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患者常伴有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全身器官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给医疗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目前对于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和效果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和综合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旨在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其心功能水平,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3. 归纳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各种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操作技巧;4. 评估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通过量化指标和临床观察等方式,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5.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的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护理干预在这些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
护士可以通过倾听患者倾诉、理解其内心所感受,并给予正确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教授患者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

卫生与健康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0期183幸福生活指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王 娜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2组,各65例,两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心理问题分析,观察组应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记录并对两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后的心理问题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心理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心理问题;护理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膳食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脏或者大脑出血、缺血性等疾病,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危重症。
在临床实践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以老年人最为常见,患病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对康复造成了极大地阻碍。
正因如此,在临床实践中,在采取科学、规范的治疗外,还必须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方能取得最为理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5例,如下:对照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62~87岁,平均(73.56±7.24)岁;其中心肌梗塞患者18例,心绞痛患者19例,脑梗死患者28例。
观察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63~88岁,平均(73.58±7.27)岁;其中心肌梗塞患者17例,心绞痛患者18例,脑梗死患者30例。
对比两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老年心血管患者心理护理疗效观察论文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疗效观察目的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分析疗效。
方法对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根据不同情绪个体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
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采取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后,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达48.76%和52.86%,效果较好。
结论心理护理可明显缩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老年心血管;心理护理;疗效观察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病症,据综合医院统计,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62%;老年门诊患者中有70%因心血管病症状来院求诊;老年病科病房收治的患者69%为心血管疾病,95%以上患者有一种以上心血管异常。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66%年龄在60岁以上。
健康体检资料,60岁以上受检对象中查出一种以上心血管异常者占58%—62%。
在当前的医疗保险经费开支中,心血管疾病占医疗总支出的近1/2。
老年心血管疾病除有较多引起患者痛苦的症状外,其发生意外事件的频率也较高,同时,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也不低,容易造成家庭社会的重大负担1。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配合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配合护理,男36例,女24例,年龄;年龄61—80岁,平均68.6岁。
其中冠心病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病窦综合征5例。
根据不同情绪个体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
2 心理护理2.1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时准确地评估精神障碍危险因素,跟踪检查、化验结果,协同医师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并发症,同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其信任。
2.2 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护士要精神饱满,着装整洁,举止大方,技术娴熟;患者病情变化时,应积极及时处理,但要沉着、冷静,紧张有序,通过言谈举止向患者传递自信的信心,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老人医学专业范例论文

老人医学专业范例论文老年人是人类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老人医学专业主要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并制定适合老年人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案。
本文将以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为例,探讨老人医学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应用。
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据统计,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中有近一半患有高血压,而心脏病和中风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因此,老人医学专业需要研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动脉壁弹性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这些变化导致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此外,老年人的心肌功能下降,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脏的耐受性下降,这些变化造成心脏病的易患性增加。
老人医学专业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变化的机制,有助于制定针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也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目前,老年人常用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压监测和血液检测等。
然而,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和多药治疗的情况,这些因素可能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
老人医学专业需要研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提出适合老年人的诊断标准和技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也需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目前,老年人常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然而,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如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调节等,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老人医学专业需要研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制定适合老年人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护理是老人医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老年人由于身体和认知功能的下降,需要特别的护理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健康。
例如,老年人需要控制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的管理,饮食上需要适当的限制和调整。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论文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摘要】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36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资料。
护理人员掌握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疾病特点,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加强出院指导,可以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01-03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作为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因此,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极为严峻的挑战。
心血管疾病是60 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患病率之一,也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85%的老年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27%的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能够刺激刺激肾上腺素能神经分泌儿茶酚胺及交感神经兴奋,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左心室负荷增加,心肌需氧量增加[1],加重了心血管病情。
护理人员应当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护理重点及健康指导,做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意义重大。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收录了笔者医院2007年1月~2010 年12月的36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男240例,女122例,男女之比约2 ∶1 ,患者年龄在59~93岁,平均年龄75.6岁。
患者入院后经全面检查,确认了病情属于心血管疾病。
患者的病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2 年以上患者203例。
1.2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1.2.1 心理特点老年患者自身各器官组织机能衰退,临床症状不典型,敏感性差,反应迟钝,就诊时对自己的症表达不清。
心血管疾病论文心血管内科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心血管内科论文:6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缩短患者住院日期,使患者早日康复。
方法抽取6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心理分析,并对其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
结果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没有得病前多数都性情暴躁,紧张情绪,有不良的生活规律的人;在没有进行心理护理的老年患者多数出现心理忧郁,失望悲观,自卑,猜疑等心理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各项心理问题发生率均低于护理前。
结论对心血管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可以缩短患者的出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21-01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居老年人发病率的第1位,一般都占老年人住院人数的18%以上。
由于心血管疾病症状不典型,加上心血管病患者病程都很长,反复住院的机率高,所以老年人患者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如果只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而去忽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会导致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加长和不良后果。
因此,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60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62岁~80岁,平均年龄70.3岁;心肌梗死型3例,缺血性心肌病型27例,心绞痛型30例。
农民5例,教师7例,工人14例,个体经营者16例,机关人员18例。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被调查的患者均神志清醒,言语功能存在,问卷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患病前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患病后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后的心理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2 结果2.1 老年患者患病前的性格特点(表1)表1 患者患病前的性格特点2.2 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前后心理反应比较(表2)3 讨论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其护理方法如下:3.1 忧郁型心理患者的心理护理因为老年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服药,给家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而导致心理压力很大,所以,经常出现头晕、脑胀、心悸等症状,使患者对疾病忧心,产生被动依赖、心境低沉、绝望、悲观厌世等情绪[1]。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根据常规护理作为基础,心理护理干预进行辅助,有效对心血管患者的焦虑、抑郁心态进行消除。
通过对不良情绪的消除为开端,最终达到患者主动调节的目的,为患者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为一项综合性极高的护理工作,患者病程较长且病情复杂、反复高。
同时还要在提高患者这生活质量这一工作核心下,对护理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
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往往负面情绪较多,正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次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干预,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对病情恢复影响,特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按照双盲法分组,观察组患者107例,为其制定健康路径进行心里疏导,年龄29-81岁,平均55.5±3.2岁。
对照组患者120例,进行常规护理,年龄37-77岁,平均54.8±3.5。
患者原发病分别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脑出血及其他疾病。
两组患者在资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可那纳入同一研究组进行比较分析。
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相关检查完毕后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组护理。
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路径与心理疏导的同时进行常规护理。
入院时,护士应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登记,并告知住院期间杜绝以往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吸烟、饮酒、药品混乱使用。
进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住院治疗期间会出现的明显、典型症状进行讲解,帮助医生做好家属工作,争取在治疗期间的主动配合。
入院后2-3d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仔细观察,根据患者住院前几日主诉情况及每日查房记录进行总结,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疏导方案制定。
入院3d后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集中心里疏导干预,伴随治疗的深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应对心理疏导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治疗顺利病情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充分的肯定及鼓励,争取在下一阶段的治疗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
__- -
— —
——
— —
・
临床 护 理 ・
老 血管 年心 患者的 理护 析 心 理分
巩 凤 梅
( 吉林省康复 医疗 中心 , 吉林长春 10 1 ) 30 2
[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心血管病 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方法 对 8 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 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 的同时 , 根据
2 结果
本组 8 例 患者经采取常规治疗 和心理护理 干预后 , 4 治愈 4 0 例, 治愈率 4 .2 好转 4 , 7 %; 6 3例 好转 率 5 . %; Hale Waihona Puke 1 死亡 1 , 9 例 死亡率
4 小 结
综 上所述 ,心血管疾病是 目前 公认 的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 健康的常见心身疾病 , 心理社会 因素在其发生 、 发展 、 治疗 、 康复
【 关键词】老年 ;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 ; 心理护理 【 中图分 类号]R 7 . 435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7 12 1 ) 17 - 2 6 3 9 0 ( 0 0 2— 7 0
3 保 持 环 境 舒 适 安静 . 2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 6 0岁 以上 老 年 人 死 亡 的 重 要 原 因 , 是 也
33 改善 医护 患 关 系, . 取得 患 者 信任
快、 血压升高 、 心肌耗氧量增加 、 诱发 心律 失常 , 使病情加重 【 因 1 ] , 此 医护人员应善于观察患者的情绪 变化 ,针对性地 做好患者 的
心理护理。
大方 、 自然 的与患 者交谈 , 给予鼓励 、 安慰使其感到亲切 , 增 加信任与安全感 。尽量让患者放松心情 , 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 疗 和护理 , 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 。用真诚和蔼的语 言关心和体贴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需求满足与机体康复之间的关系,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
方法: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指导护理工作,以满足患者需要为护理目标,分析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得到满足程度与恢复健康之间的关系。
结果: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护理效果,丰富了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内涵,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结论:从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角度实施“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服务,也对护理服务的内涵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或满足”的本性,现代护理工作中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护理服务工作,可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满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各层次需求,从而提高护理质量[1]。
现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2013—2014年确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60岁。
病例中包括:冠心病28例、高血压病18例、心力衰竭5例、心律失常6例、心脏性猝死3例。
2 观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耐受力差,疾病起病急、病情凶、死亡率高。
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入院后的护理观察应以生理需要为主。
2.1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相关检测仪器的检查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立即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注意观察并间隔1-2小时记录心率、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
如果患者血压偏高或偏低,应增加测量次数,如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或硝普钠、硝酸甘油等,需要15-20分钟测量一次,记录并绘制日血压曲线。
按时给患者发放口服药品,静脉输液根据病情严格控制滴速。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威胁人体健康与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血管疾病危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受到影响,因此正确的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两个方面对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在卧床期间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心理特点1. 恐惧和焦虑: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常常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在卧床期间会面临着疾病加重、生活失去自理能力等情况,患者和家属常常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2. 孤独和无助: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患者无法和外界正常接触,失去了社交活动的机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加重了心理负担。
3. 沮丧和抑郁:长期卧床休息会导致患者身心疲惫,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和抑郁的情况。
4. 自卑和自怜:患者在床上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容易出现自卑和自怜的情绪。
二、护理对策1. 积极沟通:护士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治疗情况和康复进展,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
2. 创造良好的环境:护士要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保持室内的通风、阳光充足,定期为患者进行床上病患者的特殊护理,保持个人卫生。
3. 增强社交活动:护士要经常开展一些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的床边活动,如集体唱歌、手工、讲故事等,为患者提供交流和娱乐的机会。
4. 增加心理支持:护士要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积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5. 增强自理能力: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护士要引导患者进行必要的自理训练,激励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因为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
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的护理工作中,只有护士和家属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难关,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 .5 . n lso : rigitre t no d r ains i ado ac lr iesscns nf a t d c er nit, P 00 )Co cu in Nus e ni f lel p t t w t c i sua sae a i ic l r u et i axe n nv o e y e h r v d g in ye h y
M eh d : a d ml iie 1 6ed r ado ac lrp t n swh nee 0 9 it ru sa d e au t h i n it t o s Tor n o y dvd 2 l el c iv s ua ai t oe trd i 2 0 n ot go p n vl aetera xey y r e n wo
d p e s o n h n i e c fa r y h a e r s in a d t e i cd n e o r h t mi .
【 ywo d 】 lel p ol; adoac l i ae A xey D pes n Ke r s Ed r e pe C rivsua ds s; n i ; e rsi y r e t o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心得[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 r248.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19-02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在四十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其病死率为所有心脏病之首[1]。
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也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人发病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均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诱发病情加重。
因此,在护理中要用护理心理学的方法,多和患者沟通交流,增强彼此信赖感,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沟通彼此之间护患感情,使患者消除恐惧不安心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8年12月-2010 年6月入院的93例冠心病患者,男性59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63岁。
93例冠心病患者中90例经护理病情缓解出院,3例由于病情恶化死亡。
1.2 方法通过采用临床收集本科住院患者的基本健康资料,由主管护士向老年冠心病患者作入院介绍,并收集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资料,填写入院患者护理信息采集表,然后对心理状态进行归纳分类。
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计划。
2 结果2.1 发现由于患者本身的心理素质、性格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敏感性、耐受性不同,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绝望等不健康的心理情况(见表1),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需予以重视。
2.2 通过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后,不同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孤独心理状态的28例患者中,25 例患者孤独感消失,情绪平稳,2 例患者孤独感减轻,1例患者因病情恶化死亡。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本科毕业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2013届)题目: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姓名: : 郑碧云学号:教学点: 佛山达德年级专业: 2011级护理学专升本完成时间: 2013年6月1日目录一、绪论 (3)二、正文主体…………………………………………………………3-6三、结论 (6)四、致谢 (7)五、主要参考文献 (8)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摘要】目的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冠心病患者树立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远离病痛的折磨,健康的生活。
方法回顾我院12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语言、非语言的交流,住院和出院宣教,对症处理等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结果经过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12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掌握了本病的病因病机、服药及自救方法,提高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患者康复,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责任心,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使护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结论药物治疗固然重要,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也不可忽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很重要的临床护理工作,同时也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标尺。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stablish a healthy concept, change the bad habits of life, to adopt healthy behavior and way of life, to grasp the method and technique of self health care,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way from the pain of torture, healthy life. Methods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clinical data of 12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rough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ospitalization and discharge education,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fo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Results after psychological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 patients to master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medication and self-rescue method 120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mprove the self health care consciousnes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ir body and mind,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but also increase the responsibility of nurses, close th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improve the trust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nurses, the nursing work was further developed. Conclusion drug treatment is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ght to health edu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mprove life quality of the elderly, is a very important clinical nursing work, but also improve the scal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es.【Key words】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Health education绪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老年心脏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冠心病占首位。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心血管疾病是当前社会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高血压等,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些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我们提供更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一、心理特点1. 抑郁和焦虑重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一方面是因为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疾病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的压力。
在长期的治疗和恢复过程中,患者常常会感到无助和绝望,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 自卑和自我否定重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而产生自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如同龄人,无法胜任工作和家庭的责任,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存在的意义。
这种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3. 孤独和失落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往往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可能会因为疾病和治疗的原因与亲人和朋友疏远,甚至会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的机会,这样的孤立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护理体会1. 关心和倾听在护理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时,我们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倾听他们的抱怨和心声。
患者往往需要有人可以倾诉他们的内心痛苦和困惑,而我们护士就是最好的倾听者和陪伴者。
2. 积极鼓励和支持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我们要告诉他们,病痛虽然会让人感到痛苦和无助,但只要有信心和勇气,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们要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和战胜疾病的信念,让他们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
3. 加强康复指导和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和教育。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从而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信心。
我们还要教他们一些心理疏导的技巧,例如呼吸训练、放松术等,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心理护理,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惧和失落感,增强对疾病的理解和掌控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接受情感波动。
患者需要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感波动,如感到沮丧、焦虑、害怕或不安等。
心理护理师或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并帮助他们正视、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感,同时告诉他们这些情感是正常的,是疾病带来的心理反应。
2. 提供支持和理解。
患者需要得到家人、医护人员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心理护理师或医护人员应该通过耐心、关心和倾听的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关系,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提高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3. 提供信息和教育。
患者和家人需要接受足够的、准确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更好地掌控疾病的发展。
心理护理师可以为患者和家人提供准确、及时、易于理解的知识,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4. 帮助患者应对疾病。
心理护理师应该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帮助他们调整生活方式、改进饮食和增加运动,以控制和缓解疾病的发展。
同时,心理护理师也应该教育患者如何减轻压力、放松身心、增强防御力,以帮助他们维持稳定的心态和身体健康。
5. 鼓励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老年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师或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参加群体活动,增进社交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家庭,减轻孤独和焦虑的感受。
心理干预在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心理干预在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调查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及其心理特征,研究健康知识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对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意义。
方法对我院2011 年~2015 年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100 例,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分析对比这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加强护理干预的方法措施和获得的成效, 调查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极其家属对护理及疗效的满意程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及满意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在患病后在心理上都有所改变,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老年患者减轻心理上的压力、稳定情绪, 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 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心理干预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对我国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威胁,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疗该病成为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1]。
研究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并针对性的实施具有可行性的护理干预,可以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去面对生活、战胜疾病, 提高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论文以我院收治的100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例,研究健康知识教育、人性化护理干预和心理辅导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1 资料与方法1.1 选取我院在2011年~2015年期间收治的100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0 例,女性患者40 例,年龄在50 ~65 岁之间,病程在0 ~ 5.年之间,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每组各男性30人、女性20人,所有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论文

浅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195-01【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杀手。
作为经常接触和护理老年心血管病人的护士,我们要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求,保证老年人患者的身体健康,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是每个人的职责所在【关键词】:老年人患者;心血管疾病;护理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老年人口增加对护理专业的挑战与要求日趋显著。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老年人主要患病之一。
心血管疾病发生后常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如忧虑、紧张等。
作为经常接触和护理这些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护士,不但要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特点,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同时还要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
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
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
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
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
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动作加快而幅度加大。
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阻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
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
因根据病症综合分析,以便对症用药。
1.3紫绀紫绀是体征,具体表现为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的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缩短患者住院日期,使患者早日康复。
方法抽取6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心理分析,并对其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
结果 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没有得病前多数都性情暴躁,紧张情绪,有不良的生活规律的人;在没有进行心理护理的老年患者多数出现心理忧郁,失望悲观,自卑,猜疑等心理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各项心理问题发生率均低于护理前。
结论对心血管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可以缩短患者的出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21-01
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居老年人发病率的第1位,一般都占老年人住院人数的18%以上。
由于心血管疾病症状不典型,加上心血管病患者病程都很长,反复住院的机率高,所以老年人患者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如果只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而去忽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会导致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加长和不良后果。
因此,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0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62岁~80岁,平均
年龄70.3岁;心肌梗死型3例,缺血性心肌病型27例,心绞痛型30例。
农民5例,教师7例,工人14例,个体经营者16例,机关人员18例。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被调查的患者均神志清醒,言语功能存在,问卷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患病前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患病后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后的心理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老年患者患病前的性格特点(表1)
表1 患者患病前的性格特点
2.2 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前后心理反应比较(表2)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其护理方法如下:
3.1 忧郁型心理患者的心理护理
因为老年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服药,给家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而导致心理压力很大,所以,经常出现头晕、脑胀、心悸等症状,使患者对疾病忧心,产生被动依赖、心境低沉、绝望、悲观厌世等情绪[1]。
针对患者的这钟负面情绪应以解释性心理治疗为主,并配合亲属的安抚治疗;和蔼情切仔细解释各种治疗护理措施的最终目的,使患者内心的苦闷得到倾诉,来减清患者的忧郁
心理。
3.2 失望悲观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这种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文化修养稍低。
常常甚少说话、封闭自我、有的还会拒绝治疗。
对于这种患者护士主动观察他们心理活动,用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在交谈中保持轻松的气氛,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尊重患者的情感,尽量将好的诊治结果告知患者,向患者说病情并不严重,不要太过担心,解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病情的信心。
3.3 怀疑心理型的心理护理
由于心血管疾病有复发的情况,所以导致有的患者怀疑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治,对各种检查、治疗和护理都不积极,且情绪低落、烦躁。
这是护士应开导患者,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告诉患者,同时向患者介绍当前心血管病研究的最新进展,明确的指出心血管疾病并不是不治之症,通过一些心血管病治愈好转的实例做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正确认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变怀疑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积极主动的配合护士的治疗护理工作[2]。
3.4 焦虑心理型的心理护理
老年心血管病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改变了患者原来的生活规律;另一方面因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呈昼夜变化无常的,特别是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在临床表现为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影响睡眠和休息[3]。
对此类患者应以鼓励说明为主,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稳定他们的情绪,向患者
耐心解释卧床休息对本病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理解护理要求,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并及时向患者传递治疗效果,使他们消除焦虑心理,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5 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由于心血管管疾病老年患者存在危险因素,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应根据其危险因素和致病因素给予相应的宣教,如自我监测和控制血压、血糖,治疗糖尿病和心肾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并定期检查出、凝血时间,注意饮食,控制体重增加;戒烟,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每天适度的规律性的体力活动。
4 结论
通过分析60例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有不少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改善。
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减少忧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改掉患者不良生活方式。
对缩短患者的出院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存根.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0:149-151.
[2] 郑耀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及预防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36(11):856-857.
[3] 杨晓光.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与
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9(8):62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