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前言

“海天佛国,清净庄严”。普陀山不仅是佛门弟子的圣地,更是世人心目中的一块净土。千百年来,这座孤悬海上的岛屿,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人文景观显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无论是整个建筑群的选址、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体量、造型,人工构筑都能够恰如其分的处于自然环境中;而自然风景也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即便是一沙、一树或是一片顽石,也饱含灵动之气。1982年,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名列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普陀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二十年弹指一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先后制定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清华大学,1981年)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浙江大学,1985年),为当时普陀山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随着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原有规划的期限已至,同时风景区又出现了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新情况,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于2001年1月受舟山市人民政府(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01年五一期间,北京大学规划课题组赴普陀山进行了历时一个月的现场多学科综合调研、资料收集工作。在现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于5月28日向舟山市建委、普陀山管理局及风景区各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进行了汇报;5月30日课题组又赴杭州向浙江省建设厅有关领导和部分省内专家进行了汇报。在认真听取了与会领导、专家的意见后,课题组返回北京开始编写规划说明书,并于2001年9月向普陀山管理局提交了《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讨论稿)》和规划图纸。普陀山管理局组织了各有关部门和省内专家对“规划讨论稿”进行了评审,并于2002年3月14日在杭州之江饭店召开了由浙江省建设厅主持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讨论稿)专家评议会”。与会专家经过认真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专家评议会的修改意见,课题组对规划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后,又分别于2002年9月和2002年12月同舟山市建委和普陀山管理局、朱家尖管委会的同志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至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规划编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有赖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别感谢浙江省建设厅、舟山市建委、普陀山管理局、朱家尖管委会和普陀山佛教协会的全力支持,感谢普陀山交通、水利、电力电讯等管理部门的协助。对于浙江省规划界诸多专家给予的帮助,我们也深表谢意。

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今天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整个风景区的统一管理,即实现普陀山岛与朱家尖岛的资源优势互补。显然这已经超出了以往规划工作的范

畴,而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方面做出调整。本次规划也正是以此为前提进行编制的,在此我们衷心期望舟山市政府能够尽早结束普陀山风景名胜区长期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设立风景区统一管理机构。

佛教文化是普陀山的特色,“因果报应”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论。我们希望今天编制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能够成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的“因”,为这一方净土能够世代传承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课题组

2007年12月

项目名称: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承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谢凝高教授

项目主持人:谢凝高教授

何绿萍教授

郑心舟博士

项目组成员:谢凝高教授

何绿萍教授

金丽芳教授

刘大平教授

武弘麟副教授

周世良副研究员

陈耀华博士研究生

宋峰博士

韩相壹博士研究生

张成渝博士研究生

郑心舟博士

舟山市参加规划编制工作人员名单:

项存平舟山市城建委副总工程师

余志祥普陀山管理局原局长

蒋宝华普陀山管理局局长

高强普陀山管理局原副局长

王勇普陀山管理局副局长

杨柳松普陀山管理局规划建设处处长

方盛军普陀山管理局规划建设处办事员

蒋朝忠普陀山管理局规划建设处办事员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性质 (2)

第三章风景名胜区总体布局 (2)

第一节布局原则 (2)

第二节布局结构 (2)

第四章风景名胜区容量估算 (5)

第五章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 (5)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 (5)

第二节保护分区规划 (6)

第三节风景区保护分级 (9)

第四节核心景区保护规划 (11)

第五节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11)

第六章风景名胜区游览规划 (12)

第一节景观地域结构规划 (12)

第二节客源市场规划 (12)

第三节旅游规模预测 (12)

第四节游览路线建议 (13)

第七章典型景观规划 (15)

第一节三大寺及其周边的保护规划 (15)

第二节已修缮利用的老庵堂及其环境保护规划 (16)

第三节文化景观系统的保护与整治规划 (16)

第四节关于修建宝陀讲寺及万佛宝塔的规划要求 (16)

第五节沙滩景观规划 (16)

第六节植物景观规划 (17)

第七节海蚀地貌景观规划 (17)

第八章服务设施规划 (17)

第九章基础设施规划 (18)

第一节交通与道路规划 (18)

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 (19)

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 (20)

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20)

第五节信息工程规划 (21)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21)

第七节风景名胜区标识系统规划 (21)

第八节防灾规划 (22)

第十章居民社会经济调控规划 (23)

第一节居民点规划 (23)

第二节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25)

第三节文教卫生规划 (25)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规划 (26)

第一节普陀山岛土地利用规划 (26)

第二节朱家尖土地利用规划 (27)

第十二章分期发展建设规划 (28)

第一节近期发展建设规划 (28)

第二节远期发展建设规划 (30)

第十三章规划保障措施建议 (31)

第十四章附则 (3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国家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的方针,促进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条例、规定,制定《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主要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1.《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2.《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10号)

13.《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5年10月)

第三条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范围由岛屿和海域两部分组成。岛屿面积由普陀山岛(含豁沙山)11.82平方公里、洛迦山岛0.45平方公里和朱家尖岛东部28.80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岛屿陆地总面积41.07平方公里。海域范围为普陀山的金沙、百步沙、千步沙、哞唬沙、后岙沙、大雪浪、小雪浪外围距沙滩1.50公里,朱家尖的大沙、乌石塘和南部五大沙滩外围距沙滩1.50公里的范围。海域面积为6.50平方公里。

第四条为了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外围环境,将一定的海域划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外围保护范围。海域界线与朱家尖岛陆地界线相连,将普陀山、洛迦山包入其中,在普陀山西侧、朱家尖东侧分别距离陆地边缘3公里。

第五条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执行。

第六条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5年。本规划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为2007~2011年,第二期为2012~2025年。

第七条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由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性质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的性质: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是以佛教的观音文化和海岛自然风光构成的海天佛国为特色,以展示佛教文化、观光休闲、科研教育和水上活动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三章风景名胜区总体布局

第一节布局原则

第九条减少普陀山岛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常住人口,积极开发以朱家尖岛大洞岙为核心的风景名胜区游览服务基地,实现普陀山岛和朱家尖岛资源优势互补,这是解决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二节布局结构

第十条普陀山风景名胜区陆地部分是由普陀山岛、洛迦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风景名胜区,各岛的主要功能分别为:

1、普陀山岛:以海天佛国为特色,展示佛教文化、观光休闲、科普教育为

主的佛教名山。

2、洛迦山岛:以展示佛教文化活动为主。

3、朱家尖岛:岛东沿海开展以海岛自然风光为特色,度假休闲、海上活动

为主的游览胜地。

针对风景名胜区具体情况,本规划制定六类分区:特殊景观区、生态保育区、

史迹保存区、景观风貌保护区、游览服务区和一般控制区。旅游服务基地以朱家尖大洞岙为中心。前四个区为核心区,面积一共为33.10平方公里。

功能分区划分一览表

(1)特殊景观区

指无法以人力再造而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美学、科学价值很高的特殊自然景观分布的区域。风景名胜区中属于本区的范围包括:

(2)生态保育区

指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和植被条件的区域。作用在于保持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护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平衡、为风景名胜区提供良好的环境背景。生态保育区一般不对游人开放,是供研究生态而应严格保护的天然生物群落及其生育环境的地区。风景名胜区中属于本区的地段为:

(3)史迹保存区

指为保存重要的史前遗迹、史后文化遗址及有价值的古代或近代史迹而划定的区域。风景名胜区中属于本区的地段为:

(4)景观风貌保护区

由于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破坏,普陀山现有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少,但是长期形成的人文景观特色仍是普陀山宝贵的风景资源。针对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特点,规划提出保护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景观风貌。风景名胜区中属于本区的地段为:

(5)游览服务区

指景观价值一般但是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适于接纳游憩服务和开展休憩、娱乐等活动的区域。服务区(系统)分为服务基地、一级中心、二级中心和服务点。风景名胜区中属于本区的地段为:

(6)一般控制区

指具有资源开发利用缓冲性质的区域,指原有的农业用地、村落及特殊用地等,即风景名胜区内除上述五种分区以外的区域。

第十一条普陀山岛总体布局:

东线凸显人文景观之盛,还自然、文化景观以真实性和完整性;将目前分布在东线的服务设施、管理机构,逐步转移到西线,主要由龙沙小区吸纳;西线是机动车交通运输主线,承担主要的货运、客运,生活区、服务区是主要内容;北部重点发展生态保育区,为全岛提供良好的生态背景和环境保障,是普陀山岛的生态实验室和基因库,将北部居民点逐步迁往朱家尖、沈家门和龙沙小区;南部为连接东、西线的纽带。

第十二条风景名胜区朱家尖岛部分总体布局:

北部区域的自然景观以白山为主。必须尽量减少对白山的人工雕琢,严格控

制在其中修建各种服务设施,以保持其自然状态。充分利用漳州渔村、月岙渔村等几个渔村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开展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游览活动。

中部区域规划要求严格保持五大沙滩的自然景观。控制南沙附近的服务设施规模继续扩大,新建的服务设施应该远离沙滩而向大洞岙方向发展。严格保护里沙的林木,保留现有的茶室,但规模不得扩大。

南部区域的大青山是景区的生态保育区,必须严格按照保育区的要求进行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选定游线供游人登山健行,登高远眺,体验回归自然的感觉。

第四章风景名胜区容量估算

第十三条普陀山岛的适宜游人容量为13771人次/日,最大游人容量为18000人次/日。朱家尖岛的适宜游人容量为41268人次/日,最大游人容量为45000人次/日。洛迦山适宜游人容量为429人次/日,最大游人容量为500人次/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适宜游人容量为:55468人次/日,1058.5万人次/年;总最大游人容量为:63500人次/日,1225万人次/年。

第五章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四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规划实施后,将大大缓解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有利于风景资源的保护,又可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第十五条对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实施后将减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排放量,将大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恢复。规划实施还将大大增强风景名胜区的防洪能力。

第十六条综合评价结论:本规划是一个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风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划。其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是暂时的、次要的、局部的,且可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减轻或改善的。

第二节保护分区规划

第十七条根据风景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和风景恢复区。

保护分区划分一览表

第十八条生态保护区

(1)区域范围

整个景区的低山连绵区,包括普陀山的茶山、龙头山、金沙山、青鼓山、毛跳山、观音跳山等和朱家尖的白山、太平岗、庙跟头山、大山、四柱山、大青山、白马山等。

(2)保护措施

保护森林资源及其内部的野生动植物,尽量减少各种形式的人为干扰。区内适当安排一定的步行游览路线和相应的保护性设施。完善防火设施,建立防火隔离带,设置火警监测哨。每年的防火期(11月~次年4月)加强巡逻,注意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同时对边缘地区长势不良的林地,依据立地条件分析,有计划

地实行改造,注重树种的搭配,促进本地区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的发育。

第十九条自然景观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往往直接表达了风景名胜区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同时它也为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奠定了自然基础,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健全的生态环境更能够吸引人类的注视。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包括:

第二十条史迹保护区

为了保持风景名胜区的传统,本规划要求寺庙利用原有香舍进行接待。严格控制寺庙旅宿床位的增加,禁止在寺庙中扩大接待设施的规模。

第二十一条风景游览区

(1)区域范围

各级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周围一定的空间与范围。

(2)保护措施

全面评价风景资源,坚持保护和开发统一、风景区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风景资源的特点,规划风景布局和开发模式;确定各景区环境容量;合理安排游赏康乐活动及相关设施;设立公共安全保障设施,保证游客在游览活动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医疗可达性等;根据景区具体情况,不同程度限制旅宿床位和机动交通及相关设施的配置,不得安排和保护景区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环境相冲突的项目和设施;监测风景区的水质和噪声,并适时进行评价,制定对策。

第二十二条发展控制区

(1)区域范围

主要包括风景区内需要控制改造的居民点。

(2)保护措施

规定其原有活动和设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引导其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生产活动;可安排与风景区性质和容量一致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但应控制其规模和内容;严禁污染环境和非风景区需求的设施进入;调动风景区内各有关单位发展的积极性,制定相应法规,明确责、权、利;定点进行大气质量监测,严格执行环境质量标准。

第二十三条风景恢复区

为了使得风景名胜区内已经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质量、品位呈下降趋势的风景资源,能够实现“永续利用”的目标,划出一定范围的风景恢复区,在规划期内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尽快恢复风景资源的原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内划入风景

恢复区的地段具体如下表:

第三节风景区保护分级

第二十四条将风景区各类保护区,划为四级保护区,实行分级保护。

保护分级划分一览表

第二十五条特级保护区

包括史迹保存区中的三大寺和多宝塔。三大寺和多宝塔的建设、保护必须严格执行规划部门的要求,对于超标扩建、改建的项目必须拆除、改造或恢复;周围的环境应该与寺庙氛围相一致,不得出现经营海鲜的广告及其它与佛教不相符的设施。

第二十六条一级保护区

包括全部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和风景恢复区,以及风景游览区中主要景点周围地区(主要景点)。其保护主要原则为:自然景观保护区和史迹保护区的大部分及全部风景恢复区限制游人进入,不得开发旅游项目;其他地区,适当安排步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和机动交通进入。保护要求为:

?保护沙滩、岩石崖壁、植被的原有景观风貌和空间环境,禁止人工雕琢;

?严禁个人和单位占用区内土地;

?合理组织游览路线,控制游客的环境压力,加强风景资源管理。

第二十七条二级保护区

包括生态保护区和风景游览区的其他部分。生态保护区尽量减少各种形式的人为干扰,可适当安排一定的步行游览路线和相应的保护性设施。风景游览区可以安排符合风景区容量要求的旅宿设施,限制机动交通,对交通工具和交通量做具体规定;严格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按要求需建的风景建筑必须控制其规模和风格,并报风景区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三级保护区

包括风景区上述以外的地区,为发展控制区的全部。安排风景区内居民生活生产;安排居民点和风景区的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和行政管理等组织;安排风景区接待服务设施和机动交通;上述所有安排的规模、形式及内容必须与风景协调,

必须严格符合风景区环境保护要求。

第四节核心景区保护规划

第二十九条核心景区范围

将功能分区规划中确定的特殊景观区、生态保育区、史迹保存区、景观风貌保护区划分为核心景区,面积一共为33.10平方公里。

第三十条核心景区保护规划

确定核心景区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在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组织实施。

落实核心景区的保护责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核心景区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制。加强对核心景区保护工作的监督。风景区管理部门应安排专职人员,对核心景区保护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五节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第三十一条普陀山岛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1)详细调查普陀山垃圾构成情况,针对普陀山垃圾构成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措施。加强垃圾废物利用,试验海鲜贝壳等的利用方式。除部分腐融性垃圾仍在小雪浪堆放、填埋处理外,其它垃圾分类运往岛外垃圾处理厂。

(2)严格执行雨污分流体制,在相应地点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应一步到位,保证今后全岛污水排放处理达标。

(3)建立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和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居民及单位排放污水和分类袋装垃圾的费用由居民和单位承担,公共场所的费用由政府负担。

(4)建立全岛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减少全岛机动车辆数量,除运输服务公司外,禁止各单位、个人配备机动车辆。

第三十二条朱家尖岛部分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1)结合全岛的发展趋势,迅速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短期内改变雨

污合流、污水直接排放的现状,改善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

(2)清除风景名胜区内垃圾堆放点,统一安排全岛垃圾的堆放、填埋及处理,风景名胜区内应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垃圾清理工作。

第六章风景名胜区游览规划

第一节景观地域结构规划

第三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景观地域结构采用“风景名胜区—风景片区—景区—景群(亚景区)—景点”的五级体系。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将包括普陀山、朱家尖、洛迦山三大片区共11个景区、25个主要景群。其中:普陀山片区包括南天门、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宝陀讲寺5大景区共11个景群;洛迦山片区包括前山区、后山区2个景区、景群;朱家尖片区包括白山、十里金沙、樟州湾、大青山4大景区共12个景群。

第二节客源市场规划

第三十四条根据普陀山以宗教观光为主和朱家尖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不同性质功能,整个风景名胜区未来市场开拓的重点应在稳固普陀山现有宗教观光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向大力开发朱家尖休闲度假市场转移。

第三十五条普陀山在稳固沪、浙、闽传统基础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华东和广大沿海地区目标市场,积极争取国内其它地区机会市场。以宗教观光巩固港澳台市场,拓展东亚、东南亚市场,并以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积极争取欧美市场。

第三十六条朱家尖在稳固沪、杭、甬基础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长江三角洲海岛休闲目标市场,同时积极从普陀山分流引客,争取国内机会市场。依托普陀山和华东城市的海外旅游者逐步发展海外市场。

第三节旅游规模预测

第三十七条考虑到普陀山整个旅游业已基本进入成熟期以及特殊的旅游功能,

游客数量已经接近景区的适宜容量,故应该考虑适当限制游客量过度增长,以防止游客量突破适宜容量而对风景区保护带来影响。规划将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3%左右并随着基数的增大而逐步降低。海外市场具有一定潜力和空间,可适当放宽发展。预测普陀山2010年游人量为325.7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人8.90万人次,旅游收入25.65亿元;2020年游人量为390.7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人23.09万人次,旅游收入47.50亿元。2025年游人量为415.93万人次,其中海外游人29.47万人次,旅游收入59.33亿元。根据预测,普陀山的游人规模将在2009年达到景区的适宜容量321.3万人次/年,因此建议在2009年开始严格控制游客量,加强对景区的保护管理,将游人数量控制在适宜容量以内。

第三十八条朱家尖游人基数小,未来需要与普陀山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加上休闲度假市场广阔,因此近期增长率取10%。随着基数加大逐步降低。海外游客增长率也高于国内市场。预测朱家尖2010年游人量为220.7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人0.52万人次,旅游收入15.62亿元;2020年游人量为360.1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人1.35万人次,旅游收入33.13亿元;2025年游人量为459.8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人1.99万人次,旅游收入47.18亿元。

第三十九条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模2010年为546.54万人次,旅游收入

41.27亿元;2020年为750.9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80.63亿元;2025年为

875.78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06.51亿元。

第四节游览路线建议

第四十条普陀山岛一日游通常有以下三种游览路线:

1、步行游览——从沈家门搭乘第一班轮渡,或从上海乘夜班轮船于次晨抵

山。上码头后,向东南行,先游短姑圣迹、南天门、过金沙,参观南海

观音露天大佛,到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然后越百步沙,游仙人井、

朝阳洞、踏千步沙、登望海亭,看五祖碑、听潮石,游法雨寺。中午在

法雨寺附近就餐。下午沿香云路登佛顶山,然后乘索道下山,参观宝陀

讲寺后,驱车游普济寺景区,傍晚离山。

2、步行游览——从码头向西北直上梅岑峰西麓,游观音古洞、二龟听法、

磐陀石、西天九曲回廊、灵石庵、圆通庵,步石阶而下,经西天门、心

字石,观赏千年古樟,再游普济寺。继而东行,经多宝塔,往南游紫竹

林、潮音洞、不肯去观音院和西方庵、观音跳、南海观音。午餐后返回,

过百步沙,越几宝岭,参观仙人井、朝阳洞,沿千步沙直抵法雨寺。归

途游大乘庵,参观悦岭庵。

3、步行、乘车结合游览——从码头上岸后,驱车直达合兴,参观宝陀讲寺

后,乘索道上佛顶山,再沿香云路步行下山,游法雨寺。然后过千步沙,

越几宝岭,到百步沙小憩,午餐。下午游普济寺、西天门、心字石、梅

福庵、磐陀石、观音洞庵。

第四十一条普陀山二日游通常采用两种路线:

1、第一天上码头过短姑道头,经妙庄严路到普济寺领略名刹风光,随即向

西行游西天门。下午游紫竹林、南海观音、潮音洞、观音跳景点。傍晚

漫步百步沙,观赏海景,聆听涛声,再看前寺夜景。第二天从普济寺前

乘车至合兴,参拜宝陀讲寺,转索道上佛顶山,游慧济寺,然后步行香

云路下山,游法雨寺,从法雨寺前乘车直达梵音洞,返回时,游杨枝庵、

大乘庵、悦岭庵。

2、第一天上码头后,先游短姑圣迹,转至南天门、金沙、观音跳、南海观

音、紫竹林、潮音洞、不肯去观音院,游百步沙。下午乘车至合兴、宝

陀讲寺,转乘索道登佛顶山,后沿香云路下山,游法雨寺。再踏千步沙

一半,折到大乘庵,游悦岭庵、朝阳洞、仙人井,然后回住处休息,看

前寺景区夜景。第二天,上午游西天景区,午后乘车直抵梵音洞庵,再

乘车返普济寺。(二日游时间抓紧可游洛迦山)

第四十二条普陀山三日游路线:第一、二天同二日游。第三天凌晨先去百步沙观日出,随后乘船去洛迦山,游五百罗汉塔、圆通庵、大觉庵、大悲殿、四十八愿塔、洛迦山灯塔。返回后,下午或去海滨小憩;或去综合市场、海鲜街采购海鲜,领略海市风情。或直接去朱家尖游览。

第四十三条朱家尖一日游:上午游南沙、千沙、里沙森林公园、情人岛。下午游樟州湾、白山。或上下午交换亦可。

第四十四条朱家尖二日游:上午游白山景区,下午游樟州湾、乌石塘、小乌石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标牌设立标准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标牌设立标准(试行) 一、总则 1.1为了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标牌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水平,改善风景名胜区的形象,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 1.2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标牌。 1.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志、应庄重醒目、简洁大方、布置于风景名胜区的入口处显著位置或重要地段。 1.4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各种标志、标牌应在统一中追求特色,形成各风景名胜区的系列标识,从而形成特点鲜明的全国风景名胜区的标识系列。 1.5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标牌应进行专门设计和审查,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建设部备案。 1.6建设部和各省、市、自治区主管部门定期对各个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标牌设立工作进行检查。 二、标志 2.1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志由建设部1993年颁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徽志和风景名胜区名称、国务院批准时间以及建设部监制等内容组成。 2.2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应安置在风景名胜区主要和次要出入口附近的显著位置。 在进入风景名胜区之前的公路接口处,应设立风景名胜区的引导性标志。 2.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安置形式,可以选择卧式或者立式二种形式: 2.3.1立式的尺寸参照标准: 通高:3.0米—4.2米; 宽:0.9—1.6米; 厚:0.15—0.3米。 2.3.2卧式的尺寸参照标准: 高:1.5—2.2米; 宽:3.0—4.5米; 厚:0.3—0.6米。 2.4标志中的字体、字型、颜色、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2.4.1字体:黑体; 2.4.2字型:魏碑、隶书; 2.4.3字体颜色:靛蓝色、深绿色; 2.4.4字体格式:凹字、凸字。不宜用平字。 2.5风景名胜区标志材料可以根据当地特点,选择石质、木质或金属(青铜或亚光不锈钢)材料。同一风景名胜区内的标志宜选择一种材料,不能超过两种材料。 2.6各风景名胜区可根据具体的标志安置环境,按照上述标准选择立式或卧式形式,单独设计。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优选稿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 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2章术语 第2.0.1条风景名胜区 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2.0.2条风景名胜区规划 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第2.0.3条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第2.0.4条景物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前言 “海天佛国,清净庄严”。普陀山不仅是佛门弟子的圣地,更是世人心目中的一块净土。千百年来,这座孤悬海上的岛屿,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人文景观显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无论是整个建筑群的选址、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体量、造型,人工构筑都能够恰如其分的处于自然环境中;而自然风景也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即便是一沙、一树或是一片顽石,也饱含灵动之气。1982年,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名列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普陀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二十年弹指一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先后制定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清华大学,1981年)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浙江大学,1985年),为当时普陀山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随着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原有规划的期限已至,同时风景区又出现了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新情况,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于2001年1月受舟山市人民政府(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01年五一期间,北京大学规划课题组赴普陀山进行了历时一个月的现场多学科综合调研、资料收集工作。在现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于5月28日向舟山市建委、普陀山管理局及风景区各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进行了汇报;5月30日课题组又赴杭州向浙江省建设厅有关领导和部分省内专家进行了汇报。在认真听取了与会领导、专家的意见后,课题组返回北京开始编写规划说明书,并于2001年9月向普陀山管理局提交了《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讨论稿)》和规划图纸。普陀山管理局组织了各有关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分省整理)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最新最全) 自1982年起,截至2013年1月,国务院总共公布了8批、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其中,第一批至第六批原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起改称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逐次分别是:第一批:1982年11月08日发布,共44处 第二批:1988年08月01日发布,共40处 第三批:1994年01月10日发布,共35处 第四批:2002年05月17日发布,共32处 第五批:2004年01月13日发布,共26处 第六批:2005年12月31日发布,共10处 第七批:2009年12月28日发布,共21处 第八批:2012年10月31日发布,共17处 浙江(19处)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⑴ 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⑴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⑴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⑴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⑵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⑵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⑵ 莫干山风景名胜区⑶ 雪窦山风景名胜区⑶ 双龙风景名胜区⑶ 仙都风景名胜区⑶ 江郎山风景名胜区⑷ 仙居风景名胜区⑷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⑷ 方岩风景名胜区⑸ 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⑸ 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⑹ 天姥山风景名胜区⑺ 大红岩风景名胜区(8) 湖南(19处) 衡山风景名胜区⑴ 武陵源(张家界)风景名胜区⑵ 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⑵ 韶山风景名胜区⑶ 岳麓风景名胜区⑷ 崀山风景名胜区⑷ 猛洞河风景名胜区⑸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⑸ 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⑹ 德夯风景名胜区⑹ 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⑺

南山风景名胜区⑺ 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⑺ 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⑺ 东江湖风景名胜区⑺ 凤凰风景名胜区(8) 沩山风景名胜区(8) 炎帝陵风景名胜区(8) 白水洞风景名胜区(8) 福建(18处)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⑴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⑵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⑵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⑵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⑶ 金湖风景名胜区⑶ 鸳鸯溪风景名胜区⑶ 海坛风景名胜区⑶ 冠豸山风景名胜区⑶ 鼓山风景名胜区⑷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⑷ 十八重溪风景名胜区⑸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⑸ 佛子山风景名胜区⑺ 宝山风景名胜区⑺ 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⑺ 灵通山风景名胜区(8) 湄洲岛风景名胜区(8) 贵州(18处)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⑴ 织金洞风景名胜区⑵ 潕阳河风景名胜区⑵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⑵ 龙宫风景名胜区⑵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⑶ 赤水风景名胜区⑶ 马岭河风景名胜区⑶ 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⑸ 九洞天风景名胜区⑸ 九龙洞风景名胜区⑸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⑸ 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⑹ 平塘风景名胜区⑺ 榕江苗山侗水风景名胜区⑺ 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⑺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普陀山在浙江省

普陀山在浙江省,省会是杭州。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浙江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四海尊崇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

复习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1、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 园林设计的依据主要为。 2、景源评价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 风景资源等级。 4、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5、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6、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7、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 8、风景区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9、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 10、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12、风景区远期规划的投资框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两个系统的内容。 13、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14、风景区规划图纸应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 15、风景区近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主要内容,并应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措施等。 16、风景区远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期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框算、健全发展的步骤与措施。 17、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712930413.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名单

序号名称所在县市批准年份面积(平方公里) 1 东钱湖宁波市1985 56 2 仙岩瑞安市1985 19 3 大佛寺新昌县1985 11 4 南北湖海盐县198 5 10 5 六洞山兰溪市1985 9 6 石门洞青田县1985 20 7 南明山—东西岩丽水市1985 12 8 泽雅温州市1991 96 9 瑶溪温州市1991 11 10 滨海—玉苍山苍南县1991 111 11 洞头洞头县1991 20 12 仙华山浦江县1991 55 13 龙潭—郭洞武义县1991 61 14 穿岩十九峰新昌县1991 7 15 岱山岱山县1991 10 16 寨寮溪瑞安市1992 174.8 17 桃花岛舟山市1993 12 18 南山嵊州市1993 14 19 超山杭州市1993 5 20 曹娥江上虞市1993 40 21 桃渚临海市1993 150 22 鉴湖绍兴县1993 25 23 天荒坪安吉县1996 65 24 三都—屏岩东阳市1996 11 25 大明山临安市1996 29 26 沃洲湖新昌县1996 40 27 烂柯山—乌溪江衢州市1996 160 28 九峰山—大佛寺金华市1998 50 29 鸣鹤—上林湖慈溪市2001 30

30 吼山绍兴县2001 11.4 31 南麂列岛平阳县2001 190 32 划岩山台州市2001 11.5 33 九峰泰顺县2001 136 34 花溪—夹溪磐安县2001 51 35 钱江源开化县2001 54 36 天童-五龙潭宁波市2006 58.6 37 三衢石林常山县2006 26 38 下渚湖德清县2006 36.5 39 白露山-芝堰兰溪市2006 43.7 40 云中大漈景宁县2006 56.9 41 大鹿岛玉环县2007 2 42 响石山仙居县2007 12 43 箬寮-安岱后松阳县2007 27 44 双苗尖-月后庆元县2007 55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 浙江雁荡山风景名胜区 浙江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浙江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浙江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 浙江楠溪江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莫干山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雪窦山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双龙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仙都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仙居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方岩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

安徽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黄山风景区距市府所在地屯溪69km,118°1'E,30°1'N,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地跨市内歙县、休宁、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山脉面积12002 km,规划入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2 km,是号称“五百里黄山”的精华部分。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区,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九华山风景区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国佛教名山—九华山蜿蜒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南望黄山,北瞰长江,方圆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间古刹钟声,香烟缭绕,灵秀幽静,古木参天。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 天柱山风景区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东临长江,西连大别山,雄峙江淮。中华历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有“南岳”之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对其封号为“南岳”。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92年又被批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11年获“AAAAA”旅游区称号,2011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天柱山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中华十大名山。 琅琊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古城西南约5公里、现滁州市的西南郊。主峰小丰山,海拔317米,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自宋代以来,琅琊山一直是皖东有名的历史胜境。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1月11日琅琊山森林公园成为全国首批获得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风景区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道教主流正一派圣地,古称白岳。位于徽州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海拔585 米,方圆一百平方公里。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各景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