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方法论论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部古老的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的智慧。
一提起《道德经》,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开篇语。
这几句话,咋一看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出来的,能被轻易说出的道,或许并不是真正的道。
这种思想深度,让人在初次接触时就能感受到《道德经》的不凡。
说到《道德经》,就不得不提“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不是说我们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一种顺势而为、不强行干涉的自然态度。
就像水一样,它总是顺应地势而流动,不强求、不抗拒,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往往想要掌控一切,却忽视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再来说说《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这并不是说软弱就一定能战胜强大,而是强调了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
有时候,硬碰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适当地退让和妥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不必总是针锋相对,有时候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经》还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
学会知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恼。
同时,“知止不殆”也提醒我们要有底线思维,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当然,《道德经》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
它还提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告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包容、谦逊、低调;还有“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
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道德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
道德经论文
2.“上善若水”的道德魅力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本性之一就是具有滋养万物而永流低处从不居功自傲,是默默无闻地给予别人以关爱,做有利于别人的事,就是毫无保留地默默奉献。
只要能做利他的事,就决不推辞。
水永远不占居高位,更不把持要津,这就是其美德所在。
如果把水作为一个人来看,它完全没有个人的恩怨和私利,毫不计较,也不争夺,完全根据自己的本性生存,采取一种柔弱、1.“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大学里所提供的各种学问,从知识积累的角度讲具有科学性,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讲具有艺术性。
大学生应着重理解其个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的知识。
要达到这个地步,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运用好辩证法。
什么时候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道德经》在辩证法的运用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消阴伏,否极泰来。
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从事物的反面入手解决问题。
大学生要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同时,对于学习和工作中千丝万缕的矛盾表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
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下则无上,无高亦无低,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
因而高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样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精神目前,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事。
依老子之见,与其议论十件事,不如做成功一件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时,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姓名郝耀栋学号201116050233班级经济111602班时间2012 5 26[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
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
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
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仁义、礼、德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
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
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
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
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仁义的涵意《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
”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
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
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1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摘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在为政治国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始自终贯穿着老子的“道”的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治国的思想原则和实施方法,在今天看来,就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有的作为。
本论文便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老子的政治思想。
首先介绍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态,其次分析老子的为政原则和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接着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一些参考的资料对老子的政治理念予以评价,最后是老子的观点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政府作为的启示。
【关键字】道德经政治思想无为政府【正文】作为流传几千年的中文化文精髓,《道德经》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存理念不仅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生活,也是各行各业精英们的重要“顾问”。
而《道德经》中大量关于为政治国的阐述则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绕开的对象,对于国家发展、领导人治理国家将有重大裨益。
《道德经》是一部对世间万物的概括,以至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离不开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
“无名,天地之始”一句便道出了老子的理想政治状态和政治思想。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小国寡民,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小小的国度,适当的人口,人无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社会公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民热爱生命、热爱故土、热爱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友好和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国家内部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没有欺诈、没有饥饿;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没有矛盾,一切都遵循着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是“道”在国家生活的体现。
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根据对“道”的领悟和哲学思想,老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政治国的原则。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便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论文
小谈“无为”引子:有幸这个学期能够选上热门的《道德经》课堂,这个几百号人的大课堂。
刘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不花哨,而且论述严谨。
常从文学的角度来去剖析文本,从逻辑角度恰当的贯通词句。
虽然朴实无华但是讲述的道理却十分诱人,我看到很多不是本科学生的人都来旁听,甚至于有一位保安也坚持来听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道德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现在就《道德经》中的总体感觉与“无为”思想粗浅的谈几句。
【《道德经》的基本观点】在谈“无为”前,我先谈谈我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的认识及总体思考。
一提到《道德经》,我们都会想到何为“道”何为“德”?就我理解《道德经》讲述了宇宙规律与治国为人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道”;而“德”是顺道而为的产物,是因为用合理的方法做事而得到的对个人品质的认可。
“道”是准则,“德”是结果。
通篇《道德经》很强调“谦德”,讲要“功成弗居”,将应学习水的“柔弱”,我觉的就是强调为人处世要处于合理的状态,要顺道而行。
正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该强的地方就要强,改弱的地方就要弱,不然就容易处于“死地”。
而世上的人往往强调的是“强”,而忽视了应该“弱”的地方。
一味谋取私利,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必反”的道理。
所以我人为《道德经》在规劝了统治者、世人要处于顺应“天道”的合理状态,要“实其腹”“虚其心”,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秩序。
我们都知道“小国寡民”与“无为”思想在社会中争议很大,很多人认定其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加以否定。
其实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了解到,真正的“小国寡民”是从心里上吧国家看的很小、人口很少,并不是真正的去否定疆域人口的规模。
统治者有了这样的心里就会看重民意,劳心社稷,不去主动侵略他国。
如此,国家可大治。
再说“无为”也是顺应天道,不去骚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德治国,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六、内外一体的德-道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观念系统,认定宇宙、人类起源之哲学根本问题为一元、自因、时间性的,这便使人均可生活于一重化生活世界之中。
道是关于世界整体性、根本性意义上的不可言说性并从而获得绝对性。
这一绝对性之道保障着人的自在性自由,自在性自由在道家观念系统中也就是“德”。
“德”即人之所以为人之自由天性,又由于“道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所以,“道法自然”(第25章)实即道性自然、自在。
道性自然自在于此的根据是:(一)如果将自然作天地万物解,则天地万物中有道,此道即万物之德。
德者,得也。
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从道那里获得了自己的根据,天地万物之所以为天地万物,正缘于它其中的道,道分而言之即为德为性,在儒道语境中均适切。
于是,道不再有别的原因和根据,它就是自己的原因和根据,即道是自由的。
这里,人、天地万物和道一体冥合,道通过德获得了既内在又超越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秉赋,人由于分享了道的这种自然而然性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原因和根据,亦即是获得了自由。
(二)自由一词中的“自”字,有“开始”义、“原因”义,甚至有“即使”的转折义和推理的“假如”义。
开始在本体论意义上就是创始,道所以要创始,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硬要给个说法,沈清松认为是因为道的“慷慨”。
道因其慷慨性而获开创之原因性。
道创始和神创始的区别是:它并非宗教家的“信其为真”,而是哲学家的“认其为真”,正是在“认”、“信”之区分义上,康德划清了哲学和宗教的界限。
如果搁置“自由”一词在西文中的复杂意义,根据其汉语的语义自然延伸性,完全可以将“自由”二字颠倒过来进行自我解释:“自由”就是“由自”。
自由之意只能在语言学的最高处说:对任一所指而言,它(他)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
自由原则在近代西方的确认,标志着现代人类进入以人为本的自本自根自因性世界观念之中,从而走出了中世纪神圣阴霾的笼罩。
韦伯将此称之谓现代性的祛魅。
《道德经》的方法论分析
《道德经》的方法论分析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是中国哲学和哲学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距今两千多年的老子,推开鬼神信仰的层层迷雾,创立了蕴涵着丰富的唯物思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而《道德经》在二十多世纪以前对唯物辩证法就有了深刻的论述。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标签:道德经;矛盾;规律一、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道德经》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阐述的哲学思想却很深刻,蕴含这丰富的唯物思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体系。
《道德经》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老子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来阐明他的宇宙观以及关于人生的哲学原理,修养生息的方法的原理。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而“德”呢,可以说是本体的“道”在物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多层次的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的种种内涵。
二、《道德经》中运用了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
社会过程和阶段的不同,只有矛盾的类型、性质和其情形的不同,并非矛盾有无的不同。
不同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都存在矛盾。
”[1]38所以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和分析社会。
《道德经》主要围绕着“道”讲,老子也对这个“道”赋予了和谐的意义——道的和谐法则。
老子说:“万物负阳阴抱,冲气以为和。
”[2]13即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部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因为它们之间是没完没了的变化着,所以说,它们之间的和谐只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不和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现出事物恶化的程度。
冲气,就是对事物起调和作用的一种物质。
道德经小论文
是石头的错吗?论“弗为而成“(提示: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诗歌、论文、随笔等文体;文中应该涉及《道德经》核心概念的的定义及其哲学基础;应该恰当引用本学期讲过的《道德经》原文并作出准确解释;应该准确把握《道德经》的受众;应该适当列举古今中外的案例;应该有亲身经历的感受;应该适当运用起兴、反语、比喻、顶针等表现手法;必须用A4纸双面打印并手写签名。
)傍晚,宁静的小路,一位老人漫步在柏油路上。
不远处,一个顽皮的孩子跑着跳着,一不小心被路边的石头绊倒了。
顿时,孩子的哭声打破了这片宁静,老人匆忙赶了过去,一把抱住小孩。
小孩的腿被磕伤了,留了点血。
可是这孩子还是不住地哭。
老人连骗带哄还是没让这宝贝孙子消停下来,于是就迁怒那块石头,一边踢一边骂那块石头。
那小孩也上去一边哭一边踢。
最后,小路又归于平静。
这样的一幕对大家也许不陌生。
日常生活中,家里有小孩子的都喜欢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把理由转嫁到另一个物体上。
比如上面事例的石头,也许老人内心并不是如此,只是为了平息孩子的哭闹。
但是,我们得想想这样做对吗?小孩子不小心却被大人说成是石头的错,也许好笑,但这样的事儿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石头的错,都怪这块臭石头!”这是间接地告诉孩子他们没有错。
长时间这样的灌输,让我们的孩子只会责怪于外部的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省视。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道德经》帛书第四十七章)《道德经》这句话放在本学期初我也许只能依据字面意思获得一个有问题的理解。
上完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才理解到词句的深意。
“其出也弥远,其知甚少。
”此句看上去违反了哲学中实践是认识重要来源的基本原理,其实不然,依据《道德经》的文学手法此句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其表达的意思是圣明的君主能不出户不窥牖而知天道是从自身出发,而不是“出”,“出”就好比是从外部找事物的原因,所以修身治国的君主不用出户窥牖就能知道天下是否大治。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由老子所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德经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本篇论文将分别从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道德经的思想内涵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包含了我们今天可谓司空见惯的许多道德准则。
在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道”。
“道”是老子介绍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泛指一切自然规律,它是实现本性的本源与崇高的境界,是伦理价值的根本所在。
在老子看来,要想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必须全力追求道这种终极价值。
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很多与道有关的思想,如“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反其道而行之”等等。
这些思想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很多有追求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除了道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传达了很多其他的思想。
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宇宙的创世过程,并暗示了创造的有机形式。
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每个元素都具有独立的实体,“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空气、能量、意识等等。
这“一”是神圣的核心;“二”就是在“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立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太极、男女、正邪等等。
这些对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指三个方面的统一,即太极之中的中和状态。
这一格言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宇宙的规律以及事物的间接相互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历史背景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末期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亦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整理出了道德经这一思想体系,提出了道教的基本理念。
这样一种思想不仅有利于人们恢复社会秩序,而且对追求内心平衡、趋向禅境的人们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继而,道德经的思想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常识,直至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各个领域。
道德经论文范文3篇
道德经论⽂范⽂3篇肠道环境论⽂:果胶对肠道环境的影响作者:吕娇苏昕峰⽅国珊刘雄单位:西南⼤学⾷品科学学院⼤量的研究表明,果胶作为肠道益⽣因⼦,有利于肠道中乳酸菌、双歧杆菌的⽣长,产⽣丰富的SCFAs(short-chainfattyacids)改善肠道pH,促进肠细胞⽣长,抑制结肠癌等[5-8]。
前⼈研究结果暗⽰果胶可能具有改善辣椒素引起的肠道环境的不适症状。
薛荔做为⼀种野⽣常绿攀援植物常见于我国各省,适应⼒强,易于种植。
并且瘦果籽中含有丰富的果胶,研究表明薛荔籽果胶酯化度为38.57%,属于酸性低酯果胶[9]。
因此,本实验选择薛荔籽果胶作为添加物,考察果胶添加是否会改善辣椒素引起的肠道不适。
由于体外发酵作为动物实验的补充有很多优点:它可以跟踪发酵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及研究发酵产物的形成过程,弥补了体内发酵不能实现动⼒学检测的缺点;它还可以实现标准化操作,实验的重复性强。
因此,本⽂拟采⽤体外发酵试验观察果胶与辣椒素对肠道发酵环境的影响,以期为辣椒的科学消费提供理论指导。
1材料与⽅法1.1材料与试剂薛荔果胶由实验室研究⾃制。
天然辣椒素(辣椒碱含量为95.7%)由河南倍特⽣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氯化钠(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硫酸(优级纯)、亚硝基铁氰化钠(分析纯)、苯酚(分析纯)、次氯酸钠(分析纯)、冰⼄酸(分析纯)、吐温80(分析纯)、氯化铵(分析纯)、咔唑(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试剂⼚;⼄酸(⾊谱级)AJohnsonMattheyCompany;巴⾖酸(⾊谱级)、丙酸(⾊谱级)、丁酸(⾊谱级)、异丁酸(⾊谱级)梯希爱(上海)化成⼯业发展有限公司;EMB培养基(⽣化试剂)北京奥博星⽣物技术有限公司;BS培养基(⽣化试剂)、LBS培养基(⽣化试剂)青岛海博⽣物技术有限公司;D-半乳糖醛酸(分析纯)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纯⼆氧化碳⽓体(99.999%)重庆朝阳⽓体有限公司。
1.2仪器与设备Sepctrumlab22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WH-1微型旋涡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JA2003A 电⼦天平上海精天电⼦仪器有限公司;DHG-9070电热恒温⿎风⼲燥箱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3C精密酸度计上海⼤普仪器有限公司;HH-6数显恒温⽔浴锅⾦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司;5810型台式离⼼机德国Eppendorf公司;SIGMA低温离⼼机德国SIGMA公司;ARI14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GC-2010⽓相⾊谱⽇本岛津公司;KQ-100超声波清洗器昆⼭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SW-CJ-1FD洁净⼯作台苏州安泰空⽓技术有限公司;HH-B11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BC-J160S⼆氧化碳细胞培养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ES-315⾼压蒸汽灭菌锅KAGOSHIMASEISAKUSYOINC;ZHWY-100C恒温培养振荡器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tabilwax-DA⽑细⾊谱柱美国RESTEK公司。
老子《道德经》柔性思维应用论文
老子《道德经》柔性思维应用论文摘要:《道德经》构造出的自然、质朴、辩证、豁达及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宏大框架蕴含的理念精髓就是柔性思维方式。
将其灵活运用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宏观掌控以人为本的基本方向,以自然无为的思想为指导,处弱贵柔,将使这部古老的经典之作焕发出更多的活力与生机,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因借鉴老子的柔性思维更有广度及深度。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经典,以自然、无为、虚静等柔性思维方式自成一家之性,其精髓是致柔、致虚的柔性思维方式,以人为本、自然无为、柔弱虚静等柔性特质构成了老子柔性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
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及人本思想的回归,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正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型,重新认识老子的柔性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本文就老子的柔性思维方式来反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浅论老子柔性思维方式在现代企业人力管理中的应用。
1 以人为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向从企业管理的轨迹来看,企业的管理方式经历了一个由刚性管理方式到柔性管理方式的变化过程。
企业管理的基本初衷在于“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产生于20世纪初的刚性管理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管理模式,促成了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纪元,但“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的机械化、非人格化特征,使刚性管理无法充分发挥人自身的潜力,逐渐违背了管理的初衷。
20世纪50年代,“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开始形成并发展。
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渐凌驾于传统的生产要素之上,“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向。
老子的《道德经》阐明人的地位,强调对人的尊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道德经》第25章)如果把企业比喻成域,其内也有“道”、“天”、“地”、“王”四大:“道”对应为企业运作的规律;“天”对应企业所处天时;“地”对应企业所处地利;“王”对应企业职员。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道德经》啊,这可真是一本神奇的书。
你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宝盒,里面藏着无穷的智慧和真理。
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回到了古代,和老子这位智者面对面地交流。
你知道吗,这本书里说的不仅仅是道德,更是生活的哲学。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做事要有德。
这“道”啊,就像是大自然里的规律,你看那日出日落,花开花谢,都是按照这个规律来的。
咱们人也一样,得顺应这个“道”,才能活得自在、活得明白。
《道德经》里还说,要“无为而治”。
这可不是说咱们啥都不干,而是说咱们得学会放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你想啊,你要是老是插手干涉,就像是把树苗绑在竹竿上,它还能长直吗?所以啊,有时候咱们得学会信任,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让大家都能在“道”的指引下,自由地成长。
再说说“德”吧。
这“德”啊,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那个“品德”,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他们哪个不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这就是“德”的力量啊!我觉得《道德经》里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意思是说啊,大路其实很平坦,但人们总是喜欢走小路。
这就像咱们的生活一样,有时候明明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更好,但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捷径。
结果呢?往往是走了弯路,甚至跌入深渊。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再难走,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读完《道德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哲学宝典。
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道、做事要有德,让我明白了“无为而治”的真谛,更让我明白了“德”的力量。
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去读,去品味,去实践。
因为啊,它里面藏着的,可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更是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精髓。
所以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去读读《道德经》,去感受一下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论道德经的朴素辩证法
论道德经的朴素辩证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署名:邱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此论文为学习中国上古文化而交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尊重规律”“普遍矛盾”。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这正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教学论文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
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内容提要:《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
历代学者对《道德经》译注纷起,不断挖掘其蕴含的巨大价值。
本文重点就《道德经》中的生命意识进行探讨,以丰富人们对《道德经》的认识。
关键词:道德生命意识小宇宙老子,一位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生命探索者、社会科学家。
他以自己无上的智慧和终生体践,执着探悟人类的生命、生存和万物规律,铸就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部《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峰起,各阐其端。
哲学家言其为东方哲学之经典,政治家视其为治世名言,军事家称其为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其是一部先秦文化的底片,养生家奉其为修身养性之要典,推演“天机”之秘鉴。
俗家子民感其效用灵验,叹其玄之又玄……区区五千言,却包蕴无限。
海内外学者皆视为至宝。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他(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
”美国高能物理研究博士卡泼勒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道德经探玄》)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言,它之所以会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诸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便是因为老子所阐述的问题是人类个体小世界与外部大世界所共通的规律和联系。
它是老子集一生之亲修实证,熔天文地理、医卜战阵、阴阳八卦、人文历史等多门学科于一炉而铸就的世之杰作。
所以,它对各门学科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道德经”中有些什么样的生命意识呢?下面,我们具体从“道德经”的部分内容来探究这一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对“道”的论述。
什么是“道”呢?《说文》的解释是:“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即人所行之路,一直通达之路叫做道。
而老子所要表达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
道德经 议论作文
道德经议论作文什么是道德?道德就像一个人的脸面,即使你穿得再华丽,没有道德也是没用的。
道德要从点滴做起,诚实守信就是一点。
我们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她有一天要到市场上去买菜,她的孩子闹着要和她一起去。
她说:“孩子,妈妈一个人去,我买猪肉回来给你烧红烧肉吃。
”孩子不闹了。
妈妈回来后,孩子爸爸发现她并没有带猪肉回来,就要去杀猪,妈妈拦住爸爸问:“为什么?”孩子爸爸说:“孩子要跟父母学的,你骗了他就是骗了他的人生。
”看呀,道德就是这样,要从点滴做起。
三年级:170302736篇二《道德经》的智慧:深邃之道,自然之理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道德经》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其深邃的哲理与独到的见解,影响了无数追求真理与智慧的灵魂。
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揭示了宇宙间的自然法则,引导我们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德经》主张“道法自然”,这是其核心理念之一。
它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的运行规律,我们应当顺应这些规律,而非强行干涉。
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能使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冷静。
同时,《道德经》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并不是指消极怠工,而是指以无为的态度去应对世事,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个体与集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洞察。
当我们学会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与烦恼,使生活变得更加简单而美好。
此外,《道德经》还倡导了“上善若水”的品德修养。
水,至柔至刚,能包容万物而不争。
这种品质正是我们应当追求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学会像水一样,以柔克刚,以包容化解矛盾,以无私成就他人。
这样,我们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更能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然而,正如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有其局限性一样,《道德经》也并非完美无缺。
它的某些观点可能在现代社会看来过于理想化或难以实践。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道德经论文3000字大学
道德经论文3000字大学浅谈道德经其实,刚开始我选课时,并没有抢到这门课。
在不选的时候,恰恰好有一个空余的位子,我就很幸运的选到了这门课。
让我能在喧嚣的社会里,寻到一扇门,通往相对宁静的世界。
通过上道德经这门课,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
对于《道德经》内容的认识,最粗浅的就是对老子的主要思想的认识,而道德经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他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课题研究论文:《道德经》中以老子为第一人称的哲学思想
伦理道德论文《道德经》中以老子为第一人称的哲学思想品读经典可以说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乐事,煮上一壶香茗,在丝丝茶香中回味那些智者的话语,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思想的跳动,或许经典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吧,把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带入他们眼中的世界。
再一次捧起《道德经》我试着用另一种视角去解读老子,希望会有不同的感觉。
“道”作为整个《道德经》一以贯之的主要内容有着深刻的内涵,在这里主要是把《道德经》中以作者本人为第一人称的章节提取出来,并以之作为切入点,从“我”“吾”这样一种主体角度去体会“道”的玄妙思想,以一种更切身的视角去思考“道”的深刻含义。
口中念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样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又并非是通常意义的那个道,可以给这个抽象的道命个名字,又并非是通常所说的那个名,它是天地的母亲,寂静而寥廓,独立存在而永远不变,周而复始的运动着。
这样的“道”一直在我的心中、脑海里萦绕,一股强烈的力量引导者我推开那道众妙之门,进入另一个世界。
推门而入,一幅恬淡自然的景象出现在眼前,蔚蓝的天空绵延到山的另一端,天空中浮着几丝云彩,空气中飘来阵阵淡雅的香气,或许是那些奇花异草在摇曳时吐露出来的吧,这里的房子错落有致,有一些百姓正在劳作,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久违了的淳朴自然的笑容,有一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的意味。
不远处一个小亭子里,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好像听谁在讲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老子摸着他的胡子讲着他的智慧之学。
一、吾有三宝“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五十八章》在这里,老子特别珍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条原则,慈即仁慈、仁爱;俭即节俭、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即谦让、不争。
由于仁慈所以勇敢,由于节俭所以富有,由于不与别人相争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长官。
《道德经》第二章:无为,老子的方法论
《道德经》第二章:无为,老子的方法论经典语录显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无为”,和《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有为”有根本区别,因为“终日乾乾”就会“亢龙有悔”。
这也是常道观和天道观的显著区别。
【承启】承接上一章,老子在本章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无为”,并隐晦地指出,这种方法论的根据就是“玄之又玄”,即“玄德”。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世人都明白了美的本质,自然就可以辨析丑恶了;世人都明白了善的本质,自然就可以辨析不善了。
因此,有和无是相互滋生的矛盾统一体,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长和短是相互比照的矛盾统一体,高和下是相互靠近的矛盾统一体,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矛盾统一体。
(自然就能辨析另一方了。
)正因为如此,与大道相通的圣人深深明白,要用无为的方式处置专业事务;要用无言的方式实行教化。
因为大道对待万物也是这样,孕育万物而不加以辩解,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治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正因为不自居有功,反而不会与万物分离。
【解析】老子在上一章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就要问,为什么社会普遍认可的大道不是常道?这不违背常理吗?本章开篇的两句话解答了这个疑问。
老子说,关键不在于大家是否普遍认可这个现象,而在于大家是否普遍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本质,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比如说,如果大家都知道了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即美的本质,就能辨析丑恶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原因,即善的本质,就能辨析不善了。
老子还说,这两个例子反映了一种普遍规律。
比如说,知道了无的本质,就能辨析有了,反之亦然;知道了难的本质,就能辨析容易了,反之亦然,等等。
老子一下子讲了六对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方法论论文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是中国哲学和哲学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距今两千多年的老子,推开鬼神信仰的层层迷雾,创立了蕴涵着丰富的唯物思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而《道德经》在二十多世纪以前对唯物辩证法就有了深刻的论述。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道德经;矛盾;规律
一、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道德经》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阐述的哲学思想却很深刻,蕴含这丰富的唯物思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体系。
《道德经》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老子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来阐明他的宇宙观以及关于人生的哲学原理,修养生息的方法的原理。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而“德”呢,可以说是本体的“道”在物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多层次的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的种种内涵。
二、《道德经》中运用了矛盾分析法
“社会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
运动。
社会过程和阶段的不同,只有矛盾的类型、性质和其情形的不同,并非矛盾有无的不同。
不同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都存在矛盾。
”[1]38所以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和分析社会。
《道德经》主要围绕着“道”讲,老子也对这个“道”赋予了和谐的意义——道的和谐法则。
老子说:“万物负阳阴抱,冲气以为和。
”[2]13即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部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因为它们之间是没完没了的变化着,所以说,它们之间的和谐只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不和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现出事物恶化的程度。
冲气,就是对事物起调和作用的一种物质。
和,是阴阳之间平衡的结果。
“冲气为和”,就是指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
和谐在哲学范畴,其内涵或者内容可界定为:事物各方面的互相协调、适应,是一种平衡。
和谐可分为多个层次。
有把人类活动作为中心坐标的和谐:例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和谐。
有把家庭为中心的和谐:比如,经济基础与上层经济建筑之间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和谐,国家各阶级之间的和谐。
三、《道德经》中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但是每一个矛盾又是具体的、不同的,我们在研究社会矛盾时,也要注意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坚持用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分析。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老子认为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对立统一的。
宇宙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矛盾有互相对立,相互排斥,这是矛盾的斗争性,统一是有条件的,斗争是无条件的。
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到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1,这就是说万物是“无名”和“有名”的对立,又是“始”和“母”的联系,一句话就点明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再如,“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
”[2]1“阴阳即是矛盾,万物负阴而报阳”[2]36,即说明矛盾的普遍存在,“冲气以为和”[2]36说明了矛盾的斗争性。
老子用一句话说明了,矛盾普遍存在,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道德经》中运用了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遵循客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3]601规律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遵循了客观规律,作为社会主体的我们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社会历史过程是目的与和规律的统一,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人们认识了规律的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规律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目的服务。
“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
但是我们一旦认识了它们,理解力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
了。
”[4]560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识到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1说明了万物是由道而生的,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而,事物是一个是运动的过程。
再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1,“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负物芸芸,个复归于其根”[2]46这一系列的阐述说明,万物是不断产生、发展、变化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是运动的,而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利用它,让它为我们服务。
“社会的历史过程是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1]40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2]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2008年.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