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矿生态受损预测与修复对策_付慧
采矿修复情况汇报
采矿修复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通过对采矿修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向您汇报如下:
一、修复范围。
本次采矿修复工作主要集中在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恢复。
我们针
对矿区周边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工作。
二、生态环境修复。
我们对矿区周边的植被进行了重新植栽和保护工作,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种类,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地恢复了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
目前,已经有大片的绿色植被重新长成,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
三、土地资源修复。
针对矿区周边的土地资源受损情况,我们进行了土壤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
通
过土壤改良和植被覆盖,大部分受损的土地资源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修复。
目前,这些土地资源已经可以重新用于农业生产和林业种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生态监测与评估。
我们对修复后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以确保修
复效果的持续稳定。
通过定期的生态监测和评估,我们发现修复效果良好,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恢复状况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五、后续工作。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修复效果,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大对修复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力度,确保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
综上所述,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工作,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恢复,修复效果良好,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谢谢!。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煤矿区地下水和湖泊系统的演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矿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变化与植被响应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与植被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区之一。
该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但随着煤炭开采活动的不断深入,地下水和湖泊系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植被的响应变化。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一)地下水系统演变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系统受到采煤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化等。
采煤过程中,大量地下水资源被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到地下水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循环过程。
此外,由于煤层中含有硫、氮等元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湖泊系统演变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湖泊系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流改道等原因,部分湖泊面积缩小甚至干涸。
同时,由于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四、植被响应分析(一)植被类型变化随着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受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渍化的影响,部分地区原有的草原植被逐渐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耐旱、耐盐的植物群落。
同时,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植被生长状况变化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植被类型的分布,还影响了植被的生长状况。
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和土壤养分减少,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状况恶化,生物量减少。
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下降。
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相关报道显示,我国矿山环境总体不容乐观,多数矿区开采后缺少科学管理,以至于频频发生地质灾害事件,不仅威胁周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开采后的矿山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不仅十分必要,也具有紧迫性特征,本文主要围绕此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矿山生态修复;问题;解决策略引言我是矿产资源大国,矿产资源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能源类型之一,是我国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
但在矿山的开发过程中,对开发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如对地表植被造成了破坏,在开发过程中对原有地貌的严重破坏、开发中污染源以及废弃材料处理不当对自然环境水体、大气以及土壤造成的污染与破坏。
上述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产活动,因此加强对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迫在眉睫。
1矿山生态修复的作用与理论依据本次坡雄堡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工作目的是保证矿山生态环境得以全面恢复,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消除破损山体上的地质灾害(危岩)隐患;初步恢复破损山体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功能;将矿区所压占土地按相应地类用地整理;恢复地表水径流入渗过程的净化功能,保护地下水补给和径流生态环境条件。
2矿山废弃地修复现状分析近几年,相关部门对矿山废弃地环境的整治与预防修复加大了资金投入,截止2020年底,累积投入已经达到了1000多亿元,已经修复完成的矿山废弃地面积也达到90万hm2,但治理的总有效率仅为29.9%,由此看出,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整治及治理存在较大压力。
目前,废弃地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以财政补贴和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更多的矿山修复资金来源于企业自给自足,自行承担修复成本。
另一方面,我国在矿山废弃地的治理合作方面缺乏综合性的合作模式,因此,在修复技术实施过程中,应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矿山开采土壤修复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完善。
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作者:邹卉冯娟全爽来源:《绿色科技》2012年第12期摘要:从地表景观、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环境问题6个方面阐述了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分类讨论了矿区废弃地的4种类型:废石堆废弃地、开采坑废弃地、尾矿废弃地和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结合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了矿区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尾矿的综合利用。
对我国矿区生态修复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60-031引言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
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日俱增,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因此,使矿区在生态修复后能达到最佳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2.1对地表景观的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都不同程度地对地表景观造成破坏。
露天开采主要通过剥离挖损土地而改变地表景观;地下开采由于矿物的采出而导致上覆岩层发生变化甚至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以及山体本身,严重破坏了地表景观[3,4]。
2.2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通常要压占大量的土地。
露天开采中,采矿剥离的表土、井工采矿后的废石,以及选矿后的尾矿都会破坏与压占矿区土地[5]。
地下开采中,挖损土地会导致地面沉降和塌陷,同时加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2.3对水资源的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地表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造成影响。
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取水、河道和水文的改变、水质的污染等。
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面沉降等。
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环境损伤特征及修复机制
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环境损伤特征及修复机制彭苏萍;毕银丽【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24(49)1【摘要】我国煤炭开发重点已战略西移,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西部煤层大多数埋藏浅、上覆基岩薄、煤层厚,有利于一次采全高大规模井工开采或露天开采。
但该地区气候干旱少雨、生态条件脆弱,大规模高强度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伤大。
由于对开采过程中生态损伤演变机制及采后修复机理尚不清楚,没有成熟的修复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成为制约该地区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难题。
针对上述难题开展系统研究,认为精准勘测煤炭开采全周期工作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区生态演化特征,有助于阐明开采诱致上覆土岩破损机理、水资源散失富集与循环调运规律、生态损伤演变机理和承载力,并揭示采后矿区土岩层、水资源循环、生态自适应机理。
采用植物-微生物组合修复方法,初步构建井工和露天矿山人工与自然协同的水-土-生立体耦合修复理论,提出了生态修复机制的新思考,在浅埋深矿区开采形成的裂缝发育犹如农田松土一般,成为生态修复新的契机,促进水-土-生再分配,并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正向协同发展,实现西部煤矿脆弱生态区开发“金山银山”,再造“绿水青山”的思维转变。
【总页数】8页(P57-64)【作者】彭苏萍;毕银丽【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8【相关文献】1.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3.保护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4.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微生物修复机理与应用研究5.半干旱矿区不同植被修复区温湿度的水平与垂直分布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地区地下水-湖泊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对当地植被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植被的响应机制。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概况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
该地区湖泊众多,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相互关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水文学方法和生态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考察、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手段,全面研究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及植被的响应机制。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1.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随着煤矿开采活动的加剧,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
地下水位下降,水体矿化度增加,部分湖泊出现萎缩甚至干涸的现象。
2. 湖泊生态系统变化湖泊水位的下降导致湖岸线后退,湖区面积缩小,湖泊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一些适应于湿润环境的生物种群减少或消失,而一些耐旱物种逐渐占据优势。
四、植被的响应机制1. 植被覆盖度变化由于地下水和湖泊系统的变化,植被覆盖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在地下水位下降的区域,原本湿润的草地逐渐退化为干旱草原或沙漠。
而在水位较为稳定的区域,植被则呈现出一定的恢复趋势。
2. 植被类型的变化受水体矿化度的影响,一些耐盐碱和耐旱的植物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种群,而一些对水环境敏感的植物种群则逐渐减少或消失。
这导致了整个区域植被类型的明显变化。
五、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1. 影响因素影响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如降水)、人为活动(如煤矿开采)等。
其中,煤矿开采活动对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质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机理分析煤矿开采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途径。
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
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
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是指在采矿活动结束后,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行为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
1. 土地复垦:对已被破坏的土地进行重新整理、平整和回填等工作,使其恢复原有的地貌特征和土壤结构,并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 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构筑水沟、挡土墙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问题,保持水土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3. 植被恢复:在采矿用地上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包括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进行播种、造林等活动,以促进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4. 野生动物保护:为了保护受到破坏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种群,可以进行建立采矿用地周边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修建观察台、人工巢穴等措施,促进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5. 水体修复:对采矿活动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比如采取适当的水处理措施,清除浑浊物质,净化水质,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
6. 生态修复监测: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采矿用地生态修复措施,具体的修复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采矿活动类型、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来确定。
实施有效的修复措施可以减轻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呼伦贝尔草原矿生态受损预测与修复对策
呼伦贝尔草原矿生态受损预测与修复对策呼伦贝尔草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全球最大的草原之一,也是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
然而,长期以来的开采活动对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给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预测和修复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预测呼伦贝尔草原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开展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矿产开采对草原植被、土壤、水体等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的数据。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预测和评估开采活动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进而制定合理的对策和修复方案。
其次,修复生态系统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或替代有害物质的排放,例如,通过研发和应用环保型矿业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释放。
同时,需要建立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确保排放物的合规处理。
此外,对于已经受损的植被和土壤,可以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播种、土壤改良等措施,促进植物重新生长和土壤的恢复。
此外,还可以在矿区周边建设生态护林带,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第三,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呼伦贝尔草原矿产开采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数据的及时获取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判定修复效果,进而及时调整和改进修复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矿区环境管理,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对矿业企业的监管和约束,严禁违法行为的发生,防止再次破坏生态环境。
此外,呼伦贝尔草原矿生态受损的预测和修复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确保矿产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企业应承担起环境责任,将环保置于首要位置,积极采取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各界应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共同参与生态修复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呼伦贝尔某煤矿区地境结构特征及其对草原生态恢复的意义
2019年
7月
安全与环境工程
Safety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文章编号:1671-1556(2019)04-0029-08
Vol26 No4 Jul. 2019
呼伦贝尔某煤矿区地境结构特征及其对草原生态 恢复的意义
余露1白光宇2周建常,冯海波1,袁磊3田磊2,余洋2
收稿日期'019-03-14 修回日期:2019-07-09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项目(DD20160333) 作者简介:余 露(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E-mail:yulululu01 @ 163. com
Abstract: The Hulun Buir Prairie is one of the four largest prairies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massive exploitation of coal mines,land subsidence has occurred in some areas,soil quality has declined,and prairie ecologicalFnvironmFnthasdFtFrioratFd.BasFdonthFrFlFvantthForiFsandmFthodsofFcologicalgFologythispapFrinvFsigatFsthFnutriFnttransportplantrootstructurFandplantcommunitycharactFristicsofdi fFrFntlayFrsinthFbFow-groundhabitatofdifFrFnttypFsoflandnFarthFsubsidFncFofacoalminFin HulunBuirandthFncomparFs thFsoilfFrtilityrFsultswiththFgrowthofplantrootsofdifFrFntlayFrssoilandanalyzFsthFcharactFristicsand distribution of soil quality and the roots at various level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On this basis,the paper proposes ;heopimalsoil;hicknessand;heecologicalsignificanceofvege;aionres;oraionforlandreclamaioninprairies. Theresulsshow;ha;;hedis;ribuionofplan;roo;sandferiliyin;heprimaryenvironmen;alregionsubsidence areareclamaionareaandfarmlandaresimilarandroo;numberandferiliycon;en;gradualydecreasefromsurace;odeepsoil;ferilizercon;en;insubsidencecon;rolareaisbasica lyres;ored;o;hebackgroundvaluebu;;he plan;speciesaresingle#;hemainfuncionareaofroo;sys;emisslighlyshalow#;helossoforganicma;eranda-
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问题研究
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问题研究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生态环境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
本文就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一、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我国草原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牧草资源基地。
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因素导致草原退化、生态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
草原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实施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时,需要深入了解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问题,合理制定措施和方法,推动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
二、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的现有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相关机构开展了大量关于草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草原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草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改善、草原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为草原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在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方面,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植被恢复、封禁退化草地、草原植被群落的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改善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草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进行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时,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需解决。
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草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需要统筹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和问题,需要加强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草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工作需要注重科学管理和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能急功近利。
针对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关键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矿上生态修复报告范文
矿上生态修复报告范文尊敬的读者:本文将为您呈现一份关于矿上生态修复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将介绍该矿上生态破坏的情况,以及实施的修复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此报告向您展示矿业企业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以及对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一、矿上生态破坏情况的描述由于长期的矿产开采活动,该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下面是我们对矿上生态破坏情况的详细描述:1. 土壤退化:矿产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土壤被开采、挖掘和运输,导致矿区内的土壤质量严重退化,无法支持植被生长和土地再利用。
2. 植被破坏:矿产开采活动中,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和清除,导致矿区内原有的植被资源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 水资源污染:矿业活动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和尾矿渣,造成了矿区周围水域的污染问题,对水生生物和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矿上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为了修复矿上受损的生态环境,该矿业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修复措施。
下面是我们对矿上生态修复措施的描述:1. 土壤修复:通过采用土壤改良、施肥和植被恢复等方法,对矿区内的退化土壤进行改良和修复,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为植被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2. 植被恢复:该矿业企业通过实施植被恢复计划,重新引入当地特有的植物物种,并采用保护措施,如防止过度放牧等,促进植被的生长和发展,并恢复矿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3. 水资源治理:矿业企业加强了对矿区周边水资源的治理,包括污水处理和尾矿渣的合理处理,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同时进行水体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三、矿上生态修复的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施,该矿上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是我们对矿上生态修复成果的描述:1. 土壤改善:经过土壤修复措施的实施,矿区内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土壤肥力增加,透气性提高,为植被的生长和土地再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恢复计划的实施,矿区内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发展,原有植物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并引入了更多的当地植物物种,使矿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2024年草原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研究》范文
《草原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草原,作为地球上最为辽阔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与众多生物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源。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过度开发与不合理的利用,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对草原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草原生态环境修复的必要性、修复过程中所涉及的责任主体及其责任分配,以及如何有效实施修复措施。
二、草原生态环境修复的必要性草原作为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环境污染等因素,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地沙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草原生态环境修复的责任主体及其责任分配1. 政府责任:政府在草原生态环境修复中扮演着主导角色。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的投入,推动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参与草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监管,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2. 企业责任:企业作为草原生态环境的利用者,应承担起相应的修复责任。
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减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参与到草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来。
3. 社会公众责任:社会公众是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的良好氛围。
四、草原生态环境修复的实施措施1. 科学规划:根据草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修复规划,明确修复目标、任务和措施。
2. 生态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固沙、退耕还草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合理利用:通过合理调整畜牧业结构、推广节水农业等技术,实现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草原区露天矿外排土场生态恢复的探究与实践
草原区露天矿外排土场生态恢复的探究与实践周宁【摘要】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东北部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大型煤炭基地,大型露天矿开采造成矿区植被的破坏,改变了矿区的地形地貌,需要对矿区生态系统进行重构.在草原区,外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存在较多难点.本文结合宝日希勒露天矿外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实践,重点论述了草原区外排土场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恢复效果,为绿色矿山的创建提供有力支撑.【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卷),期】2018(036)011【总页数】3页(P194-196)【关键词】草原区;露天矿;外排土场;生态恢复【作者】周宁【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 1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8;S812呼伦贝尔草原地处我国的蒙东能源基地腹地,煤炭开发程度较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煤炭资源的集中开发对当地的草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威胁到我国东部的生态安全。
露天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较重,除采场开挖破坏地表植被外,在内排开始前,外排土场压占了大面积的土地,改变了区域的地形地貌,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
露天矿外排土场的生态恢复是露天矿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生态恢复的目标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2-3]。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盆地东部,海拉尔河中下游地区。
区域地形呈缓波状,起伏不大,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区域属中温带亚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1℃,≥10℃积温为1929℃,无霜期102 d。
年平均降水量347.80 mm,夏季占年降水量72%,年平均蒸发量1013.7 mm。
项目区土壤以暗栗钙土为主体,腐殖质层厚度约20~40 cm,地带性天然植被以羊草、丛生禾草大针茅、冰草等占绝对优势。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煤矿区的开发利用对地下水-湖泊系统及植被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不仅与地质、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还受到人为活动尤其是煤矿开采活动的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植被的响应机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呼伦贝尔草原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势平坦开阔,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矿区的人为活动日益频繁,对地下水-湖泊系统及植被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
该区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复杂。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分析1. 地质与气候因素: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受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
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活动导致地下水位波动,加之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地下水和湖泊的水位、水质及流动路径。
2. 煤矿开采影响:煤矿开采活动改变了地下岩层的结构,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流场的改变。
此外,矿坑排水和矿区废水排放也对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3. 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历史水文地质资料和现场调查,发现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经历了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湖泊面积缩减等过程。
其中,煤矿开采活动加剧了这一演变过程。
四、植被响应研究1. 植被变化: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湖泊面积的缩减,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本以草原植被为主的区域逐渐被荒漠化植被所取代,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2. 影响机制:地下水位的变化影响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进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此外,湖泊面积的缩减也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影响了植被的演替和分布。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地下水-湖泊系统监测体系,定期评估煤矿开采活动对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的地下水-湖泊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及植被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植被的响应机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地下水水质监测、湖泊水文学调查以及遥感技术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现场采样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手段,对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探讨其对植被的影响。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一)地下水系统演变随着煤矿资源的开采,地下水位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于矿区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力联系发生改变,地下水流向和流速也发生了相应调整。
同时,由于矿区污染物的排放,地下水水质恶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
(二)湖泊系统演变湖泊作为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与地下水系统密切相关。
受地下水位变化和矿区污染的影响,湖泊面积逐渐缩小,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此外,湖泊周边植被也因水分供应减少而出现退化现象。
四、植被对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的响应(一)植被退化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和湖泊面积缩小,植被水分供应减少,导致植被退化现象严重。
草地植被覆盖率降低,物种多样性减少,部分地区出现裸地和沙化现象。
(二)植被恢复与重建针对植被退化问题,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地改良、水土保持等。
通过这些措施,部分地区的植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与重建,草地覆盖率有所提高,物种多样性也有所增加。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研究表明,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的地下水-湖泊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及植被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煤矿区的开发利用对地下水-湖泊系统及植被的响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进而影响到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稳定。
因此,对这一区域的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其对植被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二、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概述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天然草原。
该区域煤矿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下水-湖泊系统造成了较大影响。
煤矿开采导致地下水位变化、水质恶化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到湖泊的水量、水质以及地表植被的生长。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研究(一)地下水系统演变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位受到采矿活动的影响,出现水位下降和地下水资源减少的现象。
此外,由于矿井水的不当排放和处理,地下水水质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加。
(二)湖泊系统演变湖泊作为地下水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水量和水质也受到煤矿开采的直接影响。
煤矿开采导致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同时湖泊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也相应增加。
这些变化影响了湖泊的生态功能,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四、植被响应研究(一)植被退化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和水质恶化,湖泊和周边地区的地表植被出现退化现象。
草地覆盖面积减少,荒漠化、沙化问题逐渐严重。
(二)植被恢复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被恢复。
这包括合理规划煤矿开采活动,加强矿井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以及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地表植被。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地下水位和水质,从而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五、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实地调查和监测,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地下水、湖泊水样和地表植被样本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建立内蒙古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若干问题探讨
建立内蒙古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若干问题探讨
何海波
【期刊名称】《北方环境》
【年(卷),期】2008(020)003
【摘要】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建立是科学利用生态资源和保持良好生存环境的必然途径,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天然植被分布面积最广地区之一,天然植被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地区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原因,长期困绕我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衰退,水土流失的加剧、沙地活化;草场退化等级愈来愈高;湿地面积缩小,河道断流问题依然存在.近年随着矿业经济的兴起,又出现了矿山用水与农业生产争水、污染地下水等问题.因此,继矿产资源开发热潮之后,迅速做出制度安排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建立背景、重点、难点若干的探讨,旨在提出一些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补偿措施建议和意见,为制定内蒙古生态恢复补偿管理办法提供参考、并为该领域制度的完善提出技术层面的支持.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何海波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勘十院,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关于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思考 [J], 张宏
2.内蒙古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J], 杨牧
3.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以内蒙古地区的实践为例 [J], 屈燕妮
4.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J], 田艳丽
5.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问题探讨 [J], 王德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半干旱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修复耦合机理与产业模式
内蒙古半干旱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修复耦合机理与产业模式陈玉碧;黄锦楼;徐华清;赵波;陈文虾;程冠全;马慧君【摘要】近年,煤炭开采带动矿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此产生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产业延伸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矿区产业调整优化方面研究热点,二者形成的耦合系统可在恢复受损土地的同时,以治理和循环生产为契机延伸产业链.受损地形重塑及边开采边恢复技术开发及应用形成安全稳定地形条件是前提,其次是土壤的恢复重构,在当地条件下迅速恢复具备良好理化性质,供植被和经济能源作物生长和景观格局构建,最终形成修复产业和生态产业的价值创造平台.根据耦合系统的工艺特点,每年内蒙矿区利用该耦合系统以矿区受损土地修复进行循环生产生态修复产品的潜力约21915.51万吨和经济能源作物的潜力约21.15万t.【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5页(P149-153)【关键词】生态修复;产业模式;耦合系统;潜力分析【作者】陈玉碧;黄锦楼;徐华清;赵波;陈文虾;程冠全;马慧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开采量越来越大,开采带来的人为干预和扰动强度大,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付方建
【期刊名称】《工程技术研究》
【年(卷),期】2022(7)12
【摘要】受监督机制失灵、对矿山环境整治项目认识不足、新技术普及困难等因素影响,我国矿山环境整治新旧账未偿还,失败项目屡见不鲜。
为帮助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文章主要根据对我国矿山环境整治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分析,提出了适当的解决办法。
有必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将监测机制转移到国内,引进生产性开采和恢复等新技术。
【总页数】3页(P225-227)
【作者】付方建
【作者单位】天津市地质研究和海洋地质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浅谈发展生态养猪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
2.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3.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4.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生态修复策略
5.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下沉积水,草地消失, 湖泊周边可能出现盐碱地
土地 占用 影响 区
排矸场 工业场地 运输工程
场外线性工程
1.45 18.84 49.41
123.31
排土场 草地 草地
草地
扬尘污染,水土流失加剧 施工结束后,迹地植被破坏
施工过程中,对道路两侧造 成影响,产生水土流失
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 成影响,产生水土流失
66.24 16.65 11.33 4.40 0.97 0.41 100
注:土地利用分类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中的三级分类划分。
由表 3 看出,项目区沉陷区的总面积为 4244.67 hm2,
是井田面积 3789.42 hm2 的 1.12 倍,沉陷范围已经超出了 井田边界,影响到周围地区。前文提到项目区面积为 5638.24 hm2,其中沉陷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75.3%,可见 沉陷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沉陷影 响区,积水区和非积水区面积约各占 1/2,按地形不同, 大致分布在东西两侧。在河滩阶地的积水区域,由于草 地的沉陷,使大部分草场功能丧失。
五牧场煤矿井田面积约 40 km2,服务年限为 46.4a。 本矿井共有 9 个含煤组,19 个可采煤层,工业储量 51024.2 万 t,设计生产能力 3.0 Mt/a,选煤厂设计生产能 力 3.0 Mt/a。项目范围设定全井田范围外扩 500 m,面积 5638.24 hm2。
2 研究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利用 RS 和 GIS 手段,将植被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侵蚀现 状图、土壤类型图相叠加,结合实地调查得到项目区的 生态环境现状图件和统计数据[11]。数据的信息源主要为 2004 年 6 月 15 日的 QuickBird 遥感影像。通过项目区生 态环境现状图件和工程布局图相叠加,并根据环境影响 评价的影响范围,项目区边界外扩 500 m,得到项目区生 态环境受损预测图。通过现场调查,并向当地水保专家 咨询,结合工程特点,预测土壤侵蚀强度。
开采结束后将会发生大面积沉陷,形成水生-陆生交错的
生态系统。预测地表将会下沉 8.8~12.8 m,其中在边界 和保护煤柱的周围将会发生地形坡度变化和裂缝。五牧
场煤矿开采结束后,沉陷结果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结果
见表 3,表 4。
表 3 沉陷区预测结果
Table 3 Prediction results on subsidence region
分区
面积 比例 /hm2 /%
分布情况
情况描述
影响
非积水区
2127.28
37.7
西北部低山 丘陵区
典型草原地貌发 生起伏和形变,有 缝隙产生,但是不 会产生积水
草地生产 力降低
季节性 积水区
178.30
3.2
永久积水区 周边地区
区域盐渍化加剧
草地生产 力丧失
永久
伊敏河河滩 地表沉陷形成湖 草地生产
积水区 1939.09 34.4 阶地
序号 参比对象选择
参比因素
目的
五 牧 场 原 始 生 比较采矿前后生态环 为矿区生态恢复重建提供
1 态系统
境变化情况
依据
2
扎赉诺尔矿沉 陷区
与将要开采的五牧场 煤矿有类似的生态条 件、生产工艺,已产生 沉陷区景观
为沉陷区生态恢复所选择 的方法和工程措施、生物 措施提供依据。
3
矿区所在地新 修公路两旁 50m 范围内人 工扰动区
预测地表土层受扰动 的状况,及恢复后的生 态系统现状
为将来矿区工业场地和运 输道路人工扰动范围内的 生态系统受损预测和恢复 方案提供参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扎赉诺尔矿农 垦区
农垦区因毁草种粮,土 壤退化严重,参照作为 借鉴
为选择适宜的生态恢复方 向提供借鉴
退 化 草 原 的 恢 草原退化过程、退化草 对矿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5 复 途 径 长 期 实 地诊断以及退化草原 过程中先锋植物及配置模
验示范区
恢复途径
式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项目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典型草原植被,大针茅草
原群系是典型草原的代表植被,是主体草原,在伊敏河 河滩地上还分布有草甸植被等隐域性植被。其中分布在 矿区西侧丘陵区的典型草原草场,牧草产量高,优良牧 草比例大,是项目区最重要的牧场。分布在东侧的河滩 阶地的典型草原草场,由于长期受过度放牧的影响,一 些地区出现盐渍化现象,草群较低矮,虽然植被盖度尚 好,但是草原退化严重。除此之外,在柴达诺敏湖周围 和碟形洼地附近还存在着少量的盐化草甸栗钙土禾草、 杂类草草场。该草场的质量较低,已经有大面积的中度 退化,部分地区发生重度退化。土地利用现状见图 1。
第 24 卷 第 5 期 90 2008 年 5 月
农业工程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Vol.24 No.5 May 2008
呼伦贝尔草原矿生态受损预测与修复对策
付 慧 1,白中科 1※,张树礼 2,麦方代 3,王岁权 3
(1.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北京 100083; 2.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 010010; 3.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
本区的土壤侵蚀类型有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根据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资料,土壤风蚀为 Ⅰ—Ⅱ级,属轻度侵蚀。土壤水蚀为Ⅱ级以下,属轻度 侵蚀。 3.2 生态受损预测 3.2.1 生态受损预测分区
根据开采后土地破坏的类型及其未来采取的生态恢 复方式不同把项目区划分为沉陷区和土地占用影响区, 其中占用影响区可划分为工业场地、排矸场、运输工程 和场外线性工程 4 个部分。根据地貌类型不同把沉陷区 划分为两个部分,即西部的低山丘陵区,首采区包括在 此范围内;东部的河前阶地。西部地区沉陷的主要表现 形式是裂隙,裂隙宽度在 0.2~0.3 m,深度在 2~18 m 之 间,同时还伴有局部滑坡或崩塌。东部河流阶地由于地 势平坦,地下水位高(2~5 m),开采后可能形成大面积 沉陷水域。排矸场设计位于伊敏煤矿一号露天矿内排土 场的西南侧。五牧场受损预测分区见表 2。煤矿开采下沉 等值线图见图 2,受损预测分区图见图 3。
0引言
近 10 年来,国内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矿区土地复垦和 生态系统重建的研究[1, 2],在黄土丘陵区的煤矿生态重 建[3, 4]和东部采煤塌陷地复垦[5, 6]方面有大量成就,草原露 天煤矿的生态恢复重建也有值得借鉴的成果[7]。但是对于 草原井工矿的生态系统受损预测和修复研究并不多见。 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一起构成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生 态屏障,有“北国碧玉”之称。但是,近几年来,过度 放牧、滥垦草地、煤矿开采等频繁地人类活动破坏了草 原生态系统内部的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草原退化 严重[8-10]。草原煤矿开采影响范围大、程度深,如不及时 对矿区影响区域进行保护和生态恢复,会引起严重的水 土流失,加剧草原荒漠化。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伊敏五 牧场井工煤矿为例,讨论草原矿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 施,对防止草原退化和草原煤矿的保护和生态重建工作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8)-5-0090-05
付 慧,白中科,张树礼,等. 呼伦贝尔草原矿生态受损预测与修复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5):90-94.
Fu Hui, Bai Zhongke, Zhang Shuli, et al. Ecological damage predi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oal mine in Hulun Buir Grass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5):90-9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注:排矸场位于伊敏煤矿一号露天矿内排土场的西南侧,在图上未显示
图 3 五牧场煤矿生态受损预测分区图 Fig.3 Ecological damaged prediction partitions
in Wumuchang mine
3.2.2 各分区生态受损预测
1)沉陷区。地表沉陷对该区的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 影响较大。预计沉陷区大部分为项目区东部的河流阶地,
泊、湿地生态景观 力丧失
合 计 4244.67 75.3
表 4 沉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预测结果
Table 4 Prediction effect of subsidence on land use
土地利用类型
沉陷面积/hm2
沉陷面积百分比/%
天然草地 人工草地
盐碱地 裸露地 水域 农村居民点 合计
2811.78 706.61 480.95 186.84 41.21 17.28 4244.67
摘 要:以伊敏五牧场煤矿为例,通过图形叠加法、调查法和类比法,探讨了呼伦贝尔草原矿生态受损预测与修复方法。
根据煤矿开采后土地沉陷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将项目区划分为沉陷区和土地占用影响区。项目区总面积为 5638.24 hm2,
受到影响的区域面积为 4244.67 hm2。其中有 75.3%的土地将发生沉陷,由陆地生态系统演化为水域生态系统,另一部分
表 2 五牧场煤矿生态受损预测分区
Table 2 Ecological damaged prediction partitions in Wumuchang 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