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3.理解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宏观经济学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2)通货膨胀与失业(3)总需求与总供给(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4.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2)凯恩斯主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3)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4)供给学派: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等(5)新凯恩斯主义: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5.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2)经济预测与预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3)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

2.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法: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如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等。

四、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计4学时。

2.教学进度:每周2学时,连续两周完成。

五、作业与考核1.课后作业:每周布置一次,共计2次。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大学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概念与分析

大学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概念与分析

大学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概念与分析概述这份教案旨在介绍大学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即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它们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现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

2. 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等指标的定义和解释。

3. 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等。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交互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需求与供给、市场定价、企业决策等。

2. 市场结构与竞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3. 价格与收入弹性•弹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市场对价格和收入弹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1.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宏观变量和微观变量之间的关系•汇总和聚合效应。

2. 综合案例分析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例如通货膨胀对个人消费和储蓄决策、国家政府税收政策对企业利润分配等。

总结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重要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学生还将培养出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知识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注:以上内容仅为演示目的,并非完整教案。

具体教案编写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3. 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 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历程;- 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 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 讲解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方法;-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3. 第三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影响;- 讲解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和政策调控。

4. 第四讲:货币与金融市场- 介绍货币的产生和功能;- 分析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均衡;- 研究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和调控。

5. 第五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探讨财政政策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冲突。

6. 第六讲: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 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探讨国际贸易的收益和成本;- 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对每个内容模块进行系统教学,通过讲解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报告撰写,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研究生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理论

研究生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理论

研究生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理论概述本教案旨在为研究生提供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全面介绍。

通过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现代经济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判断能力。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概述•定义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讨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领域2.国民收入与产出•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其意义•理解国民收入与产出间的关系3.经济增长与发展•探索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国家间的发展差距4.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解释价格水平变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5.货币与银行体系•探讨货币的创造和供应过程•分析银行体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6.货币政策与货币市场•研究中央银行的角色和职能•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7.财政政策与财政市场•理解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概述•定义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讨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领域2.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分析供求关系对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影响•探讨市场均衡和市场失调的原因与后果3.企业生产与成本理论•解释企业生产决策和成本结构的基本原理•探讨企业在不同市场形态中的行为方式4.市场结构与竞争战略•分析不同市场形态下企业竞争行为差异•探讨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5.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探索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中的角色和手段6.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分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及其原因•探讨福利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对于社会公平的作用7.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互补优势概念•探讨国际金融体系对于全球经济运行的影响总结本教案提供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核心主题的全面覆盖,帮助研究生建立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解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经济现象,以及掌握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主题,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

研究生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学原理

研究生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学原理

研究生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学原理引言你有没有想过什么驱使着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发展?经济学可以为我们揭示这个谜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作为一个研究生经济学的学生,你将有机会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原理。

这两门课程是经济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至关重要。

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范围(H1)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和结构的学科,关注宏观经济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的运行和演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的整体,而不是个别经济单位。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H2)宏观经济学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这些原理包括:1.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是指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市场的需求总和,总供给是指所有市场的供给总和。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一个经济体稳定运行的基础。

2.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大。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3.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存在一个负相关关系。

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当经济增长过慢,通货膨胀率下降,失业率上升。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政府支出等手段,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和模型(H2)宏观经济学使用了一系列方法和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

主要的方法包括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建模和模拟等。

而主要的宏观经济模型有凯恩斯模型、新古典模型和新凯恩斯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和范围(H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学科,关注个体决策在市场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和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H2)微观经济学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微观经济现象。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 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3. 了解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3. 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引发对经济学的好奇心。

2. 通过实例讲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对比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4. 介绍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4. 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资料。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小组讨论和报告。

3. 课后作业。

第二章:供需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市场均衡的计算和分析。

4.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图形展示供给和需求的表示方法。

3. 计算和分析市场均衡。

4. 讨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资源:1. 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市场均衡的计算和分析工具。

4.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案例。

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小组讨论和报告。

3. 课后作业和练习题。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理论教学目标:1. 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需求曲线的形成和需求理论。

3. 分析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消费者行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需求曲线的形成和需求理论。

3.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者行为的实际例子,引发对消费者行为的兴趣。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课件:绪论44页PPT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课件:绪论44页PPT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课件:绪论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大学四年级经济学理论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大学四年级经济学理论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大学四年级经济学理论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大学四年级经济学理论教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2. 掌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3. 深入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总体运行规律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特征的学科,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际贸易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问题。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经济主体理性行为假设、市场调节机制假设、长期均衡假设等。

3.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GDP(国内生产总值)、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是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量化指标,用于衡量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

二、微观经济学1. 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中个别经济主体(如个人、企业)的行为与决策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供求关系、价格决定、市场结构与效率等问题。

2.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同样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信息对称假设等。

3.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需求曲线、供给曲线、边际效用、价格弹性等是微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概念和工具,用于描述个别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1. 联系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共同研究经济系统,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都运用了分析和观察的手段,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经济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 区别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的整体运行,强调经济的总量性质,着重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总就业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决策,研究市场上个别价格、个人与企业的供求关系等。

四、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应用1. 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宏观经济学提供了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如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 绪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 绪论

3.边际决策原理
案例:边际定价还是平均成本定价?
P17
Chapter 1
21
3.边际决策原理更多运用
每一个边际增量的意义是不同的: 1.为什么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话多了无用? 2.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吗?饱了,是因为第3个包子还是三个包子?
3.50的人服从一个人?50对50,变为50+1对49。陈水扁挨一枪赢得关键少数
Chapter 1
12
权衡取舍原理练习题
(1)经济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提高稀缺资源效率,满足更多的需要。从农耕、工业到信息时代,
时代进步表现为效率提高:人力被畜力和机械力取代,一辆蒸汽机相当于600万匹马或4000万人力;时间就是金钱,汽车代替马车,铁路取代水运,网 上购物取代百货超市,长篇小说没有手机小小说受欢迎,写字用简化字,读图的比读书多,博客不如微博。广播电台报时由过去的“刚才最后一响是 北京时间19点整”简化为“北京时间19点整”。有人开玩笑地评价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他的的妻子四次生六个孩子、缪尔达尔夫妻规模化养育12 个孩子,都是追求高效率、合理配置资源的结果。
小结: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迫使人们仔细地、谨慎地把资源用在最紧要、最需要的地方, 这一行为称为权衡取舍、理性选择、趋利避害、追求效率、资源配置。货币和交换、现代化 通讯和运输手段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选择各种商品和服务。课后思考 题:我们比亚当和夏娃幸运,为什么?
Chapter 1 13
2.机会成本原理(总结)P15;
•定义: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 它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众多选择中潜在收益最高的那一项资源运用带来的收益。 •“放弃的收益”包括货币的和非货币的是经济学讲的机会成本。
•被舍弃的最高收益“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收益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联及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联及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联及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联及教学衔接问题。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问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随后,正文部分将探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关联性分析、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衔接问题。

特别关注如何有效促进两者教学衔接的方法。

在分析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研究成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关联性分析, 教学衔接, 效果促进, 重要性, 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在经济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何进行决策以满足其需求,研究市场结构和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状况、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现象。

在实际教学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往往是分开单独讲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知识残缺”的情况,无法将两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联性和教学衔接问题备受关注。

如何有效地搭建起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理解经济学知识,成为当前经济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1.2 问题意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分支,二者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及应用领域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

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两门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经济生活和经济规律。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教学衔接并不够紧密,学生往往在理解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困难。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削弱了经济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深入研究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联及教学衔接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也对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第一篇: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一、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

稀缺性是对社会资源有限性状态的一种描述。

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

换句话说,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

二、表示资源配置的两个经济模型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涵义,介绍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市场运行图。

1.生产可能性曲线及其意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意义:① 反映了经济学的涵义和特征;② 说明不同的资源配置取向;(动画)③可以说明选择的机会成本。

(动画)2.市场运行图三、价格的作用与资源配置1.市场经济运转靠什么?2.价格机制是怎样实现资源配置的呢?价格机制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3.价格机制的四大功能四、经济学十大原理1.经济学的表达方式经济学可用四种表达方式:文字、几何、代数、算术。

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2.经济学十大原理五、经济学的基本定律、基本内容和基本问题经济学的基本定律是理性人都无一例外地追求“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MUi/Pi=λ。

i=1,2,3,… n1.经济学的基本定律六、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1.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规范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实证方法是排斥价值判断、描述经济过程的分析方法。

它研究现象间的联系,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

2.学习经济学要注意的问题(1)前提条件(2)防止主观性(3)防止合成推理谬误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经济学家谱绪论课后练习参考答案讨论及思考题1.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资源配置和利用。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

选择性:欲望无限和稀缺资源产生了选择的必要,资源的多用途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

高三经济学课程教案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高三经济学课程教案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高三经济学课程教案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高三经济学课程中,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分别关注整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运行和行为。

本文将对高三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进行深入研究,以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安排1.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的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问题的学科。

在教学中,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 宏观经济模型的引入宏观经济模型是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教学中,应介绍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构成和假设,并以凯恩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为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模型对经济问题的解释和政策建议。

3.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整体经济的调控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应介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工具,并让学生分析其对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的影响。

同时,还应介绍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践中的案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的政策应对措施。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安排1.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的介绍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学科。

在教学中,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边际效用和市场均衡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对个体决策和市场行为的分析能力。

2. 市场结构的研究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应介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福利的影响,以及政府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干预手段。

3. 产业组织理论的讲解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的重要理论框架。

在教学中,应介绍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并以价格歧视、垄断定价和战略行为等为例,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选择和效果。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 动,以解决资源利用、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实现经 济的稳定发展。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微观经济学 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
目录
•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 宏观经济政策
01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 调控经济的学科。
失业的定义、类型与原因
总需求不足
当总需求不足时,企业会减少生产, 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失 业增加。
劳动力市场失衡
当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时,就会出现失业。例如,技能不 匹配、地理位置不匹配等。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与原因
• 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 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经 济现象。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
01
02
03
04
05
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GNI)财政收入和财政支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 动的最终成果。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平 均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 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推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一章教案

{推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一章教案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一章教案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一章教案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学习目标了解需求或供给及影响需求或供给的不同因素,并严格区分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和需求或供给变动;理解弹性理论;掌握供求相互作用怎样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熟练掌握需求或供给变动的几何表示,能够表述供求分析的三个基本步骤,能够对市场进行供求分析。

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第一节需求理论一、需求定理: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一)需求是按各种价格要购买的数量单(或表)需求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当影响需求的非价格因素不变时,某一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居民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当假定影响需求的非价格因素不变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需求:1.需求是“许多”的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当影响需求的非价格因素不变时,在某一给定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是购买愿意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3.需求可以表示为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定理。

(1)需求函数线性需求函数的公式为:D=a-b·p;非线性需求函数的公式为:D=ap-b。

(2)需求表不同的价格对应着不同的需求量,居民在特定时间内,对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同这种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某一商品的需求表价格–数量组合价格(元)需求量(单位数)A0 110(3)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线性关系(见图1-1),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见图1-2)。

(4)需求定理需求定理是指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非价格因素)不变时,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居民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随之增加,即价格与需求量按反方向变化。

(二)需求定理存在的理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指当价格变化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减少或增加时,导致居民对该商品需求量下降或增加。

替代效应指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购买其他的非涨价商品来替代涨价商品,减少对涨价商品的需求量,达到实际收入不减少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一、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

稀缺性是对社会资源有限性状态的一种描述。

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

换句话说,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

二、表示资源配置的两个经济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涵义,介绍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曲线;
市场运行图。

1. 生产可能性曲线及其意义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意义:
①反映了经济学的涵义和特征;
②说明不同的资源配置取向;(动画)
③可以说明选择的机会成本。

(动画)
2. 市场运行图
三、价格的作用与资源配置
1. 市场经济运转靠什么?
2. 价格机制是怎样实现资源配置的呢?价格机制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3. 价格机制的四大功能
四、经济学十大原理
1. 经济学的表达方式
经济学可用四种表达方式:文字、几何、代数、算术。

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2.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五、经济学的基本定律、基本内容和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定律是理性人都无一例外地追求“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MUi/Pi=λ。

i=1,2,3,…n
1. 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六、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
1. 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
规范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实证方法是排斥价值判断、描述经济过程的分析方法。

它研究现象间的联系,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

2. 学习经济学要注意的问题
(1)前提条件
(2)防止主观性
(3)防止合成推理谬误
3.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经济学家谱
绪论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讨论及思考题
1.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资源配置和利用。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

选择性:欲望无限和稀缺资源产生了选择的必要,资源的多用途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

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选择主要是解决稀缺性产生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从而产生了经济学。

2.不能取代。

利益动机、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理性人竞争着追求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市场有序交换可以实现双赢、多赢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

“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些假装为了公共利益而从事贸易的人做出多少好事来。

”斯密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警惕披着公共利益外衣的阻碍竞争的垄断行为以及串谋说服政府、妨碍贸易的管
制行为。

人的动机都是自利,自利动机借助市场可以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

市场竞争将能利用自利人性来降低价格、造福整个社会,不过,斯密对商人保持戒心,反对垄断和管制。

斯密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

斯密:“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3.人们经常面临“有与无”的选择,例如,看电影还是上课?与张先生结婚就要拒绝王先生的求婚;买了房子就要放弃买股票。

但经济生活中,人们面对得更多、更广泛的仍然是“多与少”的数量权衡取舍,:①很少有人遇到“体面穿戴+饥肠辘辘与裸体出门+鸡鸭鱼肉”的两难选择,但却常常遭遇“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多了,会计学、心理学、人口学上花的时间就少了;新增加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就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打零工的时间”的苦恼;②是用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储蓄货币呢,还是少加班、干自己喜欢的事储蓄健康和快乐感受?③一国资源更多地用于大炮生产(军需品)还是更多地用于黄油(民用品)生产;④任何社会都需要在效率与平等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是牺牲效率、降低工作激励、追求平等,还是从效率提高、馅饼增大中逐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4.(1)供求状况决定价格波动并引起资源投入量的变化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竞争,市场价格上升,激励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供给量;同时,抑制和减少需求量。

最终,形成供求均衡,价格也趋于稳定。

反之亦然。

供求失衡会通过价格变化达到均衡,竞争压力会通过价格变化来释放。

资源配置状态或结果表现为供求均衡且价格趋于稳定。

(2)价格变动引起资源在不同部门或产品间的流动
工资、利息、利润的变动引导劳动、资本、企业家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间的流进流出,租金的变动引起土地用途的变化。

所以,价格最终决定了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进流出,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使生产者扩大规模并使其他部门的厂商把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该种商品的生产。

一切物体的运动无不是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

要素和产品的流通无不是受到价格机制的作用。

价格高低反映了要素和产品的稀缺程度。

5.是的。

选择、机会成本、资源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最小化、最大化、竞争、资源利用等等问题,都是由稀缺引出来的。

不同意。

如果可以通过斗私批修减少欲望,就等于取消了欲望无限、资源稀缺假设,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控制欲望是心理学问题、减少和管理欲望是个人在经济流程之外追求幸福的方法,经济学还是依靠分工、交换、发展生产来解决稀缺性问题。

参考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享受)/欲望。

6. 边际的含义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其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导数值。

例如,自变量---产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收益的改变量为5个单位、成本的改变量为3 个单位,我们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经济活动是可取的并且可以继续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经济学运用边际分析法时,要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开启经济决策王国大门的钥匙。

练习题或案例题
1. 16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16=X+Y;18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18=X+Y,方程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表现为线移动。

参考图4.
2. 当收入总额为6万元时,平均税率=(5×20%+1×50%)/6=25%;边际税率=50%
3.参考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