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26641358f5f61fb63666a4.png)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
(以上海为例)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上海为例,结合上海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
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4-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4-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f1efa1f46527d3240ce0f7.png)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感受城市化<情境创设,设疑导学>1、课件展示2015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指出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2、课件展示2000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找出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出示:“唐山市的新旧景观图”大家通过比较这两组图,能结合生活体会列举出我们这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吗?小结: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通过找学校的位置,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问题的习惯认知城市化依据提供的图像与数据,简述上海市土地、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1、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2、上海市人口的变化3、上海市1995-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的特征教师总结城市化特征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提供一个展示学生探究成果的平台,从而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通过具体实例,验证探究成果,并为讲解城市人口比重做好铺垫。
通过上面的认知方式我们能不能分析唐山市的城市化进程呢?唐山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地震受到重大挫折,经过唐山人民近40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依然蓬勃发展,引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课件展示:教师总结城市化的动力:分推力和拉力因素,指出城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差异是城市化的动力。
设置情境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对生活有用,增加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照片对比,了解家乡建设中取得的可喜成果,更加热爱家乡。
对比城市化课件展示:读世界夜晚灯光分布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教师总结:城市灯光亮度反应城市化水平。
课件展示: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依据导学案所给数据课前绘制统计图。
(曲线图,年份为横坐标)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水平图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分析所画统计图对比填充下表归纳总结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0-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0-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843699e45c3b3566ec8bba.png)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材分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必然过程。
是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乡村地区变为城市的变化过程。
他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为动力,以社会经济水平为标准。
由时间进程带来地区和空间变化。
我们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发展重心是怎样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和学生一道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让学生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
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对于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不深。
所以,我在教学中一方面教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学明白。
另一方面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分析。
把学习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有关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和资料,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逆城市化的原因【教具准备】PPT课件、学案、图片、资料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 通过对比法掌握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b268786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5.png)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df9c2c482fb4daa58d4b91.png)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五原一中张文慧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
(以深圳为例)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
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7-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7-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0de40a7f1922791688e8ef.png)
湘教版必修模块2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互动探究课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分析其动力机制,了解三大产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探究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原因,通过本节阅读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或值得关注的特点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对比思考分析问题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结合图2——16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花的进程及其主要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目标分析论证1.准确性分析第二章的二、三节要求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说第三节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拓展。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是,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因此城市化和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
此处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感;并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又着眼于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可行性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理性思维不强,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较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就以钓鱼为例,将此和教学结合起来给大家说明,假如现在有一池肥美的鱼儿,我们都想把它们钓上来,那么要钓鱼必须得先抛鱼饵,这时鱼才会上钩,然后我们用熟练的钓鱼技巧去钓,等我们将一条一条鱼钓上岸来,收获的不仅是鱼,更多的则是快乐!我们的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按照预习认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求疑——多方解疑(自主、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概括总结(反思建构)——练习,这一种模式。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60c95210a6f524ccbf85d0.png)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探究一:城市化的表现及意义材料一、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乌兰浩特发展变化”材料二、乌兰浩特市2009 年、2019年的同比例尺城市用地平面示意图比较1.乌兰浩特市2009年——2019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一般用哪个衡量城市化水平?2.这些变化对乌兰浩特市有哪些意义?探究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材料一、2017年全盟户籍人口163.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01万人;蒙古族人口71.5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76万人。
据201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60.42万人,出生率为10.04‰,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
城镇化率为48.36%,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兴安盟三次产业由1980年的57.5:23:19.5演进为30.0:29.8:40.2。
2017年人均GDP为26074元,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
综合兴安盟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水平,可以初步判断兴安盟已由农牧业经济主导的前工业化阶段跨越了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2017年兴安盟粮食总产量451.32万吨,是1980年的11.7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140.11万头只,比1980年增加924.6万头只。
2017年兴安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429.57万千瓦,是1980年的19倍。
40年来,兴安盟工业经济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食品工业、烟酒矿泉水业、制糖业、能源电力业、新型化工业、金属冶炼装备制造业、制药及高新技术等“七大主导产业”。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乌兰浩特城市化的发展?2.分别说明2017年乌兰浩特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探究点三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知识要点总结+训练案)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知识要点总结+训练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00c66851e79b8969022662.png)
班级:姓名: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家产活动在空间集聚、农村地域转变成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定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记:城市人口比重连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家产向第二、三家产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家产的发展也促使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色: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 世纪 70 年月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很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败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沿区迁徙,形成许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因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色,即城市化水平显然超出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整体发展和基础设备建设相对落伍,比方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 ,即城市化进度明显落伍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易工业化进度,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训练题1.城市化最主要的标记是A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城市数量增加C.城市人口增添 D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添2.下列图中能正确反应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3.自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由是A .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升B .市里失业人口增加C.人口增添速度在不停变化 D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4.在大城市的四周,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的重要意义在于A.减少或防止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B.分别大城市的人口、资本和技术C.根绝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荒弃物污染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5.保护和改良城市环境问题的举措是A .多建房,增添建筑群密度,解决住宅问题B.增强绿化建设,增添园林和绿地面积C.将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的上风向D.兴建工厂,解决就业问题6、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城市人口比重AB18001850190019502000(1) AB 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度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度的是________曲线。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ab4e1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e.png)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章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标】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机制及特点;3.应⽤: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机制、特点【知识梳理】⼀、城市化及其动⼒机制1.城市化(1)概念:⼜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数量;城市⼈⼝占总⼈⼝的⽐重;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城市⽤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为1000万,城市⼈⼝460万;B城市总⼈⼝2000万,城市⼈⼝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平⾼呢?(3)意义:项⽬意义⼈⼝转化城市能创造出⽐较多的机会,⼤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从第⼀产业向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业城市化有助于提⾼⼯业⽣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进⽽提⾼区域的整体发展⽔平⽂化、思想、观念城市⽂化向乡村⼴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产⽣活⽅式,并提⾼乡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2.城市化动⼒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平就越⾼,反之就越低。
(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农业发展农业劳动⽣产率提⾼剩余劳动⼒社会经济发展⼯业发展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发展【同步检测1】1.下图表⽰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③。
(2)此过程被称为。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重的变化趋势是。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探究活动2】读“城市化进程⽰意图”,讨论完成下表。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为⼀条稍被拉平的“ ”形曲线,⼤致可划分为个阶段。
2.2湘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2湘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b9192efc281e53a5902ffb6.png)
《城市化过程与特色》教课方案备课人课题课标要求教材剖析学情剖析三维目标教课重难点教课方法教具准备学40地理年级高一时间分钟科城市化过程与特色课型新讲课联合实例,解说城镇和农村内部的空间构造特色,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城市化过程与特色,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必修二中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化的观点及标记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一系列特色,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出此刻各种考试中。
需要点掌握这一节内容知识点难度不高,可是内容许多且内容的对照性较强,学生在记忆时易出现杂乱,所以在教课的时候要重申内容的一个对照性。
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城市化的观点、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 经过采集所在城市不一样期间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认识城市的变化。
[ 根源 :Z&xx&]2.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图表资料,进行议论、剖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建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点,加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课要点1.城市化的观点、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教课难点不一样期间、不一样地域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解说法、演示法投影仪,电脑、黑板教课过程(双边活动)师生活动设计企图第一课时【导入】: 3 分钟师:我们上一节学习了城市的空间构造,此刻请大家回首一下城市的地理区位经过复习导入法,对先前主要有哪些呢?城市的功能分区怎么分它以及城市的空间构造主要有哪三大学过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首类?生:回答有关内容。
师:看来大家对内容都掌握的不错,那么今日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城市化过程与特色。
【承转】: :1 分钟师:先来看本次的学习目标定位【承转】:8 分钟师:学习城镇化的过程和特色,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标记有哪些?(对往下三页 PPT 进行相应解说,指引学生做好相应笔录)【讲堂练习】 2 分钟师:勤学习了这些以后呢,我们此刻来看一下这张图,请同学们读图回答世界城市化的进度有何突出特色呢?生:与人口有关师:对,为何人口数目能对我们城市化水平有提高作用呢?我们持续往下看【承转】 3 分钟师:来看城市化进度的一个动力体制,主假如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经济更加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681f064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d.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角度,如城市化与资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等,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与解决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实践性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性作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湛把握,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充分关注。这些亮点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其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组图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历程与现状,如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现象。
2.提问:“你们对城市化有什么了解?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城市化的认识。
整个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同时,案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化观念,为其今后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4.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教案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fb38f363169a4517623a30f.png)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思考过程一、城市化1.几个概念的区别(1)城市:是指以从事非农业活动和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其主要标志有: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进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4)逆城市化:又叫郊区城市化,是由于城市人口猛增,规模扩大引起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城市存在着离心倾向,促使人口、企业的逆向流动,从市中心向郊区或四周扩散。
(5)“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化,因此又被称之为“虚假城市化”,以拉美国家为典型。
(6)“滞后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
2.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②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③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工业革命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很低。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成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加快了地域分工,促使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的集中。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5-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5-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73c1fc4b73f242336c5fe6.png)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学案导学图示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二、导入新课出示乌兰浩特不同时期的市区照片进行比较,体现城市的发展变化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一)、城市化1、阅读教材,参照“乌兰浩特市的城市发展图”,试着谈论:(1)、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本区大城市数量是否有明显的变化?(2)、.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2、阅读教材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二)、城市化动力机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二部分。
问题: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2、观察补充材料“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讨论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得出结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小组合作探究1、阅读书中材料,参照“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城市化速度快,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最新整理)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a322f35901020206409c34.png)
教学 环节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及意图
引入 新课
一. 城 市 新化
结合乡土,联系乌海市海勃湾近 年来的变化,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展示:乌海市海勃湾城区地图 (图1)和今天的乌海市海勃湾城区 地图(图2)
展示:乌海市海勃湾上世纪90年 代规划图(图3)和今天的乌海市海 勃湾土地利用现状图(图4)
小
时间进程两个特点。
结
建构知识系 统,帮助学生 形成知识网 络。
课
探究:结合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收 集 本 地 相 关 资 培 养 学 生 的
后
分析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特点和 料,进行资料整理 动手能力
作
不合理现象
与分析,引导学生
业
进一步理解城市化
过程与特点。
4 /4
通过这个探 究活动,加 强学生对发 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的 城市化差异 有了更深的 理解。
4.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 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谈一谈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3 /4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课
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做城市
堂
化,学习了世界城市进程的地区差异和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识和各自的生活实际, 过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 2.12,联系生活 各抒己见,阐述人口向 联 系 生 活 实
实际,然后归纳出城市化的作用和 城市迁移的驱动力,引 际 , 温 故 知
意义?
导学生归纳出人口由 新,加强知识
注意不可强求答案与课本相同, 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主 的前后联系,
展示:乌海市人口的变化曲线图 (资料来源于乌海市政府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403714a98271fe910ef9c2.png)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经济规律办事;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展示“今天汩罗市景观”图并比较“三十年前的汩罗城”,通过汩罗城市的地域空间过程的变化,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渡] 汩罗城市景观的变化,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城市化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由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城市化的概念?具体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问题小结]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176bc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48.png)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目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自主预习】一、城市化1.看法:人口和家产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转变成 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标记):( l )____________连续上升(2)劳动力从 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转移(3)____________不停扩大3.意义: (1)减小 ________________。
(2)改良 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升 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 _______________。
(5)提升农村的 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体系1.城市化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关系(1)_________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2)能够安排大批劳动力 ________。
(3)并为 ________供给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目前处于 ___________阶段(2)问题:大城市过分扩大,市中心区衰败, _______地带发展较快(逆城市化)(3)解决措施:建设 ________和工业区,创建高质量的________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目前整体水平 ________(2)问题: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________现象,城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 _______(3) 解决措施:大力发展城市及___________,努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易________进度,合理安排农村就业,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__________。
3.中国的城市化(1)过程:农村城市的转型过程,____________的过程。
(2)中国特点的城市化道路①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②合理利用 ________,的确保护 ________。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5d6f44a6c30c2259019e83.png)
备课资料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
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28.4%上升到1990年的50%左右,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并且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的趋势。
据预测,到2015年,东京人口将会由现在的2 680万上升到2 870万,孟买人口将会由现在的1 450万上升到2 74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
拉各斯城人口将会升至第三位,达到2 440万。
上海市的人口也会由现在的1 410万猛增到2 340万。
到下世纪,世界上将会出现一些人口超亿的超规模级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1.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伴随着城市化,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一般趋势是: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有一个上升期;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工业城市化使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拉力,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又造成了人口外推力,推动了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这一推一拉,逐渐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成正比。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随之相应提高。
大致人均国民收入在25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低于2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50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人均国民收入大于5 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
3.城市聚集区增加。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连接成一个巨型的居住区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形成城市群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设疑导学>
1、课件展示2015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指出
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2、课件展示2000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找出
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互动交流,共同探究>
出示:“唐山市的新旧景观图”大家通过比较
这两组图,能结合生活体会列举出我们这里城
通过找学校的位置,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
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望,使学生产生强烈
的参与意识,导入新
课。
感受城市化市化的具体表现吗?
小结: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
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理解问题的习惯
认知城市化依据提供的图像与数据,简述上海市土地、人
口、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1、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2、上海市人口的变化
3、上海市1995-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
发散学生思维,激活
学生知识储备,提供
一个展示学生探究
成果的平台,从而鼓
励学生通过各种途
径感知身边的地理,
通过具体实例,验证
探究成果,并为讲解
城市人口比重做好
铺垫。
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
的特征
教师总结城市化特征
通过上面的认知方式我们能不能分析唐山市的
城市化进程呢?
唐山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地震受到重大挫折,
经过唐山人民近40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
市化依然蓬勃发展,引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
哪些?
设置情境与实际生
活结合,学生感知所
学内容对生活有用,
增加学生兴趣,增强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照片对比,了解
家乡建设中取得的
可喜成果,更加热爱
家乡。
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
市化的动力机制。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城市化的动力:分推力和拉力因素,
指出城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差异是城市化的
动力。
课件展示:读世界夜晚灯光分布图你能得到哪
些信息?
通过图表组合,培养
学生从图表中获取
信息、分析归纳问题
的能力,让学生对世
界城市进程有一个
对比城市化教师总结:城市灯光亮度反应城市化水平。
课件展示: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
依据导学案所给数据课前绘制统计图。
(曲线
图,年份为横坐标)
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水平图
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分析所画统计图
对比填充下表
归纳总结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
异。
感性认识,同时意识
到存在地区差异。
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课件展示: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郊区城市化: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
逆城市化: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展中国家大多处在郊区城市化阶段,发达国家有些大城市存在逆城市化现象。
课件展示:
合作探究问题:依据所给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对比填充下表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比中,学生形成了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发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不相适应引出发展中国家间城市化的差异。
课件展示:提供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数据
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
依据世界政区图学生总结:亚非国家城市化水平低,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课件展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课件展示:中国城市化进程图
合作探究问题:依据所学知识与下图,简述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教师总结:起步晚,目前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
课堂出示知识系统图,引领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
构建知识内在联系
突出重点
总结
课后拓展研究1、摄影家:用手中的相机展现唐山城市建设的
变化与成果,办班级摄影展。
2、地理学习小组调查唐山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空气污染(1组)、水污染(2
组)、噪声污染(3组)、固体废弃物污染(4
组)、交通拥堵情况(5组)、住房就业情况(6
组)。
效果评价
1.教学效果:
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的授课方式,气氛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出。
2.教学不足:
关于本地的城市发展资料较少,学生活动时,有些外地学生无法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