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文综研究性学习专题课
课堂实录
郑文燕(历史教师) 黄津成(政治教师)共同执教
一、课前准备内容: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课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线索,并尝试从中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及对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启示。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生产发展、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二、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先来看2002年12月19日《都市快报》的一则新闻:尼尔〃布什透露,他拟在深圳、北京创办50所国际学校,这些学校将引进世界先进的教学材料,重整学校规章,将中西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融合在一起,培养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竞争力、具备“领袖素质”的学生。据与会的国际专家说,中国文化将在国际学校内得到极大尊重,仁、义、礼、智、信都将引入教学中。
一个美国人尚且这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并领会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天下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雄伟辉煌的建筑,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衰弱于近代、将复兴于现代,今天我们就此作一些研究与思考。
古代篇(形成于古代)
问题1:请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以此为背景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师生讨论获得: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两个最大的特点:
(1)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其它古国相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虽然诞生的时间比中国早,但其有古无今,中断了历史发展,唯有中国历史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中国历史分分合合,合为主流,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
以上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包容开放、多元一体。
不断借鉴、吸收、消化异质文明,如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唐朝的禅宗,佛学与儒学、道学结合产生宋代理学;对各少数民族优点的吸纳;尤其是春秋战国、两汉、盛唐,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就是“多元互补”,这是中华文化融合力的表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落后民族的征服者往往被先进文化所征服,如元朝、清朝。
(3)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华夏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秦(CHINA)文明就有世界性影响;汉文明影响更巨大,以至华夏族被称为汉族,延用至今的语言称为汉语,文字叫汉字,都反映汉文明的深远影响;唐朝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吸收各国的留学生,与70多国友好往来,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唐人街、唐城、連服装都称唐装;宋元时,《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西方探险家对富庶、繁华的东方的兴趣;明末
清初,西方传教土利玛窦等人来华深研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递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被誉为西儒,引发欧洲的东方热,直接影响了启蒙思想家们。
1662年法国翻译出版了《大学》-《中国的智慧》
1663年法国翻译出版了《中庸》-《中国政治道德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是当时“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伏尔泰认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
罗伯斯庇尔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8个大字,写进了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近年来,全球学者在讨论全球伦理时,一致公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类的“道德金律”。)
问题2:借用当今新名词“强势文化”、“弱势文化”的提法,请思考,在古代,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强势文化”,为什么在当时能成为“强势文化”?(请以汉唐为例加以说明)
师生讨论获得: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雄厚基础
(2)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氛围。
(3)国内各民族交流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欧非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4)继承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
问题3: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试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能够成为强势文化的根本原因。
师生讨论获得: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农耕为主,农业居于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为保证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需要集体的力量(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都能证明这一点)。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集体、强调团结、强调服从的特点,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文化特征。
问题4:请以儒学发展为例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
师生讨论获得:
春秋时期,孔子总结春秋之前的文化成果而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吸收了法家思想,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为什么儒学在汉武帝时能确立独尊的地位?这与董仲舒对儒学的创造性发展相关,它吸纳了各家的思想精华,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点,使皇权神圣化,符合加强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从魏晋到唐朝,儒学出现过衰势。佛学、道家曾经盛行。
宋朝时期,儒学重振雄风,学者们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又称为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这说明儒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与其它思想既抗争又融合的长期过程,这才使其博大精深。
明朝时期,王阳明把宋时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强
调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儒学进入死胡同。这说明一种思想本身也具有盛衰过程,同时也说明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历程。
请看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示意图
鲁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中国文化—东亚文化—世界文化
问题5: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其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是什么?
学生回答:
说明儒学的影响不断扩大。
说明经济优势造就了优势文化,而随着经济的扩展、交流,强势文化也在向落后地区扩展,形成一种文化交流。
近代篇(衰弱于近代)
问题6:自从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沦为弱势文化,其中的外因和内因分别是什么?
师生讨论获得:
外因:西方殖民侵略而强迫带来的西方文化。
内因:一是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间的矛盾、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夜郎自大的心态都使传统文化陷入困境;
二是先进中国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西学探索,使西学深入人心。
问题7: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因素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集体、强调团结、强调服从的特点,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个性、平等、创新等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强大的传统,强大的文化惯性,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