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 他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赶赴国难 毅然回国入川。同他一起回国的,竟然有一 位英国太太。两人在英国相识,因对中国传 统文学共同的爱而结缘,最后一起翻译出了 《红楼梦》。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 _杨__宪__益
杨宪益在翻译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和夫人一起,翻译出 了《红楼梦》。上文所述的翻译家都是外文翻译成中文, 而杨宪益的成就,则是将中文向国际输出。他选择了 《红楼梦》,这本被很多人看做“不可译”的小说。
可见,“宁信而不顺”只是鲁迅在特定背景 下矫枉过正的过激话,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鲁迅非常注重译文的“信”,强调译文对原 作的忠实。 强调译文的“信”几乎可以说是
鲁迅硬译思想的灵魂,而“信而不顺”是鲁 迅翻是“信” 的结果。
鲁迅的硬译主张之内涵 :
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
“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
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
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
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原汁原味,后者避开了
此外,1946年朱自清在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一文中,也表达了对鲁迅在当时提倡语言的欧化的 肯定。他也认为欧化文法之侵入中国白话的原因不 是为了好奇,而是相当有必要。那么具体如何依靠 翻译来弥补中国语文在思维与表达方面不够精确的 缺陷呢?鲁迅说:“要医这病,我以 为只好陆续吃 一些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 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2〕(p589) 而要 “装进异样的句法”,鲁迅认为,就必须通过 硬译的方式,努力寻求译文对原文内容以及语法层 面上的“信”。 这样做的目的“不但在输入新的内 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是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我国翻译史简介课件

我国翻译史简介课件
古代翻译的起源还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 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为了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翻译人员 被派往丝绸之路沿线,将汉语译成多种外语。
中世纪翻译的兴起
中世纪是我国翻译史上的重要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化的交流,大量的梵文经典被翻译成汉语。
中世纪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典著作如《道德经》、 《易经》等被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03
我国翻译史的重要人物
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他翻 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印文化交 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玄奘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原文, 追求准确传达原意,他的翻译风格和 技巧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
严复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包 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在跨国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需要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翻译需求。
翻译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面临着语言多样性、文化差异、语境理解等 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理解能力。
翻译对未来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 发展。
西方文化翻译对中国现代化进 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引入了西 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 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西方文化翻译也促进了中国与 世界的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 人的视野。
多元文化翻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02
01
03
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元文化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 次高潮,涉及多种语言和文化。

近代翻译文学

近代翻译文学
❖ 2、使用较为自由活泼的文言 翻译小说,不自觉地促进了语 言和文体的变革。
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3、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 的林译小说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 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 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 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 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4、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
❖ 提高了域外小说在中国 士人心目中的地位。
二、“著译参半”的晚清小说期刊
❖ 《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等小说杂志 以“著译参半”相号召。
❖ 《月月小说》把“译著”放在首位,“撰著”放第二位。
以意译为风尚的时代
❖ 英译自序云:用英人体裁,译意 不译词,惟自信于原文无毫厘之 误。日本森田氏自序亦云:易以 日本格调,然丝毫不失原意,今 吾此译,又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 之,然自信不负森田。果尔,则 此编虽令焦士威尔奴复读之,当 不谓其唐突西子耶。
其后主要以翻译小说和卖
京参加会试,屡试不第。
文卖画为生。

180余种翻
译小说
40余种世界 名著
著述繁多
1914年,商务印务馆推出《林译小说丛书》, 涉及英、法、美、俄、希腊、挪威、瑞士、日本、 比利时、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180 多种作品,包括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 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 万提斯、欧文、斯托夫人、柯南道尔、笛福等世 界著名作家。
二、林译小说举要
❖ 《巴黎茶花女遗事》
❖ [法]小仲马著 ❖ 晓斋主人口译 (王寿昌) ❖ 冷红生笔述 (林纾)
❖ 可怜一卷茶花女,
❖ 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 性情……好语穿珠,哀感 顽艳。读者但见马克之花 魂,亚猛之泪渍,小仲马 之文心,冷红生之笔意, 一时都活,为之欲叹为观 止。

12_第12章_翻译文学

12_第12章_翻译文学


石遗言吾诗将与吾文并肩,吾又不服,痛争一小时。石
遗门外汉,安知文之奥妙!„„六百年中,震川外无一 人敢当我者;持吾诗相较,特狗吠驴鸣。
—— 林纾《林畏庐先生手劄》
一、生平及著述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 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福州 市)人。幼年丧父。嗜书如命。 21岁(1872)在村塾教书。 23岁(1874)师从陈文台学绘画。 28岁(1879)入县学。 31岁(1882)参加福建省乡试,与
严译名著 《天演论》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 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 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 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 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 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 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
翻译标准: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雅、达。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 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 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 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 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 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46岁(1897)开始译书生涯。 50岁(1901)移居京师,主金台 书院讲席,任五城学堂总教习。 55岁(1906)被京师大学堂聘为 预科和师范馆经学教员。 民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古 文辞。 1913年,辞去北大教职。其后主 要以翻译小说和卖文卖画为生。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及其原因

作者: 程翔章
作者机构: 华中师大文学院430079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95-98页
主题词: 翻译文学;中国近代;梁启超;文学期刊;小说界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清政府;政治小说;新式学堂;晚清小说
摘要: <正>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谴责小说的勃兴,中国近代文坛上兴起了翻译文学.说到翻译,其实在我国的历史很悠久.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朝:“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当时朝廷里还设有专门的官职,称作“象胥”,即今天所谓“翻译”,故后世常称翻译人员为“象胥之才”.不过,当时的翻译仅限于。

中国翻译史讲义

中国翻译史讲义
在我国古代,是指将梵本等佛典翻译为汉文而言。 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 为译经。 印度各种方言流传的佛典,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 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 语言。
• 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 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
• 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 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 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
• 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开辟 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 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
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 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 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 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
3. 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
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
代表作:《阿弥陀经》 《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
《菩萨本业经》《佛医经》 《法句经》
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 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 易解。
• 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 • 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 支谦的翻译风格 •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 • “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 “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 汉献帝(公元190年一220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 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 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 人共同辅导太子。
• 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 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公 元222年)到建兴(公元252年一253年)年间,三十多年中, 他翻译了《维摩》、《法句》、《瑞应本起》等49部经书。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中国现代汉语与文学的发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翻译是非常要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近代翻译汉语近代中国文学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以及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外来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经济理念、风俗习性、生活方式等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的现象已随处可见。

在文化引进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先导,语言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不同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首先反映在语言的层面上,语言层面上的交融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上,外来词语便成为传播“异文化”的使者。

有些外来的新词术语通过译介得到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书籍,汉语的逻辑性和精确性都大大提高了。

可见,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翻译文学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自我优越感的偏见,使中国文学自觉地以欧美和日本文学为榜样进行革新。

梁启超倡导的文学革新,就明显地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启示。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许多新概念、新因素、新理念,都是直接吸取了西方哲学家或文学家的思想、观点而形成的。

像蒋观云、王国维的悲剧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的关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划分,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直接吸取了西方美学、文学理论的结果。

表现在文学创作上,西方翻译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人称叙事的广泛采用,倒叙的运用,心理描写的加强,新型短篇小说的出现,都直接借鉴于外国文学。

从翻译文学对近代小说艺术形式的影响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些变化。

翻译文学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使中国小说的类型大大增多。

中国传统小说题材比较集中,主要是言情、侠义、公案、讲史、神怪几大类。

近代小说的题材由于受翻译作品的影响,划分也越来越多。

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将其刊登的作品分为13类,《小说月报》分为40类。

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四夷馆”后来改为“四译馆”,翻译业务的范围 更加扩大。
清朝开国以后,这类的翻译机构沿袭未变。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建立了“俄罗斯文馆”,直 接隶属于内阁管辖,为清政府培养俄文译员,为外 交服务。
京师同文馆成立的同时,外省有见识的官员也注意 到了引进外国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翻译 人才、开展翻译活动的必要性。
翻译馆,人各一室,日事撰述,旁为刻书处,乃剞 劂者所居。口译之西士则有傅兰雅(John Fyer,1839-1828)、林乐知(Roung J. Allen)、金楷理(C.L. Kreyer) 诸人,笔受者则为华若汀(蘅芳,1833-1902)、徐雪 村(寿)诸人,自象纬舆图格致器节兵法医术,罔不搜 罗毕备,诚为集西学之大观。
同文馆自开馆以来,主要任务是译书。据记 载,同文馆存在期间,该校师生承担了外事 电报、文件的翻译,还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政 治、法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图书,译书数 量不多,仅有近30部著作,包括未译完和未 出版的在内。学生毕业后,视其学习成绩分 配到外交机关、电报局、邮政局、制造局、 船政局、军事学校等部门任要职。
据1888年《同文馆题名录》记载,该年有注册学生 125人,教习19人,其中8位属英、法、德、美等国 人,藏书有中文书300册,西文书1700册,并有各种 语文的报纸和杂志。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外语, 但也学习中国语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课程。 学生在学习期间,有较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如笔译 文件资料,随同外交使节出国担任口译,接待外国 来宾等。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1865年(同治四年),曾国藩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 局。1867年,设立了翻译馆,开始翻译西书,采取 对译的方式译书(西人口译,华人笔述)。由徐寿 (1818-1884)主持翻译工作,先后翻译刊印图书资料 200余种。据统计,自然科学译书占80%以上。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

04
翻译理论
1
西方翻译理论
2
3
重视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形式对应,强调保留源语的语言特征和形式。
形式对应
关注读者反应,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是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识,注重文化传承和传播。
文化转向
文言文翻译
重视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强调译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推动社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大航海时代
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打破了东西方交流的壁垒,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01
02
03
02
近代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要点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这个时期的西方翻译家们致力于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经典翻译成拉丁语和本国语言。
要点一
要点二
宗教翻译
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许多宗教文献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以传播新教思想。
隋唐宋元明清翻译
隋唐以后,翻译活动更加广泛和丰富,涉及文献、科技、外交等方面。
要点三
古代东西方交流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中国与西方进行了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和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交流。
02
语言转换
西方翻译技巧强调在翻译中实现语言的转换,即将源语言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
中国翻译技巧
意译为主
中国翻译技巧注重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习惯。

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翻译实践及其发展史研究的总称。

翻译实践,是指世界各国之间以文字文本作为媒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中,有三个主要的历史时期: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和现代时期。

清朝时期(1644-1911),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清朝时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让外国文化逐渐流入中国,把外国文学、新闻、历史、技术、医学等进行翻译,宣传外来文化,普及外国知识。

另外,清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翻译者,比如:张元干、曾国藩、舒元和章炳麟,他们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把外国文学、哲学、历史、新闻、医学等知识,翻译成为中文,普及中国民众。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拓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开发了多种对外翻译。

中国政府将译制度化,出现了数量较多的翻译机构、翻译协会等。

此外,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翻译家,比如:陈毅、邹容、穆时英等,他们都是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把许多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现代(1949-今),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第三个历史时期。

现代中国的翻译实践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其中涉及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仅是汉英、汉日等语种之间的交流,更包括印度语、法语、俄语等语言之间的交流。

在现代中国,不仅出现了许多翻译机构,专业翻译人员也大量涌现,他们是翻译史上众多伟大的翻译家,如:冯仑、梁实秋、傅雷等,他们的贡献,为中国近代翻译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翻译史,经历了清朝、民国、现代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为世界文化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翻译家,通过他们的技术,把外国文学、新闻、历史、技术、医学等知识翻译成中文,他们的贡献,让中国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与普及。

因此,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更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发生发展,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文化交流,推动文明进步,实现中西文化交融。

中国翻译文学史概论

中国翻译文学史概论
目录
一、近代翻译文学(1897-1920) 二、现代翻译文学(1921-1950) 三、当代翻译文学(1951-1978)
一、近代翻译文学(1897-1920)
第1章 概论 第2章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第3章 近代翻译文学倡导者梁启超 第4章 “译泰西过百种”的林纾 第5章 近代翻译理论首创者严复 第6章 翻译文学的近代终结与现代开启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李之藻
李之藻(1565—1630),杭州人,有“江南才子”之称,明 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和译著家。
历任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译述了 大量西方科学名著,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水利等方面。
1628年,编辑刊刻了欧洲科学入华后第一套丛书“天文初 函”,收有天文历书《浑益通宪图说》2卷、几何学书《圜容 较义》l卷及数学书《同文算指》l0卷(均由利玛窦口授、他 编译)。
王徵(1571-1644),陕西人,中国士大夫中最早接受西方科技 的人物之一。
出身儒士,但对机械制造有很大悟性。信奉天主教,自称“关 西景教后学”。
在北结识庞迪我(1571-1618,西班牙)、金尼阁(1577-1628, 比利时)、邓玉涵(1576-1630,瑞士)等传教士,接受了许多西 方科技知识,尤其对机械工程学感兴趣。
为了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进行斗争,林则徐组织翻 译了《国际法,或运用在国家和主权的行为和事务上的自然 法原则》(1758年瑞士人滑达尔著),成为近代汉译国际法 的最早主持者。
墨海书馆与翻译家李善兰
墨海书馆:1843年成立于上海,中国近代重要的翻译机构,为 麦都思(1796-1857)开办。
《同文算指》在1614年刻印,影响巨大,欧洲笔算法就是从 这时在中国日渐普及并一直沿用至今的。

第06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概论

第06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概论

据统计, 1898 年前,中国翻译了约 561 种西 方书籍,其中上海出版了434种,占77.4%, 成为了主要译介者; 另一方面,约有 360 多种书是由外国传教士 主持或参与译述(见李良玉《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可 见,当时翻译之风非常繁盛。

二、文坛争艳,译军突起



中国专门的文学翻译工作为时较晚,己属近代之 事。但从东汉以来的佛经翻译中己孕育着文学翻 译的萌芽。 佛教经典中包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而由于宗教 宣传 —— 讲经说法 —— 的需要,佛经中又穿插了 许多优美的故事。这些故事富有文学趣味,是极 好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良好的 影响。 可以说,从古代翻译佛经开始,中国就产生了翻 译文学,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为时较早的。
例如,《狼与羊》的故事,译文开篇这 样写道: 盘古初,鸟兽皆能言。一日豺与羊,同 涧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 乃强责之曰:“汝混浊此水,使老夫不 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 羊在下流,虽浊无碍。”


《意拾喻言》曾被英国传教士戴尔和斯 敦力译成福建漳州方言,斯敦力又将其 转译成广东潮州方言, 1843 在新加坡出 版。
墨海书馆与翻译家李善兰




墨海书馆:1843年成立于上海,中国近代重要的翻译机构,为 麦都思(1796-1857)开办。 麦都思:清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清末早期的研究汉学、 翻译中国典籍的外国人之一。其著译有中文59种、英文27种、 马来文6种。 墨海书馆出版的西学译著及其译者在当时颇有影响。其中最著 名的是李善兰(1811-1882,浙江海宁人): 和伟烈亚力(1815-1887,英人)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 卷(完成了徐光启的未竟之业)、《代数学》13卷、《代微积 拾级》18卷、《谈天》18卷等书。 和艾约瑟(1823-1905,英人)合译《重学》20卷,是中国第一 部系统翻译出版的力学著作; 和韦廉臣(1829-1890)合译《苗物学》8卷,成为中国传播近代 植物学知识的第一部译著。 独译《圆锥曲线说》3卷。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始于1840年,中国人最早 翻译的外国小说是1872年《申报》连载的 《探瀛小录》,之所以没有视之为中国近代 文学翻译的开端,考虑的还是历史事件所具 有的意义是否重大、影响是否深远。
晚清时期, 欧美和日本文学大量输入中国, 从而形成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的高潮。这 种现象的产生, 既有政治原因, 也有文学因素。从政 治角度看, 是因为当时列强进逼, 国家和民族危机日 益深重,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热 情, 以图输入西方新学来拯救祖国, 文学翻译便是这 一庞大的文化输入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 从文学方面 观察, 则是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学深感失望后所作出的 必然选择。人们发现,本国文学不能表现和满足他们 的现实需要, 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美学 情趣上都已落伍过时。这就迫使人们把眼光投向域外, 去寻找那些可以满足其审美需要的东西。
(三)以隐蔽的方式从事译介活动或为译事创造条件。 生存环境的险恶,限制了抗战文学的译介。在上海“孤 岛”,日本建立了新闻检查所,勒令中国人出版的报纸 一律要经过检查。这迫使《民报》、《立报》等先后停 刊;而继续出版的《时报》、《大晚报》等经过敌人的 检查,再也无法报道抗日的消息和发表抗日的言论了。 为了与敌人争夺舆论阵地,爱国的知识分子利用日本与 英、美、法等国之间的矛盾,利用日本对外商办的报纸 不予检查的特殊条件,以外商的名义做掩护,在租界内 创办了一批抗日爱国报刊,突破了日本的控制。 (四)欧美的“侦探小说”也受到通俗文学家的关注。 程小青翻译了美国作家范达痕的侦探小说《紫色屋》、 《花园枪声》、《金丝鸟》、《咖啡馆》等,秦瘦鸥翻 译了英国作家华雷斯的同类作品《蓝手》、《幽屋血 案》、《万事通》、《天网恢恢》等。
首先, 人们继续肯定翻译小说对促进社会改良具有重要作用。 林纾的译著序跋里, 仍常常可以看到这类言论。其他作家、 评论家、翻译家也比较注重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这表明国人 对外国文学思想价值的理解, 比以前更为深透了。 其次, 开始从文学角度来认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前期虽然 也有人偶尔涉及这一问题, 但因维新思潮正盛, 整个评论界 都侧重从政治角度讨论文学, 故对翻译文学的艺术影响普遍 未予重视。1905年以后, 翻译文学的艺术影响越来越大, 人 们再也不能忽视这一方面的问题了。 通过翻译作品, 国人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艺术魅力, 认识到 外国文学不仅有新鲜的思想内容, 而且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于是, 中国作家便纷纷效仿。“翻译者如前锋, 自著者如后 劲”。 再次, 评论家们确认, 西方文学的输入, 有助于陶冶人们的 美学情趣, 提高国人的审美修养。西方小说的输入, 改变了 国人的传统小说观, 使小说真正跻身于文学之林。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白马寺译经 《四十二章经》
佛经 翻译 概览
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 北朝进一步发展,唐代臻于极盛,北宋 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马祖毅,1819)
四个阶段:
草创时期(beginning):东汉桓帝末 年到西晋
发展时期(development):东晋到隨 全盛时期(highlight, flourishment):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西方翻译简史
28
西方翻译实践史
开端《七十子希腊文本》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 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 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 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这一阶段 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 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八卷),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

的最早著作

《圣经》翻译:贺清泰(P.L. De Poirot) ,艾儒略



清末 的翻

林则徐 : “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 (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 翻译编纂了《四洲志》
鲁迅
巴金

胡适
梁实秋

郭沫若
冰心

郑振铎
林语堂
期 的
朱生豪 周作人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第一课时 翻译的历史

第一课时 翻译的历史

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汉哀帝刘欣时期的《浮屠经》当为我国最早的佛 经译本。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大举兴佛,开启了佛教发展的 新高峰,佛经翻译也走入高峰期。 玄奘以后,佛教活动逐渐走向平淡,以潜在方式成 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佛经翻译日趋衰落。 北宋译经尚有余响,南宋已将近销声匿迹了。
三支:支娄迦谶(支谶)和他的弟子支亮及 再传弟子支谦都博学多闻,以翻译佛经闻名 于世,当时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说。 支谦不仅译经多,而且对翻译理论有精深的 研究。其所著《法句经序》是现存最早的翻 译理论文字。文中提出了“文”与“质”两 种对立的翻译观,并对质派观点作了细致的 阐述。 Back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这一时期在翻译范围、形式、规模和成果方面都是 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 翻译研究更加重视研究翻译过程中所有的重要因素, 包括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因素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产生的相互影响,并以此解决翻译中的各 种问题,使翻译这门学科具有较为成熟的学科特征。
鸠摩罗什(350——409)从小熟悉梵文胡语,十几 鸠摩罗什 岁就通晓佛经,主持翻译的佛经多达400多卷。 主张“意译”,其译文不拘原文体制,变通达顺。 但其意译并非没有节制,依然“务在达旨”,达到 了很高的成就,“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鸠摩罗什倾向于“不可译论”。他说,改梵为秦,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 Back
二、西方翻译史概述 西方翻译史概述
西方翻译理论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古代时期 2. 中世纪时期(西罗马帝国崩溃至文艺复兴时期) 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14世纪至17世纪 初) 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近代翻译史概述

近代翻译史概述

4. 翻译活动的影响:
1. 同文馆: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丁韪良的译著《万国公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在与西方人有接触 的中国官员中流传甚广,尤其对毕业于同文馆的学生影响更大。其中部分词汇 流传至今,如“民主”和“自治”。
2. 江南制造总局:对于汉语科技词汇的发展贡献巨大。 光学和声学等学科新词都是由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们最先使用起来 的,这些词汇对科技领域现代汉语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翻译活动概述:(背景和目的)
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逐步采取屈服的政策,当时的礼 部和理藩院已不能胜任和外国侵略者交涉的任务。
2. 翻译活动:官方
翻译主体:政府机关(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 署或译署,是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总机构)
翻译影响:由于参与翻译活动的多为政府官方译员,因而在政府的外 交活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例如通过再议与俄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 条约,为国家争回部分领土主权。
2. 翻译活动:官方
翻译主体:政府官员
翻译途径:外国人口述,中国人笔. 奕 1860,奏请创立同文馆。1868年正式成立同文馆。开始只有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 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学员在此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翻译等。 同文馆师生所译之书据说有二百余种,但常见于记载者: 丁韪良译《万国公法》《陆地战役新选》《西学考略》《格物入门》等。 毕利于: 《法国律例》(《拿破仑法典》第一次中译本)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中国最早的化学教科书) 汪凤藻: 《新加坡律例》等等。
3. 翻译活动的影响
① 为后期清朝外事机构的翻译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 促进了西学东渐。先进人士纷纷把向西方学习作为改造和拯救中 国的一剂良药,纷纷提出了自己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思想。 ③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进程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为寻求富国强 兵之道而放眼看世界。

第07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第07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第1节 同文馆和其他翻译机构

从19世纪后期至五四运动,在中国翻译 文学史上,是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时期, 是中国翻译文学历史的初级阶段。在这 个阶段,涌现出一批翻译机构和著名的 翻译家及其译作。在诸多的翻译机构中, 最有影响的首推京师同文馆。
同文馆的建立及其作用


同文馆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成立,由清 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它是在恭亲王奕的奏 议下设立的。 19世纪后期,中国门户开放,外事活动频繁。 恭亲主奕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 祯等人有感于外国列强“船坚炮利”,主张引 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兴办洋务,而急需大量的 懂得外国语言文字的专门人才。为此,奕等 人于1861年(咸丰十年)联名上书奏请创立同文 馆:


江南制造局的译书着眼于“用”,其译书的发展 顺序是:兵学→工程技艺→自然科学理论,数量 上兵制、兵学类所占比重较大,反映了洋务派 “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系对译书的影响。 在全馆中外译书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翻译馆的译 书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记载,从第二次鸦片 战争到辛亥革命近60年中,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达 468种,达到了西学科学翻译的高峰,在甲午战争 前是中国最大的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的译书在 整个清末译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0.广学会


1887年成立,原名“同文书会”、“同文学会”, 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 Williamson,1829-1890) 在上海创立,1892年改为“广学会”,由李提摩 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继续主持。主 要译书成员有:韦廉臣、李提摩太、慕维廉、艾约 瑟、林乐知、丁韪良、李佳白等。他们的译印书 籍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 广学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在华建立的一所较大 规模的翻译出版机构,其规模及出版图书数量均 远远超过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广学会


1887年成立,原名“同文书会”、“同文学会”, 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 Williamson,1829-1890) 在上海创立,1892年改为“广学会”,由李提摩 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继续主持。主 要译书成员有:韦廉臣、李提摩太、慕维廉、艾约 瑟、林乐知、丁韪良、李佳白等。他们的译印书 籍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 广学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在华建立的一所较大 规模的翻译出版机构,其规模及出版图书数量均 远远超过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


同文馆是中国翻译史上继四夷馆(明代永乐五年设立) 之后的第二个外语学校,它具有双重任务,既培养 外语和科技人才,也从事翻译工作,学制为8年。 据1888年《同文馆题名录》记载,该年有注册学生 125人,教习19人,其中8位属英、法、德、美等国 人,藏书有中文书300册,西文书1700册,并有各种 语文的报纸和杂志。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外语, 但也学习中国语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课程。 学生在学习期间,有较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如笔译 文件资料,随同外交使节出国担任口译,接待外国 来宾等。

在广州的英学传教士及一些商人的组织 下,于1834年11月29日成立,是一所翻 译出版机构。
9.墨海书馆

麦 都 思 ( Dr. 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于1843年在上海建立。前身 是基督教伦敦会设在爪哇巴达维亚的印 刷所,迁到上海后更名为“墨海书馆”。 以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为主,聘用一些中 国编辑,其中李善兰译书最多,贡献最 大。1860年,美华书馆搬到上海并开始 出版业务后,伦敦会决定停止墨海书馆 的业务。





京师同文馆成立的同时,外省有见识的官员也注意 到了引进外国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翻译 人才、开展翻译活动的必要性。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广方言馆,聘请外籍 教师和中国教师讲授外国语文、外国史地、自然科 学和应用科学技术知识。詹天佑就是从该馆毕业后 被派赴美国留学的。 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也设立同文馆。 1866年,福州设立船政学堂,严复就曾在这个学堂 毕业。 这些学校虽然也组织师生翻译、刊印图书资料,但 它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培养外语人才,还不是专门 的翻译机构。


除以上翻译机构外,这个时期还有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学堂、开平矿务局、金 陵机器局、北京海税务司等,都设法组织人力 翻译西书。 这时期译书主要服务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译书范围仅限于介绍 西方科学技术及国际法律知识方面的书籍,但 客观上较系统地引进了许多新型学科,尤其对 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培养了一批初 期翻译人才,提高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能力。

同文馆自开馆以来,主要任务是译书。据记 载,同文馆存在期间,该校师生承担了外事 电报、文件的翻译,还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政 治、法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图书,译书数 量不多,仅有近30部著作,包括未译完和未 出版的在内。学生毕业后,视其学习成绩分 配到外交机关、电报局、邮政局、制造局、 船政局、军事学校等部门任要职。
近代翻译文学
主讲 朱健平
目录
第1节 同文馆和其他翻译机构 第2节 翻译文学的滥觞

第1节 同文馆和其他翻译机构

从19世纪后期至五四运动,在中国翻译 文学史上,是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时期, 是中国翻译文学历史的初级阶段。在这 个阶段,涌现出一批翻译机构和著名的 翻译家及其译作。在诸多的翻译机构中, 最有影响的首推京师同文馆。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1865年(同治四年),曾国藩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 局。1867年,设立了翻译馆,开始翻译西书,采取 对译的方式译书(西人口译,华人笔述)。由徐寿 (1818-1884)主持翻译工作,先后翻译刊印图书资料 200余种。据统计,自然科学译书占80%以上。 徐寿精通业务,翻译馆组织严密,工作人员各有专 责,其工作形式类似古代翻译佛经的译场。据史料 介绍: 翻译馆,人各一室,日事撰述,旁为刻书处,乃剞 劂者所居。口译之西士则有傅兰雅(John Fyer,1839-1828)、林乐知(Roung J. Allen)、金楷理(C.L. Kreyer) 诸人,笔受者则为华若汀(蘅芳,1833-1902)、徐雪 村(寿)诸人,自象纬舆图格致器节兵法医术,罔不搜 罗毕备,诚为集西学之大观。
4.农务公会

1896年,罗振玉、徐树兰等人在上海创 立农务公会,该会声称“翻译农书,并 创刊农学报章,专译各国农务诸报”。 该会先后翻译刊刻农业科学知识图书100 余种。王国维早年曾是该会主要编译人 员。
5.大同译书局年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局,由康广仁 任经理。该局声称: 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 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译章程书,以资办事之用。 译商务书,以兴中国商学,挽回权利。 该局出版了著名的《经世文新编》、《孔子改制 考》、《新学伪经考》、《日本书目志》、《大同 合帮新义》、《俄土战纪》、《英人强卖鸦片记》 等,共20余种。 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设立的书局,是当时为数 不多的出版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出版机构,但名为 译书局,实际上翻译的书籍并不多。大同译书局只 存在了一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它也就不存在了。

其他翻译机构的建立



1.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2. 强学会 3. 南洋公学译书院 4. 农务公会 5. 大同译书局 6. 商务印书馆 7. 译书局 8. 广州益知学会 9. 墨海书馆 10. 广学会 11. 岳麓书院译学会




中国建立专门翻译机构的历史悠久。 先秦古籍中记载有“象寄”、“象胥”等对专门从 事翻译工作的官员的称呼;汉代有“译官”、“译 史”等职官名称,这些人员都有其隶属的机构。 后来,为翻译佛经设有译场,由精通教义和梵文的 高僧主持。 随着外事工作的开展,政府建立了为外事服务的翻 译官署,如明代就有“四夷馆”,负责培养翻译人 才,主持来往外交文书的翻译。 “四夷馆”后来改为“四译馆”,翻译业务的范围 更加扩大。 清朝开国以后,这类的翻译机构沿袭未变。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建立了“俄罗斯文馆”,直 接隶属于内阁管辖,为清政府培养俄文译员,为外 交服务。
7.译书局


1898年,受清政府委任管理官书局的孙家鼎奏 准设立译书局,后来官书局与译书局合并,由 梁启超主持工作。据其开办章程中记载: 拟一设刊书处译刻各国书籍,举凡律例、公法、 商务、农务、制造、测算之学,及武备,工程 诸书,凡有益于国计民生与交涉事件者,皆译 成中国文字,广为流布。
8.广州益知学会
同文馆的建立及其作用


同文馆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成立,由清 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它是在恭亲王奕的奏 议下设立的。 19世纪后期,中国门户开放,外事活动频繁。 恭亲主奕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 祯等人有感于外国列强“船坚炮利”,主张引 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兴办洋务,而急需大量的 懂得外国语言文字的专门人才。为此,奕等 人于1861年(咸丰十年)联名上书奏请创立同文 馆:

查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 言不通,文字难办,一切隔膜,安望其 能妥协。„„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 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 各该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 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并于八旗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 下者可各四五人,俾资学习。





1 8 6 2 年 , 奕 重 金 聘 请 英 国 教 师 包 尔 腾 ( T.S. Burdon)任教。 开始只有英文馆,学生只有10名,全部是十三四 岁的八旗子弟。 1863年,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学生也是各10名。 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从此开设了一些自然 科学课程,学生增加到120多人。 1872年,增设德文馆。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再设东(日)文馆。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 北京,同文馆的师生被迫遣散。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把同文 馆并人京师大学堂,改组为译学馆,同 文馆存在40年之久(1862-1902)。

同文馆的兴办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作为近代的译书机构,有开先河 之功。 美 国 传 教 士 丁 韪 良 ( William Alexander Ravsons Martin,1827-1916) 翻译 的 《万 国 公法》是我国第一部讲国际关系方面问题的 图书。 同文馆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并通过外语教 学和翻译活动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科学知 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馆的译书以科技类为主,主要为军工制造提供技 术资料。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 论译西书》中说到“专以兵为主, 期间及算学、电学、化学、水学诸门者,则皆得资以 制造,以为强兵之用”。 洋务派认识到中国旧的学术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为了把近代军事工业长期维持下去,翻译馆开始翻译 西方科技书籍。 一般先由西人口译,然后由华人笔录、修改成文。参 加译书的西人大多是来华的各国传教士,主要有傅兰 雅、金楷理、林乐知等。参加译书的华人,几乎都是 当时在科学诸方面颇有造诣的,除徐寿、华蘅芳外, 经常参加译书的还有舒高第、徐建寅、李凤苞、赵元 益、汪振声等。舒高第是当时翻译处惟一的一位懂英 文的华人。
11.岳麓书院译学会




岳麓书院是较早迈出从“旧教育”到“新教育”改 革步伐的。1897年,岳麓书院在山长王先谦的主持 下开始了具有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进程分 三步: 1)实行月课改章,“拟定经、史、掌故、算、译各 学列为五门”课程; 2)公布《岳麓书院新定译学会课程》,设置拼法、 写字、杂字、杂语、作句、作论、写信、文法、口 述、笔录、翻译等11门功课,涉及语音、语法、词 汇、写作、口语、听说、翻译等差不多现代外语教 学的各个方面; 3)聘请算、译二学学长“代之教士”。 湖南大学数学、外语二院的历史可直接追溯于此, 它为未来的湖南大学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打下了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