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绪论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1917-1949年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作品阅读:
大量阅读作品,熟记重要作家作品(社团流派),熟悉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2、基本知识:
掌握并融会贯通文学史基本常识,把握文学史整体发展脉络和基本历史经验,树立正确历史观。
3、分析、解决能力:
通过对各种文学史现象分析,转换学习方法,锻炼思维(逻辑)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地灵活解决问题:
提高正确地观察和评价其中一些突出的文学现象的能力;
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参考文献
1、孟长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东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ª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概念界定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又叫中国新文学。
以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
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
内容: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等。
三、时间跨度及历史分期
(一)时间跨度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历史分期
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1、五四新文学时期(1917--1927)
——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萌生、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
新文学内容:以表现个性解放和倡导思想启蒙为核心精神
新文学形式:以自由化、个性化、语体化为原则
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充满个性,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左翼文学运动时期(1927--1937)
——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发展、成熟阶段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整体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
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抗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1937-1949)
——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
众化的40年代文学
发展、转型阶段
主要特征:文学意识和文学功能的整合及变异
文学分区: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
港澳台文学
四、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文学的现代化”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思想的现代化
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2)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敏感的知识界率先觉醒。
(3)一些较有眼光的知识分子开始思索寻求改变民族现状的良药。
2、晚清社会组织机构的变革,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由此影响到文学。 第一、法律对文学活动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表面上也规定了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辛亥革命后的《临时约法》更是如此。
第二、现代出版业的兴起及平民化。
从1904年起,出版重心转移到民营出版业。现代出版业的大众性、平民化的民主特性。
第三,现代分工及废科举的新政产生了自由撰稿人队伍。
1905年的废科举客观上也将一批读书人抛到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另有一批知识分子从官场退出转入自由撰稿人行列,一些受新式教育的人与上述两种知识分子一起活跃在文学领域。
第四,文学的接受机制发生了变化。
小说由听书变成阅读,文学接受者队伍扩大,维新是骛。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1、“诗界革命”(首倡梁启超,主将黄遵宪)
(1)“诗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提出,他认为真正的“诗界革命”要具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2)黄遵宪
真正以诗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他大胆地把口语中的词汇和现代科学知识的词汇写入诗中,用传统格律诗的形式吟咏新的事物,并且能够创造出美的意境。
《杂感》: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
“进门爆竹声,群童喜欲狂;
二三戴花媪ǎo ,拥出新嫁娘”
《今别离诗》:分别歌咏了轮船、火车、电报、照片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四事等,这是在古典诗歌中所未曾有过的。
2、“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的口号由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的,
他以舆论界与文界的“陈胜吴广”自命,倡导文界革命。
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
学习日本政论家德富苏峰的文章,吸纳西方古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的随笔体文章,并结合中国魏晋文章的旷达,实践创造出了一种“新文体”。
催生了大量政论散文的诞生。
“新文体”(又称“报章体”)特点:
“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文字界于文言白话之间。
《少年中国说》:——“新文体”的典范之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