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细胞因子药物
吉洛因(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吉洛因(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药品名称】商品名称:吉洛因通用名称: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or Injection【成份】主要组成成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适应症】1.预防和治疗肿瘤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预防白细胞减少可能潜在的感染并发症。
4.使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加快。
【用法用量】1 肿瘤放、化疗后:放、化疗停止24~48小时后方可使用本品,在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臂三角肌处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皮肤应隆起约1cm2,以便药物缓慢吸收),3~10g/kg/日,持续5~7天,根据白细胞回升速度和水平,确定维持量。
本品停药后至少间隔48小时方可进行下一疗程的放、化疗。
2 骨髓移植:5~10g/kg,静脉滴注4~6小时每日1次,持续应用至连续3天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000/毫升。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3g/kg/日,皮下注射,需2~4天才观察到白细胞增高的最初效应,以后调节剂量使白细胞计数维持在所期望水平,通常10000/l。
【不良反应】本品的安全性与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
大部分不良反应多属轻到中度,严重的反应罕见。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腹泻,一般的常规对症处理便可使之缓解;其次有皮疹、胸痛、骨痛和腹泻等。
据国外报道,低血压和低氧综合征在首次给药时可能出现,但以后给药则无此现象。
不良反应发生多于静脉推注和快速滴注以及剂量大于32μg/kg/日有关。
【禁忌】1 对rhGM-CSF或该制剂中任何其他成分有过敏史的病人。
2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
【注意事项】1 本品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2017年整理】细胞因子用药
2015年研究生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攻略2015考研政治2015考研英语2015考研数学2015考研专业考研报名指导家单位也在开发研制。
另外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EPO有美国Am-gen公司的Epogen,日本麒麟公司的利血宝(Espo),德国宝灵曼公司的生血素(Recormon)。
国产EPO疗效与进口品基本一致,其售价为270元/3000lU,而进口品为450元。
但相对我国居民收人其治疗费用仍很昂贵,应有的临床和社会价值远未体现出来,当国产品售价进一步下调,其市场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值得关注。
在我国重组细胞因子也是占主要地位的,重组细胞因子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细胞因子产品,作为药物用于治疗肿瘤、感染、造血障碍等,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近十多年来,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制有较快发展,相关的新药陆续上市。
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的国产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包括乙肝疫苗、IFN、IL 2、G-CSF、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rSK)、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rEGF)等15种基因工程药物。
组织溶纤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IL3、重组人胰岛素、尿激酶等十几种多肽药物正处于临床Ⅱ期试验阶段,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已从实验阶段进入临床阶段。
正在开发研究中的项目包括采用新的高效表达系统生产重组凝乳酶等40多种基因工程新药。
在欧美市场上,对现有重组药物进行分子改造而开发的某些第二代基因药物已经上市,如重组新钠素、胞内多肽等。
另外,重组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人源单克隆抗体、反义核酸,以及基因治疗、新的抗原制备技术、转基因动物生产等,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基因工程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具有市场扩容快、潜力大的优势,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为新型疫苗和抗体、组织与细胞治疗剂以及其他药物。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
(3)IL-2对LAK、TIL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LAK (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 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TIL(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细 胞的体外存活、扩增及活化LAK。
α-干扰素的应用使慢粒的治疗上了新台阶, 干扰素可抑制有Ph染色体的肿瘤细胞克隆, 其中1/3患者Ph染色体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α-干扰素治疗慢粒慢性 期病人疗效好于晚期病人;大剂量长疗程 好于间断给药;联合用药好于单一用药, 常用的联合用药有马利兰、羟基脲和阿糖 胞苷。国内慢粒协作组采用α-干扰素联合 羟基脲治疗慢粒70例,有效率94.3%。
织的修复 3.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的信
号传递 4.参与细胞凋亡和抗肿瘤 5.参与炎症和免疫病理性损伤
二、白细胞介素类药物
白细胞介素用品
1.重组人白介素-2 (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 rhIL-2)
1)IL-2的生物活性
(1) IL-2对T细胞的作用 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能使T细胞在试管内
【外文名】
Erythropoetin ,Erythropoietin, r-
HuEPO,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Epoetinalfa
促红细胞生成素功能
1)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向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 2)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 3)控制红细胞产生的速率 4)促进红细胞成熟 5)促进某些非红系祖细胞,如粒细胞核血小板
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说明书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一种刺激骨髓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它主要用于治疗骨髓抑制性疾病,如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抑制。
1.适应症:- 肿瘤化疗和放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瘤和白血病等)。
-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用法用量:- 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5-7 天。
根据白细胞计数和化疗的强度,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2-3 周。
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2-3 周。
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3.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骨痛、皮疹、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
- 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休克、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4.注意事项:- 本品仅供皮下注射,不能静脉注射或鞘内注射。
- 本品应该在化疗或放疗结束后 24 小时内使用,以避免加重骨髓抑制。
- 本品不能与其他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剂同时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 本品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使用期间应该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和其他血液指标,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警告和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本品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低血压等。
过敏体质者或有过敏史者应慎用。
- 感染:本品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
使用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 血液系统反应:本品可能会引起血液系统反应,如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处方药,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课件
04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挑战与 前景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问题
疗效问题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疗效不佳,需要进一步优化药物设计和治 疗策略。
安全性问题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需要关注,如免疫反应、肝肾损伤等。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对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需求逐渐增加,市场潜 力巨大。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适当的宿 主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并进行 大规模培养和生产。
药效学评价
对重组细胞因子药物进行药效学 评价,包括体内外实验,以评估 其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靶点筛选与验证
确定具有治疗潜力的细胞因子靶 点,通过实验验证其功能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与上市
经过多阶段的上市。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成功案例
总结词
其他疾病治疗领域,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展现出广阔的 应用前景
详细描述
除了肿瘤和免疫治疗领域,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在其他 疾病治疗中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心血 管疾病的治疗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血管新 生,改善心肌缺血。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贝伐珠单 抗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从而减轻视网 膜水肿和改善视力。这些成功案例表明,重组细胞因 子药物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THANKS
昆虫表达系统
原核表达系统
利用昆虫细胞作为宿主细胞,表达重组细 胞因子药物,具有高表达水平、易大规模 培养等优点。
利用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 胞,表达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具有成本低 、易大规模生产等优点。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纯化与质量控制
初步纯化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简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是一种利用聚乙二醇技术改造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用于促进粒细胞的生成和成熟,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PEG-G-CSF作为一种改良后的粒细胞刺激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势。
聚乙二醇化技术在粒细胞刺激因子中的应用聚乙二醇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改造技术,通过将聚乙二醇与蛋白质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半衰期、增强稳定性等。
在粒细胞刺激因子中,聚乙二醇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其药效和减少副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PEG-G-CSF的特点和优势相较于传统的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 长效性:PEG-G-CSF经过聚乙二醇化处理后,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减少了频繁注射的次数。
- 稳定性:聚乙二醇化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降低了在体内被降解的速度,提高了药效的持续性。
- 生物利用度:PEG-G-CSF改善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了治疗效果。
- 副作用减少:PEG-G-CSF的聚乙二醇化改造可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应用领域和前景展望PEG-G-CSF作为一种改良后的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PEG-G-CSF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要求的提高,PEG-G-CSF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结语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药物,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独特的长效性、高稳定性和较低的副作用使其成为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EG-G-CSF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防治肿瘤病人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欢迎阅读。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商品介绍通用名: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产厂家: 哈尔滨里亚哈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药品规格:150μg,冻干粉药品价格:¥159元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通用名】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hGM-CSF)【商品名】里亚尔【英文名】LEUBENE【汉语拼音】Liyaer【主要成分】活性成份: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hGM-CSF)。
非活性成份:甘露醇、氨化钠、磷酸氯二钠、磷酸二氯钾、聚乙二醇(4000)、人血白蛋白。
【性状】白色无菌冻干粉针,易溶于水、pH6.9-7.1。
【适应症】用于防治肿瘤病人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用法用量】癌症化疗或放疗后。
3-10µg/kg/d,皮下注射持续5-7天(注意:本药不应与抗癌化疗药同时使用,应在化疗停止24小时后可使用),根据白细胞回升速度和水平,确定维持量。
用1ml的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切勿剧烈振荡),可在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臀三角肌处进行皮下注射(要求:注射后局部皮肤隆起约1cm2,以便药物慢慢吸收)。
【药理作用】里亚尔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很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吸收、分布、消除,自愿者皮下注射3、10或20µg/kg和静注3至30µg/kg可观察到血浓峰值和曲线下面积(AUC)随剂量的增大而增高。
皮下注射里亚尔,在3-4小时血浓达到峰值,静注里亚尔的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皮下注射则为2-3小时。
高活性细胞因子-武汉天正源重组细胞因子
重组细胞因子,种类齐全,低内毒素,高纯度,高活性来源:武汉天正源生物市场部发布时间:2023-04-18类器官培养领域,细胞治疗领域,包括干细胞治疗、TCR-T 疗法等等。
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需要使用细胞因子来诱导细胞增殖或分化。
细胞因子虽然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是种类丰富,并且是作用广泛,那么,到底什么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作用是什么?怎么选择合适的细胞因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细胞因子为了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防止肿瘤发生,机体的许多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许多种微量的小分子量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类因子,这样一大类因子已发现的有上百种,统称为细胞因子。
它们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细胞生长分化以及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在异常情况下也有可能引起发烧、炎症、休克等病理过程。
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单核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各种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因子(interleukin,IL):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能够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interferon,IFN):***初发现某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得名。
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
■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family,TGF-βfamily):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 β1β2 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致严重不良反应
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构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3)必须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治疗而又过敏者,试行青霉素脱敏疗法。
其他抗菌药物致敏后,应结合其交叉过敏性,选择相对安全的抗菌药物治疗,尽量避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或部分交叉过敏的发生。
参考文献[1]刘桦,张佳丽.药物过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6,23(4):284-286,297.[2]刘小娟,王蓉蓉,蒋秋桃.药物诱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3,27(5):521-524.[3]Rajan TV.The Gell-Coombs classification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a re-interpretation[J].Trends Immunol,2003,24(7):376-379.[4]LeoneR,Conforti A,Venegoni M,et al.Drug-induced anaphylaxis:case/non-case study based on an italian pharmacovigilance database[J].Drug Saf,2005,28(6):547-556.[5]Hari Y,Frutig-Schnyder K,Hurni M,et al.T cell involvement in cutaneous drug eruptions[J].Clin Exp Allergy,2001,31(9):1398-1408.[6]王欣春,吴文蓓.糖肽类抗生素致药物热二例[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0):1232.[7]杨晓,杨烨.喹诺酮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165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5):372-374.[8]张静艳.药物过敏反应与变态反应[J].中国麻醉与镇痛,2003,5(3):230-235.[9]孙春荣.药物过敏反应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药师。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使用说明书
【核准日期】【修改日期】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使用说明书〔欣粒生®使用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商品名称:欣粒生®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汉语拼音:Chongzu Ren Lixibao Cijiyinzi Zhusheye[成分]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辅料为醋酸钠、冰醋酸、甘露醇、聚梨酸酯-80[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p。
[适应症]1.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
2.癌症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包括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胚胎细胞瘤〔睾丸肿瘤、卵巢肿瘤等〕、神经母细胞瘤等。
3.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伴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规格]75µg/0.3ml/支、150µg/0.6ml/支、300µg/0.9ml/支[用法用量]1.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数增加。
成人及儿童的推荐剂量为300µg/m2, 通常自骨髓移植后次日至第五日给予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超过5000/mm3 时,停药,观察病情。
在紧急情况下,无法确定本药的停药指标中性粒细胞数时,可用白细胞的半数来估算中性粒细胞数。
2.癌症化疗后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A.恶性淋巴瘤、肺癌、卵巢癌、睾丸癌和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次日开始给药,成人及儿童推荐剂量为50µg/m2,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到1000/mm3(白细胞计数2000/mm3)以下的成人患者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到500/mm3(白细胞计数1000/mm3)以下的儿童患者应给予本品。
经用药后,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经过最低值时期后增加到5000/mm3(白细胞计数10000/mm3)以上时,应观察病情,同时停用本品。
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详细说明书与重点
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成份】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系用含有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基因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制成。
辅料:氯化钠、聚山梨酯80、苯甲醇、乙酸铵、氢氧化钠、注射用水。
【适应症】用于治疗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一次10 μg,一日1 次。
●连用12 周后改为隔日1 次,一周3 次,连用24 周。
【禁忌】⏹对本品及其所含成份有过敏史者禁用。
⏹患有严重心脏疾病。
⏹严重的肝、肾或骨髓功能不正常者。
⏹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者。
⏹有其它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本品者,不宜使用。
【注意事项】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常出现在用药初期, 多为一过性和可逆性反应;如发生中等程度至严重的不良反应, 可考虑调整患者的用药剂量或对某些病例停止使用本品。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 如遇有浑浊、沉淀等异常现象,则不得使用。
包装瓶有损坏、过期失效不能使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禁用。
【临床试验】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的III 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药普通干扰素α2b(300 万IU)比较,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受试者12 周,血清HBeAg 转阴率为27.11%(45/166),对照药的血清HBeAg 转阴率16.17%(27/167),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组的HBeAg 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药。
延长用药时间至24 周(其中后12 周两组均使用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组的血清HBeAg 转阴率为41.30%(38/92);用药12 周,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组与对照品组的HBV DNA 血清转阴率分别为16.47%(28/170)和12.21%(21/172),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1.08%(35 例)和13.77%(23 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分别为27.06% 和20.93%。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iii型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iii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III型(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II,rhEGF-III)是一种用于治疗皮肤损伤和促进皮肤再生的生长因子。
它是一种重组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修复受损组织的作用。
rhEGF-III已被广泛用于医学美容领域,可以改善皮肤质地、促进伤口愈合和减轻疤痕形成等。
rhEGF-III在医疗美容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皮肤修复和再生方面,rhEGF-III可以促进表皮和真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愈合过程,减少炎症反应和感染风险,避免疤痕的形成。
在改善皮肤质地和抗衰老方面,rhEGF-III可以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合成,增加皮肤弹性和紧致度,改善皱纹和松弛等老化现象。
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rhEGF-III还可以用于治疗湿疹、疱疹等炎症性皮肤病和光老化等皮肤问题。
在临床应用中,rhEGF-III主要通过局部注射或者外用的方式施用。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通常,rhEGF-III的治疗效果会逐渐显现,需要持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的改善。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III型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生长因子,在医疗美容和皮肤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相信rhEGF-III会在未来带来更多的医疗和美容效益,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皮肤护理和治疗选择。
第二篇示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III型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对于细胞增殖和修复皮肤组织具有重要作用。
它是一种由基因工程技朧制备的蛋白质,可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和伤口愈合。
本文将从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等方面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III型进行详细介绍。
一、作用机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III型是一种与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 【成份】主要组成成份: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本品系由含有高效表达人类细胞刺激因子(G-CSF)基因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纯度化后制成。
辅料名称:甘露醇;吐温-8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
【适应症】1.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癌症患者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特别在强烈的骨髓剥夺性化学药物治疗后,注射本品有助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
2.促进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3.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用法用量】1.肿瘤用于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成年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降至1000/mm3(白细胞计数2000/mm3)以下者,在开始化疗后2~5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
儿童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降至500/mm3(白细胞计数1000/mm3)以下者,在开始化疗后2~5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
当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5000/mm3(白细胞计数10000/mm3)以上时,停止给药。
2.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不足1000/mm3,骨髓中的原粒细胞明显减少,外周血液中未见原粒细胞的情况下,成年患者2~5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儿童患者2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
当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5000/mm3(白细胞计数10000/mm3)以上时,停止给药。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生物制剂,可用于增加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它是由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不仅可以通过注射液的形式给予患者,还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等方式使用。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G-CSF。
它是一种背景因子,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粒细胞,增加粒细胞的释放和循环。
它可以通过结合到粒细胞表面的受体上,促进骨髓中粒细胞的增加,并增强它们的功能。
1.白血病化疗后的恢复: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白细胞计数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促进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2.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对于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增加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移植后的造血抑制,提高移植成功率。
3.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前的预处理:对于需要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促使干细胞从骨髓中进入外周血,增加采集效果。
4.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提高化疗患者白细胞水平,减少化疗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提高化疗效果。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一般来说是安全有效的,但使用时还需注意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此外,对于患有过敏病史、颅内占位性病变、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总的来说,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能够增加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该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感染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然而,鉴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使用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潜在的风险和益处,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独家生产品种!扶济复®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h-bFGF)加速创伤愈合 减少瘢痕形成国家一类新药,12年行政保护国家“863”计划重大成果“九五”国家重点开发创新药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一等奖全面促进创伤修复,改善愈合质量加速神经纤维再生,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塑形期抑制胶原合成,减少瘢痕形成与人内源性bFGF完全相同,使用安全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一、扶济复(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简介本品是对创伤修复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生长因子,由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国家一类新药,主要用于促进各种创面的愈合,并改善愈合质量。
是第一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与中国人特征的基因工程类药物,拥有12年国家行政保护,是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开发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二、扶济复的临床应用1、规格及推荐用量规格:35000IU/支。
用量:推荐用量150IU/cm2,每次喷出量约350IU。
2、适应症促进创面愈合,可用于烧伤创面(包括浅Ⅱ度、深Ⅱ度、肉芽创面)、慢性创面(包括慢性肉芽创面、溃疡、褥疮等)和新鲜创面(包括外伤、手术伤口等)。
3、适用科室:主要用于烧伤科、口腔科、妇科、内分泌科、外科等。
适用科室 临床应用 临床作用烧伤科 深Ⅱ度、浅Ⅱ度烧伤及肉芽创面等 加快愈合速度,改善愈合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急诊科、外科 各种外伤、手术伤、褥疮、静脉曲张溃疡、瘘、窦道等加速术后创面愈合,减少病人痛苦整形科 供皮区创面、移植皮瓣、祛斑、磨削术等 提高愈合质量,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皮肤科 各种急慢性体表溃疡、激光创面等 促进创面愈合,恢复体表屏障,协助基础治疗防止感染等发生骨 科 骨、关节及神经损伤 促进皮肤、皮下组织、骨组织修复及血管、神经重建,降低伤残程度妇 科 会阴侧切伤口、剖宫产术切口、宫颈糜烂等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口腔科 口腔粘膜溃烂、溃疡等 促进溃疡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耳鼻喉科 鼓膜穿孔、颜面损伤等 加速鼓膜愈合过程,缩短治疗时间肿瘤科 放射性溃疡、放化疗所致口腔粘膜溃疡等 减轻炎症程度,促进溃疡面愈合,减少患者痛苦内分泌科 糖尿病所致难治性溃疡、糖尿病足等 联合基础治疗,缩短难愈性创面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用法用量:常规用法:扶济复是无菌冻干制剂,采用喷雾装置。
FGF-7人重组细胞因子产品说明书
Catalog #CytokinesHuman Recombinant FGF-7, AC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7, animal component-free 7818610 μg 78186.1100 μg 78186.21000 μg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7, HBGF-7, Heparin-binding growth factor 7,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KGF Product Description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7 (FGF-7) is a member of the FGF family, and acts exclusively through a subset of FGF receptor isoforms expressed predominantly by epithelial cells (Finch & Rubin). FGF-7 seems to act specifically on epithelial cells and stimulates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se cells, and also participates in epithelial protection and repair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Finch & Rubin; Werner). In contrast, FGF-7 is produced solely by cells of mesenchymal origin, and functions as a paracrine mediator of mesenchymal-epithelial communication (Rubin et al.). FGF-7 has also been shown to supplement several wound-healing properties of bioengineered skin (Erdag et al.) and to induce autophagy in human keratinocytes (Belleudi et al.). Additionally, FGF-7 has a role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 to endodermal pancreatic-like insulin-producing cells and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Inami et al.; Niu et al.). This product is animal component-free.P2178119.0 kDaReported to be species-specificMCNDMTPEQM ATNVNCSSPE RHTRSYDYME GGDIRVRRLF CRTQWYLRID KRGKVKGTQE MKNNYNIMEIRTVAVGIVAI KGVESEFYLA MNKEGKLYAK KECNEDCNFK ELILENHYNT YASAKWTHNG GEMFVALNQKGIPVRGKKTK KEQKTAHFLP MAITHumanStorage:Stability:SpecificationsStore at -20°C to -80°C.Stable as supplied for 12 months from date of receipt.The specific activity is ≥ 1.7 x 10^4 units/mg (EC50 ≤ 60 ng/mL) as determined by a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using 4MBr-5 cells.Preparation and Storage≥ 90%E. coliCentrifuge vial before opening. Reconstitute the product in sterile water to at least 0.1 mg/mL by pipetting thesolution down the sides of the vial. Do not vortex.OPTIONAL: After reconstitution, if product will not be used immediately, dilute with concentrated bovineserum albumin (BSA) to a final BSA concentration of 0.1%. The effect of storage of stock solution on productperformance should be tested for each application. As a general guide, do not store at 2 - 8°C for more than1 month or at -80°C for more than 3 months. Avoid repeated freeze-thaw cycles.Accession Number:Amino Acid Sequence:Predicted Molecular Mass:Cross Reactivity:Species:Activity:Purity:Lyophilized from a sterile-filtered solution containing sodium phosphate and sodium chloride, pH 7.5.Formulation:Source:Preparation:Product InformationMeasured by kinetic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 analysis and is ≤ 1 EU/μg protein.Endotoxin Level:Alternative Names:CytokinesHuman Recombinant FGF-7, ACF(A)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Human Recombinant FGF-7, ACF was tested by its ability to promote proliferation of 4MBr-5 cells. Cellproliferation was measured using a fluorometric assay method. The EC50 is defined as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growth factor at which cell proliferation is at 50% of maximum. The EC50 in the example above is 2.5 ng/mL.(B) 1 μg of Human Recombinant FGF-7, ACF was resolved with SDS-PAGE under reducing (+) and non-reducing (-) conditions and visualized by Coomassie Blue staining. Human Recombinant FGF-7, ACF has a predicted molecular mass of 19.0 kDa.For a complete list of cytokines, as well as related products available from STEMCELL Technologies, visit /cytokines or ***********************************.STEMCELL TECHNOLOGIES INC.’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CERTIFIED TO ISO 13485. PRODUCTS ARE FOR RESEARCH USE ONLY AND NOT INTENDED FOR HUMAN OR ANIMAL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USES UNLESS OTHERWISE STATED.Copyright © 2017 by STEMCELL Technologi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ncluding graphics and images. STEMCELL Technologies & Design, STEMCELL Shield Design, and Scientists Helping Scientists are trademarks of STEMCELL Technologies Canada Inc. All other trademark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 While STEMCELL has mad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STEMCELL and its suppliers is correct, it makes no warranties or representations as to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such information.Related ProductsReferencesData Belleudi F et al. (2014) FGF7/KGF regulates autophagy in keratinocytes: A novel dual role in the induction of both assembly and turnover of autophagosomes. Autophagy 10(5): 803–21.Erdag G et al. (2004) FGF-7 expression enhances the performance of bioengineered skin. Mol Ther 10(1): 76–85.Finch PW & Rubin JS. (2004)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7, a homeostatic factor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epithelial protection and repair. Adv Cancer Res 91: 69–136.Inami Y et al. (2011) Differenti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by phenotype. Immunol Cell Biol 89(2): 314–21.Niu J et al. (2007)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fibroblast growth factor-7-regulated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through activation of NF-kappaB transcription factors. J Biol Chem 282(9): 6001–11.Rubin JS et al. (1995)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Cell Biol Int 19(5): 399–411.Werner S. (1998)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a unique player in epithelial repair processes.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 9(2): 153–65.。
基因重组细胞因子
毛细胞白血病 慢性乙、丙、型肝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尖锐湿疣 慢性宫颈炎 疱疹性角膜炎
干扰灵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毛细胞白血病 慢性乙、丙、型肝炎
27
27
中国上市的主要重组干扰素剂型
急慢性乙型肝炎 毛细胞白血病 丙型肝炎 尖锐湿疣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生殖器疱疹等病毒病 肿瘤
IFNα2b
安达芬(安科生物制品公司) 隆化诺(华新生物制品公司) 安福莱(浙江汉生制药公司)
17
17
干扰素诱生不同的蛋白因子介导抗病毒
18
18
干扰素抑制细胞增殖
降低DNA合成
使细胞停留在Go/G1期 降低c-myc、c-fos等原癌基因转录水 平 降低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如EGF R、胰岛素-I R和M-CSFR等 抑制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 胞和造血细胞的增殖
细菌产物 多聚体 癌
9
9
干扰素的分类
I 型干扰素:
可耐受PH=2的酸溶液处理,
或可耐受60°C的温度处理。 II型干扰素: 不能耐受PH=2的酸溶液处理, 且不能耐受60°C的温度处理。
10
10
干扰素的分类
氨基酸结构、抗原性、来源细胞 氨基酸序列 INF-α INF-β INF-γ
个别氨基酸差异 α1b α2a
处于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网络的中心 环节,诱导和激活免疫活性细胞
通过自分泌作用于T细胞本身,诱导自身增殖 、分化和功能发挥 刺激活化的B细胞增殖 增强毒性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激活NK细胞并增强NK细胞的活性 诱导新型杀伤细胞LAK细胞 诱导产生IFN和TNF和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5个亚型 4个亚型 4个亚型
INF-ω INF-τ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详细说明书及重点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适应症】1.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
2.癌症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包括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胚胎细胞瘤(睾丸肿瘤、卵巢肿瘤等)、神经母细胞瘤等。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规格】0.3ml:75μg0.6ml:150μg1.2ml:300μg【用法用量】1.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成人和儿童的推荐剂量为300μg/m2,通常自骨髓移植后次日至第5日给予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当中性粒细胞数上升超过5×109/L时,停药,观察病情。
在紧急情况下,无法确认本药的停药指标中性粒细胞数时,可用白细胞数的半数来估算中性粒细胞数。
2.癌症化疗后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经用药后,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经过最低值时期后增加到5×109/L(WBC:10×109/L)以上,应停药,观察病情。
A.恶性淋巴瘤、肺癌、卵巢癌、睾丸癌和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次日后)开始给药。
成人及儿童推荐剂量为50μg/m2,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化疗后中性粒细胞降到1×109/L(WBC:2×109/L)以下的成人患者应给予本品。
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到5×108/L(WBC:1×109/L)以下的儿童患者,应皮下注射50μg/m2的本品,每日一次。
如皮下注射困难,应改为100μg/m2静脉滴注(成人及儿童),每日一次。
B.急性白血病通常在化疗给药结束后(次日以后),骨髓中的幼稚细胞减少到足够低的水平且外周血中无幼稚细胞时,开始给药,成人及儿童的推荐剂量为200μg/m2,每日一次,静脉给药(包括静脉点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IL-2对B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B细胞表达IL-2R,促使B胞增 殖和产生免疫球蛋白,并刺激巨噬细胞, 提高其吞噬能力。
(5)IL-2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IL-2的抗肿瘤作用与LAK, TIL有关。
重组人白介素-2(rhIL-2)主治疾病
1)抗病毒感染 乙肝 2)抗细菌感染 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麻风病、肺结核胞内 寄生菌感染性疾病、 白色念球菌感染 3)抗寄生虫感染 治疗疟疾 4)艾滋病的治疗
促红细胞生成素功能
1)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向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 2)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 3)控制红细胞产生的速率 4)促进红细胞成熟 5)促进某些非红系祖细胞,如粒细胞核血小板 祖细胞的分化增殖
临应用
1)治疗慢性肾功能 衰竭引起的贫血 2)治疗HIV感染患者 3)结缔组织病贫血 4)癌性贫血 5)早产婴儿的应用 6)骨髓增生性异常 综合征贫血
慢性乙型肝炎
目前根据临床应用疗效分析,干扰素 仍为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其疗效早 已肯定。 我国已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重组IFN包 括IFNα-1b,α-2a及α-2b。
IFNα对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明显病毒复 制的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效果,HBeAg 及HBV DNA转换率约为30-40%。 长期随访中,多数(80%以上)有应答的病 例可获得持续效果,可改善生活质量,减 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从30-60% 不等。
慢性丙型肝炎
多数丙型肝炎病情隐匿进展,经过1020年约20%病人发展成肝硬化,20年后约15%患者发展成肝细胞性肝癌。 丙型肝炎的慢性化与持续性病毒血症有密 切的关系。 因此,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清除病 毒,对于阻断病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虽然不是理想的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 但目前仍然是唯一有效药物。 各种类型天然及重组干扰素对丙型肝炎的疗效基 本相似,不同剂量和用药时间长短以及病情或病 毒基因的差异与干扰素的疗效有很大区别,影响 疗效的主要是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目前最常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是干扰素 3百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疗程6个月。
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 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 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 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 (cachectin)。
TNF的生物学活性
1.抗肿瘤活性 2.免疫调节作用 3.炎症活性 4.促凝血活性 5.抗病毒、抗细菌、 抗真菌作用 6.热原质作用 7.参与骨质吸收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 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 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 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缩写为IL。
白细胞介素
一、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功能
1.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 2.刺激造血细胞发育、分化和参与损伤组 织的修复 3.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的信 号传递 4.参与细胞凋亡和抗肿瘤 5.参与炎症和免疫病理性损伤
第五节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 可刺激骨髓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 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根据细胞因子刺激不同造血细胞系或不同 分化阶段的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 同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粒细胞CSF(GCSF)、巨噬细胞CSF(M-CSF)、粒细胞和 巨噬细胞CSF(GM-CSF)、多重集落刺激因 子(multi-CSF,又称IL-3)、干细胞因子 (SCF)、红细胞生成素(EPO)。
5)肿瘤治疗 肾细胞癌、 黑色素癌、乳腺癌、 膀胱 癌、 肝癌、直肠癌、 淋巴癌 、 肺癌、 恶性肿瘤、 癌性胸腹水 6)抗血压作用 7)免疫佐剂
2.重组人白介素-11 (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 rhIL-11)
IL-11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分子量约为 23kd,是造血微环境中一个多功能的调节 因子。
注射用干扰素应用市场的潜力
① 适应症广泛,已获批准的适应症临床应 用疗效确切,目前尚无哪种新药可以取代 干扰素。 根据新药开发研制周期的特点,至少未来 3-5年内国内干扰素的市场不会受到大的冲 击,甚至会不断增长。 2000年全国干扰素市场销售额接近10亿元 人民币。 ② 国内干扰素市场容量巨大
(3)IL-2对LAK、TIL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LAK (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 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TIL(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细 胞的体外存活、扩增及活化LAK。 LAK是淋巴细胞与IL-2接触后产生的一种具 有高效抗肿瘤效应的杀伤细胞,只有在IL2的存在下LAK才能产生,亦只有在IL-2存 在下,LAK才能发挥其效果。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发病率为3/10万)是一种多能 干细胞克隆异常的疾病。该病最突出的临 床表现是脾肿大及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加。 传统的常规化疗虽然改善病情,但对Ph染 色体抑制率低,疗程短,不能延长病人生 存期,也不能阻止病情进展。 骨髓移植(BMT)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慢粒的 方法,但受骨髓供体的来源费用昂贵以及 易引起严重的合并症等因素所限,使BMT难 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临床应用】
骨髓移植后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肿瘤、白血病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伴 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第六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英 文简称。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和肝 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 【别名】促血红细胞生长素 ,红细胞生成素,重 组人红细胞生成 【外文名】 Erythropoetin ,Erythropoietin, rHuEPO,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Epoetinalfa
rhIL-11主要治疗的疾病
1)实体瘤、非髓性白血病化疗后Ⅲ、Ⅳ度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 疗,可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 3)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三节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 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 TNF-β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两者 有相似致热性。
干扰素的功能
1.抑制病毒繁殖 2.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 抗肿瘤 3.免疫调节活性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1、主要适应症 ● 毛细胞白血病 α-干扰素已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毛细胞 白血病的首选药物,该病是一种少见的慢 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占成人白血病的 2%),其特征是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 机体反复感染。外周血和骨髓检查发现有 特征性的"毛细胞"。过去对毛白唯一有效 的治疗措施是脾切除,脾切除后如病情再 恶化则要化疗,但疗效较差。α-干扰素治 疗毛白的有效率达60%,且付作用轻。
TNF与临床
1.用于临床诊断 活动期肿瘤患者血 清中TNF水平高,而 非活动期则低 2.用于评价预后 患者血中的TNF水平 与某些疾病的死亡 率呈正相关。
3.检测肾移植排斥反应 肾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时血清中TNF增高,因 而检测患者血中的TNF水平有助于监测肾移 植排斥反应。 4.用于临床治疗肿瘤 rhTNF-α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如乳 腺癌、肺癌、结肠癌及黑色素瘤等。
第十六章 细胞因子类药物
第一节 概述
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及相 关细胞产生的一类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 多功能的多肽分子,不包括免疫球蛋白、 补体和一般生理性的细胞产物。 细胞因子通常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相关细胞产生。
重组细胞因子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 细胞因子产品,作为药物用于治疗肿瘤、 感染、造血障碍等,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近十多年来,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制 有较快发展,相关的新药陆续上市。
第四节
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 (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 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 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 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的分类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 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 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 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 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α-干扰素的应用使慢粒的治疗上了新台阶, 干扰素可抑制有Ph染色体的肿瘤细胞克隆, 其中1/3患者Ph染色体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α-干扰素治疗慢粒慢性 期病人疗效好于晚期病人;大剂量长疗程 好于间断给药;联合用药好于单一用药, 常用的联合用药有马利兰、羟基脲和阿糖 胞苷。国内慢粒协作组采用α-干扰素联合 羟基脲治疗慢粒70例,有效率94.3%。
二、白细胞介素类药物
白细胞介素用品
1.重组人白介素-2 (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 rhIL-2)
1)IL-2的生物活性
(1) IL-2对T细胞的作用 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能使T细胞在试管内 长期存活,刺激T细胞进人细胞分裂周期。 IL-2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活性。 (2)IL-2对NK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NK细胞的增殖,维持NK细胞长期 生长。
③ 国内干扰素价格已降至比较合理的水平, 对干扰素的应用能取得比较好的药物经济 学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