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时明月,五家之言
摘要
秦王嬴政以前所未有的野心与兵力统一了战乱纷飞的华夏国土,秦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是以此较于如今我们仰望夜空时总是群星伴月,战国初秦纸时可是满天皓月,群月争辉。在此之前,人逢乱世人比狗贱,可时势造英雄,乱世正因为变化多是以机会也多,故乱世总出英豪。英豪不止那些披甲上阵的将军,窃以为在幕后出谋划策指点江山的谋士才真是大智慧,无论什么年代总有慧者看清局势,对当下鞭辟入里的见解蔚然成风,独领一家之言。或许是战国时国家多疆域广所以那时的“专家”也多,散文也达到一个历史高峰,素有“诗必盛唐,文必秦汉”之说,如此出现的文学典籍更多。不敢妄言指点历史,但是对文学典籍略有看法。
本文就如今还有考证的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纵横家五家的文学思想抒发自己的看法赏析并稍作议论。
关键词:诸子百家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阴阳家纵横家鬼谷子文学典籍
儒家之言——《论语》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1] 儒家经由孔子创立却在创立之初门徒广阔却没有如愿成为各国君主治国的良策。其一,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所谓温饱思淫欲当时战乱的背景下各国君主只有扩展疆土征服他国的想法,与儒家崇尚的人人知礼讲理和平相处的原则背道而驰;其二,儒家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同样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不去侵略别国他国就会把我灭掉,战争不是我本意可是不走极端就无法自保,孔子的这一观点一样被否认掉;其三,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在一个不是侵略就是被侵略的大趋势下各国君主只想富国强兵才能保全自己,这每一样都需要巨大地财富支持,不是君主不懂爱惜自己的子民是如果不利用“苛捐杂税”他的子民恐连家都没了。孔子的三种主张是他自己所坚持的却不容于当下,仕途失意他潜心于教育学生,深信“有教无类”。在孔子与弟子的言语之间《论语》应运而生。“论”是论纂[2]的意思,“语”是话语。可以说《论语》就是一本语录,它是对语言的直录,基本是口语、文字概括简单易懂,只说自己观点不会充分扩展且不加以佐证,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吴景和也曾写道,《论语》作为“论纂”之作,“述而不作,信以传真”且“妄以已意诬师言”[3]这充分表明《论语》完全是记事记实,所以形成其独特的“质朴”之风。《论语》以记孔子言
为主,还包括对话(孔子与弟子、孔子与路人、弟子与弟子)和一些简短的记叙(多是些形神兼备的小故事表现人物行为举止性格特色)。通过这本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文学著作我们是否体会到了那位仁师的大智慧,他将在生活中的感悟凝结成精华告诉学生,他主张仁义道德但没有满口仁义道德,《论语》中只是一位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正是孔子深厚的文学修养从口语中凝练文学语言使得这些话简短却脍炙人口,意义深远,字字珠玑。这点郑振铎也颇为认同,他说:《论语》“文字虽极简朴直捷,却能把孔子的积极的思想完全表现出来。”[4]《论语》中除了警句发人深省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通篇没有一个专门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并且参与对话人物众多,但人在诵读时偏偏每个人的性格鲜明有身临其境与之逐个对话的感觉,可见收录者虽然没有描述形象之心却是个非常了解这些人的人,对收录的语句把握相当精准。言语之间将各个人的形象刻画的生动丰满。人们大都是感性的,对《论语》这种直观语言的分析总是偏重于语言口气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忽略了这些话语中背后的含义,孔子在与弟子们说理谈论中总是紧扣当局政治的,只不过是将政治事件转化成相似的生活事实中婉转的向弟子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铁民等人在《关于古典散文研究的二三问题》一文中也充分表达这种观点,“从形象、情感等概念入手来评价《论语》的文学价值,‘是把路子走窄了’,因为‘它不甚切合我国古代散文的实际情况’”。[5]
儒学从创立之时到经历“焚书坑儒”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数风浪走来,依然屹立不倒。“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俚语奠定它在文学上不可撼动的地位,《论语》没有作者,收录者也不止一人,大概就是凭借这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在文化的洪流中得以一直独放异彩。
《道德经》的道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战争。《汉书·艺文志》原文“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寥寥数语将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尽数道出。《道德经》即《老子》又名《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首部完整的“哲学书”。《道德经》是哲学,更是道家的中心思想,要读懂《道德经》首先得弄懂“无为”,无为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的的消极思想,而是要人守本分做该做之事,“无”不是表示什么都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是指一种无实体的抽象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境界。举例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6]这句大家不会陌生经常会故作高深的念几句,这段的意思用佛谒概括就是“不可说”,将“但笑不语”这四字的玄妙之处解释的淋漓尽致。我认为道家的“无”字还有无私之意,同是《道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只有超然的思想觉悟才能永存于世,万物没有不变的,肉体会消亡,如果思想境界高就会永存于世,这也是另一种长生的理解。
长生不止狭义的理解青春永驻肉体不死,就像一提起道家大家立刻想到修炼成仙之类的超自然之说,事实上是将道家与道教这两个概念混淆了,道家是老子于春秋末年创立仅仅是一个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将老子抽象于太上老君,它是一个宗教组织,实属三教[7]之中,与道家思想基本是相悖而行的,在此不过多赘述。相反,像上面提到的道家主张“无神论”,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相信一切都是设定好的要人们不要妄图改变逆天而行,要顺应天意自然而然,换句话说就是相信缘分。再此声明的是“无神论”不等同于“反神论”,无神论者相信诸如占星术、缘分等为科学。道家这种思想与儒家的“宿命论”相似。
墨翟的《墨经》
《墨经》是《墨子》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家著作的总集,是墨翟(人称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写的。《墨经》中有8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在力学方面的论说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而且这些论述大都来自实践,可谓是我国最早的“物理书”。这些科学的运用发明不得不说墨子十个十分聪明的人。
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想要用博爱来感化世人,让世人体会人情温暖,不再战争,帮助弱小,是一个十足的务实派,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它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墨家仿佛是一个各个区域都有涉猎的派别,它的哲学“天志明鬼”教育世人掌握自然规律,不行邪恶。
《易经》生阴阳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流传的时间不长却影响颇深,这种影响在于它是渗透在各个角落,受它影响却不自知。“阴阳“一词最早见于《易经》,阴阳家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由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由此影响甚大。
阴阳家的学说典籍多重转化推理,天文地理兴衰之事,传呼其神无所不通,也就是这样即使它一直都在影响历史的进程却过早地消失的原因——它知道的太多了!
鬼谷纵横
《汉书·艺文志》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道出纵横家之精髓,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这个派别主要著作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