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实践报告《三坊七巷》获得3奖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南后街
福州的三坊七巷,有条600多米、能与古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相媲美的南后街。它北起杨桥路,南至澳门路,构成了三坊七巷南北走向的中轴线。
或许是沾染了南方特有的书香文化,明清时期,这里是两侧坊巷文人官绅的会所,名人名作的诞生摇篮。谁敢说林纾不是吸取了南后街的文化气息,而先于他人翻译了我国第一部外文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而近代著名女作家庐隐出生于此,说是从小受南后街的文化气息熏陶,怕也不过分。
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组开怀,郁达夫当年恐也受其影响,来福州任职期间,一有余暇,便钻进书肆的故纸堆拾贝寻珠、流连忘返。事后,还著文大谈南后街的淘书之乐。
有句笑话说的意味深长:最不经踩的,是南后街店面的门槛。有民间艺术奇葩之称的花灯、文人墨客精神驿站的书肆、独具一格的摆塔、名声在外的裱褙店等等,无不聚集在此。
上元灯市中秋塔,车马如潮涌后街,不正是对南后街鼎盛文化氛围的写照?
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装束闽山庙里看灯来——衣锦坊
此地古来是水网地区,汇东南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间的沟渠。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宣和年间,御史中丞陆蕴、陆藻兄弟相继典乡定居于此,遂名“棣锦坊”。南宋年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故仁居此,更名“衣锦”,指坊内有人出仕做官,衣锦还乡。
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郑氏大院的水榭戏台,将戏台搭建在水上,是戏台建筑的经典之作。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文儒坊
也许是这个文气扑面的坊名带来了好彩头,文儒坊内硕学名师辈出,文经武略骈臻。诸如尚书林翰、抗倭名将张经、台湾总兵甘国宝、救国文人何振岱、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陈季良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的陈家大院里,还走出一个在紫禁城都能走马出入的末代帝师陈宝琛。《福建通志》总撰陈衍很为自己的摇篮自豪,其诗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与闽王府丞翁承瓒的“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一样地朴
素感人。
立在文儒坊的乡约碑,以最朴素的方式进行文明约定,并为坊间建筑的完好保存发挥着不可言喻的功用。
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提石做戏台,无师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
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伊始就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救济灾民。时人惠其政,念其德。又因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当时有坊巷内一座“闽山保福寺”,寺僧出于对他的敬重,于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光禄坊因此得名。
后街之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杨桥巷
这一如诗如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名篇,正是杨桥巷内辛亥革命著名烈士林觉民牺牲前给妻子写下的遗书《与妻书》。字里行间不仅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歉疚与依恋,表达了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更是“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的写照。不知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
在这具有浓厚人文底蕴的坊巷间,还孕育出一位影响无数妇女儿童的文学家——冰心。这位用“小桔灯”在漫漫冬夜为无数少年照亮成长道路的老人,曾多次提到,我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
与冰心并成为闽籍三大才女的林徽因,许是与徐志摩的往事被太多人津津乐道,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位才女还曾参与国徽、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更随丈夫梁思成整理中国古建筑,为传统文化的的发扬留下了可贵的资料。
清明、谷雨,梅花芳香已逝,严老,可留下你的身影——郎官巷
这个终老于郎官巷的“中国西学第一人”,这位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严复,思想比行动走得远。作为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他秉承“格物致知”“师夷制夷”的经世哲学,以《天演论》等译著为薪炬,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唤醒国人的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而被尊称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帝制寿终正寝后,他欣然应聘为燕京学堂的首任校长,足以证明他在思想界和学术界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更无愧被称之为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严复之外,还曾居住这另一位民族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投身救亡图存,振兴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壮烈牺牲时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