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问题及政策建议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之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前,我国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更加艰巨,必须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有效对策。
一、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我国每年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8亿公顷,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不利的影响,每公顷的产量仍不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导致我国现有的粮食总产量无法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
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在种子、肥料、农机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推广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耕地面积下降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地增加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对土地的利用趋势更加强化,耕地面积的保障显得更加重要。
对策:实施科学粮食总量控制,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管控城乡建设用地,限制开垦新的耕地,保障耕地占有量和质量。
三、粮食质量总量有待提升在过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土壤流失加重,耕地空气质量下降,泥沙淤积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采用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环保型农业的发展,严格监管食品质量,做好抽检和评估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四、应对气候灾害气候灾害依旧是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风灾、水灾、干旱等气象灾害常常使大量粮食作物损失。
如何应对这些灾害已经成为了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策:研究建立更加科学的粮食生态系统,共同抵御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种植、采收和贮存粮食的技术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当今粮食安全面临着多重挑战,同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并调整农业骨干,加强食品质量和技术的监管,保障粮食产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粮食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粮食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摘要】中国粮食增长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粮食增长的贡献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经济因素、农业技术、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对粮食增长的影响。
经济因素如农民收入水平和市场价格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了粮食增长,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也对粮食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结论部分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完善粮食生产监管机制、推动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等。
展望未来,中国粮食增长仍将面临挑战和机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粮食增长、贡献因素、政策建议、经济因素、农业技术、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国际贸易、未来展望、重要性、研究目的、影响、推动、展望。
1. 引言1.1 中国粮食增长的重要性中国粮食增长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粮食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面临着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
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计。
中国的粮食增长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全球粮食市场的供需关系。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粮食需求量巨大,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的粮食增长对全球粮食供应和价格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国际间的农业合作和贸易产生着深远影响。
为此,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力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粮食生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以应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粮食增长的贡献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一、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种植结构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粮食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作物、农特产品并举的种植模式。
此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遗传工程、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二、问题然而,中国粮食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耕地的减少。
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占用,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
这导致实际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规模效益不高。
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3. 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干旱、洪涝、风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中国常见。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浪费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这些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4. 农业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粮食质量和人民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三、对策为了推动中国粮食现代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整合,减少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
加强农地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大面积连片耕地。
此外,推动土地托管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一、本文概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现状,并探索相应的对策。
通过梳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优势,本文希望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概述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粮食总产量、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粮食自给率等关键指标。
我们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耕地资源的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等。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市场机制等手段,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供给和价格稳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水资源短缺,部分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紧张,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在粮食消费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
这既为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粮食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对策建议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我们需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1. 引言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本文将介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包括农业支持政策、农田保护政策、科技创新与推广、市场调控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2. 农业支持政策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粮食产量,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包括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和补贴化购销等。
其次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有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
还实施了种粮大户和现代农业企业等特色经营主体培育计划,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发展。
3. 农田保护政策为了保护耕地资源,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农田保护政策。
首先是实行耕地面积保护制度,对耕地进行严格的划定和管理。
其次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水利设施的覆盖率和效率。
还加强农田环境保护,推进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4. 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和人才的支持力度。
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改良传统品种、培育新品种等方式,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
还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示范推广、培训和宣传等方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全国各地。
5. 市场调控市场调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建立了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及时采取调控措施,保持市场价格的稳定。
还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还加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打击非法操作和粮食浪费等行为。
6. 国际合作粮食安全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解决。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粮食组织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技术援助、人员培训、农业投资等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我国也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共同推动全球粮食安全。
结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包括农业支持政策、农田保护政策、科技创新与推广、市场调控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1.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粮食供应安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在本文中,我将就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 风险评估2.1 粮食需求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对粮食供应的巨大压力,也会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和市场不稳定的情况。
需要采取措施增加粮食供应,以应对不断增长的需求。
2.2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影响,包括干旱、水灾、病虫害等因素,都对粮食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加剧了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给粮食供应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 政策建议3.1 提高粮食产量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通过技术和科学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以提高粮食产量。
3.2 加强粮食储备和管理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体系,保障粮食的供应稳定。
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管理,防范市场投机和不合理的价格波动,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
3.3 加强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针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政府可以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以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4. 总结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通过加强粮食产量、储备和管理,以及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粮食供应的风险,确保我国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粮食供应安全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问题。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粮食供应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论文报告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概述二、粮食生产形势及其对策三、粮食储备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四、粮食加工与流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五、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粮食消费和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一系列的减产补贴、粮食储备、粮食贸易等政策已经相继出台。
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概述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2万亿斤左右。
然而,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与粮食安全相关的问题。
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的调配不够合理,粮食产业链的配套服务也不足;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因此,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并根据保障稳定高质量粮食生产环节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二、粮食生产形势及其对策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也趋于规模化、集约化。
但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也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大力推广高效技术,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粮食生产水平。
其次,针对农民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鼓励以土地合作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与农民互助合作。
最后,政府还应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最大化利用。
三、粮食储备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面对不断增长的粮食方面需求,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储备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预算不足、管理失效等。
因此,在面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我们应建立起稳健有效的粮食储备体系。
同时,还应在粮食存储与运输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提高储备效率,确保粮食储备充足并不浪费。
四、粮食加工与流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粮食加工和流通是保障粮食最终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部门意见建议
粮食部门意见建议
粮食部门作为我国重要的涉农部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粮食部门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
2.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优化粮食流通网络,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打击粮食流通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3.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和分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加强粮食储备管理,保障应急情况下粮食的供应。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粮食部门在涉农领域的优势,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粮食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粮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6. 提升粮食部门自身能力:加强粮食部门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加大对粮食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7. 保障公众对粮食安全的知情权: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提高公众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粮食安全的信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对我国粮食部门的工作有所帮助,共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摘要:我国人口众多,确保粮食安全历来是治国安民的首要任务,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
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形势复杂,世界经济恢复增长速度还需要时间,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粮食安全正面临严重挑战。
一方面,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区域之间的资源差异等,使得粮食供需关系更加紧张、区域间产供销不平衡矛盾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给经济发展和民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对粮食应急保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粮食安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不确定性强的系统工程,受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制约、多维交互且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因此,亟需在系统全面地认识粮食安全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新出路。
关键词:粮食供应;安全;管理引言民以食为天,粮稳安天下。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议题。
粮食安全问题贯穿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是一个涉及供应链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复杂适应系统。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构建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双循环格局下,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粮食自给自足和国际粮食适度进口的有效结合确保了我国粮食供应链安全与稳定。
然而,近年来,反复不断的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加之地缘政治冲突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为粮食安全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与不可预见性。
如国际粮价持续飙升,导致输入性通胀加剧引发供需失衡和国内粮食生产与居民粮食消费结构错配等问题层出不穷。
1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1.1国际粮价波动稳定的国际粮价对于我国粮食供应链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促进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十项政策建议
促进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十项政策建议今后中国粮食的供求平衡问题不可乐观,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油产品的需求将既有总量的增加,也有消费结构的变化。
预计今后一段时间,粮食总量将逐步经历一个由总量基本平衡到总量供应又重新出现缺口的过程,粮食自给率从目前的基本自给降低到95%左右。
1.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优化粮食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2.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合作制,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强我国粮食在国际粮食市场的竞争力。
3.加入WTO后,充分利用其允许实行的\\\"绿箱\\\"政策,对国内粮食生产进行保护,从根本上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4.粮食生产周期长,市场反应能力差,自然风险大,为增强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建立衣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势在必行。
在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已受广泛重视,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5.要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目前市场粮食过剩是结构性的,是暂时性的,是低消费水平下出现的。
从中长期看,我国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粮食需求将增加,因此还是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注重始终保护好有限的耕地,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
6.粮食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粮食商品质量。
因此,在对粮食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时,应遵循粮食安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来引导农民对粮食种植结构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7.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实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一头向市场延伸,一头向生产基地农民延伸,把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8.引入高科技,发展食品工业,促进粮食的加工转化。
实践证明,农产品深加工已成为吸收资本和劳动力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使粮食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分流不够和需求不足的矛盾。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正在采取一
系列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1.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投入,优化农田布局,推广高效耕作技术,提高农业
机械化水平等手段,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2. 增加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整合、改造、开发等措施,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3. 推广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水平,提高作物抗病
虫害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4. 支持农民参与粮食生产:通过改革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种植意愿及积极性,鼓
励农民参与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业灌溉、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
投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利用率,确保灌溉供水稳定。
6. 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收储管理,建设和完善粮食储备设施,提高应
急储备能力,确保粮食供应有保障。
7. 打击粮食浪费:加强粮食节约和合理利用,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餐饮业等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8.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
产过程中的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9. 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粮食生产意愿。
以上是中国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对策,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1. 引言1.1 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也对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具体方面。
随后,将给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包括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上述问题与建议,并展望未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并为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在改善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增进广大读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以求促进公众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2.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1 产量不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例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和减产。
此外,病虫害的爆发也可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2.2 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大量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使得我们在获得足够粮食供应上面临巨大压力。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的人工劳动力仍主要用于农田作业,效率较低。
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化种植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农村粮食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村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加强农业援助政策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村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投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培养专业人才,并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作物的科技试验和示范。
此外,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如生物技术、精准农业等,提高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效率,避免病虫害的侵袭,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
二、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与农业企业合作,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还加强土地确权工作,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激发他们积极性。
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也是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保障。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农村交通等,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
此外,还注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和冷链等对于农产品流通的支持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农业援助政策针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业援助政策,以解决他们的粮食问题。
政府通过扶持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保护等措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同时,还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种植和养殖技能。
此外,政府还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加强农业援助政策等措施,积极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一、本文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市场的稳定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深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实施现状。
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剖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价格形成机制不够科学、执行力度不够、市场调节功能受限等。
结合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优化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分析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自实施以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政策通过设定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确保农民在粮食价格低迷时能够以不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粮食,从而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益。
最低收购价政策也有效地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防止了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市场的稳定。
然而,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不断发展,最低收购价政策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使得粮食市场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可能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
由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农民可能产生对政策的依赖心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市场适应性。
因此,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需要在保障农民基本收益和维护市场稳定的也要注重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应对举措分析报告一、形势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对粮食安全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1. 农田面积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田被用于建设城市和工业园区,导致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2. 耕地质量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土地草地过度放牧,导致农田的可耕性下降,农田质量得不到有效保护。
3.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降水不稳定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4. 粮食浪费问题:当前中国的粮食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相当于中国总产量的15%左右。
二、应对举措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如加强农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等。
1. 农田保护:加强对农田的保护,限制在农田上的非农建设,加大对农田的监管力度,提高农田的保有量。
2.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等措施,提高农田产出。
3. 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增加粮食储备量,确保市场供应。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的供应保障能力。
4. 减少粮食浪费:倡导节约用粮,加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鼓励粮食进一步加工利用,减少浪费。
5. 多元化粮食供应:通过多元化粮食供应,如进口粮食、加强合作农业等,降低单一国内产地的依赖程度,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结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影响和粮食浪费等多重挑战。
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加强农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减少粮食浪费和多元化粮食供应,以确保粮食安全。
同时,个人和社会也应加强宣传教育,共同推动粮食节约和浪费减少,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四、具体措施和政策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政策。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中国农村的粮食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从政策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收入提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策调整政府在解决农村粮食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和种植结构调整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农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这些政策调整,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二、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广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的高效种植技术。
此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支持农村地区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提供全面的农业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三、农民收入提升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的销售渠道和利润空间。
同时,政府还应该推动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旅游、农家乐等农业增值服务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提升农民收入,可以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总结起来,解决中国的农村粮食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收入提升等方面的综合努力。
只有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孙梅君近几年,在中央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重大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3年稳定增产,供求矛盾得到缓解。
同时,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给粮食安全带来一些新问题。
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一是粮食年度产需缺口大大缩小。
近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比2003年增加1336亿斤。
粮食年度产需缺口由2003年的1200亿斤下降到200亿斤左右,加上一部分进口,基本实现了供求的紧平衡。
二是粮食生产快速向主产区集中且重心北移。
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优势产区集中度明显提高。
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已占到全国的3/4,近3年累计增产125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
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7个北方省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
近3年7省累计增产847亿斤,占主产区增量的68%,占全国增量的63%。
尤其是稻谷生产重心北移趋势加快,南方传统水稻产区生产下降。
1998年以来,南方13个水稻产区种植面积下降11%,产量下降13%。
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24%。
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则呈加快发展趋势,种植面积扩大27.5%,产量增长25.7%。
近3年全国稻谷累计增产438亿斤,其中东北三省就增产12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8%。
过去盛产稻谷的南方省份如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现在外销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自给。
三是粮食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
在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目标以后,居民口粮消费稳中有降,但肉蛋奶消费明显增加;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商品粮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牢牢把握中国人吃饭权,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自己的粮食。
1 粮食生产形势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即粮食高产量、收购量高和库存高量、且价格低。
如果单纯从粮食三高一低的表面现象来看,似乎中国人吃饭可高枕无忧了粮食那么多,又那么便宜,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形势。
但是粮食生产表面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危机。
一是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状态。
这主要是人口总数量庞大、基数高,以及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善,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
随着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日趋重要。
二是耕地少,生产规模狭小。
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和粮食的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粮食增产途径单一。
农业增产靠天、靠化肥农药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
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
而正是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基地,是提供商品粮的主要来源。
然而缺水成为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
2 粮食生产的要素一是种粮意愿。
农户种粮意愿是保证粮食生产的根本。
农民作为粮食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的是利润最大化,如果其对粮食生产收益的预期不高,必然会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保证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粮成本加快上升,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日趋显现。
三是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极端气候频发、干旱问题日益成为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
3 建议与对策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摘要:粮食安全是指人类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保证身体保持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包括加强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质量、加强储备管理、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等。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粮食安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1.1 粮食生产不足我国人口众多,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不足。
据统计,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4亿吨,仅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4.5%,属于全球粮食生产不足的国家之一。
1.2 粮食质量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受到关注。
据报道,2018年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毒大米”,2019年河南、山东等地出现了“瘦肉精”事件,这些事件均导致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1.3 粮食储备不足我国粮食储备制度不完善,储备规模不足,且储备方式单一,导致粮食储备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需求。
同时,我国的粮食储备也面临着储存设施老旧、储存环境恶劣等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2.1 加强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2 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对粮食种植技术、育种技术、肥料农药使用等方面的投入,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也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3 加强储备管理加强粮食储备管理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制定合理的储备规模和储备方式,确保粮食储备质量稳定、储存安全。
同时,也应该加强粮食储备的管理和监管,确保粮食储备的信息安全。
2.4 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农业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粮食问题及政策建议
进入2020年,饥饿这个与人类文明共存千年的幽灵不但未曾离开,反以令人忧虑的
速度在全世界蔓延。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
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
国际粮食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粮食数量、价格变化对我国粮食市场都有较大影响。
全球粮食危机警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确保自身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避免受制于人的唯一途径。
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及早准备,尽快
采取措施,竭尽全力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以避免世界粮食危机的困扰和影响。
(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粮食供求总量看,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丰收,但仍未达到1998年的水平。
当前,国际粮荒虽然远未波及中国,但我国粮食需求
占世界粮食需求总量18.5%,粮食缺口不断扩大,过去10年我国粮食缺口占总需求的
0.9%,比世界同期高了0.7%。
从我国国情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依然是脆弱的,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还很多。
首先,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存在“五个不可逆转”、“四个日益”、
“三个投入不足”的问题。
“五个不可逆转”因素影响粮食发展:一是人口越来越多。
2020年已达13.2亿,按5.178‰的自然增长率推算,今后每年增加近700万人口,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
性增长,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
二是耕地越来越少。
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20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
减少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
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
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
三是消费快速
增长。
人们由过去吃粗粮向吃细粮或粗粮细做的方向发展,肉蛋奶明显增加。
四是一定时
期内的农业仍“靠天吃饭”。
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2020年全国耕地中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为8.25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
五是耕地荒芜现象严重。
农业比较效益低,弃田不耕日趋普遍,这给中国粮食安全罩上了阴影。
“四个日益”:一是土地质量日益下降。
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
据有关
部门对10个省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土地质量每年以0.6%的幅度下降。
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质量,采取耕地轮休制,而我国目前还做不到。
二是淡水资源日益短缺。
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为1945立方米,
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三是气候影响因素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
今年雪灾的
受灾面积达到1.78亿亩,其中成灾8000多万亩,绝收2000多万亩;截止今年4月1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59亿亩,威胁粮食安全。
特别是四川地震,对我国粮食生产有一定
影响。
据专家预测,未来气候将会出现大的变化,若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对农作物产量、
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四是粮食政策激励作用日益降低,种粮成本日益
加大。
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30%,劳动力价格上涨了25%,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
比上年贵20%以上,而且国际米价还上涨了两倍多,而今年国家出台的粮食保护价只比去年提高了9%,种粮比较效益仍是最低的,故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
“三个投入不足”:一是中央财政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一般占财政总支
出的20�D50%,发展中国家亦为10�D20%,而我国只有8�D11%;二是粮食主产区是“吃饭财政”,往往是产粮大省、大市却是财政穷省、穷市,故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因
种粮效益低下,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下降。
其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和加工业快速
发展的影响,粮食需求总量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
我国粮食消费总量2020年为9954亿斤,2020年为10160亿斤,两年缺口分别是275亿斤和211亿斤。
粮食供求偏紧,适当进口将是相当长时期的总体格局。
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
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
以玉米为例,2020年,我国玉米出口同比减少60%以上,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玉米产需缺口将迅速拉大。
三是大
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20年中国
大豆净进口2827万吨,是国内产量的1.77倍,进口依存度高达64%,2020年中国净进
口超3000万吨大豆。
大规模进口大豆,导致中国粮食自给率仅略高于90%,已危及中国的粮食安全。
第三,流通瓶瓶制约加剧。
目前粮食流通总体上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
的格局。
据国家粮食局调查,目前年度跨省流通量高达2000�D3000亿斤。
而我国粮食市
场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粮食“散存、散储、散运、散卸”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粮库仓储
设施简陋,中间流通环节繁多,最终运输环节铁路运力紧张、水运开发不够。
这对粮食快
速中转和供应能力构成障碍,并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综合供给能力的瓶颈。
第四,宏观调控任务加重。
粮食市场放开后,购销主体多元化,购销行为也发生较大
变化。
除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外,粮食加工企业的购销行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也逐渐增强。
有的地方加工企业收购量超过国有粮食企业,农民卖粮的风向标从原来“看粮站”变为
“看加工厂”。
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和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和交易;如何科学掌握储备粮吞吐、进出口调节、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其它应急措施的调控力度、时机和节奏,这些都是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新问题。
第五,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深刻。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这不仅表现在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程
度日益加深,而且跨国粮商对国内粮食产业链条渗入的步伐正在加快。
此外,县级储备普
遍不足。
(二)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一是创新农村产权制度。
现在农村承包地、林地、住宅地产权主体虚置,农民的资产“符号化”,不能有效地将资产变为资本。
当前我国以赋予农村土地资产属性为重点的新
一轮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蓄势待发。
因此,应尽快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尽早实现耕
者有其田,以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地积极性。
二是坚持不断完善惠农政策。
实行粮食直补和产量挂钩的激励政策,并考虑建立粮食
补贴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国家财力增长和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逐步追加粮食直接补贴、
良种免费供应、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
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
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在恰当时机让市场决定粮价,不再人为
压低粮价,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
农业本身是一种弱势产业,加之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剪刀差”的压榨,中国农业已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通过外部输血来恢复元气。
一
方面,政府应把对“三农”的投入比重由目前的10%尽快提升到20%左右,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改变当前对农业发展极端不利的金融
政策,提高农民的信用额度,对农资贷款进行补贴和担保,为农业投资提供优惠待遇,以
促进外部资金向农业的流入,缓解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问题。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
当今的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
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
在2020年�D2020连续4
年的粮食增产中,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为40%,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为60%。
据联合国粮
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
所以,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提高品质。
五是抓好“6789”活动,促进粮食增产。
据资料介绍,农业部决定将2020年作为全
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率先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建设400
个优质高产创建试范区,大力开展“6789”活动,即集中连片创建亩产600公斤小麦、
700公斤单季稻、800公斤玉米、900公斤双季稻的万亩示范片。
通过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把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把小面积试验产量变成大
面积推广产量,实现粮食大面积区域平衡增产。
六是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速度,完善粮食储备政策和调节机制。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还是那株山茶花,芬芳而美丽,那红色是天空的彩霞,是情人脸上的娇羞,是山谷中的胜景,是心里永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