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岩性描述

合集下载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钻孔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野外描述

野外描述
王晓功(2)2006.06.05
中厚层石英砂岩
岩石风化面为浅色,新鲜面为暗灰色,变余砂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层厚一般在0.5m-1m。矿物成分:石英约90%以上,其次有长石及铁质物质,颜色变深。
王晓功(2)2006.06.05
细粒花岗岩
岩石风化面为黄褐色,新鲜面为灰黄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石英含量约30%,钾长石约含50%,斜长石约含15%,黑云母约含5%。矿物粒度一般在1-2mm。矿物自形程度一般为半自形-它形晶。花岗岩呈岩枝侵入石英砂岩中,有些石英砂岩呈捕掳体状。
王晓功(2)2006.06.05
细粒钾长花岗岩
岩石风化面为黄褐色,新鲜面为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含量约30%,钾长石含量约60%,斜长石约少于10%,偶见黑云母。矿物粒度一般在1-2mm。矿物自形程度为半自形-它形晶。
暗色矿物呈定向排列,呈片状构造。岩石中见有钾长石斑晶,含量约20%,斑晶粒度一般在2-3mm。有定向拉长现象,或呈眼球状。B.1033.b
王晓功(2)2006.06.05
中粒石英砂岩
岩石风化面为浅灰色,新鲜面为深灰色,变余砂状结构,厚层状或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砂粒,粒度一般在0.2mm左右,含量约占95%以上。少量长石及铁质成分,硅质胶结。
岩石风化面为灰黄色,新鲜面为灰色,微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钙质成分,放大镜下可见有亮晶。结晶灰岩中夹有石英砂的薄层,厚约0.5-1m左右。
王晓功(2)2006.06.05
厚层状粗砂岩
岩石风化面为黄褐色,新鲜面为灰色,变余砂状结构,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石英95%以上,粒度为1mm左右,个别石英颗粒可达2mm以上,有的可达5mm。可称为含砾石英砂岩。

野外岩性描述

野外岩性描述

1.黏土(粉质黏土):黄褐色,软塑,可见铁锰结核及铁质氧化物浸染条纹,微弱可见云母碎屑,刀切面光滑(较光滑)。

表层0.00-0.40m为种植土,黑褐色,可见植物根系。

在1.8-2.0米,为浅黄色,硬塑。

2.粉土:黄褐色,中密,潮湿,含有细中砂颗粒,见锈斑。

3.中砂(粉砂,细砂):黄褐色,稍密,潮湿(稍湿,饱和),由石英、长石组成,分选性好,级配差,均粒结构,含少量黏性土。

在5.2-5.6米夹粗砂薄夹层,黄褐色,稍密,饱和。

4.粗砂:黄褐色,中密,饱和,由长石-石英质砂组成,分选性一般,级配较好,混粒结构,含少量黏性土,中间含有砾石颗粒,粒径在5-10mm之间,含量约10-20%,零星可见卵石颗粒。

5砾砂:褐黄色,中密,饱和,由长石-石英质砂组成,分选性差,级配好,混粒结构,含少量黏性土,中间含有卵石颗粒,粒径在30-50mm,最大可达80mm,含量约10%,在15.8-16.2为细圆砾土,黄褐色,中密,饱和。

在16.7-17.0m为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

6.细圆砾土:黑灰色,中密,饱和,由砂岩和少量花岗岩类组成,一般粒径为10-18mm,最大粒径可达80mm,呈浑圆形(圆棱形),充填物为中粗砂,含量约20-25%,含5-10%的黏性土。

7.粗圆砾土:褐黄色,密实,饱和,由花岗岩类及砂岩组成,一般粒径为20-35mm,最大粒径可达120mm,圆棱形(浑圆形),充填物为粗砾砂及黏性土,含量约20-25%。

8. 卵石土:褐黄色,密实,饱和,由砂岩及花岗岩类组成,一般粒径为60-85mm,最大粒径可达150mm,圆棱形,充填物为细圆砾土,含量约20-25%,含少量黏性土。

9. 泥质砾岩:黄褐色,砾状结构,层理构造,泥质胶结,无胶结强度,半成岩化,主要由细圆砾组成,一般粒径5-15mm,最大可达80mm,岩芯多呈砂状,局部呈短柱状,个别砾石已风化成土状,黏性土矿物含量约20-30%。

10,杂填土:灰色,稍密(松散,密实),稍湿,由砂土,砖头,碎石,黏性土及少量生活垃圾(炉渣,塑料袋等)组成。

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

内蒙古工作区主要岩性描述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地勘一院内蒙分院2011年9月1日岩性野外观察定名参考资料沉积岩的分类表按厚度把层(岩层)分为:块状层C>lOOcm);厚层(100—50cm);中厚层(50—10cm);薄层(10—lcm);页片层(1一0.lcm);显微层(<0.lcm)。

陆源碎屑岩的分类1、砾岩:碎屑直径>2mm2、砂岩:碎屑直径2-0.063mm3、粉砂岩:碎屑直径0.063-0.004mm4、泥质岩:碎屑直径<0.004mm砾岩类1、一般特征直径大于2mm的陆源碎屑,其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砾岩,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主要特征按砾石大小可分为:巨砾岩(角砾岩)砾石>256mm;粗砾岩(角砾岩)砾石256-64mm;中砾岩(角砾岩)砾石64-4mm;细砾岩(角砾岩)砾石4-2mm;砂岩类1、一般特征粒度为2-0.063mm的陆源碎屑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砂岩。

2、砂岩的分类按粒度分类:巨粒砂岩2-1mm;粗粒砂岩1-0.5mm;中粒砂岩0.5-0.25mm;细粒砂岩0.25-0.063mm。

按成分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3、砂岩的主要类型石英砂岩:碎屑物质几乎全部由石英组成,含量在95%以上,胶结物多为硅质.钙质.铁质和海绿石质,具中-细粒,少数为粗粒,一般园度高,分选好,颜色常为灰白色,多为分布广泛的厚层状。

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中长石大于25%,石英小于75%,岩屑含量小于长石,胶结物多为钙质.硅质和铁质,具粗-中粒结构,园度较差,分选不好或中等,颜色取决于长石及胶结物的颜色。

岩屑砂岩:中岩屑含量大于25%,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小于岩屑,填隙物大多数为泥晶基质,具中-粗粒结构,磨圆度和分选性都很差。

颜色以深色调为主。

4、砂岩的地质意义和研究方法粉砂岩类粉砂岩是指碎屑粒度为0.063-0.004mm的一种陆源碎屑类。

常见岩性——精选推荐

常见岩性——精选推荐

岩性描述1、灰黄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灰岩及泥岩岩屑,岩石具强硅化中等褐铁矿化,岩石局部被铁质侵染后呈砖红色。

2、浅褐红色构造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主要为灰岩,胶结物为灰岩岩屑及砖红色粘土,具弱硅化、弱褐铁矿化,岩石显揉皱现象。

3、灰黄色、褐红色碎裂岩化粉砂质泥岩、岩石呈碎块状,局部具有硅化、褐铁矿化现象,偶见碎裂状石英团块,,岩石呈半风化状,多成粘土及砂土状。

4、岩石中见溶蚀小孔洞,孔洞中充填方解石晶体,局部见方解石细脉沿裂隙面分布。

岩石局部见方解石细脉、方解石颗粒、溶蚀小孔洞,孔壁见方解石颗粒,结构致密。

5、浅灰、浅紫红色、灰黄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2-3厘米,一般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灰岩及泥岩岩屑,岩石具有强硅化若褐铁矿化,局部被铁质侵染后呈砖红色。

6、褐黄色粘土层,具有滑感局部中等风化,岩石整体较破碎,局部裂隙面偶见方解石细脉分布,脉宽1-4mm。

7、灰黄色角砾岩,菱角主要成分为灰岩,角砾呈菱角状次菱角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等,泥质含量较高,蚀变较弱,具弱硅化。

裂隙面见灰白色方解石薄膜,发育方解石细脉,呈网状展布,脉宽1-2mm。

8、浅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岩石极为破碎,由泥质灰岩碎块及泥质物组成;局部见石英细脉及方解石团块岩层面分布。

9、浅灰色薄层状灰岩,局部见方解石颗粒、铁质薄膜,泥质胶结。

岩石中见溶蚀小孔洞,空洞中充填方解石晶体,岩石裂隙面被铁质被摸充填。

10、浅灰色碎裂状泥晶灰岩,岩石见方解石团斑、方解石细脉,局部被铁锰质侵染,泥质胶结,岩石松散。

11、紫红色、灰褐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2-3厘米,一般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铁质、泥质,胶结较松散,局部可见褐铁矿化现象。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 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三大岩类岩性描述

三大岩类岩性描述

三大岩类野外工作描述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野外岩性描述

野外岩性描述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1•颜色: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

⑴ 影响因素: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不含混入物:白色、灰白色含铁质氧化物:红色、紫红色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多呈黑色、黑灰色2•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结构: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

野外鉴定依据:泥状结构: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

粉砂泥状结构: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

砂泥状结构: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

4. 构造: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

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

5. 生物化石: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 物理性质:注意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

7. 其他特征: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8. 综合定名泥质岩的野外命名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女口: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泥质岩描述举例1. 蒙脱石粘土岩: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

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

断口粗糙,略具滑感。

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

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

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二)碳諛盐岩分粪表石灰岩类白云岩类15粒孫岩混晶灰岩甄粒>30%题KU0—孔%颗X10%原地生物荻岩站晶荻岩题粒白云岩结晶白云岩高晶胶结泥晶基般泥晶淀晶A90%亮晶内碎屑泥晶内碎屑灰内碎屑泥晶灰内睡屑白云灰岩岩岩生樹礁石岩岩泥晶師粒灰岩師粒泥晶灰岩灰岩巨咼石次岩輪粒白云宕巨晶白云岩租晶白云岩骨粒贏晶骨粒泥晶骨粒骨拉(屑)泥泥晶灰岩中晶石获岩骨粒(屑)中晶白云岩Cffi)灰岩【脣)灰岩晶决岩生恸雇石细咼石灰岩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岩茨岩粉晶石灰岩粉品白忑岩团粒泥晶团粒荻岩団粒泥晶灰岩石灰岩团粒白云宕徽晶白云岩团塩亮晶团块灰岩泥晶内碎屑更岩团块屁品灰岩主物丘石团块白云岩2.碳酸盐岩的命名野外碳酸盐岩命名时,以上述表中的名称作为基本名称,结合结构(粒度)特征进「步细分。

野外岩性描述【范本模板】

野外岩性描述【范本模板】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1。

颜色: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⑴影响因素: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不含混入物:白色、灰白色含铁质氧化物:红色、紫红色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多呈黑色、黑灰色2.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

结构: 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

野外鉴定依据:泥状结构: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粉砂泥状结构: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砂泥状结构: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4.构造: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

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

5.生物化石: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物理性质:注意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

7. 其他特征: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8.综合定名泥质岩的野外命名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如: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泥质岩描述举例1. 蒙脱石粘土岩: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断口粗糙,略具滑感.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

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

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二)2.碳酸盐岩的命名野外碳酸盐岩命名时,以上述表中的名称作为基本名称,结合结构(粒度)特征进一步细分。

命名原则:颜色+层厚+特殊构造+颗粒类型(结构)+基本名特殊构造:为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等化学构造如:浅灰色中层鸟眼状微晶白云岩如:灰黑色中厚层虫屑泥晶灰岩(三)碳酸盐岩野外观察描述的内容⑴颜色碳酸盐岩的颜色多为各种色调的灰色,色调的深浅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

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

内蒙古工作区主要岩性描述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地勘一院内蒙分院2011年9月1日岩性野外观察定名参考资料沉积岩的分类表按厚度把层(岩层)分为:块状层C>lOOcm);厚层(100—50cm);中厚层(50—10cm);薄层(10—lcm);页片层(1一0.lcm);显微层(<0.lcm)。

陆源碎屑岩的分类1、砾岩:碎屑直径>2mm2、砂岩:碎屑直径2-0.063mm3、粉砂岩:碎屑直径0.063-0.004mm4、泥质岩:碎屑直径<0.004mm砾岩类1、一般特征直径大于2mm的陆源碎屑,其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砾岩,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主要特征按砾石大小可分为:巨砾岩(角砾岩)砾石>256mm;粗砾岩(角砾岩)砾石256-64mm;中砾岩(角砾岩)砾石64-4mm;细砾岩(角砾岩)砾石4-2mm;砂岩类1、一般特征粒度为2-0.063mm的陆源碎屑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砂岩。

2、砂岩的分类按粒度分类:巨粒砂岩 2-1mm;粗粒砂岩 1-0.5mm;中粒砂岩 0.5-0.25mm;细粒砂岩 0.25-0.063mm。

按成分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3、砂岩的主要类型石英砂岩:碎屑物质几乎全部由石英组成,含量在95%以上,胶结物多为硅质.钙质.铁质和海绿石质,具中-细粒,少数为粗粒,一般园度高,分选好,颜色常为灰白色,多为分布广泛的厚层状。

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中长石大于25%,石英小于75%,岩屑含量小于长石,胶结物多为钙质.硅质和铁质,具粗-中粒结构,园度较差,分选不好或中等,颜色取决于长石及胶结物的颜色。

岩屑砂岩:中岩屑含量大于25%,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小于岩屑,填隙物大多数为泥晶基质,具中-粗粒结构,磨圆度和分选性都很差。

颜色以深色调为主。

4、砂岩的地质意义和研究方法粉砂岩类粉砂岩是指碎屑粒度为0.063-0.004mm的一种陆源碎屑类。

野外常见岩石描述

野外常见岩石描述

斜长浅粒岩,风化色与新鲜面均为灰白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石榴石构成。

其中斜长石(65%±)灰白色,半自形板状-他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约0.5mm;石英(30%±)烟灰色,他形粒状充填,约0.5mm;黑云母少量,黑褐色片状,被绿泥石交代;石榴石少量,他形粒状,约为0.5mm,被绿泥石交代。

橄榄方解石大理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大理岩(55%),白云岩(35%),橄榄石(10%)。

英云闪长岩,风化色为淡黄色,新鲜面为灰白色。

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组成,其中,斜长石近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含量约为60%。

石英它形粒状,含量约为25%,零散定向分布。

黑云母片状,含量为约10%,局部绿泥石化。

石英闪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黑色,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构成。

其中斜长石近半自形板状-他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具绢云母化,含量75%。

石英他形粒状,含量15%。

黑云母鳞片-叶片状,零散略显定向分布,含量10%。

闪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黑色。

岩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组成。

其中斜长石(70%±),近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略显定向分布,绢云母化明显;角闪石(15%±),它形柱、粒状,与黑云母、石英等混杂定向分布。

黑云母(10%±),片状,主与角闪石混杂相对显条纹状定向分布;石英(5%±),石英它形粒状,零散或集合体呈似条纹状等定向分布。

板岩,风化色及新鲜面均为灰白色,变余粉晶结构,似板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生物碎屑组成。

其中方解石(90%±),它形粒状,杂乱分布;白云石(5%±),它形粒状;生物碎屑(5%±),主为棘皮类,零星分布。

灰黑色细砂板岩,风化色为黑色,新鲜面为灰黑色,变余粉砂状结构,似板状构造。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浅红色中粒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风化面为灰红色,新鲜面为灰白、浅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为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为钾长石浅肉红色,自形板状,大小约10-50mm,解理面宽平,玻璃光泽,分布不均匀,平均含量约10-15%;基质主要由长石、石英和暗色矿物黑云母等组成,斜长石灰白色,板状或粒状,大小3-5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15-20%;钾长石浅肉红色,板状,大小约3-4mm,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60%左右;石英无色透明、粒状,大小多1mm左右,颗粒较大者形成斑晶,无解理,油脂光泽,有时聚集呈团,含量约20-30%;黑云母褐色,一组极完全解理,片状,大小1-3mm 左右,珍珠光泽,含量约5-8%。

浅红色细粒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风化面浅灰色,新鲜面浅红色,细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构成。

钾长石:浅肉红色,半自形宽板状或板柱状,玻璃光泽,具有卡氏双晶,大小0.5-2mm为主,少量(1-3%)在2-4mm之间,含量约50-55%;石英无色,它形粒状,油脂光泽,大小以0.5-2mm为主,少量(2-5%)在2-4mm之间,含量约20-30%;斜长石为灰白色,解理发育,玻璃光泽,粒状,含量15-20%;黑云母黑色或暗褐色,片状,集合体大小1-3mm,绿泥石化,含量约5%左右。

岩石具绿泥石化,节理细密发育。

浅红色中细粒正长花岗岩浅红色中粒正长花岗岩浅红色粗中粒正长花岗岩:风化面浅灰色,新鲜面浅红色,粗中粒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构成。

钾长石:浅肉红色,半自形宽板状或板柱状,玻璃光泽,具有卡氏双晶,大小2-5mm为主,少量(3-5%)在5-7mm之间,含量约50-55%;石英无色或烟灰色,它形粒状,油脂光泽,大小以2-4mm为主,含量约25-30%;斜长石为灰白色,解理发育,玻璃光泽,粒状,含量15-20%;黑云母黑色或暗褐色,片状,集合体大小1-3mm,绿泥石化,含量约1-3%左右。

野外岩性判定

野外岩性判定

野外岩性判定
沉积岩:
①粘土岩:白色,淡、黄色,淡绿色,泥质结构;加酸起泡,有滑感,水侵后
强烈膨胀。

②页岩:泥质结构粉砂泥质结构砂泥质结构;有浅绿,淡灰,浅黑,浅黄,
褐,浅红色;有土味,无光泽,呈致密状,具有沿层理面分裂成薄片或页片的性质。

加HCI强烈起泡的为钙质页岩;坚硬致密的为硅质页岩;呈黑色不污手的为黑页岩;黑色能污手的为碳质页岩;不污手,用刀片刮之可成为连续的创花状,用火烧之有煤油气味的为油页岩。

③泥灰岩:隐晶质结构微粒结构;白色,浅黄,浅褐,浅红,浅绿,黑,杂色;
加稀盐酸起泡,反映后残留下有泥点,有粘土味,易风化。

④石灰岩:方解石为主;白色,浅黄,浅灰色等;结晶粒状结构,生物结构,
碎屑结构,鲕状结构;产状呈层状,遇HCI起泡。

⑤白云岩:白色,黄色,浅褐色,灰色,浅绿色,黑色;白云石为主;隐晶质
结构,生物结构,碎屑结构;遇冷盐酸不起泡或起泡微弱。

沉积岩:
①板岩:多深灰或近似黑色;粘土,云母,绿泥石,石英,长石;矿物颗
粒甚细,结构致密,板状构造;质致密而均匀,具光滑的板状形态,是由页岩经低级变质的产物,敲击时声音清脆。

②千枚岩:绿色,深红色,灰色及黑色;绢云母羊,石英长,方解石等;矿
物结晶较细,构造介于板岩和片岩之间,为片状构造,鳞片变晶结构;外形似板岩,但较板岩脆,表面显丝绢光泽,易分成薄而平的石板,由页岩或隐晶质的酸性岩浆岩经低变质而成。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1.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岩浆岩: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变质岩: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

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

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

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5.砂土:f、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岩石的野外描述及常见构造

岩石的野外描述及常见构造

50岩石的野外描述及常见构造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三种常见的岩;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沉积岩)又叫“水成岩”;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变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三种常见的岩浆岩: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

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酸性岩)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

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

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超基性岩)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

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

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产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吹、浪打,会逐渐破碎成为砂砾或泥土。

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这些破碎的物质又被搬运到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堆积或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空隙逐渐缩小,水分逐渐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胶结作用,沉积物便慢慢固结而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分布极广,占陆地面积的75%,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

四种常见的沉积岩: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

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三大岩类岩性描述资料讲解

三大岩类岩性描述资料讲解

三大岩类岩性描述三大岩类野外工作描述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灰岩岩性描述]灰岩野外描述(Word可编辑版)

[灰岩岩性描述]灰岩野外描述(Word可编辑版)

[灰岩岩性描述]灰岩野外描述(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范文一:粉质粘土、灰岩描述①粉质粘土:黄褐;硬塑;以粘粒及粉粒为主,含少量高岭土,稍有光泽,层理特征不明显,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该层分布整个场区,层厚 5.0~6.5m,层底标高:80.35~86.44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16~24击,岩土工程分级为Ⅱ级。

②粘土:黄褐;硬塑~可塑;以粘粒为主,含少量粉粒及高岭土,稍有光泽,层理特征不明显,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高;其中北岸粘土层中含约10~40%的角砾,呈棱角状,粒径约3~12mm,角砾母岩成分为硅质灰岩;其中局部含约10%碎石,呈棱角状,粒径约3~5cm,母岩成分为硅质灰岩。

该层分布整个场区。

层厚13.20~18.10m,层底标高64.55~73.24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4~26击,岩土工程分级为Ⅱ级。

③1硅质灰岩(C3):灰黑色,很湿~饱和,强风化,细晶-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碳酸盐矿物及硅质盐矿物为主,见大量燧石团块,燧石团块为黑色、呈扁球状、球状。

含较多方解石脉及石英脉,宽约10-20mm,局部见溶隙、溶孔,主要发育2组裂隙,与钻机轴向夹角分别为0°~10°、30°~40°,裂面较平直~微弯,陈旧,见溶蚀痕迹,局部以方解石、石英晶体及黑色炭质充填,岩芯破碎~较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节长一般为5-20cm,最长约30cm, RQD值一般为35-80%,顶部与覆盖层接触面附近岩芯破碎,溶蚀现象严重, RQD 值小于35%。

该层在整个场区均有分布,层厚2.50~9.90m,层底标高57.17~66.74m。

属硬岩~极硬岩,岩土工程分级为Ⅷ级。

③2硅质灰岩(C3):中等风化,灰黑色,饱和,细晶~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碳酸盐矿物及硅质矿物为主,含较多方解石脉及石英脉,大部宽约0.5~10mm,与钻机轴向夹角0-10°及30-40°为主,岩芯较破碎~较完整,呈短柱状~短长柱状,节长一般为10~20cm,最长达40cm,岩芯锤击声较脆, RQD值一般以50~95%为主,局部受溶蚀影响,岩芯破碎,呈碎块状,RQD值小于50%。

岩浆岩野外鉴别方法和步骤

岩浆岩野外鉴别方法和步骤

岩浆岩野外鉴别方法和步骤-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岩浆岩野外鉴别方法和步骤薛超摘要岩浆岩在固体矿产岩心钻探野外描述是最常见到的岩性,所以准确的对它进行描述关系到研究固体矿产成藏环境和推测其矿床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其描述分析来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及运动规律,其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有经济价值的矿床。

野外现场描述是研究矿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本文就岩浆岩的野外描述方法与步骤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鉴定内容和方法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脉岩:煌斑岩、细晶岩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野外鉴别方法和步骤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

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

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3)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

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

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

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

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岩浆岩主要造岩矿物野外鉴定1、石英石英是花岗岩类岩石的主要矿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1.颜色: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

⑴影响因素: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不含混入物:白色、灰白色含铁质氧化物:红色、紫红色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多呈黑色、黑灰色2.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结构: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

野外鉴定依据:泥状结构: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

粉砂泥状结构: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

砂泥状结构: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

4.构造: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

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

5.生物化石: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物理性质:注意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

7. 其他特征: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8.综合定名泥质岩的野外命名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如: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泥质岩描述举例1. 蒙脱石粘土岩: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

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

断口粗糙,略具滑感。

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

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

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二)2.碳酸盐岩的命名野外碳酸盐岩命名时,以上述表中的名称作为基本名称,结合结构(粒度)特征进一步细分。

命名原则:颜色+层厚+特殊构造+颗粒类型(结构)+基本名特殊构造:为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等化学构造如:浅灰色中层鸟眼状微晶白云岩如:灰黑色中厚层虫屑泥晶灰岩(三)碳酸盐岩野外观察描述的内容⑴颜色碳酸盐岩的颜色多为各种色调的灰色,色调的深浅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时,岩石可呈黑灰色或黑色;含铁质时可呈红或黄色;含泥质时多呈褐黄色。

>⑵矿物成分方解石、白云石及粘土物质仅凭肉眼很难准确区分,因此在野外对碳酸盐岩进行鉴定,需借助于稀盐酸进行以下检验,并结合岩石的其它特征加以区分。

①滴盐酸剧烈起泡,伴有嘶嘶的响声,并有小水珠飞溅,反应后无残余物质者,一般以方解石为主,属石灰岩类。

②滴盐酸起泡较剧烈,但响声微弱,无小水珠飞溅者,仍以方解石为主,但可能含有少量白云石,属灰质白云岩类。

③滴酸反应不明显,起泡微弱,少量气泡滞留于岩石表面不动,无响声者,一般白云石为主,含方解石较少,属白云质灰岩类。

④滴酸不起泡或起泡极弱,仅在放大镜下才能见到极细小的气泡缓慢出现,将岩石研成粉末后滴酸则起泡,岩石常呈浅黄灰色,断口较粗糙,多呈瓷状或砂糖状,风化面有纵横交错的刀砍状溶沟——刀砍纹者,一般以白云石为主,属白云岩类。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一)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碳酸盐岩是钙镁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一)碳酸盐岩的一般特征1. 组成碳酸盐岩的矿物,出碳酸盐矿物外,还有陆源碎屑物质和非碳酸盐自生矿物,如石英、长石、粘土矿物、蛋白石、玉髓、石膏等。

2. 碳酸盐岩的结构类型多样,基本类型有颗粒结构(即粒屑结构)、泥晶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和残余结构等。

3. 碳酸盐岩的构造,除常见的波痕、层理外,还常有缝合线,叠层石,鸟眼等特殊成因的构造。

4. 碳酸盐岩常发生明显的成岩后生作用,如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交代作用等。

(二)碳酸盐岩的分类与命名1.碳酸盐岩的分类①碳酸盐岩结构分类②碳酸盐岩结构——成因分类目前最为流行的分类方法,参照国内外已有的结构——成因分类方案,结合野外填图工作实际,进行分类,供野外工作参考。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三)⑤滴酸起泡剧烈,但泡沫浑浊,反应后在岩石表面留有泥质薄膜,岩石新鲜面褐黄色,且较疏松者,一般含有较多的泥质,属泥灰岩类。

⑶结构碳酸盐岩结构类型较多,在野外观察时应首先确定是否有颗粒(粒屑)存在。

一般来说,颗粒多因颜色略与基质不同而显示出来,在风化会更明显。

对于颗粒(粒屑)结构的岩石,要注意观察颗粒的大小、形态、分选性、磨圆度、排列方式等特征,并确定颗粒的类型和百分含量。

此外,还要尽可能鉴别填隙物是亮晶,还是泥晶。

一般来说泥晶颜色较深,光泽暗淡,结构致密,并常含杂质。

颗粒含量少且分选磨圆差的灰岩,多以泥晶为主,亮晶颜色较浅并呈灰白色,较透明,方解石晶体亦粗大,有时可见解理;颗粒含量高且分选磨圆好的灰岩,多以亮晶胶结为主。

准确鉴别泥晶与亮晶需在显微镜下进行。

对不合或少含颗粒(粒屑)的碳酸盐岩,应注意观察岩石的断口,光泽等特征,以区别泥晶结构及晶粒结构。

一般泥晶结构常呈致密块状、光泽暗淡、贝壳状断口等特征;晶粒结构则断口粗糙或参差不平,可见较好的晶体或菱形解理等特征。

对具晶粒结构的岩石,应注意观察矿物晶体的大小、形态等特征。

⑷构造观察有无层理、波痕、干裂,以及叠层石、缝合线、叠锥、鸟眼等构造,详细描述各种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发育程度。

⑸观察岩层的厚度,以及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等特征。

⑹观察岩石的次生变化,如压溶、溶蚀、重结晶、交代等现象。

⑺综合定名(四)碳酸盐岩描述举例暗紫色,中厚层状,块状构造,鲕粒结构。

滴盐酸剧烈起泡,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并含少量氧化铁混入物,因此岩石呈暗紫色。

颗粒类型主要为鲕粒,含少量生物碎片。

鲕粒多呈球形、椭球形,个别呈长条形,大小较均一,一般在2mm左右,肉眼隐约可见鲕粒内部的同心层状构造,含量约65%;生物碎片多呈长条形,约2~4mm,生物种属难以确定,约含5%;填隙物灰白色,较鲕粒颜色略浅,局部可见较粗大的方解石晶体,为亮晶方解石胶结,含量约30%。

综合定名:暗紫色中厚层亮晶鲕粒灰岩变质岩的一般分类命名原则变质岩是原先已经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变质作用改造形成的岩石。

一、变质岩的分类变质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

根据变质作用的类型,可分为五大类:1.接触变质岩类2.气化热液变质岩类3.动力变质岩类4.区域变质岩类5.混合岩类各类变质岩产出的地质环境、变质作用特征见下表二、变质岩的一般命名原则1.变质岩的基本名称变质岩的基本名称主要依据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具体命名方法如下:⑴具变余结构、构造的岩石,在原岩名称之前加“变质”二字,如:变质砂岩。

⑵具变晶结构或(和)变成构造的岩石:如具定向构造,直接根据变成构造特征确定基本名称,如板状构造——板岩、千枚构造——千枚岩、片状构造——片岩、片麻状构造——片麻岩等;不具定向构造的粒状岩,一般根据含量最多的矿物确定基本名称,如角闪岩、石英岩、大理岩(碳酸盐矿物为主)等;个别岩石类型是根据外貌特征和结构、构造而使用习惯名称,如角岩、麻粒岩、变粒岩等。

⑶具碎裂结构、构造的岩石,依据碎裂特征确定基本名称,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千糜岩等。

2. 变质岩的详细命名采用颜色+特征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基本名称矿物成分参加命名时,含量大于15%的直接参加命名;含量5~15%的在矿物名称前加“含”字;含量小于5%的矿物一般不参加命名,但特征变质矿物应参加命名,在矿物名称前加“含”字;如银灰色石榴石白云母片岩。

当参加命名的矿物较多时,矿物名称可略写,如含硅线石十字石石榴斜长片麻岩。

二、沉积岩的野外工作方法(一)碎屑岩的野外观察内容1.碎屑岩成分的观察砾岩:对复成分砾岩可选择1-2m2的良好露头,统计100-200个粒经3-4cm的砾石成分,计算其百分含量,以确定砾岩成分。

并观察其砾石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及砂岩夹层,用以指示沉积旋回和层理特征。

砂岩:观察砂岩主要物质组分和岩石类型。

2.碎屑岩结构的观察颗粒形态的观察:主要对园度、球度和形态进行观察。

砾石颗粒形态判别方法是测定一定量砾石的长轴(A)、中轴(B)、短轴(C),求砾石的等轴性指数(A+C)/2B。

砾石的扁平系数(A+B)/2C。

砾石的形状用A、BC三者的比例关系确定,见图Ⅰ-6。

分选性及胶结类型的观察与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和相互关系。

碎屑岩组构观察:选择露头良好点,测量数十个砾石长轴方位、扁平倾向、倾角及砾岩层面产状。

砂岩可采定向标本测定沙砾的长轴方位,以研究其组构特征。

3.碎屑岩构造观察具有交错层理的砂岩层主要测定层系厚度、细层厚度、交错层细层的最大倾角及倾向,层系组的产状,以确定古流向,确定是交错层还是交错纹层(按层系厚度确定)。

交错纹理主要观察研究:前积层的形态(板状或槽状);爬升交错纹理,要查明逆流一侧是侵蚀面还是未侵蚀面;区分水流沙波还是浪成沙波交错纹理;观察有无构成脉状层理的泥质覆盖物,波状层理的泥质覆盖层。

交错层理主要观察:交错层系的形态(槽状、板状或楔状);前积层与层系底界的交切关系(角度接触或切线过渡);在底积层内查找交错纹层(顺流或逆流);在鱼骨状交错层中查找水流改向证据;在交错层中找内部侵蚀面,分析是否为再作用面,找低角度层面,分析是否为侧向加积作用面;分析交错层或风成(交错层系厚度大、细层倾角陡),还是海滩-前滨处形成的(削顶层系中的低角度交错层),或小三角洲的推进所形成。

4.古流向的观测主要测定:交错层理的古流向;不对称波痕较陡—侧指示水流方向;槽模呈辐射状散开,一端指示水流方向;冲蚀槽可指示水流方向;长形砾石(延长率(A/B)至少为3∶1)和化石,常平行或垂直主流方向排列,其叠瓦状分布也可指示水流方向。

(二)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内容野外对碳酸盐岩主要观察岩石颜色、单层厚度、碳酸盐岩中颗粒与泥灰岩的相对含量、颗粒类型(成因类型)及含量,沉积构造和层序特征等。

注意观察以下内容:1.观察风化面和新鲜面的颜色,加Hcl的反应情况,岩石结构。

尽快区分出是石灰岩还是白云岩(白云岩风化面呈灰黄—黑色,并有刀砍纹)。

2.岩层构造、层理类型(薄层还是厚层、层理明显程度)。

3.区分喀斯特角砾和原生角砾岩4.观察地质形态特征,是层状还是不规则状,后者多为礁块灰岩(白云岩)。

5.确定成因标志:据岩性特征、构造特征和生物化石等确定。

碳酸盐岩野外调查中,要分别对含有非生物屑颗粒的碳酸盐岩及含生物屑颗粒和生物化石的碳酸盐岩、礁灰岩、结晶碳酸岩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观测(详见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1991.1)。

(三)第四纪沉积物的野外工作方法1.第四纪沉积物分类命名,见表Ⅰ-13。

*砂土还可根据粒度细分为粗砂土(2-0.5mm 粗砂为主)、中砂土(0.5-0.25mm中砂为主)、细砂土(0.25-0.1mm细砂为主)和极细砂土(0.1-0.05mm极细砂为主)按成因类型可分为残积、坡积、崩积、滑坡堆积、泥石流堆积、洪积、冲积、沼泽堆积、湖积、海积、冰川堆积、灰化堆积、人工堆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