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方程和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运算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梳理一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方程(一)一元一次方程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1 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形式为:$ax + b = 0$($a \neq 0$,$a$,$b$为常数)。

2、解法:(1)移项: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2)合并同类项:将同类项进行合并,化简方程。

(3)系数化为 1: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

例如:解方程$3x + 5 = 14$移项得:$3x = 14 5$合并同类项得:$3x = 9$系数化为 1 得:$x = 3$(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定义:由两个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 的整式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法:(1)代入消元法:将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然后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再将其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例如:解方程组$\begin{cases}x + y = 5 \\ x y = 1\end{cases}$由第一个方程得:$x = 5 y$,将其代入第二个方程得:$5 y y = 1$$5 2y = 1$$-2y =-4$$y = 2$将$y = 2$代入$x = 5 y$得:$x = 3$所以方程组的解为$\begin{cases}x = 3 \\ y = 2\end{cases}$(2)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再将其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整理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整理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整理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和推断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中关于方程与不等式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知识。

1. 方程的定义及基本概念方程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的等式。

常见的方程类型有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等。

解一个方程的过程就是求满足方程的未知数的值,这些值称为方程的解。

两个方程称为互为等价方程,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解。

2.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形如ax + b = 0的方程,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如下:(1) 移项:将方程中的项整理到等式的同一侧;(2) 合并同类项:将方程中的同类项合并;(3) 用反运算消元:利用加减乘除的性质,将方程中的项消去;(4) 化简方程:将方程化简成形如x = c的等式。

3.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是形如ax + by = c的方程,其中a、b和c是已知数,x和y是未知数。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图解法和代入法。

图解法是将方程转化为直线,通过画出这条直线来求解方程。

代入法是利用特定的值代入方程,求解得出满足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4. 二次方程二次方程是形如ax² + bx + c = 0的方程,其中a、b和c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解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1) 化简方程:将方程化简成形如px² + q = 0的等式;(2) 变形:利用配方法或其他方法将方程转化为完全平方;(3) 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解;(4) 检验解的合法性:将得到的解带入原方程,检验是否满足方程。

5. 不等式的定义及基本概念不等式是比较两个数大小关系的数学语句。

常见的不等式类型有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等。

解一个不等式的过程是求满足不等式的数的范围,这个范围称为不等式的解集。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数学的学习中,方程与不等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深入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方程的解法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求解方程的目的就是找出未知数的值,使得等式成立。

1、一元一次方程形如 ax + b = 0(a ≠ 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解方程 3x + 5 = 14解:首先,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3x = 14 5,即 3x = 9然后,将系数化为 1:x = 9 ÷ 3,解得 x = 3知识点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若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1。

2、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解方程组x + y = 5 ①2x y = 1 ②解:①+②得:3x = 6,解得 x = 2将 x = 2 代入①得:2 + y = 5,解得 y = 3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x = 2,y = 3知识点总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常用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3、一元二次方程形如 ax²+ bx + c = 0(a ≠ 0)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例:解方程 x² 4x + 3 = 0解:因式分解得:(x 1)(x 3) = 0所以 x 1 = 0 或 x 3 = 0解得 x₁= 1,x₂= 3知识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求根公式为 x =b ± √(b² 4ac) /(2a)。

二、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是用不等号表示两个数或表达式之间关系的式子。

1、一元一次不等式形如 ax + b > 0 或 ax + b < 0(a ≠ 0)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解不等式 2x 1 < 5解:移项得:2x < 5 + 1,即 2x < 6系数化为 1 得:x < 3知识点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注意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内容,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文将总结方程与不等式的基本概念、解题方法和常见应用,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方程的基本概念与解法1. 方程的定义:方程是由等号连接的两个代数式构成的等式。

方程中未知量的值称为方程的解。

2. 一元一次方程:形如ax + b = 0的方程,其中a和b是已知数且a ≠ 0。

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a) 将方程化简为形式ax = b;b) 通过等式两边的运算,将未知数的系数系数化为1;c) 通过等式两边的运算,求出未知数的值。

4. 一元二次方程:形如ax^2 + bx + c = 0的方程,其中a、b、c是已知数且a ≠ 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未知数的平方项。

5.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a) 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法或求根公式将方程简化为形式(x - p)(x - q) = 0;b) 令(x - p)(x - q) = 0,解得x = p或x = q;c) 通过解方程求得的解,验证原方程的等式是否成立。

二、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与解法1. 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号连接的两个代数式构成的式子。

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值或数值范围。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形如ax + b > 0或ax + b < 0的不等式,其中a和b是已知数且a ≠ 0。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a) 将不等式化简为形式ax > b或ax < b;b) 通过对不等式两边的运算,得到未知数的范围。

4. 一元二次不等式:形如ax^2 + bx + c > 0或ax^2 + bx + c < 0的不等式,其中a、b、c是已知数且a ≠ 0。

5.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a) 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法或求根公式将不等式简化为形式(ax - p)(ax - q) > 0或(ax - p)(ax - q) < 0;b) 列出不等式(ax - p)(ax - q) > 0或(ax - p)(ax - q) < 0的解集;c) 通过解不等式求得的解集,验证原不等式是否成立。

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

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

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一、方程的概念与性质方程是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一般形式为:P(x)=0,其中P(x)为多项式函数,x为未知数。

方程的次数是多项式中各项次数的最大值。

方程的性质有以下几个方面:1.方程的根:方程P(x)=0的解称为方程的根。

方程的根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

2.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设方程P(x)=0的根为a,则P(a)=0,反之,如果P(a)=0,那么a就是方程P(x)=0的根。

3.方程的解的性质:若a是方程P(x)=0的根,则(x-a)是P(x)的一个因式。

4.方程的根的个数:n次方程P(x)=0的解的个数至多为n个。

二、方程的解法1.一次方程的解法:设方程a1x+a0=0,其中a1≠0,则方程的解为x=-a0/a12.二次方程的解法:设方程ax^2 + bx + c = 0,其中a ≠ 0,则方程的解公式为x = (-b ± √(b^2 - 4ac))/(2a)。

3.高次方程的解法:对于高次方程,一般采用因式分解、配方法、卡尔丹法等方法求解。

三、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不等式是使用不等号连接的数学关系,在不等式中,未知数的取值满足特定的条件。

常见的不等式有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大于(>)、小于(<)等。

不等式的性质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等式的解集:满足不等式所有条件的数值的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

2.在不等关系中,可以在两边同加或者同减一个数,可以在两边同乘或者同除正数,但是如果两边同乘或者同除负数的话,应该将不等号翻转。

3.对于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所有不等式的解的交集称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不等式的解法1.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将不等式变形,找到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得到的范围即是不等式的解。

2.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将二次不等式化为零,找到对应的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然后根据二次不等式表示的形式将解的范围确定下来。

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对于绝对值不等式,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不等式分成正负两种情况进行求解。

知识必备02 方程与不等式(公式、定理、结论图表)-2023年中考数学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知识必备02 方程与不等式(公式、定理、结论图表)-2023年中考数学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知识必备02方程与不等式(公式、定理、结论图表)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5.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 —— 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6.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根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作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h ,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πR2h.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是b的平方根,当时,,,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中,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要点诠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是特殊方法,比较简单,但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能用这两种方法去解,配方法和公式法是普通方法,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去解.(1)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把它进行整理,化成一般形式后再进行判断,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2)用公式法和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化成一般形式.(3)用配方法时二次项系数要化1.(4)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时要记得取正、负.典例1: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1)求证:不论取何值时,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若直线与函数的图象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2,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案】(1)证明:∵不论取何值时,∴,即∴不论取何值时,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将代入方程,得再将代入,原方程化为,解得.考点三、分式方程1.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①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②解所得的整式方程;③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口诀:“一化二解三检验”.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换元法: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要点诠释:解分式方程时,有可能产生增根,增根一定适合分式方程转化后的整式方程,但增根不适合原方程,可使原方程的分母为零,因此必须验根.增根的产生的原因: 对于分式方程,当分式中,分母的值为零时,无意义,所以分式方程,不允许未知数取那些使分母的值为零的值,即分式方程本身就隐含着分母不为零的条件.当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以后,这种限制取消了,换言之,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范围扩大了,如果转化后的整式方程的根恰好是原方程未知数的允许值之外的值,那么就会出现增根.典例2:近年来,由于受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汽油价格不断上涨.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帮小明计算今年5月份汽油的价格.如图所示.【思路点拨】根据“用150元给汽车加油今年比去年少18.75升”列方程.【答案与解析】解:设今年5月份汽油价格为x元/升,则去年5月份的汽油价格为(x-1.8)元/升.根据题意,得,整理,得.解这个方程,得x1=4.8,x2=-3.经检验两根都为原方程的根,但x2=-3不符合实际意义,故舍去.【总结升华】解题的关键是从对话中挖掘出有效的数学信息,构造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让同学们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考点四、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by=c(a ≠0,b≠0).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3.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6.三元一次方程(组)(1)三元一次方程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三元一次方程.(2)三元一次方程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要点诠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1)代入消元法: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2)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三种情况,即有唯一解、无解、无限多解.教材中主要是研究有唯一解的情况对于其他情况,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给予渗透.典例3:如图所示,是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的一次函数y1、y2的图象、,设,,则方程组的解是( )A. B. C. D.【思路点拨】图象、的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图象、的交点的坐标为(-2,3),所以方程组的解为【总结升华】方程组与函数图象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也是中考所考知识点的综合与相互渗透.考点五、不等式(组)1.不等式的概念(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2.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3.一元一次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将x 项的系数化为1.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当任何数x 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①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如下表.注:不等式有等号的在数轴上用实心圆点表示.要点诠释:用符号“<”“>”“≤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不等式组(其中a >b )图示解集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取中间)无解(空集) (大大、小小找不到)(1)不等式的其他性质:①若a>b,则b<a;②若a>b,b>c,则a>c;③若a≥b,且b≥a, 则a=b;④若a2≤0,则a=0;⑤若ab>0或,则a、b同号;⑥若ab<0或,则a、b异号.(2)任意两个实数a、b的大小关系:①a-b>O a>b;②a-b=O a=b;③a-b<O a<b.不等号具有方向性,其左右两边不能随意交换:但a<b可转换为b>a,c≥d可转换为d≤c.典例4:解不等式组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思路点拨】此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解出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根据不等式组解的四种情况,看看属于哪种情况.【答案与解析】解不等式①得:.解不等式②得:x≥-1.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其解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所示:【总结升华】注意解不等式组的解题步骤.典例5:为了美化家园,创建文明城市,园林部门决定利用现有的3600盆甲种花卉和2900盆乙种花卉搭配A、B两种园艺造型共50个,摆放在迎宾大道两侧,搭配每个造型所需花卉的情况如下表所示;造型甲乙A90盆30盆B40盆100盆综合上述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符合题意的搭配方案有哪儿种?(2)若搭配一个A种造型的成本为1000元,搭配一个B种选型的成本为1200元,试说明选用(1)中哪种方案成本最低?【思路点拨】本题首先需要从文字和表格中获取信息,建立不等式(组),然后求出其解集,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再求出正整数解,从而确定搭配方案.【答案与解析】解:(1)设搭配x个A种造型,则需要搭配(50-x)个B种造型,由题意,得解得30≤x≤32.所以x的正整数解为30,31,32.所以符合题意的方案有3种,分别为:A种造型30个,B种造型20个;A种造型31个,B种造型19个;A种造型32个,B种造型18个.(2)由题意易知,三种方案的成本分别为:第一种方案:30×1000+20×1200=54000;第二种办案:31×1000+19×1200=53800;第三种方案:32×1000+18×1200=53600.所以第三种方案成本最低.【总结升华】实际问题的“最值问题”一般是指“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支出最少”等问题.。

高中数学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带答案)

高中数学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带答案)

高中数学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若实数a、b满足a>b>0,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A.a+b>2√ab B.a+b<2√ab C.a2+2b>2√ab D.a2+2b<2√ab答案:A分析:利用作差法可判断各选项中不等式的正误.因为a>b>0,则a+b−2√ab=(√a−√b)2>0,故a+b>2√ab,A对B错;a 2+2b−2√ab=a2+2b−2√a2⋅2b=(√a2−√2b)2≥0,即a2+2b≥2√ab,当且仅当a2=2b时,即当a=4b时,等号成立,CD都错. 故选:A.2、已知1a <1b<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 B.a+b<abC.|a|>|b|D.ab>b2答案:B分析:结合不等式的性质、差比较法对选项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正确选项.因为1a <1b<0,所以b<a<0,故A错误;因为b<a<0,所以a+b<0,ab>0,所以a+b<ab,故B正确;因为b<a<0,所以|a|>|b|不成立,故C错误;ab−b2=b(a−b),因为b<a<0,所以a−b>0,即ab−b2=b(a−b)<0,所以ab<b2成立,故D错误.故选:B3、已知x>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1x −2有最大值0B.x+1x−2有最小值为0C.x+1x −2有最大值为-4D.x+1x−2有最小值为-4答案:B分析:由均值不等式可得x+1x ≥2√x×1x=2,分析即得解由题意,x>0,由均值不等式x+1x ≥2√x×1x=2,当且仅当x=1x,即x=1时等号成立故x+1x−2≥0,有最小值0故选:B4、不等式(x+1)(x+3)<0的解集是()A.R B.∅C.{x∣−3<x<−1}D.{x∣x<−3,或x>−1}答案:C分析: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计算可得;解:由(x+1)(x+3)<0,解得−3<x<−1,即不等式的解集为{x∣−3<x<−1};故选:C5、实数a,b满足a>b,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A.a+b<ab B.a2>b2C.a3>b3D.√a2+b2<a+b答案:C分析:利用不等式的性质逐一判断即可.A,若a=1,b=0,则a+b>ab,故A错误;B,若a=1,b=−2,则a2<b2,故B错误;C,若a>b,则a3−b3=(a−b)(a2+ab+b2)=(a−b)[(a+b2)2+3b24]>0,所以a3>b3,故C正确;D,若a=1,b=−2,则√a2+b2>a+b,故D错误. 故选:C6、若a,b,c∈R,则下列命题为假命题的是()A.若√a>√b,则a>b B.若a>b,则ac>bcC .若b >a >0,则1a >1bD .若ac 2>bc 2,则a >b 答案:B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逐一分析各选项即可得答案.解:对A :因为√a >√b ,所以a >b ≥0,故选项A 正确;对B :因为a >b ,c ∈R ,所以当c >0时,ac >bc ;当c =0时,ac =bc ;当c <0时,ac <bc ,故选项B 错误;对C :因为b >a >0,所以由不等式的性质可得1a >1b >0,故选项C 正确;对D :因为ac 2>bc 2,所以c 2>0,所以a >b ,故选项D 正确.故选:B.7、若x >53,则3x +43x−5的最小值为( )A .7B .4√3C .9D .2√3答案:C分析: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求解.解:∵x >53, ∴3x −5>0,则3x +43x−5=(3x −5)+43x−5+5≥2√(3x −5)⋅43x−5+5=9,当且仅当3x −5=2时,等号成立,故3x +43x−5的最小值为9,故选:C .8、已知2<a <3,−2<b <−1,则2a −b 的范围是( )A .(6,7)B .(5,8)C .(2,5)D .(6,8)答案:B分析:由不等式的性质求解即可., 23,21<<-<<-a b故4<2a <6,1<−b <2,得5<2a −b <8故选:B多选题9、已知正实数a ,b 满足a +b =2,下列式子中,最小值为2的有( )A .2abB .a 2+b 2C .1a +1bD .2ab 答案:BCD分析:利用基本不等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步骤进行判断﹒∵a ,b >0,∴2=a +b ≥2√ab ,∴0<ab ≤1,当且仅当a =b =1时等号成立.由ab ≤1,得2ab ≤2,∴2ab 的最大值为2,A 错误;a 2+b 2=(a +b )2-2ab ≥4-2=2,B 正确;1a+1b =a+b ab =2ab ≥2,C 正确; 2ab ≥2,D 正确.故选:BCD .10、解关于x 的不等式:ax 2+(2−4a)x −8>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a =0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4}B .当a >0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x >4或x <−2a }C .当a <0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 |−2a <x <4}D .当a =−12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答案:ABD分析:讨论参数a ,结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解集即可判断各选项的正误.A :a =0,则2x −8>0,可得解集为{x |x >4},正确;B :a >0,则(ax +2)(x −4)>0,可得解集为{x|x >4或x <−2a },正确;C :a <0,当−2a <4时解集为{x |−2a <x <4};当−2a =4时无解;当−2a >4时解集为{x |4<x <−2a },错误;D :由C 知:a =−12,即−2a =4,此时无解,正确.11、已知函数y =x 2+ax +b (a >0)有且只有一个零点,则( )A .a 2−b 2≤4B .a 2+1b ≥4C .若不等式x 2+ax −b <0的解集为{x |x 1<x <x 2}(x 1<x 2),则x 1x 2>0D .若不等式x 2+ax +b <c 的解集为{x |x 1<x <x 2}(x 1<x 2),且,则c =4 答案:ABD解析:因为y =x 2+ax +b (a >0)有且只有一个零点,故可得Δ=a 2−4b =0,即a 2=4b >0,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到答案.因为y =x 2+ax +b (a >0)有且只有一个零点,故可得Δ=a 2−4b =0,即a 2=4b >0,对A :a 2−b 2≤4等价于b 2−4b +4≥0,显然(b −2)2≥0,故A 正确;对B :a 2+1b =4b +1b ≥2√4b ×1b =4,故B 正确;对C :因为不等式x 2+ax −b <0的解集为(x 1,x 2),故可得x 1x 2=−b <0,故C 错误;对D :因为不等式x 2+ax +b <c 的解集为(x 1,x 2),且,则方程x 2+ax +b −c =0的两根为x 1,x 2,故可得√(x 1+x 2)2−4x 1x 2=√a 2−4(b −c )=√4c =2√c =4,故可得c =4,故D 正确.故选:ABD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性质,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属于常考题.12、下面所给关于x 的不等式,其中一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是( )A .3x +4<0B .x 2+mx -1>0C .ax 2+4x -7>0D .x 2<0 124x x -=124x x -=分析: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和特征对选项逐一判断即可.选项A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故错误;选项B,D,不等式的最高次是二次,二次项系数不为0,故正确;当a=0时,选项C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故不一定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即错误.故选:BD.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1x(x>0)的最小值是2B.2√x2+2的最小值是√2C.2√x2+4的最小值是2D.2−3x−4x的最小值是2−4√3答案:AB分析:利用基本不等式直接判断A,利用根式判断B,利用等号不成立判断C,利用特值判断D当x>0时,x+1x ≥2√x⋅1x=2(当且仅当x=1x,即x=1时取等号),A正确;2√x2+2=√x2+2,因为x2≥0,所以2√x2+2=√x2+2≥√2,B正确;2√x2+4=2√x2+4=√x2+4√x2+4≥2,当且仅当√x2+4=√x2+4,即x2=−3时,等号成立,显然不成立,故C错误;当x=1时,2−3x−4x=2−3−4=−5<2−4√3,D错误.故选:AB.填空题14、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4cm2,则此三角形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cm.答案:4+4√2分析:设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xcm、8xcm,利用勾股定理结合基本不等式可求得此三角形周长的最小值.设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xcm、8xcm,则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x+8x +√x2+64x2≥2√x⋅8x+√2√x2⋅64x2=4√2+4(cm),当且仅当{x=8xx2=64x2x>0时,即当x=2√2时,等号成立. 所以答案是:4√2+4.15、已知正实数x,y满足1x +1y=1,则x+4y最小值为______.答案:9分析: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求解即可.∵正数x,y满足:1x +1y=1,∴x+4y=(x+4y)⋅(1x +1y)=5+4yx+xy≥5+2√4yx⋅xy=9,当且仅当4yx =xy,即x=2y,x=3,y=32时“=”成立,所以答案是:9.16、若x>−1,则x+3x+1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答案:2√3−1分析:由x+3x+1=x+1+3x+1−1,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因为x>−1,所以x+1>0,所以x+3x+1=x+1+3x+1−1≥2√3−1,当且仅当x+1=3x+1即x=√3−1时,取等号成立.故x+3x+1的最小值为2√3−1,所以答案是:2√3−1解答题17、某旅游公司在相距为100km的两个景点间开设了一个游船观光项目.已知游船最大时速为50km/ℎ,游船每小时使用的燃料费用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例,当游船速度为20km/ℎ时,燃料费用为每小时60元.其它费用为每小时240元,且单程的收入为6000元.(1)当游船以30km/ℎ航行时,旅游公司单程获得的利润是多少?(利润=收入−成本)(2)游船的航速为何值时,旅游公司单程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答案:(1)4750元;(2)游轮的航速应为40km/ℎ,最大利润是4800元.分析:(1)设游船的速度为v(km/ℎ),旅游公司单程获得的利润为y(元),根据利润=收入−成本建立函数关系式,所以y=6000−15v−24000v(0<v⩽50),代入v=30km/ℎ即可求得;(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最大利润即可.解:(1)设游船的速度为v(km/ℎ),旅游公司单程获得的利润为y(元),因为游船的燃料费用为每小时k·v2元,依题意k·202=60,则k=320.所以y=6000−(320v2·100v+240·100v)=6000−15v−24000v(0<v⩽50).v=30km/ℎ时,y=4750元;(2)y=6000−15v−24000v ⩽6000−2√15v×24000v=4800,当且仅当15v=24000v,即v=40时,取等号.所以,旅游公司获得最大利润,游轮的航速应为40km/ℎ,最大利润是4800元.18、某旅店有200张床位.若每张床位一晚上的租金为50元,则可全部租出;若将出租收费标准每晚提高10x元(x为正整数),则租出的床位会相应减少10x张.若要使该旅店某晚的收入超过12600元,则每张床位的出租价格可定在什么范围内?答案:每个床位的出租价格应定在70元到180元之间(不包括70元,180元)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旅店某晚的收入为y元,可知(50+10x)(200−10x)>12600,解不等式可求解.设该旅店某晚的收入为y元,则y=(50+10x)(200−10x),x∈N∗由题意y>12600,则(50+10x)(200−10x)>12600即10000+1500x−100x2>12600,即x2−15x+26<0,解得:2<x<13,且x∈N∗所以每个床位的出租价格应定在70元到180元之间(不包括70元,180元)。

(完整版)方程与不等式的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方程与不等式的知识点梳理

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梳理1、方程与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

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

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1)配方法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2)分解因式法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3)公式法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3)公式法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4)韦达定理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知识点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知识点

中考复习三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一次方程及方程】一、等式与方程的有关概念1.等式及其性质 ⑴ 等式:用等号“=”来表示 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⑵ 性质:① 如果b a =,那么=±c a ;② 如果b a =,那么=ac ;如果b a =()0≠c ,那么=ca. 2. 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⑴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 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 ,叫做方程 的解;求方程解的 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不同.⑵ 一元一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系 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 ()0≠a .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①去 ;②去 ;③移 ;④合并 ;⑤系数化为1.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法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 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的整式方程.2. 二元一次方程组:由2个或2个以上的 组成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 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 个解.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 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消元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方法有 消元和 消元法两种. 6.易错知识辨析:(1)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要注意:①方程两边不能乘 以(或除以)含有未知数的整式,否则所得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②去分母时,不要漏 乘没有分母的项;③解方程时一定要注意“移项”要变号.(2)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它的解是一组未知数的值;(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是一对确定的数值; (4)利用加减法消元时,一定注意要各项系数的符号.1.(2009年,3分)如图9加入水后,一根露出水面的长度是它的13,另一根露出水面的长度是它的15.两根铁棒长度之和为55 cm ,此时木桶中水的深度是 cm .2.(2010年,2分)小悦买书需用48元钱,付款时恰好用了1元和5元的纸币共12张.设所用的1元纸币为x 张,根据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48)12(5=-+x x B .48)12(5=-+x x C .48)5(12=-+x x D .48)12(5=-+x x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1.一元二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叫做二次项, 叫做一次项, 叫做常数项; 叫做二次项的系数, 叫做一次项的系数.2. 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形如)0(2≥=a a x 或)0()(2≥=-a a b x 的一元二次方程,就可用 直接开平方的方法.(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02≠=++a o c bx ax 的一般步骤是:①化二 次项系数为1,即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②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 右边为常数项,③配方,即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④化原方程为2()x m n +=的形式,⑤如果是非负数,即0n ≥,就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n <0,则原方程无解.(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求根公式是21,240)x b ac =-≥.(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的一般步骤是:①将方程的右边化为 ;②将方程的左边化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③令每个因式都等于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的判别式为 .(1)ac b 42->0⇔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有两个 实数根,即=2,1x .(2)ac b 42-=0⇔一元二次方程有 相等的实数根,即==21x x .(3)ac b 42-<0⇔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实数根.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根分别为1x ,2x ,那么=+21x x ,=⋅21x x .5.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找、设、列、解、答六步。

不等式与方程根知识点总结

不等式与方程根知识点总结

不等式与方程根知识点总结一、不等式的基本概念1.1 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是一种比较两个数大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由不等号(>、<、≥、≤)连接的两个表达式组成。

例如,3x+5>7就是一个不等式,其中3x+5和7分别是两个表达式,>是不等号。

1.2 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有一些基本的性质,包括传递性、反对称性和加减乘除性。

传递性指的是如果a>b且b>c,则a>c;反对称性指的是如果a>b且b>a,则a=b;加减乘除性指的是如果a>b,则a+c>b+c,a-c>b-c,a×c>b×c,a/c>b/c(其中c>0)。

1.3 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的方法分为图解法和代数法两种。

图解法是通过将不等式转化成图形的方式来求解,代数法是通过代数运算来求解。

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通常使用图解法来求解。

1.4 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经济学、管理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例如,利润不等式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企业的盈利状况,生态平衡不等式可以用来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方程的基本概念2.1 方程的定义方程是一个等式,它表示两个表达式相等。

例如,3x+5=7就是一个方程,其中3x+5和7是两个表达式,=是等号。

2.2 方程的性质方程有一些基本的性质,包括等价性、对称性和变换性。

等价性指的是如果a=b,则b=a;对称性指的是如果a=b且b=c,则a=c;变换性指的是如果a=b且c=d,则a+c=b+d。

2.3 方程的解法解方程的方法分为试解法、代数法和图解法三种。

试解法是通过试验一些数值来求解,代数法是通过代数运算来求解,图解法是通过将等式转化成图形的方式来求解。

2.4 方程的应用方程在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工程学和金融学等领域。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弹性力学中的胡克定律也可以用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一、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一次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b=0,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有整理法、等价变形法和代入法。

整理法是指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一个方程的一侧,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另一侧,以此来简化方程的形式;等价变形法是指通过一些等价变形,使方程的解易于得到;代入法是指将一个变量表示成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然后将它代入方程中,从而解得未知数的值。

解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后,需要进行检验,以确保解是正确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一次的不等式,一般形式为ax+b>0或ax+b<0。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是要注意当不等式中含有乘法或除法时,对不等式两边的符号要进行取反。

二、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1.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2+bx+c=0,其中a、b和c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有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配方法是指通过变形,使得方程左侧成为一个完全平方的形式,然后通过提取平方根的方法解得未知数的值;公式法是指利用求根公式x=(-b±√(b^2-4ac))/2a,解得方程的根;因式分解法是指将方程右侧化成(product-sum)型的二项式,然后再通过整理方程的形式来解得未知数的值。

2.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不等式,一般形式为ax^2+bx+c>0或ax^2+bx+c<0。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但是要注意当不等式中含有乘法或除法时,对不等式两边的符号要进行取反。

三、二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1.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by=c。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等价变形法。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已知x,y,z都是正实数,若xyz=1,则(x+y)(y+z)(z+x)的最小值为()A.2B.4C.6D.8答案:D分析:均值定理连续使用中要注意等号是否同时成立.由x>0,y>0,z>0可知x+y≥2√xy>0(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y+z≥2√yz>0(当且仅当y=z时等号成立)x+z≥2√xz>0(当且仅当x=z时等号成立)以上三个不等式两边同时相乘,可得(x+y)(y+z)(z+x)≥8√x2y2z2=8(当且仅当x=y=z=1时等号成立)故选:D2、已知2<a<3,−2<b<−1,则2a−b的范围是()A.(6,7)B.(5,8)C.(2,5)D.(6,8)答案:B分析:由不等式的性质求解即可.2<a<3,−2<b<−1,故4<2a<6,1<−b<2,得5<2a−b<8故选:B3、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A.如果a>b,那么ac>bc B.如果a>b,那么ac2>bc2C.如果a>b,那么ac >bcD.如果a>b,c<d,那么a−c>b−d答案:D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和特殊值法,逐项验证可得出答案.对于A ,如果c =0,那么ac =bc ,故错误; 对于B ,如果c =0,那么ac 2=bc 2,故错误; 对于C ,如果c <0,那么ac <bc ,故错误;对于D ,如果c <d ,那么−c >−d ,由a >b ,则a −c >b −d ,故正确. 故选:D.4、y =x +4x (x ≥1)的最小值为( ) A .2B .3C .4D .5 答案:C分析: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即可.因为y =x +4x(x ≥1),所以x +4x≥2√x ×4x=4,当且仅当x =4x即x =2时等号成立.所以当x =2时,函数y =x +4x 有最小值4. 故选:C.5、已知使不等式x 2+(a +1)x +a ≤0成立的任意一个x ,都满足不等式3x −1≤0,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A .(−∞,−13)B .(−∞,−13] C .[−13,+∞)D .(−13,+∞) 答案:C分析:使不等式x 2+(a +1)x +a ≤0成立的任意一个x ,都满足不等式3x −1≤0,则不等式x 2+(a +1)x +a ≤0的解集是(−∞,13]的子集,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列不等式求解.解:由3x −1≤0得x ≤13,因为使不等式x 2+(a +1)x +a ≤0成立的任意一个x ,都满足不等式3x −1≤0 则不等式x 2+(a +1)x +a ≤0的解集是(−∞,13]的子集, 又由x 2+(a +1)x +a ≤0得(x +a )(x +1)≤0, 当a =1,x ∈{−1}⊆(−∞,13],符合;当a <1,x ∈[−1,−a ]⊆(−∞,13],则−a ≤13,∴1>a ≥−13, 当a >1,x ∈[−a,−1]⊆(−∞,13],符合, 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13,+∞). 故选:C.6、已知x ∈R ,则“(x −2)(x −3)≤0成立”是“|x −2|+|x −3|=1成立”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B .必要不充分 C .充分必要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答案:C分析:先证充分性,由(x −2)(x −3)≤0 求出x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x 的取值范围化简|x −2|+|x −3|即可,再证必要性,若|x −2|+|x −3|=1,即|x −2|+|x −3|=|(x −2)−(x −3)|,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可知(x −2)(x −3)≤0.充分性:若(x −2)(x −3)≤0,则2≤x ≤3, ∴|x −2|+|x −3|=x −2+3−x =1,必要性:若|x −2|+|x −3|=1,又∵|(x −2)−(x −3)|=1, ∴|x −2|+|x −3|=|(x −2)−(x −3)|, 由绝对值的性质:若ab ≤0,则|a |+|b |=|a −b|, ∴(x −2)(x −3)≤0,所以“(x −2)(x −3)≤0成立”是“|x −2|+|x −3|=1成立”的充要条件, 故选:C .7、若非零实数a ,b 满足a <b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ab <1B .ba +ab >2C .1ab 2<1a 2b D .a 2+a <b 2+b 答案:C分析:举出符合条件的特例即可判断选项A ,B ,D ,对于C ,作出不等式两边的差即可判断作答.取a=−2,b=−1,满足a<b,而ab=2>1,A不成立;取a=−2,b=1,满足a<b,而ba +ab=−12+(−2)=−52<2,B不成立;因1ab2−1a2b=a−ba2b2<0,即有1ab2<1a2b,C成立;取a=−2,b=−1,满足a<b,而a2+a=2,b2+b=0,即a2+a>b2+b,D不成立.故选:C8、若a,b,c为实数,且a<b,c>0,则下列不等关系一定成立的是()A.a+c<b+c B.1a <1bC.ac>bc D.b−a>c答案:A分析: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特值法即可求解.对于A选项,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则a<b⇒a+c<b+c,A选项正确;对于B选项,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若a=−2,b=−1,则1a >1b,B选项错误;对于C选项,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c>0,0<a<b⇒ac<bc,C选项错误;对于D选项,因为a<b⇒b−a>0,c>0,所以无法判断b−a与c大小,D选项错误.多选题9、若−1<a<b<0,则()A.a2+b2>2ab B.1a <1bC.a+b>2√ab D.a+1a>b+1b答案:AD分析:应用作差法判断B、D,根据重要不等式判断A,由不等式性质判断C.A:由重要不等式知:a2+b2≥2ab,而−1<a<b<0,故a2+b2>2ab,正确;B:由−1<a<b<0,则1a −1b=b−aab>0,故1a>1b,错误;C:由−1<a<b<0,则a+b<0<2√ab,错误;D :(a +1a )−(b +1b )=a −b +1a −1b =a −b +b−a ab=(a −b)(ab−1ab)>0,故a +1a >b +1b ,正确.故选:AD10、设a >0,b >0,给出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 A .a 2+1>a B .a 2+9>6aC .(a +b )(1a +1b )≥4D .(a +1a )(b +1b )≥4 答案:ACD分析:选项A ,B 可用作差法比较大小;选项C ,D 可用基本不等式求范围. 由(a 2+1)−a =(a −12)2+34>0可得a 2+1>a ,故A 正确;由(a 2+9)−6a =(a −3)2≥0可得a 2+9≥6a ,故B 错误;由(a +b )(1a +1b )=2+ab +ba ≥2+2√ab ⋅ba =4,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故C 正确; 由(a +1a )(b +1b )=(ab +1ab )+(ab +ba )≥2√ab ⋅1ab +2√ab ⋅ba =4, 当且仅当{ab =1ab a b =b a ,即a =b =1时取等号,故D 正确. 故选:ACD.11、十六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雷科德在《砺智石》一书中首先把“=”作为等号使用,后来英国数学家哈利奥特首次使用“<”和“>”符号,并逐步被数学界接受,不等号的引入对不等式的发展影响深远.若a 、b 、c ∈R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a >b >0,则ac 2>bc 2B .若a <b <0,则a +1b <b +1a C .若a <b <c <0,则ba <b+ca+c D .若a >0,b >0,则b 2a +a 2b≥a +b答案:BCD解析:取c =0可判断A 选项的正误;利用作差法可判断BCD 选项的正误. 对于A 选项,当c =0时,则ac 2=bc 2,A 选项错误;对于B 选项, (a +1b )−(b +1a )=(a −b )+(1b −1a )=(a −b )+a−b ab=(a −b )(1+1ab ),∵a <b <0,a −b <0,ab >0,∴1+1ab >0,则(a +1b )−(b +1a )<0,B 选项正确; 对于C 选项,ba −b+ca+c =b (a+c )−a (b+c )a (a+c )=c (b−a )a (a+c ),∵a <b <c <0,则b −a >0,a +c <0,则ba −b+ca+c <0,C 选项正确; 对于D 选项,(b 2a +a 2b)−(a +b )=b 2−a 2a+a 2−b 2b=(b 2−a 2)(1a −1b )=(b 2−a 2)(b−a )ab=(b+a )(b−a )2ab,∵a >0,b >0,则(b 2a +a 2b)−(a +b )=(b+a )(b−a )2ab≥0,D 选项正确.故选:BCD.小提示: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主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和特殊值验证两种方法,特别是对于有一定条件限制的选择题,用特殊值验证的方法更简便. 填空题 12、不等式x 2+2x−3x+1≥0的解集为__________.答案:[−3,−1)∪[1,+∞) 分析:将x 2+2x−3x+1≥0等价转化为{x 2+2x −3≥0x +1>0 或{x 2+2x −3≤0x +1<0,解不等式组可得答案.原不等式等价于{x 2+2x −3≥0x +1>0 或{x 2+2x −3≤0x +1<0,解得x ≥1 或−3≤x <−1 , 所以答案是:[−3,−1)∪[1,+∞)13、x −y ≤0,x +y −1≥0,则z =x +2y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答案:32##1.5分析:分析可得x +2y =32(x +y )−12(x −y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求得z =x +2y 的最小值. 设x +2y =m (x +y )+n (x −y )=(m +n )x +(m −n )y ,则{m +n =1m −n =2 ,解得{m =32n =−12, 所以,z =x +2y =32(x +y )−12(x −y )≥32, 因此,z =x +2y 的最小值是32.所以答案是:32.14、已知集合A={x|−5<−2x+3<7},B={x|x2−(3a−1)x+2a2−a<0} ,若B⊆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答案:[−12,5 2 ]分析:分类讨论解不等式,再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列式求解作答.依题意,B={x|(x−a)(x−2a+1)<0},当a<2a−1,即a>1时,B=(a,2a−1),当a=2a−1,即a=1时,B=∅,当a>2a−1,即a<1时,B=(2a−1,a),又A=(−2,4),B⊆A,于是得{a>12a−1≤4,解得1<a≤52,或{a<12a−1≥−2,解得−12≤a<1,而∅⊆A,则a=1,综上得:−12≤a≤52,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12,52 ].所以答案是:[−12,5 2 ]解答题15、实数a、b满足-3≤a+b≤2,-1≤a-b≤4.(1)求实数a、b的取值范围;(2)求3a-2b的取值范围.答案:(1)a∈[-2,3],b∈[-72,3 2 ](2)[-4,11]分析:(1)由a=12[(a+b)+(a-b)],b=12[(a+b)-(a-b)]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计算可得;(2)求出3a-2b=12(a+b)+52(a-b),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得解.(1)解:由-3≤a+b≤2,-1≤a-b≤4,则a=12[(a+b)+(a-b)],所以-4≤(a+b)+(a-b)≤6,所以-2≤12[(a+b)+(a-b)]≤3,即-2≤a≤3,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2,3].因为b=12[(a+b)-(a-b)],由-1≤a-b≤4,所以-4≤b -a ≤1,所以-7≤(a +b )-(a -b)≤3, 所以-72≤12[(a +b )-(a -b)]≤32,∴-72≤b ≤32,即实数b 的取值范围为[-72,32].(2)解:设3a -2b =m (a +b )+n(a -b)=(m +n )a +(m -n)b , 则{m +n =3m -n =-2 ,解得{m =12n =52 ,∴3a -2b =12(a +b )+52(a -b ), ∵-3≤a +b ≤2,-1≤a -b ≤4. ∴-32≤12(a +b )≤1,-52≤52(a -b )≤10, ∴-4≤3a -2b ≤11,即3a -2b 的取值范围为[-4,11].。

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不等式知识点总结一、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1. 不等式的定义。

- 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例如:3x + 2>5,x - 1≤slant2x等。

2. 不等式的解与解集。

- 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例如对于不等式x+1 > 0,x = 1是它的一个解,因为1 + 1>0成立。

-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不等式x - 2>0的解集是x>2,这表示所有大于2的数都是这个不等式的解。

3. 解不等式。

-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例如解不等式2x+3 < 7,通过移项可得2x<7 - 3,即2x<4,再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x < 2,这个过程就是解不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性质1(对称性)- 如果a>b,那么b < a;如果b < a,那么a>b。

例如5>3,那么3 < 5。

2. 性质2(传递性)- 如果a>b,b>c,那么a>c。

例如7>5,5>3,那么7>3。

3. 性质3(加法法则)- 如果a>b,那么a + c>b + c。

例如3>1,那么3+2>1 + 2,即5>3。

- 推论:如果a>b,c>d,那么a + c>b + d。

例如4>2,3>1,那么4 + 3>2+1,即7>3。

4. 性质4(乘法法则)- 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 < 0,那么ac < bc。

例如2>1,当c = 3时,2×3>1×3,即6>3;当c=-1时,2×(-1)<1×(-1),即-2 < - 1。

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与转化

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与转化

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与转化一、方程与不等式的定义知识点1:方程的定义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中等号两边的表达式相等。

方程的目的是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知识点2: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数学表达式,其中等号被大于号(>)、小于号(<)、大于等于号(≥)、小于等于号(≤)或不等号(≠)代替。

不等式的目的是找到使表达式成立的未知数的范围。

二、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知识点3:方程与不等式的联系方程和不等式都是用来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

方程是通过等号连接两个表达式,表示它们在某个条件下相等;而不等式是通过不等号连接两个表达式,表示它们在某个条件下不相等或不具有大小关系。

知识点4:方程与不等式的区别方程是通过等号表示两个表达式的相等关系,而不等式是通过不等号表示两个表达式的不相等关系或不具有大小关系。

方程的解是唯一的,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范围。

三、方程与不等式的转化知识点5:方程转化为不等式将方程中的等号改为不等号,可以得到相应的不等式。

例如,将2x + 3 = 7转化为2x + 3 ≥ 7,得到的解是x ≥ 2。

知识点6:不等式转化为方程将不等式中的不等号改为等号,可以得到相应的一般方程。

例如,将3x - 5 < 8转化为3x - 5 = 8,解这个方程得到的解是x = 5/3。

知识点7:线性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转化线性方程和不等式可以通过解集的性质进行转化。

例如,解线性方程2x - 5 = 3,得到的解是x = 4/2。

相应的不等式是2x - 5 ≥ 3,解集是x ≥ 4/2。

四、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知识点8:线性方程的解法线性方程可以通过代数方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求解。

例如,解方程3x + 4 = 19,可以得到x = 5。

知识点9: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通过同解原理和数轴法进行解法。

例如,解不等式2x - 5 > 3,可以得到x > 4。

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点总结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方程的定义方程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的等式,利用方程可以表示数值关系,并求出未知数的值。

方程的解方程的解是使得方程等式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方程的解可以分为实数解和复数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使用如下步骤: 1. 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ax+b=0,其中a和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 对方程两边施加逆运算,将未知数x从等式中解出。

3. 检验解是否满足原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使用如下步骤: 1. 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ax2+bx+c=0,其中a,b和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 判断方程的判别式D=b2−4ac的值。

- 如果D<0,方程无实数解。

-如果D=0,方程有唯一实数解$x = -\\frac{b}{2a}$。

- 如果D>0,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解。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是一个含有不等于符号的数学表达式,用于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是使得不等式成立的数值范围。

不等式的解可以是实数解或整数解,也可以表示为不等式的区间。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使用如下步骤: 1. 将不等式化为标准形式:ax+b>0或ax+b<0,其中a和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 根据不等式的符号判定,找出使得不等式成立的数值范围。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不等式。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使用如下步骤: 1. 将不等式化为标准形式:ax2+bx+c>0或ax2+bx+c<0,其中a,b和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 判断不等式的判别式D=b2−4ac的值。

- 如果判别式D<0,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

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

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

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一、方程的定义与基本概念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数学关系中的等式关系。

方程通常由未知数、系数、和常数项组成,通过运算符号将它们连接起来。

在解方程时,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满足方程条件的未知数的值。

方程可以是一元方程,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也可以是多元方程,含有多个未知数。

二、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形式。

它的形式通常为ax+b=0,其中a和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在于运用逆运算,将未知数从方程中解出来。

通过将方程两边进行运算,消去系数和常数项,最终得到未知数的值。

三、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一元方程中的一种,其形式为ax²+bx+c=0,其中a、b和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是配方法和公式法。

其中,配方法涉及到将方程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即通过添加常数项使方程变为平方的形式。

公式法则是通过使用求根公式,直接计算方程的解。

四、不等式的定义与基本概念不等式用于描述两个不同数之间的关系。

与方程类似,不等式也分为一元不等式和多元不等式。

一元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多元不等式中含有多个未知数。

不等式中的符号包括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

解不等式的目标是确定使不等式成立的数的范围。

五、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最简单的不等式形式。

它常见的形式为ax+b>0,其中a、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键在于确定不等式的符号和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通过合理的变形和运算,可以得到不等式的解集。

六、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一元不等式中的一种,其形式为ax²+bx+c>0,其中a、b和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与解一元二次方程类似。

通过分析二次项的符号、系数和常数项的关系,可以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七、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方程与不等式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它们常用于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

解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解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解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点总结一、解一元一次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形如ax + b = 0的方程,其中a、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a. 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到方程左边,得到ax = -b。

b. 如果a不等于0,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a,得到x = -b/a。

c. 如果a等于0,则无解或为恒等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二、解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形如ax^2 + bx + c = 0的方程,其中a、b、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 利用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x = (-b ± √(b^2 - 4ac)) / 2a。

a. 如果判别式(b^2 - 4ac)大于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 如果判别式等于0,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c. 如果判别式小于0,则方程无实根,为复数解。

三、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形如ax + b > 0或ax + b < 0的不等式,其中a、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a. 将不等式中的常数项移到不等式左边,得到ax > -b或ax < -b。

b. 如果系数a为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解为x > -b/a或x < -b/a。

c. 如果系数a为负数,则不等号方向取反,解为x < -b/a或x > -b/a。

d. 如果不等式中有等号,则解为对应的不等号的等于情况。

四、解复合的一元一次不等式1. 复合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由多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

2. 解复合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a. 将复合不等式改写为多个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b. 分别解每个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c. 根据题目要求,将解的范围进行合并,得到最终的解集。

五、解一元高次不等式1. 一元高次不等式指数为大于等于2的不等式,如x^2 + 3x > 0。

最新届中考数学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复习知识点总结及经典考题选编

最新届中考数学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复习知识点总结及经典考题选编

中考数学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复习知识点总结一、方程【知识梳理】1、知识结构方程分式方程的应用分式方程的解法分式方程的概念分式方程的关系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整式方程2、知识扫描(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含有2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3)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法和法.(5)只含有1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系数不为0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为)0(02a cbx ax。

(6)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①直接开平方法;②配方法;③公式法;④因式分解法例:(1)042x(2)0342x x(3)4722x x (4)0232x x(7)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ac b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0(02a cbx ax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反之也成立。

(8)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0(02acbx ax的两个根是21,x x 那么ab x x 21,ac x x 21(9)一元二次方程)0(02a cbx ax的求根公式:)04(2422ac baacb bx(10)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1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将分式方程通过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验根。

注意:(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即把分式方程化为我们熟悉的整式方程,转化的途径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2)因为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检验是解分式方程必要的步骤.二、不等式【知识梳理】1、知识结构解法性质概念不等式2、知识扫描(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 0 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关于方程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关于方程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关于方程不等式知识点总结一、方程不等式的概念方程不等式是指由数学符号“<”、“≤”、“>”、“≥”连接的等式或不等式表达式。

它们描述了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不同量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确定等问题的基本工具。

方程不等式一般可以分为一元不等式和多元不等式两种类型。

一元不等式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如x<5、2x-3≤7等;而多元不等式是指含有多个未知数的不等式,如2y+3x<10、x+y≥5等。

方程不等式的解是指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数值或数值范围。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元不等式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们具有以下形式:ax+b>0、ax+b≥0、ax+b<0、ax+b≤0等,其中a和b是已知常数,x是未知数。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主要有图解法、代数法和逻辑推理法。

1. 图解法:利用数轴上的点和线段分析不等式的解集。

当不等式为“>”或“≥”时,解集在数轴上对应着以实数轴上某个点为端点的射线;当不等式为“<”或“≤”时,解集在数轴上对应着以实数轴上某个点为端点的射线的补集。

2. 代数法:通过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加减乘除、取倒数、开平方等运算,化简和变换不等式,然后解出未知数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不等式两边的运算时,需要考虑到不等式的方向性,避免不等式的方向性变化。

3. 逻辑推理法:通过对不等式的逻辑推理,结合不等式的性质和特点,来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逻辑推理法在处理一些特殊类型的不等式时比较有效,如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含有根式的不等式等。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由若干个一元不等式组成的一个整体。

它们一般具有以下形式:{ax+b>c1,dx+e>c2,⋮kx+m>cn其中a、b、c、d、e、k、m是已知常数,x是未知数,c1、c2、⋯、cn是不等式组的各个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类似,主要有图解法、代数法和逻辑推理法。

方程与不等式基础知识整理

方程与不等式基础知识整理
方程与不等式基础知识整理
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方程与不等式这对“神秘伙伴”的基础知识。
方程,就像一个神秘的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锁,等着咱们找到那把对的钥匙去解开它。你想想,等式两边就像天平的两端,得保持平衡,是不是挺有趣?
咱先来说说一元一次方程。这就好比是你去商店买东西,一个苹果5块钱,你买了3个,老板告诉你一共花了x元,那这个方程就是5×3 = x,简单吧?解这个方程,就是找出x到底是多少。
所以说,学好方程与不等式的基础知识,那可真是给自己装备了一件厉害的武器,能解决好多问题呢!你说是不是?别小看这些知识,掌握好了,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井井有条,更加轻松愉快!
不等式的求解,那也是有讲究的。你得注意不等号的方向,可别弄错了,不然答案可就全错啦!
就像解方程一样,解不等式也有很多实际的用处。比如你要安排座位,每个座位坐的人数不能超过20人,这就是个不等式问题。
方程和不等式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多了去了。你去算买东西花多少钱,安排工作的进度,甚至是规划旅行的费用,都能用到它们。
再看看一元二次方程,它就有点像个调皮的小精灵,稍微复杂了那么一点儿。比如说,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它的面积比边长多12,那方程就是x² = x + 12。要解开它,就得有点小技巧啦。
方程里面还有方程组呢,这就像是一群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得把它们都搞定才能胜利。
说完方程,咱再瞧瞧不等式。不等式就像个爱挑剔的小朋友,总是在比较大小。比如说,你有x个苹果,朋友有10个苹果,你比朋友的苹果少,那就是x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 是未知数,a 。

b 是已知数,且a ≠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 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时间
距离速度= 速度距离时间=; (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效·工时 工时工作量工效=
工效
工作量工时=; (3)比率问题: 部分=全体·比率 全体部分比率= 比率部分全体=; (4)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 售价=定价·折·
10
1 ,利润=售价-成本, %100⨯-=成本成本售价利润率; (6)周长。

面积。

体积问题:C 圆=2πR ,S 圆=πR 2,C 长方形=2(a+b),S 长方形=ab , C 正方形=4a ,
S 正方形=a 2,S 环形=π(R 2-r 2),V 长方体=abc ,V 正方体=a 3,V 圆柱=πR 2h ,V 圆锥=31
πR 2h 。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y=c(a≠0,b≠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三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 直接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 配方法: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
(3) 公式法: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24
2
b b ac
a
-±-
就得到方程的根;
(4) 因式分解法:用十字相乘的思想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四章分式方程
1、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不为零。

3、分式方程的解法: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
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第五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定理与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