丰 富 自己的知 识 。
另外, 情景教 学也是可采 取的方式 。 多媒体 的教学设 备能将茶文化 展现 得 淋漓尽致 , 让学生在视 觉和听觉上都 感受到 中英 茶文化 的差 异性 。 情
学术 专 业 人文 茶趣
基于 中英茶文化 的差异 的大学英语教 学模 式构建
高 峰
( 大连 医科大 学外语教 研部 , 辽宁 大连 1 1 6 0 4 4 )
摘 要: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 悠久的历 史。 并成 为人 类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 当代 大学生在 大学 英语教 学过程 中可 以获取很 多茶
一
茶 文化 ) 等 开 展 比较 构建 ; 同时, 基于 我 国茶 文 化 内部 的地 域 性 和流 派 性 都 比较广 泛和 多 元 , 可 以尝 试在 中华茶 文 化 内部 进 行 一定 的 比 较研究, 用 内部 的互文 性和 外 部 的互 文 性形 成 一种 茶 文化 与 茶 文化 之 间的和 谐沟 通和 语 言上 的 对话 。 参 考 文献
关键词 : 中 英茶 文化 ; 大学 英语 ; 教学模 式; 差异 性
中 国的茶文化 被欧 洲 引入 , 在 融合 了当地人 文后 , 更具 英 国文化 , 因而中英茶文 化既有共 同性也有 差异性 。 而我们 学习英语 , 在 一定程度 上 就是在学 习英语世 界的文化 , 因此 , 茶文化这 种拥有独 特英 国文化 的 载 体正是我们 英语教 学的一个切入 点 。 并且 , 相对 而言茶文化 对中 国学 生 来说又是熟 悉的 ,所 以 以茶文化 为依托来学 习英语 是非常完 美 的一 种 方式 。 1 基 于 中英茶文 化差异 的大学英语教 学模式 的意 义 文化 的教 学是英语课 堂教学 的重点 , ’ 而一 个国家传 统 的文 化是教
中国美学史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学
“体验”
“体验”是一种个体性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由自觉性和强烈的情感选择性,也有很大 的主观随意性和直觉性,有别于逻辑思考。“体验”表征着“涵泳”是一种为“求本”“复 性命之本然,求造圣贤之极”的个体性生命意识的自觉活动。这就是朱熹所说的“读书须是 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心。少间体验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朱子语类》卷120) 在“体验”的状态下,由此,也就有了“吾心”便是“天心”之必然逻辑。
就门类和形态美学而言,则有哲学美学(儒学、道学、禅学、藏传佛学、中国伊斯兰等)、 文学美学(诗论、文论、词论、散曲等)、艺术美学(书论、画论、乐论、律论、金石学 等)、设计美学(器物、服饰、家具、舟车、机械、建筑、规划、风水、陶瓷、髹漆、装饰 等)、生活美学(风俗、文玩、园林、女红等)等各领域美学样态的全方位展开。
北宋东京继承了后周汴梁的城市规制,打破了汉唐长安城传统封闭的里坊制度,呈现出了城 市的新结构。第一,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 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也为繁华街区。第二,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如 州桥以北为住宅,州桥以南为店铺。第三,有的街道住宅与商店混杂,实际上变住为商,商 住合一。第四,集中的市场与商业街并存,如大相国寺,被称为“瓦市”,其“中庭、两庑 可容万人”,“每一交易,动计千万”。在一些街区还存在夜市,如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 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有许多酒楼、餐馆通宵营业。《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等都 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业街的面貌。到北宋末年,东京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集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大都市。
400多年征战与大一统的时空流变,始终都是以“中华”天下观为核心,而且力量强大的政权, 都把自己看作中国的正统,坚持着中国天下观和中心观。因此,宋辽金元时代多样性的时空 美学同时又是中国型的天下观中的美学。宋辽金元时期的空间分割、流动、统一,同时也呈 现出中华民族美学的分类、流动、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考古2015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建余悦摘要:中国茶俗学是茶文化与民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交叉学科。
本文提出了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建,具体阐述了茶俗的定义及其内涵,茶俗的划分原则及其类型,茶俗学的概念和学科特征,茶俗学的研究范畴及方法,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特色。
关键词:中国茶俗学;茶俗;理论构架;学科特征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5)02-0154-07自从1983年参加首届全国民俗学讲习班并进行民俗研究,已经30余年。
如果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开始,时间更长得多。
而研究中国茶文化,我也几近30年。
在这长时间内,茶俗是我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把茶文化与民俗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中国茶俗学”是我不断思考的学术问题。
我与叶静博士合作,完成了专著《中国茶俗学》,并于2014年12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借此机会,现将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架要点介绍如下,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意见,以便不断完善。
任何学科的确立,必须首先明确其定义和内涵,明确其属性和学科定位,明确其学科范畴和研究方法。
茶俗与茶俗学虽是一字之差,两者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于关于茶俗事项的表述,后者则是前者基础之上的学科称谓。
前者是学科的基础,后者是事项的理论概括。
一、茶俗的定义及其内涵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茶道、茶艺、茶俗堪称“三足鼎立”,互为影响。
如果说,茶道是灵魂,茶艺是形象,那么,茶俗就是基石。
任何建筑,没有深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健美的形象,也更不可能有高尚的灵魂。
正是由于茶俗的存在,才使茶文化的体系如此根深叶茂,如此博大精深,如此动人心魄。
应该如何定义茶俗呢?这自然也与茶道、茶艺一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与前两者有别的是,竟然很少有论者给茶俗下定义,只是在叙述具体事项时,表明作者对茶俗的取向,大多局限于茶的品饮风俗。
而余悦在参与编撰《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时,则给茶俗以清晰的界定和概括:茶俗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
在不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行业,茶俗的特点和内容不同。
因此,茶俗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继承性、播布性和自发性,涉及社会的经济、余悦,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54政治、信仰、游艺等各个层面。
所谓“地域性”,是指茶俗产生和存在于特定的区域和环境。
这种茶俗在空间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可以称为“地理属性”,或者是“乡土属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举凡地理位置、温度气候,物产特点、生活习惯,还有社会环境、文化氛围,都会使各地茶俗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茶俗表现出来的南北差异、城乡差别,正是地域性的体现。
其实,地域性还可以精准到更小的范围。
同为山区,由于自然封闭程度的不同,各自的茶俗会有区别;同为江南,对于茶的嗜好、品饮方式也会有距离。
工夫茶传统的多种流派,如同为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和铁观音就并非完全一样。
所谓“社会性”,是指茶俗在一定社会时期产生和发展,并且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
例如:饮茶风俗的真正盛行,始于唐代。
据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在开元、天宝年间,饮茶之风稍有蔓滋;到广德、大历年间,则“遂多”;而至建中之际,“已后盛矣。
”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也说道:“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于中地,流于塞外。
”唐人的两则记录,正好说明了茶俗的这种社会性。
所谓“继承性”,是指茶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代承袭的特点和方式。
我们所说的“世代承袭“,并非父传子、子传孙式的家族传承,而是从整个历史时代、整个社会群体方面的观察,是一种历时性的考察角度。
例如:“时新献人”的赠茶习俗,也就是新茶初制时以茶为礼,馈赠亲友。
这种赠茶风俗,唐人作品常有记叙。
著名大诗人李白漫游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僧人中孚赠他以前所未见的荆州新产仙人掌茶,故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致谢。
“时新献人”的赠茶习俗,一直延续到当代。
所谓“播布性”,是指茶俗具有传播和散布的自由属性。
这是与“继承性”相区别的从空间视角的考察。
茶俗的播布性,存在多种层面:一是带有本土特征的区域内传播和散布;二是跨越地域的较为广泛范围内的传播和散布;三是超越不同阶层的传播和散布。
播布的方式,大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也有的是通过书面的或其他媒介为载体,加速和扩大这种茶俗的影响力。
当然,播布还与接受有关联。
播布并非一定接受,只有接受了才会产生实效性。
如潮汕工夫茶原来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但现在已经超越地域和阶层,成为全民性的茶俗,这就是例证。
所谓“自发性”,是指茶俗的发生和发展是由自然状态的、自发自为的。
茶俗的出现,除了极个别事项外,大多是在不经意间油然而生,并非由于政府或其他强力的介入。
这种“自发性”的存在,使茶俗具体产生的时间很难界定,只有大体的一个时期。
而且,我们现在所说的历史上的茶俗,只能根据已有的文献界定其时间,但文字的记录往往落后于真正发生的准确日期。
同时,“自发性”也带来了首创人员的模糊性,很难说是某人的创造、创意、创新,只能是一定区域的群体意识和行为。
茶俗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
在日常的饮茶活动中,民众对伦理道德、未来生活的愿望和对社会的美好追求,也会渗透到一杯茶汤中。
以茶敬客,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习俗和最基本的礼仪;以茶敦亲,是通过晚辈向长辈敬茶表现出敬尊长、明伦序的重要内容;以茶睦邻,是以茶和睦邻里、友爱相处的象征;以茶赠友,是“茶表敬意”和增进感情的办法;以茶联谊,是聚朋会友、共赏佳茗、增强友谊的方式。
甚至“吃讲茶”,都是以茶化解仇恨、解决矛盾的有效形式。
这些茶俗,表现出和睦、和谐、和平、和美、和乐、和气、和洽、和亲、和善、和顺、和悦等一系列风尚,也是茶文化核心“和”的体现,对于今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茶俗还伴随着人的前生后世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茶香人生”。
例如:孩子“洗三”时的绿茶水洗头,象征美好的开头;满月剃头时的“茶浴开面”,意示长命富贵;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建155农业考古2015·2周岁时的“烧茶”之俗,表示祝贺喜庆,都离不开吉祥寓意的茶。
而在婚姻的礼仪中,茶更是贯穿着始终,故有“三茶六礼”之称。
“三茶”即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时的“合茶”。
也有的把提亲、相亲和洞房前三次所沏之茶水,合称“三茶”。
还有的在婚庆时要举行三道茶仪式,第一道白果,第二道莲子、枣子,第三道才是茶。
虽然“三茶”之说,地域有分;“三茶”之仪,民族有别,但都取茶“至性不移”之意,表达出对爱情的坚贞。
甚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有的逝者要用茶叶枕头,或手执茶枝,或放上茶叶、草烟、芭蕉、米粒、水酒等供物的冥器“合帕”。
至于以茶为祭,采用被视为圣洁的茶,是向神灵、先祖表达虔诚敬意的最好方法。
茶俗虽然产生和存在于民间,但并非只有俗事的表现,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质朴的哲理。
茶俗与社会、与人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不乏睿智和深刻。
在一般的认识中,茶道思想源自于儒释道,其实,茶俗所体现的大众思想观念也是源头之一,并且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民众在平时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际交往,往往以茶寄托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观念。
像大家所熟知的白族三道茶通过“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饮,表现出世俗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质朴的生活哲学、人生哲学。
又如:唐代兴起的“茶礼”历经宋元明清直到现当代,从萌芽、演变到发展,几乎成为婚俗的代名词。
茶在婚俗中,是纯洁、坚定和多子多福的象征。
因为“茶性最洁”,所以表示爱情冰清玉洁;因为“茶不移本”,所以表现爱情的坚贞不移;因为茶树多籽,所以表明子孙繁盛,家庭幸福。
这种茶俗与大众哲学的关系,是在历史的传承之中,是在自然的生活之中,像行云流水般的自如自在,像与生俱来般的如影相随,并且深深地浸入血脉、骨髓,肌体般溶为一体。
二、茶俗的划分原则及类型茶俗分类应该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看起来仅仅是个技术性问题。
其实,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对于纷繁的茶俗如何进行整体把握,茶俗的基本特性如何认识,茶俗的文化内涵如何理解,茶俗的历史走向如何探讨,茶俗的未来发展如何预测。
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是对于茶俗问题的条分缕析。
而要解决茶俗分类问题,首先是要确定分类的基本原则。
茶俗分类应该采取哪些原则?至今为止,似乎还没有谁提出系统意见。
这一问题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茶叶的发现和利用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茶叶的分类也一直是茶学界争论的问题,只是近些年才逐渐地公认为六大茶类。
而茶俗的情况更为复杂,也更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探索。
余悦在《中国茶韵》一书曾提出茶艺划分的三大原则:同一原则,个性原则,功能原则。
这些原则,也可以借鉴和运用到茶俗分类方面来。
下面,我们对此作些阐述:(1)同一原则。
就是说,根据同一种标准,对茶俗进行分类。
这同一原则应该贯彻一种茶俗类型的始终,并且根据同一原则能够将茶俗进行多层次的细分。
(2)个性原则。
既然某一种类型的茶俗能够独立出来,它就不应该和其他的雷同,而应该具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区别,应该考虑到各方面的自然的和人文的不同属性。
(3)功能原则。
也就是从茶俗的作用来看。
茶俗虽然是约定俗成的,但也有外在表现与文化内涵的一致性,其实用性毕竟是基本的和第一位的。
此外,还有分类的多角度原则。
也就是说,同一种茶俗,由于着眼点不同,可以归入不同的茶俗类型。
分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考虑到该种茶俗的各个层面和属性来进行区分,人文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科学和特性多方面的立体透视。
茶俗的事项繁多,不胜枚举。
如果从各不同的角度划分,茶俗的类别也繁花似锦,蔚为大观:156以茶俗内容划分,有茶叶生产习俗、茶叶经营习俗、茶叶品饮习俗等;以茶俗时间划分,有古代茶俗、现代茶俗、当代茶俗等;以享用茶俗的阶层划分,有宫廷茶俗、文士茶俗、僧道茶俗、世俗茶俗等;以茶俗文化分类,有日常饮茶、客来敬茶、岁时饮茶、婚恋用茶、祭祀供茶、茶馆文化、其他茶规等;以民族划分,许多民族都有各具民族特色的茶俗,对茶的观念、茶叶制作、茶具使用、茶饮品味,均不相同;以地域划分,南北大相径庭,可以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中原五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可分出若干茶俗区。
正是在这样的体系中,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国茶俗的全貌。
也正是遵循着这样的体系,写作了《中国茶俗学》这本著作。
在随后的各个章节,我们将对这些类型分别进行具体阐述。
三、茶俗学的概念和学科特征茶俗学是指研究茶俗事象的成因、特征、功用、关系的学科,是基于茶文化和民俗学的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