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七里海环境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
气候
保护区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但与内陆相比又具有风大、雨少,夏季气温偏低,冬季气温偏高,相对湿度较大,蒸发量也较大,雾口较少,雷暴、冰雹天气较少等特点。本区年平均气温10.2℃。最冷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份,为—5.1℃;最热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份,为24.7C℃,且北部气温较南部气温高。主要是因为南部离滦河较近,气温在夏季升高慢,秋季降温也慢。整个保护区与内陆北京、天津、石家庄气温相比偏低。
水文
在黄金海岸入海的河流,南有滦河;中有稻子沟、刘台沟、刘坨沟、泥井沟和赵家港(潮河)等,经七里海泻湖汇入渤海;北部饮马河水系的大蒲河、饮马河、东沙河,由大蒲河口入海。除滦河是渤海湾北部最大河流以外,其他各河均属季节性的小河沟。
滦河是条强流量、多沙性的河流。入海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历年最大(洪峰)流量34 000立方米/秒(1962年),年均入海径流量46兆立方米(占本区入海总水量98%以上)。入海悬移质泥沙量2 670万吨,最大8 790万吨(1959年)。1979年潘家口水库和以后的大黑汀水库相继建成,滦河大部分水量支援天津市和唐山地区,下泄到河口地区的水量急剧减少(仅0. 7兆立方米)。近些年,随着滦河入海泥沙大大减少,海岸动态失去平衡,普遍出现岸滩、沙坝侵蚀后退,甚至发生海水入侵现象。
潮汐
黄金海岸近岸带潮汐为不正规的日潮至不正规的半日潮,平均潮差0. 59-0. 75米,最大潮差0. 96-1. 5米。浅海区正规半日潮,涨潮流向SW,落潮流向NE,流速0. 5-0. 8节。近岸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因而涨潮流带向海岸的泥沙不能全部冲走,有一部分沉积下来;浅海区,涨潮流速小于落潮流速,海底将有部分物质带至深海区。这样的潮流动态,一方面对海岸港口航道和七里海泻湖不利,容易发生泥沙淤积;另外,有可能减缓由于入海泥沙不足所引起的海岸侵蚀过程。
岸外海区,偏S风向,波浪最多,波高一般0. 5--1. 5米;NE风出现时,多强风浪,最大波高达3. 5米。由于岸外水下沙堤的消能作用,强波浪传递到岸滩,能量已相当微弱。所以,黄金海岸地区,有开展海水浴的最佳水文、泥沙动态。
地层结构
黄金海岸是近2000---3000年形成,由海滩、多道沙堤、风成沙丘组成的砂质岸。滦河、饮马河入海的中细砂为主的沉积物,经过波浪、潮流等海洋水动力长期搬运,分选等改造作用,建造出的海滩、沙堤,其砂粒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含有海生贝壳碎片和微体生物化石。
滦河口外,断续分布的离岸沙堤,很不稳定,它随陆源沉积物补给情况而消长:河流人海泥沙多,离岸沙堤向海移动;当泥沙补给少,海洋因素起控制作用,沙堤则向陆迁移,甚至覆盖在内侧的泻湖沉积层
之上。黄金海岸地层结构,就是现代沙堤中细砂覆盖其内侧的古泻湖淤泥质亚粘土以上。七里海新开口北岸渔业采购站钻孔岩性特征表明,黄金海岸沉积环境有过明显的变化。下部(7)-(6)层为低海面时期(全新世初)河流沉积物;(5)层为全新世早一中期过渡环境沉积物;(4)一(2)层为晚全新世泻湖环境沉积物;最上部(1)层为海滩一沙堤沉积物。由于深3.3-16. 15米为较软的淤泥层,反映黄金海岸在开发进程中不宜盖高层建筑物。
地貌类型
大蒲河至七里海新开口,长12公里,是黄金海岸最佳地段。海岸景观奇特,地貌类型多样,由海向陆方向,有以下几种旅游地貌类型:
(1)滩宽、坡缓、岸直的砂质海滩
潮间带海滩,平均宽度100-150米,向海坡度小于5°(高潮滩5°-8°)。组成物质主要是石英、长石为主要成分的中细砂(平均粒径1.97Φ)。砂层厚、颗粒细、分选均匀(跃移组分占98%)、不含泥,因而海水洁净(透明度大于10米)、含油低(0. 05ppm以下)、底质好,属最优良海滩。低潮滩以外,水深5-8米范围,沿岸还分布2-3道水下沙堤,走向NE-SW,海宽30-80米,高1-2米,由中细砂与贝壳碎屑组成。因它位于波浪破碎带附近,起着很好的消能作用,使其内侧的浅水区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域环境;同时,水下沙堤还可以保证海滩有足够的砂源供给。所以,黄金海岸海滩是发展海水浴最理想场所,具备底质好、水域宽、容量大、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等众多优点。
(2)古海岸线重要标志—沿岸沙堤
在平均高潮线以上,至大沙丘链之间,宽约200-300米的过渡带,分布有新老二道沿岸沙堤。新沙堤在外,保存连续完整,堤高1-2米,宽20-40米,向陆坡20°,向海坡受大潮水侵蚀成陡坎;老沙堤组成物质类似,均为中细砂,平均粒径1. 91Φ,分选好(标准偏差δ=0.5),含海生贝壳碎屑。因它是激浪冲流将水下沉积物搬运至高潮线附近的堆积体,故是古海岸线的有力佐证。老沙堤离海滩比较远,海水一般不能到达,可在此设计高标准的建筑物。为保证海滨风光不受影响,又不破坏风场运行规律,建筑物必须与内侧大沙丘保持一定距离,且以低层为宜。
(3)海岸大沙丘链
沿岸沙堤再往内,便是高差悬殊的活动性大沙丘链,走向NNE,与海岸线平行,高程似有由北面南增大趋势:扬水站以北,沙丘顶高一般10-20米,最高点24.9米;扬水站往南,沙丘顶高20-30米,最高点35. 7米。七里海附近沙丘发育最壮观。已经开发的滑沙场都在扬水站以南。
沙丘链内侧,有多条走向由NNW逐渐偏至NWW的次一级沙丘与主沙丘斜交,组成单侧羽毛状沙丘链。但是,海岸沙丘的形成,主要受NE强风控制,所以绝大部分大沙丘的缓坡朝向NE(向海坡),背风陡坡朝向内陆,最高峰脊线一般多偏向内陆一侧,这是它的主体朝向。
海岸沙丘在总体上,受着NE,NW,SW等不同风向的改造,峰脊线(沙丘顶)随着年、季不同主风向而变动,它给人们的印象沙丘变化比较快。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沙丘主体受NE风控制,以缓慢的速度由海向陆方向移动。对比1915年和1978年地形图,沙丘位置变化不大,表明内移速度相当缓慢,不会影响合理的开发建设。
海岸沙丘受海风吹扬作用,源源不断得到海滩、沙堤砂的补充,高度一般不会降低。在临海缓坡(20°-25°)面上开展滑沙运动,在不破坏沙体总形态下,夏秋季滑下来的部分砂子,经过冬春季大风吹扬,可能再次搬至丘顶。要在背风陡坡(28°-33°)开展滑沙运动,下来的砂子一般能大部分重新吹至丘顶,野外实地调查表明,背风坡风力也不算太小。如果发现背风坡滑下来的砂子有向内扩散的趋势,应停止滑动,否则引起不良后果,将会加速风沙向内陆扩散,造成难以弥补的环境后果。
历史记载还表明,造成海岸沙丘巨大变化和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渤海风暴潮和滦河大洪水。潮水上岸,冲蚀沙丘坡脚,引起大范围沙体倾倒于海洋中,过去曾多次发生过。1915年以前海岸沙丘向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